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什么是波澜和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2)、写出课后5个作文习题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并有意识地在叙事时掺入抒情和议论。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兴波澜常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常用使文章兴波澜的方法来叙事写作。
【教学准备】师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电脑百度搜索引擎。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
《波澜的知识和技巧》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曲折美的视频,
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写文章讲究的兴波澜生变化文
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了解曲折多变在视觉上的直观感
受。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电脑屏幕上演示黄河九十八弯曲的图画)增强学生的形象感,使
同学们形成波澜的直观感。黄河的流向荡回曲折,才给人以跌宕生姿丰富感和真
实感,避免了平直呆板的审美疲劳。写文章也是如此。
2、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
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就叫做
(多媒体电脑屏幕上展示)——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进行问题探讨:(教师介绍查找方法,学生
合作上网查找有关波澜的资料。)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你对兴波澜生变化了解了
多少?
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查找概念资料后教师进行归纳: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
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
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并介绍常用使文章兴波澜的技巧
明确:悬念抑扬、意外、对比、巧合、、意识流动。
三、多媒体电脑呈现例文
钥匙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
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
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
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
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
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行
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
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一边把我整理
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
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
“你家在哪栋楼?”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
看。你住几层?”
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
“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
她笑着摇摇头。
“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
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
“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
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
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
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
旅社,可是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她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
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
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
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
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
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
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
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
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
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
不肯借。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
(多媒体电脑呈现)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
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
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3、
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
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
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4、运用了误会法。文
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
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第二课时
一、与学生一起分享由学生自己在百度互联网上查找出来的的兴波澜、生
变化的几个例子:
1、设置悬念法:
例: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
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
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
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
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
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
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
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
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
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
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
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2、抑扬交错法:
例: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
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鳌的个性使他
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
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
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
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
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3、欲抑先扬法: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
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
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
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
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
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
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4、铺陈误会法: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
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
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
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
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
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
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
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
非常好的效果。
5、情节突转法:
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
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
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
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
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
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
- 2025年财务部下半年工作方案
- 配电箱实务知识培训课件
- 商品的品类管理与谈判技巧培训教材
- 兰州理工大学《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雨花区、江宁区2025届中考最后冲刺模拟(一)物理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英语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大学《工程伦理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无损检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初三下学期定时训练化学试题含解析
- 《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培训结业考核试题附答案
- DB13(J)∕T 105-2017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 加压气化操作规程(共115页)
- 标准鲁班尺尺寸对比表
-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 基于STC89C52单片机-红外智能循迹小车
- PackingList外贸装箱单模板
- 谈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层意义
- 自考劳动法名词解释和论述历年真题重要考点必须掌握
- 第三章-件杂货装卸工艺
- 数据中心项目运营方案-范文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