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023.4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为之于未有,。(《道德经•第六十四章》)(1分)

(2),简i规矩而改错。(屈原《》)(2分)

(3)《赤壁赋》中写苏子与客乘舟在广阔江面从流飘荡的语句是“,”。

(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以下各项中,最道令•填入语段横线处的一项是()。(2分)

某公司领导在工作会议上指出:“产品研发对于公司的意义就好比的意义,只有

做好才能让公司永葆活力,做不好就会动摇安身立命的根基。”

A.水对于鱼

B.种菜对于菜农

C.学习对于学生

D.运动对于老年人

(2)将以下三个词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曩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抽丝剥茧②按图索骥③不择细流

写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大量素材作为支撑。对于素材的挖掘和加工,一方面要避免先入为

主造成的“信息茧房”,坚持“”“众里寻她”,对素材进行全面扫描,然后“”,

理清关系,以形成主要观点、列出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漫无目的造成的“信息冗

余",坚持“”,带着问题、带着提纲,选取最恰当的素材。

A.①③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①②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1

①随着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人开始将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归咎于技术,

批评它给人类带来情化和异化,似乎技术成了一种泯灭“人性”、弱化心智的异己力量。然

而,他们压根儿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关于技术本质的命题,即技术恰恰就是展现人的本质的

主要方式之一。

②我们往往认为,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可以制造工具。但事实上,

一些灵长类动物似乎也有“制造工具”的能力,只不过动物制造工具的本质只是利用一些实

物在外力作用下自然生成的状态,来完成一些出于生物本能的动作,可人就不同了——石器

时代的人已经会按照事先已有的意图来“拣”“砸”或“磨”石块,以赋予其特定的功能,

这才是所谓的“技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技术实际上是制造者将心智的运作外化到某种

媒介上。

③当我们这样来理解人制造工具的含义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文明发

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人类的心智运作主要依靠经验。这

些经脸一般是对自然对象或现象的模仿,例如模仿蜘蛛织网捕鱼等等。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

新的技术正在通过创造新的媒介而改变人们保存、传播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例如我们知道,

任何语言的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载体。得益于笔墨、造纸、印刷术的出现和推广,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语言就超出了单纯基于自然媒介的口语阶段。这使得近代人类文明在很

大程度上体现在以纸质文本为标志的知识载体中。

④文字的发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成功地把人记忆的知识外化,让我们不必再去

面对丢失记忆的惶恐。不过,记忆并不是一个只用堆放知识或信息的仓库,而是包含着对知

识进行分类、整理、检索等认知活动的过程。所以,文字实质上只是人的记忆所存取信息的

一种外化“标记”,这种“标记”如果不刺激人的感知系统并与记忆过程相关联,那么就没

有其自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书写文明所外化的只是人类的认知成果,而不是人的认知能力。

⑤数字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相比,除了在信息的储存和转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外,更

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外化并延伸了人的认知能力。例如,我们通过键盘快速地进行文字的

输入,而且可以借助它所提供的“菜单”方便地进行存取、剪切、复制、粘贴、删除、查找

和替换等一系列操作。你不必考虑是在写开头还是中间或是结尾,只需一键之劳便可将任何

一段文字挪到任何地方;你的万千思潮可以直接涌上屏幕,只要把飞着的思想抓过来就行了。

这样一来,写作和思维的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⑥这正是人类当下的状态,不仅仅满足于将心智运作的结果外化,而且开始把能够创造

和处理符号的认知能力外化,这样看起来,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无疑是一座里程碑。

3.根据文意,在第③段空格处依次填入合适的内容。(2分)

4.假如本文要举例说明什么是“技术”,以下各项中量道合的一项是()。(2分)

A.大猩猩用身边掉落的树枝给自己挠痒

B.工程师根据鲨鱼形体改进设计潜水艇

C.旅行者在高处让呼喊的声音传得更远

D.数学家通过心算得出题目的正确答案

2

5.以下各项中,能够根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

A.技术的本质是以工具制造展现人的本质。

B.没有技术的诞生,就不会有人类的出现。

C.人类早期的心智外化是通过模仿实现的。

D.因为害怕丢失记忆,所以人类发明文字。

6.有人认为,第⑤段对于“数字电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外化并延伸了人的认知能力’”

的论述不够充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具体分析。(4分)

7.新技术是否会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弱化人类的心智?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以下材料,对此

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5分)

传统电话可以满足人们跨越空间进行即时通讯的需求,而如今的智能手机则在此基础上

扩展出了更多用于通讯的功能,如语音输入、信息撤回、图像传输等等。这样的变化不仅改

变了通讯的形态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映和影响人们在通讯过程中的认知能力。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河流的方向

①流水这把刻刀,与山峦千百年的对抗中,硬是将那些连绵起伏的山脉一点一点切割开,

让山峦在风吹日晒中日渐沧桑和瘦削。同时,它又把隐藏在山间的村庄打碎,于是,村庄才

能够以河道、沟壑、山岗为自然分界线,有了中庄、童岔、流长等村庄的名称。

②泾水的旁边,六盘山之下,村庄被四围的山峰揽在怀中,婴儿一般安详。站在村庄的

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确认横亘于东边的山是最高的了。一座山,你可以以喜欢的物象命名,

可以以一个美丽的传说命名,也可以以它拥有的方位命名,叫的时间长了,它就有了人一样

的生命和与村庄一起厮守的感情。

③父亲曾带我上山,他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直立的、弯曲的、纤细的山路被甩

在下方,甚至看不见来路的踪迹。父亲叫我站在田地边的一棵杏树下,用力朝着河流的方向

看去。近处的、远处的山高高低低,无规则地拥挤、重叠,天际呈弧形搭在了远山上,和远

方弥漫着的淡蓝色雾气融合。他说:“山外不都是山,还有和山村不一样的城市。”

④父亲随长辈们去过好多次山外。天还没有亮,一群身穿补丁衣服、头戴草帽、脚踏布

鞋的乡亲,推着手推车,流着汗水,顶着星光出发,来去几百里,走在山峦叠嶂间。他们是

去购买盐等生活物资的。他们中间,有我年轻的父亲。

⑤从此,年少的我,便有了梦想。

⑥多年后,我像父亲一样,顺着一条流水的方向,从村庄出发,朝北行进。河流匆匆向

前,穿过一座不大的山,进入一条深沟,它的水流汇入葫芦河的支流。我用三个小时的时间,

借助自行车,连滚带爬地走完了全程。沟内的树木是常见的杨树、柳树,杂草如毯,灌木丛

长势热烈而且执着。年长者曾经警告,不要在杂草茂密的地方行走,那下面或许是看不见的

3

沼泽。沟里有一条细路,那是人们踩出来的。细路之所以细.是因为它实在像粘在崖壁上

的一根麻绳,走在这条路上,阴冷的湿气不时迎面袭来,像会突然从什么地方窜出的松鼠、

小鸟。从沟口出来,眼前开阔了起来,流水终于进入了宽阔的河道,凤岭、沙塘、神林、司

桥这些村镇的名字和人一样,开始明亮了起来。过了司桥,上一座山,小城和目光撞了个正

着。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父亲叫我站着的那棵杏树下。

⑦表面上看,是流水将山峦和山峦间的村庄割裂,但是,流水其实并不忍心将它们打碎,

它好像瓷器上的裂变,将整个村庄连在一起,只要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许多交错的蓝色在

一大片纸张上勾勒出的优美线条。这些流水,事实上都围绕着村庄。父亲当年就是沿着靠近

村庄的河道、沟壑,穿过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村落,和太阳一道,从东朝西而去,他一直坚信,

顺着流水的方向,就能到达目的地。

⑧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水都会流去山外的地方。去年夏天,与一条水相逢。宽阔的河岸

上,几只羊低头专心吃着草,草不是那么丰茂,但一经水的冲洗,就有了鲜美的意思。十三

四岁的放羊女子,赤着脚蹲在河边,眼睛里没有一丝杂质。她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在看她,依

然用手打捞着水花.水从她的手指缝中流出去,就有了些婉约。我学她用双手舀起一捧水。

清澈的水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散射着绿色、蓝色的光,阳光把我的身影投在河水中,没有

一丝一缕的风。河上空的天蓝蓝的,偶有几朵云彩慢慢走过,一群鸟儿飞过去了,听不见啾

啾声,河岸上显得旷远、悠静。

⑨不远处的几棵柳树,歪歪斜斜的,粗粗壮壮的,枝条低垂着,恍如用一种姿势守在河

边的老人,注视着河流环抱山峦。我想起村子里的每个山崂■壑现都长着至少一棵大树,可能

是一棵柳树,也可能是一棵榆树,甚至一棵酸梨树。没有人能说得上,这些树是谁在哪年哪

月种下去的,一些额头挂满皱纹的老人说,那些顺着流水行走的人,都曾在树下歇过脚。

⑩我脱下鞋,卷起裤管,站进水里。温热的水流过疲惫的双腿,我突然意识到这许多年

来,自己一直急急忙忙地向山外探寻,看到许多和父亲、和我一样的人逢山辟路,随水而行。

一转眼,时间水一样流去了,尽管也见到过几次城市的模样,但似乎也并没有留下些什么。

可即便如此,山峻壑现的路口也还是行人不断,流水一样。

⑪只有树,那些站在山峡壑现的大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目光永远注视着走出走

进的人们。

(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⑤段应该放到第③段之后,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9.第⑥段画线句中的比喻富有想象力,请加以赏析。(3分)

10.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波浪线的部分。(4分)

11.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5分)

欣赏意象,要注意体会它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就以“流水”来说,诗歌中常

用以传情,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亡国之愁写得具体可

感;《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忽闻警幻仙姑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流水”与“落花”“浮云”等意象不仅共同渲染出幻境梦游的虚无缥缈,联系整部小说的

4

情节走向来看,更⑴(1分),体现小说构思上(2)(1分)的特点;本文中“流

水”贯穿全篇,“河流的方向”蕴含某种特别的意味,这样写的作用是(3)(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云中至日

〔清〕朱彝尊

去岁山川缙云岭②,今年雨雪白登台③。

可怜至日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

城晚角声通雁塞④,关寒马色上龙堆汽

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注】①云中:古郡名,今山西大同市。至日:这里指冬至。②缙云岭:今浙江缙云县。③白登台:即

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④雁寒:即雁门山,今山西代县西北。⑤龙堆:即白龙堆,古西域沙丘名,

在今新造南路的戈壁滩沙漠。

12.本诗一共有几联对仗?以下选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

13.对本诗题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羁旅诗B.边塞诗C.山水诗D.怀古诗

14.本诗在情感抒发上具有“远客之悲层层郁积”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①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命各部举

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荐,擢知苏州。

②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苟,

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日:“前某事宜行,

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

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③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

钟在劣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④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不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

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⑤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

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思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

十。人两贤之。

5

⑥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

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⑦赞日:况钟能于其职,所谓承宣德化②,为天子分忧者,非耶?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一》,有删改)

【注】①舞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②承宣德化:继承发扬道德教化。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谓太守甲()(2)单门寒士多&报赡()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钟佯不当()

A.明白B.检查C.醒悟D.探望

(2)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触犯B.干涉C.怠慢D.求取

17.把第①段画横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会苏州等九府缺,命各部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荐,擢知苏州。

18.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郡佐以下动遭笞缚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19.根据第②段文意,分析况钟能够将苏州治理好的原因。(3分)

20.有人认为,把第⑤段从文中删去并不影响作者对况钟形象的塑造。对此你怎么看?综观

全文说明理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送周仲瞻应举诗序

〔明〕吴宽

①今之世号为时文者,拘之以格律,限之以对偶,率腐烂浅陋可厌之言。甚者指摘一字

一句以立其说,穿凿率缀,若隐语然,使人殆不可测识。而司其文者®,其目之所属,意之

所注,亦于此而已。

②盖学者之所习如此,有司之所取又如此。夫国家今日之用人,莫急于科第,其事可谓

至重矣。夫既以科第为重.则士不欲用世则已.如欲用世,虽有豪杰出群之才不得不此之习:

上之人不欲荐扬人才则已.如欲荐扬人才,虽有休休②有容之量,不得不此之取。岂下之人

所习在是,而上之人姑取之耶?抑亦上之所倡在是,而下靡然从之也?呜呼!文之敝既极,

极必变,变必自上之人始。吾安知今日无若宋之欧阳永叔者,而一振其陋习哉!吾又安知无

若苏、曾辈出于其下,而还其文于古哉!

③太原周君仲瞻,其为人清慎而雅明,盖予所谓出群之才也。其学长于《春秋》,而尤

好古文词,以予之同其好也,相好日厚。会将就试于其乡,诸友者惜其去而不可留也,则相

率作诗赠之。

6

④嚏!仲瞻之行决矣。以其学之长而少徇乎流俗,其取科第也必矣。然或使其确守所学,

不从风而随波焉。世亦未必无欧阳子者取之。盖文之体有不定也,而学之志有定,□□有不

定者,时之尚;有定者,吾之守。时之尚自尚,而吾之守自守。此真所谓特立之士,非流俗

之所知,而惟仲瞻为可以语此也。

(有删改)

【注】①司其文者:掌管文教的官员。②休休:形容气魄弘大。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是故B.与其C.所以D.虽然

22.以下各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造成当世时文风气不正的原因是在下者想要迎合在上者的喜好。

B.作者认为当世文坛需要像欧阳修这样能改陋习、振文风的领袖。

C.诸友赠诗给周仲瞻,是为了劝说他不要为了做官而去应试科举。

D.作者认为周仲瞻如果不迎合当时文坛风气,科举就不可能及第。

23.比较以下修改后的句子,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3分)

夫既以科第为重,则士之欲用世者,必此之习;上之欲荐扬人才者,必此之取。

2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三写作(70分)

25.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

对于这样的认识,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7

参考答案

1.(1)治之于未乱

(2)固时俗之工巧兮离骚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1)B(2)D

3.技术进步;人类进化

4.B

5.C

6.答案示例一:同意。第⑤段要论述的重点是认知能力的外化和延伸,但作者把较多笔墨用

于描述键盘文字输入时的具体操作表现,对其特点和功能的论述突出的是信息储存、转换的

快速方便,最后只得出“写作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论。作者并未说清写作和思

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怎样的变化;更没有进一步论述这种“变化”如何证明数字电子媒介

在一定程度上外化并延伸了人的认知能力,因而论述是不够充分的。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最高得3分)。第⑤段选取键盘文字输入这样一个典型事例,通过对

其具体特点功能的描述,如存取、剪切、复制、粘贴、删除、查找和替换等,来表明媒介变

化所带来的写作思维过程的变化,从而论证数字电子媒介不只是外化认知的成果,而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外化并延伸认知的能力,因而论述是充分的。

7.答案示例一:传统电话的即时通讯方式难以对言语信息进行更多处理,而智能手机的通讯

功能通过技术将认知能力外化呈现,例如把信息分段输出就能够提供通讯双方更多思考组织

信息内容的空间,信息撤回功能可以对己经输出的信息做出更改修正,缓解人们即时通讯时

因为思虑不周而导致的表达焦虑。因此,新技术不会弱化人类的心智,反而因为把创造和处

理符号的认知能力外化,有助于人们根据需求自主优化保存、传播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体现

了人类心智运作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示例二:传统电话的即时通讯功能往往要求通讯者先把内容思考组织完善,才能完整流

畅地进行表达,智能手机的通讯功能通过技术将认知能力外化呈现,看似丰富了通讯表达的

方式,但实际上也在降低对于能力的要求,例如自由分段的语音输入会降低人们处理长段信

息的能力,图像回复不需要再重视语言表达的组织。因此,新技术让人们安于自身通讯表达

能力的不足,思维逐渐惰化,导致更多人心智能力退化。

8.答案示例一:同意(最高得3分)。第④段描述父亲随长辈艰难跋涉,走出山外购买物资,

与形成梦想的关联不大,显得突兀;而第③段写父亲带我上山眺望,让我对山外的城市产生

向往和憧憬,这与梦想是相关的。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第③段写父亲带我上山眺望,让我产生对山外城市的憧憬,只是激发

好奇而谈不上梦想,第④段在此基础上又描述了父亲随长辈为了购买物资,不畏艰难,起早

贪黑,长途跋涉,我由此领会到村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真挚向往,同时更合理地引出下文我顺

着流水出发探寻山外世界的情节。

9.把人们在沟中踩出的细路比作粘在崖壁上的麻绳,细长的麻绳和高耸的崖壁在视觉上形成

强烈反差,凸显出这条细路幽险难行,更易引发读者对行路者内心颤巍战栗的想象。

10.画线句通过肖像和动作,着重描写了放羊女子赤足戏水的纯真自如和眼神的澄澈,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