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六讲 诗歌的表达技巧(练)(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六讲 诗歌的表达技巧(练)(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六讲 诗歌的表达技巧(练)(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六讲 诗歌的表达技巧(练)(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六讲 诗歌的表达技巧(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6讲诗歌的表达技巧

国练基础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脩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倩(dan)元锡:李僧,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贱,为作者在长安郡县时旧

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去岁与友别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表现时光流逝之快,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诗人的烦恼苦闷源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难料,“茫茫”“黯黯”抒发了当时的伤感情绪。

C.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触景生情,作者抬头望月,引起了对友人的真切思念和盼望。

D.诗歌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以亟盼友人来访作结。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2.范仲淹曾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为“仁者之言”;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

诗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试比较两处情感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1.C

2.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

②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

不同点:

①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

②韦诗表达了作者有志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想到自己辖区内还

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间心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触景生情”错。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是以景结情。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

禄。这一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诗人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但因为诗

人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诗人又不能一走了事。这一联充

分写出了诗人作为一个清廉而又正直,满怀报国之志向却又施展不出的官员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处于这

种进退两难境地的苦闷矛盾的思想而又无奈的心情。

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我

享受三百石的官薪,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件事,私下惭愧,整日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

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也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而白居易的诗是一首讽喻诗,此诗

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此句诗既有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

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对窃位

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

由此可以得出两首诗的情感上的相同点为: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生活艰难,而自己却领取俸禄的愧疚的

心情;也对百姓寄予了深深同情。

不同点则为: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整个不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僚贵族社会的进行了批评。韦诗表达的则

是作者的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但是想到自己所管区域内还有百姓民

不聊生,自己未尽到职责,对不起国家和百姓,所以暂且不能离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十四日作①

陆游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②,湖南几时起卧龙③?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注]①本诗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春写于山阴家中,诗人时年三十二岁,他早年曾被秦桧黜落,

困居山阴。②酷吏:指秦桧死党曹泳。③卧龙:这里借指宋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因为主张抗战,屡遭秦桧

排挤,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秦桧已死,此时张浚仍被贬在湖南的郴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由村民在春社II举行的祭祀活动写起,后转而写朝政时事和自身境况。

B.首联从视觉、味觉和听觉描写景物,烘托出了热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C.颔联突然转折,写农民只求吃饱饭,不敢抱怨,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D.颈联语气强烈,将诗人对奸佞的恨、对起用抗金将领的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愿?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高尚情操?

【答案】

3.B

4.希望众多的忠勇之士都集聚庙堂之上,同心协力,共商国家大计:我这个书生即便困顿而死,也无怨无

悔,也胜过封侯拜将。诗人具有不贪图享乐荣华,不计较个人名利,只追求国家和江山社稷的前途未来的

高尚情操。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首联从视觉、味觉和听觉描写景物”错误,“社酒浓”的意思是“社酒已酿得浓浓的”,并非从味觉

来描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诗人形象的能力。

开头两句生动地描写春社H农村的热闹景象。三四句突然转折,写农民只不过暂且祈求麦熟能吃饱饭,不

能再说谷贱伤农。这样写,含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厚同情。接着,由此联想到该窜逐那些残害

百姓的贪官污吏,同时希望朝廷尽快起用抗战志士张浚,使天下贤才能云集朝廷,让有才能的贤人来治理

国家。前几句写出了诗人担忧百姓生计,希望国家安定的心理。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意思是:只愿有众多的忠臣贤士云集在朝廷,我这书生便是穷困而

死,也胜过升王封侯!在前面层层铺垫之后,结尾两句进一步表明诗人的强烈愿望:只要天下贤人都能云

集朝廷,国家中兴有日,即使自己穷死山村亦胜于封侯。充分表现了诗人不计一己之穷通崇高的精神境界。

可见,诗人不贪图享乐荣华,不计较个人名利,一心只为国家和江山社稷的前途未来的高尚情操。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丰先生少挽词二首其一

陈师道

早弃人间事,直从地下游。

丘原无起日,江汉②有东流。

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③休。

不应须礼乐,始作后程仇。

[注]①南丰先生:曾巩,江西南丰人,学者称南丰先生。作者在十六岁那年曾受知于曾巩。②江汉:借用王

安石赠曾巩诗“曾子文章世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之意。③取次:轻易之意。④程仇:隋代文中子王通的

学生程元和仇璋,王通说他们有制礼作乐的才能。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写南丰先生与世长辞令人悲痛;后一句表达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

B.颔联感叹南丰先生已经归葬丘原,人生虽然无常,但文章和美名却可永垂不朽。

C.“身世从违里”对曾巩一生遭际高度概括,回顾其一生坎坷,让自己更加伤感。

D.“功言取次休”说明曾巩辞世,立功立言等也将至此而止,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本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5.C

6.这两句,作者感慨虽然得到南丰先生的提掖,可惜的是才能不高,未能光大曾巩的文学和功业,所以深

感有愧师门。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

C项,“回顾其一生坎坷,让自己更加伤感”理解错误,曾巩在世的时候,既有坎坷之时,也有顺遂之时。

失意和得志的时候都有。所以“身世从违里”这句,是曾巩一生遭际的概括。因此,“让自己更加伤感”

缺乏依据。

故选Co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不应须礼乐,始作后程仇。”这两句,作者感慨虽然得到南丰先生的提掖,可惜的是才能不高,不必等

待到制礼作乐的盛事,和隋代文中子王通的学生程元和仇璋相比,优劣己经判明。王通曾经赞誉过自己的

学生程元和仇璋,说他们有制礼作乐的才能,作者自愧不如程、仇,未能光大曾巩的文学和功业,所以深

感有愧师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

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

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

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

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

以下儿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

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

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诗歌赏析:

这首诗始起两句:“早弃人间事,直从地下游。”表明南丰先生已与世长辞,抛弃了人间的万事,而

九原难作,相见无期。地下从游,只不过勉作心灵上的安慰而已。这两句,前一句写南丰逝世的令人悲痛;

后一句表示作者沉痛的悼念。第三四两句:“丘原无起日,江汉有东流。”感叹南丰先生已经归葬丘原,

不可能再行返回人间了,而先生的文章和令名,则长期与江水汉水永存,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忆念。王安

石曾有赠曾子固诗说:“曾子文章世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这里作者借用其意。这两句说明人生虽然

无常,但文章和美名,可以永垂不朽。

第五六两句:“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休。”曾巩在世的时候,既有坎坷之时,也有顺遂之时。失意

和得志的时候都有。所以“身世从违里”这句,是曾巩一生遭际的概括。晋代杜预曾经说过:立德的事情,

是不可企及的;但立功和立言是可以办到的。南丰先生也是如此。但此时他已辞世,则是立功立言,也将

至此而止了。这句感叹南丰先生倘若长寿,则功言方面的成就,当是不可限量的。

国练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即事

曾巩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原实,邑茏①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股就②暖,月淡千门露淞寒③。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注]①龙(mang):毛多色杂的狗。②股(qu)解(shu),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露淞重露

淞,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理罢公事,收起官印,顿感轻松,因为百姓免于仅吃素食而欣喜。

B.颔联写粮食充足、里闾安定,透露出作者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

C.颈联由室内写到室外,霜淞兆年丰,虚实相生,诗韵趣味俱存,境界由小及大。

D.颈联通过“一”与“千”“暖”与“寒”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

2.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离不开细节描写,请结合诗歌的尾联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1.A

2.①尾联写作者感到丰年的征兆,不禁起身挑灯卷帘向外望去。②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来年丰

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心系国家人民的官员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百姓免于仅吃素食而欣喜”理解有误,应为“因为自己免于尸位素餐而欣喜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人从处理完毕政务后的心绪起笔,到为百姓来年的幸福生活而高兴结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勤政爱民。

尾联“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意为:听说这冰花预示着丰年,提过灯笼、卷起帘子,仔细观看。

诗人感到丰年的征兆,不禁起身挑灯卷帘向外望去。“笼烛卷帘看''的动作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冬夜里的

感受和心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来年中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突出了一位心系百姓、责任感强的地方

官员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国棋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嬴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廉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

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漫不息,充满了生机。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拟人,说明王逢进攻起来突兀迅速,拔旗斩将,野火燎原,令人难以招架。

D.颈联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令人惊叹。

2.本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

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

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

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

③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

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解析】:

I.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运用拟人”错,应为比喻修辞。“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

将,疾如野火燎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分析抒情手法的能力。

回答本题抓住“句句写‘棋'"“怎样借'棋'写别情''这两个关键词,回答时应该按照”描写了与棋有关的什么事,

抒发了什么别情'’的内容逐句分析即可。

这是•首颇有趣味充满深情的送别诗。作者的友人王逢是一位棋艺高超的围棋国手,于是作者紧紧抓住这

点,巧妙地从纹秤对弈一路出发,以爽健的笔力委婉深沉地抒写出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首联“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起首即言棋,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下笔,一下子便引发人悠悠

缕缕的棋兴。“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

颔联“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羸形,指棋形羸弱。这是赞美友人绝妙的棋艺,这两句运用了比

喻的手法,说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淌,潺漫不息,充满J'生机;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将,

疾如野火燎原。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

颈联承前,使事言棋,赞叹友人的棋风:“守道还如周伏柱,縻兵不羡霍嫖姚。''这两句说王逢的棋动静相宜,

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防御稳固,阵脚坚实,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

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病麋兵大漠,更加令人惊叹。这四句淋漓兴会,运用典故,写出王逢的棋风不仅

有老子的守道风范,还有霍去病的勇敢和谋略,极力渲染烘托,表现出友人高超的棋艺和自己真挚的友情。

尾联“得年七十更万II,与子期于局上销":如今他遇上王逢这样棋艺高超,情投意合的棋友,该是多么欢乐

啊。可是友人就要离去了,留下的将仅仅是“最宜檐雨竹萧萧”那种美好的回忆。因此这两句含蕴极丰,表面

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①

崔涂②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①《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本下有“旅怀”二字。②崔涂是江南人,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

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③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

霸业之后,辞宫,乘扁舟泛五湖而去0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渲染了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

我送春归去,表达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

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

C.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的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

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

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2.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造语新奇,后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

得极有层次。“请就此评价作简要分析。

【答案】I.B

2.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

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叫,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加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

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

规啼''与“月三更”,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的“动''是“动辄(动不动)”之意,“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

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

树枝上凄厉地啼叫。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r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

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由于游子ri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

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E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

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

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烘托渲染: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

三层。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人虽没

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国练真题

一、(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丁端州①

王安石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

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久

【注】①丁端州:丁宝臣。据记载,其在越州“除弊兴利甚重,再迁太常博士,移知端州”。端州,今广

东肇庆。②沈休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可知,丁宝臣因在越州治理有功而移官端州,但他心中更多的是郁闷。

B.第五句中的“春书来逐”点明了时令和事件,并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中的“次韵”。

C.中间两联采用流水对,体现了王安石律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的创作特点。

D.诗人以“南望苦”悬想友人思念自己以致心中凄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蕴。

16.本诗“莫嗟”一词开宗明义,安抚友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意图的。

【15、16题答案】

【答案】15.D16.①“莫嗟”开篇,宜接劝导友人不必因荒远之地和离群索居而感伤。

②“且喜”领起,以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畅想友人秋天便可乘骑归

来,表达对友人早H归来的希望。

③尾句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悬想友人思念自己”错,“相见会知南望苦”,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

也十分凄苦。应是诗人思念友人。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莫嗟荒僻又离群”,不要为在荒远之地离群索居而感伤。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眼前的情况而感伤。

“且喜风谣岭北闻”,暂且为它的风俗闻名岭北而高兴吧。“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代表

与中原分境的铜柱虽是南方少数民族浇铸的,但还是有汉家的官员在那里驻守的。这是以当地的风俗闻名

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现在你的书信随着衡阳归雁而来,希望到秋天你就可以乘骑北归。

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也十分凄苦,

现在身体就已经孱弱似沈休文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二、(济宁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考)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15-16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心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

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5.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一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

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凡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

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16.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答案】

15.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

的疏狂自得”。

16.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

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

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

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

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三、(湖南省常德市2022年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Q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②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舞刘琨:即刘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