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高考语文二轮知识点训练(北京)_第1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高考语文二轮知识点训练(北京)_第2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高考语文二轮知识点训练(北京)_第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高考语文二轮知识点训练(北京)_第4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高考语文二轮知识点训练(北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

考点1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

【三年真题】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山,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

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鹏喉,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I.C2.B

3.《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

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

情感悲苦。

【解析】

1.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应该是“万家井邑出

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

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

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本题重在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选项的理解只有

D.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鸟雀之声”“思乡”。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结合对诗句

的理解分析,《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

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

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

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

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

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

险至此。“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

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

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寄左省杜拾遗⑴

军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⑵限紫微⑶。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杜甫

窈窕清禁阂⑷,罢朝归不同。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注释:(1)杜拾遗:杜甫。“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即安

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至758年初,同仕于朝,本诗写于这段时期。(2)分曹:分部门而列。

(3)紫微:喻皇帝居处。(4)禁阚:朝堂,宫廷。

I.下列对两首诗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前两句写诗人和杜甫同朝为官,上朝时井然有序、庄严肃穆。

B.杜诗前两句回应岑参的诗意,写罢朝后各自退出朝廷,无缘相见。

C.岑诗用落花和飞鸟表达自己的不满,抒发了对人生和时事的感慨。

D.杜诗的最后两句表明杜甫对岑参所寄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心领神会。

2.岑诗中的“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两句运用反语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

种手法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宋人洪迈言“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述杜诗是如何“奉

答”的。

【答案】1.B2.B

3.①杜诗描写官员下朝景象,回应了岑诗描写官员上朝及下朝的场景,及岑诗对庸碌无为

朝官生活的无奈之情;②杜诗以“碧柳”“红花”回应岑诗中的“落花”“飞鸟”,及岑诗

对年事已高却无所作为的悲愤之情;③杜诗结尾两句回应岑诗所写的官场状态及对唐王朝拒

绝纳谏的失望之情。

【分析】

I.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句的能力。

B.“写罢朝后各自退出朝廷,无缘相见”错误,只是退潮后回去不同的地方,并非“无缘相

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比喻,把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

B.反语,说自己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著名,官倒是因为老病才罢免,实际上他名声因文章而

著,官职是因为进谏而被贬。

C.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采用夸张手法。

D.用典,运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要求“简述杜诗是如何‘奉答’的",就是找出两首诗中相互呼应的内容。“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前两句写官员们上朝分班列位的情景,后两句

写朝入朝暮退朝的景象,与杜甫诗中“窈窕清禁问,罢朝归不同”意思相近,相互呼应,都

写出二人每天生活就是上朝退朝,没有什么作为,碌碌度日。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写自己为白发徒生而悲伤,羡慕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年

事已高却毫无作为的悲愤之情;杜甫诗中“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的景物与这两句相对。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两句写自己过于清闲,明明身为谏官,近来却很少进谏。看似

在说自己少进谏,其实少进谏是因为朝廷不愿纳谏,流露出对朝廷不愿纳谏的失望之情;而

杜甫诗中“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也回应了岑诗中的情感,身为朝官,上朝罢朝却清

闲到只能够吟诗赠送朋友,从朋友那里得到应和,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官场生活状态啊!

二、阅读下面的诗和词,完成4-6题。

次韵冲卿⑴除日立春⑵

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⑶。

重叠金•除日立春

黄升⑷

银幡彩胜⑸参差剪,东风吹上钗头燕。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

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擘茧⑹英探官,人间行路难。

注释:(1)次韵: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冲卿:北宋人吴充的字。

(2)除日立春: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但下一年就是“无春年”,古人认为不吉

利。

(3)只自尘:出自《诗•小雅》“无将大车,只自尘今”意为用人力去推本应牛拉的大车,

会让人沾染尘埃。

(4)黄升:宋人,科举不顺。

(5)银幡彩胜:用银箔或纸剪成的燕子、花朵形头饰。宋代立春时有互赠幡胜的习俗。

(6)擘茧:掰开。茧,宋时在面食中放置的用来卜测官运的纸签或木片。

4.下列对上面的诗和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中的“翦彩”,写人们剪裁出各种形状的饰物,互赠佩戴,以示迎春。

B.黄词中的“钗头燕”,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

C.王诗和黄词生动描写了人们在除夕、立春重合的日子里辞旧迎新的场景。

D.王诗黄词从习俗风物写到了个人的感慨,体现宋代诗词追求理趣的特点

5.诗词为了增强表现力,往往会使用多种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用夸张手法,突出腊月最后一天与立春巧遇的喜悦心情

B.“守岁夜倾银”使用借代修辞,用天上倾泻的月光代除夕灯火,写出灯火的明亮辉煌。

C.“小桃先报春”使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率先开放,作者由此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气息。

D.“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使用对比手法,引发了词人对明年是个无春之年的联想。

6.除日立春,双节并至,王安石与黄升对此有不同的感触,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4.B5.C

6.(1)王安石的感触有二:-是颔联“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所写的年头接年尾,获

得新的感受、想法,表达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尾联“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写自己劳而无功,愧领嘉节赏蜴,表现了他致力改革却又自谦的高尚人格。

(2)黄升则从人们佩戴彩胜赏花欢度佳节的场景,想起自己科举不顺畅的经历,劝人掰茧

时不要希求官运,表达了仕途艰难的伤感、悲戚。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错误,“钗头燕”指簪于发钗上

的燕子形头饰。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用夸张手法”错误,此处是指除[I和立春在同一天,并不是夸张手法。

B.“使用借代修辞,用天上倾泻的月光代除夕灯火”错误,此处使用的是比喻修辞,将除

夕夜的灯火比作银,写出除夕灯火的明亮。

D.“使用对比手法”错误,此处不是对比手法,”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没有运用修

辞手法。

故选Co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王诗: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世上万物在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人也是从旧的一年

到新的一年,获得新的活力。写出了除II、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的高兴,表现了其乐观、

喜悦之情。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皇帝的恩赐随着佳节的到来赏赐下来,自己感觉自己没有任

何的功劳有愧于皇帝的恩赐。写出了王安石对于改革的决心,希望自己的改革能够对朝廷有

利,改变国家面貌.

(2)黄诗:

词的上阕写除日人们都穿上了华丽的衣服,戴上了华美的饰物,表现「人们欢度佳节的场景。

而在下阕,词人写道:“摩茧莫探官,人间行路难。”当词人看到人们的欢乐场景,不禁想

起自己科举仕途之路的坎坷,就劝人们,在这欢乐的场合下,占卜也不要占卜自己的官运,

人间之路非常艰难,从劝诫别人,可以看出作者因自己的仕途失意,而表现出的悲凉、伤感

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9题。

梦李白®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流寓泰州,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②冠盖:指代达官贵人。

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李白的到来离去,都令杜甫感到局促不安。

B.“苦道来不易”写出了行路艰辛,二人见面不易。

C.“冠盖满京华”,写出了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

D.“千秋万岁名”,体现出杜甫对李白极高的评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足理的一项是()

A.由浮云联想到游子,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B.诗中的“梦”字,具有呼应诗歌题目的作用。

C.诗用五言,简洁而朴重;对偶又使节奏鲜明。

D.“网恢恢”一词化用了“天网恢恢”的典故。

9.本诗写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兴、比喻、对比乃至细节刻画,为表达感情服务。请选择上

述中的两种写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7.D8.C

9.(1)比兴:用漂泊不定的浮云,引发对漂泊不定的游子的思念,自然地引出了对李白的

思念。(2)比喻: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

对杜甫生涯的担心,形象而又贴切。(3)对比:“冠盖”一句,用满城达官显贵的奢华,与

李白的"独"''憔悴”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4)细节刻画:写梦中

李白离去的“局促”不安,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A.“李白的到来”错误,只有“告归”,没有“到来”;“令杜甫感到局促”错误,“局促”

形容李白在梦中离去的情态;

B.“写出了行路艰辛”错误,“苦道”意思是“苦苦地诉说”;

C.“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错误,“冠盖满京华”形容京城长安达官贵人很多。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偶又使节奏鲜明”错误,本诗没有对偶。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却不

可见。浮云漂泊不定,李白如浮云一样也漂泊不定,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

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

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

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

情,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

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使用细节描写表现二人的依

依不舍之情。

“冠盖”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

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惟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

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运用对比手法,将达

官显贵与李白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72题。

古风

李白

其四十四

绿萝纷茂蕤,缭绕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天桃色,坐叹蔚菲诗“I

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其四十七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⑵,零落早相失。

正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飕⑶。

注释:(1)芳菲诗:《诗经•邺风•谷风》有“采封采菲,无以下体”句,朱熹《诗集传》

注,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2)龙火飞:意指暑气渐退,秋天将至。(3)萧鹿(se):

风吹松柏之声。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位女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内心难以言说的哀怨。

B.“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言有尽而意无穷。

C.第二首诗托物言志,语言明白如话,于深入浅出中表达人生追求,读来亲切自然。

D.两首诗与《红楼梦》中《葬花吟》异曲同工,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

H.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缭绕松柏枝”与《论语》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的意思相同。

B.“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描写女子容貌艳丽,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

C.“含笑夸白日”中用一个“夸”字,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

D.“诟知南山松,独立自箫鹿”描绘南山松在寒风中倔强独立,无人问津的姿态。

12.两首诗都化用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典故,请结合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

使用这一典故的。

【答案】10.Dɪɪ.A

12.要点一:《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象征新娘

出嫁,喜气洋洋。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要点二:《古风》(其四十四)中,

“奈何天桃色,坐叹蔚菲诗”意指为什么像鲜艳盛开的桃花一样的美人,后来却会产生箕菲

之叹呢?以“天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用“天桃”“封菲”两个典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

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要点三:《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

冬不凋相对比,批评桃花娇然艳丽但华而不实,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通过桃花与

松树形象的对比,嘲讽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依靠外力的小人,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

君子。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D.“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说法错误。李白第二首诗主要嘲讽桃花徒有其表而

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告诫人们人生有一时的荣遇,有千秋的美誉。人们要

争取的,应是千秋的。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说法错误,“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是对弃妇形象的

刻画。玉颜,美好如玉的容颜。云发,指秀美的长发,像云彩一样飘逸;素丝,即白发。诗

人极写弃妇之美:貌如美玉。所有的美人在她面前都失去光彩;青丝如云,娇媚多姿。就是

这样的美貌,仍遭到了丈夫的粗暴抛弃。是将她的美貌与被抛弃的命运进行对比。

C.“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理解错误。“夸白日”,可以理解为在

白日照临下向人夸耀,亦可理解为向着明丽而和暖的太阳夸耀。

D.“无人问津的姿态”理解错误。写到“松",说“语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这是对“桃”

说的。这时候,“桃”哪里知道南山的松柏不管西风萧瑟,而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呢?写出

了南山之青松,傲然独立于山顶之上,一任秋风之萧瑟而不改其色的姿态.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用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

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

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

青。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本是咏婚嫁的诗,后来常用作赞颂新人年少俊美。《古风》(其四

十四)中,“奈何天桃色,坐叹封菲诗”,这里用“天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芳菲”,

蔓菁与萝卜一类的菜,这里以“菲”暗示她遭到丈夫嫌弃。这两句是弃妇的自叹自怜:尽管

我还年轻美貌,丈夫却百般挑剔指责,其实我没有什么过错呀。用“天桃”“蔚菲”两个典

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

《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松”置于南山以与“桃”所处的“东园”为对;以“松”

的“独立”与“桃”的蒙东风而荣为对;以“松”的“独立自萧瑟”与“桃”的“偶蒙春风

荣”为对。以少对多,以简抵繁,极见笔力;而一“自”字与一“偶”字,虚而实用,“松”

与“桃”的神情毕见,亦可谓一字千金了。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冬不凋相对比,“岂无

佳人色?但恐花不实”,批评桃花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诅知

南山松,独立自萧飓”,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其实也是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

的君子。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T5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3.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氐顿的一项是()

A.首句尽写海棠树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B.第二句写海棠花蕾娇小鲜嫩,惹人喜爱。

C.全诗用语平易,意味醇厚,耐人咀嚼。

D.诗人与儿女共作此诗,饱含告诫之意。

14.与“且教桃李闹春风”中的“桃李”情感态度不7筑的一项是()

A.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王冕《白梅》)

C.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宋•杨万里《兰花》)

D.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唐•白居易《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15.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案】13.D14.A

15.示例:本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海棠与桃李做对比。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

海棠花的花蕾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

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

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的品格,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分析】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共作此诗,饱含告诫之意”理解有误,诗人在本诗中借海棠花咏物言志,兼说理教育后

辈。写海棠花深藏不露、爱惜芳心、不与群芳争艳,告诫晚辈做人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淡泊名利。“共作此诗”不含告诫之意。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且教桃李闹春风”中用争芳斗艳的“桃李”衬托无意争春,谦虚的海棠。

A.桃李代学生,借桃李满天下赞美教师芳名远播;

B.以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衬托梅花的素雅高洁;

C.借兰花没有春风桃李的美丽娇艳,赞兰花花中隐士;

D.迎春花、松竹不与桃李为友,赞迎春花的傲然品性。

故选Ao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就诗歌的表现手法写赏析文字。首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从全诗看,运

用了借物说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海棠花深藏不露、爱惜芳心、不与群芳争艳,告诫晚

辈做人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淡泊名利。

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爱惜芳心”“吐”,把海棠写成芳心为展的少女,“闹”等词形象生

动的写出了桃李争相绽放的形态。

还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手法,•二句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蒋蕾

微红的情景,三四两句把海棠与“桃李”形成对比,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

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

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爱惜芳心”是指要保持自己内心的高洁,“莫轻吐”是

指要稳重行事,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

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

解答时考生要选定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特点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做出赏析

即可。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T8题。

题杜甫画像

王安石

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

稠?丑妨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镀①。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

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

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

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后之游。

注释:①雕馔:雕刻。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荡八极”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洪荒天地之中,事物丰富繁多。

B.“丑妍巨细”两句说杜甫的诗写尽了世间百态,不见斧凿痕迹。

C.“瘦妻僵前子仆后”一句详细描绘了诗人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

D.“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17.“青衫老更斥”一句中以“青衫”代指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

A.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B.昔日青衫遇知己O

C.尚忆青衫陪众隽(陆游《书怀》)

D.青衫昔作督邮时(刘克庄《挽黄岩赵郎中二首》

18.这首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16.C17.A

18.开头从杜甫的诗歌写起,赞美杜甫的诗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惊人的表现力:接着描述了杜

甫坎坷不平的一生,慨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表达了对杜甫的钦敬,表示愿意追随杜

甫。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详细描绘了诗人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错。“瘦妻僵前子仆后”句描绘的是杜甫家庭生

活的遭遇,并不是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判定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青衫老更斥”的“青衫”代指人,故该句所用修辞是借代。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用官职“青衫”是指官服,故该句中的“青衫”不是代指人。

B.“昔日青衫遇知己”中的“青衫”代指青年学子、书生,因为古代学子都是穿青色的服装。

C.“尚忆青衫陪众隽”中的“青衫”代指青年学子、书生,因为古代学子都是穿青色的服装。

D.“青衫昔作督邮时”中的“青衫”之微贱者的服色,借指官职微贱者。

A项中的“青衫”不是指人,B、C、D三项的“青衫”代指人。

故选Ao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的开头两句“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先从杜甫的诗歌写起,“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

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镀”句赞美杜甫的

诗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惊人的表现力。“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

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描述了杜甫坎坷不平的一生。“吟哦当此时,

不废朝廷忧。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

羞”,作者慨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

钦敬。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后之游”,表示作者愿意追随杜甫。

综上分析,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从杜甫的诗歌写起,赞美杜甫的诗具有非凡的气势和

惊人的表现力;接着描述「杜甫坎坷不平的一生,慨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表达r对

杜甫的钦敬,表示愿意追随杜甫。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1题。

雨雪曲

江晖(1)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

注释:(1)江晖:南朝陈诗人。曾直言进谏而不被君王采纳。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风雪至”概括交代了边关萧萧北风、漫天飞雪的自然环境。

B.“游子自心悲”一句刻画了戍边士卒思念家乡、斗志消颓的形象。

C.“抚剑一扬眉”表现戍卒手执长剑、远赴疆场、以死明志的决心。

D.本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通篇充满一种悲壮慷慨的激情。

20.“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一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手法

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B.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首诗都具体描写了边塞的风雪,请结合诗句,

分析“风雪”形象在营造意境、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答案】19.B20.A

21.(1)江诗承前续写“风雪”的肆虐,风声呜咽,笳声凄婉,戛然而止;大雪漫漫遮盖道

路,识途老马行进迟缓。寒风之狂猛、积雪之深厚,交代了边地的凄冷苦寒的恶劣环境,表

现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2)杨诗紧承颔联,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

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狂风呼啸,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征战的艰苦激

烈场面,表现戍边将上冒着风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的精神。

【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思念家乡、斗志消颓”错。写出了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

故选Bo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互文修辞的能力。

A.“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使用了互文修辞。

B.“杜鹃啼血猿哀鸣”意思是:尽是杜鹃啼叫猿猴悲凄的哀鸣。无修辞。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思是: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运用对偶手法。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对偶、夸张手法。

故选Ao

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意境、情感的能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意谓漫天大雪遮天蔽日,使战旗上的图画都晦暗失色;刺骨寒

风不停呼啸,与战鼓声交织在一起。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

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

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边城风雪至,客子自心悲。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描写边塞地区风雪到来,引发客子

的悲伤,风声悲哀呜咽,以至于笳声凄凉哀婉,戛然而止;大雪纷飞,天地昏暗,以至于老

马难以前行。表现了风大雪急。写出了边地的凄冷苦寒的恶劣环境,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

凄凉渲染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24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本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2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的“一”字强调整整一夜,星月皎洁,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B.第一首诗后两句写雨后景象,此山本无雨,他山之雨注入溪水,宛转流到此山。

C.第二首诗的首联写诗人秋凉时头戴短笠,漫行于山野,丛生的杂树影响了心情。

D.第二首的“任”字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2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采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抒情中包含叙事,写景中揭示作者心理。

B.第二首诗中“溪云到处自相聚”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未雨转人下文写遇雨。

C.两首诗中的“忽”字都写出诗人在山林中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时的惊慌之感。

D.两首同题诗,都描写山间之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语奇景妙,匠心独具。

24.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同之处。

【答案】22.C23.C

24.答案示例:两首诗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虚写)。翁诗写山雨,不从“雨”之本身着

墨,而从侧面下笔。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即雨本身则

略去不写,“平明忽见溪流急”,以此推知“他山落雨来”,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

称咏雨妙作。何诗中“新晴”两句,主要是侧面描写。“新晴尽放峰峦出”与“万瀑齐飞”,

山雨的洗礼,使得山峰在雨过天晴时更为青翠,而山雨的注入,又使得山野间万瀑齐飞。从

侧面写活写足了山雨,与翁诗的“平明忽见溪流急”笔法相似。

【分析】

2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

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

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丛生的杂树影响了心情”错误,由首联的后一句“初凉天气野行宜”可以看出,作

者流露出的是喜悦的心情。

故选C。

2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

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

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两首诗中的‘忽’字都写出诗人在山林中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时的惊慌之感”错误,

第一首的“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是作者“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

山落雨来”,“忽”字流露出的是作者惊喜的心情。

故选C。

2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

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翁诗写山雨,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一夜满林星月白。本无云气亦无雷”,后两句摹雨后

之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

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

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

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且达

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而何诗中的“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写雨后之景,也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显

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

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从侧面写活了山雨,与翁诗

的“平明忽见溪流急”笔法相似。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5-27题。

西郊落花歌

清代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②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④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暝目观赏尤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注释:①定庵先生:作者自称。②琴高:传说中的得道仙人,骑着红鳞鲤鱼飞上天空。③三

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④维摩卷:《维摩诘所说经》,经中有天女散花的故事。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匹砸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落笔不凡,作者盛赞西郊落花景象是天下奇观,慨叹古人只会写些伤春之词。

B.“出城失色神皆痴”一句勾画了诗人和朋友们看到满地落花后那种失望和惋惜的神态。

C.“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两句联想天女散花的故事,引起诗人对奇异仙境的心驰神往。

D.“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两句强烈抒发了诗人对落花奇景的热望与赞美之情。

26.诗人描写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这几句用同一手法,笔墨极为

精彩。下列诗句中线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南秦雪》)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晏几道《木兰花》)

27.谭嗣同评论本诗“奇思古艳”,请结合诗句从构思、手法、情感三个方面,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

【答案】25.B26.D

27.①构思:诗人一反传统文人对落花的哀叹伤感,以奇笔来写奇观,笔下的残春景象无零

落凄清之感,通过对落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②手法: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

肆意的夸张、凌厉的排比形成了诗歌浩瀚磅礴的气势、壮美瑰丽的图景,境界奇异。③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落花景象的赞美,对生命虽终陨落,却依然耍迸发辉煌的生命力的赞叹,也表

现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思考,体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分析】

25.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匕对诗歌的主题

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据此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

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理解不当,分析错误。错在“失望和惋惜的神态”这个地方。其实“出城失色神皆痴”

一句正确的理解是:既生动地勾画了诗人和朋友们看到落花景象后那种如醉如痴的惊异神态,

又为后面具体描绘落花景象作了铺垫。

故选Bo

26.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判断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

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

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卜列诗句中没有

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例句“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将落花比作“钱塘

潮”“昆阳战”,形象而熨帖。而选项中:

A项,把“冬雪”比作“梨花”。

B项,把“山峰”比作“笋石”,比作“玉”;把树身上缠绕的“松萝”比作“银”。

C项,把“浪花”比作“雪”。

D项,“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用的是互文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构思特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以及领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

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

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

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

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题

干要求从构思、手法和情感等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奇思古艳”。首先,从构思方面来看,

全诗以新奇的艺术构思、巧妙的寓意把瑰丽的生命力量与崇高的理想相互结合起来,极写生

命陨落的辉煌、生命力迸发的尽致。生命虽极辉煌而毕竟陨落,虽陨落而曾经辉煌,这就揭

示了生命的瑰丽璀璨与生命的凋谢陨灭、青春的美丽与青春的易逝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规

律,深深地寄托了诗人失意之中的悲哀与无奈。具体而言,一般人写落花多是惆怅、叹惋的,

而本诗却蕴藉着作者对落花的盛赞。而手法方面本诗比喻叠出,清奇形象,融入了想象与夸

张等手法。运用如此多的修辞手法,诗句给人的特点是缤纷而璀璨的画面,绚丽而斑斓的色

彩。情感方面:诗人透过落花随风而逝、漫天飞舞、纷纷扬扬的壮美景观,从而展示J'诗人

在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挫折中,既失意苦闷而又不甘沉沦、不愿退伏的心路历程。他•反

传统对落花的倾注深情、极致赞美,正是诗人对新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个人感情的尊重的

个性意识的流露。而这一切,乂被艺术地、诗化地表现出来,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

的倔强精神。总之,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干的构思、手法、情感作答即可。

十、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28-30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