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双文本练习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双文本练习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双文本练习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双文本练习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双文本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航千里,旌旗蔽空,醯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城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火,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日:“辞达而

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便是物了想于心者

盖千百人而丕一遇也而迈能使了然于口与子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

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

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

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使费谊见孔子,,掌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流(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半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

(1100),苏轼从海南遇救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

苏轼的回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口与手者乎/

B.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口与手者乎/

C.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口与手者乎/

D.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干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口与手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国时东吴名将

周瑜,"孟德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击溃曹操一事。

B."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斯"指代"水","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

断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

都是动词,可译为“到・・・・・・去。”

D.“升堂”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升堂"指学问或技能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于是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甲文苏子与客"主客问答",苏子以"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

价值,其实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乙文苏轼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语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文章观:语言讲究文采的,才能

流传开来;真正能做到"辞达"的也是有文采的。

D.乙文苏轼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这正是"雕虫篆刻"

之类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因此可以被称为"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5.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

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目:“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口:“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泰

个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口:“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热

事。越国以邺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泳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泰以

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

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

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

之心,语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

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穆A之于晋B相与之C久也D相信之E深也F相结之G厚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B.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C.鄙,指"把......当做边邑”,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的"鄙"意思不同。

D.济,表示"渡过水流",与《行路难(其一)》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

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

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

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

郑,不失本国尊严。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成而去,何移之速也!

10.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答案

1.B大意: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像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

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

呢!

"物之妙"是"求"的宾语,结构结构完整,后应断开,排除CD;

“于口与手"做"了然"的状语,中间断开,排除A;

2.C错误。享受,享用/到……去。句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

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3.D"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错误。由原文“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

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

可知,他的《太玄》《法言》没有改变。

4.(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2)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象这

类的例子很多。

5.符合。

(1)条理自如:《前赤壁赋》写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先写泛舟赤壁时所见之景引发的

人生感慨,再写赤壁之水月变化规律给予的人生启示。

(2)姿态多变,不受拘束:《前赤壁赋》不受赋的拘束影响,主要抒发了夜游赤壁之时,

被贬黄州的内心的矛盾心理与最终的纾解。

参考译文:

(甲)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

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

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

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糜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塘一般

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

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

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

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

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

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

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

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

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乙)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已经读的很熟了。大致都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

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

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

说:“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

了,完全不是这样。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像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

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

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

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

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

这种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是雕虫(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

类。扬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

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风变雅的发展,虽与

日月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它是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

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

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象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

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这个问题。

6、BDF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

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对

称,应各自独立,在它们前后断开,即在BDF处断开。

7.A

A.“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理解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

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

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

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C.正确。"肉食者鄙"的"鄙"指目光短浅、见识浅陋。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

国的)东部边邑。/当权的人目光短浅。

D.正确。句意: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高高挂起云帆,在沧

海中勇往直前。

8.B"烛之武反客为主”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

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

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

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

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

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没有"反客为主",而是完全站

在秦国的立场分析。

9.(1)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

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

快啊!

10.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

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

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泡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

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

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

攻郑国,郑国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