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古代诗歌阅读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观书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诗中“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B.于诗详细描写了诗人春日一次具体观书经历,尾联运用衬托手法,突出诗人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C.朱诗借助形象巧妙喻理,以泛舟为例,借助“蒙冲巨舰"如羽毛般浮起的想象,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D.朱诗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水之于行船的重要性,进而揭示读书的意义,这一份对读书的看重之情与于诗相仿。

16.于诗认为读书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①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②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仿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注]①冲卿,王安石的好友吴充。②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述愁思,庭院空空,暮色悄然而至,诗人感觉秋日漫长,自己衣衫单薄,心生苦闷。

B.颔联写院外已有往来的行人,人语纷杂,热闹喧嚣,这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孤寂苦楚。

C.颈联一扫哀愁,诗人回忆起二人往昔的美好,虽这已如梦一般留在了过去,但诗人仍开心不已。

D.尾联写寒露悲苦,便在梦中与友人谈笑明月,也只在梦中方能轻松,可见诗人与友人的情谊。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情感。(6分)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冬

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歌咏读书之乐的劝学诗,它将冬季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B.第一句描写叶落之树、水尽之崖,渲染出冬日的萧索与凄凉;第四句描写大雪压庐,暗示了心境的压抑与寂寞。

C.“灯动壁”写出了灯光摇曳映照墙壁之景,“高歌"写出了诗人纵情放歌之声,视听结合,妙不可言。

D.冬日的夜晚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火炉热茶,特别适合读书。边饮茶边读书,浸染熏陶,诗人感到身心俱清。

15.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既描墓了刘朝英在书斋中刻苦夜读的情景,又写出了有古琴作陪的雅趣。

B.颔联指出圣门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但让人忧愁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学问功夫,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

C.尾联告诚刘朝英,要以圣道为心,不要因沉迷功名而虚耗人生,可谓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D.杨诗造语力求平易浅近,如本诗中的“莫笑”“不应",近于口语,如话家常。

16.杨万里的诗注重以事显理,本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宁晋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测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歌

高适

曲岸深潭一山叟①,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②,日暮持竿何处归?

【注】①山叟:住在山中的老翁。②定止:固定的处所;止患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曲岸”“深潭"“山叟”表明人物的活动场所、身份,“驻眼"“不移”描绘出渔父专注之态。

B.颔联写世人“欲知"渔父的姓名,而渔父却闭口不答,写出了他不希望被打扰的清净自守。

C.颈联中“笋皮笠子荷叶衣”和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都以白描勾勒形象,简约生动。

D.尾联以问句表达了世人对渔父家在何处的好奇,寄寓了诗人对渔父无处为家的同情。

16.本诗中的渔父和《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形象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①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注】①窦叔向:唐代诗人,交好宰相常兖(729年—783年),在常兖失势后,出贬溧水县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诗人和表兄重逢时的夏夜之美景。

B.诗人虽感慨收到远方寄来的珍贵的家书,却也唏嘘往事令其伤感。

C.颈联描写孩童成长,亲友老去,诗人面对时光飞逝,颇为感叹。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富有韵味;情感自然流露,使读者深为感动。

16.本诗写景有虚有实,请简要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6分)

古代诗歌阅读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观书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诗中“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B.于诗详细描写了诗人春日一次具体观书经历,尾联运用衬托手法,突出诗人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C.朱诗借助形象巧妙喻理,以泛舟为例,借助“蒙冲巨舰”如羽毛般浮起的想象,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D.朱诗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水之于行船的重要性,进而揭示读书的意义,这一份对读书的看重之情与于诗相仿。

16.于诗认为读书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B【解析】B项,“春日一次具体观书经历"分析错误,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具体的观书经历,且不一定是“春日”。

16.①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②净化心灵: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心无杂念。③增长(更新)知识: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可使人不断得到新的营养,获取新的知识。④享受生活的快乐: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①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②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仿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注]①冲卿,王安石的好友吴充。②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述愁思,庭院空空,暮色悄然而至,诗人感觉秋日漫长,自己衣衫单薄,心生苦闷。

B.颔联写院外已有往来的行人,人语纷杂,热闹喧嚣,这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孤寂苦楚。

C.颈联一扫哀愁,诗人回忆起二人往昔的美好,虽这已如梦一般留在了过去,但诗人仍开心不已。

D.尾联写寒露悲苦,便在梦中与友人谈笑明月,也只在梦中方能轻松,可见诗人与友人的情谊。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情感。(6分)

15.D(“便在梦中与友人谈笑明月,也只在梦中方能轻松"错误,尾联是诗人梦想自己与友人今后不会再分隔两地,可以一起谈笑明月)

16.①对友人的思念。诗人在寒露时节衣衫单薄,院外喧闹而自己无人相伴,流露出对好友深深的思念之情。②对过往的怀念。诗人与友人过去的美好如今都成为梦幻,传递出对过去美好光景的怀念追忆之情。③对未来的期盼。诗人料想与友人将来不会再分离,可以一起谈笑明月,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冬

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歌咏读书之乐的劝学诗,它将冬季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B.第一句描写叶落之树、水尽之崖,渲染出冬日的萧索与凄凉;第四句描写大雪压庐,暗示了心境的压抑与寂寞。

C.“灯动壁”写出了灯光摇曳映照墙壁之景,“高歌"写出了诗人纵情放歌之声,视听结合,妙不可言。

D.冬日的夜晚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火炉热茶,特别适合读书。边饮茶边读书,浸染熏陶,诗人感到身心俱清。

15.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14.B15.①以景衬情,将冬季特有的景物和读书结合起来,突出了读书之乐,如“木落”“水尽"“崖枯”“雪压庐",营造了远离喧嚣浮华的读书环境。

②以冬日室内的人物活动写出了读书之乐,通过写诗人自己围炉夜读、夜半高歌来直接表现读书的乐趣。

③运用比喻,将读书之乐比作观看冬日数点梅花怒放于素洁无垠的天地之间的视觉感受,形象生动。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萧索与凄凉”错,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渲染的是一种清静的氛围;“暗示了心境的压抑与寂寞"错,“高歌夜半雪压庐”写诗人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沉醉于读书,从而表现读书之乐,大雪压庐是环境描写,并不是暗示心境的压抑与寂寞。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首联写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颔联写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木落”“水尽"“崖枯”“雪压庐",营造了远离喧嚣浮华的读书环境。以景衬情,将冬季特有的景物和读书结合起来,表现了冬天,水瘦山寒,繁华褪去,作者反而更加赤诚、更加真实,突出了读书之乐。

②颔联写诗人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诗人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冬夜读书,身心投入,座前灯、炉中火、屋外雪,围炉读书是一种气氛。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沉醉于读书,以冬日室内的人物活动写出了读书之乐。

③尾联“数点梅花天地心”写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运用比喻,将读书之乐比作观看冬日数点梅花怒放于素洁无垠的天地之间的视觉感受,形象生动。这是为读书之意境,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飘满墨香的书页中,在充满了情思的字里行间,在那回味悠长的意蕴里,去体会寻找,看那茫茫天地之间,庭院里梅开无声,朵朵清奇,渐次绽放。于是,冬夜读书是一种氛围,所拥有的那份读书兴味,透着淡淡的禅味,温暖而充满情趣。情景交融,格调高洁,写出书中自有一片精神家园,从而表现读书之乐。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既描墓了刘朝英在书斋中刻苦夜读的情景,又写出了有古琴作陪的雅趣。

B.颔联指出圣门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但让人忧愁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学问功夫,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

C.尾联告诚刘朝英,要以圣道为心,不要因沉迷功名而虚耗人生,可谓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D.杨诗造语力求平易浅近,如本诗中的“莫笑"“不应”,近于口语,如话家常。

16.杨万里的诗注重以事显理,本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B(B项,“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错误,应是“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鞭策和激励”。)

16.①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意为“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②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逐步积累而有所成。③鼓励刘朝英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意疏通]灯火亮到三更,外面下着小雨,室内伴着诗书和古琴。只担心自己的足力不够,并不一定是圣门之路特别的幽深。千万不要嘲笑那高耸入云的大树,它开始的时候也只是涧底的一根小针一样的苗苗。不要将参加科举考试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那会耗费半生的心血。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宁晋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测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歌

高适

曲岸深潭一山叟①,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②,日暮持竿何处归?

【注】①山叟:住在山中的老翁。②定止:固定的处所;止患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曲岸"“深潭”“山叟"表明人物的活动场所、身份,“驻眼”“不移"描绘出渔父专注之态。

B.颔联写世人“欲知”渔父的姓名,而渔父却闭口不答,写出了他不希望被打扰的清净自守。

C.颈联中“笋皮笠子荷叶衣"和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都以白描勾勒形象,简约生动。

D.尾联以问句表达了世人对渔父家在何处的好奇,寄寓了诗人对渔父无处为家的同情。

16.本诗中的渔父和《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形象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本诗中的渔父是个浪迹烟波、不问世务、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诗人创设这一形象旨在表明自己精神上对超然物外的渔父的羡慕之情。

②《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司马迁创设这一形象旨在反衬屈原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寄寓了诗人对渔父无处为家的同情"理解有误,寄寓了诗人对渔父处处为家的赞赏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诗中的渔父专注垂钓“曲岸”“深潭",世人“欲知”渔父的姓名,而渔父却闭口不答,写出了他不希望被打扰的清净。与浪迹烟波、不问世务,心无所营、超然物外,是一个隐士形象。“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渔父随舟浮沉,处处为家,诗人创设这一形象旨在表明自己精神上对超然物外的渔父的羡慕之情。

《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