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1页
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2页
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3页
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4页
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完成第1-5题。(共5题,19分)

1.(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可知,“它"是指推演活动,偷换概念。故选B。

2.(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是为了反面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具有深邃的逻辑基础”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可知,引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具有深邃的逻辑基础。故选C。

3.(3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项是表达客观事实,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B项用拟人手法写月光怀着对女子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衬托女子对离人的怀念,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项夸张似乎不合逻辑,但极言诗人的豪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D项夸张手法,想象周瑜在谈笑间轻松从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4.(4分)【答案】

①比喻论证,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

②假设论证,假设理论缺少论证,就会缺乏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假设“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句诗缺少深刻逻辑,表达离愁别绪就会缺少依托。

③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

④举例论证(事例论证),举《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赋分说明:答对一点得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举一例即可)1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①比喻论证,如材料一第二段:“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

②假设论证,如材料一第二段:“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假设理论缺少论证,就会缺乏结构性力量和活力;材料二第五段:“‘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假设诗句缺少深刻逻辑,表达离愁别绪就会缺少依托。

③引用论证,如材料二第二段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

④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如材料二第三段举《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

5.(6分)【答案】

①(小前提)我(李白)是天生有用之材。(3分)

②(结论)我(李白)千金散尽后,能够再得来。(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以及推理的能力。意思对即可。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即三段论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完成第6-9题。(共4题,16分)

6.(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D项中“尼克更喜欢住远的地方"有误。从“这个主意倒不坏”可知尼克并非不同意孩子的提议。故选D。

7.(3分)【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解析】C项“心理描写"表述有误,尼克父亲的相关描写主要在开头及尼克和儿子的对话中,通过神态、动作等正面描写尼克父亲形象,通过尼克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尼克父亲形象,其中没有尼克父亲的心理描写。故选C。

8.(4分)【答案】

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对话内容既塑造了尼克父亲、尼克、尼克的儿子以及印第安人等丰富的形象,也表现了尼克角色转变前后的立体形象。

②从情节上看,对话部分补充交代了尼克与父亲的过往,丰富了故事情节;将两代人的生活浓缩于一场对话,故事紧凑明快;因往事引出尼克的儿子设想去爷爷坟上祷告等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③从读者体验上看,尼克和儿子的对话承载了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尼克对儿子提问的耐心解答表现了浓浓的父爱,引发读者的共情。

④从主旨上看,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两代父子关系的不同,体现作者对父子关系的深刻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对话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赋分说明:答对一点得2分(角度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对话为主体,丰富了故事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能够轻易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感的体验,与角色产生共鸣;从主旨上看,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两代父子关系的不同,体现作者对父子关系的深刻思考。

9.(6分)【答案】

①尼克厌恶父亲在处理父子关系时的简单粗暴,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给予更多的尊重、耐心,维护了亲密的父子关系。

②尼克感激父亲对自己传授生活技能,启迪生活智慧,所以他传承了这一点,对儿子打猎之问予以细心引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每点3分)

每点中答出父亲对尼克的做法或表现得1分,尼克进行反思或传承得1分,尼克对儿子的具体做法得1分。

①由尼克弄丢了衬衣,撒了个谎,结果挨了一顿鞭子可知,尼克的父亲简单粗暴地解决父子矛盾,之后端着猎枪对着父亲,可见尼克对父亲的处理方式并不满意;尼克从父亲和自己的关系中,思考了父子之间的关系,渴望和谐的父子关系。所以在尼克和儿子的交谈中,儿子提出了许多心中的疑问,尼克都不厌其烦地回答了,可见父子关系和谐亲密。

②由“再拿打猎来说吧。打下一只飞鸟,跟打遍天上的飞鸟其实还不是一回事,鸟儿虽然有形形色色,飞翔的姿态也各不同,可是打鸟的快乐是一样的,打头一只鸟好,打末一只鸟又何尝不好。他能够懂得这一点,实在应该感谢父亲。”“喔,他可强着哩。他出手快,打得准。看他打猎,比看谁打猎都过瘾。他对我的枪法是很不满意的"等可知,尼克感谢父亲,是感谢父亲对他的教导,教他打猎、捕鱼,给他猎枪,训练他的枪法,对生活的感悟等,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许多。所以在与儿子的谈话中,他说道:“父亲一天只给我三发子弹,他说要这样才能把打猎的功夫学精,小孩子拿了枪噼噼啪啪到处乱放,是学不到本领的。”从中可以看到,他同样的把打猎中蕴含的道理告诉了儿子,对儿子打猎的问题予以细心引导。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9题,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第10-14题。(共5题,21分)

10.(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本题,“先生有绪言而去",“去”是先生的行为,“丘"是“不肖”的主语,排除AC;“以卒相丘"是“幸闻咳唾之音”的目的,两部分相对完整,排除B。故选D。

译文:先生话没说完就离开了,我不聪明,不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希望能听到您的高论,以便最终有助于我。

11.(3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识记,另外,要回归文本语境判断字词含义。

A项中“彼何为者也"是宾语前置句,因为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为"的宾语,宾语前置。《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译为“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的呢",也为宾语前置。故选A。

12.(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孔子听闻子路的转述”有误,原文为“子贡还,报孔子",可看出是子贡转述给孔子。

13.(8分)【答案】

(1)向上对国主竭尽忠心,向下对百姓施行教化,这是孔子所从事研究的事业。(4分)

或:向上用来尽忠国主,向下用来教化百姓,这是孔子所从事研究的事业。

(2)况且人有八种毛病,事有四种祸患,(这些状况)是不能不考察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治:从事研究;“此孔氏之所治也”判断句式。(关键字一字1分,句式1分)

(另一种翻译:以,用;于,介词,引进对象,翻译时不用刻意把于翻译进去。)

(2)且:而且、况且;患:祸患;察:考察、弄清。(关键字一字1分,句意1分)

14.(4分)

【答案】①渔父认为孔子自身不能免于陷入祸患。

②渔父认为孔子还会危害自身的天性。

③渔父认为孔子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却谋其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赋分说明: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一方面,在第⑥段中渔父说“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认为孔子不但不能让自身免于陷入祸患,还会危害自身的天性。在最后一点中通过指出世俗之人存在的“八疵四患”,委婉批评孔子身上也存在这些认知缺陷和恶习。

另一方面,最后一段渔父认为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庶民四个等级的人都摆正自己的身份,各司其职天下就太平了。结合②-⑤段的对话内容,可推断出渔父的言下之意就是孔子非诸侯非臣子却做诸侯臣子做的事,是僭越,是违背了自然之理。

【参考译文】

孔子在名叫缁帷的树林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一个渔父下船走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水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按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曲子奏完,渔父便招子贡、子路过去,两人便回答了渔父的问话。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

渔父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

渔父说:“孔氏是干什么的呢?”子路没有回答,子贡回答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向上对国君竭尽忠心,向下对百姓施行教化,这就是孔氏从事研究的事业。"

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不是。"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他内心愁苦,形体劳累而危害了自己的本性。唉,他离大道实在是太远了!”

子贡回来,把跟渔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推开琴站起来说:“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坛到湖边寻找渔父。

渔父说:“你有什么事?”

孔子说:“先生话没说完就离开了,我不聪明,不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希望能听到您的高论,以便最终有助于我!"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又一次行礼后站起身说:“我小时候就努力学习,直到今天,没有能够听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渔父说:“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从而分析你所从事的活动。你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跻身于尘俗的事务。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这四种人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官吏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人民考虑自己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如今你上无君侯官吏的地位,而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而且人有八种毛病,事有四种祸患,(这些状况)是不能不考察的。不是你分内的事却要做,这叫总;没人理会却说个没完,这叫佞;迎合对方顺引话意,这叫谄;不辩是非巴结奉承,这叫谀;背后说人坏话,这叫奸;离间亲友,叛离亲近,这叫害;称誉奸诈纵容恶人,这叫慝;不分善恶攫取好处,这就是险。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对外搅乱了别人,对内伤害了自己。因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和他做朋友,明智的国君不要他做臣子。所谓四患,喜欢管理国家大事,随意变更常规常态,用以钓取功名,称作贪得无厌;自恃聪明专行独断,侵害他人刚愎自用,称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称作犟头犟脑;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称作自负矜夸。这就是四种祸患。能够清除八种毛病,不再推行四种祸患,方才可以教育。”

(二)古代诗歌阅读,完成第15-16题。(共2题,9分)

15.(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从青年时代,一直写到老年。“绿鬓朱颜”并不是指曼妙少女,而是指代年轻的容颜,也就是秦观与苏轼的青年时代。

16.(6分)【答案】

①抒发了对容颜已逝,年华不再的悲慨之情。“绿鬓朱颜"与“衰翁”中感受到时间飞逝,两相对照,年华空老。

②表达对世事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流露出凄凉之意。“无限事,不言中",这分别的年岁里种种变故,百般无奈,难以诉说。

③表达了对好友离开的不舍与境遇难料的担忧。下阕中“莫匆匆,满金钟”“各西东"道出了临别的不舍,“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又多了隐隐的担忧。

(分点作答,一点3分,未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两点满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阙写“重逢",“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可看出这次相逢喜悦被悲愁掩盖,是因为迁徙漂泊,是因为容颜衰败,更是这分别的年岁里发生的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变故。“无限事,不言中”这分别的年岁里种种变故,百般无奈,难以诉说。表达对世事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流露出凄凉之意。

下阕转写“饯别",相逢太匆匆,“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道出了对挚友的不舍。“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苏轼离去,关山远隔,境遇难料,秦观不由地担起心来。此刻他望着烟雾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怅然出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完成第17题。(6分)

17.(6分)【答案】

(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每空1分。“天下归仁焉"的“焉”漏写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完成第18-20题。(共3题,10分)

18.(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苦心孤诣"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苦心孤诣”和“煞费苦心"都含有“刻苦用心”的意思。不同在于:苦心孤诣多用于学术、学问;“煞费苦心"用义较广,只强调费心。此处指卢戆章精心钻研“切音字”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故可填“苦心孤诣"。

第二空,“尽心竭力”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处心积虑"指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从词的感彩上来讲,“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故可填“尽心竭力"。

第三空,“高屋建瓴”和“居高临下",都含有“居于高处,俯向低处”的意思。但“高屋建瓴"多指不可阻挡的形势;“居高临下”多指处于可控制全局的有利地位。故可填“高屋建瓴"。

第四空,“独树一帜”指自立门户,单独树立新的旗帜,能体现出“新"的含义,符合原文意思。“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强调特别,但不一定是“新"。故可填“独树一帜”。

19.(3分)【答案】它不仅使汉字的发音更加准确和规范,还为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病是递进问题,“使汉字的发音更加准确和规范"应当在前,“为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方向”应当在后。

20.(4分)【答案】

①强调突出:原文反复使用“第一个",强调这些发明和提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突出了卢戆章的贡献。

②增强语势:原文采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增强语势,表达有力的同时饱含对卢戆章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赋分说明: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只答出“反复”手法可得1分。如果从排比的角度答亦可。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完成第21-23题。(共3题,9分)

21.(4分)【答案】

②所有发布了信息的人都能成为名人吗?

③所有成为名人的人都能获利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断能力。赋分说明:答出一点得2分,其中句式“所有……的人都能……吗"得1分,意思表达对得1分。

解答此题,注意认真思考语句之间的关系。文段中另两处“只要人们能发布信息,就一定能成为名人”“成为名人之后,就能获利"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能够得到推断的结果,然后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点评】推断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一是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再读语段,运用语法逻辑知识进一步分析确认,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

三是仿照给出的例子,拟写答案,分析推断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拟写句子时一定要模仿所给的例句形式,不要想当然。拟写后要注意所写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最后写到答题纸上。

22.(2分)【答案】精神大震——精神大振亲睐——青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赋分说明:找出差错并修改正确得1分。

23.(3分)【答案】D

【解析】选项A、B以偏概全,只概括了材料的一部分内容、观点。选项C偷换概念,将材料的表述范围扩大了。材料中的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即好友“美丽的谎言”中包含的期望和主人公的“自我诱导",主人公亨利的成功正是源于对自己构建了正面的积极“暗示”。故正确答案为D。

四、24.写作(6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立意】

1.审文体:议论文(认识与思考)。

2.审题型:这是一则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题,两则材料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属于“多事一议",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谈看法,要注意“一文一个主题”。

3.审情境:写作者是“高中生",任务是“对‘应变智慧’谈认识与思考”。

4.抓关键词:应变智慧

5.抓思考点:谁应变?什么情况下应变?怎么应变?应变如何?

6.抓异同点:

异:情境不同,应变措施不同

材料一:

【环境变】校内湖水结冰

【学生应变】学生有好奇心,有探索欲望和冒险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