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显示了细胞的部分质膜(细胞膜)及其周围物质,下列关于其中符号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可表示囊泡,包裹着大分子或颗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B.◆可表示信号分子,据图分析,该物质很可能不能穿过细胞膜C.Y可表示糖蛋白,可将细胞膜一侧的信号传递到另一侧D.=可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主要成分,具有流动性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B.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C.一般情况下,根尖细胞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3.如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部分图像(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细胞所处时期均易发生基因突变B.甲细胞中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均属于基因重组C.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D.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基因重组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细胞生长,细胞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B.细胞分化,细胞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种类变化C.细胞癌变,基因发生突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易分散转移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5.分裂间期依次分为G1、S和G2期,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如图所示。其中灰色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中心体的复制始于G1期,在G2期复制完毕B.中心体和DNA的复制可能同时进行C.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D.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6.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生物科学技术会为人类的繁荣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下列关于生物科学技术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可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B.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免疫排斥C.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得到克隆动物是培育新物种的一种方式D.设计试管婴儿涉及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7.如图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一个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含有4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即4个染色体组B.该动物体内细胞的染色体组数可能是1、2、4C.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D.若用适量秋水仙素处理该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将无法分裂8.(10分)吞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入胞外抗原,运至溶酶体,溶酶体酶使抗原片段化。用氯化铵和氯喹分别处理吞噬细胞,可以提高溶酶体内的pH,使酸性水解酶失活。下表是探究两种物质处理对抗原摄取、分解和传递过程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描述错误的是()组别控制项目对照组观察结果(%)11mmol/L氯化铵1.1mmol/L氯喹观察结果(%)抑制率(%)观察结果(%)抑制率(%)抗原摄取151313151抗原分解2913551452抗原加工前T细胞-吞噬细胞结合7126633157抗原加工后T细胞-吞噬细胞结合8471176124A.抗原传递的效率只与抗原原本的空间结构有关B.两种物质处理对抗原的传递都能起部分抑制作用C.抗原的分解利于抗原在免疫细胞间的传递D.1.lmmol/L氯喹处理对抗原的摄取无影响二、非选择题9.(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10.(14分)果蝇(2N=8)卷翅基因A是2号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1)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因为果蝇有_________优点因此常用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至少答2点)。(2)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3)欲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d,DD和Dd不影响翅型,dd决定新性状翅型。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11.(14分)类病斑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外界病原菌侵染情况下,局部组织自发形成坏死斑的突变体,坏死斑的产生基本不影响植株生长,反而会增强植株对病原菌抗性。(1)将某野生型粳稻品种用甲基磺酸乙酯(EMS)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类病斑突变体,收获突变体种子,在温室内种植,随着叶片发育逐渐出现病斑直至布满叶片,收获种子,连续多年种植,其叶片均产生类病斑,表明该类病斑表型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2)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F1植株表型均一致,且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表明突变体的类病斑表型受常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3)对F2群体中148个隐性单株和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序列分析,发现1号染色体上A基因的非模板链发生了单碱基突变,如下图所示,据此推测突变体出现类病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起始密码子;CAA:谷氨酰胺;GAA:谷氨酸;CUU:亮氨酸;UAA:终止密码子;AUU:异亮氨酸)(4)进一步实验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均有所提高。提取细胞中的总RNA,在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然后以防御反应相关基因P1、P2、P3的特有序列作___________进行定量PCR,检测这三种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推测突变体抗性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12.生活在沙漠、高盐沼泽等进水受限的环境中的多肉植物(如仙人掌、瓦松等),为适应环境它们夜间气孔开放,白天气孔关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固定CO2,使光合作用最大化,下图为瓦松部分细胞的生理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物质A为__________,酶1和酶2分别位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夜间瓦松能吸收CO2合成C6H12O6吗?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夜间瓦松的细胞液pH通常会下降,请据图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将一株瓦松置于密闭装置内进行遮光处理,用CO2传感器测定装置中CO2的变化速率,以此作为该植物的呼吸速率,这种做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

A.囊泡在经过细胞膜会和细胞膜发生融合,因此不会出现在细胞外,A错误;B.图中可以看出◆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Y物质发生结合,因此该物质可表示信号分子,B正确;C.Y物质能与◆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进行信息的传递,C正确;D.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主要成分,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B【解析】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位置、数目和排列顺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大,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详解】基因突变的方向具有不定向性,不由环境决定的,但可以受环境影响,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B正确;一般情况下,根尖细胞是体细胞,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C错误;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上点的突变,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D错误;故选B。3、D【解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乙、丙细胞所处时期染色体均为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状态,不易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间期DNA复制时,A错误;B、甲细胞中1与2为同源染色体,1与2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而1与4为非同源染色体,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C、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A和a所在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和B所在的染色体也为同源染色体,由于不知道该生物体细胞的基因型以及乙细胞中下面四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以不能判断该细胞是否发生过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能进行基因重组,该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4、A【解析】

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详解】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即相对表面积下降,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错误。

B、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使不同的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mRNA,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但此过程并没有改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B正确。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变细胞的特征之一,因而癌细胞易分散转移,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个体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5、A【解析】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细胞S期时已经出现两个中心体,说明中心体在S期结束之前已经复制完毕,A错误;

B、DNA复制发生在S期,通过图一细胞融合的结果可知,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B正确;

C、根据图一细胞融合的结果可知,S期细胞中可能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C正确;

D、根据图细胞融合结果可知,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D正确。

故选A。6、B【解析】

1、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操作过程包括: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筛选、杂种细胞培养、杂种植株再生以及杂种植株鉴定等步骤。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3、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克隆动物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因为其细胞核基因来自提供细胞核的生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细胞质的生物,但其性状主要与提供细胞核的生物相似。4、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详解】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不能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A错误;B、免疫排斥是机体对移植物(异体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使其破坏的过程,细胞之间不存在免疫排斥,B正确;C、通过核移植技术产生克隆动物属于无性繁殖,不能培育新物种,C错误;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核移植技术和试管婴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识记核移植技术过程、试管婴儿培育过程,根据题干进行筛选。7、B【解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像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详解】A、分析图像可知,该细胞内染色体平分成两组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每一极均含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内含有2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即2个染色体组,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动物的体细胞内含有2对共4条染色体,在其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会出现4个染色体组,其次级精母细胞内可能含有1个(前期和中期)或2各染色体组(后期),B正确;C、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C错误;D、若用适量秋水仙素处理该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可正常分裂,但由于纺锤体无法形成,故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D错误。故选B。8、A【解析】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详解】A、抗原能否呈递与抗原的空间结构有关以及抗原是否被加工有关,A错误;B、氯化铵和氯喹处理吞噬细胞,可以提高溶酶体内的pH,使酸性水解酶失活,即两种物质处理都能部分抑制抗原加工,B正确;C、抗原加工前和抗原加工后的对照组结果可以看出,抗原的加工利于抗原在免疫细胞间的传递,C正确;D、1.lmmol/L氯喹处理抑制率为1,因此对抗原的摄取无影响,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生产者出生率死亡率随机取样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1)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故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2)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故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4)在群里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布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里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生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如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同一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空间结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0、假说-演绎法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生长周期短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100%不变卷翅:野生型:新生性状=8:3:1卷翅:野生型=2:1【解析】

根据图示中基因型为AaBb的果蝇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由于A和b连锁,a和B连锁,再加之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所以亲本AaBb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aB=1:1,互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AAbb、AaBb和aaBB,比例为1:2:1(不考虑致死情况)。同理分析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三对基因产生配子的情况以及产生后代的情况。【详解】(1)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硏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果蝇有常用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是因为其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生长周期短、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优点。(2)A纯合致死,因为Ab、aB连锁,故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因为A与B纯合致死,后代全为杂合子,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不变。(3)如果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即待检野生型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Dd,两者杂交所得F1中卷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1:1,F1中卷翅果蝇产生的配子AbD:abD:abd=2:1:1,A纯合致死,故随机交配产生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新性状=8∶3:1。如果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即待检野生型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DD,两者杂交所得F1中卷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DD,F1中卷翅果蝇随机交配,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DD(致死):AabbDD:aabbDD=1:2:1,所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2:1。【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相关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11、诱变稳定遗传正、反交1对隐性基因野生型植株非模板链的G变为T,使密码子由GAA变为UAA,翻译提前终止,合成的多肽链变短逆转录引物A基因的突变提高了防御基因的表达【解析】

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正、反交产生的F1植株表型均一致,且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说明野生型为显性,突变型为隐性。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相对应的RNA分子。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1)诱变可以提高突变的频率,将某野生型粳稻品种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类病斑突变体,收获突变体种子。连续多年种植,其叶片均产生类病斑,没有出现性状分离,表明该类病斑表型可以稳定遗传。(2)若突变体的类病斑表型受常染色体上的1对隐性基因控制,与性别无关,因此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正、反交产生的F1植株表型均一致,且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3)图中的序列为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序列,因此是对F2群体中148个隐性单株(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进行序列分析,发现1号染色体上A基因的非模板链发生了单碱基突变,如题图所示,据此推测突变体出现类病斑的原因是:非模板链的G变为T,使密码子由GAA(谷氨酸)变为UAA(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合成的多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