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法 课件全套 江伟 第1-19章 仲裁概论-问题与思考_第1页
仲裁法 课件全套 江伟 第1-19章 仲裁概论-问题与思考_第2页
仲裁法 课件全套 江伟 第1-19章 仲裁概论-问题与思考_第3页
仲裁法 课件全套 江伟 第1-19章 仲裁概论-问题与思考_第4页
仲裁法 课件全套 江伟 第1-19章 仲裁概论-问题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仲裁法第一编

仲裁与仲裁法仲裁概论第一章01第一节

仲裁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

仲裁的性质第三节

仲裁的类型第四节

仲裁权第五节

仲裁与民事诉讼一、仲裁的概念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仲裁具有以下三要素:(1)仲裁是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2)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3)经由当事人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作出的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一节

仲裁的概念和特点二、仲裁的特点(一)自愿性(二)专业性(三)灵活性(四)保密性(五)快捷性(六)经济性(七)独立性第一节

仲裁的概念和特点一、关于仲裁性质的各种理论(一)仲裁的司法权理论(二)仲裁的契约理论(三)仲裁的混合理论(四)仲裁的自治理论(五)仲裁的准司法权理论(六)仲裁的行政性理论(七)仲裁的民间性理论第二节

仲裁的性质二、对仲裁性质的认定仲裁的性质是包含了民间性与司法性因素在内,并以民间性为基础,融入了一定的国家司法权性质的混合性纠纷解决方式。第二节

仲裁的性质二、对仲裁性质的认定(一)仲裁的民间属性(1)仲裁是以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为基础,通过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授权仲裁庭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2)仲裁权行使的主体是仲裁庭,仲裁庭的组成人员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等,他们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合意选定(临时仲裁),或者在具有民间性质的仲裁委员会所提供的仲裁员名册上选定(机构仲裁),或者由仲裁委员会受委托指定而组成仲裁庭,进行仲裁的。(3)仲裁是以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为目的的。(4)仲裁的运作过程,自始至终贯穿了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第二节

仲裁的性质二、对仲裁性质的认定(二)仲裁的司法属性1、仲裁权来源于国家法律授权2、仲裁程序受到国家法律的约束3、仲裁裁决是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律文书第二节

仲裁的性质二、对仲裁性质的认定(三)仲裁的民间属性与司法属性的融合毫无疑问,仲裁是一种民间性与司法性的混合体。但是在它们的结合上,不同的国家之间、一国的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之间不尽一致,甚至存在很大的区别。在有的国家,仲裁更多地表现为民间性特征,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在仲裁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在另外一些国家,仲裁则主要体现为司法性特征。从仲裁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仲裁的民间性将越来越突出,而其司法性将会被逐渐削弱。第二节

仲裁的性质一、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根据仲裁当事人、所发生纠纷提交仲裁的法律关系等要素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国内仲裁是指本国仲裁机构对不具有涉外因素的国内民商事纠纷的仲裁,即基于一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其相互之间在本国内发生的纠纷,由该国仲裁机构进行的仲裁。涉外仲裁则是指涉及外国或外法域的民商事纠纷的仲裁,即基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其相互之间,在涉外经济贸易和海事活动中发生的纠纷而进行的仲裁。涉外仲裁属于国际仲裁,除此之外,国际仲裁还包括外国仲裁。第三节

仲裁的类型二、机构仲裁与临时仲裁以仲裁机构的组织形式为标准,即基于当事人是否在常设的专门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一)机构仲裁机构仲裁是指当事人协商一致选择常设性的仲裁机构解决其民商事争议的仲裁,即由某一常设的仲裁机构按照固定的仲裁规则(通常是本机构的仲裁规则)来管理和进行仲裁程序。总的来说,机构仲裁体现了如下的优势:(1)机构仲裁便于当事人进行仲裁。(2)机构仲裁使仲裁程序的效率具有保障。(3)基于机构仲裁,仲裁裁决的质量更具可信性。(4)机构仲裁中所涉仲裁费用明确而合理。(5)服务水平较高。第三节

仲裁的类型二、机构仲裁与临时仲裁(二)临时仲裁临时仲裁是指不由任何已设立的仲裁机构进行程序管理,而是由当事人双方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给他们选定的仲裁员,根据当事人双方自己设计或选定的仲裁规则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商事仲裁制度。临时仲裁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具体体现为:(1)程序灵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的意愿。(2)如果争议双方合作,加上灵活的程序,就能够提高仲裁效率和减少仲裁费用的开支。(3)不会出现仲裁所在地仲裁法的规定与某仲裁机构仲裁规则之间的冲突。第三节

仲裁的类型二、机构仲裁与临时仲裁按照我国《仲裁法》的规定,我国实行机构仲裁,不承认国内仲裁中临时仲裁的合法性,但是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尽管我国《仲裁法》不承认国内仲裁中临时仲裁的合法性,但对于在境外通过临时仲裁方式作出的仲裁裁决,需要在我国承认和执行时,由于我国是《纽约公约》的参加国,因此不能以我国不承认临时仲裁为由拒绝承认和执行。第二,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12月30日发布的《自贸区司法保障意见》规定:“在自贸试验区内注册的企业相互之间约定在内地特定地点、按照特定仲裁规则、由特定人员对有关争议进行仲裁的,可以认定该仲裁协议有效。”这是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特殊的规定,是一种有条件的对临时仲裁的认可。第三节

仲裁的类型三、依法仲裁与友好仲裁根据作出仲裁裁决所依据的实体规范的不同。依法仲裁是指在民商事仲裁中,仲裁庭严格依据一定的实体法律规范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裁决。依法进行仲裁,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仲裁方式。友好仲裁,亦称友谊仲裁、依原则仲裁,是指依据双方当事人的授权,仲裁庭不以严格的法律规范为依据,而是以其所认为的公平的标准作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这种公平的标准包括自然公正的原则、商业惯例、公平善良的精神等。我国目前在仲裁的立法和实践中并没有确立友好仲裁制度。尽管目前我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友好仲裁制度,但是不难看出,上述仲裁规则中已经渗透了“公平合理”的友好仲裁精神,我国仲裁实践中也已呈现出发展友好仲裁的趋势。第三节

仲裁的类型一、仲裁权的概念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仲裁权就是仲裁机关依法享有的对某些案件进行裁决的权利”。(一)仲裁权的本质是服务性权力(二)仲裁权的权源是当事人授权和法律授权(三)仲裁权是一种受到制约的有限权力(四)裁决权是仲裁权的核心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仲裁权就是指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经双方当事人授权的仲裁庭,对当事人提交仲裁的争议作出裁决的权力。第四节

仲裁权二、仲裁权的特征(一)意思自治是仲裁权的根本原则(二)公正性是仲裁权的必然要求(三)民间性是仲裁权的本质特征(四)司法权是仲裁权实现的保障第四节

仲裁权三、仲裁权的内容从各国仲裁立法和仲裁实践来看,仲裁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仲裁管辖权仲裁管辖权是指仲裁庭依据当事人授权和法律授权所享有的,可以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有约束力的裁决的权力。第四节

仲裁权三、仲裁权的内容(二)仲裁审理权(1)程序指挥权。(2)证据的获取与认定权。(3)事实的确定权。第四节

仲裁权三、仲裁权的内容(三)仲裁调解权仲裁调解权是指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所拥有的,在双方当事人的请求或同意下,主持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相互谅解、达成协议,以解决纠纷的权力。我国《仲裁法》第51条第1款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仲裁庭行使调解权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调解的启动要经双方当事人同意,而只要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仲裁庭就不能违法强制调解。第四节

仲裁权三、仲裁权的内容(四)仲裁裁决权仲裁裁决权是仲裁庭对仲裁当事人所提交的争议事项,通过审理而作出具有权威性及结论性意见的一种权力。纵观各国民商事仲裁立法与实践,仲裁裁决权一般包括中间裁决权、部分裁决权和最终裁决权。仲裁裁决权行使的结果,是仲裁程序的终结或争议的最终解决。第四节

仲裁权一、仲裁与民事诉讼的比较(一)仲裁与民事诉讼的相同点1、仲裁与民事诉讼都是民事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2、仲裁与民事诉讼解决的纠纷性质相同3、仲裁与民事诉讼都是由第三方作为纠纷的公断人4、仲裁与民事诉讼所遵循的某些规则和制度是一致的5、仲裁裁决书、调解书和民事判决书、调解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第五节

仲裁与民事诉讼一、仲裁与民事诉讼的比较(二)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区别1、仲裁与民事诉讼的性质不同2、仲裁机构与法院的性质不同3、案件管辖权的基础不同4、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不同第五节

仲裁与民事诉讼二、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关系(一)法律渊源上的联系性(二)纠纷解决方式的独立性(三)功能优势互补(四)司法对仲裁的支持与监督通过诉讼程序实现(五)制度与程序的借鉴第五节

仲裁与民事诉讼1、甲公司与乙公司就某一合同纠纷进行仲裁,达成和解协议,向仲裁委员会申请撤回仲裁申请。后乙公司未按和解协议履行其义务。甲公司应如何解决此纠纷?()(司法考试真题)A、甲公司可以依据原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B、甲公司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C、甲公司既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与乙公司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D、甲公司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恢复仲裁程序2、A公司与B公司因买卖合同发生争议,并且正在通过仲裁程序解决。C公司拟收购陷入财务困境的A公司,而引起A公司财务困境的部分原因在于A公司从B公司处购买的机器出现问题,导致A公司不能正常生产。在收购过程中,A公司负有向C公司披露其财务及经营状况的义务,因此,A公司拟告知C公司其与B公司的纠纷及正在通过仲裁解决该纠纷。这种披露义务是否违反仲裁保密性要求?第一章

问题与思考仲裁法第二章02第一节

仲裁法概述第二节

仲裁法的历史沿革第三节

仲裁法的立法体例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一、仲裁法的含义仲裁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仲裁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仲裁法即仲裁法典,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颁行的关于仲裁的专门法律。我国在1994年8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仲裁法》即为狭义的仲裁法。第一节

仲裁法概述一、仲裁法的含义广义的仲裁法除指仲裁法典外,还包括所有涉及仲裁制度的法律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民事诉讼法典中的相关规定(二)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民商事实体法和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仲裁的规定(三)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或公约(四)有关仲裁的司法解释(五)判例第一节

仲裁法概述二、我国现行仲裁法的特点(一)机构仲裁(二)对涉外仲裁进行特别规定(三)仲裁和调解相结合第一节

仲裁法概述一、外国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一)概述仲裁法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仲裁法律制度建立时期。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为仲裁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第二节

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一、外国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二)各主要国家仲裁法的历史沿革1、英国仲裁法的历史沿革2、瑞典仲裁法的历史沿革3、德国仲裁法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二、中国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一)大陆(内地)仲裁法的历史沿革大陆(内地)商事仲裁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初,1913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商事公断处章程》被看作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商事仲裁制度的专门规定。1949年10月后,大陆(内地)逐步建立了涉外仲裁制度和国内仲裁制度,开启了大陆(内地)仲裁制度“双轨制”的历史。在《仲裁法》颁布前,大陆(内地)仲裁制度主要是经济合同仲裁制度,由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所规定。1995年9月1日《仲裁法》开始实施,用立法的形式统一规定了除劳动争议仲裁和行政争议仲裁外的民商事仲裁的原则和制度,将仲裁机构从国家行政机关的体制中独立出来,明确了仲裁民间性的性质,在仲裁机构的性质与法律地位、仲裁协议效力、仲裁裁决效力等基本问题上与现代民商事仲裁制度相一致,开启了我国仲裁制度的新纪元。第二节

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二、中国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仲裁法和台湾地区仲裁规定的历史沿革1、香港特别行政区仲裁法的历史沿革2、澳门特别行政区仲裁法的历史沿革3、台湾地区仲裁规定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三、商事仲裁国际立法的历史沿革国际商事仲裁立法的发展大约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立法旨在统一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第二个时期的立法旨在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各国仲裁立法。第二节

仲裁法的历史沿革一般来说,仲裁法的立法体例之确定需要做两种选择:一是国内仲裁制度和涉外仲裁制度是否适用同一仲裁法律制度,二是仲裁制度是否由一部单独的仲裁法典来规范。一、“一元体例”和“二元体例”随着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国内仲裁制度与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相脱离,部分国家选择修订原有的国内仲裁制度,与国际仲裁趋势相适应,以同一部仲裁法来规范国内仲裁制度和涉外仲裁制度;也有部分国家选择制定新的仲裁规则,来规范涉外仲裁部分,与原有的国内仲裁制度相分离。前者被称为“一元体例”,后者被称为“二元体例”。第三节

仲裁法的立法体例二、“依附性仲裁立法”、“单独性仲裁立法”和“分散性仲裁立法”根据是否由单独的仲裁法来规范仲裁制度,各国关于仲裁的立法体例可以分为三种。(一)依附性仲裁立法依附性仲裁立法是指不单独制定仲裁法,由其他综合性的部门法在某一章节或某些条款中规定仲裁制度的立法模式。(二)单独性仲裁立法单独性仲裁立法是指以一部独立的仲裁法典来规定仲裁制度的立法模式。(三)分散性仲裁立法分散性仲裁立法是指一国的仲裁制度以多种形式在若干个其他部门法典中规定的一种立法体例。第三节

仲裁法的立法体例三、我国仲裁法的立法体例我国在1994年《仲裁法》颁布之前,采用的是二元立法体例和分散性仲裁立法模式。《仲裁法》颁布以来,我国仍采用二元立法体例。与此同时,我国在仲裁立法模式上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即以《仲裁法》为主,以《民诉法》中的相关仲裁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仲裁的司法解释为辅,并使一些特殊的仲裁规定体现在相关实体法中。第三节

仲裁法的立法体例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一)仲裁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特点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仲裁法所规定的,在仲裁活动中仲裁机构、双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指导仲裁程序依法有序进行的基本准则。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应当能够体现仲裁制度的本质特点,把握仲裁制度的立法精髓。其次,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应当贯穿仲裁制度始终,全面指导仲裁机构、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仲裁活动。最后,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具有概括性,是制定具体仲裁制度和仲裁规定的基础。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二)仲裁法的原则体系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自愿原则仲裁法的自愿原则主要体现在:(1)当事人协商决定是否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仲裁。(2)当事人双方协商选定提交仲裁的仲裁委员会。(3)当事人自主决定仲裁庭的组成形式和仲裁员的选任。(4)当事人双方约定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5)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审理方式、开庭形式等程序性事项。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二)仲裁法的原则体系2、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原则(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的司法原则,仲裁作为国家法律认可的具有司法因素的纠纷解决方式,自然也遵循这一原则。(2)仲裁庭应当依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解决纠纷。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二)仲裁法的原则体系3、独立仲裁原则独立有两层含义:一是仲裁机构在设置上独立,二是仲裁庭在审理案件时独立。独立仲裁原则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仲裁与行政脱钩。(2)仲裁委员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3)仲裁庭独立裁决案件。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二、仲裁法的基本制度(一)仲裁法基本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仲裁法基本制度,是指在仲裁活动中,指引及约束仲裁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与人基本行为的规范。较仲裁法基本原则而言,仲裁法基本制度具有具体性、阶段性、直接适用性的特点。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二、仲裁法的基本制度(二)仲裁法制度体系1、协议仲裁制度该制度的主旨是通过仲裁协议体现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如当事人是否通过仲裁解决纠纷,提交仲裁解决的争议事项的范围,提交哪个仲裁机构进行仲裁等都是通过仲裁协议加以确定的。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二、仲裁法的基本制度(二)仲裁法制度体系1、协议仲裁制度该制度的主旨是通过仲裁协议体现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如当事人是否通过仲裁解决纠纷,提交仲裁解决的争议事项的范围,提交哪个仲裁机构进行仲裁等都是通过仲裁协议加以确定的。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二、仲裁法的基本制度(二)仲裁法制度体系2、或裁或审制度或裁或审制度是指双方当事人对所发生的争议,或者通过仲裁方式解决,或者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制度。第一,对当事人来说,或裁或审制度意味着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具有选择权。第二,对仲裁机构来说,仲裁机构不能受理当事人之间没有仲裁意愿的纠纷案件,而对法院来说,人民法院不能受理当事人之间已达成仲裁协议的纠纷案件。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二、仲裁法的基本制度(二)仲裁法制度体系3、一裁终局制度一裁终局制度是指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一经仲裁庭审理和裁决即告终结,该裁决具有终局法律效力的制度。(1)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经仲裁庭审理和裁决后,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再次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经仲裁庭审理和裁决后,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仲裁庭所作出的仲裁裁决与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终审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第四节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1、简述我国仲裁法的特点。2、我国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3、我国仲裁法的基本制度有哪些?如何理解?4、民事诉讼与民商事仲裁都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有效方式,但两者在制度上有所区别。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司法考试真题)A、民事诉讼可以解决各类民事纠纷,仲裁不适用于与身份关系有关的民事纠纷B、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仲裁实行一裁终局C、民事诉讼判决书需要审理案件的全体审判人员签署,仲裁裁决则可由部分仲裁庭成员签署D、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由法院负责执行,而仲裁机构则不介入任何财产保全活动第二章

问题与思考第二编

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第三章03第一节

仲裁协议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性质第二节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第三节

仲裁协议的效力第四节

仲裁协议瑕疵的补救第五节

仲裁协议的无效和失效一、仲裁协议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一)仲裁协议的定义仲裁协议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旨在将其间业已发生或将来产生于特定法律关系的商事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书面协议。第一节

仲裁协议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性质一、仲裁协议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二)仲裁协议的基本特征(1)仲裁协议具有自治性和合意性。(2)仲裁协议的内容是对纠纷解决途径的处分。(3)仲裁协议的主体具有缔约能力。(4)仲裁协议所处分的客体范围受一定程度的法律限制。(5)仲裁协议的形式是书面的。第一节

仲裁协议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性质二、仲裁协议的性质(一)关于仲裁协议的性质的学说(1)程序法契约说。(2)实体法契约说。(3)混合型契约说。(4)独立类型契约说。第一节

仲裁协议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性质二、仲裁协议的性质(二)本书的观点我们认为,独立类型契约说和混合型契约说由于其本身在打破传统基本分类标准同时缺乏自成体系的理论支撑,不宜为据。如果将契约总体上区分为实体法契约与程序法契约,那么根据仲裁协议的客体和功能,将其视为程序法契约显然更符合分类的原理。第一节

仲裁协议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性质一、仲裁协议的独立性的含义及依据所谓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又称为仲裁协议的“可分性”或“自治性”,是指仲裁协议,尤其是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虽然依附于主合同,但与主合同的其他条款相互分离,其效力不受主合同效力的影响。首先,否认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相冲突。其次,仲裁协议与主合同之间在性质上的差异也支持仲裁协议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仲裁协议的独立性有其逻辑上的基础,因为只有坚持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这一原则,才能使仲裁机构获得对仲裁事项的确定的管辖权。第二节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二、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的适用(一)主合同转让、变更或解除、终止时仲裁协议的独立性1、主合同转让时2、主合同变更时3、主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第二节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二、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的适用(二)主合同无效时仲裁协议的独立性由于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因而判断主合同效力和仲裁协议效力的标准也是相互独立的。在实践中,造成合同无效的原因通常有主体欠缺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内容违法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主合同的效力,同时也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1、主体欠缺民事行为能力2、主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第二节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二、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的适用(三)主合同不成立时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仲裁法解释》第1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就争议达成仲裁协议的,合同未成立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第二节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二、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的适用(四)主合同意思表示不真实时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仲裁法解释》中的规定体现了这种观念。《仲裁法解释》第10条第1款规定:“合同成立后未生效或者被撤销的,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适用仲裁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另外,《仲裁法》第17条第3项规定,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签订仲裁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第二节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一、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一)主体要件我国《仲裁法》第17条第2项对此规定得更加严格,明确要求当事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第三节

仲裁协议的效力一、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二)形式要件我国法律同样只承认以书面形式订立的仲裁协议。根据我国《仲裁法》第16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可以采用仲裁条款或者其他书面形式订立。1、合同中的仲裁条款2、仲裁协议书3、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4、当事人以援引方式达成的仲裁协议第三节

仲裁协议的效力一、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三)实质要件根据我国《仲裁法》第16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备三项基本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除此之外,仲裁协议中有关仲裁规则和仲裁地点的约定也可能影响到仲裁协议的效力。1、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4、仲裁地点第三节

仲裁协议的效力二、仲裁协议的效力范围(一)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效力(二)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的效力(三)仲裁协议对法院的效力第三节

仲裁协议的效力所谓瑕疵的仲裁协议,是指具备了仲裁协议有效的一些基本条件,但因欠缺法律要求的基本内容,从而导致执行困难的仲裁协议。在实践中,可能涉及此类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有关选择仲裁机构的瑕疵1、约定的仲裁机构不明确2、仅约定仲裁规则3、仅约定了仲裁地点4、选择两个或多个仲裁机构二、既选择仲裁又选择诉讼第四节

仲裁协议瑕疵的补救一、仲裁协议的无效根据中国《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在下列情况下无效:(1)签订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2)以口头方式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3)仲裁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时,仲裁协议无效。(4)对仲裁事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明确仲裁事项的,仲裁协议无效。(5)对仲裁机构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明确仲裁机构且无法根据仲裁协议的其他内容推定仲裁机构的,仲裁协议无效。第五节

仲裁协议的无效和失效二、仲裁协议的失效仲裁协议的失效,是指仲裁协议的效力因特定事由的发生而归于消灭。(1)仲裁机构已对争议作出仲裁裁决。(2)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3)附期限的仲裁协议因期限届满而失效。第五节

仲裁协议的无效和失效1、结合有关案例,谈谈如何理解仲裁协议的独立性。2、什么是“超裁”?请结合仲裁性、仲裁事项和仲裁请求的限制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3、A市甲公司与B市乙公司在B市签订了一份钢材购销合同,约定合同履行地在A市。同时双方还商定因履行该合同所发生的纠纷,提交C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因乙公司无法履行该合同,经甲公司同意,乙公司的债权债务转让给D市的丙公司,但丙公司明确声明不接受仲裁条款。关于本案仲裁条款的效力,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司法考试真题)A、因丙公司已明确声明不接受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所以仲裁条款对其无效B、因丙公司受让合同中的债权债务,所以仲裁条款对其有效C、丙公司声明只有取得甲公司同意,该仲裁条款对丙公司才无效D、丙公司声明只有取得乙公司同意,该仲裁条款对丙公司才无效第三章

问题与思考4、下列哪些仲裁协议为无效或失效?()(司法考试真题)A、甲、乙两公司签订合同,并约定了仲裁条款后,合同双方又签订补充协议,约定:“如原合同或补充协议履行发生争议,双方协商解决或向法院起诉解决。”B、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因本合同履行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既可向南京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起诉。”C、甲、乙两公司在双方合同纠纷的诉讼中对法官均不满意,双方商量先撤诉后仲裁。甲公司向法院提出了撤诉申请,法院裁定准许撤诉。此后甲、乙两公司签订了仲裁协议,约定将该合同纠纷提交某仲裁委员会仲裁D、丙、丁两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了内容齐全的仲裁条款,但该合同内容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第三章

问题与思考第三编

仲裁主体与仲裁管辖权仲裁机构第四章04第一节仲裁机构概述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第三节

中国仲裁协会仲裁机构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仲裁机构仅指常设的仲裁管理机构以及针对特定案件临时设立的仲裁裁决机构,广义的仲裁机构则还包括作为仲裁行业自律性组织的仲裁协会。如无特别说明,所谓的“常设仲裁机构”仅指常设的仲裁管理机构,而不包括常设的仲裁管理机构因案而设的仲裁庭以及当事人在常设仲裁庭之外自行设立的专设仲裁庭。第一节

仲裁机构概述一、临时仲裁中的仲裁机构(一)专设仲裁庭的含义临时仲裁中的仲裁机构是纠纷当事人共同选择在常设仲裁机构之外临时设立的仲裁庭。由于机构仲裁中的仲裁庭与临时仲裁中的仲裁庭都属于因案而设的“临时仲裁庭”,本章将临时仲裁中的仲裁机构称为“专设仲裁庭”。第一节

仲裁机构概述一、临时仲裁中的仲裁机构(二)专设仲裁庭的特点1、对各方当事人达成程序合意的依赖性更大2、对补充性规范及司法支持仲裁的需求更大第一节

仲裁机构概述一、临时仲裁中的仲裁机构(三)专设仲裁庭与常设仲裁机构的关系1、宣传协助型常设仲裁机构对专设仲裁庭的协助2、全面管理型常设仲裁机构对专设仲裁庭的协助第一节

仲裁机构概述二、机构仲裁中的仲裁机构(一)机构仲裁中的仲裁管理机构1、机构仲裁中的仲裁管理机构的含义及特征机构仲裁中的仲裁管理机构就是根据仲裁协议受理仲裁案件并对仲裁程序进行全面管理的常设性仲裁机构,即全面管理型常设仲裁机构。机构仲裁中的仲裁管理机构通常被理解为:独立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且不以营利为管理仲裁案件宗旨的民间组织。因而,人们通常认为仲裁管理机构具有非营利性、独立性、民间性三个特点。第一节

仲裁机构概述二、机构仲裁中的仲裁机构(一)机构仲裁中的仲裁管理机构2、我国常设仲裁机构的性质、类型与发展趋势我国法律目前允许设立的仲裁机构均属于全面管理型常设仲裁机构,包括行政仲裁机构与民间仲裁机构两种类型,并采取以民间仲裁为主、行政仲裁为辅的立法模式。第一节

仲裁机构概述二、机构仲裁中的仲裁机构(二)机构仲裁中的仲裁裁决机构机构仲裁中的仲裁裁决机构,是指常设仲裁机构根据仲裁法律及仲裁规则,就仲裁协议项下的具有可仲裁性的争议,组成具体负责审理和裁决仲裁案件的仲裁庭。第一节

仲裁机构概述一、仲裁庭(一)仲裁庭的概念与特征仲裁庭是指当事人选定或仲裁机构指定的仲裁员组成的、对仲裁协议项下具有可仲裁性的民商事争议进行审理并居中作出裁决的临时性组织。一般而言,仲裁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独立性。(2)临时性。(3)自治性。(4)专业性。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一、仲裁庭(二)仲裁庭的类型以组成仲裁庭的仲裁员的人数为标准,仲裁庭可以分为单数仲裁庭与偶数仲裁庭。其中,单数仲裁庭,是指仲裁庭由单数的仲裁员组成,主要包括由1名仲裁员组成的独任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合议仲裁庭。偶数仲裁庭,是指仲裁庭由偶数的仲裁员组成,通常表现为双方当事人各自选定1名仲裁员组成的二人仲裁庭。1、独任仲裁庭2、合议仲裁庭3、二人仲裁庭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一、仲裁庭(三)仲裁庭的职权(1)决定仲裁庭对特定案件是否享有管辖权。(2)决定仲裁程序事项与证据争议事项。(3)作出采取保全措施及责令提供保全担保的决定。(4)决定仲裁应当适用的法律。(5)对仲裁案件进行独立、公正审理并按期作出裁决。(6)对仲裁案件进行调解或对当事人达成协议进行确认。(7)仲裁法、仲裁规则或仲裁协议赋予仲裁庭的其他职权。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二、仲裁员(一)仲裁员任职资格1、仲裁法对仲裁员任职资格的规定(1)积极要件:1)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从事仲裁工作满8年的;2)从事律师工作满8年的;3)曾任法官满8年的;4)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5)具有法律知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2)消极要件:尽管我国《仲裁法》没有规定仲裁员任职资格的消极要件,但通常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是两项不言而喻的仲裁员任职资格消极要件。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二、仲裁员(一)仲裁员任职资格2、仲裁机构对仲裁员任职资格的要求3、当事人对仲裁员任职资格的约定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二、仲裁员(二)仲裁员的确定仲裁员的确定,是指根据当事人的选定、仲裁机构或法院的指定,具体确定由哪些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仲裁协议及仲裁申请共同确定的争议事项进行审理及裁决。各国仲裁立法和实践通常以当事人选定为原则,以仲裁员、仲裁机构、法院等第三者指定为例外。1、当事人选定2、第三者指定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二、仲裁员(三)仲裁员的回避仲裁员的回避,是指仲裁员具有影响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决的情形,依照仲裁法及仲裁规则的规定,不得担任特定案件的仲裁员,已经担任的,应当退出仲裁案件审理程序。(1)回避事由。根据我国《仲裁法》第34条的规定,仲裁员回避事由包括: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2)回避方式。根据我国《仲裁法》第34条的规定,仲裁员既可以自行回避,也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而回避。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二、仲裁员(三)仲裁员的回避(3)回避的决定权。我国《仲裁法》采取仲裁模式,由仲裁机构对仲裁员是否回避作出决定。(4)回避的法律效力。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二、仲裁员(四)仲裁员的更换仲裁员的更换,是指组成仲裁庭的仲裁员因回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由当事人选定或者第三者指定的仲裁员更换退出仲裁程序的仲裁员。除回避以外,造成仲裁庭不能履行职责的原因,通常是指仲裁员死亡、辞职、被除名、丧失全部或部分民事行为能力等。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二、仲裁员(五)仲裁员的责任仲裁员的责任,是指仲裁员在履行职责时因存在法律规定的过错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尽管我国《仲裁法》没有对仲裁员责任作出专门规定,但通过援引其他法律以及确立仲裁员除名制度的方式间接规定了仲裁员实施严重过错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二节

仲裁庭和仲裁员迄今为止,中国仲裁协会尚未正式组建,成为《仲裁法》下一轮修改重点关注的问题。一、中国仲裁协会的性质中国仲裁协会是仲裁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法律地位为社会团体法人。第三节中国仲裁协会二、中国仲裁协会的构成国内仲裁机构属于中国仲裁协会的当然会员,但与仲裁有关的教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也应当被允许作为单位会员加入中国仲裁协会。根据《民法典》第91条的规定,作为社会团体法人的中国仲裁协会应当设立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由作为权力机构的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依法制定协会章程,同时设理事会等执行机构,并由理事长或者会长等负责人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担任法定代表人。第三节中国仲裁协会三、中国仲裁协会的职能根据司法部公布的《仲裁法(修订)(征来意见稿)》,中国仲裁协会应当履行的职责主要包括:(1)根据章程对仲裁机构等单位会员、仲裁员与其他仲裁从业人员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2)依法制定示范仲裁规则,以供仲裁机构和当事人选择适用;(3)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会员提供服务;(4)协调与有关部门和其他行业的关系,优化仲裁发展环境;(5)制定仲裁行业业务规范,组织从业人员业务培训;(6)组织仲裁业务研究,促进国内外业务交流与合作;(7)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三节中国仲裁协会1、如何理解仲裁机构的特点?2、仲裁机构和仲裁庭的关系如何?3、某仲裁委员会在开庭审理兰屯公司与九龙公司合同纠纷案时,九龙公司对仲裁庭中的1名仲裁员提出了回避申请,经审查后该仲裁员被要求予以回避,仲裁委员会依法重新确定了仲裁员。关于仲裁程序如何进行,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司法考试真题)A、已进行的仲裁程序应当重新进行B、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有效,仲裁程序应当继续进行C、当事人请求已进行的仲裁程序重新进行的,仲裁程序应当重新进行D、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仲裁庭有权决定第四章

问题与思考仲裁参与人第五章05第一节

仲裁参与人概述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第四节

仲裁代理人一、仲裁参与人仲裁法律关系,是指仲裁法律、法规以及仲裁规则所调整的仲裁机构、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仲裁权利和仲裁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仲裁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仲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含仲裁员及案件/办案秘书)以及仲裁参与人。所谓的仲裁参与人,是指除仲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参与仲裁活动并享有一定仲裁权利和承担一定仲裁义务的主体。第一节

仲裁参与人概述二、仲裁参加人仲裁参与人通常被区分为仲裁参加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仲裁参加人,是指依照仲裁法和仲裁规则的规定,参加仲裁活动,享有仲裁权利并承担仲裁义务,以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当事人,以及代理当事人参加仲裁程序的代理人。除仲裁参加人以外的仲裁参与人通常被统称为“其他仲裁参与人”,即仲裁当事人和仲裁代理人以外的仲裁参与人。第一节

仲裁参与人概述三、其他仲裁参与人(一)证人(事实证人)(二)专家(含鉴定人)(三)翻译人员第一节

仲裁参与人概述一、仲裁当事人的界定(一)仲裁当事人的概念仲裁当事人,是指民事权益发生争议,为维护合法权益,依据有效仲裁协议,以自己名义参加仲裁程序,并受仲裁裁决拘束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其中,依据法律法规及仲裁规则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的人,被称为仲裁申请人,而对方当事人则被称为被申请人。此外,尽管我国《仲裁法》没有明确规定,但仲裁实践已逐渐承认仲裁第三人、共同仲裁当事人、仲裁代表人等特殊形态的仲裁当事人。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一、仲裁当事人的界定(二)仲裁当事人的特征(1)仲裁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2)仲裁当事人必须是有效仲裁协议的签订或继受主体。(3)仲裁当事人现实地发生了仲裁协议所约定的具有可仲裁性的民事纠纷。(4)仲裁当事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仲裁活动。(5)仲裁当事人受仲裁裁决约束。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二、仲裁权利能力与仲裁行为能力仲裁权利能力,是指可以作为仲裁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它只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或资格,具有这种能力或资格的人未必是仲裁当事人,实际成为仲裁当事人还需要其在具体纠纷解决中依据法律规定和仲裁协议申请或者被申请仲裁。仲裁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仲裁权利和履行仲裁义务的能力。缺乏仲裁行为能力的主体所实施的仲裁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仲裁行为能力以仲裁权利能力为基础。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三、仲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一)仲裁当事人的权利(1)申请人单独享有的权利包括:申请仲裁的权利、放弃或变更仲裁请求的权利、撤回仲裁请求的权利。(2)被申请人单独享有的权利包括:对仲裁申请进行答辩的权利、承认或者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的权利、提出反请求的权利。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三、仲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一)仲裁当事人的权利(3)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共同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协商订立、变更或解除仲裁协议的权利,选择仲裁委员会及约定仲裁庭组成方式的权利,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参加仲裁的权利,申请仲裁员、办案秘书、翻译人员、鉴定人等人员回避的权利,调查、收集、提供证据的权利,申请证据保全、财产保全、行为保全的权利,在仲裁程序中对证据进行质证并进行辩论、陈述意见的权利,自行和解或者请求调解的权利,商定是否开庭以及是否公开审理的权利,要求裁决书不写明争议事实和理由的权利,申请延期开庭审理的权利,请求补正仲裁开庭笔录或仲裁裁决的权利,以及申请执行、撤销、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权利。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三、仲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二)仲裁当事人的义务(1)依法行使仲裁权利的义务。(2)遵守仲裁秩序的义务。(3)及时、全面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或调解书的义务。(4)按规定缴纳仲裁费用的义务。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四、仲裁当事人适格仲裁当事人适格,是指就特定的仲裁,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成为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因而受本案裁决拘束的当事人。这种以自己名义作为当事人并受本案裁决拘束的权能,称为仲裁实施权。具有仲裁实施权的当事人,称为适格当事人,包括适格申请人(积极适格)和适格被申请人(消极适格)两种。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四、仲裁当事人适格(一)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是指发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所指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归属主体,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发生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在签订有效仲裁协议的情形下享有仲裁实施权,在申请或者被申请仲裁时,其属于适格仲裁当事人。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四、仲裁当事人适格(二)实体权利义务继受主体1、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定继受主体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定继受主体,是指直接根据法律规定继受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的法律地位的主体,通常表现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人格归于消灭而引起的实体权利义务移转,主要包括自然人的继承人以及法人被合并、分立或终止时的继受人。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四、仲裁当事人适格(二)实体权利义务继受主体2、实体权利义务的意定继受主体实体权利义务的意定继受主体,是指根据合同约定继受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法律地位的主体,通常表现为实体权利让与、实体义务承担以及实体权利义务概括转移三种情形。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四、仲裁当事人适格(三)实体权利义务担当主体实体权利义务担当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以外的第三人享有仲裁实施权的情形,包括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享有仲裁实施权的法定担当主体以及根据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授权而获得仲裁实施权的意定担当主体。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四、仲裁当事人适格(三)实体权利义务担当主体1、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定担当主体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定担当主体,是指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享有为了维护他人合法权益而以自己名义申请或被申请仲裁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以外的第三人。2、实体权利义务的意定担当主体实体权利义务的意定担当主体,是指根据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或者继受主体的授权而获得为了维护他人合法权益而以自己名义申请或者被申请仲裁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以外的第三人。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四、仲裁当事人适格(四)不适格当事人的更换不适格当事人的更换,是指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委员会或者仲裁庭发现申请人、被申请人不符合当事人条件,或者应当参加仲裁的当事人没有参加仲裁时,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进行仲裁,而让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退出仲裁。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五、多数人仲裁多数人仲裁,是指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系属复数甚至人数众多的仲裁,包括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系属复数的共同仲裁以及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集团仲裁两种类型。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五、多数人仲裁(一)共同仲裁根据仲裁实践,共同仲裁存在必要共同仲裁和普通共同仲裁两种情形。必要共同仲裁当事人属于某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数主体,只有所有复数仲裁当事人申请或被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庭才能认定仲裁当事人适格,而部分当事人申请或被申请仲裁的,法院将以当事人不适格为由驳回仲裁申请。普通共同仲裁当事人所享有的实体权利或所承担的实体义务则属于同一种类或者存在法律上的关联。普通共同仲裁属于不同仲裁案件的合并,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仲裁案件合并为一个仲裁案件进行审理,各大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将其称为“合并仲裁”“案件合并”。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五、多数人仲裁(一)共同仲裁按照仲裁实务界的通常理解,普通共同仲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各方当事人同意合并仲裁。(2)各方当事人同意由同一仲裁庭进行审理。(3)仲裁委员会或者仲裁庭同意合并仲裁。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五、多数人仲裁(二)集团仲裁集团仲裁,是指仲裁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人数众多,由该集团中的一人或者数人代表该集团参加仲裁程序,而该仲裁裁决对该集团成员全体均具有约束力的仲裁。第二节

仲裁当事人一、仲裁第三人的界定(一)仲裁第三人的概念广义的仲裁第三人,是指申请人或被申请人以外其他仲裁当事人,包括追加仲裁协议确定的共同申请人或被申请人、仲裁协议当事人以外的实体权利义务的继受主体、基于仲裁合并而加入他人之间的仲裁程序的当事人、作为被担当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或继受主体以及其他与仲裁标的或仲裁结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主体。狭义的仲裁第三人,是指对仲裁当事人及其继受人争议的仲裁标的认为自己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在仲裁程序开始之后,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仲裁程序中来的非仲裁协议签约人。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一、仲裁第三人的界定(二)仲裁第三人的特征(1)仲裁第三人必须是仲裁协议的签订者以外的其他主体。(2)仲裁第三人不是系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3)仲裁第三人与仲裁当事人之间在实体法上存在牵连性,即仲裁第三人与仲裁标的或者仲裁结果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4)只有在仲裁程序开始之后加入仲裁程序的案外人才是仲裁第三人,而第三人在仲裁程序开始之前加入仲裁程序的情形通常被纳入多方当事人仲裁的研究范畴。(5)仲裁第三人进入仲裁程序必须是仲裁当事人一方或多方提出申请,或者经过仲裁当事人一方或多方的同意。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一、仲裁第三人的界定(三)仲裁第三人的类型根据仲裁第三人与仲裁当事人之间的牵连关系,仲裁第三人可以区分为独立仲裁参加人、辅助仲裁参加人、被申请人型仲裁第三人。1、独立仲裁参加人独立仲裁参加人,是指以本案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为共同被申请人,并对仲裁庭提出独立仲裁请求的仲裁第三人。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一、仲裁第三人的界定(三)仲裁第三人的类型2、辅助仲裁参加人辅助仲裁参加人,是指与案件处理结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辅助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参加仲裁活动的第三人。3、被申请人型仲裁参加人被申请人型仲裁参加人,是指由仲裁案件的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引入的第三人,包括申请人引入的被申请人型第三人以及被申请人引入的被申请人型第三人。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一、仲裁第三人的界定(四)仲裁第三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仲裁第三人与仲裁协议第三人一方面,仲裁协议第三人未必是仲裁第三人。另一方面,仲裁第三人也未必是仲裁协议第三人。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一、仲裁第三人的界定(四)仲裁第三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2、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之间仍存在显著的区别:(1)两者对第三人参加纠纷解决程序是否符合当事人意志的关注程度不同。(2)第三人知悉纠纷解决事项的可能性不同。(3)能否被要求承担民事责任不同。(4)后续救济途径不同。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二、关于仲裁第三人的争论及其评析(一)肯定仲裁第三人制度(二)反对仲裁第三人制度(三)有条件认可仲裁第三人制度(四)仲裁第三人制度现有学说的评析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三、国内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现状及适用我国《仲裁法》及《仲裁法解释》均没有对仲裁第三人制度作出规定。国内各大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通常不对仲裁第三人制度作出规定,与案件处理结果存在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第三人通常转而以证人身份“辅助”一方当事人参加仲裁活动。从理论上来讲,仲裁规则在理论上属于双方当事人合意适用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为仲裁协议附件,故仲裁规则对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突破通常并不认为违背双方当事人的意志。因而,在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尚未规定第三人可以违背当事人意志参加仲裁程序的情形下,考虑到允许第三人加入仲裁以彻底解决纠纷的客观需求,应当在解释论上对当事人合意作出扩张解释,将仲裁规则作为仲裁协议的延伸而鼓励各大仲裁机构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国情的仲裁第三人制度。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一、仲裁代理人的概念与特征仲裁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接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在仲裁程序中以被代理的仲裁当事人的名义,为维护被代理的仲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代理一方当事人进行仲裁活动的人。仲裁代理人具有以下特征。(1)仲裁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的仲裁当事人的名义实施仲裁行为。(2)仲裁代理人代为实施仲裁行为旨在维护被代理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仲裁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的仲裁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的仲裁当事人承担。(4)在同一案件的仲裁程序中,代理人只能代理一方当事人进行仲裁活动,而不能同时代理双方当事人参加仲裁活动。第四节

仲裁代理人二、仲裁代理人的种类(一)法定仲裁代理人法定仲裁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行使代理权的人。在仲裁当事人因年龄或者精神原因而不具备妥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的情形下,鉴于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独立进行意思表示的能力或者因其存在精神障碍而失去独立进行意思表示的能力,立法者有必要授权对仲裁当事人负有保护职责的主体代理其参加仲裁程序。第四节

仲裁代理人二、仲裁代理人的种类(二)委托仲裁代理人委托仲裁代理人,是指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在仲裁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行使代理权的人。第四节

仲裁代理人1、刘某从海塘公司购买红木家具1套,价款为3万元,双方签订合同,约定如发生纠纷可向北京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交付后,刘某发现该家具并非红木制成,便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退货。(司法考试真题)(1)双方在仲裁过程中对仲裁程序所作的下列何种约定是有效的?()A、双方不得委托代理人B、即使达不成调解协议,也以调解书的形式结案C、裁决书不写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D、双方对裁决不得申请撤销(2)向海塘公司提供木材的红木公司可以以何种身份参加该案件的仲裁程序?()A、证人

B、第三人

C、鉴定人

D、被申请人第五章

问题与思考2、A市甲公司与B市乙公司在B市签订了一份钢材购销合同,约定合同履行地在A市。同时双方还商定因履行该合同所发生的纠纷,提交C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因乙公司无法履行该合同,经甲公司同意,乙公司的债权债务转让给D市的丙公司,但丙公司明确声明不接受仲裁条款。关于本案仲裁条款的效力,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司法考试真题)A、因丙公司已明确声明不接受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所以仲裁条款对其无效B、因丙公司受让合同中的债权债务,所以仲裁条款对其有效C、丙公司声明只有取得甲公司同意,该仲裁条款对丙公司才无效D、丙公司声明只有取得乙公司同意,该仲裁条款对丙公司才无效第五章

问题与思考3、本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后,关于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可以自行决定的事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司法考试真题)A、指定某法院的王法官担任本案仲裁员B、由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独任审理C、依据当事人的材料和证据书面审理D、简化裁决书,未写明争议事实第五章

问题与思考4、兴源公司与郭某签订钢材买卖合同,并书面约定本合同一切争议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兴源公司支付100万元预付款后,因郭某未履约依法解除了合同。郭某一直未将预付款返还,兴源公司遂提出返还货款的仲裁请求,仲裁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并作出裁决,支持该请求。由于郭某拒不履行裁决,兴源公司申请执行。郭某无力归还100万元现金,但可以收藏的多幅字画提供执行担保。担保期满后郭某仍无力还款,法院在准备执行该批字画时,朱某向法院提出异议,主张自己才是这些字画的所有权人,郭某只是代为保管。本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后,关于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可以自行决定的事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司法考试真题)A、指定某法院的王法官担任本案仲裁员

B、由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独任审理C、依据当事人的材料和证据书面审理

D、简化裁决书,未写明争议事实第五章

问题与思考5、论述仲裁当事人适格。6、辨析仲裁参加人与仲裁参与人。7、简述仲裁协议当事人与仲裁当事人之间的关系。8、论述仲裁第三人制度。9、论述集团仲裁制度。10、简述诉讼代理人与仲裁代理人的区别。第五章

问题与思考仲裁管辖权(Ⅰ):自裁管辖第六章06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概述第二节

自裁管辖一、仲裁管辖权的概念仲裁管辖权,是指特定仲裁机构对特定争议享有的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权力。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概述二、仲裁管辖权的特点第一,仲裁管辖权属于合意管辖权。第二,仲裁管辖权的客体作用范围有限。第三,仲裁管辖权可因当事人合意而丧失。第四,仲裁管辖权具有显著的相对性。第五,仲裁管辖权的行使规则主要由当事人约定。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概述三、仲裁管辖权的审查(一)仲裁管辖权的审查内容除仲裁协议的存在及其效力以外,仲裁庭还需要审查受理案件的仲裁机构是否为当事人约定的仲裁机构、仲裁协议所附期限是否届满或所附条件是否成就、当事人提出的仲裁请求及反请求是否超越仲裁协议约定交付仲裁的争议范围等内容。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概述三、仲裁管辖权的审查(二)仲裁管辖权的审查主体仲裁管辖权的审查主体已经呈现出“以仲裁庭审查为主、以法院审查为辅”的发展趋势。以仲裁庭自行裁决仲裁管辖权争议为原则的制度安排,就是所谓的自裁管辖原则。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概述三、仲裁管辖权的审查(三)仲裁管辖权的审查模式《仲裁法》第4条明确禁止仲裁机构受理申请人没有提交仲裁协议的仲裁申请。仲裁协议相对于诉讼管辖权仅构成抗辩事由,但对于仲裁管辖权则属于必备条件。仲裁机构对仲裁管辖权的主动审查范围不包括当事人请求仲裁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意思表示瑕疵仅构成被申请人对抗仲裁管辖权的事由,仲裁机构对此也采取依申请审查模式。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概述三、仲裁管辖权的审查(四)仲裁管辖权的审查程序仲裁管辖权的司法审查程序存在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之分,前者是指法院在实体争议解决之前对仲裁管辖权进行审查,后者是指法院在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撤销仲裁裁决案件中对仲裁管辖权进行的审查。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概述自裁管辖,是指仲裁庭自行裁决其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案件是否享有管辖权。一、自裁管辖原则的确立过程二、确立自裁管辖原则的意义(一)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二)提高仲裁的纠纷解决效率(三)贯彻司法支持仲裁的政策第二节

自裁管辖三、自裁管辖原则的基本内容(一)当事人合意可排斥自裁管辖权(二)仲裁程序启动后方可自裁管辖(三)自裁管辖结果仅具有初步效力第二节

自裁管辖四、我国关于自裁管辖的规定及其评析(一)法律对自裁管辖制度的规定《仲裁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自裁管辖的规定与传统的自裁管辖原则存在两方面的显著特殊性:一是立法机关将仲裁管辖权的初步决定权赋予仲裁委员会,而不是具体审理案件的仲裁庭;二是立法机关将最终决定权凌驾于初步决定权之上,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方式搁置初步决定权。第二节

自裁管辖四、我国关于自裁管辖的规定及其评析(三)初步决定权配置模式的优化根据《仲裁法》第20条第1款的规定,无论仲裁庭是否已经组成,仲裁管辖权的初步决定权均由仲裁委员会行使。在仲裁庭组成之后,当事人对仲裁管辖权提出异议的,通常由仲裁庭对异议进行审查,再由仲裁委员会根据仲裁庭的审查结果对管辖权作出决定。司法部公布的《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第28条第1、2款对实践中的该做法予以确认,当事人对仲裁管辖权提出的异议应由仲裁庭行使初步决定权,但仲裁机构在仲裁庭组成前可以根据表面证据决定仲裁程序是否继续进行。第二节

自裁管辖四、我国关于自裁管辖的规定及其评析(四)对直接申请司法审查的限制根据《仲裁法》第20条第1款的规定,一方启动初步决定权行使程序,另一方启动最终决定权行使程序的,由法院裁定仲裁管辖权。这意味着最终决定权优先于初步决定权,即对仲裁管辖权的司法审查优先于仲裁审查。第二节

自裁管辖1、简述自裁管辖原则。2、甲、乙因遗产继承发生纠纷,双方书面约定由某仲裁委员会仲裁。后甲反悔,向遗产所在地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乙向法院声明双方签订了仲裁协议。关于法院的做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司法考试真题)A、裁定驳回起诉B、裁定驳回诉讼请求C、裁定将案件移送某仲裁委员会审理D、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对案件继续审理第六章

问题与思考3、住所在北京市C区的甲公司与住所在北京市H区的乙公司在天津市J区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合同履行发生争议,由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或者向H区法院提起诉讼。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甲公司到北京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受理并向乙公司送达了甲公司的申请书副本。在仲裁庭主持首次开庭的答辩阶段,乙公司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仲裁庭对此作出了相关的意思表示。此后,乙公司又向法院提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予以认定的申请。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司法考试真题)A、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仲裁协议原则有效B、仲裁庭对案件管辖权作出决定应有仲裁委员会的授权C、仲裁庭对乙公司的申请应予以驳回,继续审理案件D、乙公司应向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第六章

问题与思考仲裁管辖权(Ⅱ):可仲裁性第七章07第一节

可仲裁性概述第二节

争议可仲裁性的审查第三节

特殊争议的可仲裁性一、可仲裁性的概念可仲裁性是指可以依法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争议范围,包括主体可仲裁性与客体可仲裁性。主体可仲裁性,是指可以哪些主体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民商事争议,《仲裁法》第2条将其限定为“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客体可仲裁性,是指哪些民商事争议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仲裁法》第2条将其限定为“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第一节

可仲裁性概述一、可仲裁性的概念(一)主体可仲裁性《仲裁法》第2条将争议主体平等性作为确定仲裁性的主体标准,这导致我国不能参照国际惯例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国际投资、国际税务、体育等领域的争议。本书不再将“平等主体”作为可仲裁性的主体标准。第一节

可仲裁性概述一、可仲裁性的概念(二)客体可仲裁性展望未来,立法机关在对《仲裁法》进行修订时,有必要对可仲裁性事项增设“但书”,即“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一节

可仲裁性概述一、可仲裁性的概念(三)主体可仲裁性与客体可仲裁性的关系尽管仲裁法学界通常将可仲裁性区分为主体可仲裁性与客体可仲裁,但主体可仲裁性与客体可仲裁性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几乎不存在某种民事主体被绝对禁止利用仲裁程序解决所有民商事争议,特定民事主体通常只是被禁止利用仲裁程序解决特定领域或者特定场景下的民商事争议。第一节

可仲裁性概述二、可仲裁性事项的特征(一)国别性(二)法定性(三)可诉性(四)可变性第一节

可仲裁性概述三、限制争议可仲裁性的原因(一)排除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争议之可仲裁性的原因(二)因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排除争议的仲裁性第一节

可仲裁性概述一、争议可仲裁性的立法体系在比较法上,各国关于争议可仲裁性的立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概括式立法体例(2)列举式立法体例(3)结合式立法体例我国《仲裁法》采取结合式立法体例。第二节

争议可仲裁性的审查二、判断争议可仲裁性适用的法律(一)当事人约定的准据法或仲裁地法(二)法院地法第二节

争议可仲裁性的审查三、我国审查争议可仲裁性的模式根据我国现行《仲裁法》《民诉法》的规定,有权对特定争议的可仲裁性进行审查的主体包括仲裁委员会与人民法院。具体而言,仲裁委员会与人民法院对争议可仲裁性进行审查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一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以主张法院对本案缺乏管辖权的,法院应当判断仲裁协议是否违反法律关于可仲裁性的规定。(2)在仲裁程序中,被申请人于答辩期限内以“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为由主张仲裁协议无效的,仲裁机构、仲裁庭应当对此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第二节

争议可仲裁性的审查三、我国审查争议可仲裁性的模式(3)在当事人申请仲裁之前,一方当事人直接以“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为由请求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的,无论当事人是否已经或同时提起民事诉讼,法院都应当对争议可仲裁性进行审查。(4)在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以“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裁决事项”为由申请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国内仲裁裁决、拒绝承认与执行国外仲裁裁决的,法院仍应当对争议可仲裁性进行审查,但法院在此前已经裁定争议具有可仲裁性的,法院原则上应当驳回当事人的前述申请。第二节

争议可仲裁性的审查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纠纷二、知识产权纠纷三、消费纠纷四、证券期货纠纷五、破产纠纷第三节

特殊争议的可仲裁性1、如何理解可仲裁性标准的确立?2、如何理解可仲裁性的发展趋势?3、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下列哪些情形下仲裁协议无效?()(司法考试真题)A、约定的仲裁事项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有关人身关系的纠纷B、约定的仲裁事项是不动产纠纷,在《民事诉讼法》上属于法院专属管辖的案件C、载有仲裁条款的合同因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效D、仲裁条款约定“因本合同履行发生的一切争议,由北京市的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第七章

问题与思考4、甲、乙因遗产继承发生纠纷,双方书面约定由某仲裁委员会仲裁。后甲反悔,向遗产所在地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乙向法院声明双方签订了仲裁协议。关于法院的做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司法考试真题)A、裁定驳回起诉B、裁定驳回诉讼请求C、裁定将案件移送某仲裁委员会审理D、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对案件继续审理第七章

问题与思考第四编

仲裁程序仲裁程序第八章08第一节

仲裁程序概述第二节

仲裁的申请和受理第三节

仲裁庭的组成第四节

仲裁审理程序第五节

仲裁简易程序第六节

仲裁程序中的其他问题一、仲裁程序的概念仲裁程序是指仲裁庭、当事人以及其他仲裁参与人进行仲裁活动所遵循的方式、步骤和时限等要素的总和。具体地说,仲裁程序包括如何提出申请,如何指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如何审理案件,如何作出裁决或进行调解以及如何收取仲裁费用等。第一节

仲裁程序概述二、仲裁需要遵循的程序规范仲裁需要遵循的程序规范,一般以仲裁程序规则和仲裁程序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仲裁程序规则往往是通过当事人的约定或者仲裁庭的指示,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来确定的。仲裁程序法是指规范如何进行仲裁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表现为一国的仲裁法。在当事人没有对支配仲裁庭的存在及程序进行的法律规范作出选择时,则适用仲裁审理地所在国家的仲裁法。第一节

仲裁程序概述三、仲裁程序的特点1、民事诉讼和仲裁同为解决民事商纠纷的机制,民事诉讼具有司法性,仲裁具有准司法性,所以仲裁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既相类似又相区别。2、与民事诉讼程序相比,仲裁程序最为显著的特点当属其灵活性,不存在包含进行仲裁时需要遵循的详细程序规则的标准版本。第一节

仲裁程序概述四、仲裁程序的阶段综合我国《仲裁法》和多数机构规则的规定,大致认为一般仲裁程序分为以下阶段:程序的启动(当事人申请和机构审查受理),程序的续行(仲裁庭的组成、审前程序、开庭审理等),程序的终结(作出仲裁裁决或达成调解协议等)。从审理要件角度考虑,仲裁程序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当事人申请和机构审查受理阶段,主要是审理申请要件的;二是仲裁庭本案审理阶段,主要是审理实体要件的第一节

仲裁程序概述一、仲裁申请(一)仲裁申请的概念仲裁申请是仲裁程序开始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启动仲裁程序的第一步,它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就他们之间所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依据他们所签订的仲裁协议,提请有关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并作出裁决的行为。其中,依法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的人称为申请人,对方当事人称为被申请人。第二节

仲裁的申请和受理一、仲裁申请(二)申请仲裁的条件1、有仲裁协议2、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3、属于仲裁机构的受理范围4、须采用书面形式5、预交仲裁费用第二节

仲裁的申请和受理二、仲裁受理(一)仲裁受理的概念仲裁受理,是指仲裁机构收到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经审查认为符合申请仲裁条件而决定予以接受的行为。第二节

仲裁的申请和受理二、仲裁受理(二)对仲裁申请的审查对仲裁申请的审查,就是仲裁机构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条件进行审查。仲裁机构对于仲裁申请通常采取表面审查原则。第二节

仲裁的申请和受理二、仲裁受理(三)审查后的处理(四)仲裁受理的法律后果1、对当事人的法律后果2、对仲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