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 必修 上册第6单元 进阶2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知识+练习)_第1页
统编(部编) 必修 上册第6单元 进阶2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知识+练习)_第2页
统编(部编) 必修 上册第6单元 进阶2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知识+练习)_第3页
统编(部编) 必修 上册第6单元 进阶2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知识+练习)_第4页
统编(部编) 必修 上册第6单元 进阶2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知识+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统编(部编)必修上册第6单元进阶2单元主题任务探究(知识+练习)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述

进阶二单元主题任务探究

任务一理解“学习之道”

01

任务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02

任务三写作训练:议论要有针对性

03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THANK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探究一理解文中阐述的“学习之道”

1.本单元的课文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之道”。试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

课文学习之道

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意义学习作用学习途径和方法

《劝学》

《师说》

《反对党八股(节选)》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解析]

课文学习之道

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意义学习作用学习途径和方法

《劝学》①学不可以已②学习要专心致志成为君子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学习要善于凭借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

《师说》尊师重道成为圣人学习可以正风气,学习可以行古道,学习可以长智慧从师学习,以道为师

《反对党八股(节选)》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抛弃党八股,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文风得以充实、发展,革命事业向前推进①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调查、分析、解决问题②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古人、外国人学习③理论联系实际,多实践

《读书:目的和前提》①唤起阅读的天然乐趣②要有爱和敬重获得真正的教养,找到生活的意义①建立起与世界、人类的联系②让人生变得充实、高尚、有意义①阅读杰作,不读时髦读物②先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

《上图书馆》热爱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学习可以扩大知识,学习可以丰富情感,学习可以开阔胸怀上图书馆读书

◎探究二理解《拿来主义》中的“学习之道”

2.本单元其他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但《拿来主义》论述的是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似乎游离本单元主题。其实,“拿来主义”的实质就是一种“学习之道”。试探讨其中的“学习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拿来主义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习要有广博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学习更要强调主动性、主体性。②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占有,挑选”。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占有”资源,获取别人的观点,借鉴、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剔除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③“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首先在于“拿来”,再进行创新,方可成为“新人”,成为“新文艺”。

◎探究三迁移理解“学习之道”

3.阅读下面两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从这两个故事中你能悟出哪些“学习之道”?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学弈》的学习之道:①学习要善于向老师学习,尤其要向名师学习;②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心有旁骛。(2)《两小儿辩日》的学习之道:①学习永远在路上,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②学习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③学习要会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这样会有不同发现;④学习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探究一把握论述的概括性和针对性

1.思考基本问题:什么是论述的针对性?什么是论述的概括性?列举事实和概括事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论述的针对性就是说所发表的观点总是“有的放矢”,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②论述的概括性就是指针对具体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透视现象,把问题说透,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③论述要有针对性,就必然要摆出现象,列举事实;而论述有概括性就是要以此为基础,抽象出其中的事理,尤其是现象、事实背后的规律、本质。

2.请结合具体课文,分析它们各自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并填出下表。

课文主要观点论述针对的现象或问题论述所揭示的本质,概括的特征分析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性之间的关系

《劝学》

《师说》

《反对党八股(节选)》

《拿来主义》

[解析]

课文主要观点论述针对的现象或问题论述所揭示的本质,概括的特征分析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性之间的关系

《劝学》学不可以已社会上有“不能坚持学习”的现象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既针对具体问题、现象进行剖析,又有简单地就事论事,更从中挖掘根源,指出实质,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师说》求师从师当时社会存在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

《反对党八股(节选)》抛弃党八股,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学风和文风当时党内存在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反对党八股;倡导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学风与文风

《拿来主义》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外来文化及文化遗产国民党反动派奉行卖国政策,学界对外来文化有极端做法拿来主义

3.有学者指出:“‘典型现象’正是杂文思维与表述的一个关键——杂文既要通过‘由一至多’‘由小至大’的‘联想’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典型形象’;又要通过不失其形象性的‘典型形象’来表述自己对于生活的新开掘新发现。”试分析《拿来主义》概括了怎样的典型形象,是如何概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从全篇看,将“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简括为“闭关主义”,将学艺上送古董、画和活人简括为“送去主义”,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及“占有,挑选”简括为“拿来主义”。②从局部看,针对大宅子的三种做法,分别简括为“孱头”“昏蛋”“废物”。这些简括,简洁醒目,对比鲜明,精警有力。

◎探究二分析论证特点

4.结合文本完成下表。

篇目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劝学》先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论述学习的作用;最后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师说》①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反对党八股(节选)》②③

《拿来主义》④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解析]①先列举错误现象;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说明只有从师学习,才能使人懂道理、通业务;后以李蟠为楷模,倡导从师的良风②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条罪状,分析其根源并指出克服的办法;最后指出其意义。在具体论证每一条罪状时,采用的是“分项列举,边破边立”和“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论证思路③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④先批驳排外的“闭关主义”(略)和媚外的“送去主义”(详),后确立观点“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论证“拿来主义”的过程中,也是先破(孱头、昏蛋、废物)后立(占有、挑选、创新),结构严谨而又论证充分

5.比较本单元前四篇文章的论证思路,通过分析,思考:思辨类文章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思辨类文章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围绕核心论题提出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或分项并列层层深入地进行阐释和论证。

◎探究三体会语言特色

6.本单元文章语言各具特色。结合文本,从身份、写作目的和阅读对象来分析语言风格,完成下表。

篇目身份写作目的阅读对象语言风格

《劝学》稷下学宫的最高长官鼓励学子“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学生①

《师说》国子监四门博士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进行批判士大夫子弟等②

《反对党八股(节选)》领导人在全党范围内清除一些错误思想的危害党员干部③

《拿来主义》作家批判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所有人④

《读书:目的和前提》作家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探索人性,达到自我完善所有人⑤

《上图书馆》大学教授、学者呼吁广大学生去图书馆读书学生⑥

[解析]①语言深厚严谨,善用比喻,句式整齐,客观冷静②态度鲜明,善用对比,文气跌宕,感情充沛③语言生动形象,表述新鲜活泼④幽默犀利,讽刺性强,观点态度鲜明⑤语言准确、简明、生动⑥语言含蓄,意味深长

7.《劝学》《师说》同为说理文,但两文的语言风格大为不同,试分析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文语言风格不同,固然在于的气质不同,更取决于说理目的的不同:荀子《劝学》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语气尽可能平实,说理尽可能透彻,让人信服;韩愈《师说》是谈从师的道理,更是要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感情充沛,文笔激昂。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风气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佳作赏读亮点评析

“劝学”新说①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洋洋洒洒地挥就了《劝学》一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育我们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荀子这位思想家在距今甚远的年代道出的心志,几千年后仍未失去其意义。然而,在荀子所不知的今天,在潮湿腐臭的角落里,有人宣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读书无用论。(1)②读书真的无用吗?③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面包,但能带给我们思想;读书无法消除战争,但能让人在面对死亡时变得安宁、祥和。由此可见,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会使人的精神之花由内而外散发出香气。你嗅不到它,但它却萦绕在你身旁。④社会上的一部分浮躁之人,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把比尔·盖茨大学辍学作为宣扬“读书无用论”的盾牌。但是,请不要忘记,他辍的是哈佛。他深入研究的是计算机编程。他不是不读书、不学习。个例的所谓成功不能成为普世道理,只有无知的人才惯于管中窥豹。(2)⑤从古至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实践证明,知识是永恒而无形的力量,不停地创造着柳暗花明的新世界。⑥读书能使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诚如三毛所言:“读书总会让你散发出永久的由内而外的美丽。”读不同的书,你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本书告诉你要学愚公移山坚守执着,那本书就提醒你要学鲁迅三改其志懂得放弃;这本书告诉你要学孔融让梨内敛谦让,那本书告诉你要毛遂自荐自赏自信……(3)⑦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周围的竞争,便是那暗流汹涌的水。能使你不后退的,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因此,或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或是为了家人无限的期望,或是为了国家、民族,我们都应该潜入学海之中去发现那更深处的知识宝藏,去领略那苦中的甜与乐!(4)⑧在忍受了“积土成山”那漫长的过程后,你能感受到“风雨兴焉”的真正快乐;在牺牲了无数欢乐的时间渐渐“积水成渊”后,你得到的是腾然跃起的蛟龙。痛苦换来的,是更大的快乐;牺牲换来的,是更多的硕果。学习是痛苦而艰辛的,而当通过学习换来了认知和思想的升华时,你就会感到学习其实是甜美而芬芳的。(5)⑨同学们,读书有用,只有读书,你的文化素养才会提高。拿起你的书,好好品味其中的道理吧!⑩读书吧,少年!(6)(1)第①段运用引证,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然而”笔锋一转,提出今天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难题——读书无用论。(2)第④段针对“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展开了有针对性的驳斥,运用比尔·盖茨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错误观点。(3)第⑥段重点论述了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4)第⑦段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5)第⑧段从学习的过程中告诉人们,只有忍受住学习这一痛苦而艰辛的过程,才能升华自己。(6)第⑨⑩段收束全文,短促有力,发出号召,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召力。

写作亮点破立结合

亮点评析文章以荀子的千古名篇《劝学》开篇,引用其中的名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然后笔锋陡然一转,提出今天在学习中遇到了新的难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围绕“读书无用论”展开有针对性的驳论,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观点;紧接着针对读书的作用、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证;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是升华自己的必经之路;文章以“读书吧,少年!”结尾,简洁明快,再次规劝人们读书、学习。

议论要有针对性“五角度”

1.立论要有针对性

(1)立论的切口要小。立论要从小的角度把握论证,抓住论证的重点,使论述对象由“面”到“线”或“点”。

(2)立论要符合实际。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在保证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现实意义。

2.论证角度要有针对性

首先熟悉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和归谬法。然后针对具体的文章内容灵活地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这样才能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议论的论据要有针对性

议论文的最终目的在于说理,说理必须要透彻、有说服力,需要做到有理有据。这就要求在选择论据时,论据必须真实且典型,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生活逻辑和历史事实。同时必须有代表性、权威性,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的论据才具有针对性。如《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然后从生活事例来阐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以及态度等,充分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4.议论的对象要有针对性

中国有句谚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的就是说话要看对象。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议论的对象。议论的对象一定要明确,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论证效果。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针对“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说法而展开的议论。

5.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议论文应有现实针对性,抓住问题的实质,针砭时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彰显议论文的价值。如在《劝学》中,针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人人可以成君子”的不良现象,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告诫人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应该不断积累,做到坚持和专一。

一、片段训练

1.请判断下列哪些材料论述“勤能补拙”的观点缺乏针对性,并分析。

(1)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德国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相提并论。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3)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读以上材料可知,(2)具有针对性。因为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是“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1)(3)缺乏针对性。(1)并不能表明韦钰是“拙”的。(3)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不沾边。

二、整篇训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某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仍无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的斜坡上挖出一条呈楼梯状的浅沟,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解释自然纪录片行业中的“永不干涉”原则;第二层叙述某摄制组通过“间接干预”救出困在冰坑里的帝企鹅的故事;第三层介绍观众关于摄制组的做法的两种观点。据此可知,材料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原则,如何评价适度改变原则。写作时,可以赞同摄制组的做法,写原则可以灵活改变;也可以反对摄制组的做法,写原则不可改变。当然,也可以辩证分析。

原则就应坚守

尽管许多人为摄制组的“间接干预”叫好,但我仍然反对这样做。原则就是原则,原则需要人无条件遵守。

自然纪录片行业制定“永不干涉”原则自有它的道理:既然是对大自然的纪录,就应该秉持尊重大自然的原则,不应人为干预;否则,“自然”也就名不副实了。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没有人为干预时,大自然也并没有因为哪一个物种的灭亡而衰败,反而一直呈现生机勃勃之态;反倒是有了人为干预之后,大自然面临着动物栖息地缩减、物种数量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所谓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只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罢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历史长河和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人为自己心中的原则而坚守。“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言辞回荡在汨罗江边,即便是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这是屈原的原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躬耕于南山,固守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信条,这是陶渊明的原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死面前不屈膝,宁与国家共存亡,这是文天祥的原则;“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与百姓同甘共苦建设家乡,这是杨善洲的原则……

守原则于细微,持原则于方寸。原则是基石,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

一日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图书被毁于一旦。在这之前有一名学生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地把一本由他人捐赠给学校的书带出馆外。而这本书成为哈佛这批受赠的书中唯一的珍本。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的办公室,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表示感谢,然后把他开除出校。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校纪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我们据此也可以说,让原则看守人类的秩序,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

坚守原则的理由只有一个,但突破原则的理由可能有千万个。原则一旦确定下来就必须严格遵守。它是人类理性的光芒,它铁面无私地看管着人类的秩序,不受情感的左右正是它的可贵之处。

然而现实生活中,突破原则的情况太多了。人们总是有各种理由来突破原则,于是,“原则”变成了“原则上”。原则本来是执行的标准、遵守的规范,应该奉为圭臬,尊为信条,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但“原则上”是游离于原则之外的。很多事情,一旦说是“原则上”,那么就意味着有回旋的余地,有活动的空间。如此,现实生活中人们规则意识淡薄、原则的作用不彰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从当前原则作用不彰、规则意识不强的现实出发,立足于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转,我坚持对原则的遵守,反对以人性为名对原则的破坏。

文章开门见山,表明自己的观点:原则需要人无条件遵守。然后分析材料,并列举历史和现实中坚守原则的事例。接着举出哈佛大学坚守原则的事例,论证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并且联系现实,从反面论证坚守原则的必要性。最后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文章论证充分,说理有力。

14/14文本对应练(二十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接触(chù)教益(jiào)白炽灯(zhì)

B.书刊(kān)间隙(xì)自吟啸(xiāo)

C.氛围(fèn)睿智(ruì)阅览室(shì)

D.僧侣(sēng)音讯(xùn)链子锁(suǒ)

D[A项,“白炽灯”中的“炽”应读“chì”;B项,“自吟啸”中的“啸”应读“xiào”;C项,“氛围”中的“氛”应读“fē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②幼年丧母、青年丧夫、善良孝顺的窦娥一直与婆婆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③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④我和几个老同学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

⑤如果人情消费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甚至到了举债的地步,那显然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围。

⑥也许是生搬硬套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D[①豁然开朗:原指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使用正确。②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用错对象。③气象万千:形容事物和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使用正确。④求田问舍: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望文生义。⑤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使用正确。⑥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使用错误,应用“牵强附会”。]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B.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

C.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

D.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C[C项,“公书林”应该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王先生在《上图书馆》中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述了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B.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C.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A[B项,多重否定造成语意混淆,应将“不再”改为“再次”;C项,暗换主语,去掉“使”;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将“经过”和“的”删去。]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如今的媒介多种多样,①,两者似乎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活动,要设法让受众感兴趣并付出行动。“协同创意”等理念主张让受众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感受乐趣并愿意分享,不失为“拉拢”受众的理想传播策略。

()。简言之就是:②。这也是当下影视文化市场空前繁荣、传统文本阅读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所谓“可视化”传播就是,能够用视觉图像表现的内容,③。以“可视化”增强互动力度,是公益广告俘获受众眼睛的必杀技。

将要传达的信息蕴含在故事中,令人看后恍然大悟,会心一笑,还会因为对广告创意本身的喜爱而进行自发传播,这种“讲故事”的创意正是当下我国公益广告所缺少的。对广告创意进行“故事化”处理,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内心。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让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

B.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泛滥过度,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

C.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

D.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泛滥过度,让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简从繁的阅读习惯

A[“过度”应该修饰“泛滥”,排除B、D两项;“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为主语,“受众”为兼语,应该用“让”,排除B、C两项;另外,从语段看,应该是“去繁从简”而不是“去简从繁”,排除D项。]

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第一空,依据后文“两者似乎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活动,要设法让受众感兴趣并付出行动”可知,①应写媒介与受众关系密切。又因为侧重写“受众”,所以应以“受众”为主语,可填:受众又与之紧密关联。第二空,依据前文“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以及后文“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可知,这里的“繁”与“文”相对,而“简”与“图”相对。这里是说“人们读图像多于读文本”。第三空,语境解释的是“可视化”传播,再结合前文“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所以这里表述的一定是能够用视觉图像表现的内容,尽量不(少)用文字说明。

[解析]①受众又与之紧密关联②能看图像尽量不看文字(或:读图像多于读文本)③尽量不(少)用文字说明

7.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传播,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受众互动效果?请从上文各段分别概括,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依据第一段“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活动,要设法让受众感兴趣并付出行动”可概括为:以活动激发受众兴趣。依据第二段“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以‘可视化’增强互动力度,是公益广告俘获受众眼睛的必杀技”可概括为:以图像俘获受众眼睛。依据第三段“将要传达的信息蕴含在故事中,令人看后恍然大悟,会心一笑,还会因为对广告创意本身的喜爱而进行自发传播,这种‘讲故事’的创意正是当下我国公益广告所缺少的”可概括为:以故事抓住受众内心。最后将三个特点加以整理即可。注意题目要求学生“请从上文各段分别概括,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所以要注意句子的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

[解析]①以活动激发受众兴趣;②以图像俘获受众眼睛;③以故事抓住受众内心。(或:①以活动“拉拢”受众参与;②以图像增强互动力度;③以故事传达创意信息。)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书籍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在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就往往教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数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的眼前。况且一部小说,又是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是想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毕飞宇。

《中华读书报》: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我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具备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中华读书报》: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已经很成熟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就有新感受,甚至是标点符号。

《中华读书报》: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中华读书报》: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中华读书报》: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中华读书报》:《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认为我们读小说会明白人间,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也能做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评价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对作品怎样设计的角度入手。

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的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B[B项,“应主要从对作品怎样设计的角度入手”错。结合原文“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的态度如何了”可知,老舍认为评价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心态物态,用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绝不靠长篇幅取胜。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加深、拓广访谈内容。

D[A项,“能以最少的文字……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错误,原文“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是就读小说应该注重读“它的文字”的观点而言的,并没有说什么样的小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B项,“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错误,原文说的是“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即一部好的小说不会以小小的技巧来取胜,并非“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C项,根据原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可知,在《小说课》中当代作品讲得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自信,二是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选项将两个原因杂糅在了一起,且“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只是的自谦之说。]

10.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A[根据材料二的出处《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可知,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而A项不属于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脉络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五段,包含三个层次,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亮明观点,即“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然后以“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一句对平常人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第二段为第二层,将小说分别与哲学、历史、戏剧等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第三、四、五段为第三层,从“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定好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解析]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12.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老舍的“念着‘玩’”,出现在材料一第二段“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指的是平常人读小说的态度。材料一第一段中“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写出了平常人读小说的态度。据此概括出老舍的“念着‘玩’”的意思即可。

毕飞宇的“把玩”首先出现在材料二第九段“我阅读经典小说……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其后记者说“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毕飞宇用“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把玩”的具体做法,据此概括出毕飞宇的“把玩”的意思即可。

[解析]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看完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品情境中去读。

10/10文本对应练(二十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接触(chù)教益(jiào)白炽灯(zhì)

B.书刊(kān)间隙(xì)自吟啸(xiāo)

C.氛围(fèn)睿智(ruì)阅览室(shì)

D.僧侣(sēng)音讯(xùn)链子锁(suǒ)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②幼年丧母、青年丧夫、善良孝顺的窦娥一直与婆婆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③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④我和几个老同学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

⑤如果人情消费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甚至到了举债的地步,那显然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围。

⑥也许是生搬硬套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B.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

C.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

D.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王先生在《上图书馆》中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述了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B.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C.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如今的媒介多种多样,①,两者似乎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活动,要设法让受众感兴趣并付出行动。“协同创意”等理念主张让受众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感受乐趣并愿意分享,不失为“拉拢”受众的理想传播策略。

()。简言之就是:②。这也是当下影视文化市场空前繁荣、传统文本阅读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图多于文的时代,所谓“可视化”传播就是,能够用视觉图像表现的内容,③。以“可视化”增强互动力度,是公益广告俘获受众眼睛的必杀技。

将要传达的信息蕴含在故事中,令人看后恍然大悟,会心一笑,还会因为对广告创意本身的喜爱而进行自发传播,这种“讲故事”的创意正是当下我国公益广告所缺少的。对广告创意进行“故事化”处理,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内心。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让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

B.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泛滥过度,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

C.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繁从简的阅读习惯

D.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泛滥过度,让受众逐渐形成了去简从繁的阅读习惯

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传播,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受众互动效果?请从上文各段分别概括,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书籍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在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就往往教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数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的眼前。况且一部小说,又是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是想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毕飞宇。

《中华读书报》: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我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具备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中华读书报》: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已经很成熟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就有新感受,甚至是标点符号。

《中华读书报》: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中华读书报》: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中华读书报》: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中华读书报》:《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认为我们读小说会明白人间,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也能做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评价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对作品怎样设计的角度入手。

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的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心态物态,用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绝不靠长篇幅取胜。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加深、拓广访谈内容。

10.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0主题素养练(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是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⑦段中“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述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D.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作“姑娘”,“调戏”一词又赋予“雪月梅”以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写出江南冬雪的美丽。

2.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3.辨析第⑦段和第⑧段写法上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这是一种无聊的杂文”,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