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清。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1-7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四个古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
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旱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
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
(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B.“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中的“互补”,是指水稻耐涝、耐暑,旱作耐旱、耐寒,二者是互补关系。
C.南方稻作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唐朝开始南移,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D.黄河与长江呈东西流向,相隔甚远,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优势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人在唐代可以生活得舒适自在,唐末的吴越人在清末仍能对江南感到熟悉,都可以证明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B.从第二段内容可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想要不中断地处延续下去,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
C.“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说明农耕区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该区域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D.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因此这三种文明都存在后继乏力的问题。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也会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可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消亡。
C.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道教、儒教等本土信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D.北魏孝文帝统一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改革,加强鲜卑族与汉族融合,使北魏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价值核心的中华文化系统。
4.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要求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两个特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添乱
付卫星
老谭和老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已经相继成家了,女儿也有了男朋友。按说老谭应该松一口气,安享晚年生活了,可他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退休后又到一家私企打工,老伴则在家带孙子。
私企不比国有企业,活紧还累,老谭整天腰酸背痛的,有点吃不消,想打退堂鼓,却又舍不得那份工资。一分心,摔了跤,左手腕杵在地上,当时就肿了起来,疼痛难忍。随后到医院拍了片,骨头没事,但是医生嘱咐他要静养休息。
老谭本以为休息一夜就会好的,哪知夜里整条胳膊疼得睡不着觉。早上起来,连腰带都系不上了,也端不起手腕,他只好给老伴打了电话,叫她过来照应他几天。
老伴接到电话后,中午就赶了过来。老谭问:“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
老伴说:“你一打电话,我心就乱了,没顾得上跟他们打招呼就来了。”
老谭听了有些嗔怪:“你看你,再急也要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再走,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孩子们得多担心!"
老伴说:“哪还顾得那些,我这不是担心你嘛。”
老谭停了一会儿又说:“不打招呼也好,要是他们知道我摔着了,说不准要多惦记哩!"老谭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盼着儿女们知道这事,哪怕就是儿女们一句简单的问候。
他还记得老大小时候,有一次摔断了胳膊,他从百里之外的矿山连夜打车赶回了老家,老大见他回来,委屈得哭个不停……
老谭心想,看来大人小孩都一样,受伤的时候总希望能得到家人的格外关怀。
时间一晃到了下午,家里也没谁来过电话,老谭有点不安。老伴知道他的心思,就找话茬分他心,说:“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扑腾个啥?叫我说呀,你还不如辞了这里的差事,跟我回家。”
老谭说:“说得轻巧,要不是还有个老闺女没嫁人,我还不知在家享清福吗?"
老伴说:“儿子们修房盖屋娶媳妇你都付出那么多了,到闺女这儿,你多有就多陪送,没有少陪送,没人会嫌弃的。”
老谭说:“话是这么说,但是俩儿子花光了咱一辈子的积蓄,不给闺女再攒点儿,总觉得亏了孩子!"
吃晚饭的时候,老伴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一看号码,是二儿媳妇,老伴对老谭小声说:“是老二家的。”就按下了接听键。
“妈,都这么晚了,你咋还没去接孩子呀?"老二媳妇的话里明显带着埋怨的口气。老伴忙说:“老二家的,你爹干活摔着了,我在你爹这儿呢,孩子你自己去接吧,好不好?”
老谭在一旁赶忙打手势道:“说这些干什么,别叫他们担心。"只听二儿媳妇在电话里说:“那也不能说走就走吧?连个招呼也不打,这叫什么事儿啊?我这里又忙,你说这孩子谁去接?”说完就挂了电话。
老谭和老伴都怔在那里,半天没说话。老谭本以为儿媳知道他摔着了会问候他一声,不料听到的全是埋怨。他不由得低下头,十分沮丧。
老伴把饭碗给他端过来,开导他说:“别多想,身体要紧,吃饭。"就在这时,老伴的电话又响了起来,这回是老大。
“妈,你在哪儿呢?这猪饿得哇哇叫,你今天没喂猪呀?”老伴说:“我在你爹这儿呢,你爹摔着手了,顾不上了。"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
老谭把筷子一放,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好憋屈。
晚上十点,在县城打工的老闺女意外地打来了电话,老谭很是激动,抓起老伴的电话就问:“闺女呀,你也知道爹摔着了?”
闺女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他:“你咋拿我妈的手机,我妈呢?"
老伴在一旁听到了,赶忙接过电话说:“闺女呀,你爹摔着手了,我今天刚赶过来。咋,有事吗?”闺女不耐烦地说:“我和男朋友说好明天要回家看看,你偏偏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老伴也来气了:“这不是你爹摔着了吗!”
闺女也不高兴了:“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说完就挂了电话。
老谭这回听得真真切切,心里顿感一阵委屈,眼里起了雾,手也感到一阵钻心的疼。……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俩儿子成家花光了自己积蓄,为了给闺女“攒嫁妆”,老谭不得不放弃安闲的晚年生活,选择到一家私企干活。
B.得知母亲到老谭这儿以后,孩子们接二连三打电话催母亲赶紧回去,是因为老二家孩子没有人接、老大家猪没有人喂……
C.小说通过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如一看到老伴,老谭问她“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体现了老谭对子女的关爱。
D.“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这一细节充分说明闺女对老谭的伤不以为意,反映了她的冷漠心理。
7.关于老谭受伤后接到儿女电话后的心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谭责怪老伴没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就过来照顾自己,是因为他害怕孩子们不知道他受伤,不到医院来看望他。
B.老谭受伤后,本以为能得到孩子的关心,但整个下午他都没有接到孩子的电话,他的心里从期待转为不安。
C.二儿媳打电话给母亲埋怨没人接孩子,老谭感到十分沮丧;而老大打电话来质问猪没人喂时,更让他感到憋屈。
D.闺女打电话来抱怨带男朋友回家没人招待时,老谭不光是觉得手“钻心的疼”,其实他的心里也是“钻心的疼"。
8.小说插叙了大儿子小时候受伤时老谭连夜回家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一中几个孩子对待受伤的老谭的态度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对“孝”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官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手!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党论一兴,其瑞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③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①追胥:指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③族子:同族兄弟之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张浚A谪永B杜门C谢客D万里E三往F不得见G以书力请H始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作为高校教师职称的“教授"不同。
B.遗,文中意为丢弃,与《师说》中“小学面大遗”的“遗"意思相同。
C.兴,文中意为兴起,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兴"意思相同。
D.见用,指被任用,“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入朝见威王"中的“见”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任奉新县县令时,杨万里不让公差到乡里追缴赋税,而是在集市上公布欠税人的名字,让他们主动到官府缴税。
B.杨万里在担任东宫侍读时,受到了太子和宰相王淮看重,他所举荐的朱熹等六十人,先后被王淮提拔任用。
C.宋孝宗起初喜爱杨万里的才能,于是向周必大询问意见,由于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最终杨万里并未得到重用。
D.杨万里认为,朋党会超越职权行事,扰乱国家的治理,与权臣和盗贼一样危害甚大,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14.杨万里的刚直不屈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杜鹃花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佳,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一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词人创作这首词时,正因其恢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举措与当权者因循苟安的方略不相协调被弹劾归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紫千红过了春"一句写早春时节,各种花卉竞相开放,描绘了一派百花争奇斗艳的美。
B.下阕开头两句描写杜鹃花主要从颜色入手,同时以“罗巾”喻花,进一步凸显出杜鹃花的轻盈柔美之态。
C.下阕“毕竟"三句是词人生发的议论,诗人以“惜花人”自比,看似是惜花,其实是其心忧时局的真实写照。
D.这首词用笔细腻,以婉约取胜,情感也抒发得委婉含蓄。在以豪迈慷慨风格为主的辛词中别具一格。
16.这首词中的“杜鹃声苦不堪闻"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描写了杜鹃啼鸣,但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仿用了《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高山、大海为喻表现诗人对贤才的渴求。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将“思"与“学”进行了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蛟龙、寡妇听到箫声后的感受,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感染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书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杂忙碌的工作中能读,即使是破屋茅棚,亦能读书。可书也是难读的,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
阅读能滋养人生,能①地影响人。那些用文字构建了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反而能让人从繁荣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②的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读书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③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写成“书是易读的,可以在路灯下、车船上、集市里、工作中读,也可以在破屋茅棚棚中读”。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路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强身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快走可以产生肌肉和心血管适应,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运动、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另一方面,①。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30分钟,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因此,走路对于需要强身健体和减肥的人群非常有用。
不过,②,走路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运动强度太低的话,健身的效果会大大减弱。专家建议每周用3-5天规律的走路训练,每次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每周累计150分钟左右。行走过程中,你还可以通过加快步伐来增加运动强度。
尽管走路对健康的益处有很多,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首先,③。过度步行会导致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还可能引起运动后持续性关节酸痛或其他不适。其次,走路健身需要持之以恒。走路健身时如果结伴而行,可以增强趣味性,更易于坚持。此外,为减少关节负荷,走路时应避免上下坡行走,尽可能平地步行。如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寒冷的冬天,你一定想拥有件厚厚的棉衣,让自己暖和起来。
B.听完了张秉贵的话,那几个顾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再吭声了。
C.汪老师对王明说:“你去班级找几名学生来将这架钢琴搬到教室里。"
D.李强不住地提醒自己:“你可千万不能忘了上次的教训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荀子·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他告诉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但陶行知《自立歌》中也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他则主张凡事都要依靠自己。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清。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1-7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四个古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
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旱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
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
(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B.“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中的“互补”,是指水稻耐涝、耐暑,旱作耐旱、耐寒,二者是互补关系。
C.南方稻作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唐朝开始南移,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D.黄河与长江呈东西流向,相隔甚远,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优势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人在唐代可以生活得舒适自在,唐末的吴越人在清末仍能对江南感到熟悉,都可以证明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B.从第二段内容可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想要不中断地处延续下去,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
C.“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说明农耕区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该区域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D.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因此这三种文明都存在后继乏力的问题。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也会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可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消亡。
C.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道教、儒教等本土信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D.北魏孝文帝统一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改革,加强鲜卑族与汉族融合,使北魏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价值核心的中华文化系统。
4.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要求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两个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C2.B3.D
4.①旱作和稻作之间是互补关系。稻作文明影响了旱作文明,并在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焕发生机,保证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稻作文明引导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南移,使得中华文化在旱作文明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两者携手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延绵不绝。
5.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结论开篇,然后以问句的形式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中国旱作和稻作情况介绍”和“其他古老农耕区面积情况介绍"两个角度引出对中华文明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和几大农耕区面积的对比分析,最后是降水的分析,对中国和其他古文明做出对比分析,得出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原因所在。
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众所周知”“有可能"“至少”“不过"“我们还应看到”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南方稻作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使得我国的……"错误,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唐朝开始南移的原因是“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和“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当今世界”错误。根据原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可知,不是当今世界,是文章论述的那个时代。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意思是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民族部落统一中国,最后形成的国家在民族、语言和文化上都是一致的,大一统的局面并没有因为是南北或者哪位统治者而有所区别。
A.阐述了秦统一中国,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基础,没有涉及到不同民族地域人统治中国的问题。
B.说明的是对外的关系处理,不是中国内部的问题。
C.介绍了外来的文化如何和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也没有说明不同人掌权对中国大一统局面有什么影响。
D.选项说明北方人统一了中国后加强与中原和汉族的融合,使得鲜卑族的文化融入了中华文化系统中,鲜卑族不仅没有分裂中国,反而加强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可以论证画线句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可知,旱作和稻作之间是互补关系。稻作文明影响了旱作文明,并在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焕发生机,保证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
由原文“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可知,稻作文明引导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南移,使得中华文化在旱作文明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两者携手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延绵不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
由原文“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可知,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结论开篇,然后以问句的形式引出下文;
由原文“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可知,下文分别从“中国旱作和稻作情况介绍”和“其他古老农耕区面积情况介绍"两个角度引出对中华文明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和几大农耕区面积的对比分析,最后是降水的分析,对中国和其他古文明做出对比分析,得出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原因所在。
由原文“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可知,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众所周知"“有可能”“至少"“不过”“我们还应看到"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添乱
付卫星
老谭和老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已经相继成家了,女儿也有了男朋友。按说老谭应该松一口气,安享晚年生活了,可他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退休后又到一家私企打工,老伴则在家带孙子。
私企不比国有企业,活紧还累,老谭整天腰酸背痛的,有点吃不消,想打退堂鼓,却又舍不得那份工资。一分心,摔了跤,左手腕杵在地上,当时就肿了起来,疼痛难忍。随后到医院拍了片,骨头没事,但是医生嘱咐他要静养休息。
老谭本以为休息一夜就会好的,哪知夜里整条胳膊疼得睡不着觉。早上起来,连腰带都系不上了,也端不起手腕,他只好给老伴打了电话,叫她过来照应他几天。
老伴接到电话后,中午就赶了过来。老谭问:“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
老伴说:“你一打电话,我心就乱了,没顾得上跟他们打招呼就来了。”
老谭听了有些嗔怪:“你看你,再急也要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再走,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孩子们得多担心!"
老伴说:“哪还顾得那些,我这不是担心你嘛。”
老谭停了一会儿又说:“不打招呼也好,要是他们知道我摔着了,说不准要多惦记哩!"老谭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盼着儿女们知道这事,哪怕就是儿女们一句简单的问候。
他还记得老大小时候,有一次摔断了胳膊,他从百里之外的矿山连夜打车赶回了老家,老大见他回来,委屈得哭个不停……
老谭心想,看来大人小孩都一样,受伤的时候总希望能得到家人的格外关怀。
时间一晃到了下午,家里也没谁来过电话,老谭有点不安。老伴知道他的心思,就找话茬分他心,说:“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扑腾个啥?叫我说呀,你还不如辞了这里的差事,跟我回家。”
老谭说:“说得轻巧,要不是还有个老闺女没嫁人,我还不知在家享清福吗?"
老伴说:“儿子们修房盖屋娶媳妇你都付出那么多了,到闺女这儿,你多有就多陪送,没有少陪送,没人会嫌弃的。”
老谭说:“话是这么说,但是俩儿子花光了咱一辈子的积蓄,不给闺女再攒点儿,总觉得亏了孩子!"
吃晚饭的时候,老伴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一看号码,是二儿媳妇,老伴对老谭小声说:“是老二家的。”就按下了接听键。
“妈,都这么晚了,你咋还没去接孩子呀?"老二媳妇的话里明显带着埋怨的口气。老伴忙说:“老二家的,你爹干活摔着了,我在你爹这儿呢,孩子你自己去接吧,好不好?”
老谭在一旁赶忙打手势道:“说这些干什么,别叫他们担心。"只听二儿媳妇在电话里说:“那也不能说走就走吧?连个招呼也不打,这叫什么事儿啊?我这里又忙,你说这孩子谁去接?”说完就挂了电话。
老谭和老伴都怔在那里,半天没说话。老谭本以为儿媳知道他摔着了会问候他一声,不料听到的全是埋怨。他不由得低下头,十分沮丧。
老伴把饭碗给他端过来,开导他说:“别多想,身体要紧,吃饭。"就在这时,老伴的电话又响了起来,这回是老大。
“妈,你在哪儿呢?这猪饿得哇哇叫,你今天没喂猪呀?”老伴说:“我在你爹这儿呢,你爹摔着手了,顾不上了。"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
老谭把筷子一放,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好憋屈。
晚上十点,在县城打工的老闺女意外地打来了电话,老谭很是激动,抓起老伴的电话就问:“闺女呀,你也知道爹摔着了?”
闺女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他:“你咋拿我妈的手机,我妈呢?"
老伴在一旁听到了,赶忙接过电话说:“闺女呀,你爹摔着手了,我今天刚赶过来。咋,有事吗?”闺女不耐烦地说:“我和男朋友说好明天要回家看看,你偏偏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老伴也来气了:“这不是你爹摔着了吗!”
闺女也不高兴了:“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说完就挂了电话。
老谭这回听得真真切切,心里顿感一阵委屈,眼里起了雾,手也感到一阵钻心的疼。……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俩儿子成家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为了给闺女“攒嫁妆”,老谭不得不放弃安闲的晚年生活,选择到一家私企干活。
B.得知母亲到老谭这儿以后,孩子们接二连三打电话催母亲赶紧回去,是因为老二家孩子没有人接、老大家的猪没有人喂……
C.小说通过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如一看到老伴,老谭问她“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体现了老谭对子女的关爱。
D.“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这一细节充分说明闺女对老谭的伤不以为意,反映了她的冷漠心理。
7.关于老谭受伤后接到儿女电话后的心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谭责怪老伴没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就过来照顾自己,是因为他害怕孩子们不知道他受伤,不到医院来看望他。
B.老谭受伤后,本以为能得到孩子的关心,但整个下午他都没有接到孩子的电话,他的心里从期待转为不安。
C.二儿媳打电话给母亲埋怨没人接孩子,老谭感到十分沮丧;而老大打电话来质问猪没人喂时,更让他感到憋屈。
D.闺女打电话来抱怨带男朋友回家没人招待时,老谭不光是觉得手“钻心的疼”,其实他的心里也是“钻心的疼"。
8.小说插叙了大儿子小时候受伤时老谭连夜回家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一中几个孩子对待受伤的老谭的态度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对“孝”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A7.A
8.①表现了父亲对亲情的渴望,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与后面孩子对父亲的冷漠形成对比。
②揭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亲情和孝道的思考。
9.①本文记叙父亲受伤,却被孩子指责给他们添麻烦的事依然发生在“乡土",但孩子们对传统“孝”的观念越来越淡薄。
②父亲因为想着帮孩子却受了伤,本想着孩子们会像自己知道他们受伤一样时时给予关爱,可是盼来的电话,却是指责他给孩子们添麻烦。可见孩子们在日常接触中没有摸熟父亲的性格,父亲需要的打电话只是问候和关心,希望孩子们能够承他们的欢,父母就会很开心。
③文中“孩子"一听说父亲受伤没有一丝关怀,更谈不上感到愧疚难过,何谈心安。因此,几个孩子对待受伤的父亲没有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为了给闺女‘攒嫁妆’"错误,“话是这么说,但是俩儿子花光了咱一辈子的积蓄,不给闺女再攒点儿,总觉得亏了孩子!”主要是帮女儿,因为女儿还没成家。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A.“害怕孩子们不知道他受伤"错,原文“你看你,再急也要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再走,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孩子们得多担心!”是害怕孩子们担心。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本身看,“他还记得老大小时候,有一次摔断了胳膊,他从百里之外的矿山连夜打车赶回了老家"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关心,“老谭心想,看来大人小孩都一样,受伤的时候总希望能得到家人的格外关怀”表现了老谭对亲情的渴望。
从情节关系上看,“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父亲的急切与儿子的冷漠形成反差。
从主题上看,老谭接儿女们电话后心里从沮丧到憋屈再到激动最后变成无尽的委屈,表现了现代社会亲情的淡漠,孝道的缺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多角度探究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本文记叙父亲受伤,却被孩子指责给他们添麻烦的事依然发生在“乡土”,但孩子们对传统“孝"的观念越来越淡薄。
②文中的父亲给两个儿子盖房娶了媳妇,还有一个老闺女没嫁人,他就想着多给闺女攒点钱,却没成想受了伤。这是事件的起因。受伤之后父亲原本以为孩子们会关心自己,“哪怕就是儿女们一句简单的问候”。结果老二媳妇、老大、闺女相继打来电话,却都是指责抱怨母亲不打招呼就走,害得他们孩子没人接,猪没人喂,闺女更是说出“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这样的话来。父亲的感受是由沮丧到憋屈、委屈。由此可见,孩子们在日常接触中没有摸熟父亲的性格,父亲需要的打电话只是问候和关心,希望孩子们能够承他们的欢,父母就会很开心。
③“只听二儿媳妇在电话里说:‘那也不能说走就走吧?连个招呼也不打,这叫什么事儿啊?我这里又忙,你说这孩子谁去接?’说完就挂了电话”“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闺女不耐烦地说:‘我和男朋友说好明天要回家看看,你偏偏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闺女也不高兴了:‘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说完就挂了电话”,文中“孩子"一听说父亲受伤没有一丝关怀,更谈不上感到愧疚难过,何谈心安。因此,几个孩子对待受伤的父亲没有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官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手!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党论一兴,其瑞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③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①追胥:指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③族子:同族兄弟之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张浚A谪永B杜门C谢客D万里E三往F不得见G以书力请H始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作为高校教师职称的“教授"不同。
B.遗,文中意为丢弃,与《师说》中“小学面大遗”的“遗"意思相同。
C.兴,文中意为兴起,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兴"意思相同。
D.见用,指被任用,“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入朝见威王"中的“见”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任奉新县县令时,杨万里不让公差到乡里追缴赋税,而是在集市上公布欠税人的名字,让他们主动到官府缴税。
B.杨万里在担任东宫侍读时,受到了太子和宰相王淮的看重,他所举荐的朱熹等六十人,先后被王淮提拔任用。
C.宋孝宗起初喜爱杨万里的才能,于是向周必大询问意见,由于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最终杨万里并未得到重用。
D.杨万里认为,朋党会超越职权行事,扰乱国家的治理,与权臣和盗贼一样危害甚大,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14.杨万里的刚直不屈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10.BDG
11.B12.B
13.(1)张浚拿正心诚意的学问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
(2)正赶上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14.①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②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③韩侂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时张浚被贬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谪永”“杜门谢客"均作“张浚”的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
“万里"作“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的主语,故应在D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意思相同”错。“遗",送交;/丢弃、放弃。句意: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C.正确。“兴”,均为兴起、形成的意思。句意:朋党之论一旦形成。/风雨在这里兴起。
D.正确。“见",表被动;/拜见。句意:杨万里因此不被重用。/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受到了太子……的看重”错。由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是深深地敬重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正心诚意之学勉";“服其教”,服从他的教诲;“名",命名。
(2)“会”,恰逢、正赶上;“交荐",共同举荐;“召为国子博士”,语义被动句,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可知,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
②由“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可知,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③由“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可知,韩侂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他进士及第,任赣州司户,之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这时张浚被贬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拿正心诚意的学问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
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就去世了,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张浚入朝为相,向朝廷推荐杨万里。授任杨万里临安府教授,还没赴任,遭遇父丧。改任隆兴府奉新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中有逃避赋税的杨万里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于是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所以不扰民赋税也交清了,县里因此治理得很好。正赶上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加以劝说,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
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幕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
光宗即位,征召他为秘书监。进宫回答皇帝问题时,进谏道:“国家有一种无形的祸患,超越职权行事,不是权臣而甚于权臣,扰乱国家,不是盗贼而甚于盗贼。这就是朋党之论呀!大概想激起人君的愤怒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朋党,挖空天下的人才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朋党。朋党之论一旦形成,它的开端在士大夫阶层兴起,但它的祸患将遍及天下。”
宁宗即位,提升杨万里为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杨万里因此不被重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韩侂胄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杜鹃花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佳,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一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词人创作这首词时,正因其恢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举措与当权者因循苟安的方略不相协调被弹劾归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紫千红过了春"一句写早春时节,各种花卉竞相开放,描绘了一派百花争奇斗艳的美。
B.下阕开头两句描写杜鹃花主要从颜色入手,同时以“罗巾”喻花,进一步凸显出杜鹃花的轻盈柔美之态。
C.下阕“毕竟"三句是词人生发的议论,诗人以“惜花人”自比,看似是惜花,其实是其心忧时局的真实写照。
D.这首词用笔细腻,以婉约取胜,情感也抒发得委婉含蓄。在以豪迈慷慨风格为主的辛词中别具一格。
16.这首词中的“杜鹃声苦不堪闻"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描写了杜鹃啼鸣,但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16.(1)相同点:都抒发了作者悲伤的心情。
(2)不同点:
①本词主要写词人伤春的情感,也表达了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哀叹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伤;
②白诗主要表达被贬之地的荒凉僻远,以及被贬后内心的悲凉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写早春时节,各种花卉竞相开放,描绘了一派百花争奇斗艳的美"说法有误,首句“百紫千红过了春”描述的是春天万紫千红的繁华景象已经逝去,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花的凋谢。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写词人不堪“闻"“杜鹃”啼鸣。这是词人在仲春时节想象到了暮春悲凉,再结合其处境,体现了词人对春去的哀伤、对国家风雨飘摇的哀叹;如果结合词人一生的追求,更容易理解其悲凉的处境和壮志不能酬的悲凉。白诗,写诗人被贬谪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引发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被贬谪之地偏远,早晚只能听到杜鹃和猿猴的叫声,诗人以此表现此地的偏僻荒凉,表达被贬后内心的哀伤等。故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的相同点是都抒发了作者悲伤的心情。
结合“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可知,“百紫千红”指那些早春花卉,“过了春"是说它们过了花期。此时为春三月,杜鹃鸟开始鸣叫,杜鹃花也正在此时开放。词人这里的“杜鹃声苦”实际上便表明杜鹃花开。《成都纪》一书中说:“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华阳风俗录》又载:“杜鹃大如鹊而羽鸟。其声哀而吻有血。士人云:春到则鸣,闻其声则有离别之苦。人恶闻之。”词人这里说“杜鹃声苦不堪闻"便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在词人的笔下,这杜鹃鸟似乎有了人的灵性,它声声啼血,苦叫不停,虽不堪闻,却是想教春天再在人间“小住”,挽回匆匆归去的春光,写了词人伤春的情感。
结合“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可知,“毕竟”,即究竟。杜鹃花开得如此艳丽,可究竟谁能为它做主,谁真正珍视它呢?这最后几句词已不单单是就花谈花了。在辛词中,花有时含有特殊的意义。“惜花人"也即“惜春”之人,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心忧国家时局,不甘寂寞的真实写照。而这几句议论的实质是在表明苟安妥协、不关心国家时局、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南宋朝廷不能掌握时局变化,不配做国家的主人。表达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哀叹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伤。
结合“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可知,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由此可知,《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据此可以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仿用了《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高山、大海为喻表现诗人对贤才的渴求。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将“思"与“学”进行了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蛟龙、寡妇听到箫声后的感受,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感染力。
【答案】①.山不厌高②.海不厌深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海、须臾、壑、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书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杂忙碌的工作中能读,即使是破屋茅棚,亦能读书。可书也是难读的,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
阅读能滋养人生,能①地影响人。那些用文字构建了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反而能让人从繁荣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②的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读书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③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写成“书是易读的,可以在路灯下、车船上、集市里、工作中读,也可以在破屋茅棚棚中读”。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①潜移默化②日新月异③与众不同
19.那些用文字构建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让人从繁杂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20.①句式上: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②修辞上:运用排比手法,强调读书之易不分场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加深读者的印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说的是读书对人的影响,需要一个修饰“影响"的词,读书对人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可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②处是说生活变化太快、太大,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③处是说读书使人发生变化,变化到什么样的程度,可填“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不仅……"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把“那些用文字构建了绮丽多彩的世界”的“了"改为“的”;
二是“不仅……反而"搭配不当,把“反而”改为“而且";
三是“繁荣的现实世界”搭配不当,“繁荣"改为“繁杂”。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互联网+微生物能源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2氯3硝基6三氟甲基吡啶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多士炉及烤面包机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前列腺素E1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香肠填充管行业竞争动态及销售效益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野营烹饪设备行业销售现状及投资效益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薯片行业营销策略及销售效益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细胞多重检测行业前景动态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盆景行业销售状况及供给趋势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焊接设备和配件行业销售情况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
- 建筑施工企业八大员继续教育模拟考试题库500题(含标准答案)
- 实验室组织机构图
- 众创空间运营管理实施方案
- 2024智慧城市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 2024年中国电子财务公司春季校园招聘3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寒假作业一年级上册《数学每日一练》30次打卡
- 云南省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
- 业委会解除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的函
- 食堂食材配送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数学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