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重物质,文学重精神,分处艺术的两极。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奇妙的关联。对比中西方传统建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

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绘画,只有少数纪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内容又常常是记叙性的,作为对雕塑、绘画的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在上千年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叠加经验,创造了楹联、匾额、招幌、牌坊、碑碣、摩崖、刻石,以及各种嵌板刻字、纹样纹饰等品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叠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强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生命力。这些建筑中的文学基因,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广度、深度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建筑体系。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公开赞叹:“汉字是我所见过的全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学语言的大量叠加,与汉字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加持,更是为文学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各有风韵,篆书敦圆苍茫、隶书工整精巧、草书潇洒奔逸、行书流动自如、楷书清丽娟秀,可根据建筑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融入。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

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他们登高望远,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发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这些文人骚客、士族阶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建筑营造,建立了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

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于是,曲水流觞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流传至今并传播出海。

相比于其他建筑,“士"介入程度最深,取得成就最大的传统建筑,是园林建筑,就连“园林”一词,也源自诗作。早在西晋张翰的《杂诗》中,就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一说,从此以后,囿、苑、圃等建筑称谓逐渐被“园林”一词替代,并传播到海外,成为中国式山水建筑的通用叫法。英国园艺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曾著书《中国:世界园林之母》,记录了他在中国考察的见闻,其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得到世界园艺界的广泛认同。

园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从一开始,就自带诗情画意的文学基因。白居易建造了履道里宅园,和它相距不远的,是唐朝名相裴度的集贤里庄园,两人为同道中人,因而“履道集贤来往频”,“百余步地更相亲"。王维建造的辋川别业,可以说是唐代最出名的“民宿”,这是一个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王维还专门写了一本诗集——《辋川集》,介绍自己的别墅之景。王维同母亲在辋川别业生活了十四年,且俱终葬于这绿水青山环绕的风水宝地。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设计的平泉山居,是他的心灵家园,他一生遗留的数百首诗中,有八十几首提到平泉山居,足见该园在他心中的位置。后来,有些文人干脆“跨界下海",成为职业的造园师,如明代杭州的陆叠山,上海县的张南阳,松江的张南垣,以及著名的造园家计成、李渔等。其中上海豫园出自张南阳之手。张南垣生养四子,都能传父术,其中张然最为知名,曾被聘为清朝皇家总园林师。

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单体性特点,中国传统建筑自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体建筑为目标,而是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多样化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强烈时间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体,宛如一幅在大地上徐徐展开的画卷,其中的空间起承转合、动线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产生峰回路转,移步异景的体验。这种时间感和序列感,使文学语言在建筑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畅的表达,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载体。

(摘编自张军利《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因为叠加了楹联、牌坊、刻石、纹样纹饰等,其建筑意境得到强化,生命力得到增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B.中国传统建筑能够获得文学的叠加,与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的特点关系密切,许多作家把创作激情投射于古代建筑。

C.《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作者在中国考察时,对古代园林建筑十分欣赏,发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感叹。

D.绿水青山环绕的辋川别业,是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建筑巧妙配合在一起的建筑群体,王维的《辋川集》对其多次提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西方建筑中的文字是对雕塑、绘画的补充,没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叠加,所以文章拿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对比。

B.建筑是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而汉字长于表意,书写灵活,可以高度艺术化,两者巧妙配合,可以创造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

C.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样,《红楼梦》对于大观园的描写,也应该能够给建筑师们以启发,让他们从书中找到较好的园林营造范式。

D.文章第七段列举了唐代和明清时期多位名人的例子,这样举例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增添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本文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苏州寒山寺成为胜景。

B.传统建筑借助楹联,用直观之景,喻间接虚境,可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如扬州史公祠的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C.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

D.苏州沧浪亭之名取自《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隐逸遁世,出淤泥而不染。

4.文学在中国传统建筑上的叠加,有哪些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①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儿临死时,对她说;“咱俩受点儿苦也算不了啥,无论如何得给儿子成个家。"可是,她刚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就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②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如今日子过好了,林大妈打算多积蓄几个钱,给儿子把喜事办得像样点儿。要不,怎么对得起那死去的老头子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心里盘算着:“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给孩子把喜事办得比他爸爸娶我的时候好上十倍。”

有一天,林大妈实在憋不住了,她就把这件事对儿子说了。儿子笑了笑,似乎要说什么,但是望了望母亲的笑脸,又改口说:“好嘛,政府正要盖房子呢,把好竹子卖给国家吧!"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到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

忽然,竹林后面响起一阵脚步声,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林大妈吓坏了,抖抖索索地走过去。那黑家伙用一根硬东西把她推进屋去。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砸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呀!现在,她忍住心痛,把它当柴火烧了。她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劈劈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

那个当军官的拿出一张纸,用手电筒照着,身边围着一群蒋军士兵,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③那个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炕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听了蒋军的话,林大妈没能全明白,但大致意思是知道了。她心里盘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恐怕走不到那里,就会被打死的,那不就完了吗?她忽然听见“啪"的一声,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军官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摸呀,摸呀,竹子垛摸到了,她绕到竹子垛那边,钻到垛空里去,又抖抖索索地从腰里掏出火柴来。“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林大妈才放了心,爬出垛来,她像收完一批竹子一样的高兴。心想:“这么干的竹子,再加风一吹,短命的再也救不下!”

她用力站起来,绕过竹子垛,朝着前面的大山站着。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照得山坡上和白天一样。她举起拐杖在火影里摇着,喊叫道:“解放军同志——这里来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抢起拐杖,拼上全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两人扭在一起。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东西,她知道那是炸弹,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把那两颗炸弹甩到了火里。“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地一声,被一股热风推出去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④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姑娘,愉快地笑了。

(有删改)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揭示了林大妈的生活与竹子的关系,同时暗示她还有一个大儿子。

B.句子②介绍小儿子的情况,与后文小儿子及一个姑娘的出现形成了照应。

C.句子③写蒋军军官的动作,这是在警告林大妈不许乱说乱动,泄露秘密。

D.句子④突出火的作用,能引发读者对解放军见火而来灭敌的情景的想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交代林大妈的大儿子被蒋军抓走的情况,突出了她憎恨蒋军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蒋军与解放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蒋军来岛不被发现的原因,又使林大妈“摸呀,摸呀”的动作显得真实可信。

C.林大妈发现蒋军不敢开枪,而解放军也无法发现这边的敌情,就趁着和蒋军扭打的机会,抽出炸弹甩到火里,从而达到了目的。

D.小说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林大妈形象,使其立体地出现在读者眼前,生动鲜明。

7.请简要概括林大妈点火烧竹的原因。

8.请简要分析竹子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9.文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有狡A害之民B无离C上之心D则不轨之臣E无以F饰其智G而暴乱之H奸弭矣。

10.下列对文中第二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B.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C.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D.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B.安危者贵顺权贵;看重。

C.约法省刑,以持其后省:反思。

D.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度:限度。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斐然向风然:……样子。

B.以暴虐为天下始___以:把。

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相:互相。

D.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虽:虽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14.本文就秦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批评了秦始皇和秦二世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注]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本词作于作老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间春色图,就连“群鸦”也显得很可爱。

B.作者虽然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却仍然感到愁苦,主要是因为日趋年迈。

C.词中的“多情"二字传递出作者带有苦味的诙谐,“白发”透出作者的愁绪。

D.村民牛栏近旁种桑麻,青裙素衣的女子回娘家,所描写的情景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6.本词在主要抒情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是引领我们成为贤者的箴言,其前句重在倡导学习他人,后句重在倡导反省自己。

(2)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对国君竭尽了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但“_____________,”,所以才产生怨愤,创作了《离骚》。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诫人们千万不要骄傲自夸,因为自夸并不能建功,也不能长久。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以天台山之高对天姥山之高进行了正面衬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A僻静勉强(qiǎng)怵(chù)惕能屈能伸

B.伶丁炮(páo)制一石(shí)十斗惬意

C熨(yùn)帖被难泥淖长歌当(dàng)哭

D.啮(niè)雪喋血弄堂哗(huā)众取宠

1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野蛮的日本法西斯杀害了我们许多无辜的群众,实在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B.要想战胜灾害,我们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

C.孤单老人与大海抗衡,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其结果自然是心照不宣的。

D.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B.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否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C.有人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但苏格拉底关于这种建议持反对态度,他根本不想逃跑。

D.但柔石和我一起走路时,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怕我被汽车和电车撞死。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炫耀。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C.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归;称赞。

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恐吓。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外貌,模样。

B.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龟:同“被",皮肤冻裂。

C.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使……真诚。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夜:黑夜。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或文言句式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以:把。

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___而:因而。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__被动句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句

四、名著鉴赏(10分)

24.《红楼梦》中有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并列着进行描写,使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这种方法常常表现为不同的人物在某些方面相似,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黛玉和晴雯,袭人和晴雯,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这些人物在作家笔下,都是“相映而不相犯”,显得个性鲜明。请从书中任选两个或三个人物,对此加以分析。不超过120个字。

五、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生会准备组织一次“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恰好我们从已学过的高中课文中了解了多个历史人物(包括作者),请从中选一位或几位,谈谈你对他或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其身上获得的经验教训或精神力量。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重物质,文学重精神,分处艺术的两极。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奇妙的关联。对比中西方传统建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

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绘画,只有少数纪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内容又常常是记叙性的,作为对雕塑、绘画的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在上千年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叠加经验,创造了楹联、匾额、招幌、牌坊、碑碣、摩崖、刻石,以及各种嵌板刻字、纹样纹饰等品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叠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强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生命力。这些建筑中的文学基因,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广度、深度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建筑体系。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公开赞叹:“汉字是我所见过的全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学语言的大量叠加,与汉字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加持,更是为文学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各有风韵,篆书敦圆苍茫、隶书工整精巧、草书潇洒奔逸、行书流动自如、楷书清丽娟秀,可根据建筑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融入。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

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他们登高望远,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发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这些文人骚客、士族阶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建筑营造,建立了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

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于是,曲水流觞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流传至今并传播出海。

相比于其他建筑,“士”介入程度最深,取得成就最大的传统建筑,是园林建筑,就连“园林"一词,也源自诗作。早在西晋张翰的《杂诗》中,就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一说,从此以后,囿、苑、圃等建筑称谓逐渐被“园林"一词替代,并传播到海外,成为中国式山水建筑的通用叫法。英国园艺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曾著书《中国:世界园林之母》,记录了他在中国考察的见闻,其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得到世界园艺界的广泛认同。

园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从一开始,就自带诗情画意的文学基因。白居易建造了履道里宅园,和它相距不远的,是唐朝名相裴度的集贤里庄园,两人为同道中人,因而“履道集贤来往频",“百余步地更相亲”。王维建造的辋川别业,可以说是唐代最出名的“民宿",这是一个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王维还专门写了一本诗集——《辋川集》,介绍自己的别墅之景。王维同母亲在辋川别业生活了十四年,且俱终葬于这绿水青山环绕的风水宝地。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设计的平泉山居,是他的心灵家园,他一生遗留的数百首诗中,有八十几首提到平泉山居,足见该园在他心中的位置。后来,有些文人干脆“跨界下海”,成为职业的造园师,如明代杭州的陆叠山,上海县的张南阳,松江的张南垣,以及著名的造园家计成、李渔等。其中上海豫园出自张南阳之手。张南垣生养四子,都能传父术,其中张然最为知名,曾被聘为清朝皇家总园林师。

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单体性特点,中国传统建筑自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体建筑为目标,而是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多样化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强烈时间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体,宛如一幅在大地上徐徐展开的画卷,其中的空间起承转合、动线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产生峰回路转,移步异景的体验。这种时间感和序列感,使文学语言在建筑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畅的表达,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载体。

(摘编自张军利《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因为叠加了楹联、牌坊、刻石、纹样纹饰等,其建筑意境得到强化,生命力得到增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B.中国传统建筑能够获得文学的叠加,与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的特点关系密切,许多作家把创作激情投射于古代建筑。

C.《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作者在中国考察时,对古代园林建筑十分欣赏,发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感叹。

D.绿水青山环绕的辋川别业,是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建筑巧妙配合在一起的建筑群体,王维的《辋川集》对其多次提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西方建筑中的文字是对雕塑、绘画的补充,没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叠加,所以文章拿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对比。

B.建筑是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而汉字长于表意,书写灵活,可以高度艺术化,两者巧妙配合,可以创造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

C.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样,《红楼梦》对于大观园的描写,也应该能够给建筑师们以启发,让他们从书中找到较好的园林营造范式。

D.文章第七段列举了唐代和明清时期多位名人的例子,这样举例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增添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本文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苏州寒山寺成为胜景。

B.传统建筑借助楹联,用直观之景,喻间接虚境,可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如扬州史公祠的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C.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

D.苏州沧浪亭之名取自《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隐逸遁世,出淤泥而不染

4.文学在中国传统建筑上的叠加,有哪些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答案】1.D2.A

3.C4.①汉字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弥补了建筑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

②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直接参与建筑营造,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

③具有时间感和序列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物质载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是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建筑巧妙配合在一起的建筑群体”错。此意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王维建造的辋川别业,可以说是唐代最出名的‘民宿’,这是一个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另“多次提及”张冠李戴,对应的是李德裕在自己所写的数百首诗中,“有八十几首提到平泉山居"。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没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叠加”错。该说法过于绝对,从原文“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可知,西方建筑体系中的文学叠加少,而不是没有,如果没有,就不谈不均衡了。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选自《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通篇论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的关系,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增加了建筑的生命力。

A.文学在建筑上叠加,“使苏州寒山寺成为胜景”。

B.是讲文学叠加增加建筑的美。

C.只是在介绍文学和建筑的地位,并未说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

D.讲的是文学叠加对于建筑的名字的影响。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可知,汉字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弥补了建筑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

由原文“这些文人骚客、士族阶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建筑营造,建立了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可知,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直接参与建筑营造,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

由原文“中国传统建筑……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多样化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强烈时间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体,……其中的空间起承转合、动线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产生峰回路转,移步异景的体验。这种时间感和序列感,使文学语言在建筑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畅的表达,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载体”可知,具有时间感和序列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物质载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①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儿临死时,对她说;“咱俩受点儿苦也算不了啥,无论如何得给儿子成个家。"可是,她刚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就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②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如今日子过好了,林大妈打算多积蓄几个钱,给儿子把喜事办得像样点儿。要不,怎么对得起那死去的老头子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心里盘算着:“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给孩子把喜事办得比他爸爸娶我的时候好上十倍。”

有一天,林大妈实在憋不住了,她就把这件事对儿子说了。儿子笑了笑,似乎要说什么,但是望了望母亲的笑脸,又改口说:“好嘛,政府正要盖房子呢,把好竹子卖给国家吧!"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到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

忽然,竹林后面响起一阵脚步声,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林大妈吓坏了,抖抖索索地走过去。那黑家伙用一根硬东西把她推进屋去。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砸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呀!现在,她忍住心痛,把它当柴火烧了。她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劈劈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

那个当军官的拿出一张纸,用手电筒照着,身边围着一群蒋军士兵,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③那个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炕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听了蒋军的话,林大妈没能全明白,但大致意思是知道了。她心里盘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恐怕走不到那里,就会被打死的,那不就完了吗?她忽然听见“啪"的一声,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军官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摸呀,摸呀,竹子垛摸到了,她绕到竹子垛那边,钻到垛空里去,又抖抖索索地从腰里掏出火柴来。“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林大妈才放了心,爬出垛来,她像收完一批竹子一样的高兴。心想:“这么干的竹子,再加风一吹,短命的再也救不下!”

她用力站起来,绕过竹子垛,朝着前面的大山站着。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照得山坡上和白天一样。她举起拐杖在火影里摇着,喊叫道:“解放军同志——这里来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抢起拐杖,拼上全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两人扭在一起。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东西,她知道那是炸弹,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把那两颗炸弹甩到了火里。“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地一声,被一股热风推出去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④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姑娘,愉快地笑了。

(有删改)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揭示了林大妈的生活与竹子的关系,同时暗示她还有一个大儿子。

B.句子②介绍小儿子的情况,与后文小儿子及一个姑娘的出现形成了照应。

C.句子③写蒋军军官的动作,这是在警告林大妈不许乱说乱动,泄露秘密。

D.句子④突出火的作用,能引发读者对解放军见火而来灭敌的情景的想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交代林大妈的大儿子被蒋军抓走的情况,突出了她憎恨蒋军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蒋军与解放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蒋军来岛不被发现的原因,又使林大妈“摸呀,摸呀”的动作显得真实可信。

C.林大妈发现蒋军不敢开枪,而解放军也无法发现这边的敌情,就趁着和蒋军扭打的机会,抽出炸弹甩到火里,从而达到了目的。

D.小说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林大妈形象,使其立体地出现在读者眼前,生动鲜明。

7.请简要概括林大妈点火烧竹的原因。

8.请简要分析竹子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5.C6.C

7.①蒋军对火光的畏惧,启发了林大妈,使她产生了点火烧竹的想法。

②林大妈想让解放军知道这个地方有蒋军,而点火烧竹正是她向解放军报信的唯一方法。

8.①情节方面:作为小说的线索,串起了主要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如用竹子烧热水﹑烧竹子给解放军报信等情节。

②形象方面:塑造了林大妈的形象:砍竹子,表现了她的勤劳;攒竹子为儿子娶亲,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③主旨方面:林大妈把竹子烧掉,表现了她想打败敌人的心愿,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这是在警告林大妈不许乱说乱动,泄露秘密"错误。蒋军军官“瞟”的动作,表明他在说到秘密的时候,下意识怕有人通风报信,而林大妈对于他们而言,是个外人,最有可能泄密,所以看了她一下,但这并不是警告。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林大妈发现蒋军不敢开枪"“就趁着和蒋军扭打的机会,抽出炸弹甩到火里”理解错误,从文中看,林大妈并未“发现蒋军不敢开枪"。前文所说把竹子垛点燃,已经能够吸引解放军的注意了。而且,她抽出炸弹甩到火里是情势所迫,并非事前的打算。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军官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可知,蒋军对火光的畏惧,启发了林大妈,使她产生了点火烧竹的想法。

由原文“她心里盘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恐怕走不到那里,就会被打死的,那不就完了吗”“她举起拐杖在火影里摇着,喊叫道:‘解放军同志——这里来呀——’"可知,林大妈想让解放军知道这个地方有蒋军,而点火烧竹正是她向解放军报信的唯一方法。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给孩子把喜事办得比他爸爸娶我的时候好上十倍”“把它当柴火烧了。她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可知,情节方面:作为小说的线索,串起了主要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如用竹子烧热水﹑烧竹子给解放军报信等情节。

由原文“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林大妈打算多积蓄几个钱,给儿子把喜事办得像样点儿"可知,形象方面:塑造了林大妈的形象:砍竹子,表现了她的勤劳;攒竹子为儿子娶亲,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由原文“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摸呀,摸呀,竹子垛摸到了,她绕到竹子垛那边,钻到垛空里去,又抖抖索索地从腰里掏出火柴来。‘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林大妈才放了心”“她举起拐杖在火影里摇着,喊叫道:‘解放军同志——这里来呀——’"可知,主旨方面:林大妈把竹子烧掉,表现了她想打败敌人的心愿,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9.文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有狡A害之民B无离C上之心D则不轨之臣E无以F饰其智G而暴乱之H奸弭矣。

10.下列对文中第二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B.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C.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D.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B.安危者贵顺权贵;看重。

C.约法省刑,以持其后省:反思。

D.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度:限度。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斐然向风然:……的样子。

B.以暴虐为天下始___以:把。

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相:互相。

D.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虽:虽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14.本文就秦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批评了秦始皇和秦二世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9.BDG10.C

11.C12.D

13.(1)因此诸侯强国欺凌弱国,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争不止,军民疲劳困乏。

(2)打开储放粮食的仓库,散发钱财,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

14.对于秦始皇,主要批评“其道不易,其政不改",采取了攻与守相同的策略;对于秦二世,主要批评他不但不改正秦始皇的错误,反而更加残暴。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阻止了。

“狡害”意为狡猾祸害,是“民"的定语,中间不宜断开;“虽有狡害之民”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

“无离上之心"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故应D处断开。

“不轨之臣”主语,“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主谓宾俱全,语意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群卿以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怀着自危的心理,亲身处于穷苦的境地,都不能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没有凭借公侯的尊崇地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就响应的原因

文中“自……至于……”是“从……到……"的意思,“群卿”和“众庶"对应,故“众庶”中间不可断开,“人"是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故排除AD。

若“陈涉不借”后断开,则“奋臂于大泽"的主语是“公侯之尊”,与事实不符,故应断在“公侯之尊"后面,“陈涉不借公侯之尊”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排除B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众百姓都希望安身活命。

B.正确。句意:安定危险局面的人看重顺时权变。

C.错误。省:减少。句意: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

D.正确。句意:赏罚不当,征收赋税没有限度。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天下的士人,翩然地闻风归向。

B.正确。句意: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始。

C.正确。句意:于是奸伪欺诈的事都发生了,上下相互隐瞒。

D.错误。虽:即使。句意:即使有叛逆的臣子出现,也必然没有响应他的这种帮助。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暴";欺凌,侵害;“兵革”,战争;“罢弊",疲劳困乏。

(2)“发”,打开;“以",来,表目的;“振”通“赈",救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可知,对于秦始皇主要批评“其道不易,其政不改",采取了攻与守相同的策略;

由原文“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可知,对于秦二世主要批评他不但不改正秦始皇的错误,反而更加残暴。

参考译文:

秦始皇消灭了周朝,统一天下,兼并诸侯,面向南临朝称帝,统治四海。天下的士人,翩然地闻风归向。像这样,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地位低下,力量微弱,五霸相继灭亡以后,命令不能在天下通行。因此诸侯强国欺凌弱国,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争不止,军民疲劳困乏。如今秦王面向南称帝而统治天下,这是在上有了天子啊。众百姓都希望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亡的关键,就在这里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的心思,不相信功臣,不亲近士民,废弃仁政的王道而重用自己偏爱的人,焚毁诗书古籍而执行残酷的刑罚,把诡诈暴力放在前头,把仁义道德拋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始。实行兼并的人重视诡诈暴力,安定危险局面的人看重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守天下不能采用相同的方法。秦朝经历战国而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方针没有改变,它的政策没有改变,这是他夺天下与守天下的方法没有不同。孤立无援而拥有天下,所以它的灭亡是可以马上等到的结果。

如今秦二世继位,天下的人没有不伸长了脖子而观察他的政事的。挨冻的人穿上粗布小袄就觉得好,饥饿的人吃上糟糠就感到香甜。天下百姓愁怨,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这就是说在劳苦的人民那里容易推行仁政。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平庸君主的德行并且能任用忠贤的臣子,臣主一心忧虑天下的祸患,在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始皇的过失;割地分民来赏赐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来以礼遇天下的贤才;空出牢狱,免除刑杀,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几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罪犯各自返回家乡;打开储放粮食的仓库,散发钱财,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困难;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修身;满足广大人民的愿望,而以盛大的德行对待天下的人,天下就安宁了。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阻止了。

秦二世不实行此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毁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严酷,杀戮更加残酷,官吏办事更加苛刻狠毒;赏罚不当,征收赋税没有限度。天下多事,官吏们无法管理;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收容救济。于是奸伪欺诈的事都发生了,上下相互隐瞒;遭受罪罚的人很多,受刑的人可以在大路上互相看到,天下的百姓都以此为苦。从群卿以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怀着自危的心理,亲身处于穷苦的境地,都不能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没有凭借公侯的尊崇地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就响应的原因,在于人民处在危难的境地。

所以古代圣王洞察事物开端与结局的变化,懂得存在与灭亡的原因。因此管理人民的办法,最重要的是使他们安定而已。即使有叛逆的臣子出现,也必然没有响应他的这种帮助。所谓“安定的人民可以与他行仁义,危难的人民容易与他干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高贵到天子,富有天下,而其自身不免于被杀的原因,就是由于挽救败局的方法不对。这就是二世的过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注]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本词作于作老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间春色图,就连“群鸦”也显得很可爱。

B.作者虽然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却仍然感到愁苦,主要是因为日趋年迈。

C.词中的“多情"二字传递出作者带有苦味的诙谐,“白发”透出作者的愁绪。

D.村民牛栏近旁种桑麻,青裙素衣的女子回娘家,所描写的情景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6.本词在主要抒情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要抒情手法是用典,运用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典故,抒发了仰慕古代英雄,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而本词的主要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以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反衬了作者罢官之后的愁苦之情。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起来慷慨激昂,语调雄壮,艺术风格豪放;而本词写荠菜花、桑林、女子回娘家等,表现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艺术风格清丽婉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主要是因为日趋年迈"错误。作者愁苦的原因在于,他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遭到罢官,感到无可奈何。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抒情手法和艺术风格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要抒情手法是用典,“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诗句运用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典故,或赞美英雄,或反省其失败的事件,或以英雄自况,抒发了仰慕古代英雄,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而本词的主要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诗歌描写春天来了,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荠菜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描绘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以此反衬了作者罢官之后的愁苦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诗人心怀家国天下,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磊落不平、慷慨悲愤之气。读起来慷慨激昂,语调雄壮,艺术风格豪放;

“荠菜花"“青帘酒”“桑麻"“谁家女……看外家”,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的农村生活美景,写荠菜花、桑林、女子回娘家等,表现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艺术风格清丽婉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是引领我们成为贤者的箴言,其前句重在倡导学习他人,后句重在倡导反省自己。

(2)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对国君竭尽了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但“_____________,”,所以才产生怨愤,创作了《离骚》。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诫人们千万不要骄傲自夸,因为自夸并不能建功,也不能长久。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以天台山之高对天姥山之高进行了正面衬托。

【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信而见疑④.忠而被谤⑤.自伐者无功⑥.自矜者不长⑦.天台四万八千丈⑧.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疑、谤、伐、矜、倒、倾。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A.僻静勉强(qiǎng)怵(chù)惕能屈能伸

B.伶丁炮(páo)制一石(shí)十斗惬意

C.熨(yùn)帖被难泥淖长歌当(dàng)哭

D.啮(niè)雪喋血弄堂哗(huā)众取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伶丁"的“丁”应为“仃"。

C.“熨帖”的“熨"应读yù。

D.“哗众取宠”的“哗"应读huá。

故选A。

1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野蛮的日本法西斯杀害了我们许多无辜的群众,实在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B.要想战胜灾害,我们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

C.孤单老人与大海抗衡,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其结果自然是心照不宣的。

D.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是说日本法西斯杀害我们许多无辜的群众的行为,凶恶残暴到了没有人性,到了极点的程度,故“惨无人道”使用正确。

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B.语境是说要了解灾害产生的前因后果,这样才可能战胜灾害,故“来龙去脉"使用正确。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C.语境是说孤单老人与大海抗衡,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其结果自然是不用说大家就明白,也就是老人会败的道理很明显,故“心照不宣”使用错误,应改为“不言而喻"。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D.语境是说走进屠宰场的动物看到的恐怖情景,像是自己领受过被屠杀一样,故“感同身受”使用正确。

感同身受:本义是心里很感激,现在多指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故选C。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B.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否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C.有人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但苏格拉底关于这种建议持反对态度,他根本不想逃跑。

D.但柔石和我一起走路时,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怕我被汽车和电车撞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错在“能否",两面对一面,应改为“能”。

C.错在“关于",这里是表示明确的对象,而不是仅表示关涉,所以应该改为“对”。

D.错在“汽车和电车",此处不能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应改为“汽车或电车”。

故选A。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炫耀。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C.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归;称赞

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恐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平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B.正确。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C.正确。句意: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D.拟:比划,用兵器做出杀人的样子。句意:再次挥剑比划苏武,但苏武仍然不为所动。

故选D。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外貌,模样。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被",皮肤冻裂。

C.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使……真诚。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夜:黑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B.句意:宋国有一个擅长制作让手不皲裂的药的人。

C.句意:如果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D.夜:在夜间,名词作状语。句意: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

故选D。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或文言句式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以:把。

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___而:因而。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__被动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