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_第1页
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_第2页
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_第3页
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_第4页
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一、本文概述《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湖南靖州地区花苗民族服饰文化的学术论文。本文首先对靖州花苗服饰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其服饰图案、色彩运用、制作工艺以及服饰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靖州花苗服饰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这一独特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靖州花苗服饰的真实面貌。在文献研究方面,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梳理靖州花苗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在实地考察方面,通过对靖州地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观察和记录花苗服饰的实际制作过程和穿着场景;在访谈调查方面,通过与花苗族群民众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服饰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靖州花苗服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二、靖州花苗服饰的历史发展靖州花苗服饰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远古的苗族迁徙时期。随着苗族人民在靖州地区的定居和繁衍,其服饰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靖州花苗服饰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既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代,靖州花苗服饰多以手工编织和刺绣为主,材料多选用当地出产的棉麻布料。服饰的颜色鲜艳,图案复杂多样,常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为题材,寓意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同时,服饰的款式和风格也因地而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靖州花苗服饰逐渐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明清时期,汉族文化的传入使得靖州花苗服饰在款式和工艺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尽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靖州花苗服饰仍然保持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靖州花苗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然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靖州花苗服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设培训班等方式,靖州花苗服饰得以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靖州花苗服饰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它既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展现了服饰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对靖州花苗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三、靖州花苗服饰的制作工艺靖州花苗服饰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设计而著称。其制作工艺不仅体现了花苗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更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制作靖州花苗服饰的首要步骤是选择材料。靖州花苗妇女善于利用当地资源,选取质地柔软、色彩鲜艳的布料作为服饰的主要材料。同时,她们还会采用各种天然染料,如蓝靛、茜草红等,为服饰增添丰富的色彩。在剪裁方面,靖州花苗服饰注重人体工学和美学原理的结合。裁缝们根据穿着者的身材和喜好,将布料巧妙地剪裁成各种形状,使得服饰既合身又美观。靖州花苗服饰的剪裁还注重细节处理,如领口、袖口、裙摆等部位的设计都独具匠心。刺绣是靖州花苗服饰制作工艺中的关键环节。花苗妇女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将各种图案和纹样绣制在服饰上。这些图案多以自然景物、动物和人物形象为主题,寓意着吉祥、丰收和美好未来。刺绣过程中,花苗妇女还会运用各种针法和绣线,使得图案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缝制是制作靖州花苗服饰的最后一道工序。裁缝们将剪裁好的布料和刺绣好的图案精心缝制在一起,形成一件完整的服饰。在缝制过程中,她们还会根据需要在服饰上添加各种装饰物,如珠子、亮片、流苏等,使得服饰更加华丽多姿。靖州花苗服饰的制作工艺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更是苗族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展现了花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四、靖州花苗服饰的款式与风格靖州花苗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款式与风格既体现了花苗人民的审美观念,又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服饰的款式和风格不仅反映了花苗人民的生活方式,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热爱。靖州花苗服饰的款式多样,丰富多彩。女装以短衣长裙为主,短衣多为对襟或斜襟,襟边和袖口绣有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长裙则多为百褶裙,裙摆宽大,裙身绣花,行走时如波浪般摆动,极具动感。男装则多为对襟短衫,裤子宽松,裤脚口扎紧,方便劳作。靖州花苗服饰的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服饰的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善于运用红、黄、蓝等饱和度高的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服饰的图案丰富多样,既有抽象的几何图形,也有具象的自然景物和动物形象,充满了艺术性和想象力。靖州花苗服饰的款式与风格的形成,与花苗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花苗人民生活在山水之间,以农耕为生,服饰的款式和风格既适应了山区的生活环境,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花苗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些都在服饰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靖州花苗服饰的款式与风格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花苗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靖州花苗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花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五、靖州花苗服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靖州花苗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服饰的展现,更是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在靖州花苗人的日常生活中,服饰承载着多重意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靖州花苗服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显著。它是花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的图案、色彩、材质等元素,传递着花苗人的审美情趣、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符号,是花苗人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这些图案,人们可以解读出花苗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靖州花苗服饰在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重要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花苗服饰成为了身份认同和族群归属的象征。身着盛装的花苗人,通过服饰的展示,彰显着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自信。同时,服饰也是花苗人社交互动的重要媒介,通过服饰的交流和比较,加强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靖州花苗服饰还具有经济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民族文化的受重视,靖州花苗服饰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产品,吸引着外界的关注和购买。通过服饰的制作和销售,不仅增加了花苗人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靖州花苗服饰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花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身份认同、社交互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通过对靖州花苗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六、靖州花苗服饰的现状与保护靖州花苗服饰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苗族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靖州花苗服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传承困难: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传承出现断层。市场化冲击:现代服装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花苗服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减少,更多地被视为旅游商品或纪念品。材料短缺:传统服饰制作所需的材料,如土布、天然染料等,受到现代工业产品的替代,其产量和质量均受到影响。认知度不足:虽然靖州花苗服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但大多数人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了解不足。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花苗服饰的制作技艺和文化知识。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花苗服饰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现有的靖州花苗服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整理,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数据库,以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推广和宣传: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增加靖州花苗服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创新和融合:在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尝试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服饰产品。靖州花苗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艺术家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七、结论湖南靖州花苗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通过对靖州花苗服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苗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对靖州花苗服饰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包括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运用以及服饰的功能与意义等方面。研究发现,靖州花苗服饰的图案纹样丰富多样,色彩鲜艳明快,制作工艺精湛细腻,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创造力与艺术天赋,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靖州花苗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湖南靖州花苗服饰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保护。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靖州花苗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九、附录在靖州,花苗服饰的制作技艺历经数代,传承有序。以下是靖州花苗服饰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谱系,展示了这一技艺从古代至现代的传承历程。(此处应详细列出传承谱系,包括历代传承人的姓名、生卒年份、技艺特点等。)在靖州地区,我们发现并收藏了与花苗服饰相关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这些文物和资料不仅记录了花苗服饰的历史变迁,也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此处应列出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名称、年代、来源、保存状况等信息。)靖州花苗服饰上的图案和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本附录将对服饰上常见的图案和符号进行解读,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此处应详细解读各种图案和符号,包括其形状、色彩、构图等特征,以及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花苗服饰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而精细,本附录将详细介绍从选材、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此处应详细列出制作工艺流程的各个步骤,包括选材、裁剪、缝制、刺绣、装饰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靖州花苗服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附录将介绍花苗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以期为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此处应分析靖州花苗服饰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具体的保护和发展建议。)参考资料:湖南靖州花苗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服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历史沿革、服饰特点、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传承等方面,对湖南靖州花苗服饰进行深入探讨。湖南靖州花苗服饰源于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明代时期,花苗服饰就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随着历史的演进,花苗服饰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制作工艺:湖南靖州花苗服饰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刺绣、拼贴、编织等手法为主。其中,刺绣是最为重要的制作工艺之一,其针法精细、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花纹图案: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的花纹图案丰富多样,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等多种题材。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色彩搭配: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的色彩搭配原则是以年轻人的着装为主,注重对比、明快,富有活力。同时,不同年龄层的人在不同场合穿着的服装也有不同的色彩搭配要求。民族文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花纹图案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家族和氏族的尊重与怀念。地域文化:湖南靖州地处多民族聚居地,花苗服饰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湖南靖州花苗服饰面临着很多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许多措施已经付诸实施。当地政府加大了对花苗服饰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花苗服饰的认识和了解。将花苗服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致力于花苗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工作,积极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为培养新一代的花苗服饰传承人提供了平台和支持。展望未来,湖南靖州花苗服饰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广和宣传花苗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美丽的民族传统工艺。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花苗服饰注入新的生命力,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加强对花苗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教育,培养更多的年轻一代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的文化魅力传承给未来的一代又一代。湖南靖州花苗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现代传承和发展措施的实施,我们有信心让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学者。本文将对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深入探讨。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族地区。这种民歌以多声部合唱的方式呈现,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多声部民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声部合唱。这种合唱形式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组成,各声部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在演唱时,不同声部之间会有层次感,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色彩。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旋律独具特色。其旋律优美、婉转,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曲调上,多运用跳进、滑音等技巧,使得旋律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这种旋律风格也使得多声部民歌在听觉上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在节奏方面同样具有独特之处。其节奏变化多样,既有轻快的舞曲风格,也有抒情的慢板。这种丰富的节奏变化使得多声部民歌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能够适应不同情感表达的需要。和声是多声部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在和声运用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在和声配置上,苗族人民善于运用不同的音程和音色进行组合,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和声效果。这种和声风格使得多声部民歌在听觉上更加饱满、和谐。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深受当地文化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内容大多与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等密切相关,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声部民歌,人们可以了解到苗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丰富的音乐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多声部合唱、独特旋律、丰富节奏、独特和声运用以及浓郁地方特色等特点,使得这种民歌在音乐上独具魅力。通过对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音乐文化,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靖州县地处雪峰山褶皱地带南端和云贵高原东缘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东西南三部地势高,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北部地带低缓,为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为山间盆地。以紫色页岩和板页岩母质发育形成的土壤占85%,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pH值大部分在5—5之间,是靖州茯苓生长的独特土壤条件。靖州茯苓子实体巨大,菌核直径10厘米—70厘米,不规则圆球形或椭圆形,皮褐色或紫褐色,表面粗糙,或多皱呈壳皮状,皮厚7厘米—3厘米。内部白色或乳白色,鲜时软,干时硬。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靖州茯苓”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靖州茯苓子实体巨大,菌核直径10厘米—70厘米,不规则圆球形或椭圆形,皮褐色或紫褐色,表面粗糙,或多皱呈壳皮状,皮厚7厘米—3厘米。内部白色或乳白色,鲜时软,干时硬。靖州茯苓药用价值高,其主要成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5%;总灰分≤2%;水份≤18%。靖州县地处雪峰山褶皱地带南端和云贵高原东缘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东西南三部地势高,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北部地带低缓,为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为山间盆地。以紫色页岩和板页岩母质发育形成的土壤占85%,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pH值大部分在5—5之间,是靖州茯苓生长的独特土壤条件。靖州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6毫米,年均气温1—9℃,极端最低气温度—2℃,极端最高温4℃,≥10℃的年有效积温4500—5200℃,无霜期278—291天,平均日照时数19小时,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适宜茯苓生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靖州就有人进行人工栽培松茯苓,已持续发展50多年。2013年,靖州将菌种搭载神舟十号卫星进了太空旅变育种试验成功。靖州茯苓产业已发展成为“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中心”、“中国太空茯苓诱变育种、栽培试验基地”、“中国茯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心”、“中国茯苓初级产品及精深产品研发、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干、鲜茯苓集散中心”。2014年,靖州茯苓总保护面积30000公顷,总年产量约40000吨。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靖州茯苓”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纳入2020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核发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靖州茯苓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靖州县所辖甘棠镇、太阳坪乡、大堡子镇、三秋乡、坳上镇、艮山口管委会、飞山管委会、江东管委会、文溪乡、寨牙乡、横江桥乡、铺口乡、藕团乡、新厂镇、平察镇共15个乡镇管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6′14″—109°56′36″,北纬26°15′25″—26°47′35″。①备主料: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枝条、尾尖及加工后的边角料,锯成33—35厘米长,削去粗皮,晒干,扎捆,每捆重5千克左右。②补足配料:按全干松木屑77%、麦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过磷酸钙5%、化学纯硫酸镁5%、水110—120%的比例配比制作,充分拌匀,保持配料中的含水量60%左右。所用添加剂应符合GB2760的要求,所用的水要符合GB5749要求。将扎成捆的干菌材放入清水池中浸泡10—12小时,捞起沥干多余水份,使材料中的含水量达到60%。用30厘米宽(内空直径约19厘米)×60厘米长×5丝厚(065毫米)的高密度高压聚乙烯塑料袋,其卫生标准应符合GB9687要求,先把部份配料垫入袋底,将菌材装入袋中,再装入配料填满袋内空隙和盖好菌材,扎好装口即可。将装好料的菌袋放入灭菌锅内进行高温灭菌,在15千克压力下保持4—5小时,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后,旺火保持14—16小时,匀火再闷6—8小时。将灭菌好的菌袋从灭菌锅内取出,放入干净通风的操作房间内,当袋内温度降到28℃以下时,再把菌袋搬入接种室或接种箱内,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方法是解开袋口,将菌种分成若干小块,均匀置入料内,再扎好袋口。接种量每袋为150—200克。所用菌种应符合茯苓菌种标准,品种以“湘靖28”最好。将接种好的菌袋及时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保持室内温度26—28℃恒温培养,20—30天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栽培。选择向阳、土壤疏松、土层厚、有一定坡度(5—20度)、排水良好、有水源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作栽培场地,所选场地的土壤、灌溉水和空气质量应符合NYGB5084和GB3095的要求。场地选好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厘米,5米宽作厢,厢长不限,视场地而定,厢与厢之间开宽20—30厘米、深30厘米的排水沟兼操作沟。厢向与坡面垂直,土要整细。按每667平方米周围选择不同方位挖4—6个长宽各1米、深6—8米的土坑,坑内堆放一些茶油枯或甘蔗渣加培养料和菌种,喷施敌百虫或敌敌畏或佳天下,上面盖一些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对白蚁进行诱杀。所用农药应符合GB4GB8321和NY393的规定。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的一头把薄膜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全新鲜、长30厘米的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和菌袋一起横(与厢面垂直)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插有引木的放两头,菌袋之间间隔30—40厘米,每667平方米排放2200—3000袋,再盖土10—12厘米。菌袋下地时间以5—6月最好。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好排水沟等办法调节温湿度,防长期高温、干旱或阴雨,保持料内温度26—32℃,土壤含水量60%左右。15—20天后开始结苓,此时茯苓生长很快,要经常检查,及时培土,保持土壤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防止茯苓长出土面日晒雨淋而烂掉,影响产量和质量。⑴备料:亮蔸时间选择在当年立冬后至翌年谷雨,最迟不超过立夏节,一定要把料备完成。它的方法是:先将松树蔸周围5米以内的杂草、小杂树、腐殖层清除干净,削去树蔸地面上部的粗皮,保留韧皮,再将树根四周刨开,亮出根来,根离土层5—7寸,根长8—2米左右砍断,断距7—1尺,留主根不要砍,每个树蔸留根4—6根左右,每条根都要削皮留筋,让它曝干燥。⑵下种:一般在农历3月中旬至6月旬下种为宜,最早也要等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最迟不能超过7月底,下种时选定树蔸上方或两则下种,在下种处开好新口子,把引木放在地底层,紧靠下种部位,选择菌种菌丝纯白、粗壮、结构较紧、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将菌种紧贴在树蔸和根部上,再把引木压紧,在下种边施放一些诱杀防治白蚂蚁的药,加盖塑料薄膜,再盖上泥土,修整好排水沟,下种量按树蔸直径的20公分为5公斤菌种。①茯苓菌种下好后一定要勤检查、勤管理,主要是检查传引发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