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
第一章概述关键术语诉讼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第一节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的概念刑事诉讼应理解为国家裁判机构在追诉机构(以及自诉人)的追诉活动与被指控者的防御活动之间实施审查,并展开理性争辩与说服,最终判决刑事案件的活动与过程。3第一节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渊源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事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刑事诉讼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诉讼法典,广义的刑事诉讼法指一切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规范。4第一节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有以下几种:1、宪法。2、刑事诉讼法典。3、有关法律。4、有关法律解释。6、有关国际条约。5第一节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三、刑事诉讼法与宪法及有关部门法的关系(一)刑事诉讼法与宪法宪法是一国母法、根本大法;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是基本法律。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密切:宪法是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有的国家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上升为宪法的高度。6第一节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二)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刑法规定了犯罪与刑罚的问题;而刑事诉讼法则规定追诉犯罪的程序、追诉机关、审判机关的权力范围、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相互的法律关系。刑法是实体法,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7第二节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1、刑事诉讼基本理论。2、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及刑事诉讼实践。3、国际公约以及双边、多边条约。4、其他国家的刑事诉讼法。8第二节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的方法2、价值分析方法3、经济分析方法4、比较的方法5、实证分析的方法9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刑事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定的目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其制定的目的,从而为它的制定和实施确定了要达到的目标,尤其为完成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指明了方向,其意义十分重大。10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11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根据这一规定,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21、刑事诉讼的概念。2、刑事诉讼法的概念。3、刑事诉讼法的渊源。4、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5、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13问题与思考“杜培武案”杜培武原为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1998年4月20日,昆明市公安局通信处民警王晓湘与昆明市路南县原公安局副局长王俊波被枪杀在一辆微型车上。被害人之一王晓湘的丈夫杜培武被疑系作案凶手而被抓到昆明市公安局。专案组对杜培武进行了连续10天10夜的审讯,最后一无所获。6月30日上午,杜培武被押到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测谎,最后结论是杜培武在说谎。杜培武遂被当作杀害“二王”的重大嫌疑犯而被戴上了脚镣,在经受了双手被铐、悬空吊在铁门上以及被高压电警棍逐一电击脚趾和手指等刑讯逼供手段后,杜培武“供述了杀人的罪行”。14案例讨论1998年12月1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杜培武故意杀人案。在庭上杜培武展示了他身上清晰可见的伤情,并强烈要求公诉人出示驻所检察官拍摄的照片,以证明刑讯逼供的事实。但公诉人说,当时没有拍过照片。1999年1月15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次开庭。杜培武再次要求公诉人出示照片。公诉人说,照片找不到了。见此情景,杜培武解开风衣,从裤子里扯出了一套血迹斑斑的衣服,并说道:“这是我当时穿在身上被他们打烂的衣服!”审判长让法警收起血衣,并警告“不要再纠缠这些问题了”。杜培武高声申辩:“我没有杀人!我受到了严刑逼供!……”审判长没有理会。1999年2月5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15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杜培武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99年10月20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根据本案的具体情节和辩护人所提其他辩护意见有可采纳之处”为由,终审改判杜培武死刑、缓期2年执行。2000年6月17日,昆明市公安机关破获以铁路警察杨某为首的特大犯罪团伙案,查明“二王”系杨某等人所杀。2000年7月11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宣告杜培武无罪。问题:结合本案谈谈你对“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的认识。16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关键术语弹劾式诉讼纠问式诉讼职权主义诉讼当事人主义诉讼对抗制诉讼17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外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一)上古时期的弹劾式诉讼(二)中世纪纠问式诉讼18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二、外国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第一,侦查机关享有广泛的权力,警察、检察官和其他有侦查权的官员依职权主动追究犯罪,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二,侦查和预审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居重要地位,侦查、预审不公开进行。第三,在刑事案件的追诉上,一般采用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方式。第四,法官起主导、指挥作用的审判程序。19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二)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第一,在侦查程序中注重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使犯罪嫌疑人具有对抗侦查机关的手段与权利。第二,在起诉方式上,在英国检察官、警察、政府机关、商号及公民个人都有起诉权;在美国,不存在自诉,全部刑事案件或者以检察官起诉书提出控诉,或者经大陪审团审查后以大陪审团公诉书提起公诉。第三,双方当事人的抗辩集中体现在审判程序中。第四,在案卷材料的移送上,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20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概况中国古代的刑事司法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司法与行政不分,行政机关兼理司法。第二,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没有根本性差异。第三,控诉和审判职能不分,是典型的“纠问式”诉讼。第四,刑讯逼供被合法化。第五,建立起了多种监督程序。21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二、中国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一)清末的刑事诉讼立法活动(二)北洋政府时期刑事诉讼制度的沿革(三)国民党政府时期刑事诉讼制度的沿革22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刑事诉讼制度的沿革(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231、外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类型及特征是什么?2、资本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的本质及特征是什么?3、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的特征是什么?4、制定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5、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原《刑事诉讼法》作了哪些改动?还存在哪些问题?24问题与思考“辛普森案”1994年6月12日深夜,洛杉矶西部,人们在一处豪华住宅门前发现了两具血淋淋的尸体。女死者是尼歌·布朗·辛普森,而她身后是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死亡时间是晚上十点多。案发后凌晨,四名警察来到死者前夫——著名的黑人橄榄球明星辛普森住所,在门外发现其白色的汽车染有血迹,车道上也发现血迹。按铃无人回应,侦探爬墙而入,其中一名侦探福尔曼在后院找到一只染有血迹的手套和其他证据。案发当日警方传讯辛普森后将其释放;17日,辛普森驾车外逃时被捕,美国全国电视实况转播了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的惊险追捕场面。案例讨论254天之后,警方公布了验尸报告和化验结果,尼歌喉管被割断,高曼身上刀伤达22处之多,而辛普森家中发现的那只皮手套上的血型与受害者的血型相同。据此,洛杉矶地方检察官指控辛普森犯有谋杀罪,警方执行了逮捕。辛普森被警方指控犯有双命血案,辛普森自称无罪。于是开始了一场历时474天的、震撼全美的“世纪审判”。1995年1月,辛普森案件由日裔法官依藤主审。辩护律师指控主要警察证人福尔曼为种族歧视者,并找到一盒录像带,证明他在一个短时间内用过数十次“黑鬼”的字眼,这严重摧毁了福尔曼证词的可信性。辩护律师还进一步指控警察局另外有人为了种族偏见,故意栽赃嫁祸26辛普森,假造证据。在审理中主控检察官突然要求辛普森在法庭上戴上手套,但辛普森竟然无法戴上。虽然控诉律师找到辛普森戴类似同一手套的照片,并且有专家佐证说手套溅染血液后会收缩,但是辩护律师也请专家佐证说不会如此收缩。最后,控诉人指出辛普森多年来暴力虐妻,加上血迹和染血手套铁证如山,力劝陪审团绝对不要让辛普森逍遥法外。而辩护律师则强力攻击控方证据的漏洞,特别针对被告手穿不进血手套,同时攻击证人是种族歧视者,强调控方没有足够的证据,要求陪审团判决无罪。在所有人的震惊中,由10名黑人、1名白人、1名西班牙人后裔组成的陪审团裁决辛普森两项27杀人罪名均不成立。辛普森最后作为一个自由人被释放。问题:(1)结合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模式的特征,分析辛普森被判无罪的原因。(2)结合本案,谈谈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与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区别。28第三章刑事诉讼基本范畴关键术语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价值程序正义刑事诉讼结构29第一节刑事诉讼目的一、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一是指刑事诉讼活动的目的,即刑事诉讼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指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即制定刑事诉讼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三是指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即刑事诉讼程序本身所要实现的目标。30第一节刑事诉讼目的二、刑事诉讼程序目的的两个层次刑事诉讼程序目的是体现刑事司法本质的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理解刑事诉讼程序目的,有必要从最终目的和直接目的两个层次上思考。刑事诉讼程序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刑事诉讼活动能够实现刑法的目标(即不枉不纵)。刑事诉讼程序的直接目的相对于最终目的是一种手段或方法,即实现最终目的的方法。31第一节刑事诉讼目的首先,设置国家刑罚权。其次,起诉权和审判权分立与制衡是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第一步。最后,辩护权对起诉权的直接制衡和辩护权对审判权的间接制衡。总之,刑事诉讼程序的直接目的,一方面表现为限制国家司法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保护人权。倡导保护是目的,打击是手段,二者冲突时保护优先。32第一节刑事诉讼目的三、刑事诉讼程序目的引申出的主要规则最明显体现刑事诉讼程序目的的程序规则是无罪推定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是在正式确定被告人有罪以前先假定其无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规则的意义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公安、司法人员的讯问、审问有权自由决定他在什么情况下发言,而在什么情况下不发言。33第一节刑事诉讼目的从理论上讲,沉默权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沉默权有利于司法程序结构上的控辩平等。其二,沉默权是实现无罪推定和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的一个重要措施。其三,沉默权较明显地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与保护。从实务方面讲,沉默权突出的优点是有利于防止刑讯逼供。沉默权的消极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加大了侦查工作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犯罪。二是加大了司法资源的投入。34第二节刑事诉讼价值一、刑事诉讼价值的概念刑事诉讼价值可以说是刑事诉讼目的的进一步展开,其实质是对刑事诉讼目的的评价。它解决的问题是检讨刑事诉讼实现目的的可能性的大小,既要关注刑事诉讼在实现目的方面的积极作用,即所谓正价值,也要关注刑事诉讼在实现目的方面的消极作用,即所谓负价值。35第二节刑事诉讼价值二、刑事诉讼程序的正价值刑事诉讼程序的正价值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刑事诉讼程序为实现实体公正(实质真实或实体真实)提供了程序空间。第二,刑事诉讼程序为防止司法腐败提供了程序保障。第三,科学的刑事诉讼程序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36第二节刑事诉讼价值三、刑事诉讼程序的负价值刑事诉讼程序的负价值主要体现为与刑事诉讼效率的冲突。合理协调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成为克服刑事诉讼程序负价值的主要方式。从定性的角度来看,诉讼的负价值包括:第一,当事人因诉讼而耽误工作,即在诉讼期间不能或很难参加社会劳动创造财富。第二,当事人精神上的压力,如因期待判决而造成的情绪低落和焦急。第三,诉讼造成当事人双方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的紧张。37第二节刑事诉讼价值第四,把越轨行为者投入监狱特别是剥夺其生命给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第五,采取强制措施造成了对人权一定程度的侵犯,增加了当事人的痛苦和紧张,一定程度上可能激化矛盾。38第二节刑事诉讼价值四、刑事诉讼价值引申出的主要规则刑事诉讼欲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须遵守以下两项最基本的规则:第一,程序真实先于实体真实。第二,公正优于效率。39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一、刑事诉讼结构的概念(一)诉讼的一般结构诉讼结构也叫作诉讼程序结构,它是诉讼程序的具体化,反映的是诉讼主体的组合方式。诉讼程序的科学性决定于诉讼结构中诉讼主体的组合方式的合理性。40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程序结构的基本轮廓:一是控辩均衡对抗;二是法官居中裁判。这是一个以控辩均衡对抗为底边,以法官居中裁判为顶点的“等腰三角结构”图形。此图形具有以下本质特点:第一,它源于限制国家司法权力、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和有利于查明真相的两方面必然性的偶然交汇。第二,它具有程序自治功能。包括:一是所谓“隔音空间”效应,即从总体上看,“等腰三角结构”是有意设计的独立于外部环境的理想空间。二是41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所谓程序的不可阻挡效应,即一旦进入此结构,任何程序主体都无法阻挡此结构运作所导致的最终结论。第三,它本身是司法程序公正的象征。第四,它是司法程序的理想模式。第五,它是司法程序区别于行政程序的最典型的表征。第六,法官中立是目标,控辩平等是保障。42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二)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结构指的是刑事诉讼程序的结构或构造,是指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化,反映刑事诉讼主体的关系图形或组合方式。刑事诉讼结构包括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指的是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的流程,反映的是案件传递关系或工序关系,它以国家机关的权力运作为主线或标志。刑事诉讼横向结构是狭义上的刑事诉讼结构。研究刑事诉讼横向结构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律。43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二、刑事诉讼程序结构(一)刑事诉讼程序结构的基本特点1、犯罪的严重性产生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双重原告”构成。2、犯罪的复杂性决定了刑事司法庭前程序的两级延伸。其一,相当多的刑事案件因发案时纠纷一方甚至双方不明确而需要侦破。其二,一般地讲,那些不需要侦破的刑事案件,其在诉讼证明的复杂程度方面也要高于民事或行政案件。其三,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高于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44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二)刑事诉讼程序一般结构根据司法一般结构的原理和刑事司法的本质特点,我们可以逻辑地推出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结构。庭审结构。刑事诉讼程序结构的庭外“一级延伸”。刑事诉讼程序结构的庭外“二级延伸”。45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三、刑事诉讼结构引申出的主要规则(一)控辩平等理解刑事审判中的控辩平等,首先应当明确:一是不能认为控诉方代表国家利益,辩护方代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决定了控诉方的诉讼地位高于辩护方的诉讼地位;二是不能认为在实际的刑事诉讼中,国家控诉机关(包括侦查机关)为了有效控制犯罪,必须拥有调查、收集证据的强大力量,而这些实际优势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人无法享有的,也是无法比拟的。46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二)法官中立原则其一,法官不负举证或证明责任。其二,法官指挥审判不能介入实质性的调查,只能在程序上把握。其三,法官在程序上指挥审判也要特别注意维护公正。其四,为了维护法官有效听审,需要维护法官在庭审中的绝对权威。47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三)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包括直接审理原则和言词审理原则两个方面:前者也叫作在场原则,它是指法庭审判时法官、检察官、被告人、辩护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必须亲自出席审判。后者又被称为言词辩论原则,是指法庭审判活动必须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48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直接言词原则在刑事审判中具体体现为以下几项规则:一是法庭审判必须在被告人、检察官等亲自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二是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所有提供言词证据的原证人、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三是法官对证据的调查和采纳必须亲自进行,不准听事后汇报定案;四是法庭审判必须持续进行,从事法庭审判的法官须自始至终参加审判,不得中途更换。49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四)自由心证原则
“自由心证”是在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进行分析以后形成“内心确信”。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结构正是为防止法官的主观臆断、偏听偏信和武断专横而设置的。没有科学的刑事诉讼程序结构,才是为主观主义的审判作风大开方便之门。我国实事求是的判断证据的原则要求把判断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依据的事实都经过查证属实。50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五)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原则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审理和判决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有利于防止不同程度的“暗箱操作”,确保案件审理和判决的正确性。第二,把审理和判决向社会公开,有利于向社会宣示正义。51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第三,审判公开也是向公民进行法制教育的良好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第196条第一款规定: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52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四、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诉讼模式的比较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其一,都承认控、辩双方在法庭上有均等的提证、问证权。其二,都强调维护法官的公正形象。其三,为防止法官的个人恣意,都允许陪审团参与审判。其四,庭外都允许辩护律师在侦查、起诉的任何阶段介入诉讼。其五,都承认无罪推定、自由心证和被告人的沉默权。53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特别强调控、辩双方明显的对抗性,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一般强调的是控、辩双方享有均等的提证权和问证权。第二,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中的法官可以说是一个消极的仲裁者,而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中的法官是一个积极的仲裁者。54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第三,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把法官和陪审团的职责明确加以划分。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则规定法官和陪审官共同听审,共同提证、问证,共同投票作出判决。第四,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把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视为当然,以防止控诉方向法官移送案卷材料后法官形成先入之见。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则实行案卷材料在开庭前先移送法院审查的办法。55第四节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一、控、辩、审各方的基本诉讼地位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其一,平等。控、辩双方在庭审中享有均等的提证、问证和发表演讲的权利,或者说机会均等。其二,对抗。控、辩双方必须进行有效的对抗,才能充分暴露矛盾,从而有利于法官形成确信。其三,制约审判方。56第四节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二、控、辩、审各方内部关系(一)法官与陪审官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官必须服从法官的指挥,而法官又必须服从陪审官就事实问题所作的判决;法官负责指挥和控制审判,陪审官则负责听审。57第四节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二)公诉人与被害人公诉人和被害人相比较,均享有举证的权利,均应有提出上诉的权利和要求再审的权利,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其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公诉人负主要的证明、举证责任,犯罪的严重性主要依据公诉人提出的证据进行判断。其二,以公诉人为代表的公诉方享有开始和终止刑事公诉的决定权,如立案权、撤销案件权、不起诉和缓予起诉权,以及在法定诉讼期限内对诉讼行为的时间上的控制权。相比之下,被害人只享有申诉权,即对公诉方的程序决定不服时有提出意见的权利,但其意见是否被采纳,应由公诉方决定。58第四节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辩护人辩护律师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约束。辩护律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其一,辩护律师凭借自身的知识和权利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想不到的材料和意见。其二,对隐瞒事实和提出无理要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教育。所以,辩护律师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是辩护律师受约束性和辩护律师发挥主动性的统一。59第四节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三、庭前程序中的审、控、辩关系(一)审判方与控、辩双方的关系(二)控、辩双方的关系(三)侦查与检察的关系60第四节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四、证人的诉讼地位证人本身没有独立的诉讼地位。证人不负举证和证明责任。证人接受询问的义务主要包括:一是接受公安、司法机关的主动调查;二是接受当事人、辩护人的询问;三是出庭作证的义务。如实陈述的义务是指证人必须提供与事实相符的证言,而不能捏造、歪曲事实而作虚假陈述,即不能作伪证。611、刑事诉讼目的的含义是什么?2、刑事诉讼程序的直接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的理论根据是什么?3、刑事诉讼程序的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4、为什么程序真实先于实体真实?5、刑事诉讼程序结构有哪些特点?6、刑事诉讼控诉方与辩护方为什么是平等的?7、法官中立的含义是什么?62问题与思考8、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诉讼模式的区别是什么?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辩护律师的关系是什么?10、侦查与检察的关系是什么?63[案例一]赵某因涉嫌强奸被某县公安局拘留,由于无法收集到足够证据,公安局只得撤销案件,释放赵某,但当地群众强烈要求公安局处理赵某。县政法委召开公、检、法三家联席会议,会上县公安局局长说:“只要检察院敢起诉我就敢重新抓人。”县检察院检察长说:“只要法院敢判我就敢起诉。”县法院院长说:“你要敢起诉我就敢判。”于是赵某被重新逮捕、起诉,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问题:本案的处理违背了刑事诉讼的哪些基本理念?为什么?64案例分析[案例二]1994年某市王某、杨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抢劫、杀人被逮捕、起诉,在此后的数年间,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曾三次判处4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但每一次均被省高级人民法院以“疑点较多,事实不清”为由撤销原判,发回重审。2003年该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四次判决并被告人上诉后,省高级人民法院才终于决定不再发回重审,并依据原有证据对4被告人作出无期徒刑以下不等的判决。问题:本案的处理违背了刑事诉讼的哪些基本理念?为什么?65第四章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关键术语基本原则审判公开司法独立无罪推定控审分离控辩平等迅速及时66第一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贯穿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对刑事诉讼具有指导作用,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67第一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规范性。第二,科学性。第三,概括性。第四,普适性。第五,指导性。68第一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二、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基本原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所有的法律部门都应当共同遵守的原则。这些原则有:依靠群众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第二部分是诉讼法律部门应当共同遵守的原则。这些原则有: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两审终审原则,审判公开原则。69第一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第三部分是刑事诉讼中所独有的原则。这些原则有: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不得确定有罪原则;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刑事司法协助原则。70第一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三、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地位和功能在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体系中,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处在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和刑事诉讼具体制度、程序之间的中介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上述地位,决定了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以下功能:第一,指导刑事诉讼立法功能。第二,指导刑事诉讼司法功能。71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1款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72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正确理解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公、检、法三机关是刑事诉讼中专门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的机关,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3、公、检、法三机关行使的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具有国家权力的属性。4、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只能分别行使各自的职权,不能相互代替或者超越本部门的职权行事。5、这一原则也有灵活性的一面。73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74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正确理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具有独立性。2、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必须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即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依照实体法与程序法办理刑事案件。3、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为一个组织整体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而不是由“审判员”、“检察员”个人独立行使。75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4、我国法律规定的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不仅阶级本质不同,而且法律机制和具体内容也有显著区别。5、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并不是否定党的领导。6、由于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的体制不同,独立行使审判权和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内部机制也略有不同。76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这一规定明确了在刑事诉讼中正确处理公、检、法三机关相互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分工负责,是指公、检、法三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职权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严格依照分工进行诉讼活动,不允许互相代替和超越职责权限。互相配合,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为了实现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共同任务,全力合作、互相支持。77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互相制约,是指公、检、法三机关的工作互为条件,彼此监督,并且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对其他机关的有关决定提出异议,互相防止和纠正在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错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分工负责”是最基本的前提,“互相制约”是“分工负责”的表现形式,“互相配合”则是“分工负责”和“互相制约”的客观结果。78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四、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是本原则的直接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依法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法律监督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案监督。2、逮捕监督。3、起诉监督。4、审判监督。5、执行监督。79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五、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这一规定是本原则的直接法律依据。80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本原则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构成:1、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2、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为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指派或聘请翻译人员进行翻译。3、在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对案件的审理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81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六、两审终审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这一规定是两审终审原则的直接法律依据。理解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两审终审原则是针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而言的,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一审判决,就是终审判决,不存在两审终审的问题。2、启动第二审程序的条件是必须有合法的上诉和抗诉。3、死刑案件的第二审判决或者裁定不是生效的判决或者裁定。4、两审终审的制度是针对判决方式结案而设的,对于刑事自诉案件,如果采用调解方式结案的,则采取一次性裁决方式,不适用两审终审的规定。82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七、审判公开原则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这是审判公开原则的法律依据。审判公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审判信息的公开。2、审理过程的公开。3、审理结果的公开。83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意义:首先,通过审判公开,将审判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便于发现明显的执法不当甚至违法现象,增加诉讼的透明度,加强群众监督,防止法院执法不公造成错案。其次,审判公开体现了诉讼的科学性,可以促使侦查、起诉、审判机关严格依法办案和保证诉讼质量,防止片面性,客观、公正地查明案件情况,正确地适用刑法。最后,审判公开也是法制宣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公开审判,使社会了解案情,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敢于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审判公开对社会危险分子也会产生震慑作用,预防犯罪发生。84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辩护权第一,辩护权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贯穿在整个刑事诉讼的过程中,不受诉讼阶段的限制。85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第二,辩护权不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罪行轻重的限制。无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都享有平等的辩护权。第三,辩护权不受案件调查情况的限制。第四,辩护权不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态度的限制。第五,辩护权的行使不受辩护理由的限制。86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二)公安、司法机关负有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义务第一,办案人员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主动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哪些诉讼权利以及如何行使这些权利。第二,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所采取的方式不应苛求。第三,办案人员必须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的辩解、反证或申诉,并切实采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理辩护意见。第四,办案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非法限制或者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87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意义:第一,实行这一原则,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刑事诉讼的民主精神。第二,实行这一原则,有利于客观、全面地查明案情,正确地适用法律。第三,实行这一原则,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第四,实行这一原则,有利于带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开展。第五,实行这一原则,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88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九、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确立的一条原则。本原则有两个核心内容:(1)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2)人民法院确定任何人有罪,必须依法判决。89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为了贯彻执行这一原则,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第一,严格界定了“犯罪嫌疑人”。第二,降低了逮捕的条件。第三,取消了人民检察院的免予起诉制度,以防止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定罪权的分割。第四,改变了庭前初步审查程序的性质,将原来的实体性审查变为程序性审查。第五,改革庭审制度。90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十、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对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91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对于本原则的内容,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1)诉讼权利是一种法定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2)公安、司法机关自己首先要尊重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并有责任采取措施排除他们行使诉讼权利过程中的各种障碍。(3)诉讼参与人有权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诉讼权利,有关机关对于侵犯诉讼权利的行为应当负责认真查处。(4)对于未成年诉讼参与人要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92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十一、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93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上述规定是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的直接法律依据。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第二类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第三类是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94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意义:首先,有利于保证国家追诉权能够统一、正确地行使,防止任意扩大追诉范围。其次,有利于防止和及时纠正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错误地进行追究,以保护其合法权益。最后,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95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十二、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96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则根据国际公约或者国际惯例,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1)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派遣国将其召回处理;(2)令其限期出境;(3)驱逐出境。97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十三、刑事司法协助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目前,我国承认的刑事司法协助内容主要有:(1)代为送达文书。(2)代为调查取证。(3)引渡。98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一、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是建立在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之上的,其基本含义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国家的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机关都无权行使;二是法官个人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任何人的干涉,甚至不受本院其他法官的影响。99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是现代民主政治在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体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司法独立原则有效地保证了司法的中立性。100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二、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任何人,在法院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它主要强调了三层意思:(1)对任何人有罪决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确定,其他机关没有这个权力;(2)法院应当依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强调的是证据裁判主义的精神;(3)在判决生效以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101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正确理解无罪推定原则,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无罪推定是一个程序法原则,而不是实体法原则,即无罪推定不等于无罪认定。(2)无罪推定是一种可推翻的推定,而不是不可推翻的推定。(3)无罪推定是现代刑事诉讼中处理疑案的一个基本法则。(4)无罪推定的受益者,绝不仅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人,而是全体公民。102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三、程序法定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是指国家刑事司法机关的职权及追究犯罪的程序,都只能由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程序法定原则的根本作用在于限制执法者的恣意行为,保证公民行为的可预期性。103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四、控审分离原则控审分离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国家的起诉权和审判权必须由两个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其中,检察机关行使起诉权,法院行使审判权,二者不得合一。具体含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告不理;二是诉审同一。控审分离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一个重要支点,这项原则的贯彻执行,对于保证司法的中立性和被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04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五、控辩平等原则控辩平等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刑事被告人和刑事追诉机关应当给予平等的对待。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平等是程序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平等。控辩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有:一是平等的程序参与;二是平等的诉讼手段武装;三是平等的对抗。控辩平等原则彰显了现代刑事诉讼中国家追诉权同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关系,有效地遏制了国家追诉权的恶性膨胀,将刑事诉讼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105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六、诉讼迅速、及时原则诉讼迅速、及时原则,是指刑事诉讼应当尽可能快速地向前推进,而不能没有根据地拖延诉讼的进程。这一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严格控制审前行为的期间,要求被告人要不被拖延地带到审判官面前;二是对羁押的期间进行严格限定;三是庭审中奉行不间断审理原则;四是广泛建立简易程序,加速刑事案件的处理。106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七、有效辩护原则有效辩护原则,是指国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当保障被追诉方充分行使辩护权,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他们能够在诉讼的各个阶段获得律师的帮助。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辩护权;二是应当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合格的、能够有效履行辩护职责的辩护人为其辩护;三是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有要求辩护律师在场的权利;四是国家应当设立法律援助制度。107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八、禁止重复追究原则禁止重复追究原则,是指对被追究者的行为,一旦作出有罪或无罪的确定判决,便不得再次对同一行为予以刑事追究。禁止重复追究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刑事被追究者的基本人权,同时这一原则对于维护司法的确定性,保证司法的权威也具有重要作用。1081、怎样理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2、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应当如何确立?3、我国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同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原则之间有何不同?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哪些体现?5、对照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思考我国《刑事诉讼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09问题与思考[案例一]在一个偏僻山村,农民周某某(男,19周岁)强奸了同村的女青年李某某(18周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长和其他几名村干部商议后决定,由村长主持对本案进行调解,以防止家丑外扬。村长在双方家长的参加下,与其他村干部协商,让双方家长达成了如下调解协议:(1)周某某向李某某赔礼道歉;(2)周家向李家赔偿损失2000元;(3)周某某承诺今后一定娶李某某为妻;(4)李某某承诺不向司法机关告发。事后不久,李某某不同意嫁给周某某,并向司法机关作了告发。司法机关在追究周某某刑事责任的同时,也追究了村长包庇犯罪的刑事责任。村长面对判决时一脸茫然,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做了一件化解纠纷的好事,却反而要吃官司。问题:请运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某项基本原则,分析本案中的现象。110案例分析[案例二]1997年5月初,A市人民检察院接到举报某单位职工马某挪用资金20万元的信件。检察院经立案审查认为,马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挪用资金罪,依法应予以逮捕,于是派本案侦查员将马某逮捕。同年7月,该案侦查终结,A市人民检察院以挪用资金罪向A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1997年8月,A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辩护律师在庭审时申请传唤某单位的知情人员出庭作证。合议庭同意申请,决定中止审理,并传唤证人到庭作证。证人到庭作证时,公诉人在质证中发现,马某还有以虚报差旅费的方式贪污公款的行为,而且已经构成犯罪,随即当庭指控马某另犯有贪污罪。辩护人以公诉人增加了控诉为理由,请求延期111审理。合议庭接受辩护人要求,决定延期审理。经过重新开庭对检察院所指控的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进行审理后,合议庭认为指控马某挪用公款罪证据不充分,因而不能定罪;但是担心对此不予认定,检察院可能提出抗诉,为此将案件直接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审判委员会讨论后决定,挪用公款罪证据不足、不能成立,但贪污行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实,应认定构成犯罪。合议庭根据此决定作出判决:判处马某犯贪污罪,处5年有期徒刑;关于挪用公款罪则作出了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宣判后,马某提出上诉,后来又在上诉期满后要求撤回上诉。A市人民检察院对该一审判决未提出抗诉。二审法院审查马某112撤回上诉的要求后认为,原判决正确无误,因此作出准许撤回上诉的决定书。1998年3月,A市人民检察院又发现了马某挪用公款罪的新证据,并据此证据,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法院提出抗诉。法院对抗诉进行审查后,作出了再审决定书。经过再审审判后,法院认为马某犯有挪用公款罪,并处以相应刑罚,并将此刑期与原判决贪污罪之刑期按数罪并罚原则依法合并,决定了执行的刑期。问题:本案中,检察机关、一审法院、二审法院以及再审法院哪些方面的做法违反了诉讼程序?为什么?113第二编刑事诉讼制度114第五章管辖关键术语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指定管辖115第一节管辖的概念、意义与确定立案管辖的根据一、管辖的概念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的制度,包括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116第一节管辖的概念、意义与确定立案管辖的根据二、管辖的意义1、明确了各机关的案件管辖范围,可以使公、检、法三机关明确自己的权限和职责。2、明确了各机关的案件管辖范围,便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报案、举报、控告、起诉,防止告状无门。3、明确了各机关的案件管辖范围,便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报案、举报、控告、起诉,从而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移送环节,便于公、检、法机关及时地调查取证。117第一节管辖的概念、意义与确定立案管辖的根据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管辖的根据划分刑事诉讼管辖所依据的主要原则是:(1)有利于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保证案件质量;(2)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公安、司法机关各自的职能作用和公安、司法人员的积极性;(3)便于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4)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留有余地,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118第二节立案管辖立案管辖,又称为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立案管辖的根据是:1、案件的性质和难易、复杂程度。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职责、具体任务。119第二节立案管辖(一)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1款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表明,公安机关是主要的刑事侦查机关,刑事案件原则上由它进行侦查。所谓“法律另有规定”,一是指法律已明确规定由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案件;二是指法律特别规定由其他机关侦查的案件。120第二节立案管辖(二)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类:1、贪污贿赂犯罪。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4、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121第二节立案管辖(三)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3款规定:“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包括下列三类: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122第三节审判管辖刑事诉讼法中的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具体而言,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或者说是指它们在第一审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分工。123第三节审判管辖一、级别管辖所谓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下列因素:(1)案件或案件所涉及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可能判处的刑罚的轻重程度。(2)案件社会影响面的大小。(3)各级人民法院的职权范围和工作负担。(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具体划分为:124第三节审判管辖(一)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第22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125第三节审判管辖(二)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第21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126第三节审判管辖(三)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有三类: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127第三节审判管辖(四)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将上级人民法院管辖以外的其他第一审刑事案件交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便于发挥其上述优势,并方便群众诉讼,更好地发挥审判工作的法制教育作用。128第三节审判管辖二、地区管辖地区管辖是同级不同地的人民法院之间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确定地区管辖的原则有两个:1.犯罪地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辖为辅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129第三节审判管辖2.由最初受理的法院管辖为主,主要犯罪地法院管辖为辅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25条规定:“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130第三节审判管辖三、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是指当管辖不明或者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宜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人民法院以指定的方式确定案件的管辖。《刑事诉讼法》第26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可见,指定管辖分为两种情况:1、由上级人民法院以指定的方式确定管辖不明的案件的管辖权2、由上一级人民法院以指定的方式改变管辖权131第三节审判管辖四、几种特殊案件的审判管辖(一)外国人犯罪案件的管辖1、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确定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来管辖。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依中国刑法应受处罚的,由其入境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32第三节审判管辖3、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该类案件由被告人被抓获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33第三节审判管辖(二)在中国领域外的我国运输工具上犯罪的管辖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船舶内的犯罪,由犯罪发生后该船舶最初停泊的中国口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航空器内的犯罪,由犯罪发生后该航空器在中国最初降落地的人民法院管辖(《高法解释》第5条)。3、在国际列车上的犯罪,若我国与相关国家无管辖协定,则由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中国车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铁路运输法院管辖(《高法解释》第6条)。134第三节审判管辖(三)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案件的管辖1、中国公民在驻外的中国使领馆内的犯罪,由该公民主管单位所在地或者其原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高法解释》第7条)。2、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的犯罪,由该公民离境前的居住地或者原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高法解释》第8条前半句)。135第三节审判管辖(四)正在服刑的罪犯的犯罪案件的管辖1、发现正在服刑的罪犯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犯罪没有受到审判的,由原审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罪犯服刑地或者新发现罪的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服刑地或者新发现罪的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2、正在服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由服刑地的人民法院管辖。3、正在服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脱逃,其在脱逃期间的犯罪,如果是在犯罪地捕获并发现的,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是被缉捕押解回监狱后发现的,由罪犯服刑地的人民法院管辖。136第三节审判管辖五、专门管辖专门管辖指专门人民法院与地方人民法院之间、各种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和每一种专门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解决的是哪些案件由专门人民法院审判以及由哪一个专门人民法院审判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海事法院等,其中,海事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1371、什么是管辖?为何要规定管辖制度?2、什么叫立案管辖?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分别管辖哪些刑事案件?3、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是怎样规定的?4、划分地区管辖的一般原则是什么?138问题与思考2006年3月9日,家住甲市的被告人张某、刘某、王某三人纠合在一起,张提出“弄个小姐玩玩”,刘、王同意。当晚10时许,被告人刘某将本单位一面包车开出,三人驾车在通往乙市的公路上,伺机作案。当女青年陈某骑车迎面而来时,刘某突然急刹车,张、王二人跳下车将女青年陈某劫持到车上,汽车朝乙市开去。途中三名被告人轮奸了该女青年,直到车开到乙市境内后,轮奸行为仍未实行终了。受害人在乙市被抛出车外,恰被乙市的一市民发现并及时报案,乙市公安机关当夜将窜至乙市的张某、刘某、王某三名被告人抓获归案。139案例分析本案中,甲市法院与乙市法院对管辖存在争议,甲市法院认为此案应由乙市法院受理。理由是:第一,此案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始于甲市,但犯罪行为的完成无疑是在乙市境内,乙市也是犯罪地的一部分;第二,此案是由乙市公安机关侦破,并由乙市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乙市法院受理更为方便。而乙市法院则认为,此案应由甲市法院受理。理由是:被告人的主要犯罪行为是在甲市实施的,并且被告居住在甲市,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甲市法院应该受理此案。问题:结合人民法院地域管辖原则,分析本案中各法院管辖的可行性问题。140第六章回避制度关键术语回避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141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一、回避的概念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法律规定的与案件或者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为了避免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情况发生,不得在本案诉讼中履行司法或者与司法相关联的记录、翻译、鉴定等职务的一项诉讼制度。142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二、回避的意义1、回避制度是刑事诉讼公正进行的制度保障2、回避制度有利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和接受案件处理结果3、回避制度有利于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4、回避制度还可以保护公安、司法人员免受“法理亲情冲突”的困扰143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一、回避的种类自行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在刑事诉讼的进行当中,如果遇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认为自己不应当在本案诉讼中履行职务时,自己主动提出的回避。144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申请回避是指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果认为处理案件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具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依法向有关公安、司法机关提出要求他们不得在本案诉讼中履行职务的请求。指令回避是指依照法律应当回避的人员,本人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公安、司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直接作出回避决定,命令他不得在本案诉讼中履行职务的制度。145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二、回避的理由(一)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的理由及其存在的缺陷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和第29条的规定,回避的理由有: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146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理由的规定,是非常不完善的。其主要缺陷是:第一,由于《刑事诉讼法》对“近亲属”界定的范围较窄,使得一些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密切血缘关系的公安、司法人员,不能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回避。第二,回避理由规定得不周延,一些应当成为回避理由的情况,没有作为回避理由加以规定。第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四种回避理由,是一种模糊的标准。147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二)我国有关司法解释对回避理由的规定(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5)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148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6)未经批准,私自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7)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等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的;(8)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9)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10)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信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149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三、回避制度适用的人员1、审判人员2、检察人员3、侦查人员4、书记员5、翻译人员6、鉴定人150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的要求,刑事诉讼中的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况时,也应当予以回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师法》没有规定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回避问题。因此,回避制度不适用于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151第三节回避的程序一、回避的提起1、回避的提出回避的提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司法人员遇有本人应当回避的情形时,自己主动提出的不在本案诉讼中履行职务的请求。2、回避的申请回避的申请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发现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时提出的,要求他们在本案诉讼中不能履行职务的申请。152第三节回避的程序二、回避的审查决定回避应当由法律规定的组织或者人员依法进行审查,并且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公安、司法机关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回避申请进行审查或者调查,符合法律规定回避条件的,应当作出回避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回避条件的,应当驳回申请。153第三节回避的程序三、对驳回申请的复议《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3款、第31条规定,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这是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诉讼权利的保障性措施。根据《公安部规定》,公安机关作出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后,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不服决定,可以在收到“驳回申请回避决定书”后5日内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不服,申请复议的,决定机关应当在3日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154第三节回避的程序根据《检察院规则》第27条、第28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作出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后,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不服本决定,有权在收到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书后5日内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复议的,决定机关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恢复庭审前申请复议一次;被驳回回避申请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当庭申请复议一次。另外,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9条所列情形的回避申请,即申请回避的理由不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回避情形的,由法院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155第三节回避的程序四、违反回避规定的法律责任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这个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对此作了补充性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前述司法解释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或者根据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举报,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违反回避制度规定的,经查证属实,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审判人员明知应当回避,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者对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作出回避决定的,156第三节回避的程序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的规定予以处分。审判人员明知诉讼代理人、辩护人不能在本案中担任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故意不作出正确决定的,参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24条的规定予以处分。1571、应当回避的理由有哪些?2、回避适用于哪些人员?3、回避由谁来决定?158问题与思考王某,男,1972年3月2日出生,系安徽省某矿山机械厂工人。1998年3月14日晚8时许,王某在一起聚众斗殴中,持刀连刺刘某数下,致使刘某失血性休克死亡。王某畏罪潜逃,1个月后被抓获。案件起诉后,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安排法官陈某担任审判长,负责审判此案。碰巧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王某的父亲曾冒死救国陈某的命。案件开庭审判前,王某的父亲多次找到陈某,说王某是他唯一的孩子,乞求陈某看在当年的情分上手下留情。159案例讨论问题:(1)本案中陈某是否需要回避?(2)如果法院发现了陈某与王某的这层“关系”后,可否决定陈某回避?(3)假如陈某没有回避,审判了本案,二审法院发现了此情况,可否以此为理由撤销一审法院的判决?160第七章辩护与代理关键术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委托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161第一节辩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一、辩护制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辩护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关于辩护权、辩护种类、辩护方式、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一宪法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和保障,是现代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护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成为刑事诉讼程序民主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62第一节辩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二、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等法律确立的刑事辩护原则和制度,包括律师辩护制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制定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更具有指导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与管理智能化升级计划
- 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合作合同
- 森林资源保护合作协议
- 通信行业智能化光纤传输网络方案
-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与优化实践报告
- 医疗美容行业-手术风险与效果免责协议
- 业务精英团队建设拓展活动安排方案
- 物流快递行业快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 精细农业相关视频课程设计
- 专注时光青春无畏追梦
- 重整投资保密承诺函(范本)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专家讲座
- 淮安市洪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带答案】
- 2024年民航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核心题)
- 抑郁症病例分享
- MOOC 汉字文化解密-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
-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方案特别维护应急处理预案
- 问题解决过程PSP-完整版
- 淋巴回流障碍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