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与精神护理
第一章探索人的心理结构
第一节初识心理学第二节掌握心理的实质特征第三节护理工作者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学的概念;图示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结构(或内容);理解人的心理结构组成及其物质基础;掌握人的心理实质的特征;应用新的医学模式知识,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严谨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工作任务图示心理活动的结构;明确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实质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初识心理学一、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或行为规律)的科学。在科学系统中,心理学占有独特的地位,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科学。(二)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极其生动,且过程复杂,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高级运动形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通常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或人格)两部分。(三)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四)个性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每个人还会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不同特点,即构成了心理活动的差异,称为个性,也称人格。个性中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且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称为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个性中与后天社会环境条件及实践活动有关,且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心理倾向性反应,称为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五)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包括预防、发生、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中的作用和规律的学科。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特点。(六)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研究护理领域中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及解决护理对象心理问题的科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有以下两个:第一,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这又包括三个小任务,即: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人格(个性)的形成及其规律;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第二,研究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关系。第二节掌握心理的实质特征古人认为心理活动是心脏的功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大量事实也验证了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一、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动物的心理发展是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的2.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以脑的发育为物质基础(二)大脑的心理功能区1.认知活动功能区2.语言功能区3.记忆功能区4.情绪、情感功能区5.意志、人格功能区(三)大脑皮层三个基本联合区1.感觉联合区2.运动联合区3.前额联合区(四)大脑半球心理功能单侧化二、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心理活动来源于外界环境的刺激,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第三节
护理工作者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病人求医都期望能得到最好的医治和最佳的护理。由于病人是身心统一的整体,所以要求护士在做好生理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因此,护理工作者学习心理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学好心理学,不仅能了解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而且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强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对从事护理健康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护理专业是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的对象是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士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的智能结构,应用护理的知识和技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护理程序,依据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心身的整体护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的目的。二、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一)生物医学模式对护理的影响(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的影响三、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者学习心理学,首要的任务是自我塑造,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主要表现在(1)积极而稳定的情绪;(2)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3)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4)对人真诚、热情、关爱、宽容;(5)对己自尊、自爱、自信、严于律己;(6)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知识拓展一、心理学发展简史(一)从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1.构造主义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3.完形学派4.精神分析学派5.人本主义学派6.认知学派二、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返回目录章节第二章剖析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认识过程第二节情绪过程第三节意志过程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说出下列概念的定义:感觉、知觉、记忆、遗忘、思维、想象、注意、情绪、意志;能理解人在心理活动中知、情、意的特征;能应用健康情绪的判断标准,来辨别当人出现不良情绪时对机体的影响;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严谨和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一节认识过程[工作任务]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中认识过程各因素的特征;说出遗忘的规律;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虽然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但是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只有通过感觉,才能了解自身的运动和姿势,才能了解内脏器官的工作情况。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的性质可以把感觉分成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即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属性。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2)内部感觉即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三)感觉的基本特性1.感觉的适应性2.感觉的对比3.联觉4.感觉的发展与补偿二、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二)知觉的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三、记忆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从事过的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被保留在头脑中。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记忆,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有了记忆,人才能保持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过去反映的基础上变得更全面、更深入。记忆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没有记忆就无法进行学习。离开记忆,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将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品质、聪明才智也不能很好地发展,甚至人的独立的社会活动也难以维持。(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不同分类(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三)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阶段.1.识记(1)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指有预定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是否理解,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所进行的识记。2.保持保持是把知识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即对信息的储存、巩固的过程。3.再认或回忆再认或回忆是指人从头脑中提取信息的过程。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过去经历过的但现在不在眼前的事物能在头脑中重现,称回忆。回忆是记忆的高级表现,是比再认更为困难和复杂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四)遗忘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它是保持的对立面,也是识记内容变化的最明显的表现之一。遗忘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永久性遗忘,不经重新学习则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另一种是暂时性遗忘,即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但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可能恢复。遗忘受许多条件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第一,遗忘的进程受识记材料性质的影响。第二,遗忘的速度受材料数量的影响。第三,遗忘受学习程度的影响。第四,遗忘的速度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第五,遗忘的速度还受识记者态度因素的影响。四、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脑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并借助于言语而实现的,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1.情绪的作用2.动机的作用3.定势的作用4.迁移的作用5.个性因素(四)思维的品质思维一般具有如下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2)思维的深刻性(3)思维的独立性(4)思维的敏捷性(5)思维的逻辑性(6)思维的批判性五、想象(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指在现实刺激影响下,人脑对旧形象加工改造,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种类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是自觉的产生的想象叫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有预定的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六、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倾注于所选择对象的稳定和深入程度。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点,并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任何心理过程的开始,必须以注意为起点;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一刻都离不开注意的参与。所以,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二)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三)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第二节情绪过程[工作任务]说出情绪的概念及情绪的分类;明确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能够指导病人;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方法并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满足各种需要,需要在人的情绪产生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当客观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只有那些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绪。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使人感到轻松和愉快,失去亲人给人带来痛苦和悲伤。二、情绪的分类(一)基本情绪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中医学把情绪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1)快乐:是盼望的目标达到后,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2)悲哀:是对所盼望、追求的目标和东西失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3)愤怒:是由于他人或外界事物使目标和愿望不能达到,积累了紧张而产生的情绪体验。(4)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时的情绪体验。(二)情绪状态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具有渲染力的情绪状态,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心情。2.激情激情是一种突然爆发、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三、情绪的作用情绪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对人的生活和身体有积极作用,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另一方面,情绪对人的生活和身体又有消极作用,不良的情绪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危害健康。(一)情绪对活动效率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活动能力,使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消极的情绪能够抑制人的活动能力,使人思维迟缓、反应迟钝,降低工作、学习的效率。但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消极的情绪也不是在所有时候都会降低效率,适度的紧张反而能够使人发挥最佳的工作、学习效率。(二)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接近,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不用语言,仅通过情绪就能沟通思想、相互了解。例如:微笑是友好的表示,见到陌生人,相视一笑,即可握手言欢;打扰了别人,歉意的一笑,便能得到谅解;遇到异国朋友,报之一笑,彼此都感到热情亲切。真诚的微笑,能感染别人,消除隔阂。(三)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与情绪有密切关系。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益,消极的情绪对健康不利。我国自古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可见中医学非常重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虽然带有某种艺术夸张,但是却深刻说明人的情绪与健康确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积极的情绪可以治疗疾病2.消极的情绪会导致疾病四、健康情绪的判断标准(一)诱因明确(二)反应适度(三)稳定灵活(四)善于调控五、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懂得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意义,能够自觉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注意转移法(二)合理宣泄法(三)理智控制法(二)理智感理智感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需要和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对人的智力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在理智感的激励下,人才会不懈地追求真理,使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理智感的表现形式有: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新的办法时,会产生喜悦感、自信感;对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会产生怀疑感或惊讶感;在不能做出判断时,会产生犹豫感,以及对真理的确信感、热爱感,对谬误的鄙视感和憎恨感等。(三)美感美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自然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自然景物时产生的美的体验;社会美感是人们对国家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评价时产生的美的体验;艺术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评价各类艺术时产生的美的体验。美感受个人的审美观、审美能力以及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常被混用,或者被看作同义词。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是与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低级的、简单的体验。(2)情绪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短暂性的特点。(3)情绪较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情绪与情感的联系非常紧密。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变化一般都受到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第三节意志过程[工作任务]说出意志的概念及特征;明确哪些行为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哪些行为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珍贵的心理品质,它充分体现了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通过意志行动,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二、意志的特征意志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因此又称为意志行动。但并非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只有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才是意志行动。(一)有明确的目的性(二)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三)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一)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因素。(二)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中形成的。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异,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2.提高认识,发展健康的情感3.坚持锻炼,培养健康的体魄4.因人而异,进行针对性培养5.持之以恒,从生活小事做起返回目录章节第三章分析人的个性类型
第一节能力第二节气质第三节性格第四节个性倾向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说出下列概念的定义:能力、气质、性格;能理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会对自己或住院病人进行气质、性格问卷调查;能对调查结果做出分析,并给予初步的自我评价或对他人进行评价;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严谨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问题探究个性也称人格。个性是指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带有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能力是人格特征的综合表现,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在行为上的表现,性格则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又称人格特征)。第一节能力“能力”是一个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如称赞某某人时常会说其“能力强”,考核一个员工时也会将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人格心理特征,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或任务的、抽象的能力是没有的。二、能力的分类
(一)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活动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例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智力主要表现为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领悟能力和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二)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指人们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它可分为四类:(1)动作能力,包括准确性、速度和协调性,即动作的灵巧性;(2)机械能力,除前面所说的灵巧性外,还包括有关空间关系的知觉,以及有关机械关系的思维;(3)美术能力,包括欣赏和创作两部分;(4)音乐能力,包括音调、音强、声色的辨别,音调序列的记忆等。三、能力的个体差异
人的能力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能力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护士掌握病人的特点,因人施护。(一)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智力类型的差异(三)表现早晚的差异四、能力形成的因素(一)遗传素质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二)环境因素后天的生活环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三)教育作用教育对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四)社会实践先天素质、环境及教育对个人的能力的作用不是机械地,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即能力是在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对于能力发展的水平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实践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五)主观努力“天才出于勤奋。”勤奋能弥补人的某些能力的不足,从而使素质平平的人做出惊人之举,通常所说的“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节气质一、气质的概念气质,又称“脾气”或“秉性”,是指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特点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动力特点是指一个人情感与行为发生的速度、强度和外部表现以及灵活性和指向性。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在后天行为活动中的表现,所以受生物规律制约比较明显,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的影响。二、气质的分类(一)体液学说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人类气质的差异及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最早提出气质概念的是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它们分别产生于心、脑、肝和胃。根据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所占比例优势,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血液占优势者为多血质;黏液占优势者为黏液质;黄胆汁占优势者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者为抑郁质。(1)多血质。(2)胆汁质。(3)黏液质。(4)抑郁质。总之,气质类型的一般特征有四个主要表现方面:第一,表现在情感活动的强度上;第二,表现在情感发生的速度上;第三,表现在情感的向外表现的趋向上;第四,表现在运动的速度上。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以上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人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典型地按照这四种类型来划分,只有很少数的人是上述四种类型的典型代表人物,而大多数人是混合型或中间类型的。(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20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Pavlov)根据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提出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对气质类型的生理学基础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揭露高级神经活动的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基础是基本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特性,也是划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因素。高级神经活动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强度,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有强弱之分;二是平衡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强度的均衡性,有平衡与不平衡之分;三是灵活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有灵活与不灵活之分。根据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这三个特征的不同组合,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即:按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把神经活动分为强型和弱型(抑制型),将强型按其平衡性分为平衡的与不平衡的(兴奋型),再将强而平衡者按其灵活性又分为灵活的(活泼型)与不灵活的(安静型)。巴甫洛夫认为,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类型就是气质的生理基础。三、气质的特点气质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人的气质偏于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所以较之其他个性心理特征更稳定。但是,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实验和观察发现,原来的环境和教育所形成的行为活动方式可以掩盖真实的气质类型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的气质类型特征由于后天的“磨炼”,很少有纯属某一种类型的,而多以某型特征为主,兼有其他型特点。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分别代表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性格的分类性格的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这种结合使一类人的性格明显区别于另一类人的性格。由于性格的复杂性,心理学界迄今对性格类型的划分尚无权威性的标准,需待进一步研究。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性格分类方法。(一)按心理过程的特点分(1)理智型:以理智衡量一切,以理智支配和调节言行。(2)情绪型:言行受情绪控制和支配,情绪体验深刻。(3)意志型:有非常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行为主动坚定。(二)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1)外倾型:感情外露,热情,活泼开朗,善于交际。(2)内倾型:感情内隐,沉静,反应缓慢,少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三)按个体独立的程度分(1)独立型:独立性强,善于思考,紧急状态下沉着镇静,能独立解决问题。(2)顺从型:独立性差,依赖于他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紧急状态下慌恐,束手无策。(四)按心身疾病的易患性分(1)A型行为类型:指易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有时间紧迫感、强烈的竞争意识、过分的抱负,行为急促,易激怒,大声说话等。(2)B型行为类型:指不易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悠然自得、行为迟缓、顺从安宁、抱负较少、说话声低等。(3)C型行为类型:指易患癌症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过度压抑、过分忍耐、缺乏自信,常有过多的焦虑、忧郁、绝望等负性情绪体验。三、性格的特征(一)性格的态度特征态度是指个体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对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工作、自己。如有的人热情、诚实、富有同情心;有的人冷漠、虚假、自私等。(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调整和控制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行动目的明确,勇敢果断,百折不挠,遇事不慌;而有的人则行动盲目独断,犹豫不决,半途而废,遇事慌张等。(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的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从强度上说,有的人情绪表现强烈,被情绪所左右,难以控制;有的则情绪微弱,表现冷静,容易控制。稳定性是指情绪的起伏程度。持久性是指情绪保持的时间长短。主导心境是指不同心境中何者经常占主导。有人经常是快乐的,有人悲喜无常,有人经常郁闷。(四)性格的理智特征是人们表现在认识过程中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感知觉敏锐、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富有想象、有的人感知迟钝、有的人墨守成规等。第四节个性倾向性人除了有个性心理特征外,还有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的积极活动力,它制约着所有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一、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54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还包括性、趋利避害等需要。这些是维持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具有自身种族保存的意义,是一切其他需要的基础。(2)安全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财产保障、劳动安全、职业保障、生活稳定等需要,是人的生理需要基本满足后产生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是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信心。(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二、动机动机是指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需要转化而来。一般来说,动机的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需要的产生、需要被意识到、需要和目标相结合、产生行为动机。三、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倾向。这种倾向是与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表现为个体对客观事物抱有一种选择的态度和自觉的行动,并始终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返回目录章节第四章实施心理卫生教育
第一节初识心理卫生第二节掌握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心理卫生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心理卫生宣教;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严谨和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一节初识心理卫生[工作任务]说出心理卫生的概念;理解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卫生的概念心理卫生也称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有效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事实上,心理卫生就是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它对于保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培养健全的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要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以及生理卫生以保证身体健康,还必须注重心理卫生以确保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10项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王登峰、张伯源两位教授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相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乐于工作,热爱生活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第二节
掌握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心理卫生[工作任务]正确认识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并能进行优生优育宣教;掌握胎教的方法并能正确指导孕妇进行胎教;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并能进行心理卫生宣教。一、优生与胎教(一)优生优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人口数量的增加,常常会带来人口质量的下降。优生就是要让劣者消失,让优者发展。诞生的小生命能否健康,取决于配偶的选择以及母亲在孕期的心理卫生。为了生一个健康、聪明、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配偶选择:不近亲结婚,不在狭小的区域内寻找配偶。(2)婚前检查:做好婚前健康检查,重视遗传病的咨询,避免下一代患遗传性疾病。(3)受孕年龄:选择最佳受孕年龄受孕。最佳妊娠年龄为25岁~29岁。这一阶段胎儿生存率最高,流产率、死胎率、早产率和畸形儿率最低(4)孕前准备:受孕前做一次健康体检,看是否适宜怀孕。孕前6个月要注意调整工作环境,进行营养储备,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二)孕期心理卫生(1)摄取足够、合理的营养,增强孕妇体质,减少疾病,保证胎儿健康成长。(2)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发育起很大作用。被情绪困扰的孕妇,往往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容易引起合并症。过度焦虑的孕妇经常伴有严重的妊娠呕吐,并常导致早产、流产、产程延长或难产。这种孕妇的胎儿,不但在胎内多动,出生后也往往多动,易激惹、好哭闹,甚至影响喂奶和睡眠。(3)避免吸烟、嗜酒以及滥用药物对胎儿健康造成影响,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4)防止X射线辐射,以免引起基因突变,造成染色体异常。(三)胎教1.胎教的概念胎教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实施最佳措施,利用胎儿的感觉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刺激,促进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重视胎教是培养健全儿童的一个重要措施。2.胎教的理论基础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怀孕第4周时,胚胎已生出一根头大尾细的神经管,对直接或间接的刺激能做出反应;第8周时,胎儿的大脑已略能分层,脑细胞发育迅速,对母亲传来的信息较敏感;第10周时,压觉、触觉感受器已形成;第20周时,对音响有反应;第23周时,胎儿大脑皮层结构形成,沟回逐渐增多;到出生前,脑细胞分裂基本完成,脑发育基本定型。此外,通过子宫内窥镜的检查发现,胎儿的眼睛能随着被送入的光波而活动;用细棍触胎儿手心,胎儿手指会攥紧;触足底,趾可动、膝可屈曲。根据多普勒仪的监测,在不同音响出现时,胎儿的心跳次数有变化。这说明,声音可传入胎儿听觉器官,通过生理反射而引起心跳变化。比利时一医生观察到:孕妇做梦时,8个月的胎儿和母亲有同样特点,即身体不动、眼动迅速;胎儿的慢波、快波睡眠与母亲是同步的。3.胎教的方法(1)音乐胎教:听胎教音乐。音乐胎教是古今中外各学派的学者在进行胎教时通常使用的方法。专家认为,优美的音乐能促进孕妇分泌适量有益健康的激素和酶,起到调节血流量及兴奋神经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胎盘供血状况,增加血液中有益成分。一般认为,音乐胎教可以从怀孕16周开始,选择在胎儿觉醒有胎动时进行。每天做1~2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孕妇距音响1米至2米,或将胎教传声器放在胎儿头部的部位。孕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胎教音乐(最好不带歌词),并随着音乐的进行做自由的情景联想,借以调节情绪,达到心理平和、心旷神怡的意境。孕妇还可以经常收听一些明朗轻快的乐曲,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将良好情绪感受传递给胎儿,以促进胎儿感官功能的发育。(2)运动胎教:轻轻抚摸胎儿。人类的天性是喜欢爱抚的。胎儿在受到母亲双手轻轻地抚摸之后,亦会引起一定的条件反射,从而激发胎儿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触觉刺激,通过反射性躯体蠕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协调发育。孕妇每晚睡觉前先排空膀胱,平卧床上,放松腹部,用双手自上而下、从左到右轻轻地抚摸胎儿,就像抚摸出生后的婴儿一样亲切,胎儿受压后出现欢快的蠕动,每日5分钟~10分钟即可。注意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经过此种训练的婴儿能较早地站立和行走。但有早期宫缩的孕妇禁用运动胎教。(3)言语胎教:经常与胎儿“聊天”。各国胎教的研究似乎都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即父母在孕期经常与胎儿“聊天”的,孩子出生后言语乃至智力发育都往往好于一般孩子。言语胎教的主要做法是要像孩子已经出生、懂事那样,认真地带着感情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并始终保持安详、稳定的情绪。也有人主张在胎儿期就给孩子取相应的乳名,父母经常隔着腹壁呼唤,并与之对话或唱歌给胎儿听,以便使之铭记脑内。这样不仅能增加夫妻间的感情,还能把父母的爱传递给胎儿,对胎儿的情感发育具有很大好处。二、儿童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儿童期包括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期心理发展健康与否,对今后身心发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一)乳儿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1.乳儿期心理特征乳儿是指出生至满1周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心身发育几乎是一生中最快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呈直线上升;运动能力已达到可以受意识控制的水平。此期是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从全身性的、笼统散漫的整体动作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已经学会了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会用双手及手眼协调玩玩具,会表达需要,并有相应的情绪反应。2.乳儿期心理卫生(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不仅可以供给孩子最好的营养,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小宝宝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培养了母子之间亲密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研究表明,缺乏母乳喂养的儿童在智力和情绪稳定程度上都较母乳喂养的差。有报道称,外国有个育婴院,因保育人员很少,不得不采用自动化喂奶的方法,到时间就按电钮往孩子嘴里灌奶,结果孩子情绪很坏,患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后来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增加了保育人员,并规定每次抱起孩子来喂奶吃,还规定每天必须将孩子抱起来与他玩耍,结果情况大有好转。(2)满足乳儿的情感要求。乳儿期已经出现了极为强烈的依恋需要,依恋的缺乏对其以后的成长有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应与他们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经常给予乳儿身体接触,如经常抚摸、搂抱、轻拍孩子,让孩子享受爱抚,以满足其“皮肤饥饿”。(3)对乳儿进行感官、动作、言语三大训练。实验证明,经常给予乳儿以感官刺激(色彩、光线、音乐等),可明显提高乳儿的感觉动作能力,对促进其生理功能迅速提高和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都大为有益。可在乳儿上方的天花板上拉起彩带,在床的周围布置色彩鲜艳的图片等,这样当孩子一睁开眼睛时,五彩缤纷的丰富刺激就映入眼帘。不过这些视觉内容要经常变换花样及方向。孩子出生后要经常为其播放优美的音乐,室内不宜太静,只要不发出噪音,人们的说话声、走路声以及做事情发出的响声等对孩子成长都是有益的,都是对孩子听觉的训练。(二)婴儿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
1.婴儿期心理特征婴儿是指1岁~3岁的儿童。这一时期,婴儿的动作发展非常迅速,他们学会了随意独立行走,扩大了生活范围。婴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婴儿能积极理解言语,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故事,自己能说出一些词,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掌握了基本句型,言语的概括和调节作用便开始发展。随着言语的发展,婴儿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2.婴儿期心理卫生(1)断奶的心理卫生。(2)感觉整合训练。(3)口头言语训练。(4)注意婴儿智力的开发。(5)培养婴儿良好的习惯。(三)幼儿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1.幼儿期心理特征幼儿期指3岁~6岁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内抑制迅速发展,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一时期感觉迅速发展,3岁~4岁一般可辨认5~6种颜色,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言语中开始使用“我”这个代名词,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情绪不稳定,以易变性和冲动性为特征,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产生恐惧、快乐等多种情绪,甚至无缘无故地发脾气。2.幼儿期心理卫生(1)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2)创建温馨和睦的家庭。(3)注意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4)口头言语的进一步训练和书面言语的培养。(5)注意数概念的培养。(6)注意幼儿的社会化训练。(7)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8)培养良好的习惯。(四)童年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1.童年期心理特征童年期是指7岁~12岁的儿童。此时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他们的社会地位、交往范围、生活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促使儿童的心理产生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各种感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能自觉集中注意力,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延长;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注意的转移逐渐灵活、协调;逐渐学会较好地分配注意力。记忆能力从机械记忆逐渐向意义记忆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想象力丰富,富有幻想,性格逐步形成。言语发展迅速,书面言语在这一时期进行着大量的正规训练,这些训练不仅促使口头言语的继续发展,而且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2.童年期心理卫生(1)培养入学适应能力。(2)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3)发展认知能力。(4)培养良好的习惯。(5)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三、青春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
青春期一般是指12岁~18岁这一年龄阶段。发达国家因生活水平较高,个体进入青春期的年龄较早,发展中国家的个体则稍晚一些。(一)青春期的心理特征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达到生理和心理上成熟的阶段。此期身体发育突然加快,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不断成熟,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发育迅速成熟。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及性心理的发展,产生了性的萌芽,并逐渐出现了性意识、性欲望及性冲动。大脑神经系统迅速发育,脑功能基本健全,但还不能从事长时期的脑力活动。认知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从具体运算阶段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情绪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但情绪发展还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情感已从儿童期幼稚、单纯的和较原始的情感,向高级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发展,有了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自我意识发生冲突,原来一体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观察的自我与被观察的自我,同时还出现了自我意识多方面的矛盾。案例4—2中的小丽,即处于青春期阶段。由于生理发育的迅速及心理发展的延缓,青少年生理成熟往往早于心理成熟,因而常显得身心发育不平衡。(二)青春期心理卫生
1.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2.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性意识3.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4.关注心理问题,注意结交益友四、青年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
青年期一般是指18岁~44岁这一年龄阶段,其又分为青年早期(18岁~29岁)、青年中期(30岁~39岁)和青年后期(40岁~44岁)。此期要经历升学、就业、恋爱、婚姻、为人父母及成就事业等重大人生事件,心理卫生就显得更加重要。(一)青年期心理特征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期是最佳状态,如果把人生比作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那么青年期本身就具有四大高峰的特征:一是体力高峰:骨骼、肌肉、体力都进入了人生的最佳状态,体力和精力最为充沛。二是智力高峰:学习、记忆、理解都进入了人生的最佳状态,脑功能成熟,认识能力提高了。三是探索高峰:思考人生、追求理想、憧憬未来都进入了人生的最佳状态,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四是创造高峰:思维、想象、求新都进入了人生最佳状态,思维敏捷、富于想象、敢于创新。(二)青年期心理卫生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加强自我意识的教育3.妥善处理成家与立业的关系4.注意多种角色的适应五、中年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中年期一般是指45岁~59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个体一生中发展最成熟、经验最丰富、工作能力最强,同时也是社会负担、心理压力最大的年龄阶段。(一)中年期心理特征中年期是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日益丰富,事业成功,易出成果的时期。然而体力、精力、魅力却在逐渐衰退,从而产生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令人沮丧。中年人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需要努力工作、抚养后代、照料老人、处理复杂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家庭和工作负担重。为满足强烈的成就欲,实现较高的抱负,他们必然付出艰辛的劳动,因而常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日常工作的压力,家庭事务的困扰,事业的失败,人际关系的矛盾,容易困扰他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焦虑、忧郁情绪,也可因疾病或家庭关系处理不当而出现退缩行为,缺乏自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信心,表现出胆怯和压抑情绪,从而影响自己的创造力,难以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应重视中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二)中年期心理卫生1.面对现实,量力而行2.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修身养性,陶冶性情4.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三)更年期心理卫生更年期是个体从成熟走向衰老的过渡时期,女性一般为45岁~50岁,男性一般为55岁~60岁。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会影响到心理,部分人会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甚至发生更年期综合征。因此,注重更年期心理卫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变化,保持情绪愉快2.自我调节和控制3.生活要有规律4.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六、老年期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老年期一般是指60岁~90岁这一年龄阶段,其又分为老年早期(60岁~69岁)、老年中期(70岁~79岁)、老年晚期(80岁~90岁)、90岁以上的高寿期。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需要关爱的一代,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一)老年期心理特征人到老年,生理上各个器官都逐渐趋于衰老,发病率增高。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逐渐出现衰退现象,感知觉能力下降,易在短时间内造成疲劳,记忆力减退,智能与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判断力和注意力的减弱,使老人对微妙的差异变得迟钝,运动能力衰退,大脑及神经系统易发生病理现象,出现言语障碍和失语症。人格改变,易出现精神障碍。退休和社会职能的变化,家庭变故(丧偶、丧子女),经济上不能独立,生活困难等,都是老年期的重要问题。由此而使老年人产生孤僻、自卑、固执、多疑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调整,将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二)老年期心理卫生
1.正视现实,发挥余热2.合理用脑,积极活动3.重新建立人际关系4.创造愉快的心境5.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返回目录章节第五章认识异常精神活动
第一节导致精神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第二节异常认知活动的典型表现第三节异常情感活动的典型表现第四节异常意志行为的典型表现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复述导致异常精神活动的主要因素: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识别异常精神活动的典型表现;在学习和护理过程中,表现出认真、严谨、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相应的心理和行为。第一节导致精神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一、导致精神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工作任务]复述导致异常精神活动的常见生物学因素。[实践操作]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凡是能够影响脑功能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这些因素可以是生物学因素,如体内的各种激素;也可以是心理因素,如各种应激;还可以是社会文化因素,如社会变迁或某一亚文化的影响。[问题探究]生物学因素与心理异常特别是精神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如后面的章节将要讲到的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某些类型和偏执性精神障碍,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所以,对于精神异常的病人,一定要询问其两系三代的家族史。对于伴有特征性躯体表现的病人,一定要严格查体。遗传为先天性致病因素,而后天的环境因素亦可成为精神异常的生物学因素。比如感染,由于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病原体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和吸收,电解质平衡失调、衰竭、缺氧等,均可招致脑功能或脑器质性病变,从而引起各种精神障碍。此外,直接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如脑外伤、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均可导致精神异常。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关注躯体疾病的变化,也要重视一些继发的精神症状,这样才能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知识拓展]目前对某些精神异常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精神药理学研究显示,病人脑内-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可能是抑郁症的发病基础,而多巴胺水平升高则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其他许多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机制仍在研究之中。二、导致精神异常的心理因素。[工作任务]了解导致异常精神活动的心理因素。[实践操作]在临床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病例存在着作为原因或诱因的心理因素。询问病史或者查阅病历可以发现这部分信息。有的时候,一些病人或者家属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有可能会归因不当,找一些无关的生活事件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精神异常,而且为了减轻当事人的责任或心理压力,还尽可能地把精神异常合理化,或者把诱因当作原因。这样对当事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因此而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学会识别心理因素的性质、与精神异常的关系及其所起的作用。[问题探究]导致精神异常的心理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带来紧张、压力的应激和一些生活事件。应激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在此不赘述。生活事件因素,包括童年期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年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影响,即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生活事件。有的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可以直接引起精神异常,如天灾人祸、亲人暴卒等一些异乎寻常的打击;还有一些心理因素只是诱发精神异常,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如人际冲突、社会地位的升降、个人角色的转换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的个性和心理状态起着更大的作用。心理因素是否引起精神异常,一方面与刺激的强烈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当事人对心理因素的评价有关。[知识拓展]针对心理因素在精神异常中所起的作用,精神病学家发展了很多心理治疗的方法,如认知领悟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催眠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有些方法后面的章节会作介绍。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阅这方面的书籍。三、导致精神异常的社会文化因素[工作任务]了解导致异常精神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实践操作]我们在接诊病人时,应仔细询问病人的籍贯、成长环境、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与文化有关的信息,以及有无特殊的信仰。只有将这些与症状联系起来看待,症状才是有意义的,也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与精神疾病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精神疾病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多不相同。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村居民或民族,所出现的精神症状多内容简单、贫乏,常与迷信、封建思想活动有关;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居民或民族,所出现的精神症状多与电波、光线、电子、卫星或物理性仪器遥控等有关。[问题探究]亚文化是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或生活方式。癔病性附体状态的发生与当地的亚文化特别是迷信密切相关。对于那些癔病性性格(暗示性强)比较突出的个体而言,则更容易出现附体状态。附体物一般为鬼、神、精灵等。常见的症状为神鬼附体的身份障碍,片段的幻觉、错觉、妄想,以及情绪行为的紊乱等。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坚决制止迷信治疗(火烧、鞭打等),以避免造成伤害。此外,移民和难民移往国外或者到本国的陌生地区居住或避难,由于文化的不同,也可引起精神障碍。文献报告提示,迁徙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民或难民担心失业、被歧视或担心患病等,且存在语言不通、生活困难、环境改变等诸多适应上的问题。[知识拓展]在某些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之中,可以出现一些类似恐缩症(Koro)的特殊精神障碍,如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有拉塔病(Latch)、行凶狂(Amok),日本冲绳岛的矮奴症(EMU)、加拿大森林地区的冰神附体症(Wililge)、澳大利亚北部的灵魂附体症(Molgri)等精神障碍。第二节异常认知活动的典型表现一、感觉障碍和幻觉[工作任务]理解认知过程异常的典型表现,能够判断常见的感觉障碍和幻觉。[实践操作]问题探究(一)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在精神科临床相对少见,但检查的时候仍需注意,不要遗漏。有的病人可因感觉障碍引发其他精神活动的异常,如继发一些妄想,引起焦虑情绪或意志行为方面的变化,如回避某些场所或反复就医等。除了上述提到的感觉过敏和内感性不适以外,临床上还可以见到感觉减退和感觉倒错。(1)感觉减退与感觉过敏相反,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对强烈的疼痛或难闻的气味,病人只有轻微的感觉。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则为感觉消失。(2)感觉倒错是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比如对热的刺激产生冷感,用棉球轻触皮肤时产生疼痛感或麻木感等。多见于癔症。(二)幻觉幻觉是精神科临床一种常见的知觉障碍,主要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其中以幻听最为多见。幻觉具有4个特点:形象的生动性;存在于客观空间;不从属于自己;不能随自己的意愿而加以改变。从幻觉的外部形象来看,可以分为成形和不成形两种。不成形的幻觉又称为原始性幻觉,缺乏具体的形态和明确的结构,如听到不明确的声响,像嗡嗡的声音,或者看见一道亮光或红的火花等。成形的幻觉最多见,指的是具有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觉形象,如听到清晰的话语声,见到完整的动物等。幻觉也可以继发一些精神症状,如妄想和一些情绪行为方面的障碍。[知识拓展]精神科临床上,幻觉可有不同的表现和划分方法。感知觉障碍除了感觉障碍和知觉障碍以外,还包括感知觉综合障碍,在临床相对少见。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精神病学相关教材。二、思维形式障碍[工作任务]掌握认知过程异常的典型表现,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思维形式障碍。[实践操作][问题探究]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本节讨论的均为思维形式障碍,以联想过程的障碍为主要表现,如联想过程的加快、减慢,表象和概念之间的非规律的结合等。思维迟缓是一种联想的减慢,与思维奔逸相反,表现为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语速慢、语音低,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常见于抑郁症。思维奔逸和思维迟缓均为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思维破裂为思维连贯性方面的障碍。思维松散也属于思维连贯性方面的障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表现是思维的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可发展为思维破裂。[知识拓展]临床上还可见到其他的思维形式障碍,如较少出现的思维活动形式的障碍,包括持续言语、重复言语、刻板言语和模仿言语,各有特点,可参考相关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三、思维内容障碍[工作任务]掌握认知过程异常的典型表现,能够复述并掌握常见的思维内容障碍。[实践操作]问题探究(一)妄想妄想的内容可以十分荒谬,逻辑错误显而易见,如案例5—6的描述;也可以比较接近现实,如某病人坚信同事吐痰、大声关门、说口头语都是针对他的,为此拒绝上班,这样的思维内容并不荒谬。主要看病人是如何做出这个判断的,是在什么前提下引出结论的,即是否存在病态的逻辑推理。临床上妄想的形成与以下精神状态关系较大:(1)意识障碍。在意识不清晰的状态下,病人丧失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此时妄想的形成多伴有幻觉和兴奋状态。(2)各种幻觉。特别是威胁性、议论性幻听,以及内感性不适,对形成妄想有很大的影响。(3)情绪对思维活动可产生影响。在情绪高涨的躁狂状态,可产生夸大妄想;在情绪低落的抑郁状态,可产生自罪妄想。(4)智能障碍。理解和批判能力的障碍可影响妄想的内容,如痴呆病人的妄想往往比较荒谬离奇。(二)超价观念除了妄想,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另外一种错误信念——“超价观念”。如某人因为祖母和母亲相继患肝癌,就坚信肝癌会传染。这种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超价观念。这种观念接近正常的思维,从内容上讲是某些现实的反映,与自身的切身利益往往有关,如自己的健康、安危、荣誉等。[知识拓展]临床上能看到的有关妄想的案例还很多,不止以上四种,对妄想类型的划分、解释有不同的标准,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亦有学者进行了探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精神病学相关教材。四、智能障碍[工作任务]掌握认知过程异常的典型表现,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智能障碍。[实践操作]问题探究痴呆为一种脑器质性损害,造成痴呆的疾病很多,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脑肿瘤、麻痹性痴呆、Pick病以及铅锰中毒等。在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另外一些与痴呆类似的表现,但其本质迥然不同。这类智能障碍主要由于强烈的精神创伤而产生,因而在大脑的组织结构方面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病变的本质基本上是功能性的,称为假性智能障碍。假性智能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心因性假性痴呆:其主要表现为对极简单的问题给予极为错误的回答,或看似正确但实不正确的回答。(2)童样痴呆:患者的精神活动返回童年时代,待人接物有如幼童,逢人就喊“叔叔”、“阿姨”,不遂意时即撒娇、故作稚态。[知识拓展]之前我们介绍过的21-三体综合征往往就伴有中度到重度的智力低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加深对智力低下的理解。老年性痴呆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的诊断目前主要还是依靠精神检查和病史汇报等主观资料。近两年国内外有文献报道,进行极低浓度的扩瞳试验可筛查、鉴别老年性痴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其原理。第三节异常情感活动的典型表现[工作任务]掌握情感过程异常的典型表现,重点理解和掌握情绪高涨、情绪低落与焦虑。[实践操作]问题探究情绪高涨和低落均为心境障碍,二者与焦虑均为病理性优势情感,即病人精神活动中占优势地位的病理情绪状态,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现实环境刺激不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工作中还可看到与情绪高涨类似的一种体验:欣快。欣快一般是指患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麻痹性痴呆等时呈现的类似情绪高涨的反应。欣快虽然与情绪高涨表面上类似,但由于病人存在智能障碍,其面部表情给人呆板、愚蠢、幼稚、诙谐和单调刻板的表现,难以引起正常人的共鸣。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一种与情绪低落类似的情感体验——恶劣心境,是指无明显外界原因和内在因素而出现不满、紧张、委屈、伤感、愠怒、易激动的心情。有的病人无故恐惧,或诉说各种不满,觉得处处不顺心。恶劣心境的情绪低沉程度不及抑郁状态,但持续时间较长。此外,还有一种情绪状态需要与情绪低落相区别——情感迟钝,是指病人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多是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如病人变得对亲属不体贴,对朋友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知识拓展]在临床上,除了上述病理性优势情感以外,还存在情感协调性障碍,即情感体验与思维内容或表情的不协调、不一致,如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矛盾情感以及“被强加”的情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精神病学相关教材。第四节异常意志行为的典型表现[工作任务]能够复述意志行为异常的典型表现,重点理解和掌握意志增强、意志减弱和意志缺乏。[实践操作][问题探究]意志活动是指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采取的制约和执行计划、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行动。意志活动具有以下特性:指向性、目的性、坚强性、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性。意志障碍者会在上述特性方面出现变化。意志增强和意志减弱均为意志活动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意志缺乏为意志活动在质的方面的变化。此外,意志障碍还包括意向倒错和矛盾意向,亦为意志活动在质的方面的改变。意向倒错主要是指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致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使人感到难以理解。矛盾意向是指病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但病人对此毫无察觉,不能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因而从不自动加以纠正。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该症状具有精神分裂症的本质特征。[知识拓展]行为是意志活动的外在表现。意志活动出现异常时,病人的行为亦会出现障碍,如兴奋状态、木僵状态、强迫性动作等。返回目录章节第六章理解心身疾病与心理应激
第一节心身疾病及其相关因素第二节心理应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确定心身疾病、应激、应激源、认知评价和应对的概念;认识心身疾病的种类及其相关因素;观察心身疾病的表现;认识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学习和实习中,表现出认真、严谨、积极主动的态度及积极的心理和行为。第一节心身疾病及其相关因素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生理疾病,但无明显精神活动或行为障碍。心身医学是专门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心身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了重要变化,这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明显标志,也是医学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结果。心身疾病的临床特征有:(1)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一般有比较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累及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2)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及各种生活事件、情绪反应密切相关。(3)个性特征是疾病的易患因素。(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起到扳机作用。(5)心理治疗或心身综合治疗的疗效比单纯药物治疗要好。二、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心身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心身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世界各国对心身疾病分类方法不同,包括的疾病种类很不一致。心理治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更有助于病情的康复。这种把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看作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机的统一体的观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也是目前临床上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向。三、心身疾病的相关因素(一)人格类型关于人格类型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发展史上有过许多研究。顿巴(Dunbar)提出了某些疾病与人格特点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理论,即相似的心身疾病病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她认为至少有8种疾病(例如冠状动脉梗塞、心律不齐、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和骨折等)是和人格特征有联系的。美国学者弗雷德曼(Friedman)和儒斯曼(Roseman)根据对病人的前瞻性和回溯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A型行为模式或称为A型人格者易患冠心病,认为这种性格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这类人群富有闯劲,雄心勃勃,有强烈的事业竞争心,比较急躁和难于克制,缺乏耐心等。还认为与此相反的B型行为模式不易患冠心病。此观点已为某些前瞻性研究所证实。有人把A型人格称为冠心病的先驱人格。英国学者艾森克(Eysenck)认为人格特征与心血管、癌症的病死率有关,心理和行为治疗对预后有积极的影响。(二)素质的脆弱性素质脆弱理论认为,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的某个器官或系统较脆弱,具有某些特有的生物学标志,从而形成不同种类的心身疾病的易感素质。米尔斯基(Mirsky)曾在加拿大对伞兵做过一次调查。他根据伞兵的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多少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伞兵的分泌胃蛋白酶原较高,而另一组则偏低。经过16个星期的紧张军事训练后,通过X线检查,在分泌胃蛋白酶原较高的一组伞兵(63人)中,有9例发现了十二指肠溃疡;而低分泌的一组中,无一例出现胃肠道的损害。他认为高胃蛋白酶原就是消化性溃疡的生理始基(analogue)。只有当这种由遗传因素所带来的素质上的易感性倾向,加上过去经历中所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的反应模式,再遇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就有可能在这一器官首先出现病态反应。(三)情绪情绪可以影响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常认为心理因素通过情绪活动影响躯体内脏器官功能。情绪可分为愉快的或积极的情绪和不愉快的或消极的情绪(亦称负性情绪)两大类。愉快和积极的情绪对躯体内脏器官功能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强度和效率,使人保持心身健康;而过度或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愤怒、怨恨、恐惧、焦虑、忧郁和痛苦等,则会抑制身体器官的功能,降低各项活动的效率。如果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神经活动功能失调,造成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情绪与自主神经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朗斯曼(Lachman)认为情绪伴随生理变化,通过条件反射或操作性强化,使情绪伴随的自主神经反应增强,而被强化的自主神经反应又进一步影响情绪,这样长期反复的强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某些器官或系统发生病变,从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四)心理应激详见本章第二节。(五)应对方式1.应对与应对方式应对是人们持续地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也是个体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应激和健康的中介机制。应对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个体因素与环境交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分层开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制图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术论文写作(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山地户外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自贡职业技术学院《商业银行与业务经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历史与比较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管理软件与BM技术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树人学院《图像处理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材料力学B(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届新高考数学大题训练:数列(30题)(解析版)
-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每日一练13份)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项目风险记录及跟踪表
- 5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卡(1000道打印版)每日100道
- 《生物发酵行业智能制造第2部分:生物反应器》
- GB/T 4008-2024锰硅合金
- 2024急性脑梗死溶栓规范诊治指南(附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专家共识总结归纳表格)
- 个人替公司代付协议
- FZ∕T 73037-2019 针织运动袜行业标准
- 废旧纤维回收和再利用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