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指导书_第1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指导书_第2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指导书_第3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指导书_第4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单位自1984年建成以来,为****事业发展,为****市做出了很大贡献。特色、技术力量显著,有过辉煌时期,进入九十年代后,因为设施落伍,居发迁移等原因制约了发展,发展缓慢。为根除制约****市**院发展顽疾,根本改善本身条件,迁建***单位是十分必需。***单位新建工程在***以西,***以北,临近城市***街,交通便捷,生态景观良好,周围地势较为平坦,毗邻****,基础设施较为优越。该地块在***区中心,满足医疗服务范围。新建***单位为****,占地面积:***m2,基地面积***m2,建设规模***m2,其地上***m2,地下***m2,容积率0.5,覆盖率0.14,绿地率38%,项目总投资****万元。二、目标任务1、任务由来:****院受****委托,***项目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2、评定工作依据:在工程建设选址阶段,必需对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其目标是为工程场地最终选定及征用建设用地宏观决议提供地质灾难防治科学依据,最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地质灾难对工程建设危害损失程度。***单位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是在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充足分析并结合评定区前人前后开展区域地质研究、地质灾难调查和区划和水文地质勘察等研究结果,对区内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灾难分布有了较为系统认识,是此次地质灾难评定工作关键基础依据。法律法规依据以下:(1)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难防治条例》(11月24日);(2)国土资源部《相关加强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通知》国土资发〔〕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技术要求(试行)》(3月25日);(3)省土地局、省地勘局地发[1999]56号文件《相关转发国土资源部《〈相关实施建设用地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通知》。(4)****省人民政府公布《****省地质环境管理措施》(1999年9月)。(5)国土资发[]162号文件之附件《相关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通知》。(6)本项目委托书。****院受****委托,对***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其关键任务以下:(1)搜集以往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确定评定区内地质灾难类型及易发区、段、点。(2)查明拟建场地地质环境基础特征;(3)对拟建场地地质灾难和地质灾难隐患进行调查,查明地质灾难类型、分布规律、稳定状态、危险程度及其关键影响原因,而且深入分析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4)依据工程特点在实际勘查基础上分析论证建设用地地质灾难危险性,并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现实状况评定、估计评定及综合评定;(5)划分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6)提出地质灾难防治对策及提议。三、工作方法、进程、工作量及质量评述****院(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甲级单位、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号)接收****委托后,成立了***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项目组,随即展开工作。项目科研技术人员严格实施国土资发[]162号文件之附件《相关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通知》,从新建工程建设地域地质环境具体实际出发,针对工程建设特点,以工程安全为关键,查明对建设工程相关设施组成危害多种地质灾难,对评定区进行系统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此次***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遵照《建设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技术要求》相关要求进行工作。1、工作方法此次评定工作在充足搜集结果资料基础上,对工程场区进行了全方面系统野外地质灾难调查,着重调查了工程建设场区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及岩土体特征、河流发育情况、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现实状况。(1)充足搜集、利用区内已经有地质资料及初步可行性研究资料,经过现场踏勘,初步确定地质灾难评定区范围、等级和调查区范围;(2)在调查区内开展具体地质环境、地质灾难调查;(3)对上述结果综合整理、系统分析研究后,进行拟建工程区地质灾难危险性现实状况、估计和综合评定,做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定;(4)对关键地质灾难隐患点和可能产生地质灾难危险地段提出防治方法提议。在野外调查和评定过程中利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MAPGIS)及数码摄像等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丰富第一手资料,室内汇报编制阶段数据整理、资料统计、计算、图件编制和复制等工作采取计算机技术,以提升结果精度和确保图件质量。2、工作进程及完成工作量9月9月9月9月13日见图0-1工作程序框图。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0-2。实物工作量表工作内容单位设计工作量完成工作量资料搜集份55野外地质灾难调查m2128800128800地质灾难调查点个55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点个33其它环境地质调查点个44接收评定委托接收评定委托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划分评定等级、确定评定范围地质灾难调查地质灾难类型确定及评定要素选择综合评定防治方法结论和提议提交汇报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基础特征分析估计评定现实状况评定图0-1工作程序框图3、任务完成情况依据《建设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技术要求》(试行),技术人员对评定区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编写了项目设计,依项目工作设计开展评定工作。充足搜集、分析了工程地域地质及相关资料,野外地质灾难调查工作全方面地对工程建设场区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灾难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取得资料全方面、翔实、可信。《***新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汇报》为此次评定工作提供了现场基础资料。评定汇报在地质灾难现实状况评定基础上,进行地质灾难估计评定、地质灾难综合评定,评定工作符合实际。此次评定工作资料搜集全方面、野外工作扎实、评定汇报内容丰富,基础说明了工程地域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难及地质灾难隐患类型分布和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危害情况,并分区划分了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提出了具体可操作防治对策和方法提议。评定工作达成了预期目标,符合国土资发[]162号文件之附件《相关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通知》要求。此次工作****市为中国***生产基地,曾做过大量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此次工作搜集到部分前人完成水、工、环地质资料结果以下:(1)****院等单位提交《****省环境地质调查汇报》,百分比尺:1:500000;(2)1985年****省***地质大队、***省地矿局****地质大队、**省地矿局****地质大队、****工程地质中心共同编写了1/100万《***经济区工程地质说明书》等五种说明书及对应图件;(3)1986年****省地矿局***地质大队及***省地矿局***工程地质大队合编了1/50万《****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汇报》及相关图件;(4)****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省****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汇报》,百分比尺:1:00;(5)****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提交《****省地质灾难调查和防治计划》,百分比尺:1:500000。四、评定范围、评定等级确实定评定范围以占地面积为关键,评定区面积122800m2。评定区地理座标:东经****-****″;北纬*****-****。依据国土资发[]162号文件之附件《相关印发****省建设项目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意见及技术要求通知》中评定等级分级标准(表0-3),拟建工程为通常建设项目。再结合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标关键性,确定评定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属简单(表0-4),所以确定此次评定工作为三级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分级表表0-3地质环境条件评定分级复杂程度建设项目关键性复杂中等简单关键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一级较关键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通常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为此次评定等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0-4复杂中等简单※1.地质灾难发育强烈1.地质灾难发育中等1.地质灾难通常不发育2.地形和地貌类型复杂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3.地质结构复杂,岩性岩相改变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3.地质结构较简单,岩性岩相较稳定,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3.地质结构简单,岩性单一,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5.破坏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通常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人类工程活动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一、位置和交通****市在****省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北纬****′—****,是中国关键****化工基地。****市属于****平原,整个地域处于松***、****冲积一级阶地上,地势平坦、开阔,地貌表现为波状起伏低平原特征。****市东和***地域相连,南和***省隔江相望,西部、北部和****市接壤。***铁路从市中心穿过,东南距***市159km,西北距***市139km。全市总面积***km2,其中市区面积***km2。***大道可沿***国道及**高速公路南至*市;铁路**线、**线是****省最关键运输干线。见图1-1。二、气象和水文1、气象拟建工程场地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地带,四季气候差异显著,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清凉早霜;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3.5℃,年均降水量441.3mm,且关键集中在6-9月,占整年降水量82.16%,蒸发量1589mm,年平均风速3.8m/s,无霜期145天,季节性最大冻结深度为2.10m,最大冻深为2.30m。****市气象资料具体见表1-1。图1-1****市气象资料统计表表1-1极端最低气温-40℃极端最高气温37.4℃累年最冷月日最低气温月平均值-25.1℃累年最热月日最高气温月平均值27.8℃年平均气压0.098MPa月平均最低气压0.0971MPa月平均最高气压0.0996MPa夏季平均气压0.0974MPa冬季平均气压0.0991MPa年平均相对湿度63.1%月平均相对最大湿度83%月平均相对最小湿度34%最湿月平均相对湿度75%年平均降雨量440㎜日最大降雨量115㎜雷暴日32.5天/年最大积雪深度220mm基础雪压0.30kN/m2冻土深度-2.10m采暖期180天主导风向冬季:西北;夏季:南、西南;时距10分钟基础风压0.5kN/m2时距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28.28m/s瞬时最大风速42.42m/s2、水文****市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淡水水面积达32万公顷,大部分还未得到充足利用,并表现为显著闭流区特征。境内湖泊、泡沼星罗棋布。**江从****市西、南流过,为境内提供了丰富淡水资源。西北部有**水系,河水在境内散流形成了大面积沼泽湿地和湖泊。****市区无外泄河流,湖泡众多,自然水循环为“自耗”型。地域低平开阔。地面水源关键来自天然降水。天然降水多聚集在市区大小150多个泡沼内。评定区范围内无天然河流,仅有引水干渠和零星泡沼分布,面积不大。3、土壤****市土壤是在特定地貌、成土母质、气候、水文、植被等成土原因综合作用下形成。据《****市志》记载,草原土壤占市区总土地面积18.64%,是关键耕地土壤;水成土壤关键有草甸土和沼泽土,其中草甸土占市区总土地面积52.23%。第二节人类工程活动评定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关键为人类工程设施及公路设施建设。工程场区现在为高新区建设备用地,总体来看,评定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加之区内地形总体较平缓,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破坏现实状况较轻微。第二章地质环境概况第一节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形地貌****市地处****省西南部,属于****平原腹地,海拔高度在***m(绝对高程)之间,地貌为平原,相对高度差为5—10m。建设场地在****平原东南部,所处地貌单元为低平原;地形平坦。评定区在****平原中部,从区域上看,地势整体呈平坦开阔,东部略高,西部略低特征,区域标高通常在***m之间,自然坡降在0.14‰。相对高差较小,通常1-3m。测区在地质结构上属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北部,紧临长垣结构带,地表为厚度约142米现代冲积覆盖,工程地质条件很好,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为,轻亚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亚粘土四层,局部地域含有流砂层,承载力均在120Kpa以上。二、地层岩性1、前第四系地层按区域地质资料,低平原区分布有第三系***岩,厚度1000m以上(见区域地层表2—1)。项目区在****盆地,地表被较厚第四系地层覆盖。据前人资料,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不一样时代地层严格受区域结构和地貌条件控制,区内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新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自中生代以来,全区以接收沉积为主,形成一套以湖相为主碎屑沉积建造。自下而上由上侏罗统***组。第三系***组地层等。2、第四系评定区域自上而下为新生界第四系,包含第四系**组,第四系覆盖厚度大于50m。工作区第四系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受新结构运动和地貌条件控制和影响,其沉积时代、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厚度改变有着显著差异,为能清楚表明工作区第四系概况,编制地层简表,区内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分布情况见下表2—2。三、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地下水赋存和分布,受区域结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控制和影响,水文气象原因对地下水赋存和分布也有一定影响。评定区处于****平原中部低平原中,区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较大,为地下水赋存提供了良好空间。据水文地质资料显示,评定区地下水关键有2个含水层:(1)孔隙潜水;(2)孔隙承压含水层现分述以下:(1)第四系孔隙潜水:广泛分布于全区,潜水含水层岩性以第四系上更新统粉细砂为主,局部有中细砂,含水层厚度改变较大,通常在1.00-7.00m之间,含水层埋深在1.0~5.2m,局部5-10m,单井涌水量为50-100m3/d。其补给关键为大气降水,其次为侧向径流补给,赋存条件差,透水性和导水性不佳,富水性弱,供水意义不大。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HCO3(2)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第四系中更新统林甸组砂、砾砂孔隙承压水:除**顶部缺失外,其它地域全部有分布。含水层上覆一层厚度20—80m湖相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及粉土等,因为分布稳定,组成了良好隔水顶板。含水层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砂、砾砂及圆砾,厚度3.0—10.0m,单井涌水量为100-1000m3/d。属低矿化淡水,地下水类型为HCO3地下水动态关键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及含水层岩性控制,该区地下水关键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次为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和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承压含水层间越流补给,湖泡、渠系等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水径流方向受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即由山前平原向中部低平原汇流。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区内地下水径流方向总趋势是由东北和北部向南部径流。地下水径流速度加紧,循环交替作用加强;排泄关键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人工开采排泄,二是潜水蒸发排泄,三是由北向南径流排泄,四是层间越流排泄。潜水类型实测稳定水位埋深为2.00m—4.60m,据调查,场地水位年改变幅约为1.00m左右。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临近场地经验确定,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四、地质结构和区域稳定性(一)区域地质结构评定区在大地结构单元上在****内。****中止(坳)陷带在地貌上组成了****平原,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内陆断(坳)陷盆地。燕山运动使****平原二级结构定型,在其东部形成了中央拗陷区、东部隆起区、东南隆起区。新结构运动继承和改造了燕山运动结构格架,关键以升降运动为运动方法,因为不均匀抬升和沉降,使****平原形成了不对称西部山前倾斜平原、中部低平原、东部波状高平原和北部岗状高平原地貌景观及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且较为复杂水文地质单元。地质结构不仅制约工作区地貌形态,同时也控制和影响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评定区东部(区外)有**断裂经过。该断裂呈北东方向展布,省内分布长度350km。该断裂是深部结构分区中央上地幔凹陷带和东部上地幔隆起区分界断裂,其生成时代为晚印支期,中—晚燕山期活动猛烈,发展成岩石圈断裂,喜马拉雅期趋于稳定,是控制****中止陷内中央坳陷带形成关键深大断裂。上述断裂均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没有显著地貌特征和其它迹象表明近期有过强烈活动,活动性较弱,且距评定区较远,可不考虑上述断裂对工程影响。(二)区域稳定性按国家地震局相关文件,本场地基础地震烈度为Ⅵ度。依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1:200万****省抗震设防工作图》及《中国地震烈度图(1990)》显示,评定区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地震基础烈度为Ⅵ度设防。在评定区东部分别发生过3.4、3.6、3.8级有感地震;评定区北部发生过4.1级有感地震,也曾发生过5.1级有感地震。评定区周围发生有记载地震震级较小—中等,且多为深震,上述地震对评定区影响较小。第四系以来新结构运动不显著,区域稳定性好,据此可判定评定区所处地域为地壳相对稳定段。第二节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基土成因类型为第四纪冲积层。耕土层下约有0.5~1.0m褐色或黄褐色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其下约有10m左右,冲积形成褐黄色粘土及黄色砂类土;下部为湖泊沉积作用形成黄色粘性土,地层水平方向成层比较规律,垂直方向性质差异较大。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30—180kN/m2。地下水对建筑物无影响。依据搜集到评定区邻近场地域域地质资料及此次工程地质勘察所取得钻孔地质资料,地层岩性由耕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及粘土、亚粘土组成,评定区内场地地层由上而下为:本场地勘察所揭示地层岩性特征:此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层序以下:第(1)层:腐殖土,黑色,上覆草皮,含大量植物根须及有机质。层厚0.40—1.20m,平均厚度0.85m。第(2)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中等压缩性,干强度中,韧性中,摇振反应无,含铁染。层厚0.90-7.00m,平均厚度3.80m。第(3)粉土:褐黄色,土质不均匀,砂性感较强,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密,很湿。层厚1.00-2.30m。第(4)粉砂:黄色,颗粒较均匀,关键矿物层分为石英、长石。中密,饱和。层厚1.80-2.60m。第(5)粘土:灰黑色,土质不均匀,见粉质粘土夹层。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地。软塑,局部见可塑和流塑土。层厚1.20-2.00m。第(6)粘土:灰-灰黑色,土质不均匀,见粉质粘土薄夹层。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可塑-强塑。层厚2.20-2.80m。第(7)粘土:灰色,土质不均匀,局部见少许粉质粘土薄夹层。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强塑。该层未被钻穿。特殊类土—季节性冻土评定区内近地表为季节性冻土,其标准冻深为2.10m,最大冻深为2.30m,在冻深范围内为粉质粘土②层和细砂③层,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表6.2.2判定,②层粉质粘土为强冻胀土,③层细砂也应考虑其冻胀性。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为很好,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第三章建设场地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第一节地质灾难危险性现实状况评定依据对评定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分析及现场实地勘测结果,评定区不含有产生坍毁、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难必需条件,评定区内无显著现实状况地质灾难现象发生。仅有冻土冻融灾难即冻胀融陷现象,工程场区地表普遍分布有较厚黑色腐植土和粉质粘土层,因为场地内只有2层土在季节冻土范围内,测得天然含水量W=23.5,塑限WP=16.7,即符合关系式Wp+5<W<Wp+9,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分类标准,判定为季节性冻土,融沉性分类为融沉,等级为II级;所以场地有冻胀融陷现象,危害性不大,在采取工程方法处理后可避免。依据工程勘察评价结果,不存在砂土液化灾难。依据我院掌握技术资料,拟建工程场地地面沉降量轻微,在采油注水区以地面抬升为主,而地下水漏斗区以下降为主,均属区域性地面沉降,地基变形量轻微,对工程影响不大。且在设计时加以设防和采取方法能够避免此灾难产生更大危害。第二节地质灾难危险性估计评定地质灾难危险性估计评定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依据工程项目标类型、规模及建设特点,估计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后对地质环境改变和影响,评价是否会诱发或加剧地质灾难发生和发育程度。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难危险性估计据现场实地调查及所掌握资料,该项目建设期间及建成后,建设场地及其周围岩土体较稳定,因为场地地形较平缓,场地整平所形成边坡坡度缓、高度小,将不会引发滑坡、边坡失稳、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难。也不会引发或加剧其它地质灾难如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发生和发育程度,估计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其它地质灾难危险性小。据现在报导,****市地下水漏斗水位缓慢回升,地面沉降变形轻微并趋于稳定。地下水漏斗水区为区域性地面沉降,伴随深入开发建设,地下水位现在处于缓慢回升过程,地面沉降变形会有所恢复,但***建设仍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水位改变,进而使地面抬升或沉降,因为幅度小,而且是区域性,所以,经过设计、工程方法等,可消除其危害,地基变形灾难危险性小。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难危险性估计依据本项工程建设特点和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建设场地地势平缓,地层岩性比较简单,估计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将可能遭受冻土冻融地质灾难。因为评定区在北方高寒地域,季节性温差大,秋季多有连续降雨且降温快速,季节冻土普遍发育,冻土层深达2.10m,每十二个月从11月初开始冻结,至翌年5月初融化。因为冬季发生冻胀可能性较大,造成表层土冻裂、冻胀现象发生,春季升温快,冻土层上部融水无法顺利下渗,使表层土含水量局部快速增加,易产生融陷现象。在工程建成后,冻土冻融地质灾难可能对浅基础构筑物和道路等造成危害,因为对冻土冻融地质灾难在采取工程方法进行防冻胀及融陷等方法后可预防并避免,故该种地质灾难造成危险性小。估计不会遭受滑坡、边坡失稳、地面塌陷、坍毁及泥石流等突发性灾难。其它缓变灾难如地基变形、砂土液化等也不会产生太大危险性,在采取防治设计和工程方法进行后可预防并避免,故该种地质灾难造成危险性小。第三节地质灾难危险性综合评定一、综合评定标准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69号文件《相关加强地质灾难危险性评定工作通知》附件要求中地质灾难危险性分级表内容,综合考虑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分级:1、地质灾难形成地质环境条件;2、地质灾难类型、分布发育特征、稳定状态及其对建设工程危害程度;3、地质灾难在采取工程治理防治方法时难易程度;4、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因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改变,引发或加剧原有地质灾难对建设工程危害损失程度。二、地质灾难危险性综合评定在充足考虑了评定区地质环境条件、灾难种类、危害程度、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原因,对工程危害损失程度及估计以后可能对建设场地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区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无显著现实状况地质灾难现象发生,估计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难关键有冻土冻融地质灾难,这类灾难较易于采取各类工程方法进行防治,地质灾难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损失程度较小,故将评定区总体确定为地质灾难危险性小区,见表3—1。地质灾难危险性综合评定表害表3-1确定要素分级危害对象地形地貌地质环境背景水文气象主要灾种状态分布位置损失情况危险性小区新建工程及生态地质环境地形起伏相对不大,关键为平原区,地表径流速度较慢在高平原中部,地层岩性关键为粘性土及粉土大气降水散流区,地表径流慢冻土冻融(冻胀融陷)新建工程场地不普遍存在小三、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评定工程建设场区为****平原区,地形相对平缓,第四纪冲积层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