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精梳教材_第1页
第5章 精梳教材_第2页
第5章 精梳教材_第3页
第5章 精梳教材_第4页
第5章 精梳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精梳

第一节概述一、精梳工序的任务:1.排除不符合纺纱要求的短纤维。2.在精梳过程中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分离。3.较为彻底地清除条子中的杂质和纤维结粒。4.通过喂入条的合并作用,使各种原料得到进一步混和。5.制成符合要求的精梳条。三、精梳实质一端积极握持,一端梳理。二、精梳机工艺过程棉型精梳机工艺过程

第二节精梳前的准备

由梳理制成的生条,纤维排列紊乱,纤维伸直度差,具有大量弯钩。一、准备工序的目的是:1.提高条子中纤维平行伸直度。2.根据喂入的需要,制成均匀的条子或小卷。(1)小卷需要定量均匀,容量大,外形好,退卷时不粘连发毛。(2)小卷的纵横向结构要均匀,使纤维层能在很好握持状态下梳理。二、准备工序的流程及工艺1、偶数法则(1)工艺道数要考虑棉条中纤维的弯钩形态,梳棉棉网输出成条时后弯钩占50%左右,前弯钩占5%左右。两端弯钩9%,无弯钩22%,其它10%。不同状态纤维的梳理情况准备工艺道数为偶数时,可使小卷在喂入精梳机构时,被钳板钳住的棉层中,多数弯钩纤维仍然是前弯钩,易被锡林梳理伸直,可减少其纤维的损失,节约用棉。准备工艺道数与弯钩纤维的喂入状态准备工艺道数配置2、棉精梳前的准备流程(1)预并条机—条卷机(条卷工艺)特点:(国产流程使用较多)设备结构简单,对纤维伸直作用较好。制成小卷层次清,不粘卷,但小

卷横向条痕明显,不匀大。(2)条卷机—并卷机(并卷工艺)特点:此工序制成小卷,横向均匀度好,有利于精梳时钳板的可靠握持,但小卷退卷易粘连发毛,机器动力消耗大。(瑞士RieterZ4/1a并卷机)(3)预并条机—条并卷联合机(条并卷工艺)特点:由于牵伸倍数和并合数较大,改善了纤维伸直度和小卷均匀度,但条并卷联合机占地面积大,且小卷易粘连,对车间温湿度要求高。(日本丰田DYNo.5)预并条机工艺简图条卷机工艺简图并卷机工艺简图并卷机条并卷联合机工艺简图准备组合预并条-条卷机条卷机-并卷机预并条机-条并卷机工艺道数222并和根数预并条5—6——5—6条卷20—2420—24——并卷——5—6——条并卷————24—32总并和根数100—1448120—192总牵伸倍数6—97.2—10.8小卷定量(g/m)39—5050—6550—70小卷结构粘层情况少略差微差棉层均匀度横向不匀,有较明显条痕横向均匀,无条痕,不易横向扩散横向可见条痕,较均匀,扩散情况较好小卷定量控制预并条可控制定量(±1.5%)没有定量控制预并条可控制定量(=1.5%)纤维伸直平行度较好较差最好准备组合预并条-条卷机条卷机-并卷机预并条机-条并卷机精梳机产量与落棉状况小卷定量低,配套精梳机产量低,精梳落棉中短绒率低小卷定量重,宽度大,精梳机产量提高,精梳落棉中短绒率比第一类高小卷定量重,精梳机产量提高,精梳落棉中绒率比第一类高使用情况占地面积少,为国内老设备所采用有利于提高精梳机产量、质量占地面积较大,适纺范围大,可提高精梳机产量、质量综合评价传统工艺与低速精梳机配套,经济效益稍差主要缺点是纤维伸直度提高不多具第一类、第二类的优点综合续表3、棉精梳前的准备工艺(1)并合数与牵伸倍数并合数多,利于小卷均匀及纤维混合。牵伸倍数大,利于纤维伸直,但易产生附加不匀、条子发毛、小卷粘卷。机型预并条机条卷机并卷机条并卷联合机并合数5-816-245-640-48牵伸倍数

4-91.1-1.64-62.3-3在实际应用中,准备工艺适当减少并合数与牵伸倍数,能明显改善精梳机退卷粘连现象。(2)小卷定量定量增大:①可提高精梳机的产量;②分离罗拉输出的棉网增厚,棉网接合牢度大,棉网破洞、破边及纤维缠绕胶辊的现象可得到改善,还有利于上、下钳板对棉层的横向握持均匀;③纤维丛的弹性大,钳板开口时棉丛易抬头,在分离接合过程中有利于新、旧棉网的搭接。机型A201FA251FA266定量g/m

39-5045-6560-80④有利于减少精梳小卷的粘卷。但定量过重也会使精梳锡林的梳理负荷及精梳机的牵伸负担加重。在确定精梳小卷的定量时,应考虑纺纱特数、设备状态、给棉罗拉的给棉长度等因素。4、长纤维(毛、麻绢)精梳前的准备(1)毛:一般采用2-3道针梳机;(2)麻、绢:一般采用二道工序。其中头道使用针梳机或罗拉牵伸机,双皮圈并条机(可对

麻绢纤维中的超长纤维进行拉断,为以后牵伸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二道采用针梳机

第三节梳理基本原理一、精梳机类型根据其作用原理的不同,精梳机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一)直型精梳机也称周期作用式精梳机,它的作用特点是精梳作用是间歇周期地进行的,这种精梳机去除短纤维、结粒、杂质的效果较好,落纤率较低。又可分为:前摆动式(拔取部分摆动)—毛型B311C、B311(CZ)后摆动式(喂入部分摆动)—棉型A211B、A201D、FA251;前后摆动式(拔取、喂给两部分都摆动)。(二)圆型精梳机1、毛纺用适合于加工粗长羊毛。其特点是梳理作用连续进行,产量较高,但对短纤维、结粒、草杂的清除能力较差,落纤率高,制成率低。2、绢纺用用于精梳绢丝生产。特点是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高,产量低,但梳理效果好,精绵绵粒杂质少,纤维平行伸直度好。(三)亚麻节梳机

麻束夹在夹麻器内,用节梳的针帘分梳其外露的一端(两个针帘分别梳理麻层两面),其中短纤维杂质被针帘带走,然后调换麻束握持位置,对其另一端进行梳理,梳好麻束由人工取下。特点是:

(1)对束纤维分裂劈细作用好,可提高工艺纤维支数。

(2)长麻制成率较低。二、棉型精梳机的运动配合1.机构组成(1)喂入机构——承卷罗拉、给棉罗拉、导卷板(2)钳持机构(握持)——上、下钳板(3)梳理机构——锡林、顶梳(4)拔取分离机构——分离罗拉、分离皮辊(5)出条机构——车面集合器、车面压辊、牵伸

罗拉、圈条压辊、圈条器(6)清洁机构——毛刷、尘笼、卷杂辊2.工艺过程3.运动周期由于精梳机的给棉梳理和分离接合过程是间歇进行的,因此为了连续进行生产,精梳机上各运动机件必须相互密切配合,协调工作。精梳机完成一个动作周期称为一个钳次,它可以分为相互连续的4个阶段(周期):(1)锡林梳理阶段上下钳板闭合有力钳持纤维后端,锡林梳针梳理纤维前端;钳板先后退,再前进(使梳理速度由快到慢);给棉罗拉不转;分离罗拉处于静止状态;顶梳不与须丛接触。(2)分离前的准备阶段锡林梳理结束;分离罗拉倒转;分离皮辊前滚;钳板前摆,上钳板开启;顶梳向前摆动,未参加梳理;喂棉罗拉开始喂棉(前给棉)。(3)接合分离与顶梳梳理阶段钳板前摆,使钳口外最长纤维达到分离罗拉钳口;分离罗拉正转,使倒入机内的棉网与新梳理的须丛前端机叠合而输出完成接合过程;顶梳插入纤维丛,被分离的纤维慢慢向前运动,从顶梳针隙抽过而被梳理直到钳板摆出最前位置,不再有纤维进入分离罗拉钳口,而分离结束。(4)锡林梳理准备阶段钳板后退;分离罗拉从正转到停转;顶梳开始后退;分离皮辊后退。4、精梳机主要机件运动及配合图三、精梳机的工艺作用分析(一)精梳工艺中几个基本概念1、梳理死区a

当钳板握持纤维须条由锡林进行梳理时其头端未能被锡林梳针梳理的一段长度称为梳理死区(梳理死隙)。设梳理死区长度为a,钳口点为A,始梳点为B,则:a=〔(r+h)2-r2〕1/2

=〔2rh+h2〕1/2式中:r—锡林的半径。h—圆梳针尖到钳板间(下钳板下沿)最小距离,称为梳理隔距。毛精梳机:钳板固定,a恒定。

一般h=1mm。棉精梳机:钳板前后摆动,h是变化的,最小处为0.2-0.4mm。因此,a也是变化的。2、拔取隔距R(毛)或落棉隔距(棉)a、毛精梳机:拔取隔距:拔取车在最后位置时,拔取罗拉钳口线与钳板钳口线间的距离(难测)名义拔取隔距:拔取车在最后位置时,拔取罗拉前沿与下钳板钳唇前沿间的距离。b、棉精梳机:落棉隔距:钳板在最前位置时,下钳板钳唇前沿与分离罗拉表面的距离。R的大小影响梳理质量、纤维的长短及落纤率的大小。3、总喂给长度F一个工作周期(工作循环)中喂入的须从长度。F影响梳理质量、制成率、精梳后的纤维品质。根据加工原料和产品的质量要求定。4、喂给系数(1)毛精梳机定义:在拔取过程中,顶梳的移动距离X与总喂给长度F之比。喂给系数:α=X/F。式中:X—拔取过程中或拔取结束前喂入的长度(顶梳移动的距离)。

F—总喂给长度。在拔取的同时喂给罗拉喂给一定长度的毛层,同时给进梳的八排梳针插入给进盒的毛层中,依靠其八排针控制纤维随同给进盒一起向前进完成喂给。给进盒、给进梳的前后移动是同时的。如0<α<1,指拔取结束前的喂入长度小于总喂入长度,拔取结束后顶梳与给进梳继续前移而喂入一段长度。一般,毛精梳机在拔取结束前喂入全部的喂给长度,故直型毛精梳机设计一般α=1,即拔取分离时顶梳下降后同须丛一起前移,移动是等于喂入长度,即X=F。(2)棉精梳机给棉方式有两种: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a)前进给棉:棉层在钳板前摆时喂入。

α1=X1/FX1—顶梳插入须从前已喂给的长度(mm);F—总喂给长度(mm)。顶梳插入须从前,给绵罗拉转动喂棉,当喂入一定长度时,顶梳插入须从,此后喂入的棉层就涌皱在顶梳后面。等顶梳离开须从后,涌皱的须从因弹性而挺直。喂给时间早或顶梳插入迟,X1大,表示须从涌皱在顶梳后面少,α1大。当0≤X1≤F时,0≤α1

≤1(b)后退给棉:棉层在钳板后摆时喂入。

α2=X2/FX2—钳板闭合前已喂给的长度(mm);

F—总喂给长度(mm)。

在后退给棉过程中,钳板闭合后给出的棉层将涌皱在钳板后面。钳板闭合越早,X2越小,α2越小。须从涌皱较多,在钳板后退时受锡林梳理的须从长度越短。当0≤X2≤F时,0≤α2≤1,不同给棉方式及喂给系数将影响精梳梳理质量(纤维长度、短纤率、棉结数等)及落纤率的大小。(二)直型精梳机纤维长度分析1、毛型精梳机(1)固定钳板式精梳机喂给过程在拔取的同时喂给罗拉喂给一定长度的毛层,同时给进梳的八排梳针插入给进盒的毛层中,依靠其八排针控制纤维随同给进盒一起向前进完成喂给。给进盒、给进梳的前后移动是同时的。喂给系数α,如0<α<1,指拔取结束前即顶梳移动距离小于总喂入长度。一般,在拔取结束前喂入全部的喂给长度,故直型毛精梳机一般设计α=1,即拔取分离时顶梳下降后同须丛一起前移,移动是等于喂入长度,即X=F(2)讨论α=1时纤维长度分类:须丛被锡林梳理结束时的状态须丛被梳理后开始拔取的状态须丛被拔取结束的状态a.须丛受锡林梳理结束时的状态,须丛伸出钳口线外的长度为R,未被钳板钳住而被锡林梳下落入落毛中的最大纤维长度为L1=R。b.锡林梳理后钳板开启,拔取开始,须丛向前移动一个喂给长度F,须丛头端进入拔取钳口线的移距也为F,须丛中长度为L2=R-F的纤维由于其尾端被钳板夹持,锡林梳理时未能梳去而当它的头端到达拔取钳口线时被拔取入毛网,成为毛网中最短纤维。c.进入落纤与进入毛网的纤维分界长度:

L=(L1+L2)/2=(R+R-F)/2=R-F/2。d.梳理长度及梳理次数:

梳理长度:R-a。而每次喂给长度小于梳理须丛长度,因此钳板钳口处的纤维要经过多次重复梳理才被分离,重复梳理次数为:

K=R-a/F(3)α<1时纤维长度分类:指拔取结束前的喂入小于总喂入长度,拔取结束后顶梳与给进梳继续前移而喂入一段长度。须丛被锡林梳理结束时的状态须丛被梳理后开始拔取的状态须丛被拔取结束的状态a.未被钳板钳住而被锡林梳下落入落毛中的最大纤维长度为L1=R+(1-α)Fb.锡林梳理后钳板开启,拔取开始,顶梳移动距离αF,进入精梳毛条中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R-αFc.进入落纤与进入毛网的纤维分界长度:L=(L1+L2)/2=R+(1/2-α)Fd.梳理长度及纤维头端受梳次数梳理长度:R+(1-α)F-a;每次喂给长度小于梳理须丛长度,因此钳板钳口处的纤维要经过多次重复梳理才被分离,重复梳理次数为:K=[R+(1-α)F-a]/F;当α=1时,K=[R-a]/F。(4)梳理质量的评判:a.重复梳理次数:多,梳理作用强,纤维伸直平行,纤维结及杂质少,精梳纤网质量好,但相应落纤要增加。b.精梳条中纤维长度及短纤率:纤维平均长度长,短纤率低,质量好。(5)理论落纤率图中:Lm—最长纤维;L0—最短纤维L1—进入落毛的最长纤维;L2-进入毛网的最短纤维;L—右部分为落纤,左部分为进入毛网纤维理论落纤率:Q=S1/S2×100%式中:S1—纤维排列图中纤维分界长度;L—线右边面积S2—纤维长度排列图总面积(6)影响梳理质量的因素(理论上)①拔取隔距RR↑则L↑落纤率↑落纤长度↑精梳条中纤长↑短纤维率↓梳理次数↑梳理质量↑。R是控制精梳落纤率的主要工艺手段。②喂给系数α在R、F不变的情况下,L=(L1+L2)/2=R+(1/2-α)F增加喂给系数,纤维分界长度L将减少,因此精梳落纤率减小。当α=1时,精梳落纤率减至最小,精梳制成率最高,但k=[R+(1-α)F-a]/F重复梳理次数少,梳理较差,精梳条纤维平均长度要减短。毛型α=1。③喂给长度FL=(L1+L2)/2=R+(1/2-α)F当α=1/2时,L=R,喂给长度的大小与L无关;当0<α<1/2时,随F↑,L↑,落纤率↑,梳理次数↑梳理质量↑;当1/2<α≤1

时,随F↑,L↓,落纤率↓,梳理次数↓梳理质量↓。通常毛精梳α=1。2、棉型精梳机(1)给棉长度指在一工作循环中棘轮转过一齿,给棉罗拉喂入的棉纤维长度,此值与上给棉罗拉直经d(mm)和上给棉罗拉相连的棘轮齿数Z有关。L=(1/Z)×2π×d/2即棘轮转过一齿给棉罗拉转过1/Z齿;如Z=10齿,上给棉罗拉外经d=19(mm)时,L=(1/10)×2π×19/2=5.97(mm)实际上由于上下给棉罗拉具有深齿沟槽,在加压状下棉层在沟槽处于屈曲状态,经过给棉罗拉后,屈曲部分又会相对伸直。

所以实际上喂给长度L’=K×L。式中K—沟槽罗拉沟槽系数。一般为1.1-1.15,随层厚薄,加压大小而变,一般在常用定量及加压下K为1.15,上例,L’=1.15×5.97=6.86(mm)。(2)给棉方式前进给棉:棉层在钳板前摆时喂入的给棉方式(国产A201)。后退给棉:棉层在钳板后摆时喂入的给棉方式。给棉方式的不同会影响落棉和棉网质量。(3)给棉过程以前进给棉方式为例:当给棉罗拉开始给棉时,钳板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初期给出的棉层涌皱在给棉罗拉与钳板之间,当钳板开启时,由于纤维的弹性,棉层会向钳口处伸展,增长了位于钳口处的须丛长度,使须丛头端更进一步接近分离罗拉钳口。当分离接合工作开始后,给棉仍继续进行,此时顶梳插入,阻碍棉层须丛的自由移动。给出的棉层会再次涌皱在顶梳后方,直至顶梳离开,再行伸直。喂给系数α:α=X/F式中:X—顶梳插入须丛前喂给长度(mm);

F—总喂给长度(mm);

0≤X≤F,则0≤α≤1。前进给棉分析:图中:I—I为钳板最后位置线。Ⅱ—Ⅱ为钳板最前位置线。III—III为分离罗拉钳口线。a—梳理死区,即锡林针尖与钳板钳持线之间最小距离,此距离上须丛未受到锡林梳理。R—分离接合隔距即钳板钳口与分离罗拉间的最小距离。F—总喂给长度。a.分离结束时钳板摆至最前位置Ⅱ—Ⅱ,钳口处须丛为R,同时顶梳插入后喂给长度(1-α1)F被涌皱在顶梳后的须丛内。b.钳板后退到最后位置I—I,顶梳退出须丛伸直,此时须丛长度为L1=R+(1-α1)F,该长度为锡林梳理前的长度。锡林梳理时,未被钳板握持的纤维可能被梳去,因此进入落棉中最长纤维等于L1,锡林梳理长度为:L1-a=R+(1-α1)F-ac.钳板开启且前摆,直至须丛前端到达分离钳口Ⅲ—Ⅲ时,给棉罗拉又补充喂给长度为X=α1F,这时参加分离的须丛长度为L1+α1F=R+(1-α1)F+α1F=R+F。d.由于须丛每次分离的长度为F,因此进入棉网中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R+(1-α1)F-F=R-α1Fe.在分离接合时顶梳插入至给棉结束,给棉罗拉还补充喂给(1-α1)F长度,这部分纤维仍涌皱在顶梳后面,重复(1)的状态。后退给棉a.分离结束时钳口外须丛长度为R,此时不给棉。b.钳板退到钳口闭合前喂给长度X=α2F,故钳口外须丛长度为R+α2F。c.钳板继续后退,锡林对纤维梳理,未被握持的纤维可能被锡林排出,故进入落棉中最长纤维长度L1’=R+α2F。锡林梳理纤维长度:L1’-a=R+α2F-a。钳口闭合后喂给(1-α2)F涌在钳口。d.钳板向前摆动,逐渐开启,钳口后向须丛因弹性伸直,故钳口外须丛长度为:R+α2F+(1-α2)F=R+F。e.由于每次分离须丛长度为F,故进入棉网中最短纤维长度为:

L2’=L1’-F=R+α2F-F=R-(1-α2)F。f.分离结束时重新回到过程(1)以后重复。

两种给棉方式的比较公式:不同给棉方式影响梳理质量、落棉率。棉纺二种给棉方式,1/2<α

给棉方式前进给棉后退给棉分界纤维长度R+(1/2-α1)FR-(1/2-α2)F重复梳理次数[R+(1-α1)F-a]/F[R+α2F-a]/F重复梳理次数较少 较多 梳理须丛长度较短较长梳理质量较差较好落棉少多实际表明前进给棉时,落棉率要小4~6%。(4)钳板工艺

要求钳板握持纤维充分,左右握持力一致,开口充分,开口、闭口时间符合工艺要求。四、精梳机梳理作用分析梳理作用的实现:1.锡林—梳理头端,2.顶梳—梳理尾端。(一)锡林梳理作用分析1、梳理方式纤维在钳板握持下受到锡林梳理前端。对消除纤维前弯钩十分有效。使纤维伸直平行,除去须丛中的短纤维、杂质、纤维结。园梳作用分析甲—梳理状态;乙—梳针手受力分析2、作用机理

设纤维对梳针的阻力为P称为梳理力,其与梳针夹角为β(梳理角)。M=Pcosβ,N=Psinβ。虽然随着梳针位置改变,梳针向下转时梳理角β↓,M↑。在梳理过程中,纤维受M力向针隙深入,但受到梳针对纤维的摩擦阻力F:F=Nμ=μPsinβ故只有M>F时,纤维才能深入针隙或针才能插入纤维。(可见,随着梳理的进行,M逐步↑,纤维逐渐被针插入)所以:Pcosβ>μPsinβctgβ>μ或tg(90-β)>tgφ所以:β<900-φ。φ—摩擦角(纤与针)梳理角β的大小和梳针植针角α有关,α↓则β↓。β小则针易插入须丛,梳理好。一般梳针植针角α,棉麻绢α为500,毛α为37-390。(二)顶梳梳理作用1、顶梳梳理特点:头端梳好的须从在拔取罗拉的握持下,由顶梳梳理纤维的后端。2、作用机理

顶梳应在拔取刚开始时插入须丛,防止漏梳,插入位置应尽量在梳理死区之外,尽量向前靠拢,以喂入纤维时不碰到拔取皮板为原则。(毛纺顶梳拔取皮板隔距一般为0.5-2mm常用1mm)。五、精梳分离(拔取)与接合(叠合)(一)分离(拔取)罗拉分离(拔取)的须丛接合形状

L—分离须丛长度;G—接合(搭接)长度;S—有效输出长度。(二)分离接和作用分析1、分离须丛长度可从分离罗拉运动曲线上推算。

第一根纤维头端进入分离钳口开始,分离点为C,最末一根纤维头端进入分离钳口在d点,因此第一根和最末一根纤维头端之间的距离必是分离罗拉运动曲线上开始与结束。分离时的位移差值线为“分离工作长度”。分离须丛长度:L=K+l=(Sd-S)+l。式中:Sd-Sc——结束分离和开始分离时分离罗拉位移差值;

l——纤维长度。2、分离(拔取)须丛形状现以毛精梳机为例来讨论。假设喂入条的结构是均匀的,并且把每一种等长的纤维归于一组,用高度一定的连续平行边形表示,纤维间移距相等,因此喂入条可看作由许多连续的平行四边形叠加而成。为简化起见,钳板钳制的喂入条是由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平行四边形A、B、C、D所组成:

如下图所示,以l1、l2、l3、l4分别表示各组纤维长度S1、S2、S3、S4分别表示各组纤维含量的百分率。设拔取隔距为R,喂入长度为F,该四组纤维长度分别为:l1<R-F,R-F<l2<R,l3=R,l4>R(三)分离(拔取)过程的变牵伸值由于分离(拔取)过程中分离(拔取)罗拉表面速度和喂入速度都在变化,因此分离(拔取)牵伸值也是变化的,可用下式表示:

ÉX=VT/(VA-VB)式中:ÉX—分离(拔取)过程中的瞬时牵伸倍数

VT—分离(拔取)罗拉表面速度

VA—顶梳移动速度

VB—分离钳口移动速度(毛精梳机上拔取时拔取钳口不移动,即VB=0)毛型精梳机:ÉX=拔取罗拉瞬时速度V2/瞬时喂入速度V1A201D精梳机开始分离时牵伸值较小,以后逐渐加大直到最后增加很快。B311毛型精梳机拔取开始时牵伸值最大,以后急剧减小,牵伸值变化较大。工艺牵伸(实际)为g1×m/g2。B311:g1—喂入毛条定量。

g2—输出毛条定量。

m—喂入毛条数。工艺牵伸(棉)=G1/g2×并合数。

G1—喂入小卷定量(克/米)。

g2—输出棉条定量。整个分离(拔取)须丛的平均牵伸值É。É=K/F。式中:K—分离(拔取)工作长度;

F—喂入长度。如A201D棉型精梳机:F=6.86mm,K=61.42mm则É=8.95倍;B311毛型精梳机:若F=7mm,K=133.4mm

则É=133.4/7=19倍。由于分离(拔取)过程中的牵伸、分离须丛拉长变薄了,但须丛外形仍是前部逐渐变厚,尾部渐薄,由于不均匀的牵伸使纤维头端移距不规则,加剧了纱条结构的不匀。(四)分离(拔取)须丛的接合长度分离(拔取)罗拉分离(拔取)的须丛接合形状如下图所示:

L—分离须丛长度,

G—接合(搭接)长度,

S—有效输出长度。

有效输出长度S即为分离(拔取)罗拉每次顺转量与倒转量的差值。当L一定时,G↑,则纤维网接合性能愈好。接合率η=G/S×100%分离须丛的接合对降低精梳纤维网的不匀,改善精梳条干不匀关系很大。 有效输出长度S=Se接合长度G=L-Se、接合率η=G/S×100%。例:FA251精梳机Sc=-48.81mm、Sd=11.06mm、Se=33.78mm。求FA251精梳机的接合率。解:分离须丛长度L=Sd-Sc+l

=11.06+48.81+30=89.87mm;有效输出长度S=Se=33.78mm;接合长度G=89.87-33.78=56.09mm;接合率η=56.09/33.78×100%=166.1%。

毛精梳机上接合长度在生产上是可以作适当调整的,以改善精梳条的条干均匀度。毛精梳时拔取须丛的形态是头部粗短,尾部细长,其重量变化大致是前部(占1/3长度)的重量,约占总重量的60%左右,后部(占2/3长度)的重量约占40%左右,因此为了得到较为均匀的精梳条,根据实际经验,后面一片须丛头端叠合在离前一片须丛头端(1/3~2/5)L处较为适宜,即有效输出长度S为(1/3~2/5)L,接合长度G为(2/3-3/5)L为宜,如下图。

第四节棉型精梳机一、结构组成由钳持给棉机构、梳理机构、分离接合机构、排杂机构、输出机构、牵伸机构、圈条机构等组成。给棉方式前进给棉后退给棉分界纤维长度R+(1/2-α1)FR-(1/2-α2)F重复梳理次数[R+(1-α1)F-a]/F[R+α2F-a]/F重复梳理次数较少 较多 梳理须丛长度较短较长梳理质量较差较好落棉少(4-6%)多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1、喂棉方式2、喂棉罗拉的给棉长度当给棉长度大时,精梳机的产量高,但精梳锡林的梳理负担加重而影响梳理效果。因此,给棉罗拉的给棉长度应根据纺纱特数、精梳机的机型、精梳小卷定量等情况而定。喂棉长度一般在4~6mm。

3、精梳小卷的定量定量增大:①可提高精梳机的产量;②分离罗拉输出的棉网增厚,棉网接合牢度大,棉网破洞、破边及纤维缠绕胶辊的现象可得到改善,还有利于上、下钳板对棉层的横向握持均匀;③纤维丛的弹性大,钳板开口时棉丛易抬头,在分离接合过程中有利于新、旧棉网的搭接;④有利于减少精梳小卷的粘卷。但定量过重也会使精梳锡林的梳理负荷及精梳机的牵伸负担加重。应考虑纺纱特数、设备状态、给棉罗拉的给棉长度等因素。机型A201FA251FA266定量g/m

39-5045-6560-804、落棉隔距

落棉隔距是调整精梳落棉率和梳理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落棉隔距改变1mm,精梳落棉率改变约2%。落棉隔距的大小应根据纺纱特数及纺纱的质量要求而定。5、锡林定位

锡林定位也称弓形板定位,其目的是改变锡林与钳板、锡林与分离罗拉运动的配合关系,以满足不同纤维长度及不同品种的纺纱要求。

锡林定位的早晚,影响锡林第一排及末排梳针与钳板钳口相遇的分度数,即影响开始梳理及梳理结束时的分度数。锡林定位早,锡林开始梳理定时、梳理结束定时均提早,要求钳板闭合定时要早,以防棉丛被锡林梳针抓走。同时也影响锡林末排梳针通过锡林与分离罗拉最紧隔距点时的分度数。

锡林定位晚时,锡林末排针通过最紧隔距点时的分度数亦晚,有可能将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抓走形成落棉。当所纺纤维越长时,锡林末排针通过最紧隔距点时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长度越长,越易被锡林末排针抓走;因此当所纺纤维越长时,要求锡林定位提早为好。6、顶梳高低隔距及进出隔距顶梳的高低隔距是指顶梳在最前位置时,顶梳针尖到分离罗拉上表面的垂直距离。高低隔距越大,顶梳插入棉丛越深,梳理作用越好,精梳落棉率就越高。高低隔距过大时,会影响分离接合开始时棉丛的抬头。顶梳的进出隔距是指顶梳在最前位置时,顶梳针尖与分离罗拉表面的隔距。进出隔距越小,顶梳梳针将棉丛送向分离罗拉越近,越有利于分离接合工作的进行。但进出隔距过小,易造成梳针与分离罗拉表面碰撞,一般为1.5mm。7、分离罗拉的顺转定时精梳机的分离接合工艺主要是利用改变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方法,调整分离罗拉与锡林、分离罗拉与钳板的相对运动关系,以满足不同长度纤维及不同纺纱工艺的要求。分离罗拉顺转定时是指分离罗拉由倒转结束开始顺转时,分离盘指针指示的分度数。(1)对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要求根据分离接合的要求,分离罗拉顺转定时要早于分离接合开始定时,否则分离接合工作无法进行。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确定应保证开始分离时分离罗拉的顺转速度大于钳板的前摆速度。

b、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确定应保证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不被锡林末排梳针抓走。(2)分离刻度与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关系在精梳机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调整方法是调节分离罗拉定时调节盘)的相对位置。(3)分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