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庄园

1.封君封臣制度

(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⑵内涵: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

取土地者为封臣。

(3)权力与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

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实际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4)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

联系起来,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

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庄园与农奴制度

(1)庄园

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

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

(2)农奴制度

①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

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

缴纳租税。

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集中

(1)过程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第1页共17页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⑵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自治

(1)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

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⑵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

治权。

(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

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教会专权

(1)地位: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

教会的指导,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由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

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2)强盛: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3)查士丁尼统治

①对外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②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

第2页共17页

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⑷衰落

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

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表现: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

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⑸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⑴基辅罗斯: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⑵莫斯科公国

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

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对外继续扩张。

③结果: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国家

(1)背景:

①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生产停滞。

②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的形成

①时间:7世纪初

②创始人:穆罕默德

③经典:《古兰经》

④主张:宣扬信仰唯一的神一一“安拉”,宣扬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第3页共17页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元年)

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穆斯林军队北进叙利亚,

东灭波斯,占领两河流域,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边境,并击败

了唐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同时战胜埃及,横扫北非,到8世纪中

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⑵鼎盛

①政治稳定

A.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B.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C.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

国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

古代的户部)。

②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

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③文化灿烂

A.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

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B.原因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开放宽容的态度;

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

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C.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3.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

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第4页共17页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征服小亚细亚: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

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向欧洲进军: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

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强盛的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

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①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

担各种苛捐杂税。

②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

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笈多帝国(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

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③宗教: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东亚

⑴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

“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第5页共17页

A.内容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经济: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外交: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B.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的局限。

②幕府统治:

A.背景

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

成庄园;

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B.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C.特点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D.局限: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

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

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

A.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

B.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

C.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

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

后牺牲。

第6页共17页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1.古代非洲班图人

(1)贡献: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

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活动区域:班图人原是西非居民,后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

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古代非洲文明区域

(1)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

①出现: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

②发展: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⑵东非

①代表: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有桑给

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②原因: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

③兴盛:广泛使用奴。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

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

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⑶西非

①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

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

心。

②桑海:原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的霸主地位,

16世纪达于极盛。桑海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

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16世纪末,因遭遇外

来入侵而逐渐衰落。

⑷南非

①建立: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第7页共17页

②鼎盛:14一15世纪,进入鼎盛,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其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L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

生等农作物。

2.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

⑴玛雅文明

①政治统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

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②农业和手工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

③建筑及艺术:城市建筑精美,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④自然科学: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

道“零”的概念。

⑵阿兹特克文明

①政治统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

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②经济基础: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

耕地面积。

③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

交通和运输。

⑶印加文明

①兴起: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

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地方分四

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为了征税和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

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居

民,以防止他们反抗。

第8页共1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

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题号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1.恩格斯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一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伊斯兰教创立时的历史转折主要表现在()

A.阿拉伯半岛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B.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

C.阿拉伯奴隶社会正日益发展

D.阿拉伯承袭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

2.《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

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

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3.阿兹特克人在一些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铺垫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这一发

明()

A.完善了交通系统

B.拓展了领土疆域

C.扩大了对外贸易

D.扩大了耕地面积

4.就经济繁荣状况而言,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和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繁荣时期,其表述

不正确的是()

A.阿拉伯帝国都城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B.首都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唯一城市

C.奥斯曼帝国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D.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第9页共17页

5.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律体系的是()

A.《新法典》

B.《法理概要》

C.《法学汇纂》

D.《查士丁尼法典》

6.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

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

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7.中国的冶铁和水稻技术最早传到日本是在()

A.商周时期

B.秦汉之际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8.下列有关开始于公元7世纪中期的日本大化改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持续了约半个世纪

B.仿照中国的明清制度改革

C.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9.对中古时代的欧洲所呈现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

B.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C.罗马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

D.城市的繁荣贯穿始终

10.它从公元前4世纪的铁器时代至公元1世纪之间由于非洲之角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限

制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4世纪时,在国王埃扎纳统治下进行文字改革,创制了一直

沿用至今的埃塞俄比亚文字。埃扎纳所统治的国家是()

A.桑海

B.津巴布韦

C.阿克苏姆

D.印加

第10页共17页

11.下面图片所显示的场面,作战双方是()

A.奥斯曼土耳其一拜占庭

B.西罗马一拜占庭

C.波斯―奥斯曼土耳其

D.马其顿一基辅罗斯

12.这件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注:今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斧上雕刻着一个侧面

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

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义。此件文物反映了()

A.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B.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

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

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13.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在先后征服哪些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

帝国()

A.西亚和北非

B.巴尔干和东南欧

C.西亚和巴尔干

D.北非和东南欧

14.7世纪穆罕默德顺应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阿拉伯国家雏形是在()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比伦

15.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A.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B.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第11页共17页

C.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D.沟通和传播了东西方文化

16.中世纪欧洲农奴与市民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地位方面有所不同。中世纪的市民()

A.生产主要为满足领主及自身生活需要

B.有较多选择机会和一定的政治权利

C.生活艰苦而封闭

D.无人身自由,处在社会最底层

17.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

①封建等级制②庄园制③等级君主制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19.城内最大一座金字塔台庙其规模甚至可与古埃及的媲美。为了满足城市稠密人口对粮食

的需要,在湖泊中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园地”,以扩大种植面积。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把这

座城市烧成了废墟。后来建立在这座废墟上的城市是()

A.墨西哥城

B.温哥华

C.布宜诺斯艾利斯

D.巴西利亚

20.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最大的封建主是()

A.国王

B.贵族

C.教会

D.商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西欧封建庄园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9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剩余农产品

增加,(手工业者)来到教堂、城堡周围或渡口、桥梁、要隘等交通路口上,生产和出售他们

第12页共17页

的产品,形成了集市,而后诞生了中世纪的工商业城市。城市的兴起和争取自治权的过程,

就是不断压缩和瓦解庄园制的过程。14-15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处于全面调整阶段,封

建的、以庄园生产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全面瓦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

问题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__________和依

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

(2)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低下有关。

(3)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

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制庄园趋向瓦解。

22.材料公元前6世纪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兴起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贸易帝国即著名的

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王国第74代国王兰巴曾建造了66座独石方尖碑。据考古学家考证,

这些石碑很可能是阿克苏姆国王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墓碑。……今天,在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

州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上仍然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方尖碑,这些碑雕刻精美、外形壮观。……阿

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国王手持宝剑和棕桐叶的图案。在社会文化

方面,国王埃扎纳皈依基督教之后,基督教获得广泛的传播,在阿克苏姆石碑群不远处,有

一处带围墙的宽敞建筑群,主体是两座教堂。其中一座很古老,而另一座的年代显然要近得

多。这两座教堂都是为锡安山的圣玛利教堂的存放金约柜的使命而建造的。

—据《中国世界古文化:阿克苏姆文化——以方尖碑著称的文化》

问题(1)阿克苏姆的方尖碑群有何主要历史价值?

(2)阿克苏姆铸币图案有何象征意义?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阿克苏姆的社会文化状况。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罗马人由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王政时代”,

罗马城邦的管理组织民众大会、元老院和“王''管理罗马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罗马古老的氏族习

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在“王政时代'’的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罗马第六代王塞尔

维乌斯实行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则把罗马城划分

为四个区域,并按财产的多少将罗马人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这场改

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形成和法的正式产生。——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社会在不断强大以后,开始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

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

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

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况,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

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

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一套与公民法不同,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关

第13页共17页

系的万民法。——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请回答:

(1)在罗马法正式诞生之前,罗马政府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罗马法是在什么背景下

产生的?

(2)据材料二说明罗马扩张中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万民法的制定反映了罗马政治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24.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

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

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当时的世界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

还没有连为一体,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区(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

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一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

学文明区)在历史学上分别表述的。

问题史学家所谓的中古时期或中世纪主要是指()

A.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形成时期

B.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

C.奴隶制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25.材料1220年,教皇洪诺留三世建立“宗教裁判所”,从此教会可以公然对持有“异端思想”

的人进行审判乃至处以极刑。其酷烈程度是惊人的,以西班牙为例,据统计从1483年以后

300多年的时间里,被判处的异端分子达38万多人!1327年阿斯科里仅仅认为地球是球形

的,就被处以火刑。哥白尼因提出太阳中心说而遭受到教会的猖狂迫害。捍卫哥白尼学说的

伽利略也遭到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学说,被宗教法庭烧死在罗马

鲜花广场。

问题(1)材料的内容体现了教会在西欧哪一方面的统治?据所学,扼要列出西欧基督教会所

拥有的其它主要特权。

(2)教会的统治给西欧带去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中这些被教会称为异端的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14页共17页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2.【答案】D

【解析】材料中《查士丁尼法典》没有赋予妇女担保的权利,故不能反映出罗马法充分保护

平民权益,故A项错误;法律规定妇女没有担保权,可知妇女没有取得与男子相等的地位,

故B项错误;从材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可知执法者不是任

意行使裁判权,故C项错误;罗马法规定的妇女没有的权利,在实施中却进行了部分调整,

使妇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为别人担保,可知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阿兹特克人的这一发明就是“浮动园地"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故选D。

4.【答案】B

【解析】

5.【答案】D

【解析】

6.【答案】A

【解析】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世俗贵族、教会或教皇对王权都形成了有力的分权和制约,

故A项正确。在中世纪,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排除B项;“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

未出现”与“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不符,排除

C项;D项所述与实际不符,也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B

【解析】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故选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J7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仿效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西欧各城市兴起是在10—11世纪,没有贯穿中古时代的欧洲,故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据''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和“埃塞俄比亚“可知该古国是阿克苏姆,C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由图片信息“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战”,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

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故选A。

第15页共17页

12.【答案】A

【解析】据“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和文物出土地点,可知A项正确。据文物出土地点

可排除B项,印加文明崛起于秘鲁;C、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13.【答案】A

【解析】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

大帝国。故选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