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0级高三模拟试题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研究,一般是通过考古学文化进行的。考古学文化是在19世纪8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首创的器物类型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11年德国考古学家科西纳提出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实际上是类型学的升级版。其后,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考古学文化是一批总是反复共生的遗存类型——陶器、工具、装饰品、葬俗和房屋式样。作为中国第一位系统阐述考古学文化的学者,夏鼐于20世纪50年代末指出:“(考古学中的)‘文化’是考古学上的特别术语,是有它一种特定的含义。这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的一群对象的总称。”从考古学文化的定义中可以发现,考古学文化主要用于史前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且是研究人群或族群问题。当然考古学文化在历史考古中同样可以用来研究其人群、族群的时空问题,但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领域的考古学研究,则属于历史考古,其物化载体不同于史前社会。也就是说,史前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是以类型学为基础的,其本质不具有文明与国家的内涵。以类型学为手段、以史前时期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文化,就其遗物的时代研究,只能提出遗存的相对年代,也就是不同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早晚问题。20世纪中叶,碳14测年法应用于考古学的年代学研究,其精确性超过了以类型学为基础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对于不同史前考古学文化的人群或族群研究来说,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使考古学家能够比以陶器等为主要物化载体的类型学研究更科学、更细致地划分人群、族群。“考古学文化”这个概念多用于史前时期的考古研究,而人类历史越早,受自然环境约束就越强,甚至可以说史前时期各地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多由自然环境不一所致。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考古学文化主要用于人类史前社会研究,史前社会相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只是人类历史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人类学家所说的蒙昧时代,或考古学家所说的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进入国家阶段后,传统的主要用于史前考古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方法等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从考古学方法论来看,考古学文化有些落后了。考古学研究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在人类文明时代,相关考古学重要研究领域应重新审视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局限性,探索如何科学定义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及其物化载体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摘编自刘庆柱、韩国河《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瑞典考古学家首创、德国和英国考古学家延伸发展的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中用于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方式。B.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史前社会和史前遗存,其主要物化载体是陶器等遗物,研究方法主要是类型学。C.史前考古学文化和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都可以研究人群、族群,但它们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手段不同。D.人类社会进入国家阶段后,应当舍弃传统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方法,关注应用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讲述了考古学文化的发展由来,从中可以看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B.文章探讨考古学文化时,为了说理更透彻,把考古学文化分为两类,这更易于读者理解。C.文章采取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夏鼐、马克思的观点增加了文章的权威性与可信度。D.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方法存在不足,并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鼐在20世纪50年代末对考古学文化中“文化”的概念的诠释直接点明了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对象。B.碳14测年法、分子生物学等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使考古学家在进行考古学研究时更加科学、精准、细致。C.在史前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的,这说明人类历史越早,受环境的约束越强。D.随着时代发展,考古学文化逐渐落后,在研究时要科学探索其物化载体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材料二: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极大增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比如,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面向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和多样的灵感源泉,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摘编自魏鹏举、魏西笑《文化数字化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对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端生产的指向具有极强的引导性。B.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增强了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C.受城乡、区域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造成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时代的到来缩小了这一差距。D.文化数字化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让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形成一体,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唐宫夜宴》运用VR技术,把唐三彩、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物品作为节目背景,让唐朝小姐姐们穿梭在这些唐元素之中,一瞬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B.西班牙的毕尔巴鄂镇,因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古根汉姆展览馆而激活城市经济,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旅游胜地。C.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依托国家级核桃基地品牌,积极打造“核桃+电商”为主题的电商创业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卖全国、销全球。D.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播出,以跨媒介的方式,融合影像、文学、照片、动画、访谈等形式,在多维度视觉中向观众呈现波澜壮阔的百年建党史,为当代红色美术创作提供了鲜活样本,成为一款“现象级”节目。6.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数字故宫”小程序受到追捧。书画爱好者通过故宫发布的‘故宫名画记’,能看到超高清的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建筑爱好者通过‘全景故宫’,可以走进虚拟场景,一个人尽情游览所有建筑……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数字故宫”小程序都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让更多国宝“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随地畅享精彩数字文旅体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C.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景初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帝谓懿曰:“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帝曰:“然则三者何出?”对曰:“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必先拒辽水,后守襄平也。”六月,司马懿军至辽东,公孙渊使大将军卑衍、杨祚将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贼所以坚壁,欲老吾兵也,今攻之,正堕其计。且贼大众在此,其巢窟空虚。直指襄平,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水,出其北,直取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七月,大霖雨,辽水暴涨,平地水数尺。三军恐,欲移营。懿令军中:“敢有言徒者斩。”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懿皆不听;曰:“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雨霁,懿乃合围,昼夜攻之,矢石如雨。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八月,渊使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却兵,当君臣面缚。懿命斩之,檄告渊曰:“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迎之。孤,天子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得礼邪!二人老耄,传言失指,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渊复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任,懿谓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王午,襄平溃,渊与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B.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C.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D.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与“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两句中的“将”含义不同。B.御史大夫,职官名,汉时是御史府的长官,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籍秘书。C.肉袒牵羊,指裸露上身,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D.老耄,古代用于指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亦指衰老昏聩,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懿认为,公孙渊会孤军远征,先据守辽水,然后退守襄平,这是下策,他必然会被擒获。战局最终的发展果如他所料。B.面对辽水暴涨的不利局面,军中将士多有恐慌,司马懿既不移营,也不进攻,耐心等待雨停后合围猛攻,最终大获全胜。C.公孙渊在弹尽粮绝、死伤无数之时,派王建等人向司马懿请降,司马懿以公孙渊没有面缚而降不合礼仪为由斩杀了使者。D.司马懿拒绝了卫演约定日期送去人质的请求,他认为既非真心投降,那就要准备好赴死,最终将公孙渊斩杀于梁水之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2)贼所以坚壁,欲老吾兵也,今攻之,正堕其计。(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献给地方官,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C.颈联“惊断莺声”景物描写具有衬托作用,表现劳动人民的勤于劳作。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通俗、平易近人。15.诗人追求仁政,“仁政”在诗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情景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2)古代贤士仁人对国家大事见解独到:《出师表》中诸葛亮规劝刘禅不要“_______,引喻失义”;《曹刿论战》中表现“取信于民”战略思想一句是“_________”。(3)直接写“明月”的古诗名句举不胜举,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沈祖棻的《涉江词》写于1933年至1949年间。时逢悲壮惨烈、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展示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位女词人从少女直至中年的心灵轨迹。女词人是不幸的。生逢战乱,①,骨肉凋谢之痛,生离死别之感,国忧家恤,萃于一身,深痛巨创,非常人所能体味。女词人是有幸的。声音之道,与政相通,感情之生,与物相应。历史大潮强烈地影响着女词人的创作,其词作唱出了更多的时代之音,突破了前人吟风弄月、倚红偎翠的传统模式,既富清丽婉约之风,亦有②之气,个性凸显,独树一帜。《涉江词》是独特的历史记载,它使今人了解历史,缅怀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激发爱国心和正义感。它既是历史,又有别于历史;既洪波滚滚,又③。中国现代词作者中,没有谁不能够如此系统致密,以特殊的词作这种形式,反映一代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心曲。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8.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