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A.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B.三权分立,制约平衡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 D.相权空虚,皇权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三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故A正确;B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相权分割”、“相权空虚”,故排除CD。故选A。2.据史料记载,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那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宋朝设三司使的目的是加强相权 B.自宋朝后,皇权逐渐衰落,相权不断加强C.此史料记载应合了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 D.此史料记载与教材所述相悖,不可信【答案】C【解析】【详解】李沆引导真宗关注国计民生,强化他的忧患意识,虽然有教育、引导皇帝的目的,但实际上是限制了皇权,强化了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即是相权对皇权产生威胁,C项说法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的说法错误;任何史料都没有免受怀疑的特权,作为史料之一的教科书也不例外,但要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料,D项也不正确。故选C项。3.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该做法()A.扩大了元代疆域B提高了行政效率C.维护了国家统一D.加剧了民族隔阂【答案】C【解析】【详解】紧扣题中“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显然是打破过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割据的地形特点,以便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答案为C项。A项,题中并没有提及元代疆域得到扩大,排除;B项,题中关于元代行省的描述与提高行政效率不相关,排除;D项,从题中信息明显无法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属于无关项,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4.下表为伯利克里时期雅典人口中各类型人数统计表,该表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主权在民B.轮番而治C.少数人的民主D.直接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图表可知,雅典公民只有约40000人,只占自由民总数的一小部分,说明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故C正确;主权在民指的是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轮番而治指的是每个公民既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直接民主指的是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事务,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的弊端。根据材料雅典民众的身份及人数可以发现公民人数所占比重很低,说明雅典是少数人的民主。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宣布的目的是A.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 B.为了恢复等级制度C.保障平民掌握政权 D.防止复辟,巩固共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材料“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复辟,保证了共和派的执政,有利于巩固共和制,故D正确;宪法这一条条文并非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而是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故A错误;材料只是说限制了原来统治过法国的家族当选为总统,不是为了恢复等级制度,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保障平民掌握政权,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主要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颇为此时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D.未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对此颇为乐观”反映了孙中山对清除封建专制思想操之过急,过于乐观,说明孙中山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出现的,与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期的认识无关;民族主义的目标指推翻清朝统治,而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清除“帝王思想”,是民权思想的体现,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孙中山对民国建立颁布法令后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的认识,并未涉及革命成功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7.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源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来调整代议机关的名称,这是中共成熟的表现,1937——1945年处于全民族抗战阶段,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代议机关主要叫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或者参议会,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必然关系,主要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有关,A选项排除。1937——1945年期间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选项排除。从1840——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选项排除。8.“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9.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10.“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11.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C.国家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秦汉时期到唐朝以及明代注重对官吏考核的严格,突出了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显示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是管理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官吏考核不属于监察管理的范围,故BC错误;材料属于对于地方管理,不是中央官职的管理,故D错误。12.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从材料“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中可知,中西对待选官制度的不同价值取向,主要是中西经济发展的模式极为不同,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13.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做法A.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B.确立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C.克服了两党政治的弊端D.有效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答案】B【解析】由“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看出英国文官不与政党牵连,具有中立性,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主要讲的是英国的文官不是政府;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D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信息可以看出防止舞弊现象。14.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由此可见A.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B.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答案】B【解析】由“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可见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故排除A,选B;洋务运动时期,国内的新式教育已经起步,排除C;由时间“1910年”,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开始,排除D。15.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选任标准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村干选任标准也是不同的,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影响了村干选任标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习俗未操控农村民主选举,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仅仅适合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法系的特点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据此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表述与上述特点不符。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体系的特点17.《唐律》对婚姻中的法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如:“同姓为婚者,徒三年”;为维护家族利益,丈夫可以以“七出”为由休妻,但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徒三年”。这些规定旨在A.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B.改变婚姻关系现状C.贯彻理学道德纲常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规定是作为法律颁行,意在维护统治。宗法伦理中有“同姓不婚”的主张,丈夫可以凭借“七出”休妻,当时在“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处罚丈夫,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选项A正确;规定是作为法律颁行的,因此其目的不是改变婚姻关系现状,排除B;理学出现在宋代,与题干朝代不符,排除C;儒学正统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D。18.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独立的法学派,即“罗马法学派”,16世纪时,法国的罗马法研究居全欧洲最前列。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材料表明A.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B.学者的研究带动了罗马法的复兴与繁荣C.罗马法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发展D.罗马法为近代欧洲法制建设莫定了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在1416世纪的欧洲,法国、荷兰、德国各国学者都对罗马法进行了研究,这说明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正确;各国学者对罗马法的研究,只能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不是罗马法的复兴与繁荣,B错误;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思想解放推动的,不是由罗马法推动的,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国、荷兰、德国各国学者都对罗马法进行了研究,没有强调罗马法对欧洲近代法制建设的影响,D错误。【点睛】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19.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C.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D.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统计表时间“1475—1600年”的变化,可以看出左图的新教大学1519年宗教改革后实线的世俗专业修读迅速增加,而虚线的神学专业则迅速降低;右图的天主教大学从整体上世俗专业修读也远高于虚线的神学专业,由此可知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故D项正确;材料只有德国变化,无法体现是否最显著,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学生的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只涉及学生选择专业,无法得出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故C项排除。【点睛】“1475—1600年”是关键时间信息。20.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B.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D.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法律意识的变化情况,故B项错误。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故C项错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有利于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实现党当时的任务,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解决问题。材料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府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风俗论》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否定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只表明态度,没有观点不给分)评述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示例二:赞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评述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要求是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否定作者观点的角度,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经济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方面,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加以论述。也可以选择肯定作者观点的角度,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积极方面分析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22.“民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革命没有能创造出一种可以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专制制度复辟。可是复辟之后不久又发生一件事,这在英国历史上叫“光荣革命”。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材料二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们今天关心的是,它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是:长期以来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产生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进行变革,变革就不可避免了。材料三美国的制度和英国的制度相差并不大,美国有议会(“国会”),国会包括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有国家元首(“总统”),……但是英国有国王,美国不要国王;英国有贵族,美国不要贵族;……美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让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彼此对立、互相制衡,这叫“三权分立”。英国的三权是不分立的,它们融合在同一个议会之内。——以上材料均摘录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新的体制”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哪部法律文献中得到正式确定的?“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到了哪一机构?(2)材料二中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这场“变革”中受益最大的是哪一“社会集团”?(3)据材料三理解,为什么说英美“制度相差并不大”?相对英国而言,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美国与英国民主制度差异的原因?【答案】(1)体制;君主立宪制。法律文献:《权利法案》。权力中心:议会。(2)变革:1832年议会改革。受益集团:工业资产阶级。(3)理解:英美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同之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或分权制衡)。(4)原因: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度确立的途径不同、国情不同。【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是权力中心。(2)变革: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是:长期以来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产生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进行变革,变革就不可避免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革”是1832年议会改革。受益集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因此受益集团是工业资产阶级。(3)理解:根据材料“美国有议会(‘国会’),国会包括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有国家元首(‘总统’)”可知英美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特点:根据材料“但是英国有国王,美国不要国王;英国有贵族,美国不要贵族;美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让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彼此对立、互相制衡,这叫‘三权分立’;英国的三权不是分立的,它们融合在同个议会之内。”可知不同之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英国民主制度差异很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度确立的途径不同、国情不同。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等信息可概括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