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着重凸显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本课与第8课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时间线较为完整的中国法治与基层教化的发展脉络,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法律制度历史渊源的认识,提升其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本课包括“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目,结合课标题、目标题以及“学习聚焦”栏目中的表述“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可以非常清晰地提炼出本课两大核心内容,即强调时代性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以及强调特征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从本课内容结构来看,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这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传承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对“法治”和“德治”的理解,是对于构建“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社会的一种追求。本课还承载着单元总结的任务,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强认识。其一是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认识,“法治”这一国家统治工具的作用和意义,明确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其二是从中西方发展的横向上认识,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法律制度与基层教化都是适应其历史文化传统,符合其国情现实需要的选择。其三是从历史认识转化为现实理解,深切感受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虽遭破坏,但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打下的基础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性要求,到90年代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性任务,再到“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快速、更显著的发展,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是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的支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文件、人物、口号等大都折射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和成果,中共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基于上述内容梳理,可以对本课的核心观点作出归纳,即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历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教学目标运用“背景与条件”“联系与区别”等概念范畴,梳理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主要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成就,认识个人与社会发展、社会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14314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教师以2020年5月以来社会上有关“离婚增加冷静期”“互联网隐私得到保护”“高空抛物要有处罚”“网贷再也不怕被套路”等热议话题引入,并提出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大的社会反响?引导学生认识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特别强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进而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七编的目录: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提出问题:从这部民法典的目录来看,它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目录内容看出民法典的一大特征是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此外,教师补充强调这部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总共有425600多人参与提意见,提出的意见总数达102万条。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过渡: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环节二:实现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出示两部法律的书影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制定了这两部法律,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普遍存在,夫妻婚姻的社会矛盾也比较激烈;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要进行社会改造,解决最紧要的社会问题,而有法可依是最为关键的。过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环节三:完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在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上,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先后颁布。改革开放的进程是探索和实践的进程,许多创新举措都需要有更完备的法律保障,而这些法律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台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将以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出示中共十五大报告的内容:材料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进而提出问题:从“制”到“治”的一字之差,你有怎样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法治”与“法制”这两个概念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和意义却大不相同:“法治”突出了实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坚强意志和决心,针对性、目标性更强。“法治”“法治国家”意味着法律至上,依法而治、依法治权。与“法制”比较,“法治”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要树立法律的权威,保证认真实施法律,切实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制是静态的,法治则是动态的,法治包容了法制,涵盖面更广泛、更丰富。过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环节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出示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材料二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提出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有怎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材料后归纳: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教师进一步强调: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宪法的制定体现了其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核心地位,宪法的每一次修订,都是与时俱进的。如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下海经商成为当时的风潮,所以1988年“私营经济”写入宪法;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1999年“依法治国”写人宪法;21世纪之初,城市拆迁、农民土地等社会问题突出,所以2004年“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公平正义。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举出哪些充分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的法律?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举出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法律,从中体会这些法律制度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例如: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乃至近期颁布的民法典和香港国安法等。过渡:中国自古以来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每一个人,也真实地再现了每一个时代的特点。同一个时代会涌现一大批代表时代精神的个人,而同一种精神也会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环节五:坚持德法兼治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教师呈现不同时期国家号召学习的“时代楷模”典型人物:60年代雷锋,70年代袁隆平,80年代邓稼先,90年代孔繁森。提出问题:这些楷模身上凝聚着怎样的时代精神?国家号召向这些不同年代的时代楷模学习,对你有何启示?在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人代表着所有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中国人。一方面,每个时代的楷模身上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力量,雷锋身上的“真善美”“奉献精神”;袁隆平身上敢为人先,执着探索的科学求真精神;邓稼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党员干部的精神等都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另一方面,每一个时代的楷模更有许多跨越年代但传承不变的精神内核,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全社会积极倡导的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看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看到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看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的表现。号召向这些楷模学习,也是我国始终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过渡: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出示新华社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材料:材料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是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5年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宣部联合有关部门持续发布各行各业“最美人物”,奏响“最美”交响曲。新华社《立德铸魂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2017年9月30日)提出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开展了哪些新活动,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并结合在思想政治课及新闻中获取的信息,认识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各类创建,“最美人物”的系列评选等,是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个人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