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安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
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己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
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
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
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
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
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
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
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
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
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
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
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
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
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
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
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
“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
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
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
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
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
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
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
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
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
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I、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
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
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
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
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
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
IlOOo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
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
7~8°Co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
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
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己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
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
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
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
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
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
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
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
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
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
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
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
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
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
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
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
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
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
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
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
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
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
说法的依据。(4分)
5.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
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至9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
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
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
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
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
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
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
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
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
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
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
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
就有新闻冒出来一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JM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
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
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
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
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
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
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
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
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
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己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
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
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裁全栽。佟老板
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
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
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
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
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
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
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镣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竞赛根棍子立在
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
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
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
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
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
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
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
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
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
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
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
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
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
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
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
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7.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
实厉害。
B.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
惊又羞愧。
C.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
变化过程。
D.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
形成对比。
8.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
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
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
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
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拱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
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
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鹫猛,昆虫之
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
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
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
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骡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
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琪L名M城N杀。豪P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嵋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
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
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
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
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4分)
14.三则材料都关涉六国灭亡的史事,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至16题。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节选)
李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谐。
严光①桐庐溪,谢客②临海娇。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注]①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②谢客,即谢灵运,南朝时山水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乂3分)
A.开篇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状态,“晨趋”“夕待”正是诗人入宫以来的形象写照。
B.三、四句写诗人博览群书,深入钻研其中奥妙轻松自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
C.诗人以青蝇比喻那些势利的庸俗小人,而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
D.这首诗一反李白常有的奔放激情和奇特想象,语言平实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1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中,可以证明“既因为屈原佩戴香蕙而遭贬黜,又因为他采集白芷而给
他加上罪名”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来侧面衬托蜀道难
的句子是
(3)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两句,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
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的痛恨之
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0题。
陶瓷作为中国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对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对外架起了中国与世界
沟通的桥梁,在当今社会与古代中国的发展中皆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
陶瓷还需深挖文化底蕴、激发文化活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
致敬工匠,传承千年窑火。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镇曾吸引①的
制瓷工匠,制成的精美器具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景德镇的辉煌成就,既得益于其②
的地理条件,也离不开成千上万陶瓷工匠的心血浇灌。在传承与创新中激发陶瓷文化活
力,需要在与传统制瓷工匠的隔空对话中领悟制瓷真谛,需要在致敬传统制瓷工匠中坚
守本心、砥砺向前,也需要在弘扬工匠精神中传承千年窑火。
锐意创新,发展文创产业。在③的现代社会,发展陶瓷艺术需要做好技艺传承,也需
立足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审美趋势,用文化点亮陶瓷艺术,彰显陶瓷生命张力。中国工
艺美术大师李文跃作为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陶瓷文化
注入更多时代思考,跳出固定创作格式,创造性地将粉彩瓷与墨彩瓷相结合,创立了粉
墨彩瓷装饰新风格。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C.“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D.惫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
那蠢物也罢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至22题。
桂树①,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
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
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
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故桂花酒、桂
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
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
在,以糖春作饼,点茶香美。”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
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
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
神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
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有时间,有书香,有朝气,有梦想。今日的莘莘
学子也终将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坚力量。对此,某
高中生有一天自问道:“我的学生时代该如何度过?”苦思冥想之后,他(她)竟然从自家
房子里找到了所有的答案!①屋顶:要高瞻远瞩。②空调:要保持冷静。③时钟:要
珍惜光阴。④日历:要与时俱进。⑤钱包:要居安思危。⑥镜子:要自我反省。⑦台
灯:要照亮别人。⑧墙壁:要善于思过。⑨大床:要敢于梦想。⑩窗户:要拓宽视
野。⑪地板:要脚踏实地。⑫楼梯:要步步为营。⑬马桶:要懂得放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演讲稿,拟在
学校的国旗下面向全校师生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开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B.“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
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季风。
2.B
解析:A.“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说法错误,原文中“从距今300万年开始,
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
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
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最终导致的大量粒
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是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非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C.“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错误,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
北向东南带状分布,不是由下到上立体分布;
D.“原因在于……”错误,单一化,“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不仅仅因为
“地域空间广阔”,不能忽视人类的主动性。
3.A
解析:A.“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推断不当。如果没有秦
岭、太行山的阻挡,黄土高原的土层可能会更薄,农耕文明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4.①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
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
②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
中华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
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
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
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
严酷到无法生存……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可知,
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
文明反弹的力量。
由“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
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
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
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这里的人民
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5.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
②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③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
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
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
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
就以稳定著称”“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可知,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
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
由“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于是,在黄
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就这样,黄
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可知,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
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由“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
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
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
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黄土高原的
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6.B
解析:“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错误,卖画人
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但并非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
画的出现作铺垫。
7.D
解析:“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错误,并没有对比,从一道蓝
光、两道蓝光到三道蓝光,是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
8.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
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
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
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解析: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
的运用,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
假的家伙没臧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
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内涵丰富,语言有意蕴。如“可就是神气不同一瞧,这
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了自我判断,以致误把假
画当真画,引人深思。
解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DJ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
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天下”作“并”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客”作主语,
“无用”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主谓句作“以”的宾语,其后断句;“名城”作“奥'的宾
语,其后断句。故选DJN。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速’
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迅速;招致。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才招致灭亡
的祸患。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
争表示了愤怒指责"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
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
悲哉”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13.
(1)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
了。
(2)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
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大天下”;第一个
“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
(2)“盖”,表原因,因而;“咎”,责怪;“疏”,不周密(或太粗疏);“知”,了解。
14.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②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
③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结合“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
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可知,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
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
结合“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
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照
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
速也”可知,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
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
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
势。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材料二:
我曾经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
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峰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
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而
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
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崂山东边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
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
国,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诸侯们不知道
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
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人得
以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三: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
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
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
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
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
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
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
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
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
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
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
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
15.B
解析:“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错。诗人表面上是写读书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是暗示这
快意的读书恰是失意的寄托,反衬出他在翰林院供职时无聊烦闷的心情。
16.①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建功立业之后,就要辞别官场尘世,去水边垂钓。②表
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去隐居山林的理想。
解析: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谢人间”“投钓”等体现了诗
人对功名的态度以及功成名就之后的归隐之意。
17.(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解析:不能出现错字。如“膺”“废”“厌L
18.陶瓷作为中国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对内承载着博大的中华文化,对外架起了中国与
世界沟通的桥梁,在古代中国与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皆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
不当,“对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中动宾搭配不当,“中华文化”应是宾语,所以应把
“博大”提前;二是语序不当,“在当今社会与古代中国的发展中皆具有重要意义”语序不
当,应把“当今社会”与‘古代中国咬换位置。
19.①五湖四海(或四面八方);②得天独厚;③日新月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
走”可知,此处在讲千年瓷都景德镇曾吸引全国各地的制瓷工匠,故此空可填“五湖四
海”,或者“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
的团结。四面八方:指各个地方或各个方面。第二空:根据原文“景德镇的辉煌成就”“得
益于”“地理条件”可知,此处在讲景德镇能制成的精美瓷器其自身优良的地理环境,故此
空可填“得天独厚”。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而言。
第三空:根据原文“锐意创新,发展文创产业”“也需立足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审美趋势”
可知,此处强调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特点,故此空可填“日新月异工日新月异:指发
展、进步极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2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用法是表示解释说明。A.
表示对上文的总结;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语言的间隔、停顿;D.表示语义有跳跃。
21.示例: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②只要有桂花开放③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
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
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可知,先秦时期古籍就
有关于桂花的记载,历史悠久,故此处可填“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第②处,根据前文“再幽深的地方”和后文“香气便四处飘溢”可知,桂花开放再幽深的地
方都有香气,故此处可填“只要有桂花开放”。
第③处,根据后文“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可知,桂花用于食品可
增香气,故大受欢迎,故此处可填“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22.示例: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第三段“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
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
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可知,桂花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利用散发的
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据此压缩语段即
可。注意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不超过40个字。故可简述第三自
然段的主要内容文为: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
情愉悦。
23.略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总述“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年
华”,然后指出“今日的莘莘学子也终将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
程上的中坚力量”,那么“我的学生时代该如何度过?”,某高中生从自家房子里找到了答
案。题目要求从该高中生的“答案”中选择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写
作时可以任意选择,但是要注意所选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不能选择没有任何关联的
两个角度,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立意:
⑴将①与⑤组合,可谈“危机意识不可无”“安于现状不可取”。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技
飞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如果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必将遭到淘汰,更谈不上对国家
和民族作出贡献。“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所以青年人要能高瞻远瞩,做
好长远规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2)将①⑨与⑪组合,可谈“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不少青年人光有想法,没
有做法,自然耽于幻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州肯恩大学《媒体写作与运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零售商资金垫付协议样本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抖音与体育赛事合作合同6篇
- 二零二五版德汉翻译及多语言本地化服务协议3篇
- 2024版桩基工程分包商合同2篇
- 2024版私营企业工厂劳务外包协议样本一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美术学院《公益广告策划与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开发合同范本3篇
-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化学工程基础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GB/T 24474.1-2020乘运质量测量第1部分:电梯
- GB/T 12684-2006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 定岗定编定员实施方案(一)
- 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讲义课件
- 特种作业安全监护人员培训课件
- (完整)第15章-合成生物学ppt
- 太平洋战争课件
- 封条模板A4打印版
- T∕CGCC 7-2017 焙烤食品用糖浆
- 货代操作流程及规范
- 常暗之厢(7规则-简体修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