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和底线原则,是媒体的立身之本。16世纪,“事实"一词最早在英语中出现,当时它的定义是:“真正发生或真实存在的事物;因此,与纯粹的推断相反,它是一种经过实际观察或可靠证据证明的特殊的真相。”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成为大众传媒内容产业运作的核心,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网络空间激活了行动者的传播行为,以人为媒的传播结构随之产生,这一结构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并对原有的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产生一定影响。虚假新闻的泛滥、反转新闻的产生、新闻边界的游移以及受众的信任降低等问题,都指向了社交媒体时代真相悬置这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真相悬置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景观,与数字技术对新闻业所产生的严重威胁不无关系,并表现为多重因素结构性运作机制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新闻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和理论起点。场域以隐喻式的抽象概念,通过关系的角度阐释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动逻辑。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每个场遵循自身特有逻辑,不同位置的占据者依据掌握的资本种类和数量,运用包括惯习(性情系统)在内的各种策略进行权力斗争,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内的力量构型。新闻界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通过收视率被经济场加以控制而难以自主的场,同时又以其结构,对所有其他场施加控制力。

罗德尼·本森首先将新闻场域定位在其最为直接的环境,即文化生产的场域中。这是一个各色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和科学家进行符号创作的场域。文化生产场域由两个相对的子场域构成:有限生产场域和大规模生产场域。这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有限生产场域偏向自主性,而大规模生产场域偏向他律性,特别容易受到经济场域的影响。当下的新闻场域正属于后者。社交媒体中的众声喧哗绝大部分是紧密嵌入商品化产制中的展演行动,传播压缩而非扩展了思辨性公共讨论的空间。消费主义对媒介场域的影响日益明显,各种媒体平台逐渐沦为商品营销的集散地,这不仅挤压了公共对话的空间,而且作为景观的商品掩盖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

当代与新闻场域的互动莫过于媒介技术场域的影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技术场域对传统新闻场域无疑是一种破坏性力量,不仅使得传统媒体走上了媒介融合的求生之路,更是促使新闻生产的惯习和资本力量发生了变迁,使得新闻场域处于自律性与他律性不平衡的张力之中。在大众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把关中的事实查验是相当严格的工作,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传统媒体在社会上享有较高权威和公信力的原因。社交媒体开放无门槛的特性使得个体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加速者,成为“新的中心"。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增加和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传播主体的增加使得以传统媒体把关的传播模式变得不再受用,事实查验变得滞后,使得真相从“是什么”变成了众说纷纭的观点之争。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导致受众的认知方式发生变化,事实查验的结果变得不再重要,真相渐渐缺席。

新闻场域的资本形式主要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四种,各种媒体开展新闻实践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和积累资本,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经济资本。在新传播格局中,用户注意力成为某种稀缺资源,媒体之间进入超竞争阶段。用户开始以阅读、转发、评论等为核心,来评价新闻生产与劳动,新闻编辑室文化和行业实践确认了“流量"逻辑的合法性。在“流量为王”的大旗之下,新闻生产中的消费者主权原则甚嚣尘上,记者会根据特定新闻文章的受众点击量(即页面浏览量)来迎合受众的偏好,并与专业规范相冲突。在这个过程之中,传统的新闻价值被逐渐解构,新闻真实性不断被弱化。

惯习所反映的是新闻生产中的常规化和惯例化操作,代表了新闻生产中的一些“无意识"习惯。网络社会中的情感作为一种被新发现的可动员的社会资源,会直接引起某些新闻编辑室内部惯习的改变。社交媒体以人为媒的传播网络不仅助推情感信息流的产生,而且使得情感也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掀起了一场“情感转向”的浪潮。“情感转向"作为一种他律性的外力,导致传统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发生一定的嬗变,在先情后理的内容消费中新闻事实有被搁置的风险。

(摘编自苏陆影、陈接峰《真相悬置: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和公共生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实是经过实际观察或可靠证据证明的特殊真相,它是新闻的底线原则。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结构的变化,让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冲击。

B.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新闻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范式,资本、惯习、场域都会改变场域内的力量构型,导致新闻真相的缺失。

C.经济场域的影响使得各种媒体平台逐渐沦为商品营销的集散地,新闻场域思辨性公共讨论的空间被压缩,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被掩盖。

D.网络社会中的情感会引起某些新闻编辑室内部惯习的改变,“情感转向”的浪潮会导致传统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有被搁置的风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场域逼迫传统媒体走上了媒介融合的求生之路,新闻场域在自律性与他律性不平衡的张力之中很难保障新闻的质量和真实性。

B.社交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网络空间,让个体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加速者,新闻真相悬置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

C.为争夺用户注意力,新闻编辑室文化和行业实践确认了“流量"逻辑的合法性,记者为迎合受众,会产出真实性削弱的新闻作品。

D.大众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把关中的事实查验在传播主体的增加和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下不再受用,事实查验无法展开,致使真相缺席。

3.下列新闻中,具有新闻真实性的一则是(3分)

A.新华社快报:交通运输部7月31日发布数据,今年1至6月,我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43.2亿人次,同比增长56.3%,出行量加快恢复。

B.白鹿视频发布:近日,重庆一外卖骑手在送生日蛋糕的时候,因顾客发现外卖软件上显示着外卖骑手也是当天生日,被分一半蛋糕。

C.一自称上海“土著”的中产在知乎上称其在与江西萍乡的女留学生谈婚论嫁时,女方父母提出了1888万天价彩礼、千万房产过户等要求。

D.新浪汽车报道,马斯克正式退出脸书,并删除了他曾经的所有内容。他将很快开发新的手机系统,终结高科技寡头对网络传媒业的全球垄断。

4.请简要概括造成当代新闻真相悬置的要素。(4分)

5.依据文本,推导真相悬置可能会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冻土观测段(节选)

董夏青青

上等兵将他带到那天夜里他步行时路过的那家眼熟的餐馆。餐馆门上贴着疫情期间暂停营业的告示,门前屋檐下摆着一桌两甃。

上等兵拉出凳子坐下来:“这是我班长最爱吃的一家店,每回下山休假,他都先过来吃一顿。"

“那天路过瞅着眼熟,就想不起来。”他说,“他在朋友圈里发过这个店。"

“是,排长。”上等兵说,“我班长爱吃兰州拉面。"

“你的问题。”他说,“说吧。"

上等兵双手抄兜,许久才开始说话。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①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有一回,军区电台联网组训,"上等兵说,“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还有一个事。"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班长晚上给我们开了个欢迎会,会上问我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说我有问题,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说完了?"他问。

“说完了。”上等兵说。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②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

上等兵点头:“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上上任团长走的时候,全家三口人在团部大门口,跪下磕了三个头。"他说,“上上任团长的儿子,就是咱现在的营长,也来了这个地方。我从小一进陵园就特别害怕,但是去咱这的烈士陵园一点都不怕,还有被保护的感觉。”

“给我看病的心理医生也这么说……"上等兵说,“她下山轮休之前还去了一趟。她说有一回在陵园,她给一位班长放完糖,蹲下来想帮他把碑前打扫一下,突然那颗糖不知道什么原因,掉在她的手背上,③她说那一下,她特别开心,也难过。可山上的经历,给内地很多人说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看了,就只是富人看穷人的感觉。”

“还有件事……排长。"上等兵磕绊地说,“我学飞机构造的时候,教我的老师是英国人,我懂英语。那天有个那边的人受伤了,他就躺在地上一直大喊大叫,说不要抓我,我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上级授意他才过来的,不关他的事,要我们救他,他不想死……④我老也忘不了他的哭声……排长,我忘不了……想想我班长我应该……可我忘不了……”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我这两天想,什么叫有仁有义。”他说,“义字好理解,仁呢?"他在面前的棋盘格子里划出仁字的字形,“仁,就是一个人他有点儿二;仁就是得有俩人,有了‘对方’才能谈。”

“那边有个小士兵,每次巡逻碰上我都给他递烟抽,他就特别认我,说在我们这边当兵好。那天快打起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在人堆里找他,我特别害怕他也在里面,最后我俩遇上。那种时候不该想这些,可要是这个良心没了,也不配穿这身皮。等我以后有儿子了,就给他起名叫‘大同’,这个名字,你指望你堂哥那样的,给儿子取名叫托尼杰瑞的人去理解么?"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既能突破时空限制,交代故事情节,也能体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班长许元屹的形象就是通过对话呈现的。

B.小说内涵丰富,不但体现了驻守边关的战士们的战友情谊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对军队不理解乃至轻视的社会现象。

C.小说叙事质朴冷静,却能直击人心。选文没有渲染牺牲的壮烈,而是通过历史陵园、生活琐事等细节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平凡而伟大。

D.小说末尾写“他”特别害怕在战场上遇见那位“那边的小士兵",流露出人道主义的关怀,揭示了戍边军人精神上的成长。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上等兵跟家人说自己“病”了,既是为了留在部队而对家人的借口,也是他内心矛盾的体现。

B.句子②为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也体现了排长的停顿和思考,为后文其

情感的抒发蓄势。

C.句子③中医生“开心"是因为仿佛感觉战友有灵,“难过”是因为明知这并不现实,增添了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和哀痛。

D.句子④中语言描写反映了上等兵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面对死亡时内心是软弱的,又因为想到班长的牺牲而更觉羞愧。

8.从参军到班长许元屹牺牲,上等兵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9.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仁义之师",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军人的“仁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质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质而存共真乎?曰:不必也。《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经书著其理,史传述其事,其揆一也。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而或者曰:“村醪市脯,不入宾筵,乌用是齐东娓娓者为?"呜呼!犬人子虚,曲终宾雅,顾其旨何如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視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所得竟未知熟赝而熟真也。

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益莫逆,各叙族况。因出其新刻数卷佐酒且曰尚未成书子盍去为我命名?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疁市脯,所济者众。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从史其成。

(节选自冯梦龙《警世通言·叙》)

10.材料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出其新刻A数卷B佐酒C且日D尚未成E书F子G盍先H为我命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必,指不一定,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词义相同。

B.金匮石室,指古代国家秘藏重要文书的地方。文中指国家馆藏的经书、史传等书籍。

C.庖,在文中指烹调,与成语“庖丁解牛"中的“庖”意义和用法相同。

D.熟,通“孰",文中指谁、哪个,“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通“导”,两者同为文言文通假现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儒家经典中所讲的道理和历史传记中记载的事迹,他们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要人修德立善。

B.作者认为,通俗演义虽然很多是虚构的,不登大雅之堂,但就像《大人赋》《子虚赋》一样,曲词结尾格调高雅,主旨依然能够彰显。

C.作者认为,没有文化的老百姓虽然无法阅读经书、史传,但他们可以从听得懂的通俗故事里学到道理。

D.平民小孩听了刮骨疗毒的故事,竟能有手指受伤都不喊疼的勇气,作者以此推论,可通过类似的方法让普通百姓具备忠孝节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4分)

(2)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4分)

14.作者如何理解野史的真假?(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对酒行

【唐】李白

松子①栖金华,安期②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竞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注】①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②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东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仙人、仙境起笔,营造出迷离缥缈、神妙飘逸的意境,“栖"“人”两个动词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

B.“此人古之仙"两句通过追问仙人何在,凝聚着诗人艰苦探索的曲折经历与复杂心态,也为后文的感慨做了铺垫。

C.“浮生速流电”四句,诗人将“浮生"与“流电”,“天地"与“容颜”作对比,揭示了宇宙永恒与人生有限的矛盾。

D.整首诗歌看似平淡无奇,是诗人反思平生求仙的经历,以内心情感变化结构全诗,融游仙、人生、饮酒为一体,意蕴隽永。

16.有人评价诗歌中“含情"之语意蕴无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两句借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妙,又能再创新境,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2)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唐诗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___,___。"

(3)老子曾告诫世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太宗也有类似的一则劝谏: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日,《长安三万里》为国漫崛起之路再添一块基石。与其此前在“白蛇宇宙"“封神宇宙”系列中人物塑造注重奇幻不同,_________________。

初观此片,①观众便会震撼盛唐气象的飘逸与不羁。②以“狂"而出名的“吴中四士”中的张旭与贺知章终日与酒为伍,③其“草书"作品也随之放浪形骸,④不带红尘世俗之浊气。⑤虽然李白在斑斓混沌中,见庙堂之远,叹人生之愁,⑥但他仍将盛唐时期积攒的傲气与仙气化作了千古名篇《将进酒》。⑦这就是大唐文人的盛气与壮气。

一部作品想要成功,艺术和精神缺一不可。《长安三万里》之所以爆红,除了文化因素外,艺术手段和精神表现的完美契合可谓功不可没。如指代高适与李白迷茫心境而两次出现的杯中明月,让观众感受到二人的无奈之愁绪;知晓安禄山造反之心和力救郭子仪时,雪地盛开的红梅代表着李高二人的坚忍爱国之志与赤诚忠君之心;总是环绕在李白左右的空中仙鹤烘托着_________________。富有美感的意象,不仅是视觉效果的追求,更有力地展现了人物情思。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秋天的困惑,一壶秋茶来解决。”其实很多时候困惑是自己内在解决的,秋茶的作用只是在解决问题的外相上提供了一份平静自己的形式。

中国人对茶的爱好是刻在骨子里的,偏远的,近处的,随处可见喝茶人。书写节气的益处,是让我对节气的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节气更迭中,“春分,清明,谷雨,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几个节气的茶被挑选出来,礼馈世人。

昨日秋分。我挑选出那年在景德镇购买的一个汝窑杯。它有着窑瓷的粗糙,又有着冰裂开片的轻奢,尤其是它天青色外表勾起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思绪,让我平复心境,享受这份秋日的静安。

汝窑以天青、豆青、粉青为主调,天青是我比较钟爱的色彩。浅淡与厚重完美的糅合,让人在它面前不敢有丝毫轻慢,仿佛是深宅老院的人家里走出来的女人,无论何时都端出一份别具一格的高雅。

一茶一器,是中国文化讲究“和"的表现。有人说汝窑瓷器搭配龙井,就有了一池碧波的美丽景象。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从来都是这么纹理清晰。

20.《大学》中讲“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请参照第一小节,仿写一段能够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文字。(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使用有时别有用意。请谈谈“昨日秋分”后句号的使用效果。(4分)

22.简要赏析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惠施有五石之瓠却因其大烦恼,庄子笑他“拙于用大"。庄子是善于用大的典范,北冥大鲲巨鹏、上古大椿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俗话又说细节决定成败,老子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要用小。

“用大"“用小”都需要我们的智慧。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想。

要求:自选话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苏州中学2024届高三调研卷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和底线原则,是媒体的立身之本。16世纪,“事实"一词最早在英语中出现,当时它的定义是:“真正发生或真实存在的事物;因此,与纯粹的推断相反,它是一种经过实际观察或可靠证据证明的特殊的真相。”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成为大众传媒内容产业运作的核心,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网络空间激活了行动者的传播行为,以人为媒的传播结构随之产生,这一结构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并对原有的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产生一定影响。虚假新闻的泛滥、反转新闻的产生、新闻边界的游移以及受众的信任降低等问题,都指向了社交媒体时代真相悬置这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真相悬置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景观,与数字技术对新闻业所产生的严重威胁不无关系,并表现为多重因素结构性运作机制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新闻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和理论起点。场域以隐喻式的抽象概念,通过关系的角度阐释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动逻辑。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每个场遵循自身特有逻辑,不同位置的占据者依据掌握的资本种类和数量,运用包括惯习(性情系统)在内的各种策略进行权力斗争,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内的力量构型。新闻界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通过收视率被经济场加以控制而难以自主的场,同时又以其结构,对所有其他场施加控制力。

罗德尼·本森首先将新闻场域定位在其最为直接的环境,即文化生产的场域中。这是一个各色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和科学家进行符号创作的场域。文化生产场域由两个相对的子场域构成:有限生产场域和大规模生产场域。这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有限生产场域偏向自主性,而大规模生产场域偏向他律性,特别容易受到经济场域的影响。当下的新闻场域正属于后者。社交媒体中的众声喧哗绝大部分是紧密嵌入商品化产制中的展演行动,传播压缩而非扩展了思辨性公共讨论的空间。消费主义对媒介场域的影响日益明显,各种媒体平台逐渐沦为商品营销的集散地,这不仅挤压了公共对话的空间,而且作为景观的商品掩盖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

当代与新闻场域的互动莫过于媒介技术场域的影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技术场域对传统新闻场域无疑是一种破坏性力量,不仅使得传统媒体走上了媒介融合的求生之路,更是促使新闻生产的惯习和资本力量发生了变迁,使得新闻场域处于自律性与他律性不平衡的张力之中。在大众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把关中的事实查验是相当严格的工作,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传统媒体在社会上享有较高权威和公信力的原因。社交媒体开放无门槛的特性使得个体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加速者,成为“新的中心"。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增加和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传播主体的增加使得以传统媒体把关的传播模式变得不再受用,事实查验变得滞后,使得真相从“是什么”变成了众说纷纭的观点之争。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导致受众的认知方式发生变化,事实查验的结果变得不再重要,真相渐渐缺席。

新闻场域的资本形式主要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四种,各种媒体开展新闻实践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和积累资本,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经济资本。在新传播格局中,用户注意力成为某种稀缺资源,媒体之间进入超竞争阶段。用户开始以阅读、转发、评论等为核心,来评价新闻生产与劳动,新闻编辑室文化和行业实践确认了“流量"逻辑的合法性。在“流量为王”的大旗之下,新闻生产中的消费者主权原则甚嚣尘上,记者会根据特定新闻文章的受众点击量(即页面浏览量)来迎合受众的偏好,并与专业规范相冲突。在这个过程之中,传统的新闻价值被逐渐解构,新闻真实性不断被弱化。

惯习所反映的是新闻生产中的常规化和惯例化操作,代表了新闻生产中的一些“无意识"习惯。网络社会中的情感作为一种被新发现的可动员的社会资源,会直接引起某些新闻编辑室内部惯习的改变。社交媒体以人为媒的传播网络不仅助推情感信息流的产生,而且使得情感也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掀起了一场“情感转向”的浪潮。“情感转向"作为一种他律性的外力,导致传统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发生一定的嬗变,在先情后理的内容消费中新闻事实有被搁置的风险。

(摘编自苏陆影、陈接峰《真相悬置: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和公共生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实是经过实际观察或可靠证据证明的特殊真相,它是新闻的底线原则。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结构的变化,让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冲击。

B.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新闻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范式,资本、惯习、场域都会改变场域内的力量构型,导致新闻真相的缺失。

C.经济场域的影响使得各种媒体平台逐渐沦为商品营销的集散地,新闻场域思辨性公共讨论的空间被压缩,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被掩盖。

D.网络社会中的情感会引起某些新闻编辑室内部惯习的改变,“情感转向”的浪潮会导致传统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有被搁置的风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场域逼迫传统媒体走上了媒介融合的求生之路,新闻场域在自律性与他律性不平衡的张力之中很难保障新闻的质量和真实性。

B.社交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网络空间,让个体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加速者,新闻真相悬置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

C.为争夺用户注意力,新闻编辑室文化和行业实践确认了“流量"逻辑的合法性,记者为迎合受众,会产出真实性削弱的新闻作品。

D.大众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把关中的事实查验在传播主体的增加和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下不再受用,事实查验无法展开,致使真相缺席。

3.下列新闻中,具有新闻真实性的一则是(3分)

A.新华社快报:交通运输部7月31日发布数据,今年1至6月,我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43.2亿人次,同比增长56.3%,出行量加快恢复。

B.白鹿视频发布:近日,重庆一外卖骑手在送生日蛋糕的时候,因顾客发现外卖软件上显示着外卖骑手也是当天生日,被分一半蛋糕。

C.一自称上海“土著”的中产在知乎上称其在与江西萍乡的女留学生谈婚论嫁时,女方父母提出了1888万天价彩礼、千万房产过户等要求。

D.新浪汽车报道,马斯克正式退出脸书,并删除了他曾经的所有内容。他将很快开发新的手机系统,终结高科技寡头对网络传媒业的全球垄断。

4.请简要概括造成当代新闻真相悬置的要素。(4分)

5.依据文本,推导真相悬置可能会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解答】(1)B.“都会改变场域内的力量构型"错误,原文“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内的力量构型”。

故选B。

(2)D.“事实查验无法展开,致使真相缺席"错误,原文是“事实查验滞后使得真相变化”。

故选D。

(3)B.个人视频账号,为外卖平台的营销视频;C.利用社会热点,夸张用词挑动网络情绪;D.新闻来源不合新闻内容,利用网民对科技寡头垄断的不满情绪吸引流量。

故选A。

(4)①结合“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成为大众传媒内容产业运作的核心,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网络空间激活了行动者的传播行为,以人为媒的传播结构随之产生,这一结构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可知,传播主体的变化,由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室向社交媒体的个体转变。

②结合“罗德尼本森首先将新闻场域定位在其最为直接的环境,即文化生产的场域中。这是一个各色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和科学家进行符号创作的场域。文化生产场域由两个相对的子场域构成:有限生产场域和大规模生产场域。这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在于有限生产场域偏向自主性,而大规模生产场域偏向他律性,特别容易受到经济场域的影响。当下的新闻场域正属于后者”可知,场域的变化和影响,新闻生产由有限生产场域向大规模生产场域转变,媒介技术场域对新闻场域的影响。

③结合“新闻场域的资本形式主要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四种,各种媒体开展新闻实践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和积累资本,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经济资本"可知,经济资本对新闻场域的影响。

④结合“网络社会中的情感作为一种被新发现的可动员的社会资源,会直接引起某些新闻编辑室内部惯习的改变”可知,网络情绪促使新闻编辑室惯习的转变。

(5)①结合“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成为大众传媒内容产业运作的核心,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网络空间激活了行动者的传播行为,以人为媒的传播结构随之产生,这一结构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并对原有的新闻价值理念和新闻实践产生一定影响。虚假新闻的泛滥、反转新闻的产生、新闻边界的游移以及受众的信任降低等问题,都指向了社交媒体时代真相悬置这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知,会颠覆新闻真相的生产机制和生产秩序,削弱媒体的公信力和文化权威。

②结合“在新传播格局中,用户注意力成为某种稀缺资源,媒体之间进入超竞争阶段。用户开始以阅读、转发、评论等为核心,来评价新闻生产与劳动,新闻编辑室文化和行业实践确认了‘流量’逻辑的合法性”可知,易被经济资本和消费主义裹挟,让新闻媒体成为商品营销的集散地。

③结合“在‘流量为王’的大旗之下,新闻生产中的消费者主权原则甚嚣尘上,记者会根据特定新闻文章的受众点击量(即页面浏览量)来迎合受众的偏好,并与专业规范相冲突。在这个过程之中,传统的新闻价值被逐渐解构,新闻真实性不断被弱化"可知,过度迎合与讨好受众,会让新闻失去理性思考的空间,变成一场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的闹剧。

答案:

(1)B

(2)D

(3)A

(4)①传播主体的变化,由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室向社交媒体的个体转变。

②场域的变化和影响,新闻生产由有限生产场域向大规模生产场域转变,媒介技术场域对新闻场域的影响。

③经济资本对新闻场域的影响。

④网络情绪促使新闻编辑室惯习的转变。

(5)①会颠覆新闻真相的生产机制和生产秩序,削弱媒体的公信力和文化权威。

②易被经济资本和消费主义裹挟,让新闻媒体成为商品营销的集散地。

③过度迎合与讨好受众,会让新闻失去理性思考的空间,变成一场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的闹剧。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冻土观测段(节选)

董夏青青

上等兵将他带到那天夜里他步行时路过的那家眼熟的餐馆。餐馆门上贴着疫情期间暂停营业的告示,门前屋檐下摆着一桌两甃。

上等兵拉出凳子坐下来:“这是我班长最爱吃的一家店,每回下山休假,他都先过来吃一顿。”

“那天路过瞅着眼熟,就想不起来。"他说,“他在朋友圈里发过这个店。”

“是,排长。"上等兵说,“我班长爱吃兰州拉面。”

“你的问题。"他说,“说吧。”

上等兵双手抄兜,许久才开始说话。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①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有一回,军区电台联网组训,”上等兵说,“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还有一个事。”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班长晚上给我们开了个欢迎会,会上问我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说我有问题,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说完了?”他问。

“说完了。"上等兵说。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②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

上等兵点头:“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上上任团长走的时候,全家三口人在团部大门口,跪下磕了三个头。”他说,“上上任团长的儿子,就是咱现在的营长,也来了这个地方。我从小一进陵园就特别害怕,但是去咱这的烈士陵园一点都不怕,还有被保护的感觉。"

“给我看病的心理医生也这么说……”上等兵说,“她下山轮休之前还去了一趟。她说有一回在陵园,她给一位班长放完糖,蹲下来想帮他把碑前打扫一下,突然那颗糖不知道什么原因,掉在她的手背上,③她说那一下,她特别开心,也难过。可山上的经历,给内地很多人说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看了,就只是富人看穷人的感觉。"

“还有件事……排长。”上等兵磕绊地说,“我学飞机构造的时候,教我的老师是英国人,我懂英语。那天有个那边的人受伤了,他就躺在地上一直大喊大叫,说不要抓我,我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上级授意他才过来的,不关他的事,要我们救他,他不想死……④我老也忘不了他的哭声……排长,我忘不了……想想我班长我应该……可我忘不了……"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我这两天想,什么叫有仁有义。"他说,“义字好理解,仁呢?”他在面前的棋盘格子里划出仁字的字形,“仁,就是一个人他有点儿二;仁就是得有俩人,有了‘对方’才能谈。"

“那边有个小士兵,每次巡逻碰上我都给他递烟抽,他就特别认我,说在我们这边当兵好。那天快打起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在人堆里找他,我特别害怕他也在里面,最后我俩遇上。那种时候不该想这些,可要是这个良心没了,也不配穿这身皮。等我以后有儿子了,就给他起名叫‘大同’,这个名字,你指望你堂哥那样的,给儿子取名叫托尼杰瑞的人去理解么?”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既能突破时空限制,交代故事情节,也能体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班长许元屹的形象就是通过对话呈现的。

B.小说内涵丰富,不但体现了驻守边关的战士们的战友情谊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对军队不理解乃至轻视的社会现象。

C.小说叙事质朴冷静,却能直击人心。选文没有渲染牺牲的壮烈,而是通过历史陵园、生活琐事等细节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平凡而伟大。

D.小说末尾写“他"特别害怕在战场上遇见那位“那边的小士兵”,流露出人道主义的关怀,揭示了戍边军人精神上的成长。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上等兵跟家人说自己“病"了,既是为了留在部队而对家人的借口,也是他内心矛盾的体现。

B.句子②为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也体现了排长的停顿和思考,为后文其

情感的抒发蓄势。

C.句子③中医生“开心”是因为仿佛感觉战友有灵,“难过"是因为明知这并不现实,增添了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和哀痛。

D.句子④中语言描写反映了上等兵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面对死亡时内心是软弱的,又因为想到班长的牺牲而更觉羞愧。

8.从参军到班长许元屹牺牲,上等兵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9.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仁义之师”,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军人的“仁义"。(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态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解答】(1)D.“戍边军人精神上的成长”有误,选文中排长对军人职业的理解是一以贯之的。

故选D。

(2)D.“面对死亡时内心是软弱的"错误。并非体现上等兵的软弱,而是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对另一个生命的同情。

故选D。

(3)①由“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我说我有问题,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可知,上等兵开始只想着退伍,不愿忍受部队的艰苦生活,仍受功利思想影响。

②由“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我忘不了……想想我班长我应该……可我忘不了"可知,受到班长的牺牲精神的感召,上等兵开始思考军人的意义,并想继续留队接替班长的工作。

(4)①由“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可知,“义"是家国大义,即保卫国家、守护边疆的爱国热情。

②由“上上任团长的儿子,就是咱现在的营长,也来了这个地方。我从小一进陵园就特别害怕,但是去咱这的烈士陵园一点都不怕,还有被保护的感觉”“‘给我看病的心理医生也这么说……’上等兵说,‘她下山轮休之前还去了一趟。她说有一回在陵园,她给一位班长放完糖,蹲下来想帮他把碑前打扫一下,突然那颗糖不知道什么原因,掉在她的手背上,她说那一下,她特别开心,也难过。可山上的经历,给内地很多人说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看了,就只是富人看穷人的感觉’"可知,“义”也可理解为战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守望的军旅情谊。

③由“仁,就是一个人他有点儿二;仁就是得有俩人,有了‘对方’才能谈"“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排长,我忘不了……想想我班长我应该……可我忘不了"可知,“仁”是功利主义者看来有点“二"的牺牲小我的精神、是上等兵宁愿舍弃富裕生活继续留队,也是班长许元屹为了保护战友的牺牲。

④由“仁,就是一个人他有点儿二;仁就是得有俩人,有了‘对方’才能谈”“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那边有个小士兵,每次巡逻碰上我都给他递烟抽,他就特别认我,说在我们这边当兵好。那天快打起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在人堆里找他,我特别害怕他也在里面,最后我俩遇上。那种时候不该想这些,可要是这个良心没了,也不配穿这身皮。等我以后有儿子了,就给他起名叫‘大同’”可知,“仁"也是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的人道主义精神。上等兵和排长都对个别“对方的人”有同情心理,排长想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大同",即渴望没有纷争的大同世界。

答案:

(1)D

(2)D

(3)①上等兵开始只想着退伍,不愿忍受部队的艰苦生活,仍受功利思想影响。

②受到班长的牺牲精神的感召,上等兵开始思考军人的意义,并想继续留队接替班长的工作。

(4)①“义”是家国大义,即保卫国家、守护边疆的爱国热情。正如排长所说,战士们希望国家的轮廓不要改变,守住国家的边界。

②“义"也可理解为战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守望的军旅情谊。譬如小说中排长和军医都觉得烈士陵园给他们一种受保护的感觉。

③“仁”是功利主义者看来有点“二"的牺牲小我的精神、是上等兵宁愿舍弃富裕生活继续留队,也是班长许元屹为了保护战友的牺牲。

④“仁”也是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的人道主义精神。上等兵和排长都对个别“对方的人"有同情心理,排长想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大同”,即渴望没有纷争的大同世界。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质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质而存共真乎?曰:不必也。《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经书著其理,史传述其事,其揆一也。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而或者曰:“村醪市脯,不入宾筵,乌用是齐东娓娓者为?"呜呼!犬人子虚,曲终宾雅,顾其旨何如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視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所得竟未知熟赝而熟真也。

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益莫逆,各叙族况。因出其新刻数卷佐酒且曰尚未成书子盍去为我命名?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疁市脯,所济者众。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从史其成。

(节选自冯梦龙《警世通言·叙》)

10.材料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出其新刻A数卷B佐酒C且日D尚未成E书F子G盍先H为我命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必,指不一定,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词义相同。

B.金匮石室,指古代国家秘藏重要文书的地方。文中指国家馆藏的经书、史传等书籍。

C.庖,在文中指烹调,与成语“庖丁解牛"中的“庖”意义和用法相同。

D.熟,通“孰",文中指谁、哪个,“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通“导”,两者同为文言文通假现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儒家经典中所讲的道理和历史传记中记载的事迹,他们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要人修德立善。

B.作者认为,通俗演义虽然很多是虚构的,不登大雅之堂,但就像《大人赋》《子虚赋》一样,曲词结尾格调高雅,主旨依然能够彰显。

C.作者认为,没有文化的老百姓虽然无法阅读经书、史传,但他们可以从听得懂的通俗故事里学到道理。

D.平民小孩听了刮骨疗毒的故事,竟能有手指受伤都不喊疼的勇气,作者以此推论,可通过类似的方法让普通百姓具备忠孝节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4分)

(2)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4分)

14.作者如何理解野史的真假?(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且”表并列,其前断开;“曰"代指人物说话,其前断开;“子”指“您",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综上应在CDF三处断开。句意:他便拿出新刻的几卷文章来一助酒兴。又说:“还没有成书,您为什么不先替我命名呢?”

(2)C.“相同"有误,文中“庖”是动词,而“庖丁解牛"中的“庖”为名词,指厨师职业。句意:有一个平民小孩替家人做菜切到了手指;庖丁解剖了全牛。

故选:C。

(3)B.“通俗演义虽然很多都是虚构的,登不上大雅之堂"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举司马相如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虚构的故事也可以表现讽谏这样高雅的主旨。

故选:B。

(4)①“彦”,俊才;“貌",表面;“文”,文采;“质",本质。译文:相比那些所谓研讨学问的俊才,只有表面功夫而无内在情理;而所谓源博雅正的儒者,只是文采华美却失去本质。

②“大抵”,大致;“度",警醒;“村醪市脯”,乡村浊酒市集肉干;“济",拯救。译文:我看了那些文章,大致是如同佛家因果说法一样警醒世人的言论。如同乡村浊酒市集肉干,所能拯救者众多。

(5)文中说到“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质乎?曰:不必也”。作者认为野史有真实也有虚构的;文中说到“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野史中真实的内容可以填补正史的缺漏;文中说到“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野史中虚构的部分如果能合乎儒家思想,同样也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答案:

(1)CDF

(2)C

(3)B

(4)①相比那些所谓研讨学问的俊才,只有表面功夫而无内在情理;而所谓源博雅正的儒者,只是文采华美却失去本质。

②我看了那些文章,大致是如同佛家因果说法一样警醒世人的言论。如同乡村浊酒市集肉干,所能拯救者众多。

(5)①野史有真实也有虚构。

②野史中真实的内容可以填补正史的缺漏。

③野史中虚构的部分如果能合乎儒家思想,同样也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参考译文:

野史都是真的么?答曰:不一定。那都是假的么?答曰:也不一定。这样的话,那么要去假而存真么?答曰:不一定要这么做。《六经》《论语》《孟子》,探讨的人众多,把这些书都归为让人做忠臣孝子、做有才能的长官、做具才德的朋友、做讲道义的男人、做守节操的女人、做树立笑德的士人、做积累善行的家族,像这样罢了。儒家经典写明这些道理,历史传记记述这些事迹,它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道理(经书)写明了,世间却不都是研讨学问的俊才;事迹(史传)记述了,世间却不都是渊博雅正的儒者。在这种情况下,村夫、幼童、民妇、商贩这些没什么文化的人,就会因为故事中的是非对错而或喜或怒,以因果报应来劝善惩恶,把道听途说当学问知识。而通俗演义这一类就足够弥补经书史传的不足。然而,有的人说:“乡村的浊酒,市集的肉干,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同样,哪里需要这齐东野语之类的无稽之谈呢?”唉,《大人赋》《子虚赋》也是虚构作品,但行文终了却格调甚高,看看它们的主旨表达究斍怎样呢?人不一定要真有其事,事也不一定要附会其人。那些真人真事,可以补充国家密藏书籍中所遗漏的部分;而就算不是真人真事,也定有一番激浊扬清、劝人向善、悲歌感慨的意思。事情是真的,道理就不会假。即使事情是假的,道理却可以是真的。不妨害社会风气,不悖谬圣贤思想,不违背诗书经史中的道理。如果是这样的通俗演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有一个平民小孩替家人做菜切到了手指,却不喊疼。有的人感到奇怪,他回答说:“我不久前从玄妙观听人说书讲《三国志》。关云长刮骨疗毒,还能谈笑自然,我这又有什么好痛的呢?"(《三国志》说书)可以让小孩子马上就有刮骨疗毒的勇气,由此推理,说孝顺之事可以让人孝、说忠诚之事可以让人忠,说节义之事可以让人节义。触动读者本性、便使他本性通达;引导读者的情感,便使他真情流露。相比那些所谓研讨学问的俊才,只有表面功夫而无内在情理;而所谓源博雅正的儒者,只是文采华美却失去本质;他们所收获的却说不清谁真谁假了。

陇西君是海内奇士,和我在栖霞山房相遇,交谈后更是意气相投,各自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他便拿出新刻的几卷文章来一助酒兴。又说:“还没有成书,您为什么不先替我命名呢?”我看了那些文章,大致是如同佛家因果说法一样警醒世人的言论。如同乡村浊酒市集肉干,所能拯救者众多。我把它命名为《警世通言》,并鼓励他作成本书。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对酒行

【唐】李白

松子①栖金华,安期②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竞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注】①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②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东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仙人、仙境起笔,营造出迷离缥缈、神妙飘逸的意境,“栖”“人"两个动词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

B.“此人古之仙”两句通过追问仙人何在,凝聚着诗人艰苦探索的曲折经历与复杂心态,也为后文的感慨做了铺垫。

C.“浮生速流电"四句,诗人将“浮生”与“流电",“天地”与“容颜"作对比,揭示了宇宙永恒与人生有限的矛盾。

D.整首诗歌看似平淡无奇,是诗人反思平生求仙的经历,以内心情感变化结构全诗,融游仙、人生、饮酒为一体,意蕴隽永。

16.有人评价诗歌中“含情”之语意蕴无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作对比"错。不是对比。“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故选C。

(2)前两句写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用典表达诗人对古仙人的思慕;三、四句写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以反问句式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五、六句写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以夸张手法转为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七、八句写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正因时光短暂,更令诗人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天地不老,而世人容颜易老,生发出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结尾写面对美酒不肯饮,又等待着谁呢,诗人化用了王粲的诗句“今日不极欢,含情欲谁待”,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反问,表达了何不及时行乐、痛快饮酒的精神追求,情感豁然开朗。

答案:

(1)C

(2)①诗人一生求仙无果,又感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因而心情不欢畅。②诗人并未沉溺于悲伤,产生新的精神追求:不如抓住光阴,及时行乐,纵情痛饮美酒。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