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子“义"探微

徐华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所谓“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则更是“义”。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针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践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并加以借鉴。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墨子“义"的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义”的论述是贯穿《墨子》全书的一条主线,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义行"和“义政”。

B.墨子提倡尊重和爱护他人的劳动果实,社会成员应通过努力获取利益,反对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同时尽己所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C.为政者应爱民利民,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宁;这不仅是为政者职责之所在,也是评判其成功的标准。

D.墨子认为不能因“义"小而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停止;因此,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义"“行义”。

2.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德上共同提高。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3.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答案】1.D

2.C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围绕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2)本题考查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1.D项“墨子认为不能因义小而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停止;因此……”表述错误,因果关系颠倒。故答案为:D。

2.C项“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不符合“义”的行为,原文是“想百姓之所想",不能理解为“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故答案为:C。

3.C项“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原文是“示范群体”,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另“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并非否定欣赏歌舞。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塑造出一个有礼貌、勤快的老宋形象,因此,他和老夏成为关系最密切的好友。

B.老宋跟老夏介绍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艰难,为下文老宋逃跑埋下了伏笔。

C.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在十分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道德与生存的艰难选择中,展现人物的矛盾、悲凉和无奈。

D.文章批判了欺骗朋友情感、不知感恩、只顾自己感情的老宋一类人,赞扬了老夏的善良品质。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6.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4.B

5.B

6.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

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

③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

④制造悬念,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4.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因此,他和老夏成为关系最密切的好友"赏析错误。文中并未交代二人成为好友的原因,这里是强加因果。

C项“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赏析错误。主要是细节描写,老宋收到善款后数了一夜的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数完钱后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见到老夏的惊慌逃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这些都是细节描写。

D项“文章批判了欺骗朋友情感、不知感恩、只顾自己感情的老宋一类人”赏析错误,小说叙述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

故答案为:B

5.B项“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赏析错误。小说没有运用“倒叙”。虽然开篇有“二十多年前"的时间交代,但整个故事是按顺序的方式讲述了老宋到剧团、生病、携善款逃跑、锯腿、见到老夏再次逃跑的人生际遇。

故答案为:B

6.本题作答时注意从小说的艺术性、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三个方面展开:

①从小说的艺术性上,老宋第一次“逃跑”,让情节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发生突转,让读者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②从情节发展上看,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引起了团里员工的一致气愤,才有了老夏的尴尬和外出寻找,一探究竟,推动小说情节的继续发展;

③从主题上看,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也是出于无奈,于是选择携款逃跑,同时表现出老宋对女儿外孙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小说表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的无奈和尴尬,也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浓厚的人文关怀。

故答案为: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④制造悬念,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古诗文阅读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能够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②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7.C

8.C

9.A

10.①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②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行政建制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去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原因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还没能战胜魏国,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烧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以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也,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随着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7.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看“魏歃盟于秦”介词结构后置,故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再看“所以"连用,表示“……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句意: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原因啊。故答案为:C。

8.C项“相同”解说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是“受蒙蔽",而不是“屏障”,所以词义不同。句意: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大王您受到的蒙蔽。

故答案为:C。

9.A项“孟尝君表示……并表示希望能够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概述错误,根据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提出让孟尝君出使诸侯。

故答案为:A。

10.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岁",年成;“助”,援助;“奈何",怎么办;②“折节”,改变志节;“与",割给;“去”,撤兵。故答案为:①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②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各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剑外,即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诗人已入蜀多年,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示诗人的飘零憔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战况后的心情,他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1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D

12.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1.D项“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赏析错误,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一别”“长驱"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所以诗人的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故答案为:D。

12.本题作答可以结合八句诗的内容具体进行整合分析:

①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②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③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④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早日平定叛乱的盼望之情。故答案为: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13.(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2)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

(3)《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4)《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

【答案】(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漫、舸、携、峥嵘、唯、阡、韵、常、作。

故答案为:(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

(2021高二下·固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莱"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___。

()。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______,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_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莱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纸上谈兵受益匪浅自己动手勤俭节约

B.形同虚设受益匪浅身体力行吃苦耐劳

C.形同虚设不虚此行自己动手吃苦耐劳

D.纸上谈兵不虚此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

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

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答案】14.A

15.C

16.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4.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

此处指课程多流于书面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故选“纸上谈兵"。

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

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

此处指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得很大好处,不局限于“此行”,应选“受益匪浅"。

自己动手:指亲自动手劳作,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

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此处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选“自己动手”。

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

根据前文“减少食物浪费"可见,强调的是“节约”,故选“勤俭节约"。

故答案为:A。

15.根据后文衔接的“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可见,这些程序繁琐而辛苦,故“辛苦"应该放在后句与之衔接,排除AB。

D.中途易辙,“一道家常菜”后没有谓语,主语偷换成“劳动者",排除。

故答案为:C。

16.画线句语句有二,均为成分残缺,一滥用介词“通过”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排除CD。

二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前缺少主语,应加上“他们”,排除A。

故答案为:B。

四、写作

17.(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林庚先生说:“要像孩子那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和美。"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却不重视对美的发现,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哪有时间欣赏美"还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商,会不会审美无无关紧要。”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在生活中不注重美,从穿着打扮到言语,从行为到思想,会有意无意地混淆美丑,更有甚者竟然以丑为美。

认真阅读以上语段,结合实际,写一篇关于你对“美"的思考和感受的文章。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借双慧眼寻美丽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眼睛。的确,我们有幸生活在物质极度丰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放眼望去,美丽俯拾皆是。尤其是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咄咄逼人之势席卷大江南北。在它的阴影下,新春的喜庆戛然而止,坊间的喧闹逐日褪去,路上的游人竞相折返,世间万物仿佛都在一瞬间不复往日光景。然而,这阴影下的苦难固多,却也隐藏着一些平日里不为我们所注意的美好。今天,请让我借上一双慧眼,带领大家一起去寻找这荆棘丛下的美丽之花。

透过这双慧眼,我看见疫情之下,表征着个人生活里放下浮躁的宁静之美。疫情前的我们终日奔波于世间,纵使在假期也有着数不尽的访亲、访友与出游。但这一次,我们被疫情分为一个个都市里的孤岛。第一次随着这个城市静了下来,第一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伴随着这份宁静,我们得以用新的方式看世界,得以在静心中得到新的收获。其中,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最为主要的是学业上的收获。数百年前的牛顿便是在1665年的伦敦大瘟疫期间得以隔离世间的喧闹,进而静心研究出了划时代的微积分。我们可能比不上牛顿,但至少能在这几个月里静心学习,多翻几次书,多推导几个公式,去更深入地了解表面知识背后的科学思想,为日后的学业与事业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以图在将来"为往圣继绝学"。

透过这双慧眼,我看见疫情之下,彰显了社会中舍己奉献的人性之美。数月来,一个又一个白衣天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抗疫前线,用自己的能力与无畏换来无数生命的希望。而在这些数不清的案例中,最令我触动的是来自汶川的援鄂护士佘沙。疫情之初,她便向领导主动请战,并说:“因为我是汶川人啊!”十二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受援者成为了驰援者。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由此可见。除了佘沙,我们还能看到主动为病人留守,不幸感染牺牲的武汉抗疫烈士夏思思,以及因抗疫在脸上留下防护物勒痕的陆军医疗队队员刘丽等等。他们在疫情中迎难而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正是因为这些无私奉献的人们,国内疫情才得以遏制,无数高危下的人们才得以继续释放生命的光芒。

透过这双慧眼,我看见疫情之下,显现了全国抗疫中戮力同心办大事的制度之美。这场疫情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起了全国上下的合力,快速且大力度地开展了抗疫工作。史无前例的封城措施雷厉风行。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十日内拔地而起。面临着同样的一场疫情,在其它国家的政客围绕着“救经济”还是“救人命"争吵不休时,我们却早已使出全力,绝不因为一个人是否年迈,或一个人是否购买了医疗保险而进行区别对待。在其他国家的各个州与中央政府为了抗疫政策与呼吸机分配厮打在一团时,我们却团结了全国的力量,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疫情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江南北都迎来了冷寂之后的复苏,各族人民都迎来了危机后充满了新的希望的新生活。相信在疫情过后,我们的祖国将继续利用我们的制度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美丽又何止这些!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度,美丽从来都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在这场百年难遇的灾难面前,我们没办法对这些美丽不动容,更没办法对这些美丽熟视无睹。那么,就让我们带上这双慧眼,携着这些美丽,去发现更多的美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创造更多的奇迹!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第一句话“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既统领整个段落,又透露了材料的观点倾向,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美。随后材料引述三类人:一是重视发现世界的新和美的林庚和川端康成,二是不重视美的同学,三是对美熟视无睹甚至有意无意混淆的人。据此可知,材料意在讨论如何发现和追求美。立意于是可以从前述三个角度立意。

从林庚和川端康成的角度,可以谈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从不重视美的同学的角度,可以谈生活中不只有物质和功利,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更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这些才是我们应该看重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生活。从对美熟视无睹甚至有意无意混淆的人的角度,可以谈真正的美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区分。

具体写作时注意题干“思考和感受"的表述,可见本文文体是议论文。可以选择以上三个角度中的任意一个来写,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写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真正的美是什么,我们如何发现美。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②人生不是只有面包和牛奶,还有诗和美好。

③善于发现和享受美的人,才是真正有生活情趣的人。

④美与不美,需要拨开迷雾见真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子“义”探微

徐华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所谓“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则更是“义"。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针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践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并加以借鉴。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墨子“义”的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义"的论述是贯穿《墨子》全书的一条主线,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义行”和“义政"。

B.墨子提倡尊重和爱护他人的劳动果实,社会成员应通过努力获取利益,反对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同时尽己所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C.为政者应爱民利民,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宁;这不仅是为政者职责之所在,也是评判其成功的标准。

D.墨子认为不能因“义”小而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停止;因此,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义”“行义"。

2.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德上共同提高。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3.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塑造出一个有礼貌、勤快的老宋形象,因此,他和老夏成为关系最密切的好友。

B.老宋跟老夏介绍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艰难,为下文老宋逃跑埋下了伏笔。

C.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在十分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道德与生存的艰难选择中,展现人物的矛盾、悲凉和无奈。

D.文章批判了欺骗朋友情感、不知感恩、只顾自己感情的老宋一类人,赞扬了老夏的善良品质。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6.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能够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②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各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剑外,即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诗人已入蜀多年,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示诗人的飘零憔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战况后的心情,他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1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2)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

(3)《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4)《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

(2021高二下·固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莱"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___。

()。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______,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_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莱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纸上谈兵受益匪浅自己动手勤俭节约

B.形同虚设受益匪浅身体力行吃苦耐劳

C.形同虚设不虚此行自己动手吃苦耐劳

D.纸上谈兵不虚此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

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

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四、写作

17.(2023高一上·鄠邑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林庚先生说:“要像孩子那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和美。"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却不重视对美的发现,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哪有时间欣赏美"还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商,会不会审美无无关紧要。”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在生活中不注重美,从穿着打扮到言语,从行为到思想,会有意无意地混淆美丑,更有甚者竟然以丑为美。

认真阅读以上语段,结合实际,写一篇关于你对“美"的思考和感受的文章。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围绕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2)本题考查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1.D项“墨子认为不能因义小而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停止;因此……”表述错误,因果关系颠倒。故答案为:D。

2.C项“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不符合“义”的行为,原文是“想百姓之所想",不能理解为“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故答案为:C。

3.C项“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原文是“示范群体”,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另“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并非否定欣赏歌舞。

故答案为:C。

【答案】4.B

5.B

6.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