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的文论内涵。
“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谨言",究其本质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的。反之,一个人不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
“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巳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无质,不知所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个内涵的扩展延伸。
(摘编自雷光高《论“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诚者,实也,真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
“立其诚"应从“修辞”始。发言著论都须注重诚伪问题,讲究真实性,坚持名与实(言辞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现实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角"。然而,有人却为了博眼球、获关注、赚流量而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或夸大其词,或凭空臆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一个社会被各种假言谬论充斥,其真实表述也不会为人们所相信了。
我们做人做事、立身处世也应该坚持“立其诚"原则,向“真”靠拢。人们应当注重言行、心口的一致性。孔子教导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真诚、信实,则将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难行。现实社会中,一次次不讲诚伪的“翻车现场”不断证明:抱有侥章心理的弄虚作假行不通,必将遭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唾弃;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做真人方是正道。
新时代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身处社会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而不会迷失,始终保持本真,发扬“修辞立其诚"精神,说真话,做真人。
(摘编自黄俊尧《也谈“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原指君子修行功业的方法,后被历代文人学者阐发,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刘勰首次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心"。
C.王充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有文无实”,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
D.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创作出“甘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态度。
B.有些人即使不能达于至诚,但只要付出了诚心,也同样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
C.先贤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是因为担心后学们会因作者个人品德问题受到不良影。
D.当今社会,发言著论必须注重真实性,否则各种假言谬论就易充斥社会,让人真假难辩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B.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C.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D.崔学古《少学》:“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行文要务。”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立其诚",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一,分析下面这首诗所体现的“修辞立其诚”的内涵。(6分)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枪炮与玫瑰(节选)
曾剑
①一九五0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②被暮色一点点漫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
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祖国。幕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这一别,还能否踏上归途。
宋春来是某军文工团一名副排职军官,十七岁,已和杨秋花一起跟随文工团征战一年有余。宋春来想多看一眼祖国,后面的人挤上来。他回过头,眼前是朝鲜的土地。
过了江,上岸,进入一片松树林,天更暗,步子慢下来。行不多时,团长陈聚族喊:“停止前进,搭帐篷!"其实并没有帐篷,只是在林子里选块平地,展开篷布,四角扯在树上,遮挡露水。军先头作战部队已过,所以大伙并不担心敌人的枪炮,倒头就睡。
清展醒来,曙光初露。原野上,雾似青烟,泥土的气味潮冷。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枪炮声不要打破这里的宁静,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
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虽说他早就是一名革命军人了,可这一年多来,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战部队屁股后面跑。现在,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尽管枪声炮声离文工团很远,是军步兵师在十几公里外打响的,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他不是好战分子,他相信,没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军长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战,只是被逼到那条路上。
打吧,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国佬!宋春来这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骂了句粗话。
三天后,文工团的“采风"活动被批准,文工团员欢呼雀跃,打点行装出发。
文工团去的是一营。一营构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坑道里贴着标语:“欢迎文工团的兄弟姐妹!”“绝不让文工团员伤一根毫毛!"文工团员看着这标语,心里暖烘烘的。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这些可爱的兄弟们,说文工团只会添乱,不是不炊迎文工团,是不忍心文工团员到这残酷的地界。杨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得零乱的头发,挺起胸膛。她要为兄弟们尽情歌舞。
战争激烈,战斗部队伤亡陡增。文工团编入临时医疗队,没时间演节目。面对一个接一个被拾到眼前的伤员,杨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够用。没有帐篷,在夜风夜露中,病号会得伤寒。陈聚旗命令宋春来:“去找几间民房!”
他们终于找到了几间民房。男队员不断地把伤员抬进来,女队员配合军医护理。这年雪来得早,白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大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
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刚把这个人的脚放进去,另一个人又被抬进来。③桶不够用,脸盆不够用,人手也不够用。让一只冻伤的脚缓过来得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够用。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野战医院的院长看见杨秋花这么对待冻伤的战士,吼道:“你这样让他们等着,会要了他们的命,赶紧送往后方。"杨秋花说:“到了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腿重要还是命重要"院长吼道。杨秋花哭了,说:“他们年纪轻轻,不能没有腿。”院长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干不了就走开,不要在这里添乱!"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
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男孩死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闭上眼的那一刻,居然冲杨秋花笑了,小声地说:“同志,你长得像我姐,真好看。”杨秋花再也控制不住,号陶大哭。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转移。④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别说洗,抹擦一下都没能够。人行在
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春来跨越国境线时内心感到“迷茫",反映了他对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的前景的忧虑。
B.文工团进入朝鲜后没有真正的帐篷,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将要在战场上面临的艰难处境。
C.文工团员们听到可以去前线“采风”的消息后十分开心,体现了他们想为战争尽力的迫切心情。
D.院长连续冲杨秋花吼,表现出他对文工团临时编人医疗队却起到相反作用的强烈不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将故事发生时间写得较为具体,紧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句子②写夜幕降临时的景象,与前文玫瑰色的霞光形成对照,暗示了战争危险步步逼近。
C.句子③连用三个“不够用",既突出了部队医疗条件的艰苦,也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D.句子④中灰黑油亮的“血染的军装”与战士们脏乱的外表组成一幅冲击力极强的画面,让人动容。
8.“清晨醒来"和“这可怕的寂静”两段写出了宋春来多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作为一篇战争小说,本文将大量笔墨聚焦到杨秋花这个人物身上,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候之珠,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为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壁、隋候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①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卫。只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②,辞三公,东处于商盖③,人皆谓之狂,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苟道,受狂何伤!"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姑听此乎!夫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
(摘编自《墨子·耕柱》)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①欣:动词,指挖土。②关叔:即管叔,周武王的弟弟。③商盖:古国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
内。(3分)
卫君致A禄B甚厚C设之D于卿E高石子三朝F必尽言G而言H无行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墨子,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其中第一个“子”和材料二中的“叟"都表敬称。
B.贵,是看重的意思,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贵"字的用法不同。
C.倍义,文中与“乡禄”相对,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违背道义"和“向往俸禄”。
D.家,指卿大夫的封地,与《兼爱》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认为诸侯所说的和氏璧、隋侯珠等都不是良宝,只有使人口增多、社稷安定的“义"才能称得上良宝。
B.墨子在回答“为义孰为大务”这一问题时,以筑墙为喻说理,阐明“为义"就是要根据个人特长尽其所能。
C.高石子离开卫国后被卫君指责为狂妄,墨子却称赞他符合道的原则,认为行义不能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D.梁惠王认为孟子会有对国家有利的高见,孟子却用重义和重利的不同结果回应,告诉他如何正确对待义和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4分)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4分)
14.请根据两则材料和《十二章》,分别概括墨子、孟子和孔子对“义利”的
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灯
齐已
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①。
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②有深功。
[注]①碧纱笼:灯罩。②萤,指晋代车胤借萤火亮光读书;雪,指五代时期孙康
利用雪光照映读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空寂的草堂里灯光明亮,飞蛾想飞人室内却因隔着窗纱难以做到。
B.清静的夜里,灯烬凝结成了花朵形状,其无可奈何地凋谢令人十分惋惜。
C.在云藏雨闭环境中的水乡、城台、殿塔里,都有灯给人带来珍贵的光明。
D.诗歌由眼前之灯拓展到想象之灯,虚实结合,极大丰富了“灯"的意蕴。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们就应该按照《论语·卫灵公》中“
”两句的教导去做,以己度人,不能强人所难。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两句写女子见月
怀人,想驱赶月光却不能做到。
(3)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写出了战争的
残酷和战士勇于为国牺牲的高尚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仅要遵守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般规范,A_,与语言环境协调一致,否则就要影响表达效果。语体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说语体。
①谈话语体是在人们日常的交谈活动中形成的。②由于交谈的范围非常广泛,让它可使用的词语也就非常丰富。③不仅运用大量的口语词、成语、歇后语,④而且使用某些科学术语和政治术语也不排斥。⑤它还普遍使用具有表彩和描绘色彩的词句。⑥因为是互相交谈,⑦这种语体的句子一般比较简短,⑧如果要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也不用长句子,⑨而是用几个短句子。
B。一是一个人独自讲话,对语言环境的依赖不像谈话语体那么强;二是演说有一个中心,有一个具体的主题,不像谈话语体话题那么分散。但演说语体仍属于口头语体,因为这种语体句式很简短,在用词的范围和使用表彩、描绘色彩的词句上,
同口头语体是一致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那个房间里有一个姑娘,头戴毡帽,身穿皮袄,脸容消瘦,脖子上露着青筋,不算
漂亮,只有她的眼睛和眼睛上面扬起的两道眉毛却好看。
“喏,薇拉·叶夫列莫夫娜,你跟他谈吧,"年老的女主人说,“他就是公爵。我走了。”
①“我能在哪方面为您效劳吗"聂赫留朵夫说。
“我……我……您要知道,您有钱,您却把钱花在无聊的事情上,花在打猎上,我知道,”那个姑娘极其归怩地开口说,“可是我只希望一件事,只希望做一个对人们有
益的人。而我什么也不会做,.因为我什么也不懂。"
她的眼睛真诚而善良,脸上又果断又胆怯的整个表情那么动人,②聂赫留朵夫像他
常有的情形那样,忽然觉得自己处在她的地位上,了解她,怜悯她了。
③“可是我能为您出什么力呢”
“我是教员,可是我有心到高等女校去读书,却又进不去。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
人家是许我进去的,然而得有钱才成。请您给我一笔钱,等我毕业了,就还给您。我认为有钱人打熊,供农民喝酒,这都不好。④他们何不做点好李呢我只要八十卢布。不过要是您不愿意,那在我也没关系。"她生气地说。
“刚好相反,我很感激您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马上就把钱取来。”聂赫留朵夫
说。
他走出去,到外面的门道上,在那儿碰见他的一个同伴,正在偷听他们讲话。他没有回答同伴的取笑,从他自己的钱夹里取出钱来,然后交给她。
⑤“您千万千万不要道谢。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
现在聂赫留朵夫想起这件事的经过,感到心情愉快。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别说明文段中画横线句
子中的省略号有怎样的表现力。(4分)
2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③两句都是问句,但句末语气词“吗”“呢"不能互换。
B.②中的“忽然觉得自己处在她的地位上”,表达的是“设身处地"的意思。
C.④中的“他们”可以换成“你们",表意上没有什么不同。
D.⑤中的“千万千万”是“千万"的重叠形式,比“千万”更能表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
22.请分别说明文中加点的两个“倒"字在表意上的不同。(3分)
(1)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人家是许我进去的,然而得有钱才成。
(2)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消费时,有人愿意查阅网上其他人的评价,通过这些参考,获得更好的体验;也
有人不看网上评价,愿意随心寻觅,收获意外的喜悦。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的文论内涵。
“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谨言”,究其本质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的。反之,一个人不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
“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巳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无质,不知所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个内涵的扩展延伸。
(摘编自雷光高《论“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诚者,实也,真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
“立其诚”应从“修辞"始。发言著论都须注重诚伪问题,讲究真实性,坚持名与实(言辞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现实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角”。然而,有人却为了博眼球、获关注、赚流量而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或夸大其词,或凭空臆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一个社会被各种假言谬论充斥,其真实表述也不会为人们所相信了。
我们做人做事、立身处世也应该坚持“立其诚”原则,向“真"靠拢。人们应当注重言行、心口的一致性。孔子教导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真诚、信实,则将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难行。现实社会中,一次次不讲诚伪的“翻车现场"不断证明:抱有侥章心理的弄虚作假行不通,必将遭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唾弃;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做真人方是正道。
新时代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身处社会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而不会迷失,始终保持本真,发扬“修辞立其诚”精神,说真话,做真人。
(摘编自黄俊尧《也谈“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原指君子修行功业的方法,后被历代文人学者阐发,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刘勰首次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心”。
C.王充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有文无实",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
D.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创作出“甘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态度。
B.有些人即使不能达于至诚,但只要付出了诚心,也同样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
C.先贤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是因为担心后学们会因作者个人品德问题受到不良影。
D.当今社会,发言著论必须注重真实性,否则各种假言谬论就易充斥社会,让人真假难辩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B.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C.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D.崔学古《少学》:“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行文要务。"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立其诚”,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一,分析下面这首诗所体现的“修辞立其诚"的内涵。(6分)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解答】(1)C.“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错误,张冠李戴。结合“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可知。
故选C。
(2)C.“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结合“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响"可知。
故选C。
(3)A.本项符合。B.文章要含义隽永。C.文不一定如其人。D.如何写文章。
故选A。
(4)①结合“‘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可知,材料一通过梳理“修辞立其诚"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明确了文学创作者应遵循的创作要求。②结合“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可知,材料二从发言论著和为人做事两个角度,论述了“修辞立其诚"的现实意义。
(5)①结合“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可知,诗人心忧社稷,心系家国,渴望收复中原,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②结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知,诗歌表达了作者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复的无望,情感沉郁真诚,体现了忠实的创作态度。③结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知,诗歌既有对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回忆,也有对国土沦陷、白发满鬓的感叹,不空发议论,言之有物。
答案:
(1)C
(2)C
(3)A
(4)①材料一通过梳理“修辞立其诚”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明确了文学创作者应遵循的创作要求。②材料二从发言论著和为人做事两个角度,论述了“修辞立其诚"的现实意义。
(5)①诗人心忧社稷,心系家国,渴望收复中原,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②诗歌表达了作者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复的无望,情感沉郁真诚,体现了忠实的创作态度。③诗歌既有对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回忆,也有对国土沦陷、白发满鬓的感叹,不空发议论,言之有物。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枪炮与玫瑰(节选)
曾剑
①一九五0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②被暮色一点点漫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
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祖国。幕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这一别,还能否踏上归途。
宋春来是某军文工团一名副排职军官,十七岁,已和杨秋花一起跟随文工团征战一年有余。宋春来想多看一眼祖国,后面的人挤上来。他回过头,眼前是朝鲜的土地。
过了江,上岸,进入一片松树林,天更暗,步子慢下来。行不多时,团长陈聚族喊:“停止前进,搭帐篷!”其实并没有帐篷,只是在林子里选块平地,展开篷布,四角扯在树上,遮挡露水。军先头作战部队已过,所以大伙并不担心敌人的枪炮,倒头就睡。
清展醒来,曙光初露。原野上,雾似青烟,泥土的气味潮冷。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枪炮声不要打破这里的宁静,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
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虽说他早就是一名革命军人了,可这一年多来,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战部队屁股后面跑。现在,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尽管枪声炮声离文工团很远,是军步兵师在十几公里外打响的,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他不是好战分子,他相信,没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军长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战,只是被逼到那条路上。
打吧,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国佬!宋春来这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骂了句粗话。
三天后,文工团的“采风”活动被批准,文工团员欢呼雀跃,打点行装出发。
文工团去的是一营。一营构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坑道里贴着标语:“欢迎文工团的兄弟姐妹!"“绝不让文工团员伤一根毫毛!”文工团员看着这标语,心里暖烘烘的。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这些可爱的兄弟们,说文工团只会添乱,不是不炊迎文工团,是不忍心文工团员到这残酷的地界。杨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得零乱的头发,挺起胸膛。她要为兄弟们尽情歌舞。
战争激烈,战斗部队伤亡陡增。文工团编入临时医疗队,没时间演节目。面对一个接一个被拾到眼前的伤员,杨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够用。没有帐篷,在夜风夜露中,病号会得伤寒。陈聚旗命令宋春来:“去找几间民房!"
他们终于找到了几间民房。男队员不断地把伤员抬进来,女队员配合军医护理。这年雪来得早,白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大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
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刚把这个人的脚放进去,另一个人又被抬进来。③桶不够用,脸盆不够用,人手也不够用。让一只冻伤的脚缓过来得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够用。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野战医院的院长看见杨秋花这么对待冻伤的战士,吼道:“你这样让他们等着,会要了他们的命,赶紧送往后方。”杨秋花说:“到了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腿重要还是命重要”院长吼道。杨秋花哭了,说:“他们年纪轻轻,不能没有腿。"院长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干不了就走开,不要在这里添乱!”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
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男孩死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闭上眼的那一刻,居然冲杨秋花笑了,小声地说:“同志,你长得像我姐,真好看。"杨秋花再也控制不住,号陶大哭。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转移。④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别说洗,抹擦一下都没能够。人行在
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春来跨越国境线时内心感到“迷茫”,反映了他对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的前景的忧虑。
B.文工团进入朝鲜后没有真正的帐篷,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将要在战场上面临的艰难处境。
C.文工团员们听到可以去前线“采风"的消息后十分开心,体现了他们想为战争尽力的迫切心情。
D.院长连续冲杨秋花吼,表现出他对文工团临时编人医疗队却起到相反作用的强烈不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将故事发生时间写得较为具体,紧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句子②写夜幕降临时的景象,与前文玫瑰色的霞光形成对照,暗示了战争危险步步逼近。
C.句子③连用三个“不够用”,既突出了部队医疗条件的艰苦,也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D.句子④中灰黑油亮的“血染的军装"与战士们脏乱的外表组成一幅冲击力极强的画面,让人动容。
8.“清晨醒来”和“这可怕的寂静"两段写出了宋春来多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作为一篇战争小说,本文将大量笔墨聚焦到杨秋花这个人物身上,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主要是和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
【解答】(1)D.“起到相反作用的强烈不满”理解错误。结合“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可知。
故选D。
(2)B.“暗示了战争危险步步逼近”错。结合“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可知,这里主要写主人公跨越国境线的感受。
故选B。
(3)①结合“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枪炮声不要打破这里的宁静,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可知,对和平生活即将遭到破坏的担忧。②结合“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可知,战争真正到来的恐惧。③结合“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可知,战斗开始后,内心的热血沸腾与勇敢。
(4)①结合“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等可知,用大量的笔墨写杨秋花,突出了战争中女性的形象,有茫然无措,有坚强勇敢,有温情柔情,使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②结合“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等可知,与前文宋春来对战争的感受形成呼应补充,丰富文章内容,加深读者对战争的认知。③结合“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等可知,充分表现女性在战争中遭受的身心磨难,更能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④结合“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等可知,突出战场后方女性对战争的勇敢承受,衬托出志愿军战士不惧战争、敢于胜利的抗美援朝精神。
答案:
(1)D
(2)B
(3)①对和平生活即将遭到破坏的担忧。②战争真正到来的恐惧。③战斗开始后,内心的热血沸腾与勇敢。
(4)①用大量的笔墨写杨秋花,突出了战争中女性的形象,有茫然无措,有坚强勇敢,有温情柔情,使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②与前文宋春来对战争的感受形成呼应补充,丰富文章内容,加深读者对战争的认知。③充分表现女性在战争中遭受的身心磨难,更能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④突出战场后方女性对战争的勇敢承受,衬托出志愿军战士不惧战争、敢于胜利的抗美援朝精神。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候之珠,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为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壁、隋候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①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卫。只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②,辞三公,东处于商盖③,人皆谓之狂,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苟道,受狂何伤!”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姑听此乎!夫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
(摘编自《墨子·耕柱》)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①欣:动词,指挖土。②关叔:即管叔,周武王的弟弟。③商盖:古国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
内。(3分)
卫君致A禄B甚厚C设之D于卿E高石子三朝F必尽言G而言H无行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墨子,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其中第一个“子"和材料二中的“叟”都表敬称。
B.贵,是看重的意思,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贵”字的用法不同。
C.倍义,文中与“乡禄"相对,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违背道义”和“向往俸禄"。
D.家,指卿大夫的封地,与《兼爱》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认为诸侯所说的和氏璧、隋侯珠等都不是良宝,只有使人口增多、社稷安定的“义”才能称得上良宝。
B.墨子在回答“为义孰为大务"这一问题时,以筑墙为喻说理,阐明“为义”就是要根据个人特长尽其所能。
C.高石子离开卫国后被卫君指责为狂妄,墨子却称赞他符合道的原则,认为行义不能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D.梁惠王认为孟子会有对国家有利的高见,孟子却用重义和重利的不同结果回应,告诉他如何正确对待义和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4分)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4分)
14.请根据两则材料和《十二章》,分别概括墨子、孟子和孔子对“义利"的
看法。(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卫君致禄甚厚"大意是“卫国国君给他的俸禄很优厚”,表意完整,其后断开;“高石子"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而言无行者”的主语是“卫君",其前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译文:卫国国君给他的俸禄很优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都竭尽其言,卫君却毫不采纳实行。
(2)B.“用法不同”有误,根据句意“之所以看重良宝"“不应该轻视那些难以获得的物品”,“贵"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法相同。
故选:B。
(3)C.“被卫君指责为狂妄”曲解文意,原文为“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是高石子离开卫国,见到墨子后对墨子说起担心自己的离开会让卫君觉得自己太狂妄。
故选:C。
(4)①无道:不行德政;贪:贪图;苟:无原则。译文:现在卫君不行德政,如果我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么这就是我无原则地吃人家的米粮了。
②从事:做事;几:接近;慎:审慎。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5)文中墨子说到“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他认为道义才是天下的良宝而非和氏璧、隋侯珠之类的,主张向义背禄;文中孟子认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要以义治国,不能只谈利;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强调重义轻利。
答案:
(1)CEG
(2)B
(3)C
(4)①现在卫君不行德政,如果我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么这就是我无原则地吃人家的米粮了。
②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5)①墨子主张向义背禄。②孟子认为要以义治国,不能只谈利。③孔子强调重义轻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和氏璧、隋侯珠,这是诸侯所说的良宝。它们可以使国家富裕,使人口增多,使刑法政令得到整顿,使国家安定吗?回答说:不能。之所以看重良宝,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利益。而和氏璧、隋侯珠不能给人利益,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法政令必然得到整顿,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看重良宝,是因为它们能使百姓得利,而义可以使百姓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治徒娱、县子硕两个人问墨子说:“行义,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墨子答道:“就像筑墙一样,能筑的人筑,能填土的人填土,能挖土的人挖土,这样墙就可以筑成。行义就是这样,能演说的人演说,能解说典籍的人解说典籍,能做事的人做事,这样就可以做成义事。"
墨子让管黔到卫国称扬高石子,使高石子在卫国做官。卫国国君给他的俸禄很优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都竭尽其言,卫君却毫不采纳实行。于是高石子离开卫国到了齐国,见了墨子说:“卫国国君因为老师的缘故优厚地对待我,如今我离开卫国,卫君恐怕会以为我太狂妄了吧?”墨子说:“离开卫国,假如符合道的原则,承受狂妄的指责有什么不好!古时候周公旦驳斥关叔,辞去三公的职位,到东方的商奄生活,别人都说他发狂,但是后世的人却称誉他的德行,颂扬他的美名,到今天还不停止。况且我听说过:‘行义不能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离开卫国,假如符合道的原则,承受狂妄的指责有什么不好!"高石子说:“我离开卫国,何敢不遵循道的原则!以前老师说过:‘天下无道,仁义之士不应该处在厚禄的位置上。’现在卫君不行德政,如果我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么这就是我无原则地吃人家的米粮了。”墨子听了很高兴,就把子禽子召来,说:“还是听听高石子的这话吧!违背道义而向往俸禄,我常常听到;拒绝俸禄而向往义,从高石子这里我见到了。"
材料二: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灯
齐已
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①。
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②有深功。
[注]①碧纱笼:灯罩。②萤,指晋代车胤借萤火亮光读书;雪,指五代时期孙康
利用雪光照映读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空寂的草堂里灯光明亮,飞蛾想飞人室内却因隔着窗纱难以做到。
B.清静的夜里,灯烬凝结成了花朵形状,其无可奈何地凋谢令人十分惋惜。
C.在云藏雨闭环境中的水乡、城台、殿塔里,都有灯给人带来珍贵的光明。
D.诗歌由眼前之灯拓展到想象之灯,虚实结合,极大丰富了“灯"的意蕴。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B.“其无可奈何地凋谢令人十分惋惜”于文无据。
故选B。
(2)尾联以“金屋玉堂"里的人不知爱惜灯光而“开照”睡觉,和囊萤映雪代替灯光发奋苦读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浪费光明现象的鄙视,以及对刻苦用功之士的赞美,同时作者对于灯的爱惜深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答案:
(1)B
(2)①尾联将华堂里的人开灯睡觉与清贫之人以‘萤雪’代替灯光苦读进行对比;②表达了对刻苦奋进者的肯定和对虚度光阴者的批评,也表达了对灯的珍惜。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们就应该按照《论语·卫灵公》中“
”两句的教导去做,以己度人,不能强人所难。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两句写女子见月
怀人,想驱赶月光却不能做到。
(3)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写出了战争的
残酷和战士勇于为国牺牲的高尚情怀。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己)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重点字:砧)
(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重点字:勋)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仅要遵守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般规范,A_,与语言环境协调一致,否则就要影响表达效果。语体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说语体。
①谈话语体是在人们日常的交谈活动中形成的。②由于交谈的范围非常广泛,让它可使用的词语也就非常丰富。③不仅运用大量的口语词、成语、歇后语,④而且使用某些科学术语和政治术语也不排斥。⑤它还普遍使用具有表彩和描绘色彩的词句。⑥因为是互相交谈,⑦这种语体的句子一般比较简短,⑧如果要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也不用长句子,⑨而是用几个短句子。
B。一是一个人独自讲话,对语言环境的依赖不像谈话语体那么强;二是演说有一个中心,有一个具体的主题,不像谈话语体话题那么分散。但演说语体仍属于口头语体,因为这种语体句式很简短,在用词的范围和使用表彩、描绘色彩的词句上,
同口头语体是一致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解答】(1)A.根据“不仅要遵守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般规范”可知横线处应用“而且……"的句式,根据后文“语体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可知,还要注意语体风格,可填“而且要善于使用相应的语体"。
B.根据“不像谈话语体话题那么分散”可知横线后是对谈话语体和演说语体的比较,横线处应是个总括句,可填“演说语体与谈话语体有所不同"。
(2)②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缺主语,去掉“让”。
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使用"前加“对”。
⑧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果……也"搭配不当,把“如果”改为“即使"。
答案:
(1)A.而且要善于使用相应的语体B.演说语体与谈话语体有所不同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时钟数电课程设计
- 电子数字电路课程设计
- 甲乙双方劳务合同(2篇)
- 电子工艺实习的课程设计
- 电子商务课程设计
- 2024路灯建设施工合同
- 2024中外来件装配合同样书
- 2024店面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电压测量装置课程设计
- 电厂烟囱课程设计
- 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 Unit 2 More than fun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中国税制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百强校联考】【黑吉辽卷】东北三省三校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联考(11.7-11.8)语文试卷+答案
- 2024年中国二轮普通摩托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养老护理员考试练习模拟理论知识题库
- 2024-2025 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素养测评基础卷
- 2023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竞赛题库(含答案)
- 《PLC技术及应用》期末试卷-B卷及答案
-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与控制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