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州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24年1月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Facetoface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去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1]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注释:【1】圆局:周围环境。
1.根据阅读材料,下面对“面对面的社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面社群”出现在熟人社会里。在这种社群里,互相合作的人是天天见面的。
B.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人与人可以不必见面,通过说话人的声音就可判断出其人。
C.一个人即使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一旦回乡,也能立刻融入家乡的“面对面的社群”。
D.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的“面对面的社群"里,文字远远不如语言传情达意充分。
2.根据阅读材料,下列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用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能打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限制,使人们通过书写能够更灵活地沟通。
B.文字是结绳记事的更高需求,突破了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上交流的障碍。
C.创造了约定俗成的有意义的记号,使不同部落能够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
D.随时记录面对面交流时的内容,以便减少表达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走样。
3.阅读文本材料,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作者用《项脊轩志》说明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声音、足音等直接信息辨识度高。
B.材料中“广西瑶山部落”的例子是要说明由于文字落后,会造成意料不到的危害。
C.作者认为文字的传情达意,会受到时间、地点、环境、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语言交流可以不遵循文法,借助表情、动作也能达到表达效果。
4.根据阅读材料推断,下列说明“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现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乡村庙会中,村民们通过口口相传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来组织各种庆典。
B.乡村婚礼通常以庄重而传统的方式进行,参与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协商和筹备。
C.乡村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通常由手艺人实际示范和口头面授的方式传递。
D.在乡土社会中,一些家族会编制族谱和家谱,用以追溯家族的历史,并传承后人。
5.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在乡下不是必需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概括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材于苏轼的《赤壁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___属: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C.山川相缪___缪:围绕
D.横槊赋诗___槊:长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扣舷而歌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C.固一世之雄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而又何羡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正当他攻破荆州,顺着长江而下,到了江陵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能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9.用斜线(/)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阅读选文的第三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①______,②______"的常人。进而,“客”以“③______,④______"形象地表达出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鲜"“戚”的意思。
(2)简要说明这三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元二适江左【1】
杜甫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2】
经过自爱惜,取次【3】莫论兵。
注释:【1】此诗作于763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在梓州送别元二(排行第二)。“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2】丹阳尹:晋室偏安江左后建都的地方。白帝城:东汉公孙述割据称帝的地方。这里暗喻“藩镇所在地”。【3】取次:随便。
12.以下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今"“复”二字,表明诗人和元二在战乱后才相见未久,又要离别。
B.颔联中的“客"与“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客"都有“寄居异乡”的意思。
C.颈联中“丹阳尹"“白帝城”两地是指元二要经过的地方,引出后面的两句诗。
D.最后两句以警告收结,提醒元二,路途中不要因爱惜财物而与士兵发生争论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乱后"二字,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背景,“秋深”点明了离别的凄凉环境。
B.诗人以“风尘"喻友人即将面临的困苦旅程,以“江海”形容自己对友人的深挚之情。
C.诗人在颈联中化用典故,影射历史人物,不仅加深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具有历史感。
D.诗歌前四句侧重写诗人离乱之际的送别伤情,后四句从友人角度,写诗人的关切之情。
14.阅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对作品中的诗人形象加以阐释。
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品。文章多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君子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B.《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的游记散文。作者登上泰山,用“半山居雾若带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C.《拿来主义》是鲁迅的著名杂文。文章中提出的“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其代表作《荷塘月色》用清丽典雅的语言,描绘出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充满诗意。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成为“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择师"学习的态度和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手法独到,起句“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十四个叠字,层层渲染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绪。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词,以水为喻,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连绵悠长。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坍圮了一段段高墙___坍圮(tānpǐ):倒塌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亘古(gēngǔ):远古
C.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___肆意(sìyì):由着自己的性子
D.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熨帖(yùtiē):舒服
1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相守,呈现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找希望,最后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
B.文章第五段,作者描写了地坛中充满活力的昆虫,以它们的生命状态来安慰、启发病痛中的自己。
C.作者用所见的地坛之景、地坛之物告诉人们:苦难与幸运、残疾与健全是相依相存,应坦然相对。
D.《我与地坛》作为哲理散文,作者采用问答形式,将深沉的追问融入到叙事、写景中,语言清新自然。
19.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20.史铁生在文章第七段中用了一组意象群讲述了地坛里景物的“变”与“不变"。这些“变”与“不变"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阐述。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1.语言基础应用
(1)阅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根据气象台预报,北京13日至16日将迎来强降雪和寒潮天气,本轮降雪较周一的降雪更加明显,②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累积降雪量将达到大雪及以上。③其间气温持续走低,最高气温处于0℃冰点以下。④气象专家提醒,公众需关注低温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减少室外活动,注意安全。
A.①句中的“根据”一词不能去掉。
B.②句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③句中的“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④句中的“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2)根据语境,将下列5个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作家李健吾在散文《雨中登泰山》中写到:“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______,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表达了雨中登山时的感受。
①是乐趣也是苦趣②一级又一级③迈前脚④拖后腿⑤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A.③④②⑤①B.⑤②④③①C.②①⑤③④D.①③④②⑤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微写作。
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请用一段话把所学教材中你认为最值得读的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推荐给其他人。要求:要突出该诗或文章的主题和阅读价值。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3.微写作
今年北京的第一场冬雪,一位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商量后“借”了一节课带学生们到操场上打雪仗。请对这位老师“借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4.微写作
请以“温暖”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5.作文。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判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他指出不深入群众,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人喜欢看;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些观点不仅在语言学习和写作方面有指导意义,在社会其他方面也具有现实意义。
请选择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角度或观点,以“我谈‘学习之道’"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6.作文。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也会有许多这样的经验和体会。
请以“______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24年1月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Facetoface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去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1]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注释:【1】圆局:周围环境。
1.根据阅读材料,下面对“面对面的社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面的社群"出现在熟人社会里。在这种社群里,互相合作的人是天天见面的。
B.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人与人可以不必见面,通过说话人的声音就可判断出其人。
C.一个人即使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一旦回乡,也能立刻融入家乡的“面对面的社群"。
D.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的“面对面的社群”里,文字远远不如语言传情达意充分。
2.根据阅读材料,下列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用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能打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限制,使人们通过书写能够更灵活地沟通。
B.文字是结绳记事的更高需求,突破了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上交流的障碍。
C.创造了约定俗成的有意义的记号,使不同部落能够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
D.随时记录面对面交流时的内容,以便减少表达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走样。
3.阅读文本材料,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项脊轩志》说明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声音、足音等直接信息辨识度高。
B.材料中“广西瑶山部落"的例子是要说明由于文字落后,会造成意料不到的危害。
C.作者认为文字的传情达意,会受到时间、地点、环境、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语言交流可以不遵循文法,借助表情、动作也能达到表达效果。
4.根据阅读材料推断,下列说明“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现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乡村庙会中,村民们通过口口相传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来组织各种庆典。
B.乡村婚礼通常以庄重而传统的方式进行,参与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协商和筹备。
C.乡村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通常由手艺人实际示范和口头面授的方式传递。
D.在乡土社会中,一些家族会编制族谱和家谱,用以追溯家族的历史,并传承后人。
5.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在乡下不是必需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概括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答案】1.C2.C
3.B4.D
5.①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人们的交流往往是面对面地进行。
②乡土社会里,人们的声音、足音,甚至气味等直接信息的辨识度高。熟悉的人们通过声音、足音等也能进行交流。
③文字是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不如语言传情达意充分。乡土社会选择语言而不选择文字交流是自然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也能立刻融入"错误,“面对面的社群”前提条件是熟悉,离家很长时间,意味着不再熟悉,原文有“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去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可见久别回乡,是很难一下子融入“面对面的社群”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灵活地沟通"错误,原文有“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可见文字不如直接说话表达的清楚。
B.“突破了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上交流的障碍"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没有说到文字能突破障碍,选项于文无据。
D.“以便减少表达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走样"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可见即使随时记录也会“走样",减少文字走样的是文法和艺术。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是要说明由于……”,错误,原文有“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可知例子是为了证明没有文字,不能当面讲话就用东西来带话。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编制族谱和家谱,用以追溯家族的历史,并传承后人”需要的就是文字的传承作用,不能说明说明“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现象。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是‘面对面的社群’"“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可概括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人们的交流往往是面对面地进行。
结合“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可概括出,乡土社会里,人们的声音、足音,甚至气味等直接信息的辨识度高。熟悉的人们通过声音、足音等也能进行交流。
结合“文字是间接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可概括出,文字是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不如语言传情达意充分。乡土社会选择语言而不选择文字交流是自然的。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材于苏轼的《赤壁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___属: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C.山川相缪___缪:围绕
D.横槊赋诗___槊:长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扣舷而歌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C.固一世之雄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而又何羡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正当他攻破荆州,顺着长江而下,到了江陵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能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9.用斜线(/)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阅读选文的第三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①______,②______”的常人。进而,“客"以“③______,④______”形象地表达出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答案】6.A7.C
8.B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①.渔樵于江渚之上②.侣鱼虾而友麋鹿(或:①驾一叶之扁舟②举匏樽以相属)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实词意义的能力。
A.“属",劝请,劝人饮酒。句意: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修饰关系,“地”。/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然后"。句意:敲着船舷唱起来。/整理了衣裳端坐着问客人说。
B.助词,表示状态。/指示代词,“这样”。句意:箫声呜呜的。/(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C.两句中的“之"均为助词,“的”。句意: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
D.语气词,相当于“呢"。/介词,相当于“于”。句意: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下",攻占;“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句意:当时他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且夫天地之间",状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后面断开;
“物各有主”,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后面断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苟……"“虽……”为转折关系的两句话,各自单独成句;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单独成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前两空,相对一世之雄的常人的描写,文中相关句子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结合语境可以是“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或“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后两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蜉蝣朝生暮死,生命短暂,沧海一粟很是渺小。
参考译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江面浮动的月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苏先生我不禁容色改变,整理了衣裳端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一下子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鲜”“戚"的意思。
(2)简要说明这三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1)鲜:少;戚:悲伤
(2)孔子认为仁主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末节。(或“花言巧语、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于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无仁德可言”。)仁是礼乐制度的根本。礼的内在实质比它的形式更重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鲜:少。句意:少有仁德之举。
戚:悲伤。句意:宁可过度悲伤。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思想观点的把握能力。
第①则材料,“巧言令色",是指伪善的言语和外表,用以掩饰不良动机,迷惑或取悦他人,以图利己或损人。孔子认为,若是不修仁德,而只在言语、外表上做文章,靠包装来美化自己,即便伪饰得再漂亮,也只是为了掩盖其不良居心,而做不出仁德之举。可见孔子认为仁主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末节。
第②则材料,孔夫子主要说的是,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如果不懂得仁爱的人,根本谈不上礼和乐的内核。可见他认为仁是礼乐制度的根本。
第③则材料,孔子在这里阐述了“礼”的真义:“礼"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虚文浮饰的事物。孔子明确说明了礼之根本的问题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的根本。可见孔子认为礼的内在实质比它的形式更重要。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言语外表伪善,少有仁德之举”。
②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③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的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伤。”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元二适江左【1】
杜甫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2】
经过自爱惜,取次【3】莫论兵。
注释:【1】此诗作于763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在梓州送别元二(排行第二)。“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2】丹阳尹:晋室偏安江左后建都的地方。白帝城:东汉公孙述割据称帝的地方。这里暗喻“藩镇所在地”。【3】取次:随便。
12.以下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今"“复”二字,表明诗人和元二在战乱后才相见未久,又要离别。
B.颔联中的“客"与“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客"都有“寄居异乡”的意思。
C.颈联中“丹阳尹"“白帝城”两地是指元二要经过的地方,引出后面的两句诗。
D.最后两句以警告收结,提醒元二,路途中不要因爱惜财物而与士兵发生争论。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乱后"二字,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背景,“秋深”点明了离别的凄凉环境。
B.诗人以“风尘"喻友人即将面临的困苦旅程,以“江海”形容自己对友人的深挚之情。
C.诗人在颈联中化用典故,影射历史人物,不仅加深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具有历史感。
D.诗歌前四句侧重写诗人离乱之际的送别伤情,后四句从友人角度,写诗人的关切之情。
14.阅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对作品中的诗人形象加以阐释。
【答案】12.D13.C
14.从“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诗歌前四句,我们看到战乱中流离失所、客居他乡的孤独诗人。虽然自己的处境危难,但面对朋友,诗人却表现出满腔的真挚和关爱之情。诗人用“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历史典故,写出国势衰败,藩镇割据,战乱不停的社会现实,也暗指友人旅途的艰险,引出对友人的关心和嘱咐。读者从中看到一位面对国家战乱,自己身处困境,但仍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不要因爱惜财物而与士兵发生争论"错误,诗句意思是,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应当更加珍惜自己,不要轻易评论军事事务。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影射历史人物”错误,诗人用“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历史典故,是暗喻“藩镇所在地”,写出国势衰败,藩镇割据,战乱不停的社会现实,也暗指友人旅途的艰险。没有“影射历史人物"。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写乱后刚重逢不久,秋深再度远行。满目风尘漂泊之身,江海之间送别有着深厚的情感。诗人战乱中流离失所、客居他乡,孤独寂寞。虽然自己的处境危难,但面对朋友,诗人还是喜不自胜,表现出满腔的真挚和关爱之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分别指晋室偏安江左后建都的地方,东汉公孙述割据称帝的地方,这里暗喻“藩镇所在地",是元二要经过的地方。通过历史典故,写出国势衰败,藩镇割据,战乱不停的社会现实,也暗指友人旅途的艰险,引出对友人的关心和嘱咐。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元二的祝福和期望。诗中引用了历史典故,显示了诗人对乱世的思考和对友人的关心。读者从中看到一位面对国家战乱,自己身处困境,但仍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品。文章多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君子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B.《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的游记散文。作者登上泰山,用“半山居雾若带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C.《拿来主义》是鲁迅的著名杂文。文章中提出的“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其代表作《荷塘月色》用清丽典雅的语言,描绘出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充满诗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文章多用……排比”错误,文章多用比喻,没有多用排比;“阐述了‘君子善假于物也’的道理"错误,应为阐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故选A。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成为“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择师"学习的态度和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手法独到,起句“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十四个叠字,层层渲染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绪。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词,以水为喻,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连绵悠长。
【答案】①.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道之所存④.师之所存也⑤.寻寻觅觅⑥.冷冷清清⑦.问君能有几多愁⑧.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知"“参省”“觅"等。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坍圮了一段段高墙___坍圮(tānpǐ):倒塌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亘古(gēngǔ):远古
C.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___肆意(sìyì):由着自己的性子
D.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熨帖(yùtiē):舒服
1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相守,呈现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找希望,最后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
B.文章第五段,作者描写了地坛中充满活力的昆虫,以它们的生命状态来安慰、启发病痛中的自己。
C.作者用所见的地坛之景、地坛之物告诉人们:苦难与幸运、残疾与健全是相依相存,应坦然相对。
D.《我与地坛》作为哲理散文,作者采用问答形式,将深沉的追问融入到叙事、写景中,语言清新自然。
19.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20.史铁生在文章第七段中用了一组意象群讲述了地坛里景物的“变"与“不变”。这些“变"与“不变”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阐述。
【答案】17.B18.D
19.(1)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地坛)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到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2)“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作者眼中现在的真实。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死与生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
20.作者在十五年中看到这座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的人肆意雕琢",但祭坛石门中每日的落日却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虽然地坛已荒芜,但雨燕却能依旧高歌;在寂静的冬天,却依旧有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不管你忧郁还是欣喜,地坛里苍黑的古柏一直镇静地站在那里。这些变与不变的事物体现出一种接续轮转、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作者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必然和永恒。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人生的不幸,积极坦荡地生活下来。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重点字的字音和含义的能力。
B.“亘古:远古”解释错误,“亘古"应该解释为“自古以来”。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语言清新自然"错误,这部小说的语言具有简洁、形象、朴实的特点,而非“清新自然”。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1)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通过“等"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情感上对地坛的感激、精神上对地坛的依赖以及心理上对地坛的迷恋,含蓄细致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二者是息息相通的,地坛给他以生命的启示,让他勇敢的面对生活,作者和地坛已经融合在一起。
(2)“荒芜”是指历史给地坛留下沧桑而古旧的痕迹,“并不衰败"是指地坛里的草木昆虫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作者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虽然双腿瘫痪,但不应该颓废,应该和命运抗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变化的是“古园的形体”,不变的是六个“譬如"领起的内容。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作者也感悟到: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来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人生的不幸,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1.语言基础应用
(1)阅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根据气象台预报,北京13日至16日将迎来强降雪和寒潮天气,本轮降雪较周一的降雪更加明显,②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累积降雪量将达到大雪及以上。③其间气温持续走低,最高气温处于0℃冰点以下。④气象专家提醒,公众需关注低温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减少室外活动,注意安全。
A.①句中的“根据”一词不能去掉。
B.②句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③句中的“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④句中的“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2)根据语境,将下列5个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作家李健吾在散文《雨中登泰山》中写到:“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______,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表达了雨中登山时的感受。
①是乐趣也是苦趣②一级又一级③迈前脚④拖后腿⑤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A.③④②⑤①B.⑤②④③①C.②①⑤③④D.①③④②⑤
【答案】21.A2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A.错误。“根据气象台预报”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句子主语是“北京";如果把“根据”去掉,句子主语就是“气象台",不会造成语病。因此“根据”可以去掉。
B.正确。原句“具有"缺少宾语中心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正确。“其间”那段时间;“期间"是从某一时间起至某一时间止的时限。语境指的是“下雪的这段时间”气温持续走低,强调时间的起止,“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正确。“公众"本义是大家,大众;“市民”泛指住在城市的公民。此处均指北京群众,“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分析五个句子可知,③④内容相关,联系紧密,且应先③后④,排除B;③④与横线后面的句子“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能够衔接,因此③④应放到最后,排除ABD。
此外从横线前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来看,②与之衔接紧密,应排在第一位,排除ABD。
故整个排序为②①⑤③④。
故选C。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微写作。
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请用一段话把所学教材中你认为最值得读的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推荐给其他人。要求:要突出该诗或文章的主题和阅读价值。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答案】《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旷达的人生。文中有优美的景物描写,有真挚的情感抒发,有深入浅出的说理。最可贵的是态度:即使遭遇困境,仍能够欣赏美景、抚琴吟诗,积极向上;即使一无所有,清风明月自是无尽的宝藏。大美《赤壁赋》,最帅苏东坡,跟随他们走向更开阔的人生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题目要求把本学期教材中最值得读的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推荐给别人,要突出该诗或文章的主题和阅读价值。语言简明,条理清晰。“最值得读"即作品的闪光点,围绕主题和阅读价值展开。阅读价值即读后的收获,可以是语言文字等文学方面的,也可以是熏陶情感,确立正确价值观,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介绍时注意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写作指导:首先可就所选篇目进行简单综合介绍。接着围绕具体篇目介绍其价值。文学类的可侧重价绍文学价值,议论、实用类的作品可谈其思想性及现实意义等。如选《赤壁赋》,可就作者生平价绍作品背景及相关主要内容:被贬黄州,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还可以介绍作品文学地位,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思想内容丰富:人生无常,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认识,他认为人生就像渺小的蜉蝣一样,生活在宇宙之间,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微不足道。这种认识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即人生是短暂和无常的;顺应自然;《赤壁赋》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他认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必过于忧虑或自怜。这种思想传达了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意味着人们应当接受并适应生活中的好运和不幸;乐观旷达人生……。其中可侧重选择一两项进行介绍。最后总结,凸显作品价值:可以是哲理的,也可以是审美的。
23.微写作
今年北京的第一场冬雪,一位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商量后“借”了一节课带学生们到操场上打雪仗。请对这位老师“借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答案】
示例:
体育老师“借课”给学生们打雪仗,不仅是“开明"之举,更为学生们营造了健康、宽松、规范、阳光的教学氛围。“借课”打雪仗,不仅一时放松了学生们枯燥的心情,暂缓沉重的学业,也是锤炼天性、传授知识的实践,也打开了文化课“反哺"和尊重体育课的应有姿态。借课成功,借“雪”寓教,把活泼的天性补回来的教学更有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本题为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题目要求就体育老师“借"课带学生们到操场上打雪仗一事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或者在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全新店面转让定金及风险管理协议3篇
- 2025年度5G通信技术应用合作协议范例3篇
- 2025年度内墙腻子施工与废弃物处理技术合作劳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旅游项目承包合同2篇
- 2025年度文化产业资产并购收购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内部承包合同协议书:XX工厂内部承包生产任务分配与考核协议3篇
- 2025汽车租赁合同样本范文
- 2025年度跨境电商全新员工入职与全球业务拓展合同3篇
- 2025年度公司车辆租赁及驾驶员培训考核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教育平台合作项目协议书模板3篇
- 2024年01月2250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期末试题答案
- 多发性神经病护理
- 【MOOC】线性代数-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开门红包费用申请
- 区块链原理与实践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运动神经元病小讲课
- 工会的财务管理制度〔13篇〕
- 新版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土地市场研究分析服务协议
- 物业管理公文写作培训
- 2023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第二版)对比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