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选择题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的指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答案无效。

3.答题前,请将姓名、考号、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对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材料二: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希腊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的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衷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恰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注重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B.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且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D.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神话传说、社会语境等因素。

B.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C.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

D.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密切接触经典作品和阅读经典不无关系。

3.下列有关诗歌的解说,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歌德的《迷娘》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B.《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大海,是普希金反抗意志的象征。

C.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

D.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仿佛关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主题。

4.请结合材料二第2段的内容,分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案】1.D2.C

3.C4.(1)广受读者的喜爱;(2)拥有审美力量;(3)积淀文学经验;(4)切中并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

5.首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谈起,接着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指出“文学经典”具备的要素;然后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最后论述作家和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错误,结合原文“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可知,原文是说“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而非“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

B.“……就是外国文学研究"错误,结合原文“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可知,选项信息缺少,漏掉“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以偏概全。

C.“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错误,结合原文“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可知,原文是“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选项“唯一范本"表述绝对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若使……就要……”过于绝对,材料二说的是“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错误,结合原文“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可知,原文表述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选项“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缩小了范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原文“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对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接着从转向的角度详细阐述“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对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

A.“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符合材料一观点。

B.“是普希金反抗意志的象征",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符合材料一观点。

C.“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只是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并不能很好地证明材料一观点。

D.“仿佛关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主题",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符合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可概括出:广受读者的喜爱;

由“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概括出:拥有审美力量;

由“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可概括出:积淀文学经验;

由“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的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可概括出: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原文“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可知,指出了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由此引出经典作品,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

结合原文“何谓‘文学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的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可知,其次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指出“文学经典”具备的要素。

结合原文“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可知,然后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

结合原文“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可知,最后论述作家和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瞿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换,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幕,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嘟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嘀?":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进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眯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作于1935年12月有删改)

注: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新生活运动”,强调规矩和卫生。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灾患四起、民不聊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子出函谷关前恰巧被关尹喜碰到,因此被拦截下来住在关上,无奈给人们讲学并编写讲义,方以得出关。

B.小说将老子讲学的场面描绘得生动有趣。“面面相觑"“七倒八歪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等词句说明老子的空谈不被人们接受。

C.鲁迅多次用“像一段呆木头”来形容老子,可见他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也可以佐证。

D.与无为的老子相比,讥讽老子的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关》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小说借着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来暗讽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世界。

B.老子不愿讲学,不愿编讲义,但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

C.小说以颠覆人物原型的方式,把传统观念里自在逍遥的老子描绘成呆头呆脑的形象,被迫狼狈出关,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的效果。

D.鲁迅在《出关》中,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找出两种手法简要分析。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而鲁迅先生却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

【答案】6.D7.B

8.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

9.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曲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D.“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面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错误,结合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可知,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实则是更为迁腐可笑的一类人,并非正面人物。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情和同情"错误,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并非作者的自况,而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批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

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如众人非要老子讲学,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

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

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被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对于老子出关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图图而免刑戮,去收带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较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

【丙】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卑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闽,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感,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六合”还可以指年、月、日的干支。

C.“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相同。

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与“行军用兵之道"中的“兵”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

B.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

C.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4.贾谊在《过秦论·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11.D

12.D13.(1)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

(2)假使将崤山以东的各侯国跟陈涉比较长短大小,衡量权势力量,那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14.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既面不改变;②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虚以致加重了祸患;③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感而终身不觉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王怀有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更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只想着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怀贪鄙之心"与“行自奋之智”结构对称,在“智"后断句,排除AC;

“不信功臣”与“不亲士民",“废王道”与“立私权"结构对称,分别在“臣”“民"“道”“权"后断句,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救助/挥动,抖动。句意:以救助孤独穷困的士人。/以武力来统治各国。

D.错误。兵器/士兵。句意:修治武器。/行军用兵的方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错误,结合原文“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可知,这是作者假设的情况。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拂过",纠正主上之过;“为戮没”,被杀戮。

(2)“试使",假使;“山东”,崤山以东;“度长絮大",比较长短大小;“比权量力”,衡量权势力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可知,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既面不改变;

由“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可知,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虚以致加重了祸患;

由“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感,终身不悟"可知,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感而终身不觉悟。

参考译文:

【甲】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和削弱,雍州的地势,峭山和函谷关的险固,都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和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尊贵;陈涉等人使用的武器都是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相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却能够获得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并且让其他六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来朝见自己,而且这种状态持续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项羽手里,秦国国君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政并且让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乙】

秦王怀有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更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只想着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要想实行兼并,就要重视欺诈和武力;要想国家安定,就要重视顺应形势,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并统一了天下,但它的路线并没有改变,它的政令也没有变,就是说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两样。秦王集所有的权力于一身而占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到来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的。挨冻的人穿上粗布衣服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资本。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能够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并能够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施礼于天下,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救助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轻刑罚,给犯人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改正过失,有新的追求,改进修整自己的立身准则和行为,各自修德向善,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丙】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不可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惑而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掉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正道,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

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16.本诗和《书愤》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②《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错误,是借代。“庙社"指宗庙社稷,代指国家、朝廷。“和銮”同“和鸾",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景象。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诗中“________,________"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体现了高洁的情感、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船"和“马”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此追忆了早年的征战生活。

【答案】①.沧海月明珠有泪②.蓝田日暖玉生烟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沧”“暖"“劲弩”“精卒"“何”“洲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

B.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

C.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摸索出一套作诗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答案】18C19.B20.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牛刀小试,也作“小试牛刀",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初露锋芒,锋芒:刀尖的刃口和尖端,意指人的棱角和锐气;比喻初次显示出棱角或刚开始表现出力量或才能。此处“九歌”本就具有强大的能力,故而选“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一日千里,意思是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进展极快。此处指更新快,用“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众望所归,用于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此处根据语境“一战成名",用“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意思是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庸人自扰,意思是自己找自己麻烦,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根据语境,是指专家认为机器人不会替代人类工作的事情,选“杞人忧天"。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一般逻辑顺序,应该是“学习”在前,“摸索"在后,据此排除CD。

根据前文“然后通过……”,可知本句应有主语,据此排除A。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语病是成分残缺,缺谓语,在“综合"后面加“利用”。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D项。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鸿蒙!仅这个名字已让不少网友热血沸腾!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商标公告》显示,华为公司已经申请通过了“华为鸿蒙"商标。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后来,世人用“鸿蒙”指远古时期。北宋张伯端的诗集里有一句是“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只看这句诗就能感受到华为的决心。

鸿蒙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这也正是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目的:____①____。这条道路也许不那么笔直,但却开辟了一种可能,向空白区域延伸,寄托美好向往。

华为手机芯片命名为“麒麟"。古人认为,____②____,因此华为以此命名自主研发的芯片,也是取其“祥瑞”“杰出"之意吧?

此外,华为还注册了不少新商标,如昆仑、金刚、玄武、乾坤、鲲鹏、巴龙、泰山、凌霄、饕餮……,可谓“华为修仙系统”啊!____③____,而且还真的被用在了自己研发的产品上。华为基带芯片取名“巴龙",华为服务器芯片取名“鲲鹏”,华为服务器平台取名“泰山",华为路由器芯片取名“凌霄”……这些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彰显着科研创新给我们的底气,也昭示了中国人用行动光大传统文化的自信。此鸿蒙,即从“鸿蒙"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除了华为的工程师,中国航天人也很浪漫。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是“嫦娥”,为其提供信号中继服务的是“鹊桥",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叫作“北斗",你能说说这些名称中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浪漫吗?请参考以上文字任选一个作答。

【答案】21.①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②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③这些商标不仅仅是被注册而已

22.①北斗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中文简称。②自古以来,人类就非常崇拜日月星辰,尤其崇拜北极星,因为找到了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永远高悬于正北方向的北极星,也就实现了定向导航。③所以,将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取名“北斗”,既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彰显了华夏悠久的科学文明。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冒号提示填写“自主研发"的目的,根据后文“却开辟了一种可能,向空白区域延伸,寄托美好向往”可知,此处“自主研发"的目的是开辟了一条创新的道路,故可填“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二空,根据前文“华为手机芯片命名为‘麒麟’"和后文“华为以此命名自主研发的芯片,也是取其‘祥瑞’‘杰出”之意吧"可知,语境在解说华为手机芯片命名为“麒麟”的原因,故可填“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第三空,根据前文“华为还注册了不少新商标”和后文“而且还真的被用在了自己研发的产品上"可知,新商标注册并被应用,呼应“而且”,填写递进分句,故可填“这些商标不仅仅是被注册而已"。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先对词语加以解释,再结合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嫦娥:中国探月工程又名“嫦娥工程”,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故事。首次登陆月球育面的登陆器用“嫦娥”命名,赋予它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表达了中国人实现美好梦想的自豪遇。

鹊桥:“鹊桥"是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是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是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鹊桥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喜鹃为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搭的桥,引申为能够连结男女之间良缘的各种事物。以“鹊桥”命名提供信号中继服务的卫星,既形象生动的体现其连接和中转的功能,又赋予它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表达中国人实现梦想的期待。

天河:“天河"在中国古代是对银河的一种别称,其在中文中又有“开创天之先河”之意,与嫦娥四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及巡视勘察的历史地位相符。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织女、河鼓和天津均为我国古代天文星图“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星官,其中织女和河鼓属于二十八宿的牛宿,天津属于二十八宿的女宿。以“天河”命名的着陆点既赋予了它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又表达中国人实现梦想的期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的长河,生生不息;历史的声音,久久回响。

历史的声音,是民族兴亡得失的警钟,是先贤高洁志趣的铮铮话语……

倾听历史的声音,可以明得失知兴替,可以感悟人生真谛……

年青的我们,应该倾听历史的声音,迈开走向未来的脚步,迎接灿烂的明天。

校团委将举办18岁成人礼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历史的声音和时代的脚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装、套作。

【答案】例文:

继承历史创造未来

亲爱的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能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感到很光荣。

十八岁,正当华年。我们生逢盛世,展现在面前的是众多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我们面临的使命和责任也无比重大。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制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这是步入成年的我们需要严肃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我认为要走好将来的路,需要先倾听历史的声音,因为继往才能开来!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从1978到2019,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岁月。我们一路追寻改革开放的足迹,从月下纳凉的其乐融融到空调电扇的舒适时尚,从书信往来的真诚质朴到微信电话的快捷通畅,变的是物质条件,不变的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冀,是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里的那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一路高歌,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过去,父辈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没有奢侈的生活,但月下吃瓜纳凉,山上放牛牧羊,河中玩耍嬉戏,田间笑声飞扬,一路美景尽收眼里,一路花香飘进心里,仿佛永远不会感觉疲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又引得多少人回忆与憧憬。即使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这些美好也不会被遗落在时光角落中。

再往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齐治平……一代代的圣哲都在晓谕我们,路该怎样走。

现如今,时代发展,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过去的单纯美好我们不会忘记,现在的舒适便利我们会更加珍惜,更重要的是要追逐梦想。梦想不等于空想,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梦想,才会有成真的可能。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我们不能沉醉于现在舒适的生活中不求上进,而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用创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创新来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今天的仪式,很有特别的意义。十八岁的我们当前最大的任务是要奋力拼搏,坚持到底,打赢高考这一仗。学习上的困难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更多的汗水去克服。当我们披荆斩棘,迈向成功的颠峰时,一切困难和挫折都会显得那么的渺小,而我们也将为自己人生的成长历程添上了无比辉煌的一笔。

同学们,十八岁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希望无限。十八岁,我们要做明天的骄傲,那么就请从今天开始!

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为材料型任务驱动作文。作文题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从倾听历史声音的角度展现历史能给十八岁的年轻人提供的营养:记取历史教训、学习往圣先贤、感悟人生真谛……以创造灿烂明天。归结为一点,在十八岁的“新起点"上,要继往开来。

要求中“时代的脚步”可联系国家的发展考虑。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开始“乡村振兴"新征程;即使遇到新冠疫情,我们也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十八岁学生,长大成人,风华正茂,走上理想丰满、前途灿烂的道路。青年人对国家社会充满期待,国家社会、家人对青年们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理想,勇于实践,不断奋斗。而“继往开来”构成命题思考的核心。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新起点"既要联系历史,结合自身实际去思考,更应该结合国家发展现状思考;“新起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要求部分很明确,是在“十八岁成人礼"上以“历史的声音和时代的脚步”为主题,的演讲词,这是文体要求,同时,是作为学生代表的身份来发言,这是身份要求。

【立意】1.树立理想,与国家同行;

2.继往开来,奋斗明天;

3.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

4.继承优良传统,踩着时代的鼓点走向成年。

【素材】1.赵师秀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的等待与安闲,从宋朝穿越到现在,幻化为美丽的剪影。如今无需如此了,可以在网上与朋友对弈,乐享漫漫长夜。李商隐写道:巴山夜雨涨秋池,君问归期未有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今李商隐可以这样写:巴山夜雨涨秋池,君问归期尽可期;明日共看西窗月,笑谈今夜巴山雨。余光中说:我们留恋炊烟袅袅,我们也要歌颂卷扬机的长臂。过去的美好,我们可以回味;崭新的时代,我们更要拥抱。

2.从十八岁这一天起,我们已经是完完整整的共和国公民。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自我,更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青年,是希望、是未来、是力量和脊梁!从十八岁这一天起,我们的生命里不应该仅仅有琐碎的生活,还要有梦想,我们的梦想、全家的梦想、以及中国的梦想!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可能对于有些同学只是一个陌生的符号,然而1919年5月4日,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一群热血青年站了出来,用他们的爱国热诚唤醒了沉睡的民族,从此,中国站起来了,站在青年人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上,那时,他们也是十八岁!一个人成功,是因为他有理想、并且坚信不移!一个民族成功,是因为它的青年、它的中流砥柱拥有理想,并且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身!十八岁,希望我们做一个有责任心、能够担当并敢于担当的人。

3.还有什么值得中国新青年去畏惧大学生村干部秦玥飞放弃提拔的机会,用“造血"建设乡村;卧底非洲的中国少年黄泓翔,冒生命危险揭露血腥象牙秘密贸易……正如他们一样,不去评论谁有价值,这正是社会主义新青年让世人瞠目结舌、无法企及的高度。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你终会逃离自我的枷锁,迈开环绕梦想踯躅不前的脚步去呐喊,去超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请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敢于担当,敢于突破与创新,没有什么能被称作不可能。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化课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选择题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的指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答案无效。

3.答题前,请将姓名、考号、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对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材料二: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希腊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的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衷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恰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注重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B.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且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D.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神话传说、社会语境等因素。

B.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C.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

D.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密切接触经典作品和阅读经典不无关系。

3.下列有关诗歌的解说,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歌德的《迷娘》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B.《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