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琐忆
唐驳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牌气大,爱鸟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
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情不安。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报。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①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侯"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②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会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却让鲁迅先生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来,还埋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不过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③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其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
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我有好几次都想大声呼喊:④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句诗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也是作者根据自己与鲁迅交往的认识与体会,对鲁迅的全面、概括地评价。
B.初次见面,鲁迅先生就说在替作者挨骂,这是意料之中;事实作者又没有被挨骂,是出乎意料之外,先抑后扬,引人入胜。
C.鲁迅对广大青年的教育,委婉含蓄,不用教训的方式,比如他用“小溪”和“虫豸"隐喻阅历虽浅、但心性纯正的青年。
D.“攀附阔佬”和“禁止游泳"两个故事,讽刺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自欺欺人的丑态,是鲁迅幽默讽刺战斗风格的体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的“笑”,既消除了作者担心挨骂的疑云,又使敌人针对鲁迅先生的谣言不攻自破。
B.句②中借头发的形象,表现了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运用了借代手法。
C.句③中鲁迅“沉默"“眼睛望着远处”,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D.句④是抒情式议论,既赞美了鲁迅精神品质的巨大感染力,又暗合开头两句诗的涵义。
8.为什么说,听鲁迅先生说话使人“心情舒畅,真有个‘如坐春风’的感觉"?(4分)
9.本文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写了鲁迅先生与青年的交往,但在取材角度、思想主旨和抒情方式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天明的时候,春儿她们到了滹沱河边。她们很兴奋:她们前来慰问的部队,就是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贺龙将军带领的一二○师。
更巧了,司令部就驻在春儿的家乡子午镇。她们在村东头一家贫农的北屋里见到了贺龙将军。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
慰问了自己的部队,见到了红军时代的人物,是春儿生平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她想:她出生的这个村庄,有机会驻扎了这一支革命劲旅的首脑机关,它一定也感觉着光荣。
春儿和变吉哥都到家里看望了一下。春儿家里也住着一班战士,他们看见自己部队上的客人,和这家房东这样熟识,最初还有些奇怪哩,后来才知道是春儿的家,战士们笑着说:“好呀!这么一来,你这个女同志,就不是我们的客人,快来招待我们吧!”
乡亲们偷偷地问春儿:她会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司令?春儿保守军事秘密,只是笑着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乡亲们虽然闹不清将军到底是谁,可是他们知道:这一准是真正老牌的八路过来了。
一开始就是紧张的行军。春儿她们编列在一支队伍的后面,一走起来,就得紧跟着跑。队伍走开了,真像一条龙,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有时,使得春儿她们这些本地人,也闹不清方向,只是紧跟着转。只有在第二天驻下的时候,一打听村庄的名字,才知道又出来了一百几十里。
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后来,也就习惯了。每天黄昏出发的时候,她觉得很有精力,脚步跟得上,也就用不着那样紧追紧赶了。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
到了宿营地,太阳升起来,坐到大场边上就不再愿意动弹。可是她们的任务,正是要在这个时候完成。部队上的口音,老乡们听不清,有些风俗习惯又不相同。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
敌人从东西两线向根据地压迫,调集了很大的兵力,跟在一二○师的后面。
一二○师好像并没有和它一决胜负的意思。这支部队只是在敌人的空隙里穿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在根据地的边缘打着回旋。这支部队也不是单纯的行军,它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有很强的吸引力量。它刚刚进入冀中的时候,听说只有两个主力团,现在它一路行军,一路扩大,谁也不知道它已经增加了多少倍的人马。
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在平汉路一带,村庄很大很密,水车园子很多。定县境内,小小的清凉的水沟在村边绕过,用手就可以捕捉那潜藏在芦苇根底下的小鱼。在津浦线附近,地形宽阔,村庄很稀,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村外大洼里是一丛丛的红荆,天空里盘旋着大鹰。
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
春儿经过号称金的束鹿和号称银的蠢县,这里丰产棉花;她到过叫作小苏州的胜芳,那里著名的是荷菱鱼稻。农民们用秋收的新粮,供给过往的部队。
她望见过城里的不安的灯火,听到过人民在那里受难的呻吟。
深夜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从马上跳下来,掩遮着一个微小的光亮,察看地图和指示向导。他们骑马走在队伍中间,春儿不知道在他们前边走着的有多少人,在他们后边走着的又有多少。有时他们闪在一旁,让队伍通过,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
仍旧是长距离的方向不定的急行军。春儿跟着部队,每天夜里,就又要经过无数的村庄。各个村庄的民兵都在集合,深夜里,区村的干部们还在工作。所有根据地的人民,站在门口,兴奋地欢迎他们,把必胜的信念,寄托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身上。
她听到铁锤叮当的声音。在一处背静的街道里,她看见一座打铁炉燃烧着,火苗闪在油黑的大风箱上。在火光里,那系着破油布围裙的,来自冀南或是山东的铁匠们,正在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夜里,炉火也不会熄灭,铁锤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当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一二○师用一个团吸引住敌人的主力,往死里拖,然后用全部力量包围上来,坚决、猛烈地歼灭了它。敌人有生以来还没见过这样严重的阵势,他们着急地施放毒气,也没能逃过死亡。
战斗结束以后,虽然敌人还占据着一些县城据点,但是冀中区的局面和人民的心情已经稳定下来。地方部队经过这一次战争的学习和考验,也逐渐在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地壮大自己,保卫根据地。
(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再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风云初记》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刊载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尽管当年的报纸已发黄、变脆,但那仍发散着的淡淡墨香有着让人动情的力量,让人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当年只有30多岁的孙犁,他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在作品中写出了故乡亲人的爱与恨,把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反映了那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斗争。
孙犁曾在《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中说:“当我的家乡,遭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低下头来,他们是充满胜利信心的。"孙犁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被他用小说的笔法写进了《风云初记》中。小说中,他深情地描绘了滹沱河水的涛声,塑造出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善良、勇敢的农村女孩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读《风云初记》忆孙犁》)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叙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二○师在冀中区的行军、抗战生活,反映了时代风貌。
B.司令部队驻扎在春儿的家乡,春儿故作神秘,没有向乡亲们透露大司令的真实身份。
C.孙犁把“家乡情缘”融入笔端,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他的家乡的人民的生活和情绪。
D.《风云初记》描写了鲜活的人物,表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对冀中地区人情风貌的描写,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让人神往,表现了孙犁小说对美的一种特殊的追求。
B.作者把春儿的形象放在革命队伍这个大集体中、放在对一二○师的军旅生活的叙述中进行塑造,让春儿的形象鲜明。
C.春儿跟着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部队行军,“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这一细节表明她对部队生活充满憧憬。
D.孙犁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文本一深入描写了春儿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她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风云。
8.《风云初记》被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9.春儿历经了战争的洗礼蜕变成战士,文本二中也说“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宋黑子
周东明
今天是二伏,傍黑前,天才凉快下来,蹬了一天车的宋黑子回到家,问媳妇儿,"啥嚼谷儿""炸酱面。"媳妇儿说着捞了一大海碗过水炸酱面递给他。宋黑子端着碗,往墙根儿一蹲,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碗面就吃了个精光。他站了起来,又打了一个饱嗝儿,然后干哼哼起了《空城计》里那段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媳妇儿问他:“今天遇见啥高兴事儿了,一进家就喜兴成这个样子"
“今天晚上园子里刘爷压轴戏,演《失空斩》,刘爷传话了,让我们哥儿几个今天晚上去戏园子'拿蹭儿'。”
"什么拿蹭儿',就是捧臭脚。"媳妇儿说,"那个《失空斩》都听了八百六十遍,耳朵都起茧子了,也不腻烦”
宋黑子嘿嘿一笑,说:“《失空斩》是刘爷的看家戏,他就靠这出戏赢人呢,也别说,刘爷的《失空斩》唱得就是地道,好听,刘爷就是刘爷呀。"
“就你懂。”媳妇儿说。
“那是自然,要不刘爷咋让我去拿蹭儿呢"宋黑子这话说得一点儿不错,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那是刘爷刚来松州城三胜戏班儿时的事儿,当时,刘爷头三天打炮戏码儿也是《失空斩》。听说三胜戏班儿来了一个唱老生的新角儿,当晚戏票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卖光了,晚上,戏园子里坐得满坑满谷,
晚上,戏一开场,却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刘爷在台上怎样卖力,一个晚上,一个“好“都没有,第二天,戏票就卖不动了。
因为是打炮第一天,不但戏票贵,戏园子里也不让拿蹭儿,宋黑子这些靠拿蹭儿看戏的主儿,没看见头一天晚上的戏,就很遗憾了,再听说头一天打炮戏就没有叫好,心里就更想看看这个角儿了,是真的不咋地吗
晚上,宋黑子约了几个拉车的兄弟,用一包打瓜子,哄弄着把门收票的,蹭进了戏园子。
当晚戏码儿还是《失空斩》,宋黑子见刘爷演的诸葛亮一上台,心里就说了句:漂亮。刘爷也确实是会扮戏,脸上清秀干净。再一听,刘爷唱得也不差哪儿去呀,你听听人家这散板,’分寸、劲头、气口掌握得多自如啊。
此时台上,刘爷正唱到"我用兵数(哇)十年从来谨慎,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这句散板,前半句"我用兵数(哇)十年",刘爷采取衬字上挑,提高了调门,不但唱得清脆漂亮,还唱出了诸葛亮身为智者的自信心理,后半句"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又降低了调门,在唱"无用之人"四个字时,"无用"两个字略作停顿后,"之人(哪)"又唱得清晰、有分量,"哪"字如蜻蜓点水,它恰如其分的出现,点出了诸葛亮心中的痛切。
宋黑子听得如醉如痴,不知不觉地大喊一声,"好!"
宋黑子这一声好,如同炸雷一样,震得戏园子四壁嗡嗡直响,紧接着叫好声四起。散戏后,刘爷没卸装,赶紧到了前台,问前台管事儿的,靠墙站着叫好的人是谁。管事儿的说,不知道大名叫啥,就知道因为他人长得黑,姓宋,所以都叫他宋黑子,是个拉车的。
“懂戏,懂戏。"刘爷连连说。
后来,刘爷通过人介绍,和宋黑子见了面,并且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只要园子里有刘爷的戏,宋黑子一帮人就能拿蹭儿,看戏。
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宋黑子他们两口子吧。
这时候,宋黑子媳妇儿擦擦手,说:“不对呀,三胜戏班儿不是来了一个叫小孟七的文武老生,正演打炮戏呢吗"
宋黑子又笑了笑说,"你不懂了吧。刘爷为啥今儿晚上要演他的《失空斩》,又为啥让我们哥儿几个去拿蹭儿就是让那个小孟七知道知道天高地厚,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晚上,宋黑子哥儿几个来到戏园子时,看了一眼戏码儿水牌子,今儿晚上,大轴戏是小孟七的《连环套》里《天霸拜山》一折。
宋黑子知道,《天霸拜山》一折戏,最吃功夫的是念白,戏里黄天霸与窦尔敦的对白,尺寸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接话的迟速都要恰到好处。
当晚刘爷的压轴戏就不用细说了,几段唱,台下都是连连叫好。
大轴戏一拉幕,台下鸦雀无声,只见小孟七扮演的黄天霸,上场起霸,亮相,身上干净漂亮,一上台,就来了一个碰头好,小孟七的念白吐字清脆。宋黑子几次都想叫好,可是一想,自己干啥来了,是给刘爷捧场来了,怎么能给小孟七叫好呢宋黑子就忍着,戏演到黄天霸那段一百多个字的大段念白了,只见小孟七一口气把一百多个字像崩豆子一样崩了出来,念到最后那句“天下第一英雄好汉也"时,又放满了尺寸,还加重了语气,在“也”字上陡然拔高。就是这一句,宋黑子再也忍不住了,大吼一声,"好!"
宋黑子叫完了好,也后悔了,这是怎么说的呢说忍着忍着,咋还没忍住呢还没有散戏,宋黑子就出了戏园子,站在刘爷回家的路上。
"这不是宋黑子吗在这儿干吗呢"宋黑子一听,是刘爷的声音,马上说:"刘爷,是我。"“为啥站这儿"
“等您。”
“等我干吗"
“刘爷,我今天晚上对不住您了。”
“咋啦"
"今天,今天晚上,我叫好……"
“怎么,今天晚上的戏不好吗”
"好。"
“好,不就得了吗我今天晚上让你们来拿蹭儿,就是让你们看看小孟七的戏。"
"真的啊"
"真的呀。!宋黑子笑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宋黑子傍晚结束了一天的蹬车工作后回家吃晚饭以及与媳妇儿交流的场景,展现了平凡人物的家庭环境。
B.宋黑子对刘爷邀请他今晚去戏园子"拿蹭儿"一事感到十分高兴,且带有一丝骄傲,他认为这是对他懂戏的认可。
C.虽然刘爷头一天打炮戏的票很快就卖光了,但他没有赢得大家的叫好,直到第二晚在宋黑子的带领下才勉强嬴得叫好。
D.宋黑子以为刘爷让自己来看小孟七的戏是为了杀小孟七的威风,所以他在为小孟七叫好后特意找刘爷认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连续运用"端""蹲""呼噜呼噜地吃""打了一个饱嗝儿"等动作描写,刻画了宋黑子质朴、大大咧咧的底层人物形象。
B.小说通过宋黑子夫妻之间的交流,自然引出宋黑子为刘爷叫好的往事,补叙介绍的二人结交的往事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中的刘爷作为次要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小说后半部分的内容,彰显了其德艺双馨的形象
D.小说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这些描写或长或短,既符合场景和人物身份,又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8.请简要分析画横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6分)
9.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宋黑子看小孟七戏前后的心理变化。(4分)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就成立了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们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又选了两个教师——陈秉正和王新春,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但闲不住。他在教练组里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首先要教架式。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往往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式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一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有一次休息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陈秉正老人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老人擦着洋火点着,陈老人就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你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不过他对这一双手,并不是欣赏而是有点鄙视,好像说“那怎么能算‘手’哩"。
学生的神情,两个老人都看出来了。陈秉正老人没有理他,只是自豪地笑了一下就拿起自己的旱烟袋来去吸烟,王新春老人点着烟之后却教训起这个青年人来。他说:“小伙子!你不要看不起那两只手!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山是地主王子裕的,山顶上这十几段地,听老人们说从光绪三年就荒了,一直荒到宣统三年。当年间我们两家都没有寸垄田地,他给王子裕家当长工,我给王子裕家放牛。后来他来这里开荒,我长大了从放牛孩子升成长工,跟着老领工在大河滩学着种园地。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镢头一镢头刷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那个学生虽然对他自己那种鄙视的表示有点后悔,可是他除了不愿当面认错,反而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就没有那样的手!"陈秉正老人一本正经地教训他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客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老人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
他住在招待所,第四天吃过了午饭,住下来的人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太不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中间留下来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了一个过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来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老人弯下腰去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式,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锹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陈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了。
陈老人重新穿起断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未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招待员找到的手套还给满红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编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篇作品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乘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
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随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到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老舍〈套不住的手〉》,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陈秉正教青年人劳动的情节把年龄大,能力强,规矩多、待人严的教练组组长的形象呈现出来。
B.小说的语言质朴又生动,口语化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肥子”。
C.小说以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侧面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塑造陈秉正,使一位热爱劳动,爱为集体和他人着想、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的老农形象跃然纸上。
D.“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陈秉正的话呼应了标题,也写出他鲜明的个性。
7.下列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套不住的手》通过运用一定的“艺术的手段”,避免了故事叙述的琐碎、零散,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品质。
B.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C.从老舍对《套不住的手》的评析,可以看出创作来源于生活,赵树理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所以能写出鲜活的文学作品。
D.赵树理能写出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但他只写了《套不住的手》,这是因为前者琐碎,而后者却有很大意义。
8.老舍说:“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作者赵树理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陈秉正的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分)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友
张荣平
“什么,老陈辞职了?我不信,他已经在我们这里干了十五年了,眼见步步高升,怎么舍得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呢?”同事们正聚在一起谈论老陈突然辞职的事,大伙百思不得其解。
老陈是一名汽车制造厂的保安,今年40岁,老家湖北农村的,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初中毕业种了几年田后就选择了从军,在部队生活三年之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在种了两年多田后觉得没多大出路,就随着村上的弄湖儿一起到了广东打工。一家汽车制造厂听说老陈是退伍军人,刚好厂里缺少一个保安,便录用了他。
老陈这个人,干一行爱一行,安分守己,在保安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五年,同事们换了一荏又一茬,就连保安班长也换了不知多少个,而老陈还是“原地踏步"。
一天,上夜班,老陈和同事一起在保安室看报纸,忽然眼睛一亮:“这个人我认识,他是我的战友阿才!”“区人事变动"一栏里,一个醒目名字映入了老陈的眼帘,他控制不住地喊了起来。
“还战友呢,人家现在是区委书记,而你呢?至今还是一个小保安,怎么可能是你的战友呢?”
老陈默然不语。
半个月后的一天,老陈上夜班倒班,遵照夫人的安排去商场购买一些日用品。经过蔬菜区时,看到不远处来了一支七八个人的队伍,老陈一看这阵势就知道是一个重量级的领导来了,便闪到一旁让他们先过。等他们走到身旁时,他发现那个重量级的领导正是多年不见的好战友阿才。
阿才似乎也看到了老陈,脸上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接着朝老陈眨了眨眼睛,又看似不经意地用手摸了摸鼻子。
这一瞬间,老陈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他和阿才是同一个班的。阿才是广东人,大学生从军,老陈是地地道道的湖北农民。
站岗时,阿才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老陈一有空就去陪他站岗,有时干脆就替他站岗了。阿才也会以上厕所为借口去休息休息,走时都会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
十八年不见了,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老陈马上明白了阿才的意思,随即来到了商场的洗手间。没多时,阿才也来到了洗手间,还随手把门关上了,弄得好像地下工作者接头似的,神神秘秘。
“真是你这小子!"阿才紧紧抱住老陈,“怎么跑到我们广东来了?”
“说来话长,今后我如实向你汇报!"
“好!留个电话,我现在没时间,晚上我们再联系!”
晚上7点,老陈的电话响起来了,还真是阿才打来的。二十分钟后,阿才开着一辆很普通的白色丰田来了,老陈很自然地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
阿才主动介绍:“我退伍后回到了老家,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拿到了编制,加上有从军的经历,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你所在的这个区的书记年龄到了,组织上就派我来接替了,想不到在这里竟然见到了你——我的老战友。"
“我,我可不敢认你啊!我一个小保安,怎么能和你这个区委书记称兄道弟呢?”
他们随便找了个茶馆,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十点了。刚出门,阿才碰到了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人,和他握了一下手,而那个夹公文包的却主动拉起了老陈的手。
老陈直接上了阿才的车,又一屁股坐在了副驾驶位子上,夹公文包的人眼睛瞪得大大的,毕恭毕敬站在车旁挥着手。
阿才似乎有话要和老陈说,快到老陈家时开口了:“老陈啊,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以前一样低调,有机会,我会为你换份工作的。"
两个月过去了,镇领导来厂里调研,老陈刚好值白班,开门时,感觉车窗里有个似曾相识的眼睛在盯着他,第二天,人事部的人找老陈谈话:“你们保安队的队长退休了,他推荐你做队长。”
事隔一个月,人事部的经理亲自对他说:“老陈,想不到你的能力这么强,厂里这么多年来没有重用你,是厂里的一大损失,这次决定升你为后勤部主任!"
老陈稀里糊涂地成了厂里的一个中层领导。
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发区的一名领导来了,说开发区缺少一个保安经理,想请老陈去帮帮忙。
这下子可把老陈给惊住了:“怎么一下子我就有才干了呢?”躺在床上思来想去,终于有了眉目:“对,给阿才打个电话问问不就结了嘛!"
在电话里,老陈把自己最近一路升职之事告诉了阿才,阿才听了之后叹了口气说:“老陈,你辞职吧,离开现在的厂里,我介绍你去邻市的工厂干活。那晚我们喝茶出来时遇到的那个人,是你那公司所在镇的领导,他看到你和我关系那么亲密,是想隔山打牛,讨好我来着。”
老陈被阿才说得云里雾里的,说句实话,他对现在的公司还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就这么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但为了阿才,为了老战友,老陈还是心一横,递交了辞职报告,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生活十五年的城市。
(原载于“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才听到老陈一路升职后,担心会影响自己,便提出让老陈离开工作了十五年的地方,这凸显出阿才的自私。
B.镇领导撞到老陈与阿才亲密见面后,人事部、开发区的领导便接连给老陈升职,可见这都是镇领导的刻意安排。
C.小说两次提到老陈坐阿才的副驾驶位子,其中第二次既是表现两人深厚的战友情,也是为引出镇领导的震惊。
D.阿才交代老陈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之前一样低调,暗示了阿才的区委书记身份可能会对老陈的生活产生影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才摸鼻子这一细节引出了老陈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文章衔接自然。
B.小说多处照应,如“我,我可不敢认你啊……称兄道弟呢”照应了前文老陈同事对老陈的嘲讽。
C.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形象,如老陈的质朴坚韧与镇领导的投机取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刻画保安老陈和区委书记阿才的典型形象,讴歌了不因时久未见、地位悬殊而变味的战友情。
8.小说是如何描写阿才形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4分)
9.“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叙述上也体现了“不平”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回忆
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够回到那里去了。许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宝山路上只有寂寞和寒冷。等到十多天以后我从南京回来时,就只能够看见闸北的火光了。
轮船驶进黄浦江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我看见黑烟遮满了的北面的天空,我听见大炮隆隆的怒吼和机关枪密放的声音。我冷静地看着黑烟的蔓延,我冷静地听着船上许多乘客的惊叫。我又望着那些江边的高大的建筑物,我又望着外白渡桥上拥挤的行人,我又望着外滩马路上来往的载行李的车辆,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我明明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说:“历史上没有一次血是白流的。”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十六浦码头登了岸。如今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晚上我没有固定的住宿的地方。这样彷徨了几天以后,我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住处。三月二日的夜晚,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到闸北去了,我同一个朋友从北四川路底绕进去。我们受到了两次的搜查。
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同行的朋友曾经住过的江湾路口的房屋就只剩下光光的一堵墙壁。那个房间内,哪里是床,哪里是柜子,哪里是书架,我都记得很清楚。然而如今我就只看见一片瓦砾……
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我们踏着瓦砾,有些地方还有热气。我们非常小心,害怕踏着没有爆炸的炸弹。
“看,这血迹!"朋友埋着头说。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
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走了这许久,我们没有看见一个人影,连日本兵也不见一个!我以为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了,然而几个日本兵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站在路旁用上海话对我们说,前面不许通行。
失望压倒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过是两个徒手的青年,四周又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开始脱毛的死狗躺在我的脚边。
几天以后我第二次走进了闸北,陪我去的是另一个朋友。这一次我们从虬江路进去。
我以前很熟习虬江路,如今我居然认不出它是什么地方了。我看不见一间完好的房屋,瓦砾堆接连着瓦砾堆,这样遮住了我的视线。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十字路口被沙袋堵塞了,只留下容许一部汽车通过的地方。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我们受过几次盘查,终于进到里面去了。
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
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弄堂门关着,我们只得埋着头从隔壁的劫余的墙洞里进去。我看到家里楼下,有人挖了一个大坑,亭子间是我放书的地方,被一个炮弹打破了,不过只毁了几十本书。除了书和家具外,什么东西都给人拿走了……
“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
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
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许多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动。日本兵的枪刺……海军陆战队中队长蠢然的笑脸……一对逃难归来的贫家夫妇……一个脱了肉只剩牙齿的头颅……两三次日本兵的严厉的查问……在江湾路上被日本兵打伤腿的两个江北人……未爆炸的二百五十磅的炸弹……以及许多许多……
1932年春在上海
1933年5月底在广州改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回忆折磨我"一句,写出作者难以忘却去年遭遇,暗示下文所写内容对“我”的刺激与震撼之大,同时照应文题。
B.文章多次写到“憎恨",有时甚至用“恶毒”来强化这种情感,表明作者面对日本军队的恶行时,内心的愤恨难以自抑。
C.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两次进入闸北的所见所闻,第一次重点写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第二次重在写人遭受的战争创伤。
D.“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四段连用多个“我”,用“我"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日军进攻闸北造成的影响,让文章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
B.“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上海闸北遭到日军轰炸后的悲凉景象。
C.文中描述侵略者的“骄傲"“得意”“英勇"等三个词语,与《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伟绩”“武功"等词的用法相同,都是反语。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片段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对“回上海途中”“一进闸北"“二进闸北”进行描写,结构清晰明了。
8.第二次走进闸北,“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4分)
9.文章写了作者战争中的经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复杂;但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琐忆
唐驳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牌气大,爱鸟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
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情不安。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报。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①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侯”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②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会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却让鲁迅先生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来,还埋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不过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③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其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
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我有好几次都想大声呼喊:④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句诗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也是作者根据自己与鲁迅交往的认识与体会,对鲁迅的全面、概括地评价。
B.初次见面,鲁迅先生就说在替作者挨骂,这是意料之中;事实作者又没有被挨骂,是出乎意料之外,先抑后扬,引人入胜。
C.鲁迅对广大青年的教育,委婉含蓄,不用教训的方式,比如他用“小溪"和“虫豸”隐喻阅历虽浅、但心性纯正的青年。
D.“攀附阔佬"和“禁止游泳”两个故事,讽刺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自欺欺人的丑态,是鲁迅幽默讽刺战斗风格的体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的“笑",既消除了作者担心挨骂的疑云,又使敌人针对鲁迅先生的谣言不攻自破。
B.句②中借头发的形象,表现了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运用了借代手法。
C.句③中鲁迅“沉默”“眼睛望着远处",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D.句④是抒情式议论,既赞美了鲁迅精神品质的巨大感染力,又暗合开头两句诗的涵义。
8.为什么说,听鲁迅先生说话使人“心情舒畅,真有个‘如坐春风’的感觉”?(4分)
9.本文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写了鲁迅先生与青年的交往,但在取材角度、思想主旨和抒情方式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6.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虫豸’隐喻阅历虽浅、但心性纯正的青年"错,“虫豸”比喻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的青年。
7.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B项“借代手法"错,是移就、拟人手法。
8.①谈话方式方面:每次谈话或打比方、讲笑话,或讲故事、发议论,这件件琐事,都展现了鲁迅先生崇高的品格。②谈话内容方面:每次谈话虽嬉笑怒骂,却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能使在苦难日子里的作者从中得到勇气和力量,产生了热爱正义和真理的思想感情。(每点2分)
9.①取材角度: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与进步青年“我”的六次谈话;《为》主要写鲁迅先生与五位进步青年的交往事件。②思想主旨:本文通过写鲁迅引导和教育青年,体现了他爱憎分明的品格;《为》通过写鲁迅关爱和帮助青年,赞美了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③抒情方式:本文直抒胸臆为主,抒情直露显豁,《为》在抒情上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显得委婉含蓄。(每点3分)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天明的时候,春儿她们到了滹沱河边。她们很兴奋:她们前来慰问的部队,就是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贺龙将军带领的一二○师。
更巧了,司令部就驻在春儿的家乡子午镇。她们在村东头一家贫农的北屋里见到了贺龙将军。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
慰问了自己的部队,见到了红军时代的人物,是春儿生平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她想:她出生的这个村庄,有机会驻扎了这一支革命劲旅的首脑机关,它一定也感觉着光荣。
春儿和变吉哥都到家里看望了一下。春儿家里也住着一班战士,他们看见自己部队上的客人,和这家房东这样熟识,最初还有些奇怪哩,后来才知道是春儿的家,战士们笑着说:“好呀!这么一来,你这个女同志,就不是我们的客人,快来招待我们吧!"
乡亲们偷偷地问春儿:她会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司令?春儿保守军事秘密,只是笑着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乡亲们虽然闹不清将军到底是谁,可是他们知道:这一准是真正老牌的八路过来了。
一开始就是紧张的行军。春儿她们编列在一支队伍的后面,一走起来,就得紧跟着跑。队伍走开了,真像一条龙,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有时,使得春儿她们这些本地人,也闹不清方向,只是紧跟着转。只有在第二天驻下的时候,一打听村庄的名字,才知道又出来了一百几十里。
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后来,也就习惯了。每天黄昏出发的时候,她觉得很有精力,脚步跟得上,也就用不着那样紧追紧赶了。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
到了宿营地,太阳升起来,坐到大场边上就不再愿意动弹。可是她们的任务,正是要在这个时候完成。部队上的口音,老乡们听不清,有些风俗习惯又不相同。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
敌人从东西两线向根据地压迫,调集了很大的兵力,跟在一二○师的后面。
一二○师好像并没有和它一决胜负的意思。这支部队只是在敌人的空隙里穿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在根据地的边缘打着回旋。这支部队也不是单纯的行军,它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有很强的吸引力量。它刚刚进入冀中的时候,听说只有两个主力团,现在它一路行军,一路扩大,谁也不知道它已经增加了多少倍的人马。
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在平汉路一带,村庄很大很密,水车园子很多。定县境内,小小的清凉的水沟在村边绕过,用手就可以捕捉那潜藏在芦苇根底下的小鱼。在津浦线附近,地形宽阔,村庄很稀,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村外大洼里是一丛丛的红荆,天空里盘旋着大鹰。
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
春儿经过号称金的束鹿和号称银的蠢县,这里丰产棉花;她到过叫作小苏州的胜芳,那里著名的是荷菱鱼稻。农民们用秋收的新粮,供给过往的部队。
她望见过城里的不安的灯火,听到过人民在那里受难的呻吟。
深夜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从马上跳下来,掩遮着一个微小的光亮,察看地图和指示向导。他们骑马走在队伍中间,春儿不知道在他们前边走着的有多少人,在他们后边走着的又有多少。有时他们闪在一旁,让队伍通过,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
仍旧是长距离的方向不定的急行军。春儿跟着部队,每天夜里,就又要经过无数的村庄。各个村庄的民兵都在集合,深夜里,区村的干部们还在工作。所有根据地的人民,站在门口,兴奋地欢迎他们,把必胜的信念,寄托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身上。
她听到铁锤叮当的声音。在一处背静的街道里,她看见一座打铁炉燃烧着,火苗闪在油黑的大风箱上。在火光里,那系着破油布围裙的,来自冀南或是山东的铁匠们,正在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夜里,炉火也不会熄灭,铁锤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当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一二○师用一个团吸引住敌人的主力,往死里拖,然后用全部力量包围上来,坚决、猛烈地歼灭了它。敌人有生以来还没见过这样严重的阵势,他们着急地施放毒气,也没能逃过死亡。
战斗结束以后,虽然敌人还占据着一些县城据点,但是冀中区的局面和人民的心情已经稳定下来。地方部队经过这一次战争的学习和考验,也逐渐在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地壮大自己,保卫根据地。
(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再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风云初记》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刊载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尽管当年的报纸已发黄、变脆,但那仍发散着的淡淡墨香有着让人动情的力量,让人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当年只有30多岁的孙犁,他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在作品中写出了故乡亲人的爱与恨,把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反映了那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斗争。
孙犁曾在《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中说:“当我的家乡,遭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低下头来,他们是充满胜利信心的。”孙犁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被他用小说的笔法写进了《风云初记》中。小说中,他深情地描绘了滹沱河水的涛声,塑造出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善良、勇敢的农村女孩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读《风云初记》忆孙犁》)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叙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二○师在冀中区的行军、抗战生活,反映了时代风貌。
B.司令部队驻扎在春儿的家乡,春儿故作神秘,没有向乡亲们透露大司令的真实身份。
C.孙犁把“家乡情缘"融入笔端,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他的家乡的人民的生活和情绪。
D.《风云初记》描写了鲜活的人物,表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对冀中地区人情风貌的描写,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让人神往,表现了孙犁小说对美的一种特殊的追求。
B.作者把春儿的形象放在革命队伍这个大集体中、放在对一二○师的军旅生活的叙述中进行塑造,让春儿的形象鲜明。
C.春儿跟着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部队行军,“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这一细节表明她对部队生活充满憧憬。
D.孙犁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文本一深入描写了春儿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她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风云。
8.《风云初记》被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9.春儿历经了战争的洗礼蜕变成战士,文本二中也说“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6.B[解析]“春儿故作神秘"错误,原文“春儿保守军事秘密”。
7.C[解析]文中写春儿“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是为了表明行军的辛苦和疲乏。
8.①语言美:用抒情诗似的语言,描写人物,如“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尽管在写紧张的行军,但文笔行云流水,明丽天然,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②人情美:春儿她们慰问部队、部队借住在百姓家里,体现了深厚的军民情,铁匠们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炉火不熄,这些都充满着人性之美和心灵之光。③环境美:清凉的水沟、芦苇根下的小鱼、黄土小屋、河流浮桥等共同营造了冀中区秀美的风光。(共4分,回答任意2点即可。若从以“诗化"的笔触写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淡化战火硝烟;散文式结构、不以情节曲折丰富见长等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9.①开始:只是心里佩服红军英雄,在行军中害怕掉队;②然后:出色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跟着部队走遍冀中区;③最终:热爱家乡,理解将军的情怀,精神品质升华。(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由原文“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和“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可知,只是心里佩服红军英雄,在行军中害怕掉队;
由原文“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和“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可知,出色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跟着部队走遍冀中区;
由原文“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可知,热爱家乡,理解将军的情怀,精神品质升华。
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宋黑子
周东明
今天是二伏,傍黑前,天才凉快下来,蹬了一天车的宋黑子回到家,问媳妇儿,"啥嚼谷儿""炸酱面。"媳妇儿说着捞了一大海碗过水炸酱面递给他。宋黑子端着碗,往墙根儿一蹲,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碗面就吃了个精光。他站了起来,又打了一个饱嗝儿,然后干哼哼起了《空城计》里那段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媳妇儿问他:“今天遇见啥高兴事儿了,一进家就喜兴成这个样子"
“今天晚上园子里刘爷压轴戏,演《失空斩》,刘爷传话了,让我们哥儿几个今天晚上去戏园子'拿蹭儿'。”
"什么拿蹭儿',就是捧臭脚。"媳妇儿说,"那个《失空斩》都听了八百六十遍,耳朵都起茧子了,也不腻烦”
宋黑子嘿嘿一笑,说:“《失空斩》是刘爷的看家戏,他就靠这出戏赢人呢,也别说,刘爷的《失空斩》唱得就是地道,好听,刘爷就是刘爷呀。"
“就你懂。”媳妇儿说。
“那是自然,要不刘爷咋让我去拿蹭儿呢"宋黑子这话说得一点儿不错,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那是刘爷刚来松州城三胜戏班儿时的事儿,当时,刘爷头三天打炮戏码儿也是《失空斩》。听说三胜戏班儿来了一个唱老生的新角儿,当晚戏票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卖光了,晚上,戏园子里坐得满坑满谷,
晚上,戏一开场,却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刘爷在台上怎样卖力,一个晚上,一个“好“都没有,第二天,戏票就卖不动了。
因为是打炮第一天,不但戏票贵,戏园子里也不让拿蹭儿,宋黑子这些靠拿蹭儿看戏的主儿,没看见头一天晚上的戏,就很遗憾了,再听说头一天打炮戏就没有叫好,心里就更想看看这个角儿了,是真的不咋地吗
晚上,宋黑子约了几个拉车的兄弟,用一包打瓜子,哄弄着把门收票的,蹭进了戏园子。
当晚戏码儿还是《失空斩》,宋黑子见刘爷演的诸葛亮一上台,心里就说了句:漂亮。刘爷也确实是会扮戏,脸上清秀干净。再一听,刘爷唱得也不差哪儿去呀,你听听人家这散板,’分寸、劲头、气口掌握得多自如啊。
此时台上,刘爷正唱到"我用兵数(哇)十年从来谨慎,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这句散板,前半句"我用兵数(哇)十年",刘爷采取衬字上挑,提高了调门,不但唱得清脆漂亮,还唱出了诸葛亮身为智者的自信心理,后半句"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又降低了调门,在唱"无用之人"四个字时,"无用"两个字略作停顿后,"之人(哪)"又唱得清晰、有分量,"哪"字如蜻蜓点水,它恰如其分的出现,点出了诸葛亮心中的痛切。
宋黑子听得如醉如痴,不知不觉地大喊一声,"好!"
宋黑子这一声好,如同炸雷一样,震得戏园子四壁嗡嗡直响,紧接着叫好声四起。散戏后,刘爷没卸装,赶紧到了前台,问前台管事儿的,靠墙站着叫好的人是谁。管事儿的说,不知道大名叫啥,就知道因为他人长得黑,姓宋,所以都叫他宋黑子,是个拉车的。
“懂戏,懂戏。"刘爷连连说。
后来,刘爷通过人介绍,和宋黑子见了面,并且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只要园子里有刘爷的戏,宋黑子一帮人就能拿蹭儿,看戏。
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宋黑子他们两口子吧。
这时候,宋黑子媳妇儿擦擦手,说:“不对呀,三胜戏班儿不是来了一个叫小孟七的文武老生,正演打炮戏呢吗"
宋黑子又笑了笑说,"你不懂了吧。刘爷为啥今儿晚上要演他的《失空斩》,又为啥让我们哥儿几个去拿蹭儿就是让那个小孟七知道知道天高地厚,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晚上,宋黑子哥儿几个来到戏园子时,看了一眼戏码儿水牌子,今儿晚上,大轴戏是小孟七的《连环套》里《天霸拜山》一折。
宋黑子知道,《天霸拜山》一折戏,最吃功夫的是念白,戏里黄天霸与窦尔敦的对白,尺寸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接话的迟速都要恰到好处。
当晚刘爷的压轴戏就不用细说了,几段唱,台下都是连连叫好。
大轴戏一拉幕,台下鸦雀无声,只见小孟七扮演的黄天霸,上场起霸,亮相,身上干净漂亮,一上台,就来了一个碰头好,小孟七的念白吐字清脆。宋黑子几次都想叫好,可是一想,自己干啥来了,是给刘爷捧场来了,怎么能给小孟七叫好呢宋黑子就忍着,戏演到黄天霸那段一百多个字的大段念白了,只见小孟七一口气把一百多个字像崩豆子一样崩了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分层开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制图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术论文写作(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山地户外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自贡职业技术学院《商业银行与业务经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历史与比较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管理软件与BM技术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树人学院《图像处理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材料力学B(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高考数学专项练习痛点问题之概率统计经典解答题含解析
- 物业管理劳务外包合同范本
-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PPT(第四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书背诵内容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模考试题
- 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低年级作文 》精品课件写话教学课件
- 附录常见感叹词及用法
- GB/T 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
- 大三上-诊断学复习重点
- 应收账款的管理培训课件
- 股东变更情况报告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