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编外国教育史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第一章123456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与特点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实践古希腊教育思想古罗马教育实践古罗马教育思想
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与特点第一节人类教育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原始社会的重血亲、无定居、靠采集和狩猎生存的特点,也使得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平等性、无阶级性的特征。而进入农耕社会后,弱血亲、重定居、有等级的特征,使得原始社会及其教育的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始社会物质生产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为人类早期教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多是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家庭活动、宗教活动(包括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原始社会的教育既受这些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的这些活动,这使得原始社会的教育在促进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始社会是没有文字的,最初的教育思想没有文字记载;原始社会也没有专职教师,教育者往往是父母、部落长者或者一些有生产、生活经验的人,他们负有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原始社会更没有学校,没有分级,家庭、部落就是最初的学校,儿童是在与家庭、部落整个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非正式教育的。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思想也处于萌芽状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三是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是一种适应生活和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四是原始社会后期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受不同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特点。二是由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多是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失败越来越少的重复动作实现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的。五是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教育分化的出现,出于对儿童将来准备承担成年人职责的期望,通过一定的“成年礼”仪式来考察处于青春期的儿童,也成为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初级阶段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固定的仪式或活动,让人们去适应周围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环境,服从神灵,保存和继承传统的文化与习俗,使个体成为原始文化和传统的继承者。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方法等都是为了适应生活。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第二节一、古巴比伦的教育(一)古巴比伦的文化与社会
古巴比伦(AncientBabylon)位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Sumer)文明。《汉穆拉比法典》的形成与这一时期古巴比伦学校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它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教育除了生活教育、宗教教育之外,在学校教育基础上又形成了法律教育。该法典规定,为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分为三个阶层:社会的统治阶层,即王室成员、官吏、祭司和商人被统治阶层,即奴隶中间的阶层,即自由民(二)古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古巴比伦的学校主要是以培养文士为主的寺庙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文法、抄写文学作品、数学和法典等。教学方法主要是师徒传授式。教学方法重视抄写并采取强制性的手段。苏美尔和古巴比伦教育被认为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它已经产生了学校机构的一些基本的要素。但其教育还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对象仅限于社会上层的官吏、僧侣等。二、古埃及的教育
古埃及(AncientEgypt)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了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在古埃及社会,法老(pharaoh,国王)的权力至上,全国土地归他所有,由他分给贵族和僧侣,并强迫奴隶耕种土地。公元前332年,古埃及为马其顿所征服。(一)古埃及的文化与教育古埃及人对教育的认识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分不开。在学校产生以前,古埃及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由母亲教导女孩,父亲教导男孩。教育一般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限,许多职业都是世代相传的,比如僧侣、建筑师、木乃伊师等多是世袭的。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建立了学校。古埃及学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国家的发展和秩序需要受过训练的官吏来维护;社会和生活日益复杂,仅仅靠模仿父辈或长者来获取社会所需要的经验来应付个人的生活已经不够了;简单的无组织的或组织松散的教育已不适应处理专门的事务了。(二)古埃及的学校类型(1)宫廷学校,由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王室和贵族子弟、培养国家官吏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分别被委任官职。(2)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僧侣学校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不仅汇集了许多研究天文学、数学、测量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学者,还收藏了大量的图书,吸引了大批的学者和青年来学习,其中就有柏拉图、梭伦等人前来游学。(3)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等。(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学校级别较低,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较宽,修业期限长短不一。(三)古埃及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古埃及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要求学生“尊神、忠君、敬官、孝亲”,养成良好的美德。(2)练习书写。初级的内容主要有日常事物名称、日月星辰、地名等,高级的内容主要有公文、契据、书札、格言等。(3)练习词令。古埃及人认为词令是有教养者应当具备的条件。“人的嘴巴会拯救他脱离险境,他的词令会使他待人和善。”“词令比武器更有力。”(4)重视数学和计算。在古埃及人看来,水利、天文、税收、军事等都离不开数学和计算。水平较高的僧侣学校还要学习高等数学、医学、建筑学等。2、古埃及学校的教学方法(1)以教师教学为主。教学不重解释和说明,作业多,学生反复进行机械性的练习。(2)教师采用问答方法进行教学,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主要靠模仿进行学习,机械训练和背诵是经常用的方法。(3)重视体罚。由于学习内容很多都是儿童所不理解的,教学又采取强制性的方法,体罚就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三、古印度的教育(一)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AncientIndia)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与尼罗河、两河流域的文化进行交流,并显现出同等的文明。公元前2000年中叶,北部的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征服了当地人,建立了王国。(二)婆罗门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教育。婆罗门教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儿童3~5岁开始接受教育,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主要是在父母的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在这一时期,书写并不重要,因为《吠陀经》被看作神灵的话,书写则有亵渎神灵之罪过。(2)学校教育。公元前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教师也被称为“古儒”,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后迁居古儒家,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三)古印度的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Buddhism)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反对“婆罗门第一”,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上主张“四姓平等”。在教育上,佛教主张面向平民,强调用地方语言取代“梵文”来进行教学,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1)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2)寺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寺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争辩和议论的方法。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四、古希伯来的教育古希伯来(AncientHebrews)位于现在的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古希伯来人原是在西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之间逐渐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迁入叙利亚,后进入埃及,因不满古埃及人的统治,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定居巴勒斯坦,后建立统一的希伯来王国。由于犹太人和以色列人的冲突,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灭亡。古希伯来是以犹太教立国的国家,犹太教是以耶和华为唯一神的宗教。古希伯来人认为耶和华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敬畏上帝是智慧和知识的源头。《圣经·旧约》中的“旧约”就是以犹太民族的发展史为基础的。古希伯来教育的核心是犹太教教义,其特点是把信仰与求知结合起来,信仰至上,求知为信仰服务。古希伯来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古希伯来的家庭教育
父亲在家庭中既是家庭的祭司,又是子女的教师,家庭是教育年轻一代的主要场所。
在家庭教育中,以培养宗教信仰为主要目标。在教育内容上,《圣经·旧约》成为主要学习内容,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作为宗教教育的辅助而存在。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的培养,并把它看作一种重要的道德训练。
后来,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古希伯来的家庭教育也发生变化,开始重视知识的学习;认为不信仰上帝属于罪恶,而没有知识的人是不能真正信仰上帝的;强调子女非父母私有,而是未来天国的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承认母亲在教育女孩上的地位和作用。(二)古希伯来的学校教育古希伯来人从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后,教育形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学校开始出现。公元前2世纪左右,学校从犹太会堂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最初的学校制度。在学校教育上,古希伯来人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职责有两个:一是要忠实地记住每一件事二是不能用教师教给他以外的任何东西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圣经》。公元前1世纪,古希伯来学校已有较快的发展。
总之,古希伯来的教育是一种宗教和道德训练的过程。教育事业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在古希伯来,教育工作者受到尊重,教师的语言被看作上帝的语言。男子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以上对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介绍可以看出其发展的一般特点:一是古代东方国家是世界文化的摇篮,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学校教育。二是受东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门第、等级安排他们进入不同的学校。三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机构种类较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统治阶级的需要;同时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育、智育及宗教教育等;教师也有较高的地位。四是古代东方国家学校教育方法还较为简单,体罚盛行,以个别施教为主,未形成正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古希腊教育实践第三节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荷马时期(约前1100—前800)古风时期(前800—前500)古典时期(前500—前330)希腊化时期(前330—前30)一、荷马时期的教育古希腊文化最早的代表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分布于爱琴海地区的文化,也称为爱琴文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等传说的启发下,发掘了小亚细亚西北部古城特洛伊及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等遗迹,使长期湮没的爱琴文明再现于世。(一)荷马时期与《荷马史诗》反映荷马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相传为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个部分。《荷马史诗》主要叙述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前后经过,歌颂了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希腊英雄的性格和业绩。由于这个原因,荷马时期也被称为“英雄时代”。(二)荷马时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荷马史诗》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荷马时期尚未出现学校等专门的教育机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他们通过参与成年人的各种活动,逐渐获得了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内容主要以与军事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在《荷马史诗》中,包括阿喀琉斯在内的大多数英雄既是武艺高强的军人,也是议事会上的演说家,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对参与政治和吸引听众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道德教育也是荷马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荷马史诗》中所歌颂的一些英雄都是品行高尚、人格健全的道德典范。他们身上集中了各种为社会所肯定和倡导的美德:勇敢、正义、忠诚、大公无私、热爱集体、智慧等。荷马时期的希腊教育是把英雄教育与道德教育放在一起并给予重视的。(三)荷马时期教育的意义
荷马时期的古希腊教育虽然还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但它对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荷马史诗》成为古希腊人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教材,特别是学校产生后成为古希腊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荷马时期教育中所强调的勇敢、正义、智慧等道德品质,不仅成为古希腊人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构成古希腊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最后,荷马时期教育中所具有的既注重个性发展又重视道德规范,既强调实干又注重雄辩的特点,也为后来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古风时期的教育在众多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教育也成为古希腊城邦制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古希腊的城邦制时期也称为古风时期(前800—前500)和古典时期(前500—前330)。古风时期的教育主要包括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古典时期的教育主要包括智者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封闭的地理条件,对其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1.斯巴达教育的目的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斯巴达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军人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制度。该教育制度以军事训练为中心,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每一个斯巴达人都能在长期严格的训练中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战士、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荣誉、勇敢、坚毅、强壮的体魄、娴熟的军事技艺、对城邦的绝对忠诚、对权威的服从、对长者的尊敬等等,就成为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品质。据说制定这种严格的军事教育制度的是斯巴达国家的立法者来库古。他认为,教育是一个立法者应该考虑的最主要和最重大的事务,教育应该完全由国家控制。2.斯巴达教育的过程和内容斯巴达儿童出生后要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存活下来并接受家庭教育。7岁以后,儿童进入国家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18岁起,斯巴达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ephebia)接受教育。20岁起,斯巴达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30岁时,经过宣誓,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斯巴达人还非常重视女子教育。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其目的有二:一是造就体格健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后代二是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城邦的职责。3.斯巴达教育的特征(1)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勇敢、服从、坚毅的军人。(2)在斯巴达,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教育被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3)斯巴达建立了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整个教育过程注重儿童的体育与军事训练。(4)斯巴达比较注重女子教育。(二)雅典的教育从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开始,至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过渡,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雅典教育的目的与斯巴达一样,雅典城邦也高度重视教育。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有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不赡养父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受其教育目的影响,雅典教育形成了公立教育和私人办学并存的局面。公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由国家举办的公立教育来安排,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则由私人办学来承担。因此,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2.雅典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与斯巴达一样,雅典公民子女出生后,也要进行体格检查,所不同的是,雅典儿童的体检是由父亲负责进行的。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开始进入弦琴学校学习。弦琴学校主要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后来又出现了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12~13岁,雅典公民子弟中的一些人继续在弦琴学校和文法学校学习,另一些人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包括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目的是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韧的品质。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而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贵族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雅典青年也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了20岁,经过“埃弗比宣誓”,雅典青年被授予公民称号.3.雅典教育的特征(1)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政治、商业和军事等多方面发展的人的教育。(2)雅典教育把城邦的意志与青少年的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注重二者的统一,形成了最早的和谐教育。(3)雅典教育重视人的发展的内在与外在统一,强调体脑的结合,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了最早的自由教育。三、古典时期的教育(一)古典时期的希腊社会这个时期,对希腊影响最大的是波斯帝国与希腊之间发生的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和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两次大的入侵,失败后,又于公元前479年发动第三次入侵。出于民族共同利益的需要,希腊30多个城邦自动组成了以雅典为首的反波斯同盟,经过三大战役,最终迫使波斯帝国于公元前449年签订和约,希腊人取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二)古典时期希腊的科学、文化与价值观(1)古典时期的希腊科学。一些早期哲学家开始自发地把希腊公民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应用于自然,认识和解释自然。(2)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希波战争结束后,随着雅典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古希腊文化和哲学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产生了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ēs,约前448—前380)、埃斯库罗斯(Aeschylos,约前525—前456)、索福克勒斯(Sophoclēs,约前496—前406)等戏剧作家,以及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前481—约前411)、苏格拉底(Socratēs,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等著名的哲学家。(3)古典时期的希腊价值观。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希腊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面临挑战,怀疑和否定的倾向盛行,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成为社会的时尚,个人主义普遍流行。古希腊的政治学、伦理学、哲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等人的哲学和政治学,直接促进了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三)古典时期的雅典教育与智者派古典时期,随着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城邦出现了一定的公共空间,言论自由和理性地位得以提升,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城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阶段。以智者派的出现为标志,古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智者与智者派所谓智者(Sophists,又称诡辩家),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阿斯、安提丰、克里底亚等。2.智者派的思想特征
智者派产生于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它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社会(尤其是雅典)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智者派的思想特征是:强调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在他们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就是他所说的真。3.智者派的地位
智者派在古希腊文化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智者们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为教学的唯一条件,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社会的流动。(2)智者派适应社会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以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的范围。(3)智者派从关心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出发,把所得到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极大丰富了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即政治家和统治者的预备教育。(4)智者派不仅直接促进了古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丰富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5)智者派的出现也表明,希腊的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如诗人、戏剧作家等,教育工作开始具有职业化的特点。古典时期的希腊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在雅典,逐步形成了文法教师与音乐教师的分工,文法学校与弦琴学校从此开设。还出现了一些由著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公元前390年(或前392年),著名修辞学家、教育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ēs,前436—前338)创办修辞学校。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四、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希腊化时期是指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和扩张,希腊本土的文化和教育发生变化,并被传播和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时期。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希腊教育的变化及传播(二)希腊本土教育的变化(一)希腊教育的变化及传播希腊的教育,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腊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在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里亚城。该城由于拥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和气象台而成为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在整个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里亚城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希腊本土教育的变化(1)希腊的初等教育发生改变。(2)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3)希腊化时期,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古希腊教育思想第四节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没有办过学校,也没有写过著作,主要依据他的学生(特别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了解他的思想。(一)“自知其无知”(二)“智德统一”论(三)“苏格拉底法”(一)“自知其无知”苏格拉底认为,有智慧的人是自己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的人。有智慧的人只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方面有智慧,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就可能会变为愚蠢的人。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提出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2)提供了“苏格拉底法”的基础。(二)“智德统一”论从“智德统一”的思想出发,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由于知识即美德,而知识是可以通过教授、学习获得的,通过传授或者学习知识,也就获得了美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德是可以教的。苏格拉底提出的“智德统一”“美德可教”具有重要价值。它否定了希腊传统的道德天赋的观念,否定了贵族阶级对道德的垄断,为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辩护。“智德统一”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那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知识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一观点又不完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的形成还有复杂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与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对话、辩论的方法。(1)讽刺。讽刺就是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地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意识中所存在的错误、混乱和模糊。(2)下定义。下定义就是教师在前一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3)助产术。助产术就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法”的创立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学过程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与学生进行对话、共同探寻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学生的训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成为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人。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持续8年。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在内的一大批学生。在学园,柏拉图讲学近40年,直到逝世。柏拉图一生写了大量著作,《理想国》《法律篇》是其主要代表作。(一)论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论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论是建立在他的“灵魂说”基础上的。他认为,灵魂包括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2.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依据“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国家的统治者“哲学王”的主张。(二)论教育内容柏拉图看来,哲学王或者哲学家的教育应该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包括德育、政治教育、广泛的知识教育以及哲学教育。哲学王的教育首先应该具有美德,其中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最为重要的。哲学王的教育需要接受政治教育。哲学王的教育还需要广泛的知识教育。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形成洞察事物的理性。在所有科目中,柏拉图最重视的是哲学(辩证法)。(三)论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柏拉图非常强调“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一出生就已经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理念世界和灵魂中。当灵魂依附于人的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才能回忆起已经被遗忘的知识。认识的过程并不是从外部获得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的过程,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教学过程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启发,帮助学生回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柏拉图的“回忆说”是对苏格拉底“助产术”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后来的对话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四)论教育制度柏拉图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三个阶段。(1)情感教育阶段。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公民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其养育和教育。公民子女从出生到3岁,由经过挑选的女仆照顾,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进行教育。3~6岁的儿童,被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所,由国家委派的女公民进行教育。6岁以后,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国立初级学校,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和音乐知识,同时接受军事体育训练,进行情感和身体的教育。(2)意志教育阶段。17~20岁,学生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进一步的军事体育训练,同时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3)理智教育阶段。主要对22~30岁的少数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进行教育。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知识(主要是“四艺”和哲学)的传授,发展学生的理智。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公元前367年后,他师从柏拉图,在柏拉图的学园学习并从事教学工作长达20年。虽然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苏格拉底有师承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思想并不完全一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希腊文化形成的追求真理的传统。如亚里士多德就曾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招生授徒、著书立说,前后几十余年。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植物学、文学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一)论教育与城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与城邦的密切联系。他认为,公民需要参与城邦的各项事务。这依靠公民的素质,公民的良好素质决定城邦的命运。他指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有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城邦才能够成为最优良的城邦。公民的良好素质需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城邦建设的基本方面。为此,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私人办学的传统,反对让教育脱离国家的控制。他主张,国家应该使教育成为公共事务,由国家承担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并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接受统一的教育,以形成共同的公民意识。他也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在法律中加以规定,以确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论和谐教育1.和谐教育的基础:灵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人的灵魂包括非理性灵魂(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人的发展过程也是身体、情感、理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与灵魂相对应的教育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认为,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人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2.和谐教育与年龄分期教育亚里士多德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的年龄分期教育的思想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1)0~7岁为第一个阶段。这时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引导儿童做些适宜肢体发育的活动。儿童成长的关键是身体的发育,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养护。为此,一方面应注意儿童的营养,另一方面应加强儿童身体的锻炼。(2)7~14岁为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发展以道德发展和初步的理性发展为重点,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初步的读写算等知识技能的教育。(3)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理性的发展成为重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哲学等学科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理性。(三)论自由教育1.理性与自由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于人具有理性。人的理性的主要功能在于可以控制人的情感和欲望。反映到教育上,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够遵守城邦秩序和控制自己情感欲望的公民。但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仅仅用理性控制情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高的目标,即一种自由思考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2.自由教育实施的条件亚里士多德指出,自由教育的实施需要两个条件:总之,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公民的教育,其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1)闲暇。所谓闲暇是有可支配的时间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沉思活动。沉思活动是以思想本身为目的,是为了思想而思想,它只限于自身,而不外向他物。它不因外物而使自己处于屈从的地位,因而它是自由的。(2)自由学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由学科不是为职业做准备,不具有功利性,只是一种理性的教育。自由学科主要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音乐等。其中,音乐可以陶冶性情、涵养理智,使人心情愉快,有助于更好地沉思。(四)论知识和求知方法1.要掌握统一的和不变的知识2.获取知识的方法(1)“下定义”法。就是把种种个别的事物归纳到它的“类”里,然后找出它们的“差”来认识这个事物。(2)“三段论”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个别与整体的关系,并以此建立个别与整体的系统。其中整体是大前提,个别就是小前提。古罗马教育实践第五节一、共和时期的古罗马教育(一)古罗马共和前期的教育共和前期,古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教育的形式上看,这时的古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法律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成文法典,由此古罗马教育开始形成重视法律教育的特色。(二)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在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古罗马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共和后期古罗马的学校教育主要包括:(1)初级学校。初级学校主要招收7~12岁的男女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拉丁语。这类学校通常为私立学校,实行收费教学。由于教师大多由有一定文化的奴隶担任,因而教师的地位非常低下。罗马的初级学校对学生实行严厉的体罚。(2)文法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是在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招收12~16岁的男童入学,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教师由希腊人,通常是被俘或被扣为人质的希腊人担任,用希腊语教学。共和后期,由于拉丁文学的发展,开始增加拉丁语、拉丁文法和拉丁文学的教学。与初级学校一样,文法学校也是私立的。(3)修辞学校。这类学校招收16~20岁的男性,通常是贵族和上层平民的子弟。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教学内容主要有修辞学、希腊语、希腊文学、哲学、历史、法律、数学和音乐。教师大多为希腊人。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随着古罗马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古罗马特色的学校先后建立起来。(1)拉丁文法学校。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前1世纪初,斯迪罗·普雷科尼努斯(StiloPraeconinus,约前154—前74)仿照希腊文法学校的样式,建立了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类学校在帝国时期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取代希腊文法学校,成为古罗马主要的中等学校类型。(2)拉丁修辞学校。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修辞学教师盖卢斯(PlotiusGallus)仿效希腊修辞学校创建了第一所拉丁修辞学校,用拉丁语进行教学。这类学校后来也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古罗马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校类型。(3)医学校。公元前1世纪,希腊医学在古罗马获得稳固地位,医学教育也随之得到较快发展,进行医学专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医学校)产生。古罗马的医学教育从此走向正规化。二、帝国时期的古罗马教育(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上,为了培养和训练出忠于帝国的顺民,帝国政府改变过去对初级学校不予过问的态度和任由私人办学的现象,明确提出办学要求,加强对初级学校的监督,出现了一种教育“国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罗马几任统治者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控制。罗马教育管理中的这种变化改变了已往国家不过问教育的状况,使教育得到了有力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支持,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这为罗马教育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二)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变化由于古罗马帝国时期对教育的直接控制,教育完全成为政治的工具,教育发展的活力受到抑制,影响了教育的发展。(1)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在逐步缩小。(2)帝制政体的建立,使得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利、地位、财富和荣誉的社会基础逐步丧失。(3)学校教学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专业教育机构——法律学校。三、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一)基督教的产生及发展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其共治者李锡尼在米兰联合发布“宽容赦令”(又称“米兰赦令”),宣布所有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后来,基督教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教育迅速兴起。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热衷于用基督教精神改变世俗教育的性质,他们派遣僧侣牧师到学校任教,取代世俗教师;改变课程,增加符合基督教要求的内容;禁止和查封不符合教会要求的世俗学校。(二)基督教的学校在西罗马境内,世俗学校逐渐衰亡,教会学校取而代之,并且开始自办学校。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传播教义、吸收教徒,基督教会先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义学校等机构。(1)初等教义学校。初等教义学校的目的是对原来信仰“异教”的皈依者进行必要的入学前的教育,同时也负责对教徒进行宗教教育。(2)高等教义学校。高等教义学校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高等教义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异教”的文化学术,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包括文法、音乐、修辞学、天文学、解剖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教授这些科目的主要目的,是反击异教的文化以完善基督教教义。古罗马教育思想第六节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政治家,拉丁散文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古罗马重要的教育思想家。西塞罗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论雄辩家》等著作中。(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二)雄辩家培养的内容西塞罗认为,雄辩家除非拥有各种重要的知识和全部自由艺术,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西塞罗指出,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另外,在西塞罗看来,一个雄辩家之所以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在于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必须洞察人心,理解人的感情活动,了解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演说,打动听众,使听众接受自己的主张。(三)雄辩家培养的方法一个合格的雄辩家必须具有修辞学方面良好的素质,牢记雄辩术的规则,能够通俗易懂、优美生动并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雄辩家还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西塞罗认为,演说是由身体、手势、眼睛以及声音的调节及变化等等加以控制的,它对于演说本身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四)“为人之道”的教育“为人之道”的教育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1)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2)以同情、仁爱、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只有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只有他们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Quintilianus,约35—约95),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昆体良少年时期曾经学习雄辩术,后来又从事过多年教育工作。公元70年,他受命主持古罗马第一所国立拉丁语雄辩术学校,成为古罗马历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退休后开始对古罗马教育实际情况进行总结,著书立说,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该书手稿曾经遗失达1000多年,直到1415年才被发现,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重新认识古希腊罗马教育的重要线索。(一)论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1.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昆体良指出,教育要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有道德修养的雄辩家。他认为,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2.关于雄辩家培养的过程(1)在初级学校,主要学习读和写,属于启蒙性教育。(2)在文法学校,主要设置文法、阅读、音乐、几何等课业,主要是为培养未来雄辩家打基础。(3)修辞学校是培养雄辩家的最后和最关键的阶段。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大多数人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而不可教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另一方面,人生而具有的天赋才能仅仅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才能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良好的教育。
昆体良也看到了在人的发展中教育作用的有限性。他指出,大多数人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但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教育者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二)关于教学的主张1.关于教学组织形式昆体良提出了集体教学的思想。他主张,在同一时间里由教师对学生集体教学而不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也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他认为教师在面向集体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能力、个性特点和倾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反对体罚,并且主张废除体罚。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学习与休息相间进行。教学应当明白易懂。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三)关于教师的论述(1)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言行一致的人。(2)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应当是公认的有学识的人。(3)教师应当热爱学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4)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做到有效地教学。(5)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1.如何认识古代东方国家教育发展的一般特点?2.试比较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异同。3.评析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4.叙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张。新编外国教育史西欧中世纪教育第二章1234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经院哲学与西欧中世纪教育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第一节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促进了基督教教育的形成。
基督教教育的形式主要是教会学校。
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一、修道院学校(一)修道院学校的产生
修道院学校(monasticschool)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蒙特·卡西诺修道院的建立和《本尼狄克规程》的制定,促进了修道院学校的发展。修道院把诵读和抄写经典等文化与教育活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修道院从原来的纯宗教机构逐渐演变为兼有宗教、生产、生活、文化和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机构。(二)修道院学校的教学与管理1.修道院的“内学”与“外学”修道院学校最初只负责对那些终生从事神职的人进行教育。“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外学”,主要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2.修道院学校的课程安排(1)学生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学习文法。(2)学习逻辑学、修辞学、诗歌,培养宣传教义的能力。(3)学习音乐、几何、天文学、道德学、辩证法,用来进行论战,攻击异端,维护宗教权威。(4)学习神学。修道院学校不设体育课,也不进行课外的体育活动。3.修道院学校的管理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各学科有一定的兴趣。教学方法系有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教学用书采用手抄本。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教学用语为拉丁语。修道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极为严格,棍棒和鞭子是学校的必备品。学校中实行禁欲主义,主要形式有祈祷、悔罪和斋戒等。学生常常在深夜熟睡时被叫起来,进行夜间祈祷。更有甚者,还对学生实施监禁等惩罚。最初建立的修道院中只有男性修士,后来由于自愿修行的女性人数增多,逐渐形成了修女集中的修道院,随之出现了培养修女的修道院学校。在中世纪,修道院因修士的抄书活动和图书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典文化,而修道院学校则因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制度以及一批著名的神学家,而成为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对中世纪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二、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一)大教堂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episcopalschool),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大教堂学校由于自有地产和接受捐赠而不收费。(二)堂区学校
堂区学校(parishschool)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机构。堂区学校规模较小,设备也很简陋,只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有的也教唱宗教赞美歌等。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二节一、宫廷学校和教会学校的改革(一)查理曼的宫廷学校782年,阿尔琴应邀带领三名助手,来到法兰克王国,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宫廷学校的学生包括王后、王子、公主以及王室其他成员,此外还有查理曼指定担任国家和教会高级职务的青年贵族。宫廷学校主要开设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学、神学等课程,此外还讲授古典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上,宫廷学校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因人而异。对成年学生,教学以讨论为主;对年幼学生,则采用当时修道院学校盛行的问答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把教学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编制,使学生通过记忆问题的答案而掌握知识。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宫廷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地的学者和教师,从而对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教会学校的改革787年,查理曼发布教育通告,指责修道院的院长目不识丁,表达粗俗,规劝他们学习文字。他认为传教士只有虚心诚意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一个人的识字教育开始得越早,学习得越好。789年,查理曼又下通令,要求修道院和郊区教堂必须附设学校,向儿童传授拉丁文、阅读、基督教历法、赞美诗、文法等知识,并把这项决定作为教育法规。除了宫廷学校和教会学校的改革外,查理曼还注重加强对教民和臣民的教育。二、骑士教育从11世纪到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特别是在1096—1291年的十字军东征过程中,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目的的骑士教育也应运而生。到12世纪时,骑士教育的发展达到鼎盛。由于骑士阶层在封建社会中的基础作用,骑士教育也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骑士教育的目标
骑士教育(knighteducation)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骑士教育主要是在骑士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骑士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的武士。在这里,剽悍勇猛指强健的体魄和果敢的战斗能力;虔敬上帝指忠于教会、为宗教献身;忠君爱国指效命于君主和国王,成为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骑士教育所崇奉的勇敢、虔信、忠心、服从等品德,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制的特点和封建性的道德观念。(二)骑士教育的实施(1)从出生到7~8岁,为双亲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贵族子弟主要是在自己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宗教、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2)从7~8岁到14~15岁,为礼仪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贵族子弟按其等级身份不同,被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城堡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在这一过程中,侍童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习惯和处事为人之道;同时,也要学习阅读、吟诗、唱歌和下棋等。有的还要学习拉丁语和法语。除学习知识外,侍童还要学习赛跑、角力、击剑,进行比武训练等。(3)从14~15岁到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到21岁时,候选的骑士洁身斋戒和祈祷,然后着礼服去教堂参加宗教仪式。骑士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骑士十诫”,其中包括:祈祷,摆脱罪恶,保卫教会,保护孤寡、儿童,行游四方,参战,为心上人而战,捍卫正义,热爱上帝,服从主人。这些都是骑士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第三节从12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城市学校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从教育的性质来看,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也属于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一、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一)中世纪大学产生的主要原因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1世纪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阶级的形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主要的大学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从13世纪起,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等国相继开始兴办大学,一时间大学遍布欧洲各地。到16世纪,全欧洲共有80余所大学。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制度(一)中世纪大学的管理1.中世纪大学的管理类型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种类型: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北方型”大学在“南方型”大学中,学校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学生手中。不论是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还是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因而,“南方型”大学又被称为“学生大学”。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巴黎大学除外)等欧洲南部地区的大学,一般都是“学生大学”。而在英格兰、苏格兰、瑞典和丹麦等欧洲北部地区的大学,则由教师掌管学校的事务,因而被称为“先生大学”。2.中世纪大学的“组合”中世纪大学的团体“组合”主要是“教师组合”和“学生组合”。“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组织。博洛尼亚大学最初有四个“学生组合”,到1244年前后,合并为两个大的组合。在巴黎大学,则有四个学生“同乡会”,同乡会的领导者被称为“评议员”或“顾问”,每年选举一次,其职责是维护团体权益并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会”,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在时间上,它晚于学生的“同乡会”。在博洛尼亚大学,1200年前后才出现医学和哲学两个“系”。在巴黎大学,“系”的组织形成于13世纪后期。3.中世纪大学的“学院”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管理机构是学院。最早的、真正作为教学机构出现的学院,则是巴黎大学的索邦学院,创建于1257年。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做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在中世纪,作为一种管理和教学机构,学院的重要职能是授予学位。(二)中世纪大学的特权
中世纪大学建立以后,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取大学的支持,往往授予大学一定的特权。1158年,弗雷德里克一世颁布诏令,赐给博洛尼亚大学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大学生可以自由通行,不受任何阻碍;大学教授有裁判权;等等。这是中世纪授予大学特权的开端。1189年,罗马教皇发布训令,规定大学生有居住权。最初,大学的特权主要是罢教权(教师中止讲课,作为一种促使补偿所受城市当局或教会当局迫害的手段)和迁徙权;后来,大学特权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免除兵役、免税等。其中最重要的特权是“内部自治”,根据这项特权,当大学教师和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时,由大学教授审理案件。三、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一)中世纪大学的课程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趋于统一和稳定。文学院的主要课程是“七艺”、逻辑学和文法。法学院课程分为民法和教会法。民法的主要内容是罗马法。医学院主要研究盖伦、希波克拉底和阿维森那等人的医学著作。(二)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关系。(1)学生进入大学后,跟随某一教师学习4~6年,在阅读、文法、修辞学和逻辑学方面,掌握了初步的知识,经其他教师的许可,便可获“学士”学位,取得进行初步教学的资格。获得这种资格以后,就可以成为教授的助理,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类似于现代大学的“助教”。(2)经过6~10年的学习,通过考试,便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中世纪大学,硕士和博士并没有程度的区别,而只是在仪式上有所区别: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者发给证书,取得教学资格,正式成为教师团体的一员。博士考试则是公开进行的,有隆重的仪式。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讲解和辩论。中世纪的教学语言为拉丁语。
教学通常按以下程序进行:①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的梗概和主要思想。②简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③诵读原文。④复述课文的内容梗概。⑤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四、中世纪城市学校(一)中世纪城市与城市学校的产生
中世纪城市的这种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为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中世纪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市民阶层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市民阶层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他们一般都组织起“行会”。行会有一定组织和行会条约加强对成员的管理。在这种组织和管理下,中世纪行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对教育的广泛需求,促使城市当局建立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由此便出现了。(二)中世纪城市学校的特点(1)它们大多由城市当局或行会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2)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以及其他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其地位明显被削弱。(4)城市学校与当时的修道院学校和贵族拉丁文法学校相比,其设备通常较为简陋,教学水平也比较低。经院哲学与西欧中世纪教育第四节“经院”一词在希腊文中是“学院”“学校”的意思。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基督教早期教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一、经院哲学的兴衰(一)经院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院哲学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经院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基督教运用理智寻求关于真理学问的开始。爱尔兰的哲学家爱留根纳(Eriugena,约800—877)被公认为经院哲学的创始人,他在《论自然的区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经院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哲学和神学的关系、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以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洛色林(Roscellin,约1050—约1112)和阿伯拉尔等人思想的形成为标志,经院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体系化阶段。进入13世纪,阿尔伯特(AlberttheGreat,约1200—1280)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约1225—1274)将经院哲学推向高潮。此后,由于种种原因,经院哲学逐渐衰落。(二)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矛盾。经院哲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使神学哲学化。为此,他们努力发掘古代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遗产,以形式逻辑和哲学方法论证《圣经》和神学命题。二、经院哲学对西欧教育的影响(1)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和发展。(2)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3)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并提出了理性训练的目标。(4)经院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5)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教育健康发展。1.试述中世纪教会学校的地位及对西方教育的影响。2.评析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管理特色及对西方教育的影响。新编外国教育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三章1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公元14—16世纪,西欧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使西欧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全面向近代社会过渡。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主要代表,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古典文化,强调人性的发展,形成了与中世纪教育截然不同的特征。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一些新教领导人大力倡导教育,提出了强迫义务教育的学说。反对新教的耶稣会派也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本章主要介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一、文艺复兴运动(一)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
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出现的。它首先在意大利产生,以后逐渐扩展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从14世纪开始,以意大利为中心,西欧各国普遍兴起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热潮。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威胁,一大批希腊学者为躲避战乱逃到意大利。1453年,拜占庭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更多的希腊学者逃到意大利。这些学者到意大利后,不仅带来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品,而且开设学校,传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西欧对古典文化的了解。(二)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者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宗教束缚,提倡个性自由,倡导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新的世界观。作为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倡导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与新特征,都对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形成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新面貌与新特征。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主要代表,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14—16世纪,意大利兴起了对古典文化的普遍热情。人们到处搜寻和挖掘古典作品,热衷于对古典语言和古典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受这一热情的影响,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拉丁学校,讲授读、写、算、拉丁文和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接受古典文化和艺术的系统教育做准备。在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中,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和弗吉里奥的教育思想具有代表性。(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维多里诺(VittorinodaFeltre,1378—1446)是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师、拉丁语学者和数学家。他曾上过帕多瓦(Padua)大学,之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并获得“意大利新教学中最有能力的教师”称号。1424年(一说1423年),他在孟都亚为贵族子弟建立一所宫廷学校。维多里诺在该校任教达20多年,努力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办学和教育孩子,形成了鲜明的特征:(1)注重学校环境对儿童的影响。(2)课程设置上注重儿童身体的发展。(3)注重儿童和谐发展的多方面教育。(4)运用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由于上述特点,孟都亚宫廷学校被称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被称为“快乐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许多国家也办起了类似的学校。(二)弗吉里奥的教育思想弗吉里奥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文中,从多方面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全面教育和自由教育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教育和自由教育。(2)全面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军事教育等。弗吉里奥的自由教育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教育活动的认识水平,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三、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扩展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国家和地区,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从学校的发展看,法国和英国人文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新型教育机构的建立。1530年和1534年,法国先后建立了法兰西公学院和奎恩学院。1376年后,英国陆续建立了温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等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这些新学校的特点有:大多由世俗政府或民间创办以培养绅士为主要目的重视人文古典课程,适应了学习古典文化的需要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主要包括伊拉斯谟(Erasmus,约1466—1536)、拉伯雷(Rabelais,约1494—1553)、蒙田(Montaigne,1533—1592)等。(一)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是北欧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自幼受到较为系统的教育,曾在巴黎大学学习过。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成年后在游历欧洲时,致力于人文主义的宣传,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伊拉斯谟的教育著作主要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等。此外,他还编写了许多教科书。伊拉斯谟教育思想主要包括:(1)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虔诚的信仰、高尚的德行和非凡智慧的人。(2)肯定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作用。(3)重视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4)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拉伯雷的教育思想
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青年时期,他在教会供过职。1530—1537年,他两次进入蒙彼利埃大学学习医学,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拉伯雷一生游历过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矿石产品销售协议模板大全
- 建筑劳务分包协议模板2024
- 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高三第二次联考高三数学试题
- 2024年航空物流销售代表协议范本
- 2024进口商品订购协议模板集锦
- 2024年订餐服务详细协议样本
- 2024年化妆设备租赁协议条款
- 吊装设备及运输服务协议模板2024
- 创业合作伙伴股份转移协议范本
- 城市商务用车租赁协议2024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自我探索技能(共93张)课件
- 提高患者胃肠减压期间舒适度(ppt)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6 整数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沪教版 (共9张PPT)
-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活动二:变化的影子》教案
- 隐蔽工程工验收记录(表C5-1)
- 初中挫折教育思政课主题班会教案
- 五四制青岛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蘑菇和木耳》课件(定稿)
- 110kV清水潭变电站工程进度计划横道图
- ZXV10 T502培训资料ppt课件
- 产品可追溯性模拟演练(成品-原料)记录
-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讲解课件(PPT 79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