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必修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3/1B/wKhkGWX3h3-AACjcAAJkLppgfzY272.jpg)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必修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3/1B/wKhkGWX3h3-AACjcAAJkLppgfzY2722.jpg)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必修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3/1B/wKhkGWX3h3-AACjcAAJkLppgfzY2723.jpg)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必修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3/1B/wKhkGWX3h3-AACjcAAJkLppgfzY2724.jpg)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必修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33/1B/wKhkGWX3h3-AACjcAAJkLppgfzY27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综合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的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
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音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
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述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嬗变。
蒋勋说: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巅峰,无更多的空间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定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言,他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永论战了无数次。
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作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
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需的。正如《诗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彩之作。
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种形式,用不用韵,字数是否有讲究,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有了一点点门径。
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只是在韵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
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
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涵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莫不如此。(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仍然都保存着节奏。
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
C.“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含蓄隽永的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
D.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至少证明了第一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
B.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音乐、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性。
C.对于现代白话诗,朱光潜先生反对“作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
D.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的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
3.下列不能证明材料一、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
B.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唱。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
D.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哲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
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联系与区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轻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7.小说中多次出现“树”,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C.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
D.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8.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的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属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古代官职名,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传主陶渊明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诘燕
[宋]戴复古
去年汝来巢我屋,梁间污泥高一尺。
啄腥抛秽不汝厌,生长群雏我护惜。
家贫惠爱不及人,自谓于汝独有力。
不望汝如灵蛇衔宝珠①,雀献金环②来报德。
春风期汝一相顾,对语茅檐慰岑寂。
如何今年来,于我绝踪迹。
一贪帘幕画堂间,便视吾庐为弃物。
注①灵蛇衔宝珠:春秋时,隋侯见一大蛇身断为二,恻隐之心顿生,便以药敷之,后蛇于大江中衔大珠遗施隋侯,以报救命之恩。②雀献金环:相传汉代杨宝九岁时将一只受伤的黄雀带回家中喂养,黄雀羽翼丰满后飞去。其在夜间化为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赠,表示感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对燕子“啄腥拋秽”毫不厌恶和对燕子生育的幼燕尽心爱护可以看出,诗人曾对燕子怀有一片深情。
B.诗歌第七句到第十句,既表明了诗人并未希望燕子报恩之意,又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C.从体裁上来看,本诗为一首古体诗,全诗以第二人称直接表述出诗人对燕子的诘问,情感强烈。
D.本诗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的是去年;后六句为第二部分,写的是今年。
16.诗人善用对比抒发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2)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菊,爱它的不畏严霜,爱它的不屈的灵魂……在唐宋诗词中,关于菊的诗词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学的一代新风,也留下了许多①______________的人间佳话。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读这部书来熟悉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晚年,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②______________。”延安时期流传着一句毛泽东的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红军每打下一个城镇,他都要派人到邮局搜罗一捆报刊,犒劳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阅读的报刊数量更多、范围更宽,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的每日必读。正是因为长期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毛泽东一生对世界风云洞若观火,对天下大事③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一生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
B.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
C.毛泽东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的一生
D.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睡眠是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和更新人体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各种能量物质得到充分储备,同时,生长激素也进入脉冲性分泌高峰阶段,①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每日有效睡眠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人体的疲劳积累起来,影响体质和健康,尤其会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通常说来,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应该越长,睡眠次数也越多;同时,进食次数越多,活动时间也相应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②____________________。高质量的睡眠不仅可以维持身心健康,还可以缓解压力,维持体内性激素等的正常分泌。一旦通宵熬夜,睡眠严重不足,③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长期严重的睡眠缺乏,会增加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生物感染、皮肤疾病、内分泌失调的发病风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以“睡眠”为主语,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分句。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走过四季,既遇见过暖风,也遇见过冷雨;我们走过时光,既遇见过伤感,也遇见过惊喜。也许,我们的成长来自一场接一场的遇见。
同学们,转眼你来到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的高中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遇见呢?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的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
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音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
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述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嬗变。
蒋勋说: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巅峰,无更多的空间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定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言,他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永论战了无数次。
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作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
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需的。正如《诗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彩之作。
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种形式,用不用韵,字数是否有讲究,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有了一点点门径。
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只是在韵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
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
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涵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莫不如此。(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仍然都保存着节奏。
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
C.“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含蓄隽永的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
D.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至少证明了第一点。
解析D
解答A项“诗歌、音乐、舞蹈……共同起源是节奏”错。根据材料一“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可知,应该是有“共同命脉”,“起源”有先后。B项“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错。根据材料一“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知,选项张冠李戴。C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可知,选项中“不符合”“被所有人否定”等说法过于绝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
B.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音乐、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性。
C.对于现代白话诗,朱光潜先生反对“作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
D.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的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
解析C
解答“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错。根据材料二“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作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可知,他也反对“作诗如说话”,与朱光潜的观点基本一致。
3.下列不能证明材料一、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
B.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唱。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
D.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哲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
解析D
解答两则材料强调诗歌要有节奏美和意境美。A、B、C三项均从结构、韵律、内容等角度展现诗歌的节奏美和意境美。D项说现代人读卞之琳的诗,觉得“有点矫情”,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无关。
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联系与区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联系:①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②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
(2)区别:①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的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②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
5.为什么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诗如说话”的危险是可能将诗歌引入歧途。理由:①情感角度:日常说话所吐露的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②语言角度: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③韵律角度: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轻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解析D
解答“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结合“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分析,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为了保护耿大先生和大家的安全,并非冷漠疏离。
7.小说中多次出现“树”,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C.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
D.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解析D
解答“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错。由“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可以看出,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8.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
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满口日本话”“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体现了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特征。
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国少年的心路历程,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9.“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的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以场景描写来营造悲凉的情境感。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其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
③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寄寓悲凉深意。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透露出浓重的时代悲凉之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解析B
解答“脚疾”指的是脚有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一门生”“二儿”为兼语成分,在句中都作“使”的宾语、“舁”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属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古代官职名,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解析D
解答“宋文帝的庙号”错,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解析B
解答“因双亲去世”错。由原文“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可知,应是双亲年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得分点:“去”,离开;“与”,给;“悉”,全部、都;“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得分点:“安”,安于;“同志”,志趣相投)
14.传主陶渊明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卓尔不群,任性而为,率真质朴,清高自傲,钟情田园,厌恶官场等。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家里很穷,双亲年迈,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檀道济离开了。后来陶渊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生活。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诘燕
[宋]戴复古
去年汝来巢我屋,梁间污泥高一尺。
啄腥抛秽不汝厌,生长群雏我护惜。
家贫惠爱不及人,自谓于汝独有力。
不望汝如灵蛇衔宝珠①,雀献金环②来报德。
春风期汝一相顾,对语茅檐慰岑寂。
如何今年来,于我绝踪迹。
一贪帘幕画堂间,便视吾庐为弃物。
注①灵蛇衔宝珠:春秋时,隋侯见一大蛇身断为二,恻隐之心顿生,便以药敷之,后蛇于大江中衔大珠遗施隋侯,以报救命之恩。②雀献金环:相传汉代杨宝九岁时将一只受伤的黄雀带回家中喂养,黄雀羽翼丰满后飞去。其在夜间化为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赠,表示感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对燕子“啄腥拋秽”毫不厌恶和对燕子生育的幼燕尽心爱护可以看出,诗人曾对燕子怀有一片深情。
B.诗歌第七句到第十句,既表明了诗人并未希望燕子报恩之意,又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C.从体裁上来看,本诗为一首古体诗,全诗以第二人称直接表述出诗人对燕子的诘问,情感强烈。
D.本诗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的是去年;后六句为第二部分,写的是今年。
解析D
解答“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后六句为第二部分”错。第一部分为前十句,着重写去年燕来“我”屋筑巢,“我”对燕子怀有一片深情;第二部分为后四句,诗人首先诘问燕子为何“今年”却“于我绝踪迹”,对“我”冷漠无情,不要说报德,就连“一相顾”也不愿意。
16.诗人善用对比抒发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纵向对比:燕子去年“巢我屋”与今年“绝踪迹”相对比,“我”对燕子的爱护与诘责相对比。②横向对比:“我”对燕子倍加爱护、不望报德与燕子忘恩负义、对“我”态度冷漠相对比。③通过对比,塑造了一个忘恩负义、嫌贫爱富的燕子形象,借诘燕来诘人,抒发了诗人心中对势利小人的强烈怨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2)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菊,爱它的不畏严霜,爱它的不屈的灵魂……在唐宋诗词中,关于菊的诗词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粪土当年万户侯(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学的一代新风,也留下了许多①__________的人间佳话。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读这部书来熟悉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晚年,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②__________。”延安时期流传着一句毛泽东的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红军每打下一个城镇,他都要派人到邮局搜罗一捆报刊,犒劳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阅读的报刊数量更多、范围更宽,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的每日必读。正是因为长期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毛泽东一生对世界风云洞若观火,对天下大事③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解析(示例)①脍炙人口②获益匪浅③了如指掌
解答①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②获益匪浅: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③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把“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比喻成人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2)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毛泽东对读报的迫切需求。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一生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
B.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
C.毛泽东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的一生
D.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
解析B
解答根据语段前半部分内容“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以及“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可知,语段前半部分讲的是“读书”,后半部分讲的是“读报”,故“也”前后应分别是讲读书和读报,排除A、C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句号可知,此处填写的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D项“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只是一个定语+中心语的短语结构,并不是完整的语句,排除D项。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睡眠是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和更新人体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各种能量物质得到充分储备,同时,生长激素也进入脉冲性分泌高峰阶段,①____________。如果每日有效睡眠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人体的疲劳积累起来,影响体质和健康,尤其会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通常说来,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应该越长,睡眠次数也越多;同时,进食次数越多,活动时间也相应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②____________。高质量的睡眠不仅可以维持身心健康,还可以缓解压力,维持体内性激素等的正常分泌。一旦通宵熬夜,睡眠严重不足,③____________。研究表明,长期严重的睡眠缺乏,会增加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生物感染、皮肤疾病、内分泌失调的发病风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解析(示例)①这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很重要②睡眠的时间和次数就会逐渐减少③各种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解答第①处,前面强调了睡眠对人体大脑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并提到生长激素,应当与少年儿童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驾驶员转正申请书范文
- 生产团队的持续发展与定期培训计划
- 兰州紧固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 基于语料库的《人生》两种维译本对比研究
- 电子标签技术在电商配送中的应用实践报告
- KG公司信息流广告投放优化研究
- 建筑用陶瓷制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基于CWA的家庭智慧碳监测与可视化系统设计研究
- 2025年中国吸雾器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电子支付在电商运营中的应用与安全保障
- 荆州2025年湖北荆州区事业单位人才引进5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武汉2025年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提高金刚砂地坪施工一次合格率
- 矿山用电安全培训课件
- 港口码头租赁协议三篇
- 《EEG信号特征提取及脑卒中分类预测研究》
- 基于护士主导的MDT肺康复管理模式改善肺部术后患者照护结局
- 医疗设备维保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护理管理课件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