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四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选必上)期末复习过关检测·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第四单元(选必上)期末复习过关检测·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述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C.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需要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B.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C.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B.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所以很多人的行动常常是在外部刺激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需要观念的运作而这也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C.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述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证明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4.阅读下面的材料,下列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他说了哪句话?

A.你们不可以背信弃义。

B.我必然将死在这里。

C.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5.下列各项中的诗句,没有运用间接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B.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C.史家多认为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李商隐独持相反的意见,并以此为例写出讽喻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再见,流沙河①先生

曹可凡

说起流沙河,人们自然会想起20世纪50年代那篇《草木篇》,这首长诗以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为赋,表述诗人的爱憎。现在读来平平常常,那时却掀起轩然大波,被认定为“毒草”。于是,流沙河被打入冷宫,只得做木匠活糊口度日。对此,写过《死水微澜》的李劼人大为不解。他认为像《草木篇》那样拟人化的诗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流沙河何以凭这样的诗出名故复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晚年的流沙河远离尘嚣,闭门谢客,蜗居在一处简陋的公房里,吟诗作文,怡然自得。因为余光中先生,他破例接受采访。当然话题也由余光中衍生开来。说起余光中,流沙河先生摇着折扇,语调不紧不慢:“1981年初秋,差旅东行。列车长途,不可闲度,终于在酷暑与喧闹间,读了余光中等诗人的作品,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余光中的《当我死时》《飞将军》《海祭》等诗最使我感动。读余光中的诗,就会想起孔子见老聃时所说的话,‘吾始见真’。”之后,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发表长文介绍余诗,并开设讲座,专题分析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唐马》《所罗门以外》等诗作的艺术成就。

说着说着,眼前这位面貌清瘦的老先生,逸兴遄飞,全然沉醉于诗意之中。“光中的诗不但可读,且读之津津有味;不但可讲,且讲之振振有词。讲余光中我上了瘾,有请必到。千人讲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讲两个小时,兴奋着魔,不能自已,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原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大哥叫余光远。因此,有读者误以为余光中是他二哥,并且推测家中还该有个三哥“余光近”,这样,远、中、近就齐了。而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1982年,余光中给流沙河写信,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声,就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曾在四川度过抗战岁月,自称“川娃儿”。几年后,余光中在《蟋蟀吟》中表述了相同的故国之思:“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心灵受到触动,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为回应,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朋友间的酬唱之作,竟被人误以为是“蟋蟀统战”。说到此处,连流沙河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开怀大笑。

流沙河先生自称“成都文人”,除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其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成都度过。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一个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活至极,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故而,他倾注全部心力写下一部有关成都的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对成都的历史、地理、掌故、街道往事,进行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考证。对他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爱自己的祖国。

谈及自己,流沙河先生谦称没有什么能耐,最合适的工作便是当一个读者。读了书,再写点文章,挣一点碎银子养家糊口。所以,他写过一副对联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凑凑拼拼写些长长短短句,多多少少换点零零碎碎钱。”以戏谑方式表述出旷达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起伏,滤尽众声喧哗之后,流沙河先生早已笑看人生如戏、世事如弈。

老先生深得老庄之道,对人生的体验也更为谦虚、幽默而超脱,就像他最喜欢的那句话“天道好还,世事无常”。“天道好还——这是古人说的话,我倒还信奉这个。我如果乱骂人,那将来别人也要痛骂我;我糟蹋了别人,别人也要糟蹋我。我如果和别人讲道理,轻言细语讲事实,那么,也许将来我有问题,别人也会采用这种态度,而用不着糟蹋我的人格。”

流沙河先生这一生,因诗而祸,也因诗扬名。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唐诗,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一世的悲喜与荣辱,到最后,依旧是一个读书人的清明与孤傲。晚年的流沙河,是名副其实的“书虫”,每天必须读书。

再见,流沙河先生!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②

(有删改)

文本二

流沙河用传统的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对此,先生说:“这和我这一生,和我受的教育分不开。因为从少年时代读《诗经》起,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现在我老了,还能背诵《诗经》中的许多作品,而且很热爱它们。我觉得,这些诗歌滋养我数十年,无法改了,因此就形成了我的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

对于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关系,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至今都不相信,中国的诗歌能够把传统抛开,另外形成一种诗。最大的可能是把传统的东西继承过来,然后与现代的一些观念、各种认识结合起来才有前途。我最近看到报纸上介绍一个打工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诗,叫作《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他写的诗是现在的生活,写他在外头打工的苦。我就突然注意到,他很讲究韵脚,也很讲究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念起来有节奏感。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能。要是离开了传统,完全凭空形成一种新的诗是非常困难的。”

在流沙河看来,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现代诗,有极少数写得好的,比如纪弦、余光中等。他们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会了一门本领,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述最多的含义。“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松松垮垮、没有节奏、难以上口、无法朗诵的诗。无论那些诗的内容是写个人,还是社会,也无论的眼界高低与运用文字的方法如何,他们都废弃了中国古典诗歌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那是一种失败。”他说。

(摘编自关捷《关于流沙河先生七年前的专访》)

注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中国当代诗人。②这几句均出自流沙河诗作《理想》。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李劼人的感叹,既含有对流沙河的同情,也表现了李劼人对流沙河诗作艺术成就的完全否定。

B.流沙河是一个谦虚、幽默、旷达、超脱的人,他酷爱读书,一生经历悲欢荣辱,晚年远离世俗尘嚣,坚守清明与孤傲。

C.文中流沙河既有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融合交织,凸显了流沙河的个性特点。

D.庄子等带给了流沙河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他很自然地引用《庄子》中的“旧国旧都,望之怅然”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沙河一生时间大都生活在成都,他爱成都,爱祖国,其作品《老成都:芙蓉秋梦》堪称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代表作。

B.流沙河的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是受了余光中《蟋蟀吟》的感发而产生的心灵共鸣,两首诗都表述了相似的家国之思。

C.流沙河列举余光中《当我死时》《飞将军》等诗作,是为了表现他对余光中诗作的喜爱,表现他跟余光中的深情厚谊。

D.流沙河认为自己形成了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这一点可从他在最困苦的年华里对《庄子》、《诗经》、《楚辞》、唐诗的钟爱中得到印证。

8.有人认为文本一写到“再见,流沙河先生”就可以结束,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流沙河用传统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请结合文本二,概括流沙河心目中传统诗歌的美学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移浙西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再以江东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选自《宋史·马光祖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官职调动词语,指兼任官职。除此之外同样可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假、摄、守等。

B.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军需、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鳏寡,即鳏夫和寡妇。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鳏寡,可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D.建祠,文中指为纪念官员功德,表述对造福当地的官员的感激之情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即建生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光祖兴办教育,重视贤才。他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此外他对贤才也以礼相待,所征召的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

B.马光祖加强边防,以固境安。他在建康任上曾招兵设寨,甚至提供钱财帮助众士兵娶亲,还曾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得以安定。

C.马光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设施,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已。

D.马光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他写信给贾似道说如果定要在江东实行公田法,除非罢免自己;任临安知府期间,他厉声指责荣王,获得粮食,存活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

(2)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

14.马光祖是如何使荣王打开粮仓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的当权者嫉贤妒能,排斥异已,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备受排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的联想。

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表述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之类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

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引人深思。

16.诗的尾联有哪些含意?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四章》中,“,”说能认识别人叫作聪明,能认识自己才算高明。

(2)《大学之道》中,“,”阐明了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始终的道理。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就要内有“”,外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

18.请参照(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

材料三: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③?

19.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都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吗?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反驳:①

20.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到并说明原因。

②。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

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②。

③。

22.请仔细分析下面两个例句,仿照示例,根据每个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话。要求:分别符合例句①、例句②的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②如果谁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他骄傲自满,所以,他会落后。

③;

④。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方能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蒙田

②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歌德

③你最终决定说出口的言语,会或大或小地影响你的人生。——佐藤富雄

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你有哪些体验和感悟?请选择其中的一两句作为立意的依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单元(选必上)期末复习过关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述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C.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原文是“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注意是“可能会”,不是“常常会”。故选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需要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B.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C.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D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错误。原文是“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选项不能反推。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B.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所以很多人的行动常常是在外部刺激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需要观念的运作而这也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C.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述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证明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有误,原文是“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选项表述太绝对。故选A。

4.阅读下面的材料,下列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他说了哪句话?

A.你们不可以背信弃义。

B.我必然将死在这里。

C.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D。

哲学家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中的矛盾律,使长老无论怎样选择都会自相矛盾,保全了性命。选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如果长老判其为真,按照约定,就应该在真理之神面前把他杀掉;但一旦真要这么做,该哲学家就说了一句假话,按照约定,就应该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他。然而如果这样做,哲学家说的话就又是真的,应该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他,如此循环往复,如果岛民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就根本不能杀掉这位哲学家。

5.下列各项中的诗句,没有运用间接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B.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C.史家多认为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李商隐独持相反的意见,并以此为例写出讽喻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

A.“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两句运用了排除法。

B.一、三句分别假设琴声发自“琴上”“指头上”,二、四句以琴“在匣中不鸣”“于指上无声”推出假设观点的不正确,运用了归谬法。

C.李商隐不认可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的观点,先以“宣室求贤访逐臣”假设这一观点成立,后以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运用了反证法。

D.“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结论,“身在最高层”是原因,运用了因果论证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再见,流沙河①先生

曹可凡

说起流沙河,人们自然会想起20世纪50年代那篇《草木篇》,这首长诗以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为赋,表述诗人的爱憎。现在读来平平常常,那时却掀起轩然大波,被认定为“毒草”。于是,流沙河被打入冷宫,只得做木匠活糊口度日。对此,写过《死水微澜》的李劼人大为不解。他认为像《草木篇》那样拟人化的诗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流沙河何以凭这样的诗出名故复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晚年的流沙河远离尘嚣,闭门谢客,蜗居在一处简陋的公房里,吟诗作文,怡然自得。因为余光中先生,他破例接受采访。当然话题也由余光中衍生开来。说起余光中,流沙河先生摇着折扇,语调不紧不慢:“1981年初秋,差旅东行。列车长途,不可闲度,终于在酷暑与喧闹间,读了余光中等诗人的作品,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余光中的《当我死时》《飞将军》《海祭》等诗最使我感动。读余光中的诗,就会想起孔子见老聃时所说的话,‘吾始见真’。”之后,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发表长文介绍余诗,并开设讲座,专题分析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唐马》《所罗门以外》等诗作的艺术成就。

说着说着,眼前这位面貌清瘦的老先生,逸兴遄飞,全然沉醉于诗意之中。“光中的诗不但可读,且读之津津有味;不但可讲,且讲之振振有词。讲余光中我上了瘾,有请必到。千人讲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讲两个小时,兴奋着魔,不能自已,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原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大哥叫余光远。因此,有读者误以为余光中是他二哥,并且推测家中还该有个三哥“余光近”,这样,远、中、近就齐了。而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1982年,余光中给流沙河写信,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声,就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曾在四川度过抗战岁月,自称“川娃儿”。几年后,余光中在《蟋蟀吟》中表述了相同的故国之思:“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心灵受到触动,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为回应,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朋友间的酬唱之作,竟被人误以为是“蟋蟀统战”。说到此处,连流沙河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开怀大笑。

流沙河先生自称“成都文人”,除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其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成都度过。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一个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活至极,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故而,他倾注全部心力写下一部有关成都的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对成都的历史、地理、掌故、街道往事,进行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考证。对他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爱自己的祖国。

谈及自己,流沙河先生谦称没有什么能耐,最合适的工作便是当一个读者。读了书,再写点文章,挣一点碎银子养家糊口。所以,他写过一副对联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凑凑拼拼写些长长短短句,多多少少换点零零碎碎钱。”以戏谑方式表述出旷达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起伏,滤尽众声喧哗之后,流沙河先生早已笑看人生如戏、世事如弈。

老先生深得老庄之道,对人生的体验也更为谦虚、幽默而超脱,就像他最喜欢的那句话“天道好还,世事无常”。“天道好还——这是古人说的话,我倒还信奉这个。我如果乱骂人,那将来别人也要痛骂我;我糟蹋了别人,别人也要糟蹋我。我如果和别人讲道理,轻言细语讲事实,那么,也许将来我有问题,别人也会采用这种态度,而用不着糟蹋我的人格。”

流沙河先生这一生,因诗而祸,也因诗扬名。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唐诗,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一世的悲喜与荣辱,到最后,依旧是一个读书人的清明与孤傲。晚年的流沙河,是名副其实的“书虫”,每天必须读书。

再见,流沙河先生!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②

(有删改)

文本二

流沙河用传统的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对此,先生说:“这和我这一生,和我受的教育分不开。因为从少年时代读《诗经》起,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现在我老了,还能背诵《诗经》中的许多作品,而且很热爱它们。我觉得,这些诗歌滋养我数十年,无法改了,因此就形成了我的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

对于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关系,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至今都不相信,中国的诗歌能够把传统抛开,另外形成一种诗。最大的可能是把传统的东西继承过来,然后与现代的一些观念、各种认识结合起来才有前途。我最近看到报纸上介绍一个打工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诗,叫作《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他写的诗是现在的生活,写他在外头打工的苦。我就突然注意到,他很讲究韵脚,也很讲究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念起来有节奏感。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能。要是离开了传统,完全凭空形成一种新的诗是非常困难的。”

在流沙河看来,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现代诗,有极少数写得好的,比如纪弦、余光中等。他们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会了一门本领,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述最多的含义。“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松松垮垮、没有节奏、难以上口、无法朗诵的诗。无论那些诗的内容是写个人,还是社会,也无论的眼界高低与运用文字的方法如何,他们都废弃了中国古典诗歌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那是一种失败。”他说。

(摘编自关捷《关于流沙河先生七年前的专访》)

注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中国当代诗人。②这几句均出自流沙河诗作《理想》。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李劼人的感叹,既含有对流沙河的同情,也表现了李劼人对流沙河诗作艺术成就的完全否定。

B.流沙河是一个谦虚、幽默、旷达、超脱的人,他酷爱读书,一生经历悲欢荣辱,晚年远离世俗尘嚣,坚守清明与孤傲。

C.文中流沙河既有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融合交织,凸显了流沙河的个性特点。

D.庄子等带给了流沙河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他很自然地引用《庄子》中的“旧国旧都,望之怅然”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

A

A项,“完全否定”有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沙河一生时间大都生活在成都,他爱成都,爱祖国,其作品《老成都:芙蓉秋梦》堪称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代表作。

B.流沙河的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是受了余光中《蟋蟀吟》的感发而产生的心灵共鸣,两首诗都表述了相似的家国之思。

C.流沙河列举余光中《当我死时》《飞将军》等诗作,是为了表现他对余光中诗作的喜爱,表现他跟余光中的深情厚谊。

D.流沙河认为自己形成了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这一点可从他在最困苦的年华里对《庄子》、《诗经》、《楚辞》、唐诗的钟爱中得到印证。

C

“表现他跟余光中的深情厚谊”有误。

8.有人认为文本一写到“再见,流沙河先生”就可以结束,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同意。①从内容上看,“再见……”一句已表述了跟流沙河先生告别之情,其后不必赘述。②从结构上看,以“再见,流沙河先生”结束全篇,呼应文题,文章结构完整。

(2)不同意。①从内容上看,用流沙河的诗句收束全文,进一步肯定诗人及其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②从情感上看,引用流沙河的诗句收束全文,更加深切地表述出对流沙河先生的怀念之情。

9.流沙河用传统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请结合文本二,概括流沙河心目中传统诗歌的美学特征。(6分)

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②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韵律美)。③富有想象力和意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移浙西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再以江东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选自《宋史·马光祖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C

“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B两项。“艰食”,指粮食匮乏;“和籴”,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京师艰”“食和籴”在语意逻辑上不合理,同时从主谓短语、句子结构对称、三个事件成并列关系等角度考虑,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官职调动词语,指兼任官职。除此之外同样可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假、摄、守等。

B.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军需、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鳏寡,即鳏夫和寡妇。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鳏寡,可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D.建祠,文中指为纪念官员功德,表述对造福当地的官员的感激之情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即建生祠。

A

A项,“权”“假、摄”不表示兼任职务。“权”,代理官职。“兼”,兼任官职。“领”,兼任(较低职务)。“假”,代理政事。“摄”,代理职务。“守”,暂时代理职务,唐以后指官阶低的人代理官阶高的职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光祖兴办教育,重视贤才。他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此外他对贤才也以礼相待,所征召的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

B.马光祖加强边防,以固境安。他在建康任上曾招兵设寨,甚至提供钱财帮助众士兵娶亲,还曾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得以安定。

C.马光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设施,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已。

D.马光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他写信给贾似道说如果定要在江东实行公田法,除非罢免自己;任临安知府期间,他厉声指责荣王,获得粮食,存活百姓。

C

C项,“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已”错误。“百姓对他思念不止”是在马光祖第一次离任建康知府的时候,时间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

(2)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廪,光祖谒王,辞以故。

(1)(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

(2)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推辞。

(1)“撙节”,节省;“减于市价”,比市价低;“利”,使动用法,使……获得好处。

(2)“会”,适逢,正赶上;“发廪”,打开粮仓;“谒”,拜见。

14.马光祖是如何使荣王打开粮仓的请简要说明。(3分)

有胆有识,心系百姓,敢于主动去拜见荣王;坚持,有毅力,不被召见却坚持待在荣王府会客处;晓之以大义,善于说理;见招拆招,事先作好调查,以事实堵住借口。

参考译文: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任新喻县主簿,已经有能干的名声。调任浙西提点刑狱,当时暂时兼任代理浙西提举常平。拜任户部尚书兼临安府知府、浙西安抚使。皇帝指示丞相谢方叔催促他进京觐见,请求加强运米下海的禁令。陈述京城粮食短缺、和籴涨价、海路招致强盗三大危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建康府知府兼行宫留守。刚到任上,就将通常定的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付犒赏军民,减少租税,赡养鳏夫寡妇孤儿患病没有依靠的人,招兵设寨,提供钱财帮助众士兵娶亲。兴建学校,礼待贤才,征召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拜授端明殿学士、江陵府知府,离任以后建康的百姓对他思念不止。皇帝听后,命他以资政殿学士再任建康知府,男男女女互相庆贺。马光祖更加想着宽舒滋养百姓财力,兴修废坏设施,知道的没有不去实行的,免除前任拖欠钱款一百多万缗,鱼利赋税全部减免给予百姓,修建明道、南轩书院以及上元县学。(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靠他得以安定。他治政宽严恰当,处事顾全大体。公田法推行,马光祖写信给贾似道说公田法不合适,请求不要推广到江东,如果一定要实行,罢了马光祖的职才行。召他前往皇帝所在地,迁为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推辞。第二天前往,也是这样,又过一天再去,马光祖躺在会客处,荣王没有办法才见他。马光祖严厉地说:“天下谁不知道大王的儿子是太子,大王还不在这时候收服民心吗”荣王以没有粮食为由推辞;马光祖取出怀中文书说:“某庄某仓有多少(粮食)。”荣王没有办法推辞,马光祖获得粮食救活了很多百姓。再次以江东安抚使的职务任建康知府,郡民给他建了六座生祠。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咸淳五年,拜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遭到监察御史曾渊子弹劾罢职。给事中卢钺又驳回新的任命,马光祖以金紫光禄大夫退休,去世,谥号“庄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的当权者嫉贤妒能,排斥异已,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备受排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的联想。

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表述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之类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

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引人深思。

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错误,“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是: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所以颔联是把“落梅”比喻成“迁客骚人”。B错误。故选B。

16.诗的尾联有哪些含意?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暗讽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诗句在诗中的意思,即解说或概括诗句的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述效果;然后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诗中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近旨远,讽喻之意、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四章》中,“,”说能认识别人叫作聪明,能认识自己才算高明。

(2)《大学之道》中,“,”阐明了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始终的道理。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就要内有“”,外有“”。

解析:(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法家拂士敌国外患(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

18.请参照(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

材料三: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③?

②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③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

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答题时注意针对给出的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如“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错误,可以针对此具有一个特例反驳,如“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表述可以理解为,对语言不感兴趣,那准备用什么语言来写这部伟大的著作呢。

19.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都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吗?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反驳:①

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

②听说你现在还没有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所给的问题语段里的一些用语太过绝对了,忽略了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反驳的第一点是针对问题语段的内容进行反驳,第二点是重新例举一个事例进行反驳。仿写的时候注意第一点要针对问题语段,运用陈述句,第二点例举的事例用反问句。如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②听说你现在还没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20.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