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研究_第1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研究_第2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研究_第3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研究_第4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研究一、本文概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实践价值。杭州西湖,作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本文将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地形造景艺术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的设计理念、艺术手法以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意义。文章将首先概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地形造景艺术研究提供基础。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地形造景艺术在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山水的布局、景点的营造、植物的配置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形造景艺术在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精髓和内涵,为未来的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设计师对地形造景艺术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中国景观设计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概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地形造景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地形造景艺术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巧妙利用和人工塑造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和空间布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形造景艺术,源于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保持原有山水脉络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的巧妙干预,形成了山环水抱、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象。例如,西湖的湖面通过人工疏浚和堤坝的修建,形成了独特的湖泊景观,与周围的群山相映成趣,构成了“山水一体”的景观特色。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形造景艺术还体现在对空间布局的精心设计上。通过巧妙的地形处理,使得景区内的空间布局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能够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例如,通过堆山、挖湖等手法,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能够不断领略到新的景观和感受。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其地形造景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美丽与魅力。三、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特点与风格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特点与风格,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西湖地形造景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灵秀与韵味。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在造景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依山就势,顺水而建,力求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风貌。例如,西湖的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就是根据地形特点,利用湖岸线曲折多变的地形,巧妙布置了长堤、小桥、流水等元素,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春日景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注重“借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巧妙运用借景手法,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湖水、周围的建筑等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越空间的艺术效果。比如,“平湖秋月”一景,就是利用水面反射,将远处的雷峰塔和保俶塔“借”入画面,形成了一幅秋夜赏月的美丽画卷。再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还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在造景过程中,注重运用简洁的线条和元素,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组合,形成了一种既简约又富有内涵的艺术风格。如“三潭印月”一景,仅以三个小巧的石潭和一轮明月为元素,就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还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造景过程中,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塑造,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是“断桥残雪”中蕴含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是“雷峰夕照”中寄托的禅意与哲理,都体现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特点与风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江南水乡的灵秀韵味,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种独特的地形造景艺术,不仅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韵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四、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评价与优化建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地形造景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通过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视觉体验,西湖风景区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游客需求的增加,对现有地形造景艺术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对于保持西湖风景区的持续发展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方面,西湖风景区的地形造景艺术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山水的呼应、植物的配置,还是建筑的布局,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追求。同时,西湖地形造景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如诗词、传说等,使得每一处景观都充满了诗意和故事性。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和时代的变化,西湖风景区地形造景艺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的人为干预和商业化开发可能会对自然地形和植被造成破坏,影响景观的整体美感。另一方面,游客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景观设计以满足新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加强对自然地形和植被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维护,保持景观的自然美感和生态平衡。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文化内涵的景观。还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提升游客的互动体验和参与度。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持续的优化建议的实施,我们可以确保西湖风景区在未来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五、结论经过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深入研究,我们不禁为古人对于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巧妙融合而赞叹。西湖风景名胜区凭借其独特的山水环境,结合地形造景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景观美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形造景艺术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应用极为广泛。从湖岸线的曲折变化,到山体的轮廓塑造,再到水面的开合收放,每一处景观都体现了地形造景的精湛技艺。这种技艺不仅增强了景观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还使得每一处景点都各具特色,独具魅力。地形造景艺术与西湖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西湖风景名胜区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通过地形造景的手法,使得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景观的整体品质。再者,地形造景艺术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应用,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诗词歌赋的咏叹,西湖的地形造景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注入,使得西湖的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形造景艺术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西湖的美景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地形造景的艺术手法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地形造景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景观文化遗产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本文将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座美丽的旅游景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书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对西湖进行过赞美和描述,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宋代,西湖成为了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场所,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化名流在此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明清时期,西湖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明朝弘治年间,杭州知府李东阳对西湖进行了全面的疏浚和修缮,使西湖更加美丽。清朝时期,西湖的整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园林建筑得以修建和翻新。民国时期,西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政府对西湖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了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西湖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护和发展。1950年,杭州市政府成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西湖进行专业的管理和维护。198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06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在发展过程中,西湖风景名胜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和发展与杭州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历史上,西湖一直是杭州城市的象征和名片,它的开发和保护直接反映了杭州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从唐代的初步开发到明清时期的进一步整治,再到近现代的全面保护和扩建,西湖的发展历程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湖光山色到现在的文化景观,西湖的文化价值逐渐得到了提升和发扬。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描绘,使西湖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景点的命名和开发,都反映了文化在西湖风景中的重要作用。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功能也不断增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管理部门不断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西湖的美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之一,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唐代的初步开发到现在的文化景观,西湖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也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提升其旅游价值和功能。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使西湖风景名胜区能够长期保持其美丽和活力,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和文化熏陶。杭州,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其中,西湖风景名胜区更是杭州的瑰宝,它不仅拥有绝美的湖光山色,还举办着各种丰富多彩的花卉展览,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大亮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花卉展览历史悠久,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各种花卉的美丽,还融入了杭州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使游客在欣赏花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杭州的独特魅力。在花卉展览的组织方面,西湖风景名胜区注重花卉的选择与搭配。展览中的花卉品种繁多,既有传统的牡丹、菊花、桂花等,也有引进的新品种,如郁金香、薰衣草等。这些花卉在园艺师的精心设计和布置下,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除了花卉的选择与搭配,西湖风景名胜区还注重展览的主题设置。每年的展览都会有一个主题,如“春之韵”“秋之韵”等,这些主题不仅与季节相契合,还融入了杭州的地域文化元素,使展览更具文化内涵。在展览的布局上,西湖风景名胜区充分利用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将花卉展览与湖光山色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游客在观赏花卉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西湖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西湖风景名胜区还注重与游客的互动。在展览期间,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互动游戏,如摄影比赛、花卉知识讲座等,让游客在欣赏花卉的也能参与到展览中来,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花卉展览不仅是杭州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城市旅游的一大特色。它不仅展示了各种花卉的美丽,还融入了杭州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使游客在欣赏花卉的也能感受到杭州的独特魅力。未来,随着杭州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花卉展览的不断创新,相信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花卉展览将会更加精彩纷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04平方千米,其中湖面38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区面积64平方千米。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122处,其中:特级景点26处,一级景点25处,二级景点39处,三级景点21处,四级景点11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198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06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学代表人物厉声教曾留下著名词篇《采桑子·西湖四咏》描写杭州西湖四季美景。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1月1日-3月31日,西湖景区实行首道门票免费政策。民国时期,西湖水质开始恶化,由于西湖临近市区的东南部,人口稠密,旅馆、饭店、住宅、别墅相继兴建,所有污水直接排入西湖。而湖滨三公园、一公园埠头、涌金门沿湖一带,作为居民日常洗刷场所,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初。长时间后,西湖水质变得混浊灰暗。1950年,西湖西南部丘林地带,新建的十多座休、疗养院和宾馆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湖内,加重了水体的污染程度。这一时期西湖水草丛生,湖水的自净能力差,水质情况不稳定。1959年,根据发展工业生产的需要,杭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在53年规划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修改,提出了建设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设想。由于片面强调工业生产,致使大量工厂搬进风景区,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大跃进和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时期,西湖风景区的建设因此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景区的建设资金明显减少,这一时期的园林建设处于低谷。在“破四旧”和砸烂“封资修”的口号声中,西湖风景区遭受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浩劫。风景区内的文物古迹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代表,遭到了历史上最为恶劣的人为破坏。烟霞洞建于后晋、五代时期的石窟造像部分被毁,石屋洞岩壁上的罗汉石雕、净慈寺的佛像、紫云洞的石刻佛像、岳庙内的塑像和虎跑的五百罗汉厅的罗汉全部被毁。张苍水等坟墓被挖,西湖十景的石碑多数被砸,有的被丢入湖中。风景点的楹联、匾额大部分被毁。西泠印社荒芜关闭,基本停止了文化活动。原钱王祠仅存的两座石牌坊(其中包括钱王祠前方池北,建于清朝的著名的“功德坊”),和祠前的方池被推倒和填没。黄龙洞景区的龙头雕塑被毁,部分年久失修的建筑遭到拆除,同时因为挖掘防空洞而截断了龙口吐水的白沙泉水源。其中岳王庙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除了岳飞塑像被毁之外,岳飞的坟墓被挖,岳庙碑廊内名贵的碑刻被砸破后填入地下作为地坪块石基础。秦桧夫妇等四个佞臣铁像在这场浩劫中遗失。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灵隐寺暂时关闭,寺庙、飞来峰石刻造像、寺内的其他文物古迹都完整地被保存了下来。十年浩劫过程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下,景区的管理工作也陷入了全面瘫痪的状态,除迁入了大量工厂之外,更有众多的机关单位相中了西湖这块风水宝地,以各种名义、方式迁入西湖风景区。这一时期,西湖风景区树木被任意的砍伐,又重新出现了3000余亩的荒山和疏林地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浙江省将西湖林场从省林业厅划归杭州市,并且每年拨专款5万元,用于风景区内的植树造林、消灭荒山工作。1951年,治理西湖作为杭州城市建设项目,由国家投资人民币454万元进行建设。同年,杭州市人民政府设立疏浚西湖工程处,着手全面疏浚西湖。1957年,化荒山工作圆满结束。截至同年末,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开放游览的公园风景点发展到30余个,游览面积达到81公顷,比解放初增加47公顷。1950—1956年七年间,西湖山区全面展开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绿化,基本使3800多公顷的荒山绿化。1950年至1959年底,西湖山区植树总数累计达到2570万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杭州市政府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对西湖风景区西部山区的游步道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就地取石,以弹石路为主,整修山路长达20余千米。1952年至195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在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的遗址上,建设完成了一座面积达到65公顷的临湖公园。1953年5月,花港观鱼公园开始进行总体规划,由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孙筱翔先生执笔设计。1955年底,公园基本建成,园内主要包括:红鱼池、牡丹园、疏林草地、大草坪、丛林区和花港等六个不同的景区。1963年,在社会经济大环境略有好转之后,花港观鱼公园又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期的扩建工程。在新近划入公园范围的5公顷疏浚西湖的堆土区,规划建设了芍药圃并兴建了一些园林建筑;在后花港地区增建亭子花架,在小南湖畔新建茶室、接待室;并改建惠庐别墅为餐馆。1951年,柳浪闻莺景点重建碑亭,种植树木,开辟了占地仅1公顷的公园绿地。1954年,拆迁南山路、开元路以西地段上的棚户居民,种植垂柳,铺设草坪,辟建为涌金公园,公园面积8公顷。1955年,开始进一步扩大柳浪闻莺景区的面积,规划将其建设成为大型的现代公园。同年,在钱王祠南侧,兴建小型儿童公园一座,面积约为6公顷。并将邻近的儿童公园扩大到6公顷。解放初,三潭印月景区由于长年疏于维护管理,岛内湖泥淤塞,杂草丛生,亭台楼阁多数濒临倒塌,岛内道路泥泞,举步维艰。1953年至195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对这一景区展开了首轮的整修和改建工程,主要采用竹笼灌石填充湖基,并采用自然式的驳岸重新整修全岛内外的堤岸。1959年,三潭印月景区改建先贤祠,拆除关帝庙,新建“迎翠轩”和“花鸟厅”两处园林建筑。解放初,平湖秋月景区可供开放的游览面积不足15公顷,景区西侧建有“罗苑”又名哈同花园,为犹太巨商哈同占有。该园占地4公顷,围墙高耸,严重阻隔游人的视线,破坏了环湖景观。这一区域47年后归属浙江大学和师范学院用作职工宿舍。1959年,规划改扩建原平湖秋月景区,迁去职工宿舍,拆除了部分建筑和围墙,改建“罗苑”,并移动其中原有建筑的位置。改建“湖天一碧”楼,铺设园路,增植花木,添建假山。改建后的平湖秋月景点面积达到59公顷,这一景点和西湖终又重新融为一体。建国伊始,杭州植物园作为新时期西湖风景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西湖风景区建设计划大纲》。1949年底,由杭州市建设局提出筹建杭州植物园的设想,并组织专家教授就植物园选址问题展开调研。1951年,园址确定在玉泉玉桃源岭一带,一期规划面积为134公顷,后期将逐渐扩大到6公顷。1956年6月,成立杭州植物园筹建处,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设计方案,并制定了12年远景规划和近期的实施计划。全园划分为实验区和开放展览区。除树木园外,总体规划中其余5个开放展览区域:观赏植物区(共占地22公顷)、经济植物区(占地8公顷)、植物分类区(占地2公顷)、竹类植物区(占地6公顷)以及以玉泉观鱼风景点为中心的山水园(占地2公顷)相继建成。其中,观赏植物区共有:木兰山茶园、樱花碧桃园、桂花紫薇园、槭树杜鹃园等专类园。1960年夏,同济大学完成了规划设计。但由于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项目开工不久,就被迫停工。1962年,柳浪闻莺公园旁的钱王祠建设了简易的动物固定展出点。钱王祠的动物展示点一直使用到1975年9月,杭州动物园一期建设项目完成之时。1971年,由于政治形势和国际交往的需要,特别是为了迎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的来访,西湖风景区的建设较早的走上正轨。1976年,为了防止湖床继续淤积,国家再次拨款200万元,重设浚湖工程处,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的工程。1981年,浚湖工程处并入西湖水域管理处,疏浚工程成为管理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981年,西湖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建成启用,环湖截流污水管道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千米有余,建污水泵站10座。1976年10月,为了彻底改善湖岸的驳墈状况,整修西湖湖墈作为治理西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铺开。1978年3月,驳墈工程基本竣工。驳墈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和改建了环湖一周、孤山、外湖三岛岸线和苏堤、白堤、赵公堤沿线的石坎,花港观鱼公园以及规划中的曲院风荷的防护沟石坎。共建设驳墈长度达29800米,其中新建自然式石坎16065米,新建条石规则式石坎2245米,拆除重建条石石坎7430米,整修条石石坎4060米,使西湖的湖岸更加坚固、整齐、美观。1974年至1976年,园林局对三潭印月景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工程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叠石手法进行了内外湖的湖岸驳墈,并在全岛范围内添加了客土,使全岛平均加高40厘米,结合填土工程,局部堆小土山。随着地形的改造,调整、延长了岛内的道路系统,丰富了路面和地坪的铺装形式。改造工程中大量增补了常绿和观花观叶植物,以春秋季相为主,兼顾四季的变化。并结合植物种植,重新划分了景区的空间。1976年至1977年,原设置在柳浪闻莺公园内的儿童公园,因为活动面积过小,游戏设备陈旧,决定进行扩建。新建的儿童公园与原有的涌金公园合并,占地面积达到40余亩。1982年,市政府着手打造环湖绿地,得到浙江省政府的批准和支持,杭州市决定首先对占用一公园绿地的两处单位实施搬迁;同年10月1日,公园对市民开放。但由于种种原因,景区内的两处建筑直至1983年夏,方才拆除完毕。1984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决定在环湖地带实施拆迁改造和建设工程,环湖绿地动迁建设处正式成立。1986年,由国家旅游局立项,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设一系列国家级博物馆,这其中包括: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和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1992年,由市园文局及其下属单位职工集资在六和塔景区范围内新建了一个占地80亩的“百塔苑”。1963年,经研究决定,扩建曲院风荷,将其建设成为环湖绿地中面积最大,并且突出以荷花为主的夏季景观的公园。1981年,将郭庄划出景区范围,独立建设,并将曲院风荷景区划分成曲院和风荷两个景区。1982年至1983年,建设迎薰阁、红肖翠盖廊,恢复“玉带晴虹”亭桥,并全面展开了风荷景区的土建工程。1987年,太子湾公园确定一期以南山路车道以北的12公顷平陆为主,在此范围内建造一座自然山水园。远期建设还将深入九曜山的山麓地带,利用现有的植物,建设具有典型的山麓密林景观。1986年,新的钟楼落成。钟楼上层悬一口大铜钟,钟体高约3米,钟口直径约3米,重量超过2万多斤。1978年以后,公园原有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提高,先后扩大了牡丹园,开辟了芍药园。1979年至1982年,三潭印月景区添建岛北部的曲廊,新建岛西南部的扇面亭,改建了岛南端著名的“我心相印亭”,全部整修了园林建筑和小桥。1985年至1988年,景区整修花鸟厅及“小瀛洲”(原先贤寺)的装修,并在岛上铺设电缆,新建照明工程。1986年,为了进一步丰富植物园的景观内容,开始规划重现“灵峰探梅”。1988年初,建成开放,全园占地12公顷,种植梅花45个品种共5000余株。并在景区核心位置建造“香雪深处”建筑一组,其形式简练素雅,略带粗犷的山林乡土气息。整个景区着意于体现梅花坚韧、质朴、清雅的气质。1987年,在公园内兴建了“百鸟天堂”,占地3000平方米,饲养鸟类1000余只。百鸟天堂笼内仿照自然山水,点缀溪、桥、亭、山等园林小品,各种禽鸟鸣舞其中。1982年10月,中央同意《杭州市自钱塘江向西湖引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及《计划任务书》。1985年2月1日,工程正式动工。引水工程从杭州城南的闸口钱塘江引水,穿越玉皇山、九曜山,由小南湖进入西湖,全长3137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管道(地下)1144米,穿山隧洞1605米,明渠(园林式)388米。同时,在闸口新建取水泵站一座,配备装机容量720千瓦的取水泵和水质监察,引水工程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蓄水量的1/33。输水管线全长35米。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吴越国国王钱俶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造此塔,塔为8面7层楼阁式,后遭雷击损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纵火焚塔,塔檐等木质构件被毁,仅留下赭黄色石质的塔芯,残留在雷峰山上。清朝的后期,由于民间盛传雷峰塔的塔砖有“辟邪宜男”之神奇功效,一时之间众人偷盗,塔基受到严重的破坏。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许,雷峰塔倒塌。1999年9月,杭州市政府决策:“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原则,探明地宫秘藏,建棚保护遗址,秉承原塔形制,于原址重建雷峰塔。”2001年,在整治南线的项目确立之后,钱王祠作为景区内最为重要的历史景点,杭州市政府将这一景点单独立项。200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即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后的钱王祠,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在旧址的中轴线上,整个祠堂由献殿、功臣堂、五王殿、庆系堂、怀慎堂、揽远堂、依光堂、阅礼堂等殿堂组成,采用明代祠庙建筑的造型和格局,重建了牌坊和祠宇院落,修复祠门、配置假山等庭园景观,经过考证,恢复了原钱王祠的外围用以象征吴越时期的三代五王的三座石牌坊。作为三座石牌坊的对景,还新增了五王钱缪的塑像。西湖天地位于环湖南线原老年公园内,毗邻“柳浪闻莺”,秉承了上海新天地的设计理念,利用钢、玻璃等现代材料改造原有的建筑。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万松书院初创,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书院。2001年,规划按照明代格局,对万松书院进行复建;同年9月22日,正式开工建设。万松书院总占地面积5公顷,地形起伏较大,三面环山,左江右湖,南距钱塘江2千米,北迎西湖1千米,参照中国传统书院的院落结构,复建了书院建筑。建筑主要以确保书院讲学和祭祀两项主要功能的完备进行配置。2001年12月20日,由杭州市园文局和西湖区政府联合组建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工程筹建处正式挂牌。2002年10月1日凌晨2点,随着西湖南线整治工程结束,西湖景区拆除围栏。围栏拆除之后,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打通,成为最早免费开放的环湖大公园。2020年2月19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所属公园景点开放。景区实时游客量控制,并要求所有游客佩戴口罩参观游览;同年6月24日,“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正式启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总面积达04平方千米,其中湖面38平方千米,处于平原、丘陵、湖泊与江海相衔接的地带,三面环山,一面濒临城区,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东起松木场、保俶路转少年宫广场北,经白沙路、环城西路、湖滨路、南山路、万松岭路、铁冶路接四宜路,河坊街、大井巷,至鼓楼;南自鼓楼沿十五奎巷、丁衙巷、瑞石亭、大马弄、太庙巷、中山南路、白马庙巷、市第四人民医院西北面围墙、严官巷、杭州卷烟厂西面围墙、万松岭路、中河高架桥路、馒头山路、规划凤凰山脚路至天花山沿西湖引水渠道连接钱塘江北岸,向西经九溪至留芳岭(不包括之江旅游度假区98平方千米范围);西自之江旅游度假区北端(留芳岭)、竹杆山、九曲岭、石人岭至美人峰、北高峰、灵峰山至老和山山脊以东;北自老和山山麓(浙江大学西围墙)转青芝坞路北侧30米,接玉古路、浙大路、曙光路至松木场以南。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区面积64平方千米,东起南星桥江滨公园、江城路、凤山桥、中山南路、鼓楼转河坊街、延安南路、延安路,转庆春路、武林路、教场路至环城西路以西地区;南至钱塘江主航道中线,杭富路至转塘以北地区;西为留转路以东地区;北自留下,经杭徽路、天目山路至武林门以南地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地形按形成方式可以分为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两大类,自然地形在造景中以利用为主,人工地形则强调塑造。自然地形分为峰、顶、峦、岭、崖、洞、府、穴、窟、谷、壑、溪、涧以及其它。人工地形按形态可以分为堤、岛、微地形和假山。西湖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2℃,夏季平均气温6℃,冬季平均气温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也比较高,在70%—85%之间。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等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杭州市东部连海、西部连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持续时间和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年导致气象灾害发生。西湖周围环绕群山,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内峙外耸,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山体主要由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葛岭、宝石山等,山势较低,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多洞穴,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西湖周围群山为天目山余脉,由西向东逶迤蜿蜒,有似龙翔凤翥,前人有诗咏山势为“龙飞凤舞到钱塘”。这些山峰环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其中的吴山和宝石山象两只手臂,一南一北,伸向市区,构成杭城空间轮廓线。西湖是个半封闭的静水湖泊,中有绿水,湖山映衬,相得益彰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湖区间由桥孔连通,西湖的水面积包括湖中岛屿为5平方千米,湖岸周长15千米。最深处在5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平均水深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南北长3千米,东西宽8千米。自2002年起,杭州市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对西湖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文脉延续、新农村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连续8次推出“新西湖”。通过西湖疏浚工程和引钱塘江水入湖,西湖水深从65米提高到5米,水体透明度从50厘米提高到73厘米。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种植梅花45个品种共5000余株,饲养鸟类1000余只。1979年,《西湖鱼类志》中提到,“朱元鼎调查发现,西湖里有32种鱼”。2004年,据各大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西湖里的鱼有白鲢、花鲢、鲤鱼、鲫鱼、河鳗等共20多种鱼、虾。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共有主要景点122处,其中:特级景点26处,占景点总数的31%;一级景点25处,占景点总数的49%;二级景点39处,占景点总数的97%;三级景点21处,占景点总数的21%;四级景点11处,占景点总数的02%。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以西湖为核心,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其中主要有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又称明圣湖、金牛湖等。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为市区,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十景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画题名。十景各擅其胜,共同之点为景目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就在湖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题西湖十景,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西照”与“晓钟”虽只一字之改,却未被众人接受,因而只在清代有关西湖著作中有这两处更改的景名,以后众人赋诗作词写文,仍沿用初名。康熙帝为十景题字后,浙江地方官吏先后将御笔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十景之名从过去只书上有所记载,成为十景所在景点标志。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又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景碑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众多描绘吟咏十景之绘画、诗词、游记、照片,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更与景名相符。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1985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自2002年起,先后建成西湖南线景区、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两堤三岛景区、龙井茶文化景区、灵隐新景区、吴山新景区、高丽寺、八卦田遗址公园等,重建、修复历史文化景点150多个,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西湖“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向中外游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互动,坚守与开放兼容的盛世西湖的动人风貌。1982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正式被纳入到国家遗产保护体系之中。198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06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6月,西湖位列“2019年度AAAA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第5位。唐长庆二年(822年),年过半百的诗人白居易来到杭州任刺史。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唐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白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来此任职。在杭期间,赈灾安民、治理河道,筑就沟通西湖南北的苏堤。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杭州迎来了另一位太守——杨孟瑛。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说动朝廷重治西湖。明正德三年(1508年)3月,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宋代杨万里有诗云:“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元朝时,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西湖的形成原因,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大家广泛接受的是“泻湖”之说。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之后,在《科学》杂志第六卷第四期撰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中说:“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一切沉积土尚未沉淀下来之时,杭州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湾儿,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的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苏轼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亲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隋唐时期,杭州作为全国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各地的僧侣纷至沓来,在西湖的南北两侧建设了大量的寺庙。五代吴越时期,西湖沿线就已经寺庙林立,宝塔遍布,梵音不绝,建成了著名的昭庆寺、灵隐寺和净慈寺,并逐渐形成较大的规模。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深入杭城,并由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在湖边葛岭筑炉炼丹,开设了抱朴道院。唐代,西湖之所以逐渐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历来地方官员的整治建设固然功不可没,但宗教的兴旺,寺庙的建立吸引了众多的香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南宋时期,临安作为全国的首都,一时之间兴建了大量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而寺庙园林也不在少数,几乎形成鼎足之势。临安遂成为了远近驰名的“东南佛国”。东南著名的佛教禅宗五刹之中就有两处位于西子湖畔——灵隐寺和净慈寺。这些寺庙因山就水,立地环境优越,建筑布局山回路转,创造了园林化的环境,宗教建筑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也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大量的佛寺均有自己的园林,佛寺本身成为西湖风景区的重要景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代。在风景区内荟萃如此众多的寺庙园林,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与此同时,许多具有杭州特色的习俗如香市、进香活动等也都与宗教文化有关。《新白娘子传奇》《白蛇传》《青蛇》《步步惊心》《佳期如梦》《猎场》《秋瑾》《两宫皇太后》《梅花三弄之水云间》等影片均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取景拍摄。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