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

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

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

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

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

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

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

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

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

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

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

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

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

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

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

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

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

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

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

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

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

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

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

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

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

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

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

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

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

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

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

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

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

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

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

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

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

地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

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

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

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

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

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答案】LA2.C3.D

4.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

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

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互为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

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

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可知,只有一户

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

象。

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

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

该项不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

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夜晚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D.民宿中的人们先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人们精神意义上追求,所以最符合材料

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

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

紧随其后发生了……”可知: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

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

(2)根据“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

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

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

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

新变化”可知: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

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

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

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

的新变化”可知,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2)根据“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

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

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

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

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

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

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

可知,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3)根据“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

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

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

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可知,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

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4)根据“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

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

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

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

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

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

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的田野与草

丛里挣扎。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

深深。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空红窗,古意浸染。岁

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庄,合情合

理。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农夫,半耕半读,住柳

庄也符合身份。然而我想说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楹

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阴”,颇值得研究。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

标志,一种心灵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

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岁时,

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是第十八名。之后六

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

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

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

朴存阁是左宗棠的居室,上有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左公23岁成婚

时的新房自拟联。这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蛰伏至45岁时迁居长沙。在他的

人生行旅与政治生涯中,柳庄,就是他在湘江边的一个码头,是苦苦等待时的一艘船。

1849年,时年64岁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左宗棠。于诚惶诚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将平

生所学、毕生赍志尽付一夜长谈。林则徐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

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之。临别,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座右铭书赠:“苟利国家

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翌年,林则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临终前竟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

力举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由此,湘江边上留下了一段“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巧合的是,后来,1876

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

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

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

柳庄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梦想高飞之地。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破旧的木柜蜷缩墙

角;可能还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上得掉渣;桌上的马灯、墨砚,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浆。但这的确是左

公用过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封疆大吏陶渴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陶潮不但与左宗

棠成为忘年之交,还结下儿女亲家,年龄悬殊不说,门第也相差甚远。其二,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何也那么

赏识他,甚至“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缱城而入”,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

宗棠出佐过湘幕,且初露峥噪,引起朝野关注,时人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棠”之惊天评语。可这都是林公逝世经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几幅书法作品,无论是集句

抑或原创,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其中有一联,字也俊秀,语也蕴藉:“能当大事时同

仰,自极清修古与齐。”诗言志,歌咏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我看到

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则在孤独地寻找,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

的行藏,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

离开柳庄,望着院内两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

边浩浩荡荡进军,一边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

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它还让我想到而今长沙县的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之联语:“汉业唐规西

睡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终于没能见到左宗棠,先生毕竟作古百余年矣。柳庄里,“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

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庄”,是因为此地属于“柳家冲”,也因为左宗棠特别喜欢和推崇柳树,

柳树乃是一种精神标志。

B.会试屡屡下第的左宗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经世致用”的杂书,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在左宗棠的为政道路上,林则徐和陶潮堪称伯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

新疆,收复广袤土地。

D.作者认为,左宗棠能凭布衣之身而获得两位封疆大吏的赏识,缘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远,也缘于他

才能卓异、充满自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春”喻为“小鸡”,把“田野与草丛”喻为“硬壳”,交代了拜谒柳庄时节,生动地

表现了冬春交接之际的气候特点。

B.第二段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现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朴简雅,字里行间

透露出浓浓的敬仰之情。

C.本文多处语言有诗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陇亩、种稻植茶”,还多处引用对联和

诗句,风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文章以柳庄起笔,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绍他博览群书、与林则徐会晤、收复新疆等事迹,

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8.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9.作者在文中说:“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或许,还会有某种精神寄

托。”请结合全文分析左宗棠与柳树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6.C7.D

8.①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

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

码”。

③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9.①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

发展自己。

②均泽被后人。柳树成荫,带给后人美景;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说法错误,林则徐的临终推荐和左宗棠的收

复新疆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原文“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说

是“巧合”,所以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错在“详细”,文章写左宗棠的三次落第只是提及,并不详细。“介绍

他博览群书……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说法错误,“博览群书”不能突出英雄形象,原文为

“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

理财的宝贵财富”,可见是表明他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结合“更涉猎有关中国历

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

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

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

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

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

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

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

蔼然,笑容可掬……”,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

敬仰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

'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

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

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

富”,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均泽被后人。“‘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柳树成

荫,带给后人美景;“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

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

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上连齐楚狐偃日夫无楚道远丕可以1t彳主若必偃之虑其狄里未然近晋走而易

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目:“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

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而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

日:“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中呼稽首,受而载之。遂

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零,将死于齐而已矣。目:“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日:

“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

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目:

“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屡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

亦不礼焉。叔詹日:“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

子日:“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目:“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

三令。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缝②,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固沃盥,既而挥之。嬴怒目:“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

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日:“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

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邮。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象:征兆。②橐鞭:箭囊弓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而易达/

B.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而易达/

C.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而易达/

D.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而易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至I]。它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

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即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则驻扎,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

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

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倭乎!

②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14.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11.A12.D

13.①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你这当舅舅的肉,怎么能满足呢!(也不会满足啊。)

②秦国、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为什么瞧不起我?

14.①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对应:以其无礼于晋);

②晋公子重耳回国后,秦国、晋国结为盟国(对应:晋侯、秦伯围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通过占卜要到齐国或楚国。狐偃说:“齐国、楚国道路遥远,不可以在

处于困境时投奔,按我的考虑,还是到狄国去,狄国接近晋国,容易到达。”

“出亡”是出逃之意,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往”与“若"相连后,语意不明,它做“不可以困”的中心词。“晋”应作“近”的宾语,而不能做

“走”的主语。据此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A.“适”意义用法不相同。“吾不适齐楚”的“适”意思是到、前往,句意: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

“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为女子出嫁。句意: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B.“再拜”都指拜两次。句意:重耳于是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错,原文“秦伯归女五人",“归”,古时称女子出嫁。应为“秦伯将五

个女子嫁给她”,不是做婢女。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若”,如果;“济”,成功;“履”,满足。

②“匹”,同等(匹敌,地位相当);“何以”,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以何”,为什么(凭什么);

“卑”,瞧不起(鄙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可知,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烛之武退秦

师》中写道“以其无礼于晋”,说的就是这个事件。

根据“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鄙”可知,秦伯护送公子渡过黄河回到晋

国,然后秦、晋两国在哪地结盟。《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晋侯、秦伯围郑”,可知秦、晋两国是结盟

国关系,对应文本中的“秦、晋大夫盟于旬B”。

参考译文: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通过占卜要到齐国或楚国。狐偃说:“齐国、楚国道路

遥远,不可以在处于困境时投奔,按我的考虑,还是到狄国去,狄国接近晋国,容易到达。”于是就到狄

国。公子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狐偃说:“当初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是避免路途遥远。现在我们的力

量已经蓄积了十二年,可以远行了。齐侯年纪老了,但是他想和晋国交好。”大家都认为说得对。于是就

出发了。路过五鹿时,他们向田地里的农夫讨吃的。农夫拿起土块给他们,公子重耳大怒,要拿鞭子鞭打

农夫。子犯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农夫把土块给我们表示归服公子,我们还想求什么呢?上天注定的事

一定先有征兆,您一定会获得这块土地。你们大家记住我这话。”重耳于是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接受上

块把它装进车里。于是到齐国去。齐侯为他娶妻,待他很好。赠送给他二十辆马车八十匹马,重耳心满意

足表示要在齐国住到老死。他说:“人活着就是图安乐,谁还去想其他什么呢?"齐姜氏劝他说:“齐国

的政治衰败了,晋国君主昏庸无道很久了,时机已经来到了,公子复国的日子快到了。做国家的君主可以

拯救百姓,却要放弃这个机会,那简直不算人了。政局败坏的环境不适宜久住,有利时机不可错过,安于

现状的情况不能再继续,您一定要赶紧离开齐国。”公子重耳不听。姜氏与子犯商量,把公子灌醉后载在

车上离开齐国出发。公子酒醒后,便操起戈追打子犯,说:“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你这当舅舅

的肉,也不会满足啊。”一行人继续前行。路过卫国,卫文公有邢国、狄国的进攻的忧虑,不能按礼节接

待他们。路过郑国,郑文公也不按礼节接待他们。郑国大夫叔詹说:“如果不能按礼仪接待他们,就请您

把他们杀掉。”郑文公不听。于是到了楚国,楚成王按照周礼接待重耳。举行过招待仪式之后,楚成王问

公子重耳说:“您如果能回到晋国当国君,拿什么来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

晋国当国君,将来晋、楚之间不幸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交会,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兵九十里。仍然

不能获得您的谅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握着马鞭和雕弓,右手摸着箭囊弓袋,来和您周旋。”秦伯派人到楚

国召请公子重耳,楚王用丰厚的礼物送公子到秦国。秦伯将宗族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自己的女儿怀嬴也

在内。公子重耳让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倒水给他洗手,洗完挥手让她走开。怀嬴生气地说:“秦国、晋国

是同等的国家,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连忙除去衣冠自囚,表示听从秦穆公的惩罚。秦伯

接见公子重耳说:“使公子受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啊。听凭公子的处置。”十月,晋惠公去世。十二月,

秦伯护送公子渡过黄河回到晋国。辛丑这天,秦、晋两国大夫在邮地结盟。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夕食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宋】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

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信笔写来,语言亲切自然,平白如话,质朴流畅。

B.杜诗颈联为“转”,描写主人待客之简;陆诗则颔联为“转”,写宾主相处之欢。

C.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杜诗主要写前后行为的对比,陆诗主要写心情的对比。

D.两首诗都有富于情趣的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表现了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16.同是客至,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招待朋友的?除了客至之喜,还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5.B16.①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

②杜诗还写了生活无着的困苦;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陆诗则颔联为‘转’”错,陆诗“转”在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隔篱呼取尽余杯”可知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

待;结合“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可知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

杜诗“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知杜

诗还写了生活无着的困苦。

陆诗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无人与陆游评说,可知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孤独落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可以看出,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

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其已然物是人非:",

(2)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哀婉,象征凄婉的思念之情。唐代的边塞诗人常用它来

表达征夫对家乡的思念,如诗人____________在《》一诗中写道“,

【答案】①.雕栏玉砌应犹在②.只是朱颜改③.示例一:王之涣④.《凉州词》⑤.

羌笛何须怨杨柳⑥.春风不度玉门关(示例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

琵琶与羌笛示例三: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字词:“犹”。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

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云南做科普报告时,遇到纳西族小学生的连环追问。这些①的

问题,武向平已回答了多次,他说:“小孩子是②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有很多③的想

法。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诉

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火种。”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而是让每一

个孩子们都成为科学家。

近年来,很多中小学校采购天文观测设施,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天文活动,一些相关教育机构也推出

了各类观星活动与天文研学活动,在天文科学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展天文科学教育,可以培育一

片深星的土壤,四天文堂丕变“西壹和寡”,让科学三树枝繁吐茂,让具有好奇心和创新熊力的宜少年丕

断,“冒二苴迷9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曲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千奇百怪(稀奇古怪)

②天真烂漫;

③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出人意料)

19.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20.①运用比喻,将打下天文知识学习的基础比作培育一片土壤,把高深的天文知识比作高格调的乐曲,把

科学的发展比作大树枝繁叶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文科学教育的作用。

②运用排比,三个“让……”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天文科学教育对天文学、科学、青少

年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奇怪的问题,可以用“千奇百怪”或“稀奇古怪”。“千奇百怪”,十分的奇怪,形容各

种各样奇怪的事物。“稀奇古怪”,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

第二空,结合语境“小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可以用“天真烂漫”。“天真烂漫”,意思是指人心

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第三空,语境指孩子由很多新奇的想法,可以用“天马行空”或“异想天开”或“出人意料”。“天马行

空”,天马奔驰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多比喻人浮躁;不踏

实。也有说明不切实际之意。“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

象力。“出人意料”,意思是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

外。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多种否定失当,“不是不要”改为“不是要”。

二是搭配不当,“每一个孩子们”的“们”需删除。

三是逻辑不当,“教育的目的”对应“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不合逻辑,应把让“孩子都成为科学

家”的意思与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意思互换位置,即: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

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开展天文科学教育,可以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让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让科学之树枝繁叶

茂”运用比喻,分别把打下天文知识学习的基础比作培育一片土壤,把高深的天文知识比作高格调的乐

曲,把科学的发展比作大树枝繁叶茂,给读者对天文科学教育的作用具有鲜明深刻的印象,语言文采斐

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让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让具有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不断'冒’出

来“,三个‘'让……”句式形成排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天文科学教育的积极影响,使文章内容丰富,程

度加深,句式整齐,富有气势。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般人心目中,诗人杜甫是忧愁苦痛的。其实,①。他在《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里写

道:“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鳗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

醉每无愁。”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张姓朋友的,所以他特意用了“张梨”的典故,相传“洛阳北芒山有张公

夏梨,甚甘,海内唯有一树。”说明这种梨子美味且珍贵。“杜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家酿的薄酒;_

②_o一般而言在这里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杜甫是说:“你们张家的梨子当然不用到外面弄,所以让我

放开肚皮随便吃,但是我们杜家的酒也是你来劝我饱啜畅饮。”用张公、杜康两个典故,读来非常有趣。

辛弃疾有一首《永遇乐》,题记中说明“戏赋辛字”,词中有句日:“……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

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

家门户。……”意思很明白:我的姓氏的含义就是“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因此_

③_o明显的玩笑意味和隐隐的一点牢骚,体现出作者面对多舛仕途的豁达胸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2.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飞”意为

凌空飞翔,“鹏举”,以鲸鹏高飞呼应飞翔之意。请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它们的意义关联。

(1)覃璋,字o说明:

(2)吴冠群,字o说明:

【答案】21.①杜甫非常风趣②还有一种是杜康发明的酒③遇到艰难困苦再正常不过

22.①.玉成②.“璋”是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③.谦之④.“冠群”

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表示以谦虚戒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对一般人心目中杜甫忧愁苦痛、包含转折意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