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明确】
诗人:闻一多
知人论世
>知人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黄冈市,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
代表诗人和学者。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
美”主张,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
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
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共4册8集。
>论世一一《红烛》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
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
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
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
伤和哀怨。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
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
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
创作道路。
>常识速递——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
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
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
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
千U,“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
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他
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
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
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
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
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三.预习检测
(1)读文正音
慰藉(wdijid)耕耘(gangyiin)
(2)朗诵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结束后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并带领学生再次朗读。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场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一一
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四.研读文本
>讨论交流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
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
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
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
点拨:托物言志,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
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
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研读诗歌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
「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
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
4.怎样理解第4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
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
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用“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几个动词,表明自己的职责,
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
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5.读诗歌5-7节,怎样理解“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其一,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
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
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
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6.读诗歌8、9节,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
“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
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难点升级
1.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
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2.再读2、3节,这两节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作者对红烛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先用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再用设问,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
个思考觉悟的过程。最后,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作者先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
是互相依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大惑不解,
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后来,诗人终于彻悟了,
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
3.鉴赏《红烛》的艺术特色。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
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
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
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
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
浮。
4.探究《红烛》的主旨。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人们的迷梦,
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
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五.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蜡炬(jii)脂膏(hdo)躯体(qu)耕耘(yiin)
B.钾钉(mdo)怒涌(nU)撑开(ch@ng)彷徨(pang)
C.律吕(口)慰藉(jiG)罅隙(xid)嚣鸣(xiao)
D.情景(jing)晨曦(xi)荫蔽(yin)明澈(ch。)
2.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
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
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
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
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本题:A项,“膏”应读gG。;B项,“怒”
应读nil;D项,“景"应读jing。故选C。
2.D
六.知识拓展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苻(xing),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资化肥服务合同范本
- 70代劳动合同范本
- 公司设备收购合同范本
- 云南元旦晚会舞台施工方案
- 出口黄金加工合同范本
- 公司交接合同范本
- 劳务委托施工合同范本
- 仓库地面清洁合同范本
- 兼职推广合同范本
- 加盟货车合同范本
- 教育的情调读书分享
- 2025新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表
- (苏少版)综合实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子教案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 2024新版(外研版三起孙有中)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 《ISO 41001-2018 设施管理- 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专业解读与应用指导材料之16:“8运行”(雷泽佳编制-2024)
- 2024智慧城市数据分类标准规范
- Linux系统管理与服务器配置-基于CentOS 7(第2版) 课件 第1章CentOS Linux 7系统的安装与介绍
- 新目标英语中考一轮教材梳理复习教案
-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
-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