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主线:社会之变——为何会变——应变之法时空定位西周灭亡前771年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平王东迁,东周建立春秋战国秦朝建立东周春秋初期地图战国初期地图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2【甲】24·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1·土地私有制

辽宁·1·百家争鸣山东·百家争鸣湖北·1·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浙江(6)·1·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2021【甲】24·孔子思想【乙】24·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重庆·1·列国纷争

河北·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

浙江(1)1·百家争鸣2020【Ⅰ】24·分封制【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山东·1·百家争鸣江苏(7)·2·墨子思想2019【Ⅱ】秦国加强中央集权【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天津·青铜制造业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张北京·春秋战国的手工业2018【Ⅲ】24·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Ⅰ】24·墨子北京·1·孟子与儒家思想浙江(11)·2·墨子的思想主张考情分析考查内容:考查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要集中在思想史。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动荡)1.春秋争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索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政治特点:战争性质:春秋五霸:前770年—前476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争霸战争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战国形势图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政治特点:战争性质: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兼并战争齐、楚、秦、燕、赵、魏、韩2.战国兼并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动荡)背景: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实权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材料1:(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dān)(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材料2: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求金”、“求车”。——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瓦解(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3)国家:统一→分裂一→局部统一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动荡)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动荡)春秋战国主要形式奴隶主争霸战争地主阶级兼并战争战争特点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时代特点奴隶制瓦解时期封建制度确立形成时期战争结果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春秋: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本子目小结】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交融)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春秋时期的晋被赵魏韩三国取代,宋鲁吴等国消失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北戎、赤狄、山戎等少数民族消失【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先进,自称华夏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各族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各民族交融,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交融)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战争、迁徙、交流三、经济之变:小农经济(发展)1.农业:(1)生产工具、技术: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3)兴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quèbēi)《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三、经济之变:小农经济(发展)【知识拓展】小农经济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5页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2.结束: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3.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4.原因:(1)生产力角度: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和普及,私田出现。(2)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确立。(3)国家政策:保证税源,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三、经济之变:小农经济(发展)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5页5.特点:(1)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2)分散性:以家庭基本单位,男耕女织。(3)封闭性:相互间缺乏交往和合作。(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苛政、土地兼并等)的能力差。(5)顽强性:破坏后容易复活再生。(6)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6.地位:(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7.评价:(1)一定程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创造中国繁荣农耕文明;(2)狭小的生产规模,阻碍技术进步和扩大生产,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3)统治者过度剥削压榨,容易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8.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有利: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政策:统治者的重农政策。③生产水平: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建设的发展。④农民本身: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2)不利:①外: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②内:小农经济自身弱点(规模小、条件简陋等),抗天灾人祸能力弱。三、经济之变:小农经济(发展)2.手工业:(1)冶铁技术出现(2)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2·P22】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必修2·P36】(2)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3)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各诸侯国货币三、经济之变:小农经济(发展)重点探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公田抛废、私田开辟生产力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探因:为何而变(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兴“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1.背景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

学习聚焦: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其他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进步)“仁”——关爱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整理典籍,传世《论语》(1)中庸思想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2)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1)春秋时期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1)春秋时期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①世界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②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方法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阴阳家邹衍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人性善;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崇尚逍遥自由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1

.(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仁爱”思想B

.墨家“兼爱”思想C

.儒家“礼治”思想D

.墨家“非攻”思想B辨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者,仁谓仁爱,相亲偶也。言行仁之法,在于亲偶。欲亲偶疏人,先亲己亲,然后比亲及疏,故云“亲亲为大”。——《礼记正义》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不同:儒家:爱有差等,重视人伦道德墨家:爱无差等,以功利为导向相同:普遍之爱,博爱3.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知识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含【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1.伦理观和政治观:以人为本(1)伦理观:①人本含义: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2)政治观:①民本含义: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孔子:“仁者爱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3)意义:民本思想发展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内涵: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2)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知识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含【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意义:以天下为己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贡献力量。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知识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含【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4.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尚贤)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义: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知识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含【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5.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6.处世观:和而不同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5.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链接·选择性必修1·P45-46】(1)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与叔向之辩(1)内容:子产铸刑书(2)影响:①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②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四、思想之变:百家争鸣(繁荣)5.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链接·选择性必修1·P45-46】(2)儒法之争学派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实质儒家法家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人性善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人性恶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社会治理方式(治国之道)之争,都为君主专制(封建制度)服务“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归纳总结】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角度内容相似性直面现实政治构建理想追求吸收诘难1.追求的目标,都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名为民而实为君,拯救乱世的社会,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秩序,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追求。2.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差异性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社会伦理观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社会关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列国变法示意图

材料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2: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五、社会之变:变法运动(革新)五、社会之变:变法运动(革新)1.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地主阶级崛起。(根本)(2)政治:①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链接·选择性必修1·P3】②新兴军功地主阶级要求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③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改革。(3)思想:百家争鸣中,法家学说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武器领域主要内容作用政治经济社会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废分封,行郡县制,君主任免①打击贵族特权,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②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②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①有利于加强户籍管理、增加赋税②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五、社会之变:变法运动(革新)2.商鞅变法(1)内容(2)性质:(3)特点:(4)影响: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①积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②消极: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加重人民剥削与压迫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五、社会之变:变法运动(革新)2.商鞅变法【知识链接】春秋战国的选官制度和户籍制度1.选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荐举功劳制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②客卿制(荐举):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

功劳制(军功爵制):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③标准:才能或军功④特点:散漫性、主观性⑤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户籍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