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I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监制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专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专题四唯物史观专题五资本主义论(上)专题六资本主义论(下)专题七社会主义论专题八共产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观专题一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第二讲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讲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的欧洲?三、马克思主义走过了怎样的历程?问题导入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熟知并非真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的了解吗?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18—1883)1818年5月5日一个律师家庭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特里尔城出生在普鲁士王国巴门市一个工厂主家庭1820年11月28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始人,是人类思想天空中一对明亮的双星!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革命之路,奔波辗转于欧洲各地,开展理论研究,指导工人运动,创立马克思主义。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⑩巴黎→伦敦(1849年8月31岁)aaaaaa
伦敦布鲁塞尔科隆柏林波恩特里尔巴黎①特里尔→波恩(1835年10月17岁)②波恩→柏林(1836年10月18岁)③柏林→波恩(1841年7月23岁)④波恩→科隆(1842年10月24岁)⑤科隆→巴黎(1843年10月25岁)⑥巴黎→布鲁塞尔(1845年2月27岁)⑦布鲁塞尔→巴黎(1848年3月30岁)⑧巴黎→科隆(1848年4月30岁)⑨科隆→巴黎(1849年5月31岁)12345678910⑪伦敦(1883年3月65岁)马克思的足迹11a⑩科隆→伦敦(1849年11月29岁)伦敦布鲁塞尔科隆柏林巴门市曼彻斯特巴黎①巴门市→不来梅(1838年7月18岁)②不来梅→巴门市(1841年3月21岁)③巴门市→柏林(1841年9月21岁)④柏林→巴门市(1842年1月22岁)⑤巴门市→伦敦(1842年1月22岁)⑥伦敦→巴门市(1844年8月24岁)⑦巴门市→布鲁塞尔(1845年4月25岁)⑧布鲁塞尔→巴黎(1847年1月27岁)⑨巴黎→科隆(1848年4月28岁)不来梅⑪伦敦→曼彻斯特(1850年11月30岁)⑫曼彻斯特→伦敦(1870年9月50岁)aaa
aa1234567891011
12⑬伦敦(1895年8月75岁)恩格斯的足迹13请同学们查阅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传记等相关资料,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足迹图,叙述他们的革命历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课程作业1844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开启了毕生合作。40年间马克思、恩格斯携手创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阐发、捍卫马克思主义。浩瀚著作,闪耀真理光芒2000
多篇论文4000
多封书信400
多篇资料3200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计划出版70卷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一理论却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呢?针对人们在两人关系上的一些说法,恩格斯多次就他和马克思的关系作出说明。“近来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参加了制定这一理论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不得不说几句话,把这个问题澄清。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突出、重申了马克思作为理论主要创始人的地位和贡献。
“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像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在应当迅速行动的时刻,他总是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立即切中要害。”
——《恩格斯致约翰·菲力浦·贝克尔》(1884年10月15日)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情感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觉得我的功绩被许多人估计得过高了。谁有幸在40年间同一个比自己高大的人物合作并能够每天与之相比较,谁就有可能学会正确地估计自己个人的功绩。而对我的活动的任何过度赞扬,在我看来都是无意中贬低了我们大家都应归之于马克思的功绩。”
——《恩格斯致布鲁诺·舍恩兰克》(1887年8月29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理论的基础理论的论证理论的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有机统一
,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论证。指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归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之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遇到了什么时代问题?19世纪40年代的布鲁塞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完成《共产党宣言》的地方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纺织手工工场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纺织厂(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19世纪经济危机年表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1867—1868年铁路、造船业等工业生产下降,粮食再次歉收1825年英国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1847—1850年始于铁路危机,波及英法美,造成工业危机1857—1858年棉产品价格上涨,银行破产,波及其他工业1836—1843年银行业收缩,工业需求萎缩,企业亏损破产生产的发展却引起经济危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这个“怪物”?社会两极分化,工人生活困苦面对贫困的扩大与加深,工人的出路在哪里?被压榨的童工恶劣的工作条件(二)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捣毁机器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主要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从自发走向自觉。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什么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最后都失败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有何历史意义?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是什么?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现代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科学理论所需的实践经验意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教训时代问题: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自然科学前提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文艺复兴的思想古希腊、罗马哲学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其他思想来源直接理论来源(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德】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1804—1872)【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等理论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亚当·斯密(1723—1790)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英】罗伯特·欧文(1771—1858)【法】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760—1825)【法】夏尔·傅立叶(1768—1830)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论犹太人问题》《伦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资本论》第一卷《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资本论》第三卷《资本论》第二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兰西内战》《哲学的贫困》《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共产党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出现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尚有农奴制残余,政治上以沙皇专制制度为支柱。(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俄国向何处去?“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总结俄国及国际工人运动新经验概括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
总结1905年革命经验,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制定完备的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
系统阐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理论,丰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科学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以及发展趋势,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次伟大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
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俄共(布)又作了有益的探索。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八大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出自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本讲小结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的欧洲马克思主义走过了怎样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渊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第二讲一、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独特魅力?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三、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成长有什么指导意义?四、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发起了“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路透社邀请政界、商界、艺术等领域名人评选“千年伟人”,
马克思位居第二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万名听众,
马克思票数第一“千年第一思想家”2002年“千年伟人”2005年“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德国最伟大人物”马克思在多次评选中备受推崇,名列前茅,这足以说明,马克思不仅对中国意义非凡,同样对全世界影响深远。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命题进行“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马克思位居第一第二讲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独特魅力?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发起“德国最伟大人物”评选,
马克思位居第一金融危机与《资本论》的热销1科学性2人民性3实践性4发展性(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二)“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点(2022年1月11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第二讲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美国他的分析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贴近现实。……马克思的理念远比他那个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马塞罗・穆斯托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雅克•德里达马克思还活着,因为他的理论今天依旧适用,其思想对我们的鼓舞并未停顿。马克思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为我们照亮了当代社会,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德国国外学者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具有优秀理论品质和重要社会功能,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显示优越性,也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发挥着科学指导作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马克思主义受到很多质疑和攻击有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那是170多年前的理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无用”了,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经缓和。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失灵”了,无法应对信息革命的新挑战。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时代精神与人类精神的精华指引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深刻改变世界与中国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具有宏大的视野。疫情前后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2022年乌克兰危机
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现状变化脉络未来演化趋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不为流言所惑、不为现象所迷,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掌握了这一本领就能: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生态恶化人类社会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美国贫富差距加剧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升高恐怖袭击事件伤亡人数变化情况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引共产主义是一项伟大而充满艰难险阻的事业,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青年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坚守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是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一)为青年铸就科学的理想信念三、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成长有什么指导意义?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高瞻远瞩、把握未来关照现实、把握本质分析问题望远镜显微镜解决问题(二)为青年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1月28日)
青年的成长不应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训练思维方法,更应提升实践能力。(三)为青年提供科学的实践方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它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5月10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观第二讲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四、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二)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是联系新时代的新实际,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自觉运用辩证法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创立了闻名世界的地质力学理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我们搞科学研究时,如若丢掉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了。”
涵养正气
读原著、悟原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丰富心灵、锤炼品格,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的人生追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淬炼思想
升华境界
指导实践
学、思、用贯通密切结合新时代新实践,通过学习打牢理论的基础,通过思考把握理论的真谛,通过运用确证理论的力量。知、信、行统一
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筑牢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青年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本讲小结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为青年铸就科学的理想信念为青年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青年提供科学的实践方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独特魅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成长有什么指导意义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专题一着重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征,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重要价值。青年们需要全面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并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和收获。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5月11日。教学课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I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监制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专题二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第三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四讲辩证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如何看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第一讲一、以往的哲学如何看世界?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如何看世界?三、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世界?一、以往的哲学如何看世界?研究对象区别性质作用某一具体事物或问题经验思维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某些知识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某一类别事物的规律和奥秘实证思维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整个世界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理论思维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都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基本方式联系经验和常识具体科学哲学比较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喻天地。总,合也。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文子·自然》《庄子·庚桑楚》
《尸子》《淮南子集释》《楞严经》世界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的根本观点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用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的演化轨迹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神话是人类文化的源头,是人在幻想中对自然力的改造,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艺术创造神话体现一定的生活逻辑,包含某种合理的认识神话中的神灵意识为宗教世界观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生长因子女娲造人盘古开天神话世界观宗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意识对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虚幻、颠倒的反映。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世界观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古希腊】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哲学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起源于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哲学世界观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经过了一个在内容上从不完整到完整形态的发展过程。只有近代以来的哲学,才是具有完整形态的世界观意义上的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唯物主义世界观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作为世界本原或本质的是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混为一谈,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抽象出哲学的物质概念,并用辩证眼光看待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原则上符合从世界自身寻求解释的科学精神,但它基于经验直观去认识世界的本质及其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数种有形的具体物质形态,难以说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力图运用、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这是其超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处,但它在发展中变得片面了。以原子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世界统一性大厦,把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都排斥在了“世界”之外,因而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0“我的阐述方法不是黑格尔的阐述方法,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而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但是,只有在剥去它的神秘的形式之后才是这样,而这恰好就是我的方法的特点。”——《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68年3月6日)“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
——《恩格斯致马克思》(1868年12月13日)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它立足于一种既不同于唯心主义又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和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统一性问题。【法】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
1596—1650)【英】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认为物质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独立存在的、客观的精神,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或“理”的体现或产物。理念世界理在事先【古希腊】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南宋)朱熹(1130—1200)绝对理念【德】黑格尔(1770—1831)
马克思在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奠基性文献。在这段笔记中,马克思以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构想,开启了哲学史上革命性变革的序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如何看世界?(一)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个出发点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但人们所形成的世界观却是不同的。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作为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这一点上的区别是什么呢?要阐明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必须划清两个界限: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他(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只从纯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在作客体性把握的同时也作主体方面的把握,导致了人在物质世界面前的主体能动性的消解;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活动,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纯客体性原则”“费尔巴哈与‘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相比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唯心主义: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对象,肯定人的活动对对象的能动作用,但只承认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否认人及其意识对对象的受动性和依赖性,且这种能动作用仅仅停留在观念地改造对象,而不是现实地改变世界,因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能动的方面。“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认为:应该把这些能动力从唯心主义手中夺过来,也把它们引入唯物主义的体系,但是,当然必须把唯心主义不能承认的那种实在的和感性的特性给予这些能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不仅是通过理论认识而且还通过实践活动参加到绝对物中去;这样,整个人类活动就获得了一种使它可以同理论并驾齐驱的价值和尊严。”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把受动性和能动性
辩证统一起来新唯物主义,并非仅仅是旧唯物主义的“升级版”,也非仅仅与唯心主义的彻底决裂,而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能动的唯心主义的双重超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从实践出发把物质世界理解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内的现实世界,而未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活动范围的世界只能是抽象(自在)世界。从主体出发把物质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对象性世界,理解为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和本质力量的内在丰富性、处处都被打上人的意志烙印的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充分体现了改变世界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种历史形态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论”古印度“四大元素”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物质形态坚持从客观世界自身去揭示世界的本质,这在根本上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据。把万物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物质元素原子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成果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原子2不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无限过程,把对物质的原子这一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层次的认识。3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无法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1不理解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主义物质观的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的一系列新发现表明,人们对自然物质结构的认识所达到的界限正在消失。“‘物质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看来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固有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本身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客观实在“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与实践的观点是内在统一的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六祖坛经》心动幡动“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柳宗元:《非国语》(唐)柳宗元(773—819)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三)马克思主义运动观和时空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战国)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静止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间标志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行时,就会发生长度缩短、时间变慢的现象。不同质量物体分布状况会使时间和空间发生不均匀现象。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集,引力就愈强,引起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流逝就会变慢。【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四)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产生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进化成了人脑。古猿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狩猎时齐声呐喊协调动作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情感和情绪,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认识和知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
:意志,意识指向某种目的的主观状态“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战国)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具有变革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活动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具体表现“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前提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未来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主体的自我意识?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最终是否会摆脱人类的控制造成毁灭性影响?意识与人工智能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2017年10月25日在沙特阿拉伯未来创投展览会上,机器人索菲娅(Sophia)获颁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2016年3月9—15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与谷歌计算机围棋程序AlphaGo(阿尔法围棋)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总比分1:4落败。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2018年2月,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中,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与轮滑演员合作进行了精彩表演。2020年12月,谷歌旗下的“阿尔法折叠2”系统(AlphaFold2)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赛中以92.4分摘得桂冠,实现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新突破。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至少在现阶段,人的情感、信念、意志等还不能被完全还原为数据信息及相应的算法。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人的意识所固有的社会属性。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的运动、延长意识器官的新阶段。但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将向人类思维逼近,人工智能在思维的表现形式上会越来越“像”人类,但也只是模仿性趋近。未来人工智能长足发展以后情况如何,能否真正拥有人类才有的自我意识,并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种种威胁,还应时刻关注。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其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引导、规范其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自然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机能,从属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统一(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恩格斯:《反杜林论》推翻了旧哲学把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归结为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以及根本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多元论学说,为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有神论奠定了理论基石。为我们奠定了开展实际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办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人们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三、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仅对于在人们物质活动基础上生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律及其历史发展应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对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生成也应从实践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世界和规律的客观存在,给我们以坚实的根基和科学的立场01潘建伟(中)领衔的量子科学研究团队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国天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人在世界面前的能动性,给我们以奋进的姿态和斗争的精神02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运动的前进性和上升性,给我们以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03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给我们以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04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发扬钉钉子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科学的世界观,给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0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从实践出发从主体出发唯物主义本讲小结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世界观的演化轨迹哲学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看世界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马克思主义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给我们以坚实的根基和科学的立场给我们以奋进的姿态和斗争的精神给我们以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给我们以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给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如何看世界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世界以往的哲学如何看世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第二讲一、如何理解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二、万物互联何以可能: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三、“沧海”何以成“桑田”: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的状态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世界观“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是否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己运动”和“自己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的焦点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一、如何理解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形而上学”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是指探讨和追求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学问。“哲学”的意义上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形而上学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学院,第11代传人安德罗尼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时,把论述自然和有形物的作为一类,置于前,谓之“物理学”;把论述事物本质和抽象道理的作为一类,置于后,谓之“物理学之后”,称为第一学术、第一哲学。“论述事物本质和抽象道理”的“物理学之后”传入中国时,有人译为玄学,严复根据《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把它译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词源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黑格尔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概念,把它作为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使用,即在孤立观点、静止观点、片面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概念。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早提出辩证法概念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其最早的意义是“谈话”“论辩术”,本义是指在论辩时通过揭露和克服对方论断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辩证法
黑格尔第一次把联系、发展、全面和矛盾的内涵赋予辩证法。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真正的哲学方法”,“是一切运动、生命、事业的推动原则,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阐述了自然、社会、思维都处于联系和发展之中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贡献提出了联系、发展的三大规律及基本范畴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相一致的观点黑格尔辩证法的严重缺陷和唯心主义相结合绝对精神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构成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则;发展是概念的发展,社会自然也有发展,但不真实,因为它是概念运动的翻版和表现。没有把辩证法思想贯彻到底认为认识有终点,真理有顶峰,社会历史有终点;否定发展的普遍性,认为只有绝对精神的发展才是真实的普遍的,自然和社会都是精神的外部表现;否定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只存在于具体物中,在无限的绝对精神中没有矛盾,在“合”中没有矛盾。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实践观为依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把它和新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客观状况、辩证性质和世界图景,创立了科学形态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辩证法也是关于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几次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可能随时间增强而不是减弱,甚至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原因是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进而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蝴蝶效应唯物辩证法联系地看问题:遵循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20世纪70年代的深圳如今的深圳特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地看问题:正确处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改革之路全面地看问题: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否承认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根本方法。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还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3发展的动力是矛盾自身运动的结果,还是外因的推动?1联系是矛盾着的事物的联系,还是毫不相干的事物的联系?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是否承认矛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客观辩证法: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即物质世界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是物质世界的联系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实践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在列宁精湛的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确立和检验,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和运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练就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恩格斯:《反杜林论》二、万物互联何以可能: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是矛盾着的事物的联系海葵与寄居蟹的互利共生关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阴阳互补
相依相持五行变化相生相克张载袁燮物无孤立之理天人一理
天地万物一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条件性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确立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观念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注重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联系是不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在经济全球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1 Making friends Part A Lets tal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03 11 短文二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河北专版)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10-2《师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4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党建干事岗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Module8 Unit1 While the traffic lights were changing to red,a car suddenly appeared.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粤教版信息技术 必修 3.3.1 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教学设计
-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5年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Module 3 Unit 3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美术基础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4月自考05424现代设计史试题
- 乡村研学旅行方案
- 《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设置与服务规范》
- 货币流通的形式和层次课件
- DLT 5630-2021 输变电工程防灾减灾设计规程-PDF解密
- 输电线路安全施工培训
- 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法检测试剂条生产工艺的优化
- 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课件
- 2024年湖南中职学校语文普测备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升本考试大学政治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