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_第1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_第2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_第3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_第4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尊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为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

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C

2.A

3.C

4.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知识点】自然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错,根据原文意思,应该是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不足以进行剧烈运动,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说法绝对,原文是指“过量的单宁”,并非只要单宁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张冠李戴,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B.“是为了抵御动物的侵害"错,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D.“各种农药”说法绝对,原文“对多种农药",并非“各种农药”。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的能力。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袋鼠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有“当然有"“只要……就”“因为"“接着”“还有"“所以”但是"“更重要的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可知,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结合“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可知,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结合“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可知,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先前那些做点缀的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在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③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④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⑤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⑥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⑦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⑧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⑨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⑩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女性视角,观察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鲜明生动,也使作品充满抒彩。

B.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卫生员揭掉被子这一无理动作的愤怒和责怪。

C.文本第段三个“我想"开头的句子突出“我”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表现了极为不舍又非常沉痛的复杂心理。

D.小说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关于战争的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7.关于文中通讯员受伤被送到卫生所时众人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句话表现了担架队员对通讯员因救助他们而身负重伤的感激之情及自责之意。

B.“猛然醒悟地跳起身”表明“我"乍一见到负重伤的通讯员极为震惊,“磕磕绊绊地跑”表明我此时异常慌乱。

C.新媳妇第一声“啊"是吃惊地发现了伤员是通讯员,第二声“啊”反映了她内心的震动、痛惜、歉疚和崇敬等复杂情感。

D.医生说“不用打针了",是在委婉告诉众人通讯员已经牺牲,与前文被送来时“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相照应。

8.为什么文中反复强调通讯员是“拖毛竹"的年轻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欧阳文彬评价《百合花》:“特别善于运用道具,并且在情节上前后呼应,有时候还赋予他们象征性的风味……”请结合文本,试举一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6.C

7.B

8.①以竹写人。毛竹和通讯员在生长环境、内蕴气质上十分相似,毛竹生长漫山遍野,尽显质朴、自然之气,19岁的通讯员充满朝气,不设城府;小说通过毛竹意象寓示这个淳朴大男孩昂扬向上的青春气息。②通讯员在民族大义的担当上毫不含糊,他有朴素而鲜明的革命意识和使命担当,在精神气度上有毛竹一般的坚毅刚强的特征。

9.①道具:被子;②情节:“借被子被刁难(失利)"“(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等情节形成呼应;③象征:“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的应用具有多元的作用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于普通人来说,它是一种实用性的物质,具有保暖御寒的功能;于“新媳妇”来说,是她唯一的“嫁妆"和美好爱情的象征;于“通讯员”来说,是他生命最后的尊严;于读者来看,它是军民情同鱼水、水乳交融的重要见证。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情节作用,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突出‘我’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错误。由14段“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可知,“我"并不是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而是对新媳妇的行为感到痛苦、压抑,虽然对通讯员的死亡感到极为不舍又非常沉痛,但也希望新媳妇能够直面通讯员的死亡。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猛然醒悟地跳起身’表明‘我’乍一见到负重伤的通讯员极为震惊”错误。结合前文“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一处可知,“我”从新媳妇对通讯员伤势的处理方式中,突然想到得赶紧找医生过来帮忙,因此“猛然醒悟地跳起身"更多的是“我”意识到要去找医生时候的状态。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情节作用,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在文学作品中,毛竹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毛竹竹根盘错,象征生命有源、根基稳固;竹体中空,象征虚怀若谷、可塑可造;竹节连连,象征生而有节、有节必露;竹性柔韧,象征弯而不折、柔中有刚。而由原文“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等处可看出,通讯员充满朝气,不设城府,青春洋溢,这些品质与毛竹十分相似。据此可以概括答案①;由原文“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等处可知,通讯员舍身救助战友,显示了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无私的舍身精神。牺牲自我成全他人是革命大节。这种“节"与竹性相合,由此可概括答案②。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被子”是在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道具,小说中的“被子"是有多种类型的——“棉絮”“被子"“百合花被子”三种类型。“被子"作为该小说中出现最多的道具和意象,是小说情节推动的驱动力和主题完成的核心,小说高潮部分都是围绕“被子”这一道具展开的。“被子"的存在,让人物得以生发关系,“被子”成为一个重要的纽带,文字围绕“被子"发生。如“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中的“百合花棉被",这里“被子”受到“唯一的嫁妆"的催化,文字背景得以加厚,“被子”依附在人物上,成为新媳妇的性格的某种支点。但是,“被子"最终的走向是“(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对于新媳妇来说,“被子"就这样彻底消失,成为小通讯员的物品。从现实和革命的角度来看,“百合花被子”是一个隐喻和符号,代表着革命年代的物质,但是战争的本质是对物质的破坏和毁灭,新媳妇虽然失去了“被子",但是精神却获得了超脱,为“通讯员”完成了“死"的仪式,尊重死亡,升华主旨,为革命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此时不论是物质还是她自身,都成为一个符号和缩影,“被子”的使用功能变成审美功能,不再是“嫁妆",而是“通讯员”的勋章。由此可概括被子的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孑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与此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答案】10.C

11.D

12.B

13.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②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14.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断句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文言文当中,结合语境,分析词义,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注意句尾、句首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实词、虚词充当的成分,结合上述成分进行分析断句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偏僻的冷门的内容,大多是较为比较熟悉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学生要注重平时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文言文原句分析回答;第二,摘取文言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词语回答;第三,分析原文,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仔细的理解,综结合多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乙)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徐行却立"“处静观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且都是并列结构,“徐行"“却立”和“处静"“观动”各自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乱绳"是“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错误。苏轼的名、字关系是相关,韩愈的名、字关系是相反,两者是不同的。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误。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纷错",纷乱错杂;“遽”,匆忙急促;“取舍于其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其间取舍”。(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黄泉",地下水;“用”,因为;“一",专一。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意思是,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

(2023高一上·周至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5.C.“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一事无成老已成”,“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可知,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里的“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故答案为: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17.(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是,。

(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手法,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

(3)《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在城隅焦急等待女主人公的句子是,。

(4)《短歌行》中出自《诗经》,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

【答案】(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暧”“墟"“遗”“踟蹰"的书写。

故答案为:(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答案】18.C

19.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语境中有“豪情”“壮志"的提示,表达的思想是积极的,故选“峥嵘岁月”。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语境指人民的生活处境艰难困苦,故选“水深火热"。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境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故选“字里行间”。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语境修饰的对象是《沁园春·长沙》,且形容把“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表达得充分透彻,故选“淋漓尽致”。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一语序不当。“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数量词应放在最前面,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二不合逻辑。“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改为“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三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动词“成为”,修改为“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小青荷”这一名称诞生于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荷”的谐音是“亲和",代表着志愿者微笑的亲和力。从2016年G20杭州峰会开始,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志愿者“小青荷”就深受杭州群众的喜爱。①____,必须经过层层考验。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招幕工作启动于2021年5月,经过全球招募、补充招募,共有31.7万人成功报名。亚组委通过线上报名、初选、面试、培训和服务保障测试,最终选拔出3.76万名“小青荷"。他们主要来自浙江省的46所高校,还有面向社会重点吸纳的各类专业人才。此外,还有省外志愿者约400人,其他代表性群体约400人。为保障志愿者出色完成服务工作,本届亚运会志愿者培训包括通用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②____,组委会还会随时关注每一个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做好志愿者的保障工作。国际社会志愿者代表穆斯塔法说,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③____,我会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志愿者一起,共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努力完成志愿服务并当好文化传播者。

20.下面引号的用法与选文中“小青荷"相同的一项是()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许多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21.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B.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0.B

21.C

22.想要成为“小青荷";除了培训方案/除此之外;也是文化的盛会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2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小青荷”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

A引用

B特定称谓

C特殊含义

D反语讽刺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小青荷"是借代手法,代指G20杭州峰会志愿者。A.用“决然”写太阳,是拟人;B.“乐音"是听觉,“银色星光的利箭”是视觉,运用了通感;C.“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是借代;D.把科学家比作“侍者",是比喻。故答案为: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在说“小青荷”,“必须经过层层考验"是成为“小青荷”的条件,可填:想要成为“小青荷"②此处为过渡句,前面谈的是各种培训,“包括通用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后面谈的是“还会随时关注每一个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用“除了”与“还"搭配,可填:除了培训方案/除此之外。③用“也”与前面的“不仅"搭配;根据后文“当好文化传播者”可知,穆斯塔法评价杭州亚运会也是文化盛会。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转身相望叫回头,归于原点叫回头,知错即改叫回头……一次回头,往往蕴藏着平常而不凡,微小而博大的诸多情思。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请以“回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确定了作文标题为“回头”。所给材料为引语式材料,前三句以排比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回头"的内涵。“回头”的本义即转身相望,可以是留恋不舍、依依惜别,也可以是被身后的某种人、事或物所吸引而回头,从这个角度构思,想象空间大,记叙也比较自由。

“回到原点",“原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代表着一段新生的开始,重新出发,再度踏上征途。

“知错即改"也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代表着改过自新,纠正行为上的偏差,以此立意,可以记叙人生中知错能改的经历,写作时要将改正的缘由和过程叙述清楚,通过记叙和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需要回头。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回头,是看我们的发光之处。只有看清了自身的优势,我们才能不断发扬,不断进取,不断强大。二、回头,是看我们的不足之处。找到弱势的根源,就可以不断改进,不断更正,不断完善。三、回头,是给疲惫的心一个休憩的海岸。回头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永不停步地追求蜗角虚名,而在于挣脱名缰利锁后的达和真实,简单与平凡。

立意:

1.在回头的一刹那,故乡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2.我还是忍不住转身,回望父亲(母亲)单薄的身体剪影。

3.跨入新学校,进入新学年,每一段学习经历都是从原点开始。回到原点,为美好明天而奋斗。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知错即改,浪子回头金不换。

【点评】

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尊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为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

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先前那些做点缀的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在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③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④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⑤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⑥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⑦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⑧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⑨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⑩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女性视角,观察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鲜明生动,也使作品充满抒彩。

B.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卫生员揭掉被子这一无理动作的愤怒和责怪。

C.文本第段三个“我想”开头的句子突出“我"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表现了极为不舍又非常沉痛的复杂心理。

D.小说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关于战争的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7.关于文中通讯员受伤被送到卫生所时众人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句话表现了担架队员对通讯员因救助他们而身负重伤的感激之情及自责之意。

B.“猛然醒悟地跳起身"表明“我”乍一见到负重伤的通讯员极为震惊,“磕磕绊绊地跑"表明我此时异常慌乱。

C.新媳妇第一声“啊”是吃惊地发现了伤员是通讯员,第二声“啊"反映了她内心的震动、痛惜、歉疚和崇敬等复杂情感。

D.医生说“不用打针了”,是在委婉告诉众人通讯员已经牺牲,与前文被送来时“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相照应。

8.为什么文中反复强调通讯员是“拖毛竹”的年轻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欧阳文彬评价《百合花》:“特别善于运用道具,并且在情节上前后呼应,有时候还赋予他们象征性的风味……"请结合文本,试举一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3高一上·海盐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