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1页
重点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2页
重点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3页
重点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4页
重点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中学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襄,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将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答案】1.C

2.B

3.D

4.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

5.①第一段总述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②第二至五段分别从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革命现实主义风格、革命英雄主义气魄三方面,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述;③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指出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的革命诗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④材料一文本论证结构是总——分——总。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善于从已然未然、扩大范围、强加因果等逻辑错误的角度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和观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深度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循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和把握,可以从议论文的惯常结构体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最好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作答。

1.C.根据材料一第4段可知,原文只是概括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影响,无因果关系,“缘于"有误,强加因果。

故答案为:C。

2.A.“写实手法"错,材料一原文是“浪漫的想象”,即“浪漫主义手法’,并非“写实手法""。

C.依据材料二“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可知,毛泽东只是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并不等同于“指出秦始

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D.依据材料二“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说此话是为了佐证: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并不能由此推出“焚书坑

儒并非事实的结论。

故答案为:B。

3.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斗志昂扬、坚

守阵地的乐观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思是“晓月当空,军马踏在山路上发出细碎的马蹄声,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深沉悲壮”,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回想过去,我和我的众多同伴,经常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回想过去,得常的日子很多”,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意思是“像昆仑山崩倒悬崖绝壁,又像台风横扫整个宇宙-样",表达了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表现了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风格,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

故答案为:D。

4.材料一共有7段。

第1段总领全文,引出话题,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第2至6段分别从两个角度分说,其中2、3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4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书泻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第5、6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最后1段总说,“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作者以毛泽东诗篇为例,意在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故答案为: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

5.根据原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可以概括为毛泽东在诗词中评说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但同时采取一分为的观点,辩证地对他们进行评说;

根据原文“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可以概括为毛泽东认为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而应全面客观地评价:

根据原文“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以概括为毛泽东认为应结合多方面的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故答案为:①第一段总述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②第二至五段分别从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革命现实主义风格、革命英雄主义气魄三方面,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述;③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指出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的革命诗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④材料一文本论证结构是总——分——总。

现代文阅读Ⅱ

追我魂魄(节选)

云杉

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向他要个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

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的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

“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①“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

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

“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

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

‘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

“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

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

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

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

“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

是这样,热闹一阵,然后风平浪静。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

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写了几个名字交给我。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

穆易的话的确没错。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

“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

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

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王默磬也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倒在离黄君珏不足50米处。侥幸的是,他活了下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唯一见证这惨烈史实全过程的人。

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烈士纪实)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我”与穆易会面的情景,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由此引出对培蕊照片的描写。

B.照片背面的字迹“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源于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与年轻的培蕊留影形成张力。

C.穆易给培蕊拍下照片,“我”对培蕊的照片感兴趣,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去

山西是迫切和坚定的。

D.在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女记者黄君珏的形象分别通过官方资料和家书呈现,充满家国情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这些字是”后面断开,与“我写的"形成区分,使回答更加肯定和郑重。

B.句子②中“那些人”笑和“她也在笑",虽然同为笑的动作,但表达的意味不同。

C.句子③中“快乐”,是对未来憧憬的体现,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

D.句子④表达出的强调意味,与前文“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形成照应和强烈的暗示。

8.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真实资料进行叙事,这种方式有什么效果?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A

7.C

8.①表现抗战英雄的真实和抗战精神的不可磨灭,使主题更加深刻;②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细节,使文章具有历史纪实性,更加真实动人。

9.①首先,围绕“会谈”一词,写“我"与穆易的会谈作为本文主体框架的作用(新闻纪实以“我”与穆易的会谈为主体,形成文章的基本架构。这一架构使文章内容紧凑、集中。);②接着,写“记忆"一词在文中的串联作用(以人物的记忆引出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个人和时代的记忆相融合);③最后,通过“追寻”一词,探寻文本的精神价值和主题(整篇文章中,“我"作为追寻者,不仅仅追寻战争的亲历者穆易,同时也在追寻培蕊、黄君珏等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而指向缅怀英雄、牢记历史、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题)。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最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事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本写短评思路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最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多结合自己的感悟,联系实际作答。

6.A.“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说法错误,文中没有体现穆易的战斗经历,当时的穆易“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故答案为:A。

7.C.“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说法错误,句中的“快乐"表达的是对生命中未来相见的憧憬之情,没有体现“对胜利充满希望”。故答案为:C。

8.结合“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分析,文中使用山西辽县志、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叙事了1942年5月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表现抗战英雄的真实和抗战精神的不可磨灭,使主题更加深刻;结合“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分析,文中通过黄君珏丈夫的家书,突出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细节,使文章具有历史纪实性,更加真实动人。

故答案为:①表现抗战英雄的真实和抗战精神的不可磨灭,使主题更加深刻;②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细节,使文章具有历史纪实性,更加真实动人。

9.本题给了甲乙两组关键词,考生可任选其中之一拟写。如果选甲组提出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指出“会谈"是指“我”与穆易的会谈,这是文本的主体;“记忆"是指穆易的记忆;“追寻”是指“我"的追寻。“‘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她就是培蕊"“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穆易……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据此理出思路:以人物的记忆引出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个人和时代的记忆相融合。结合“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构思,整篇文章中,“我"作为追寻者,不仅仅追寻战争的亲历者穆易,同时也在追寻培赏、黄君珏等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而指向缅怀英雄、牢记历史人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题。如果选乙组提出的关键词:女记者黄君珏。考生结合“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理出思路:女记者黄君珏虽然在文章后半部分出场,但她与前文的培蕊都经历了“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且都是女性,与前文情节一脉相承。关于黄君珏的记述材料使得家信内容和新华社的有关资料形成照应,丰富了故事情节。结合“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分析思路:与文中“我"每天翻阅历史资料的设定相一致,对黄君珏的记述材料进一步促使“我”去山西追寻英雄们的事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留下悬念。

故答案为:①首先,围绕“会谈"一词,写“我”与穆易的会谈作为本文主体框架的作用(新闻纪实以“我"与穆易的会谈为主体,形成文章的基本架构。这一架构使文章内容紧凑、集中。);②接着,写“记忆”一词在文中的串联作用(以人物的记忆引出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个人和时代的记忆相融合);③最后,通过“追寻"一词,探寻文本的精神价值和主题(整篇文章中,“我”作为追寻者,不仅仅追寻战争的亲历者穆易,同时也在追寻培蕊、黄君珏等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而指向缅怀英雄、牢记历史、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外艰,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日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厉将士,困守弥时,长子旷之战没。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授光禄大夫,加盒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B.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C.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D.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毁过礼,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

B.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与“释褐"“服阕”等意思相近。

C.“班亲族"的“班”,是分发的意思,与“班师回朝"中的“班”意思不同。

D.“率厉将士"的“厉”,是鼓励的意思,与“再接再厉’’中的“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侍奉母亲极尽孝道,常哀号哭泣,路人听后被感动落泪。母亲去世后,邻居韩康伯的母亲被他的哭泣声感动,不久告诉儿子应当重用像吴隐之这样的人才。

B.吴隐之赴岭南途中,饮贪泉,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为广州刺史期间,他以身作则,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

C.吴隐之在卢循侵犯南海时被捉,经刘裕交涉才得以返还。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调任为中领军,一如既往清苦节约。每月的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周济亲族,妻子儿女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②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

【答案】10.B

11.B

12.A

13.①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

②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食,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十多岁时,为父亲守丧,常哀号哭泣,路上行人听后为之落泪。侍奉母亲孝顺谨慎,为母亲办丧事时,悲哀伤身超过常礼。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相邻而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泣声,就停止吃饭放下筷子,为吴隐之悲伤哭泣。然后对韩康伯说:“你如果位居升降官吏的职位,应当举荐选择吴隐之这样的人。"等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于是被任命显贵的官位,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做了辅国功曹。一直升迁到晋陵太守。在郡中为官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去背柴草。升任左卫将军。虽然身居清要显达的官位,但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吴隐之家冬天没有被褥,曾经洗了衣服,便身披棉絮,辛勤劳苦如同贫寒的百姓。广州依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箱珍宝,可供几代享用,然而疮疫泛滥,人们都很害怕,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朝廷想要革除岭南的弊病,隆安年间,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离广州二十里远处,有个地方叫石门,有泉水叫贪泉,喝了泉水的人就会有无法满足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吴隐之于是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了下去,因而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等他到广州就任,更加砥砺自己清高的节操,当时的人说他太矫情,而他却始终不愿改变。元兴初年,皇帝下诏说:“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他身处物欲之地,而能不改变操守,革除奢侈务求节俭,南域改观,我嘉奖他。”当卢循侵入南海时,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坚守很久,长子吴旷之战死。吴隐之携带家小逃出,打算逃回京都,被卢循俘虏。刘裕给卢循写信,让他派遣吴隐之回到京都,过了很久才回来。归途之中,船上装载没有多余的东西。回到家后,几亩小宅地,篱笆墙垣倾斜败坏,内外茅屋六间,容不下妻子儿女。刘裕赐给他车牛,又给他造了住宅,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不久授予他度支尚书、太常,室内用竹篷作屏风,座位没有毡席坐具。后来调任中领军,清廉节俭并不改变,每月月初领取俸禄,只留下自身吃粮部分,其余都赈济亲族,家人纺线来供给早晚用度。有时困难到极点,就两天合吃一天的粮食,自身常穿布衣并且不完整,妻子儿女不沾一点俸禄。义熙八年,吴隐之告老请求退休,皇帝封赏优厚下诏准许,授吴隐之光禄大夫,加封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义熙九年,昊隐之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0.“介立"指“耿介”,中间不可分开,排除AD;“飨"的对象是“非其粟”,要连在一起,指不齿不该得到的粮食,排除C。译文: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故答案为:B。

11.B.“与‘服阕’等意思相近"的说法错误。“解褐”与“释褐"“解巾”的意思相近。“服阕"是守孝届满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2.A."侍奉母亲极尽孝道,常哀号哭泣,路人听后被感动落泪"的说法错误,原文是“丁外艰”,即父亲去世。

故答案为:A。

13.①“窭",贫穷;“补”,填补;“货",贪污纳贿。译文: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②“笃”,笃行;“情节",清高的节操;“厉”,砥砺。译文: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

故答案为:①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②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

古代诗歌阅读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舂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4.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傲然不屈的优秀品格。

B.两首词都用到了比喻、拟人、衬托的手法,笔致细腻,意味深隽。

C.两首词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D.两首词都通过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来衬托梅花的坚毅高洁。

15.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请从形象特点与表达的情感、感情基调上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答案】14.B

15.不同点:①陆游词里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却不改本质的形象;表现了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孤芳自赏的心情,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感情基调是低沉有力的。

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绽放、无私奉献、谦逊自处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奉献自我功成不居的高尚情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自信昂扬的。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

14.B."都用到了比喻、拟人、衬托、顶针的手法"错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愁",通篇使用拟人的手法,以梅喻人,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但词中并无项真的手法。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也是以梅喻人,“俏”“争“笑运用拟人手法,用“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环境描写烘托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使用顶针手法。

故答案为:B。

15.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着风和雨"。“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写梅花被嫉妒,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陆游眼里的梅花遗世独立、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表现了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孤芳自赏的心情,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感情基调是低沉有力的。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词前小序说明这首词是逆向思维,反向立论。“反其意”“主要是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反寂寞、无出路之意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反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不同点:①陆游词里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却不改本质的形象;表现了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孤芳自赏的心情,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感情基调是低沉有力的。

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绽放、无私奉献、谦逊自处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奉献自我功成不居的高尚情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自信昂扬的。

16.名句名篇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

(2)《将进酒》举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

(3)《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答案】(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芳甸、霰、宴、欢谑、顾、惟。

故答案为:

(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掌握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巩固,不多写,不漏写,也不要写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语言文字运用I

近日随着旅游业的复苏,朋友圈打卡的各地山寨版“白宫"作为又一国产“土味现代建筑”再次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①。“土味"在网络流行语中是俗气、反潮流、不洋气等一类词汇的统称。不只在建筑界,作为一种独特的“审丑”趣味,“土味"近年来在大众文化领域似乎呈现出某种蔓延趋势。“土味文化”为何如此盛行?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审美的缺失,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当一个民族的美学教育,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不仅各种喜剧、闹剧随之而来,悲剧也会②。"“土味文化’’盛行之下,如何让其中的错误价值观念和不良信息丧失其寄生土壤,提升全民审美水平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培养和提高青少年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美育作为一种③的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的。

17.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袁隆平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

腿子院士"的称谓。

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D.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答案】17.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接踵而至;潜移默化

18.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19.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17.第一空,根据前文“再次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可知,挖空处应是指这种现象其实非常常见,故可填“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

第二空,此处应填的应是与前文“随之而来"相对应的内容,故可填“接踵而至”。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

第三空,根据后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知,此处说明美育的教育和影响是悄无声息的,故可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第四空,根据前文否定词“并非"和后文“而是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的”可知,挖空处应填的是与“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相反的含义,表示一下子就能成功,故可填“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故答案为: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接踵而至;潜移默化。

18.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应是先“感受”到,然后才能“鉴赏"甚至去“创造”,故应改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第二处,“培养和提高”缺少宾语,应在“理想境界"后加上“的能力”。

故句子可修改为: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故答案为: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19.原文中“土味文化"的引号是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反讽。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引用。

故答案为:B。

语言文字运用Ⅱ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①。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然而②。因为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故而,理性需要③,去克服它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臻于完善。这种逻辑的力量能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会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20.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一种逻辑的力量

21.本体为简单定理,喻体为“基石”;本体“公理化的逻辑体系"(从公理出发用简单的定理证明深奥的定理的过程),喻体为“大厦”,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公理化的逻辑体系的特点、作用: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会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牢记四字方针“瞻前顾后"。注意保持与前后文的一致性。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细读上下文,然后从修辞手法使语句形象直观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

20.第一空,由上文“不仅是”推出还是",空处内容与“一门独特的科学”呈现递进关系,再由后文“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推出“一门奇异的艺术"。

第二空,由关联词“然而”可知前后呈现转折关系,上文说“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理性应该少犯错误,可知空处应该转折到照样、仍然出现问题,于是得出答案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第三空,填的内容应该是理性‘需要的"东西,再结合“故而”可知相关内容在上文,讲的是逻辑的重要性,由“去克服它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臻于完善"可知属于逻辑的作用,于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一种逻辑的力量。

21.由“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可知本体为“简单的定理”,“基石"为喻体,相似点为铺垫作用、前提条件;由“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知喻体为“大厦”再由上文“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得出本体为“公理化的逻辑体系"。

比喻修辞作用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由结尾“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会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得出比喻修辞在表意方面的具体作用,即突出逻辑体系的推理效果。

故答案为:本体为简单定理,喻体为“基石”;本体“公理化的逻辑体系"(从公理出发用简单的定理证明深奥的定理的过程),喻体为“大厦”,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公理化的逻辑体系的特点、作用: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会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付出,有的是“有用之用"。比如识字班中认的字,数学课上学的题,升学考试,十分有用:有的却是“无用之用’’,比如蹲在路边看蜗牛慢慢爬,躺在草地着白云轻轻飘,宅在家中做喜欢的小手工,漂在海上让思绪“云卷云舒”……往往让人生充盈丰满的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人民日报》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两段材料都是关于“有用与无用"的阐述。材料第一段的关键词是“有用”“无用",要明确什么是“有用”和“无用"。从材料看,“有用之用”指的是识字班中认的字,数学课上学的题……强调功利性,这些“有用"可以带来名和利。“无用之用”指的是看蜗牛慢慢爬,躺在草地看白云轻轻飘,宅在家中做喜欢的小手工,漂在海上让思绪“云卷云舒"……强调的是表面上无用,却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和品质。材料二则启发我们辩证分析,“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可以互相促进或者转化的。

生活中人们所谓的“有用”,是指事物具有物质层面的价值,能给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所谓“无用",是指事物不具备这种实用性,起码在当下不能给人带来实惠。然而,某些“无用”的东西,却能带给人精神层面的享受,给心灵以滋养,给生命以满足。比如文学、艺术、世间的温情等等。还有一些东西,在眼下“无用",但是放在长远的将来,却可能产生很大的实用价值,比如一条数学原理,或者一个物理公式。总体来说,“有用”是必要的,因为谁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性的东西。然而,片面地追求“有用",个体的精神需求就被忽视了,人就成为了一种工具,生活就变成了一种手段,生命失去了其本身的精彩。一切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还会让人目光短浅、格局受限,不管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很难有长远的发展。同时,有些貌似“无用”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看不见的层面也会促进“有用"的发展。

写作时可以先引出观点:老子的“无为而为”和庄子的“无用之用",即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我之我方得从容”。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须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分论点二,“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此时无用彼时用。分论点三,无用之用是长期之用,破茧成蝶之日,方其展现大用之时。最后思考二者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思考如何正确平衡、合理摆正二者的关系。

【立意提取】

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以无用之心,做有用之人。

3.教育不能太功利。

4.多些无用事,少些有用心。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襄,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将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现代文阅读Ⅱ

追我魂魄(节选)

云杉

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向他要个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

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的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

“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①“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

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

“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

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

‘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

“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

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

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

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

“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