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_第1页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_第2页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_第3页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_第4页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

03352%(.00542%——.29799%)。试验设计了四种试验条件〔见表1〕。48个系列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顺次的回忆为掩蔽试验。

表1试验二的四种试验条件的测验类型条件时间间隔测验类型呈现方式条件一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二0s一半从尾到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三1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四10s一半从尾至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

2.2.3试验设计本试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2〔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百分比。试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96次试验。

2.2.4程序告知被试试验目的是了解提取顺次对记忆精确性的影响。当被试点击某类测验窗口时,屏幕左边会相继涌现6个汉字,每个字呈现1s,项目间间隔为0秒。每系列呈现完毕屏幕的右边会马上或10s后涌现红色提示词,提示词有两类:一类要求或为从头到尾按顺次回忆或为自由回忆,另一类要求或为从尾到头倒序回忆或为自由回忆。被试反应同试验1。测验类型与时间间隔采纳抵消平衡掌握。

2.2.4结果与分析

用自由回忆正确率作因变量,试验类型、系列位置与时间间隔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存在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F(5,648)=30.493,p<.001;时间间隔主效应也明显,F(1,648)=4.332,p<.05,且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试验类型的主效应不明显,试验类型与时间间隔间存在交互作用,F(1.648)=6.743,p<.05。重要的'是,与从头到尾按顺次回忆相混合的自由回忆正确率存在显著的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现象,即0s间隔,位置1成果显著优于位置6(t=2.341,p<.05),10s间隔,位置6成果显著优于位置1(t=-.245,p<.05),见图2(A)。但与从尾到头倒序回忆相混合的自由回忆正确率不存在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位置1与位置6在两种时间间隔条件下的成果均无显著差异〔分别t=.577,p>.05;t=1.015,p>.05〕,且都是位置1的成果优于位置6的成果(p<.05),见图2(B)。

附图

图2A与从头到尾提取混合的自由回忆成果

附图

图2B与从尾到头提取混合的自由回忆成果

两种测验类型结果模式不同,说明与自由回忆混合一起的掩蔽试验的确影响被试的加工活动。

3争论

3.1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不是记忆的普遍现象

本讨论中每次试验从刺激呈现到开始回忆都没有超过短时记忆范畴。试验1发觉,自由回忆范式中,不同材料类型、两种时间间隔,都涌现系列位置效应,且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变差,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改进,即都涌现了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由于不同的保持时间间隔之间正确回忆率无显著差异,是正确反应的分布发生了改变,是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相对优势涌现改变,即记忆发生了改变。并且这种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本讨论的结论与Neath等人(1993)提示的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相反,即本讨论结果与近因向首因转换的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观点不相吻合。它说明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具有讨论范式的非常性。

最近,Wright(1998)给被试呈现4个环境中真实声音系列的再认记忆讨论也报告了与本试验相同的结果模式。Wright承认用当代的记忆理论对这种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很难说明。但它说明了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具有通道的非常性。

所以我们认为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不是记忆的普遍现象。

3.2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和提取策略的关系

在试验2中,运用两种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来影响与之一起的自由回忆时的提取策略,试图检验首因向近因转换是否和提取策略有关。按我们的假设,与从头到尾混合的自由回忆中,间隔长时该策略不利于最末的项目,不应当涌现近因,这与本试验的结果不全都;与从尾到头混合的自由回忆中,间隔长时该策略有利于最末的项目,应当有近因,间隔短时该策略不利于第一个项目,不应当涌现首因,这些都与本试验的结果不全都。故试验结果摒除了首因向近因的转换是被试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顺次的提取策略所致的假设。

与从头到尾提取指导语混合的自由回忆中,涌现了随时间间隔延缓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故可以假定从头到尾提取的策略有利于首因向近因的转换,或至少不影响首因向近因转换。

3.3近因首因效应的转换现象与讨论范式

试验1不同刺激材料都表现出显著的首因向近因转换,反映了该转换可能与试验范式有关。

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讨论报告都发生在运用探测项目的讨论范式中。自由回忆范式中尚无有关报告。这可能与自由回忆和再认涉及的加工过程不同有关。Anderson与Bower(1973)曾提出过自由回忆涉及两个独立的过程。一是提取过程,可能的项目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二是决断或再认过程,决断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是否恰当。而再认记忆只涉及第二个过程,不涉及前一过程。虽然本讨论每次试验从刺激呈现到开始回忆都在6-16秒之间进行,不属于长时记忆,但同样可能涉及这两个过程,与探测项目的辨别任务不同。Tulving和fle*ser(1992)也曾提出再认与自由回忆之间只有令人惊讶的微弱联系,可用于自由回忆测验的信息与可用于再认测验的信息几乎毫不相干。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本讨论中没有涌现近因首因效应转换现象的缘由。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说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不是独立于讨论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本讨论运用自由回忆的范式,不存在反应偏差,没有涌现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从某种角度也间接地支持了Kerr等人(1998)提出的反应偏差造成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观点。

3.4对首因近因效应转换现象机制的思索

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对全部试图说明系列位置效应的理论家提出了挑战,围围着该转换机制开展的一系列讨论提出了新的误用理论〔Bjork等,1992年〕、两种记忆区分理论〔Squire等,1993〕等各科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Neath等人1993年提出的维度鉴别模型(DDM)。

认知心理学一个基本思想是项目在记忆中按多维空间中的值表征,一个维度的重要性随状况而改变〔Nairne等人,1997〕。DDM强调时间这唯一系统改变的维度的作用,它猜测:同一位置不同时间间隔那么有不同的回忆水平。它的第二个假设是全部回忆都是线索驱动的,通常是项目的加工上下文背

景〔Neath1993年〕与测验项目的编码表征相结合(Neath1997)。时间间隔短可猜测有近因效应,由于最末的项目相对于表上其它项目在时间上有最大的区分。随时间间隔增加首因增加,由于前面的项目变得相对其它项目有更多的区分。DDM将时间看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时间的转变与线索的转变有关,这些观点是有新意的。但为什么短的间隔最末的项目在时间上有最大的区分,以及为什么间隔增加前面的项目又变得有更多的区分,DDM的说明还只停留在描述性水平阶段。该模型不能说明Wright等人的数据与本讨论的结果。

我们认为可从痕迹和线索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因向近因的转换。短的时间间隔,第一个项目有不任意复述的优势,导致更深的记忆痕迹,也导致可建构内在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线索,此外该序列位置也是一级为非常的提取线索,加上倒摄抑制弱,诸因素的综合使第一个项目在提取和决断过程中占优势。随时间间隔的增加,最末的项目有更多的复述时间和上下文关系的建构,导致记忆痕迹加深并提供更多线索,相对减弱了前摄抑制的干扰,使马上测验中不能提取的最末项目得以提取,涌现随时间延缓首因向近因转换。这些假设还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4结论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