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启黄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黄冈市启黄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黄冈市启黄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黄冈市启黄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黄冈市启黄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冈市启黄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对于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①都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②都是政府首脑,实际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③都与政党政治关系密切④都受议会制约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2.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一品确察各自发展的历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B.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C.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D.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3.据联合国统计,日前全世界有4.4万多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其产品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它们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这反映了A.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 B.世界开始融为一个整体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企业国际化是时代潮流4.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D.“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6.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上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下表是按照某专题列出的历史人物,推测该专题研究的是A.科技发展史 B.殖民扩张史 C.宗教发展史 D.东学西渐史8.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据此可知,宋代A.家庭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B.商业竞争异常地激烈C.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 D.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9.《申报》1912年4月15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不头戴洋帽。”5月13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销全国之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书“请用国货”四字。材料现象反映出民国初年A.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 B.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C.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 D.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10.下列诗句记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是A.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C.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11.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 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12.上海近代竹枝词“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0年10月,英国本土已经度过最危急的时期。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其对华政策转向积极。1940年10月14日,英国大使卡尔在与蒋介石会谈时表示“英国国策今已改变”,建议中国向英国提供武器弹药和飞机等军事装备的要求,中国还可以要求英国对华贷款100万英镑。作为回报,中国可以考虑派遣壮丁三四十万人协助英国作战,或在日本进攻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时,以大军攻击广州地区,牵制日军南下。1941年2月,丹尼斯少将将出任英国驻华武官后,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其主要内容有英国训练和指挥中国游击部队及英国空军的援华问题。1941年7—8月,中英连续举行了4次关于联合军事行动的具体问题的商谈。8月中旬,双方就组训15连游击部队,协防香港、缅甸等问题达成初步协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华政策转趋积极的背景与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联合军事行动达成初步协议的意义。14.(20分)晚清外交的变局材料一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国朝尚遣使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等国矣,此自抚其藩属,非外交也。——《清朝续文献通考》材料二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汉奸”(第九款)。——《天朝的崩溃》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这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应对列强要求。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方式和观念。(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与时局变迁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有关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拥有的权利说法中①④表述正确,英国国王不掌握行政权,最高行政权由首相执行,故②表述错误,同时英国国王是世袭继承而非选举所以与政党政治无关,故③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择B项①④。考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体点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效仿的基本模式。尽管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其依然是国家元首,拥有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的权力,象征着英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对英国国家和国民而言依然具有重要意义。2、C【解析】

依据题干“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的影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等信息可见,材料突出的是方法论的发展对西方近代史发展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未说明研究史学必须精通自然科学理论这一信息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C【解析】

众多的跨国公司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逐渐全球化的进程,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体现不出企业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故D错误。4、C【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发生的“湿疫”疫情,他组织富豪捐款修建医院抗击疫情,说明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故C正确;材料只是体现1089年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故A说法错误;B与材料无关;早在东汉张仲景就用中药治疗疫疾,D说法错误。5、B【解析】根据题干和解读选项可知,A项是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B项是指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与墨子提出的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主张意思相近,正确。C项是韩非子的以法治国主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是指军事问题是国家的重要问题,他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可以对军事问题忽略,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需准确提取表格信息,从表中乡民迁出人数、迁入区域、迁出后从事的行业等变化以及各时期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材料中的四点结论都正确,因此选择A项。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特点7、C【解析】

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耶稣为基督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为宗教改革人物,因此四个历史人物都是与宗教有关的,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8、D【解析】

依据材料“坊巷”“三更不绝”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的发展,不一定是家庭手工业,A排除;商业竞争是否激烈,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B排除;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C排除。故选D。9、C【解析】

材料“1912年”“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洋帽”“外洋衣帽畅销全国”说明辛亥革命引发的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故选C;近代中国新旧并存,传统服饰并未消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服饰工业的信息,排除B;西式服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中外服饰文化可以兼容,D错误。10、C【解析】

根据所学,C项是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写于1928秋,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故C项正确;A项出自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此词作于1927年春,此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B项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与秋收起义有关,排除B项;D项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与井冈山无关,故排除D项。11、D【解析】

明朝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价值观也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传统伦理受到冲击,但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的变化,排除C项。12、B【解析】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组建了新式军队,创建了北洋舰队,故材料“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反映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总归虚牝掷金黄”意思是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故B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到1842年,清末新政从1901年到1911年,戊戌变法是1898年,均不符合题意,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背景: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国征服英国的计划;日本加快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危及英国利益。措施:重新开放滇缅公路;加强与中国讨论军事合作问题。(2)意义:推动了英国援华制日;实行特定区域的联防,符合中英两国的共同利益;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

(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1940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可以根据西欧战场的状况、英国本国自身利益角度进行分析。措施:根据材料“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进行分析,可从双方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快抗战胜利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角度、各国共同利益角度、扩大中国影响力角度进行分析。14、(1)朝贡或理藩(册封、安抚藩属);天朝上国或华夷之别或歧视外国。(2)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从自主的通商夷务转变为迎合列强的洋务;外交对象从周边邻国扩展到西方各国;外交事务从地方官员负责,转变为设置中央机构统管;外交机构从兼管到专管;人员从兼差到专职。(3)最高层次:能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将中国近代外交置于晚清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从东西方交往与冲突,博弈与交融视角诠释和提出较深刻的观点。在西方殖民侵略和工业化的双重冲击下,固守天朝上国的清廷被动调整与变革,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对外政策也要适应现实需要:既要满足列强侵略者的要求,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从清廷外交的调整中,透视出清廷逐步从闭关锁国向开放通商,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如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时的局部调整,向变革制度的清末新政的全面变化)。第二层次: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结合晚清具体的时代变迁与外交进展双向关系展开论述。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因为鸦片战争失败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被迫接受条约体系的西方外交,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外交,中国社会被迫开放,自然经济走向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廷被迫创设总理衙门应对西方列强,也推进了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进一步展开。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服务洋务的外交无以应对。八国联军侵华后签署《辛丑条约》,适应侵略者要求,改总理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