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内容上,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

技术上,唐诗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在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皆如此。

(摘编自缪钺《论宋诗》)

材料三: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美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没有推陈出新,而在缪钺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既有异同,又各有所长。

B.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

C.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体一致。

D.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唐诗在诗坛上留下了空前之伟绩;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逐渐地伸张而致广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都有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揭示了宋诗的特色及其创新。

B.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论证,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开疆辟土的比喻。

C.材料二、三都有举例论证,举例典范,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

D.材料一、二侧重写了唐宋诗的发展,材料三写了的主观感受。

3.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

B.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C.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D.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4.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宋诗的成就。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1.A

2.D

3.B

4.①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更精细,有创新。②内容题材更广阔,并且书写了很多琐碎细微的事物。③以深刻透辟精妙的诗意见长,具有瘦劲的风骨之美。

5.①首先提出宋代诗人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的观点。②其次总体介绍唐宋诗在风韵、内容、技巧上的差异。③然后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④最后简略介绍了宋诗在技巧上更为精细。

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解析。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文本论证思路脉络。

1.A项“没有推陈出新”分析错误,材料一“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和“鄙薄宋诗的明代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说明钱钟书认为宋诗是有创造、有价值、有推陈出新的。

故解析为:A。

2.D项“材料一、二侧重写唐宋诗的发展”说法错误,材料一介绍了宋诗的发展,材料二侧重唐宋诗的差异。

故解析为:D。

3.B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唐诗丰腴,“入口”即能感受到里面的美;而宋诗瘦劲,要细细品味。选项中将唐宋诗说反了。

故解析为:B。

4.本题注意回归文本筛选“宋诗的成就”相关信息整合作答:

①材料一“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可以得出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具有创造性。

②材料一“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宋代在诗歌里‘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可以得出宋诗内容和题材都有所拓展,并且意思表述的比唐人更透彻。

③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可以看出宋诗的内容深刻透辟精妙,有瘦劲气骨之美,选取的题材有琐事微物。

故解析为:①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更精细,有创新。②内容题材更广阔,并且书写了很多琐碎细微的事物。③以深刻透辟精妙的诗意见长,具有瘦劲的风骨之美。

5.本题作答需要对材料二文本进行逐段分析梳理:

①第一段“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说明前人对宋诗褒贬不一的态度,引出“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的论题。并提出“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即宋诗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

②第二段“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说明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入手,探讨唐宋诗的区别,以及宋诗的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③第三段“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

④第四段“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明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更加追求诗歌的精美。

故解析为:①首先提出宋代诗人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的观点。②其次总体介绍唐宋诗在风韵、内容、技巧上的差异。③然后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④最后简略介绍了宋诗在技巧上更为精细。

(2023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欠条

高晋旭

王大林干上工程后,收了许多张欠条。他以前是白梅岭村子旁机械厂的职工,二十多年前,厂子效益不好,买断工龄后,凭着技术和人脉在外面找了这个营生,日积月累,债务往来也多了起来。欠账的人总是哀求:“哥,手头实在紧,再宽限两天。”虽说王大林不是那种逮住蛤蟆攥出尿的人,但左拖右耗的,眼看十年八载过去了,也不见回头洋。王大林很气恼,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最近,常一个人出去喝酒。

这天,他喝得有点高,大半夜才着家。

一开家门,就看到老爷子拄着拐杖在客厅的沙发上,孤单的背影像只被遗弃在另一个世界的小鸟。

爸,您不用等我。王大林晕乎乎地说。

半晌,老爷子才清清嗓儿,开了腔,还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话,人老了,觉也跟着作怪。你说困吧,一挨到枕头就醒。你说觉少吧,一坐到沙发上又犯迷瞪。

说完,用拐杖指指沙发,示意王大林也坐。

王大林酒还没醒,脚不听使唤,三摇两晃地坐在离老父最近的转角沙发上。酒气熏天的,听到老父亲在耳畔上好一阵咳嗽。王大林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的前心后背抹擦抹擦,可手不听使唤,虎背熊腰的差点连自己也摔到地上去。

他听见老爷子说,你实惠儿坐那儿。

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脱了鞋盘腿坐在沙发上,好不容易点着一根烟,云吞雾绕起来,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

隔着烟雾袅袅,他看见老爷子拿出一只精美的老式木匣,递到他手上。王大林醉眼朦胧说,这匣子真漂亮,这样精致,犄角上还飘着彩云呢。

老爷子抹搭他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犊子玩意儿,喝了不老少。王大林很久没听老父亲训了,反倒觉得亲切,抱着自己的脚,嘿嘿嘿地赔笑。

王大林想拉开匣盖,手却不听差使。他把一只手举到眼前,一个个提溜起来数落,大拇哥、二拇弟、中不老、小淘气、捏捏崽,点着一个又窝回去,然后对着拳头一吹,仿佛手指头又灵活了。

“嗐——”王大林拉开了厚实的匣盖。里面布满花花绿绿的粮票、布票、老式人民币、纪念币,王大林拿起一张老式的贰角纸币说,爸,这真是咱家的老古董,一看见这些,就想起了我小时候,你骑车带我去县里买东西,我坐在大梁上,从家属楼的大坡“叮铃铃”飞驰而过。

王大林往下翻,底下还有作废的糖票、洗澡票,最底下还有一张斑驳的字条,写着:今欠到白梅岭王家一头猪崽。后面还有落款和红手印。

你爷爷小时候那会儿,家里条件好,村里人过年杀一回猪,卖了钱才能给买猪崽的钱,有的给了,有的就没给,一直欠着。王大林问,那有的人有钱了为啥不还咱呢?这也是他遇到的问题。老爷子说,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安顿好家里他就出门闯荡去了。三年后,他回来,没等屁股坐热就赶忙来给你爷爷还猪崽钱了,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

故事太过久远,不知何时王大林已经睡着了。

翌日清晨,酒醒后的王大林发现自己睡在沙发上。怀里抱着老父早年临终时交给他的木匣,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然后,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烟缕飘然直上,王大林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王大林因为厂子效益不好,出来干工程,收了许多张欠条,既照应了标题,又引出了下文因欠条引发的醉酒事件。

B.面对左拖右耗,不肯还欠钱的朋友,王大林很气恼又不想朋友情分破裂,说明王大林此时的内心充满矛盾。

C.喝高了回家的王大林,做了一个关于老父亲的梦,翌日从梦境中醒来后就决定撕毁欠条。

D.小说结尾王大林对欠条的处理方式以及恭敬地给老父亲上香、磕头,代表他对于老父亲行为的肯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用“逮住蛤蟆攥出尿”“左拖右耗”等语言,使小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

B.全文使用了不少的叠音词,比如“晕乎乎”“烟雾袅袅”“花花绿绿”,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得小说形象更鲜明。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D.全文以“欠条”为线索展开叙述,由收欠条开始到放欠条结束,尽管情节紧凑有序,读者读来却平淡无奇。

8.小说中的王大林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用大半篇幅描写一个梦境?请结合全文分析。

6.C

7.D

8.①重情重义:对于欠债人光打欠条,左拖右耗的行为,王大林想来点横的,又碍于情分,心理十分矛盾。②孝亲爱老:喝醉酒后的王大林恍惚间看见老父亲,就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抹擦抹擦;王大林听老父亲训斥,只是觉得亲切,还嘿嘿嘿地赔笑。③传承优良家风:酒醒后的王大林怀抱木匣,沉思良久,把欠条放进木匣,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

9.①拓展情节内容:梦境内容是因为欠债人不还欠款,气恼的王大林醉酒回家,看见老父亲坐在沙发上和父亲就这个问题进行的沟通交流,和现实人生中王大林陷入矛盾纠结中的情形照应。②丰富人物形象:塑造了父亲重情重义,体谅他人,与人方便的宽厚形象;也暗示了王大林性格特点的由来,与家教家风熏染有关。③有利于深化主题:赞美和讴歌王大林身上的美好人性人情;呼吁和号召传承优良家风,营造和谐友爱社会氛围。④更富有表述趣味:虚实结合的写法,让叙事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兴趣。

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决定撕毁欠条”错。原文是“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并没有撕毁欠条。

故解析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读者读来却平淡无奇”错。中间写王大林梦中听父亲讲欠条的故事,结尾交代父亲早就去世,情节离奇,吸引读者。

故解析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日积月累,债务往来也多了起来。欠账的人总是哀求:‘哥,手头实在紧,再宽限两天。’虽说王大林不是那种逮住蛤蟆攥出尿的人,但左拖右耗的,眼看十年八载过去了,也不见回头洋。王大林很气恼,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可知他重情重义:对于欠债人光打欠条,左拖右耗的行为,王大林想来点横的,又碍于情分,心理十分矛盾。

结合“酒气熏天的,听到老父亲在耳畔上好一阵咳嗽。王大林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的前心后背抹擦抹擦”“老爷子抹搭他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犊子玩意儿,喝了不老少。王大林很久没听老父亲训了,反倒觉得亲切,抱着自己的脚,嘿嘿嘿地赔笑”,可知他孝亲爱老:喝醉酒后的王大林恍惚间看见老父亲,就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抹擦抹擦;王大林听老父亲训斥,只是觉得亲切,还嘿嘿嘿地赔笑。

结合父亲的教诲“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以及“翌日清晨,酒醒后的王大林发现自己睡在沙发上。怀里抱着老父早年临终时交给他的木匣,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然后,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烟缕飘然直上,王大林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可知他传承优良家风:酒醒后的王大林怀抱木匣,沉思良久,把欠条放进木匣,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写王大林因为收不回欠款而发愁,喝多了酒,然后回家就看到了父亲坐在沙发上等他,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欠条的故事,“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安顿好家里他就出门闯荡去了。三年后,他回来,没等屁股坐热就赶忙来给你爷爷还猪崽钱了,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并告诉王大林“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这些情节与现实困境有关,王大林气恼欠款人不还钱,由碍于情面没法硬要,他很矛盾,这才有了这个梦,有了梦中与父亲就欠条一事进行交流。梦境与现实有了照应,可见这个梦境拓展情节内容。

梦中父亲讲述了王大林的爷爷借给人猪崽的事,“你爷爷小时候那会儿,家里条件好,村里人过年杀一回猪,卖了钱才能给买猪崽的钱,有的给了,有的就没给,一直欠着”“老爷子说,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并教育王大林“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这个情节塑造了王大林父亲重情重义,体谅他人,与人方便的宽厚形象;从王大林爷爷,到他的父亲,到王大林,王家的宽容大度、体谅他人的家风一直在传承,文章开头写王大林“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这个梦境也暗示了王大林性格特点的由来,与家教家风熏染有关。总之,梦境的出现丰富人物形象。

这个梦境其实是王大林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他懂得体谅他人,不愿意为了要钱而撕破脸,破坏了友情,最后将欠条束之高阁。这个梦境赞美和讴歌王大林身上的美好人性人情;另外梦境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王大林这些美好品性来自他的家庭传承,他爷爷、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品,因此这个梦境也呼吁和号召传承优良家风,营造和谐友爱社会氛围。总之,梦境有利于深化主题。

梦是虚写,与现实中王大林的困境相互照应,现实的难题在梦中得到了解决,这样的写法让叙事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兴趣。可见梦境的描写更富有表述趣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B.“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C.“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D.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郡内的长城,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

B.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

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

D.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说他“为人不忍”;但在本文中他却杀掉了义帝。请概括这样的举动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10.C

11.B

12.B

13.①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踮起脚尖盼望着回到家乡。

②派遣将士守卫关卡的原因是防备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14.①《鸿门宴》中不杀刘邦,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

②本文中杀死义帝,体现了项羽目光短浅、盲目自尊的性格特点。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述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解析。

四月,在项羽旌麾之下罢兵散归,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汉王回国,项王派兵三万跟随。汉王离开后就烧断栈道,以防备诸侯军和匪徒的袭击,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那些将领和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东方。韩信劝汉王说:“项羽封有功的各个将领为王,大王您独自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跂踵盼望回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

项羽出了函谷关,派人迁徙义帝。说:“古代做帝王的统辖千里见方的土地,必须居住上游。”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快走,群臣渐渐地背叛了义帝。项羽就暗地里让衡山王、临江王袭击他,把义帝杀死在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二年,汉王东出略取城邑,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投降了。韩王郑昌不愿归附,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将领中以一万人或一郡投降的,封给一万户,整修河上郡内的长城。各处原来的秦朝苑囿园池,都让百姓开垦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有罪的人。

汉王出函谷关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父老,回来后,张耳来见,汉王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二月,下令废掉秦社稷,改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关渡过黄河,魏王豹率兵随从,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设置河内郡。汉王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洛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汉王,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汉王。汉王听了,袒臂大哭。于是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派遣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

10.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看“天下共立义帝”,这里的“义帝”是“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再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于江南”是“放杀义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解析为:C。

11.A项解说正确。

B项“含义相同”解说错误。跟随;句意:项王派兵三万跟随。/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

C项解说正确。设置;句意:关外设置了河南郡。/留下,丢下;句意: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D项解说正确。

故解析为:B。

12.B项“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概述错误,原文“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先是在陈仓与雍王大战,后是在好畤与雍王交战,最后才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因此“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

故解析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山东”,崤山以东;“跂”,踮起脚尖;“归”,回到家乡。②“所以”,……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词,偏指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故解析为:①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踮起脚尖盼望着回到家乡。

②派遣将士守卫关卡的原因是防备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不同文本不同情境进行具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①《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从刘邦过去和现在所为不同,以及刘邦有龙虎气方面,一再提醒项羽杀掉刘邦,不要失去时机。但是项羽不听劝告,优柔寡断,以至后来“乌江自刎”。由此可见其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

②本文中,结合“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南渡平阴津……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分析可知:项羽掌握大权,分封诸侯之后,派人杀掉义帝,从而失去民心,给刘邦反击的借口。从中可以看出项羽盲目自尊,看不上义帝;目光短浅,看不到义帝的价值。

故解析为:①《鸿门宴》中不杀刘邦,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

②本文中杀死义帝,体现了项羽目光短浅、盲目自尊的性格特点。

(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②传散关③信,两行雁带杜陵④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③散关:南宋西北边境重要关塞,诗人曾在此驻守。④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老的状况。

B.颔联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深秋来临,鸿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

C.“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16.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15.B

16.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看解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解析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B项“颔联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赏析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故解析为:B。

16.①“卷地西风满眼愁”是诗人在深秋时节登上城北门楼所看到的景象: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悲秋之情

②“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诗人登楼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③“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意思是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④尾联“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他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报国无门、不得志而愁。——壮志难酬的悲愤

故解析为: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7.(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夫妻重逢情景的诗句是:,。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苦不已的诗句是:,。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名句;名篇

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剪”“夙”“寐”“靡”。

故解析为: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⑶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Ⅰ

中秋节期间,在“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中,一位年轻的外交官,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________的定义。她认为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述。什么是节日?“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生活在时间的流里,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如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孝经》说:“移风易俗,善莫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述。移风易俗,没有什么能比艺术做得更出色。只要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小小一团面,被塑造出形状________,图案千变万化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精美绝伦的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的各种手段,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述,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________、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开贞起元,________,此其时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四个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C.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18.耳目一新;五花八门;喜闻乐见;推陈出新

19.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述

20.C

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综合判断标点使用正误。

18.①处,这里要表述的是有人提出一个新奇的观点,让感觉新鲜,故可填入“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②处,这里要表述的是面团的形状多样,变化莫测,可以使用“五花八门”。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③处,这里要表述的是传统节日被群众喜欢,故可填入“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④处,这里指创作出新的节俗文化产品,可以填入“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故解析为:①耳目一新;②五花八门;③喜闻乐见;④推陈出新

19.本题首先注意画横线句子有以下几处语病:

①“在……基础下”与“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搭配不当;“在……前提上”与“尊重民心、民情、民意”搭配不当,应改为“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

②“诠释”与“表述”搭配不当,应将“诠释”改为“赋予”。

③从句意的表述上看,“现代科技”中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此处应使用“包括……在内”的句式,“科技”后应添加“在内”。

故解析为: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述。

20.文段中破折号的用法为“解释说明”。

A项表强调下文的作用。

B项表转变话题。

C项表解释说明。

D项表转变话题。

故解析为:C。

(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Ⅱ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多吃菜少吃饭的饮食理念慢慢被大众接受,但衍化出两种极端,一是只吃菜,不吃饭;二是吃了油腻饮食后不吃饭。

这两种吃法都是对多吃菜少吃饭的误解。米饭和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作为人每天的主食,它们所提供的能量是人体新陈代谢所需动能的主要来源。______①______,诚然也能为人体提供一部分能量,但结果要么像第一种吃法,能量不足,肠胃都饿坏了;要么就像第二种,()。

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是主食副食合理搭配,在保证每天足量主食的情况下,多吃蔬菜,吃适量的肉类以及豆类。当然,______②______,但菜不要太油腻,饭也不能不吃饱。此外,______③______,如青少年正处在骨骼发育阶段,活动量也大,除摄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还要辅以含钙质、糖分的食物;老年人则可以多吃些含维生素、低糖的食物。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转化为脂肪贮存或是进入血液,危害心血管系统,营养过剩

B.转化为脂肪贮存或是进入血液,营养过剩,危害心血管系统

C.危害心血管系统,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贮存或是进入血液

D.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贮存或是进入血液,危害心血管系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D

22.如果放弃主食只吃菜;也可以多吃菜少吃饭;应根据不同年龄安排饮食

语句连贯;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述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述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1.首先注意按照顺序,“营养过剩”是直接原因,然后是“转化为脂肪贮存或是进入血液”,最终的结果是“危害心血管系统”。

故解析为:D。

22.①处,后文语境“诚然也能为人体提供一部分能量,但结果要么像第一种吃法,能量不足,肠胃都饿坏了;要么就像第二种”可知,所填内容应是“对多吃菜少吃饭的误解”;再结合前文“米饭和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作为人每天的主食……”可知,这里是假设不吃主食只吃菜的情况。可填:如果放弃主食只吃菜。

②处,后文语境“但菜不要太油腻,饭也不能不吃饱”可知,这里是说可以多吃饭少吃菜,但要把握好尺度。可填:也可以多吃菜少吃饭。

③处,后文语境“如青少年……老年人则……”可知,这是针对不同年龄谈饮食安排。可填:应根据不同年龄安排饮食。

故解析为:①如果放弃主食只吃菜;②也可以多吃菜少吃饭;③应根据不同年龄安排饮食

四、写作(60分)

23.(2021高一上·汪清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①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愿”,那些名利都是不值得追求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逃避,缺乏斗志。

②句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杜甫要上书皇上,使社会风俗恢复淳厚。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有理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

③句出自《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如果说陶渊明见官场污浊而退隐保名节,陆游却不管官场对自己如何,始终要肩负责任,而不是要去过自己的逍遥日子。

④句出自《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汉,就不能虚耗光阴,就当有壮志,有远大抱负,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句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句子,辛弃疾同陆游一样,也一生坚持抗金收复失地,但遭投降派排挤,未得重用,被迫隐居江西上饶。这首词表现词人暂时忘记烦恼,暂得闲适的快乐。

⑥句诗出自《定风波》,这首词告诉人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呢?其实就是不要把生活中的得失看那么重,应当乐观些,超脱些。

⑦句是《离骚》中的句子,意思是把自己的身体分解了,信念也不改变。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情操!表现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现在,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念的永恒坚信。

这七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重大抉择上的状貌,以及其分析能力、思想深度、行文气度和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

参考立意:

(1)①②句中蕴含的出世入世精神,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⑦句中蕴含的在乱世中不同的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方式;

(3)①④句可以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4)③⑥⑦句中面对现实挫折,陆游的无奈,苏轼的超然,屈原的抗争,谈谈诗人逆境中的高歌。

(5)⑤⑥中辛弃疾和苏轼诗文中的“雨”给人带来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

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内容上,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

技术上,唐诗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在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皆如此。

(摘编自缪钺《论宋诗》)

材料三: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美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没有推陈出新,而在缪钺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既有异同,又各有所长。

B.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

C.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体一致。

D.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唐诗在诗坛上留下了空前之伟绩;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逐渐地伸张而致广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都有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揭示了宋诗的特色及其创新。

B.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论证,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开疆辟土的比喻。

C.材料二、三都有举例论证,举例典范,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

D.材料一、二侧重写了唐宋诗的发展,材料三写了的主观感受。

3.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

B.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C.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D.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4.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宋诗的成就。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3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欠条

高晋旭

王大林干上工程后,收了许多张欠条。他以前是白梅岭村子旁机械厂的职工,二十多年前,厂子效益不好,买断工龄后,凭着技术和人脉在外面找了这个营生,日积月累,债务往来也多了起来。欠账的人总是哀求:“哥,手头实在紧,再宽限两天。”虽说王大林不是那种逮住蛤蟆攥出尿的人,但左拖右耗的,眼看十年八载过去了,也不见回头洋。王大林很气恼,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最近,常一个人出去喝酒。

这天,他喝得有点高,大半夜才着家。

一开家门,就看到老爷子拄着拐杖在客厅的沙发上,孤单的背影像只被遗弃在另一个世界的小鸟。

爸,您不用等我。王大林晕乎乎地说。

半晌,老爷子才清清嗓儿,开了腔,还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话,人老了,觉也跟着作怪。你说困吧,一挨到枕头就醒。你说觉少吧,一坐到沙发上又犯迷瞪。

说完,用拐杖指指沙发,示意王大林也坐。

王大林酒还没醒,脚不听使唤,三摇两晃地坐在离老父最近的转角沙发上。酒气熏天的,听到老父亲在耳畔上好一阵咳嗽。王大林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的前心后背抹擦抹擦,可手不听使唤,虎背熊腰的差点连自己也摔到地上去。

他听见老爷子说,你实惠儿坐那儿。

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脱了鞋盘腿坐在沙发上,好不容易点着一根烟,云吞雾绕起来,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

隔着烟雾袅袅,他看见老爷子拿出一只精美的老式木匣,递到他手上。王大林醉眼朦胧说,这匣子真漂亮,这样精致,犄角上还飘着彩云呢。

老爷子抹搭他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犊子玩意儿,喝了不老少。王大林很久没听老父亲训了,反倒觉得亲切,抱着自己的脚,嘿嘿嘿地赔笑。

王大林想拉开匣盖,手却不听差使。他把一只手举到眼前,一个个提溜起来数落,大拇哥、二拇弟、中不老、小淘气、捏捏崽,点着一个又窝回去,然后对着拳头一吹,仿佛手指头又灵活了。

“嗐——”王大林拉开了厚实的匣盖。里面布满花花绿绿的粮票、布票、老式人民币、纪念币,王大林拿起一张老式的贰角纸币说,爸,这真是咱家的老古董,一看见这些,就想起了我小时候,你骑车带我去县里买东西,我坐在大梁上,从家属楼的大坡“叮铃铃”飞驰而过。

王大林往下翻,底下还有作废的糖票、洗澡票,最底下还有一张斑驳的字条,写着:今欠到白梅岭王家一头猪崽。后面还有落款和红手印。

你爷爷小时候那会儿,家里条件好,村里人过年杀一回猪,卖了钱才能给买猪崽的钱,有的给了,有的就没给,一直欠着。王大林问,那有的人有钱了为啥不还咱呢?这也是他遇到的问题。老爷子说,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安顿好家里他就出门闯荡去了。三年后,他回来,没等屁股坐热就赶忙来给你爷爷还猪崽钱了,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

故事太过久远,不知何时王大林已经睡着了。

翌日清晨,酒醒后的王大林发现自己睡在沙发上。怀里抱着老父早年临终时交给他的木匣,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然后,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烟缕飘然直上,王大林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王大林因为厂子效益不好,出来干工程,收了许多张欠条,既照应了标题,又引出了下文因欠条引发的醉酒事件。

B.面对左拖右耗,不肯还欠钱的朋友,王大林很气恼又不想朋友情分破裂,说明王大林此时的内心充满矛盾。

C.喝高了回家的王大林,做了一个关于老父亲的梦,翌日从梦境中醒来后就决定撕毁欠条。

D.小说结尾王大林对欠条的处理方式以及恭敬地给老父亲上香、磕头,代表他对于老父亲行为的肯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用“逮住蛤蟆攥出尿”“左拖右耗”等语言,使小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

B.全文使用了不少的叠音词,比如“晕乎乎”“烟雾袅袅”“花花绿绿”,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得小说形象更鲜明。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D.全文以“欠条”为线索展开叙述,由收欠条开始到放欠条结束,尽管情节紧凑有序,读者读来却平淡无奇。

8.小说中的王大林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用大半篇幅描写一个梦境?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泸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B.“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C.“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D.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郡内的长城,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

B.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

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

D.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