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_第1页
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_第2页
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_第3页
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_第4页
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西方武则天研究述评》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西方学术界对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政治生涯和个人经历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在西方,武则天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随着东西方学术交流的加强,关于武则天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本文将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对西方武则天研究进行评述,以期推动中国历史人物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和传播。本文将对西方武则天研究的主题进行分类和概述。这些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武则天的政治生涯、女性地位、性别角色、宫廷文化、权力斗争等。通过对这些主题的研究,西方学者不仅深入探讨了武则天的个人经历和政治成就,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将评述西方武则天研究的方法论特点。西方学者在研究武则天时,往往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来揭示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西方学者还注重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武则天与其他历史人物、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历史价值。本文还将对西方武则天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入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未来西方对武则天的研究将更加全面、深入和细致。随着新史料和新方法的发现和应用,西方学者有望在武则天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和创新。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和评述西方武则天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历史人物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和传播做出贡献。二、武则天生平与政权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武则天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六首。武则天作为女皇帝,其统治期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官僚体系。同时,她也注重农业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使得唐朝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政权建设方面,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她设立了“控鹤监”,以选拔和培养忠诚于自己的官员。同时,她也通过实行“告密制度”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巩固了武则天的统治地位。然而,武则天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她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手段来打击异己势力,使得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她也注重个人享乐和奢侈品的追求,导致社会风气日趋奢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则天的统治效果和历史评价。武则天作为女皇帝和政治家,其生平与政权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她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措施推动了唐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三、西方对武则天的早期研究在西方,对武则天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那时正值中国历史的“东方学”在西方学术界兴起。这一时期的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翻译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献,开始对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产生兴趣。早期的西方研究多侧重于对武则天个人生平的描述,以及她在唐代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这些研究往往基于中国史书的记载,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武则天从宫女到女皇帝的人生轨迹,以及她如何运用智谋和权术在男性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崭露头角。除了个人生平的研究,西方学者也开始探讨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他们注意到武则天在统治时期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化等,这些改革对唐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关注武则天的女性身份和她对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她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评价。然而,由于当时的资料有限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误解,这些早期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读。例如,有些西方学者将武则天描绘成一个残忍的权谋家,忽视了她在统治时期的积极贡献和成就。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些研究也未能全面深入地挖掘武则天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尽管存在这些不足,西方对武则天的早期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促进了西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全面、客观、深入的西方研究成果出现,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武则天及其时代的真相。四、现代西方武则天研究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西方对武则天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现代西方对武则天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文献解读,而是结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现代西方武则天研究开始引入社会学、女性主义、政治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对武则天的政治生涯、女性身份以及她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进行新的解读。例如,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者开始探讨武则天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取得并维持其政治权力,以及她如何挑战和重塑当时的社会性别规范。在研究内容上,现代西方研究更加注重对武则天个人性格、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者们试图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武则天形象。同时,武则天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关系,如与唐太宗、唐高宗的互动,以及她在唐朝政治权力斗争中的角色,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西方武则天研究还注重将武则天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者们不再将武则天视为一个孤立的历史人物,而是将其置于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讨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贡献。在学术交流上,现代西方武则天研究也呈现出日益活跃的态势。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交流平台的建立,为西方学者提供了与中国学者深入对话的机会,推动了武则天研究的国际化进程。现代西方武则天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武则天的认识,也为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五、西方武则天研究的主题与观点在西方学界的武则天研究中,研究者们探讨了多种主题,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点。其中,最为显著的研究主题包括武则天的权力与性别角色、她的政治策略与影响,以及她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评价。关于武则天的权力与性别角色,西方学者普遍关注她如何在一个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成功地掌握并维持最高权力。一些学者认为,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女皇,是因为她具备了超越性别的政治智慧和手段。而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武则天的成功离不开她作为女性的特殊身份和策略,如利用母性和婚姻关系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政治策略与影响方面,西方学者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赞扬她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如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土地制度的调整,认为这些改革对唐朝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也有学者批评她在位期间的暴政和滥用权力,认为这些行为对唐朝的社会和政治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和评价方面,西方学者的观点也存在分歧。一些学者将武则天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政治家和改革者,认为她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另一些学者则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武则天虽然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她的统治方式和手段过于残酷和专制,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西方学界对武则天的研究涵盖了多个主题和观点。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武则天个人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上的女性政治家和权力现象。六、西方武则天研究的争议与挑战在西方对武则天的研究中,尽管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争议和挑战。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皇帝,她的角色和地位在西方学术界往往被置于特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这就导致了对她的理解和评价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如何在跨文化、跨语境的背景下更准确地理解武则天,是西方学者需要面对的问题。西方对武则天的研究往往受到资料来源的限制。由于历史文献的语言障碍和资料获取的困难,西方学者往往依赖于二手或三手资料进行研究,这就可能导致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受到影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是西方武则天研究中需要克服的难点。再次,武则天作为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她的性格、行为和影响力都具有多面性。然而,西方学界在研究中往往容易陷入某种单一的解读模式,如过分强调她的女性身份或政治手腕,而忽视了她的其他重要方面。这种片面的解读不仅无法全面展现武则天的复杂性,也可能导致对她历史地位的误判。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更新,西方对武则天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武则天,如何在新的研究材料中挖掘更多关于她的信息,以及如何更准确地评价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都是西方武则天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西方对武则天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挑战。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独特的历史人物,更准确地评价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七、结论与展望经过对西方武则天研究的深入梳理与评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早期对武则天的基本生平与权力斗争的探讨,到近年来对其政治智慧、女性地位、文化影响等多维度的深入挖掘,西方学者对武则天的研究呈现出日益深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武则天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然而,尽管成果丰硕,西方武则天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尽管西方学者对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与女性地位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某些方面仍显得研究不够深入,如武则天与当时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她如何平衡各种政治力量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尽管西方研究视角独特,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难以完全理解武则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格,这也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空间。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西方武则天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内涵。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结合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武则天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中方学者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武则天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西方武则天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领域。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武则天的秘密和真相。参考资料:自20世纪初以来,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诗歌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百年。这两位女性诗人在唐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她们的诗歌作品不仅丰富了唐诗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古代女性文化和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视角。本文将回顾和评述近百年来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诗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在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诗歌进行整理和研究。这一时期的重点是文本的搜集、整理和注释。例如,《全唐诗》等重要诗歌总集均收录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新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诗歌的解读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者们开始从女性主义、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她们的诗歌进行深度解读。例如,李清照的《词论》就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诗歌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她们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和独特风格。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术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诗歌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其诗歌的研究更为便捷。各类数据库和电子资源的出现,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的研究日益增多。这一类研究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诗歌放在全球视野中加以考察,深入探讨其与西方女性主义、跨文化交流等议题的。例如,王维的《唐诗之路》就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诗歌与同时代西方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东西方女性诗歌的共性和差异。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诗歌的诠释更加注重文本细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诗歌背后的个人情感、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就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某几首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分析了她们如何在诗歌中表达自我、传递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近百年的研究已经为我们理解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然而,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和新材料的出现,未来的研究仍有广阔的空间。尽管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这两位女性诗人的传记和研究著作,但从社会史、文化史等多角度全面考察她们的诗歌创作及其影响的研究仍显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她们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及其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随着新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献的发现,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诗歌的诠释将有更大的突破。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这些新的资料,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两位女性诗人的作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将为武则天和上官婉儿诗歌的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可以将文学、历史、女性主义、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为这两位女性诗人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近百年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诗歌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和新材料的出现,未来的研究仍有很多可能性。我们期待未来的学者能以更加深入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继续探索这两位唐代女诗人的丰富世界。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话题的历史人物。她的崛起和统治,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世纪以来,对于武则天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深入的探讨。专业史学领域对武则天的评价和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聚讼不休的话题。尽管如此,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更新,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丰富。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评价武则天,而不仅仅是把她看作一个政治符号或者一个女性角色。在政治正确的影响下,公共史学领域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和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尽管公共史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专业史学的影响,但是它更注重的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普及和理解,而非深度的学术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的形象往往被简化和放大,以符合大众的想象和期待。然而,无论是专业史学还是公共史学,对于武则天的研究都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理解和评价她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武则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文化人和战略家,她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她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她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我们也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避免过度简化和偏见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天武天皇(てんむてんのう,631年?—686年10月1日),讳大海人,是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3月20日—686年10月1日在位)。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天武天皇文武双全、德才兼备,还擅长天文学、精通占星术。在天武天皇执政期间,进一步加强了天皇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巩固和发展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天武天皇及其继任者持统天皇的统治时期是日本的官制、本土宗教、历史学、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天武天皇将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的称呼由“大王”改为“天皇”。天武天皇即位前名为大海人皇子,这名字与天武天皇幼年养育于凡海氏(海部一族的伴造)有关,当时以养育者取幼名是惯例。661年(齐明天皇7年),齐明天皇逝世,中大兄皇子称制。663年(天智天皇2年),在白村江战役中,日本战败,中大兄皇子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一面与大唐、新罗修好,同时让大海人皇子参与枢机,辅弼朝政。大海人于受命代行左大臣职务期间,于664年(天智天皇3年),颁“甲子之诏”,“增换冠位阶名及氏上、民部、家部”。又于近江国、东国安置百济“归化人”。668年(天智天皇7年),大海人被立为“东宫”。671年(天智天皇10年),天智天皇病笃,召见大海人皇子,以皇位相许。但大海人皇子自幼追随兄长天智天皇左右,深知自大化改新以来,天智天皇在“古人大兄皇子之乱”(645年)、“苏我石川麻吕事件”(649年)、“有间皇子之变”(658年)等事件中排斥异己的手段,大海人皇子推举大友皇子为皇太子,自己则申请出家,退回吉野宫(今奈良县吉野),静观时局,以图再起。672年(弘文天皇元年)1月10日,天智天皇在近江宫去世,享年46岁。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此时还未满24岁。5月,舍人朴井雄启告急,大友皇子以修筑山陵为名,在美浓、尾张募征壮丁,于京畿招兵买马,武装待发。又据大友皇子妃十市皇女向其父大海人告密,近江朝廷策谋进犯吉野。6月,大海人皇子先发制人,先遣村国男依、和饵部君乎、身毛广等急赴美浓,联系各国郡司。继而,大海人皇子率部众二十余人开始离开吉野,经由伊贺、伊势,逃往美浓。在美浓,听从于大海人皇子指示的多品治已经兴兵,封锁了不破要隘。动员了东海道、东山道两道诸国的兵马不满朝廷者纷纷来归,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人。进入美浓后,聚集了东国来的兵马的大海人皇子在672年7月2日兵分两路,进攻大和国、近江国两方。近江朝廷得知大海人皇子举兵,“群臣悉愕,京内震动”,“或欲逃往东国,或欲隐匿山泽”,大友皇子坐失战机,内讧不已。大海人皇子神速果断,身先士卒,由纪臣阿闭麻吕与村国男依分兵两路,陈兵近江。同年7月22日,双方发生濑田川桥决战,“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十里,列弩乱发,矢下如雨。”同年7月23日,大海人皇子一方攻陷近江朝大津宫,大友皇子与诸臣四散。大友皇子走投无路,旋即自杀身亡。至此,历时两月、动员数万的“壬申之乱”,以大海人皇子之胜利结束。8月,高市皇子受命处理善后。近江朝臣重罪八名处斩,其中,右大臣中臣连金斩首,左大臣苏我赤兄、大纳言巨势比等及其子孙,以及中臣连金、苏我果安子孙等,均处以流刑。其中,唯不见纪大人下落,故未被列入惩罚之内。同年8月27日,论功行赏,奖赏战功人员。9月初旬,大海人皇子由不破宫启程,经由桑名、铃鹿、阿闭、名张,12日,抵达大和,9月15日,移居冈本宫。673年(天武天皇2年)2月,大海人皇子于飞鸟净御原宫即位,称天武天皇。679年(天武天皇8年),天武天皇巡幸吉野时,为避免发生皇位继承之争,即曾召草壁皇子、大津皇子、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皇子,对天地神祇盟誓,不分嫡庶,效忠天皇,永不悖忤,和衷共济,千载安宁。天武天皇患病期间,诏谕凡天下之事,不问大小,悉启奏皇后及皇太子。这是他吸取“壬申之乱”教训,担心后事的安排。685年(天武天皇14年),天武天皇更改爵位之号,增加阶位等级,扩大冠位至四十八阶。为勤于政务的官人晋升和拨擢有战功的一般官兵提供条件。根据新爵位制,授予草壁皇太子净广,大津皇子净大贰及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不同爵位。其他诸王、诸臣亦先后授爵,其中,包括唐人、百济人、高丽人,凡一百四十七人。同年,下诏诸国:“每家均建佛舍,以便礼拜供养”。宫廷聘奉僧尼,巡幸寺院,供养珍宝。天武朝将宗教纳入国家政治轨道,从而,赋予天皇统治以宗教权威,实为日本天皇神格化之滥觞。天武天皇擅长占星术,再加上当时阴阳之道等在律令国家的大唐和新罗也很盛行,受到这些影响,天武天皇设置了占星台和阴阳寮。建造了为祈祷皇后(后来的持统天皇)病愈的药师寺。但是这个药师寺是建在飞鸟(遗址位于奈良县橿原市),不是现今的药师寺。686年9月,天武天皇病逝,皇后临朝称制。“天武天皇”是汉风谥号,如历代天皇一样,是由奈良时代的淡海三船奉敕进上,意为“上天立武王,消灭暴君”(典故来源于周武王灭纣,大友皇子被认为是暴君)。天武天皇的和风谥号是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这个和风谥号很具道教的色彩。673年(天武天皇2年)5月,天武天皇改革官僚机构,畿内出身者供职宫中者首先作大舍人,之后再根据其才能酌情授与官职。同时这个大舍人的资格不仅属于官吏,也向庶民开放。天武天皇一直实行皇族专权的皇亲政治,没有置大臣之职(大臣是日本古坟时代、飞鸟时代的官职,权势很大,之前权倾朝野的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的家族苏我氏就世袭大臣之职)。与此相对的,在行政机构方面也设立太政官和大弁官并立,授与上层官僚贵族无实权的“纳言”一职,天皇的命令主要通过大弁官向地方传达。还有,天武天皇统治期间,彻底的实行皇亲政治天武天皇即位伊始,集众书生于川原寺,修纂经文,于673年(天武天皇2年)任命大来皇女为伊势斋王,恢复斋王制。从天武朝开始有新尝祭和大尝祭的区别,这些都保持至今。同时营造高市大寺(大安寺),建造药师寺,以承父亲舒明天皇之遗愿。除了修建飞鸟净御原宫之外,天武天皇在难波也建造了宫殿。这个难波的宫殿是仿效大唐等国的复都制所建的陪都(副都)。藤原京的建造也是开始于天武天皇时代。678年(天武天皇7年),天武天皇制定官吏的勤务评定(考)和官位升进(选)相关的考选法。677年(天武天皇6年),天武天皇整顿食封。凡诸王、诸臣食封,“除以西国,相易给以东”,通过移封削弱贵族在地方的势力。680年(天武天皇9年),天武天皇规定贵族享有食封“先后限三十年”。681年(天武天皇10年),天武天皇命粟田真人、伊吉博德编纂《飞鸟净御原令》,第二年8月完成,令共二十二卷,律未完成。689年(持统天皇3年),《飞鸟净御原令》开始实施。682年(天武天皇12年),天武天皇下令位阶区别的颜色显示由原来的冠的颜色改为朝服颜色。683年(天武天皇12年),天武天皇取消食封制,见亲王以下诸臣,其食封悉“更返于公”,从而,彻底消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经济特权。同年,草壁皇子开始辅政,参与编纂律令,并令舍人稗田阿礼等整理《帝纪》、《旧辞》,“消伪定实”,编撰国史,以奠定“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同年,由朝廷任命僧正,僧都、律师,实行僧纲制度,加强了对僧尼的统一管理。684年(天武天皇14年),为“更改诸氏之族姓”,天武天皇制定“八色之姓”,即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置。通过“八色之姓”,天武天皇对旧氏族加以调整。“真人”多授予原公姓氏族,“朝臣”多授予原臣姓氏族。旧“连”姓中,五十氏升为第三等“宿弥”,十一氏调为第四等“忌寸”。原属“伴造”级旧族长,亦均纳入氏姓序列。其结果使氏族进一步趋向分化,促使其与皇室之间的从属关系进一步加强。制定“八色之姓”,提高皇族地位,巩固与加强了天皇制专制统治。实行“八色之姓”制度,也是为使旧的氏族制与新的官僚制等级身分相适应的一种尝试。由此可见,可以从具有氏族制与官僚制双重性的侧面,理解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的特征。综观律令制国家发展进程,天武朝应属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创业期或形成期。为了明确地方的支配体制,《日本书纪》的684年(天武天皇13年)10月条目记载:“派遣伊势王等堪定诸国之界”,推进地方的行政组织建设。683年(天武天皇12年)左右,开始发行日本最古老的货币“富本钱”。675年(天武天皇4年),天武天皇宣布废除氏上民部、家部(部曲)之制。凡亲王以下诸臣、寺社所有“山泽岛浦,林野陡地”,一律收公,解放部曲为“自由之民”。废除部曲制,旨在切断民部、家部对氏上的从属关系,转而使之加强与皇室的联系,这是削弱贵族势力,提高皇权的重要步骤之一。同年,天武天皇还颁布了肉食禁止令,从每年农历的5月3日开始到10月27日之间保护幼鱼、禁止食用五畜(牛、马、狗、猴、鸡)之肉(之后的日本除了爱吃鱼肉和海产品之外渐渐养成了不吃畜、禽肉的习惯,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有所改变)。孝德朝、天智朝开创的律令体制,因受地方豪族抵制,长期未能实行,至天武朝始逐渐在全国推行。天武朝也并非依靠专制皇权推行律令体制,主要是由于地方豪族势力日趋衰落,加之,律令制本身并不完全否定豪族对其属民的支配权。实际上,国家只是从制度上使部民、家部变为“公民”,而且,依然是依靠地方豪族保留对其属民的一定隶属关系而实现其统治的。由于豪族的阶级分化,致使其统治区域内的实权逐渐转入中小贵族手中,有可能使中央权力介入。由于实行五十户一里制,当地贵族原有的传统利益仍可维持原状不变,这正是日本律令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675年(天武天皇4年)10月,天武天皇准许诸王以下初位以上的皇族、大臣拥有兵备。681年(天武天皇10年),天武天皇于广濑野设行营,亲王以下群卿参加兵备检阅。676年(天武天皇5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使者来到日本,天武天皇也向新罗派遣遣新罗使,与新罗保持外交联系,因此与当时同新罗对立的大唐断绝外交关系。天武天皇在壬申之乱中夺取政权,在执政中纠正了天智天皇晚年的保守倾向,加强了以天皇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巩固和发展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天武、持统、文武三代,可视为一个连续的历史阶段,确立天皇中心主义统治秩序和嫡长子继承制,使古代天皇制统治达到全盛阶段。白凤文化继飞鸟文化之后,为天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书纪》中记载的壬申之乱是大友皇子对才德与势力兼备的下任天皇大海人皇子的叛乱。被大海人皇子所消灭的大友皇子当时有没有即位?是不是更具正统性?关于这一点的争议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如果当时大友皇子已经即位,则大海人皇子就是篡夺了弘文天皇的皇位。成书于镰仓时代的《一代要记》、《本朝皇胤绍运录》等记载天武天皇的生年是6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