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_第1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_第2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_第3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_第4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论是冯延巳词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是秦观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则不同,不管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其中都看不到“我”;或者换句话说,“我”似乎都已消失在“物”之中、被彻底“物化”了,从而进入了“无我”状态。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①二者都是从“我”与“物”的系来说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境界之中,“我”与“物”的强弱关系有所不同。

在“有我之境”中,“我”的主体意识偏强,而“物”的客观状态偏弱。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中的所有客观“物”象,无不渗透着“我”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可以这样说,“有我之境”就是“物”的“我化”,可以叫做“我化之境”。而“无我之境”呢,其中的“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

中国诗歌向来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关雎序》),王国维自己也曾说,“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文学小言》)。既然“情动于中”,既然是“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这其中便是有“我”,只不过在“无我之境”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不是那么的突出和强烈罢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而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却得到最大的自然呈现。所以,“无我之境”乃是“我”的“物化”,可以称作“物化之境”。

深刻影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有一段话更能说明“无我之境”产生的这种审美心理状态:“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觉景象所充满,所占据。”

这就是“我”化于“物”的“无我之境”,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②二者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对于“有我之境”很多人都有误解!比如叶嘉莹先生说:“‘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当“我”与“物”之间存在对立的利害关系时,就不是理想的审美状态,而是现实的功利状态。“有我之境”中尽管有“我”,有强烈的“我”的主体意识,但这个“我”不是现实的“利欲之我”,而是审美的“有情之我”。正因如此,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并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其实就是“同物之境”。他说:“‘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于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诗论》)朱先生的观点,切中肯綮,他提出的“同物之境”,就是因为看到了王国维“有我之境”中“有情之我”的和谐的审美状态,而不是“利欲之我”的对立的功利状态。

③二者没有难易之别、高下之分。

有些人根据王国维所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便认为“无我之境”的创造要难于“有我之境”,而在美学品格上,也以为“无我之境”要高于“有我之境”。这实在是对王国维绝大的误解!

如我上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在审美超功利的层面,前者以“有情之我”浸染“客观之物”,达到“物”的“有情化”、“生命化”——也即“我化”,最终实现“物”合于“我”,乃至“物”“我”同一;后者的“无我”,也即庄子的“忘我”、“丧我”。相对于“有我之境”的“物”合于“我”,“无我之境”是一个“我”合于“物”的过程,但最终所臻之境,仍然也是“物”“我”的同一。正因为如此,王国维认为诗词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无我之境”(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还是“有我之境”(如李后主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都能“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人生之真理)”(《红楼梦评论》),从而真正实现人生的慰藉与安顿。

(选自《朱子辉谈〈人间词话〉》有删改)

材料二: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种境界作为中西思想全面碰撞融汇时期的美学理论成果,这位国学大师以“境界”统筹他的诗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诗论方式,吸纳西方大哲如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同时,当中国传统思想面临西方哲学大洗牌时,作为中国文化担当者—一王国维,犹能固守中国传统的诗论方式,径直延续了中国固有的诗话。因而后人剖析王国维的“境界说”这一美学观点,我们既可以看到近代国学是如何转型并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的勃兴。

(选自《浅析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无我之境”是只有“物”而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

B.不赞同叶嘉莹先生“‘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这一说法,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C.材料一举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之例,是为了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形成对比,判断正误。

D.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见,“无我之境”在美学品格上要高于“有我之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审美功能,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王国维的“境界说”这一美学观点,中国诗歌发展不受其他任何思想影响,都具有“中国特色”,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

C.秦观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我之色彩”。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D.中国诗歌向来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材料中的“物化之境”是“我”化于“物”的“无我之境”,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的一项是()

A.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B.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人生之真理)——《红楼梦评论》

C.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也。——王国维

D.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一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4.请借鉴鲁迅《拿来主义》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如何进行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请运用文本一中的观点分析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魔笛之声

彼得·基朵夫

我童年时代居住的小村庄隐没在无边的库伦达草原上,距离热闹的城市有几百俄里远。如果那里出现一个陌生人,就会成为一件大事,村民们将会长时间地对他评头论足。战后来到我们村庄的特罗萨大叔,是一个身体瘦弱又残疾的战士,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两只蓝得出奇,蓝得像阳的天空似的眼睛。

听说,他的故乡在库尔斯克近郊,那儿被德国人烧得瓦片无存,他的父母也音信皆无。他的战友,我们村里的尼可拉伊收留了这位残疾战士,于是特罗萨大叔就住在他家里了。

他当了集体农庄的牧牛人。一天早上,我们全村人都被一种奇怪的、从未听到过的声音唤醒了。无拘无束的悦耳的旋律,在深蓝的空中飘荡,忽高忽低,若隐若现……连大嗓门的雄鸡都惊得停止了打鸣,椋鸟也改变了它们的曲调,随声伴唱起来。村里的大娘们觉得奇怪,跑到门外来瞧。只见特罗萨大叔面带自豪,大步流星地在村里大上走着,他仰着头,在吹一支用直直的牛角做成的长笛。笛声时而漫长时而洪亮,时而像春天的溪水一样细碎而温柔。

不久,全村人都听惯了这清晨的笛声。黎明,它唤醒了农妇们,那些被繁重的劳动和过多的忧虑压得经常愁眉苦脸的女人们,现在都会对特罗萨大叔微笑。

母牛更是叫人难以理解。以前的牧牛人要费很大劲,才能把牛群从村里赶到村外去——放大炮般抽得山响的鞭子,抽得母牛时常闯入人家的院子和菜园。现在,牛群却自己走出大门,规规矩矩地跟在特罗萨大叔后面,顺从地走向田野,就像一支在统帅率领下的有犄角的军队。

不少人感到这件事不可思议,我们这些小孩子也都十分惊讶。

“大叔,牛会听音乐吗?”我们问特罗萨大叔。

“当然,”他不动声色地回答,“我的牧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这是一支魔笛。”

“魔笛?”我们半信半疑。

“唉,你们要是不信,那就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到阿尼辛池塘边去看看!我让你们看见比这还要奇怪的事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池塘边去了。特罗萨大叔已经等在那里。

阿尼辛池塘的边上,长满了绿色的浮萍,那里的水颜色很深,却是透明的,很像黑色的玻璃。宽大的睡莲叶子浮在黑乎乎的水面上,像缝上去的大补丁。

一阵微风吹来,池塘中起了涟漪,睡莲的叶子在水上噼噼啪啪地拍起了巴掌;一条凶猛狗鱼的身影,在水深处一闪而过;一条极小的小鳊鱼掉在叶子上,打了几个挺儿,翻了几个跟头,又重新扑通一声落回水里……稍扃的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下冒了出来,开始缓缓地上升。就在这一刹那,奇迹发生了。

“你们瞧着,我一吹魔笛,睡莲花就开了!”特罗萨大叔郑重其事地说。

清脆的牧笛声,惊破了清晨的寂静,周围睡梦中的世界一下子苏醒了,从草原上发出了自由而奔放的悦耳声音;看上去卷得紧紧的褐色睡莲花蕾开始绽裂、蠕动——活像在起飞之前舒展翅膀的金龟子。我们眼看着睡莲慢悠悠地开了:从花蕾里,先露出耀眼的洁白色,然后伸出了晶莹的花瓣。阳光射过它们,变成了浅粉色。

这奇迹,并非梦境中的童话,使我们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牧牛人还在继续吹魔笛,把他那做工粗糙的牛角笛子,时而放得很低,时而举向天空。他脸上的那双水汪汪的眼睛,蓝得像矢车菊。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的特罗萨大叔还非常年轻,只是被战争折磨得憔悴不堪,面目全非了……

打那以后,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我早已识破了特罗萨大叔的魔法:我从知识性读物里知道,睡莲有一个有趣的特点—一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开放,早上6点开,晚上7点钟闭合。

是的,童话里才有奇迹。但是,在我的童年时代,残疾牧牛人用粗糙的魔笛吹出的那个童话,至今还活在我的心中。直到今天,我还能在想象中看见草原上那个愉快的早晨,睡莲的花,在黑黝黝的水面上缓缓地展开,活像夜空里逐渐明晰的硕大的白色星辰,只是在草原上才有那样的星辰。

我不知道,会不会还有某个人跟睡莲花一样,用他纯洁的、充满朝气的心,迎着我的童话开放……

(《文苑·经典美文》2016.5,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倒叙,从童年写起,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B.第(5)段画框的句子,用“统帅”“率领”“军队”等庄重的大词来描写特罗萨大叔以及他牧放的牛群,生动而又不失严肃地写出了牛群规矩有序的情形,从而表现悦耳笛声的魔力。

C.全文细致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既表明特罗萨大叔保持美好人性的难能可贵,也表述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伤害的控诉。

D.小说的结尾,看似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解析是肯定的,认为无论在哪种环境下,都会有美好的人性存在。

7.第(1)段和第(6)段,两次写到特罗萨大叔的“眼睛”,联系上下文,体会这种聚焦描写的作用。

8.本文运用“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这两种视角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是时,魏王泰礼秩如嫡,群臣未敢谏。……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谁弗率者?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帝咨美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仕隋,以小史累劳补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初,帝受禅,伏伽最先谏,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是时,军兴赋敛重,伏伽数请厘损。帝语裴寂曰:“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东都平,大赦天下,又欲贵贼支党,悉流徙恶地。伏伽谏曰:“臣闻王者无戏言,今四方已定,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自为无信,欲人之信,岂可得哉?臣愚以为贼党于赦当免者,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又表置谏官。帝皆钦纳。

(节选自《新唐书·孙伏伽传》)

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出相应位置。

舜A造B漆C器D禹E雕F其G俎H谏I者J十K余L不M止N小O物P何Q必R尔S邪

10.下列对文中粗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会给自己确定一个年号,有些帝王只有一个年号,有些则有多个。

B.“以”指由于,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不相同。

C.“患”指祸患,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的“患”意思相同。

D.“恶”指“偏远的”,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意思不同。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作为谏官,在其他大臣们都不敢谏言时,勇于进言规劝,唐太宗很受触动,深表赞同。

B.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C.唐武德年间,战事不断,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孙伏伽为民请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高祖不仅予以采纳,还夸他为谊臣。

D.孙伏伽认为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他认为那些按赦令应当赦免的贼党,应当一律加以原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

②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

13.唐朝的兴盛离不开文人谏诤,请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谏臣褚遂良、马周、孙伏伽的谏言。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牡丹

(唐)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①,因何重有武陵期②。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①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②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中“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

B.白诗用“衰红”描写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薛诗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C.薛诗首句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D.两首诗都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15.两首诗同写牡丹花,但思想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情感。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描绘音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乐曲的激越雄壮,而苏轼的《赤壁赋》中“,”借助具体形象,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箫声的凄凉幽怨,使人如闻其声,凄然泪下。

(2)被贬文人的三种人生境界,第一境之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人生迷茫,不知前路几何;第二境之屈原《离骚》“,”的坚定,这是一份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第三境之苏轼《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泰然处之的乐观豁然。

五、语言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南玉溪禄充,被上天宠溺着,三面环山一面朝湖,依山临水,蕴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使这方水土物华天宝、①____,留下“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

景区内的麒麟山气势雄伟,有的说麒麟山是禄充的神山,有的说麒麟山是禄充的风水宝地,有的说麒麟山就是禄充的象征……我对笔架山②____,它因山形如笔架而得名,是禄充风景区的灵魂所在。山如其名,她天生丽质,兼女子的娟秀、文人的灵气于一身,是天水之崖温柔的一抹,是尘世之中避难的心岛。“青峰远峙入湖清,秀骨嶙峋净若莹。”

楚图南先生赠题“仙海蓬莱”,真是③____。湖光千顷碧,山色四围青,山融水色,风月双清。禄充的山水,就这样尽得超凡脱俗之妙,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禄充看一看,走一走,感受下她的清雅秀丽,古朴醇厚。但我要提醒每一位旅游者:文明旅游,让美丽风景与文明同行。不仅文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19.与原文“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恁弃。

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①____,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

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

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如果从花类的中药里选出一种有“灭火器”之称的,②____。清代药学专著《本草正义》中记载“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内寄相火,所以平肝火的花类中药必须是有降下作用的。

中医认为菊花还有一定的降压功效,尤其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病患者,喝菊花茶可以有效缓解其头昏脑涨和肝气郁滞的临床症状,然而许多高血压患者不知道喝菊花茶有9大禁忌,不乏出现喝了菊花茶拉肚子的现象,所以_③____,平肝降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5字。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热播的韩剧《什么都不想做》的第一集里,由金雪炫饰演的李夏天,在职场上遭遇了项目被抢、上级PUA、同事挤兑,在亲密关系里遭遇了母亲去世、哥哥窝囊、男友分手,短时间内的人生冲击让她变得麻木而机械。就这样,在一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上班路上偶然见到的花瓣和春景,她清醒了,反省了自己的人生,觉得人生不该如此,于是在公司群里揭穿上司真面目,裸辞来到乡村,开启了‘躺平’生活。

材料二:

西西弗斯触怒了天神宙斯,于是宙斯决定要给他一个简单粗暴而又严酷无情的惩罚:把一块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但巨石被施了咒语,一旦推到山顶,它就会自动滚下山。于是,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将巨石推向山顶,又亲眼看着巨石滚下山去。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这项工作,直到永远。虽然一切都是徒劳的,但西西弗斯拒绝躺平,一直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石头。

“‘躺平’”,已成为当下的网络流行词,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B

2.B

3.D

4.①继承、借鉴中国古典诗论并创造性地加以阐发。

②批判、完善前人诗论中的观点。

③继承中国古典诗论的方式,吸纳西方诗论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

④既要守住中国传统诗论方式,又要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推动“中国特色”美学思想的勃兴。

5.这是“无我之境”。

①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思就是说,审美主体“我”已经物化了,不再带有我的意志或情绪去观照外物了。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浑然天成,审美主体“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基本感受不到诗人的情绪,“明月,松,清泉,石”这些景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得到了最大程度地自然呈现,达到物我同一,诗人的心境美与自然美完美合一的审美境界。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解析。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也就是说‘无我之境’是只有‘物’而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理解错误。选项材料一第(1)点中说“无我之境”呢,其中的“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选项中“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属于曲解文意。

C项“是为了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形成对比,判断正误”分析错误。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有我之境”中尽管有“我”,有强烈的“我”的主体意识,但这个“我”不是现实的“利欲之我”,而是审美的“有情之我”,并没有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形成对比。

D项“可见,‘无我之境’在美学品格上要高于‘有我之境’”分析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这实在是对王国维绝大的误解!”这指的是前文有些人根据王国维所说得出“无我之境”的创造要难于“有我之境”,而在美学品格上,也以为“无我之境”要高于“有我之境”,误解二字说明认为这些人的理解有误,所以选项中可见前后的内容没有必然性。

故解析为:B。

2.B项“中国诗歌发展不受其他任何思想影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原文“吸纳了西方大哲如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可知,说明中国诗歌发展受西方哲学思想深刻的影响。

故解析为:B。

3.本题注意材料一第③点中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而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的道德境界,虽不为个人利益做事,但却是为社会利益做事,不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故比对四个选项,D项这是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的道德境界。

故解析为:D。

4.本题作答注意筛选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分析:

①由“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知,继承、借鉴中国古典诗论并创造性地加以阐发。

②由“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论是冯延巳词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或是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知,批判、完善前人诗论中的观点。

③由“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种境界作为中西思想全面碰撞融汇时期的美学理论成果,这位国学大师以‘境界’统筹他的诗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诗论方式,吸纳西方大哲如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可知,继承中国古典诗论的方式,吸纳西方诗论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

④由“同时,当中国传统思想面临西方哲学大洗牌时,作为中国文化担当者——王国维,犹能固守中国传统的诗论方式,……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的勃兴”可知,既要守住中国传统诗论方式,又要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推动“中国特色”美学思想的勃兴。

故解析为:①继承、借鉴中国古典诗论并创造性地加以阐发。

②批判、完善前人诗论中的观点。

③继承中国古典诗论的方式,吸纳西方诗论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

④既要守住中国传统诗论方式,又要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推动“中国特色”美学思想的勃兴。

5.本题作答首先进行表态,这是“无我之境”,然后再分析原因。

①由“或者换句话说,‘我’似乎都已消失在‘物’之中、被彻底‘物化’了,从而进入了‘无我’状态。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知,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思就是说,审美主体“我”已经物化了,不再带有我的意志或情绪去观照外物了。

②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句话浑然天成,审美主体“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基本感受不到诗人的情绪,“明月,松,清泉,石”这些景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得到了最大程度地自然呈现,达到物我同一,诗人自己是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诗人的心境美与自然美完美合一的审美境界。

故解析为:这是“无我之境”。①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思就是说,审美主体“我”已经物化了,不再带有我的意志或情绪去观照外物了。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浑然天成,审美主体“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基本感受不到诗人的情绪,“明月,松,清泉,石”这些景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得到了最大程度地自然呈现,达到物我同一,诗人的心境美与自然美完美合一的审美境界。

6.B

7.①人物形象的塑造。两处写“眼睛”,分别以“阳春的天空”和“矢车菊”作比,都突出了特罗萨大叔眼睛的“蓝”,给人以明亮、美好的感觉,表现人物内心的纯粹、阳光,充满朝气和希望;

②前后照应。联系战争给他带来身体其他地方的伤害与他战后的乐观与纯洁;

③揭示主旨。控诉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又赞美了特罗萨大叔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8.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第一层:能准确分析两种视角在文本中的作用,并归纳妙处。

①本文在描写特罗萨大叔魔笛的魔法时,运用了“童年的我”视角,表现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各种神奇魔力,在孩子们的心中简直是一则美不胜收的“童话”,让孩子们信以为真佩服之极;②写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以及感受时,却用了“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述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感叹。③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很好地还原了孩童时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年人的理智抒发情感,也能更好地触发读者的反思。

①本文在回忆魔笛的魔法表现时,似乎了回到了当时的现,真切地写出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神奇,以至于大家“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②“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后,“我”

早已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此时以“成人视角”真诚表述了自己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敬佩。③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能很好地还原孩童时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人角度抒发情感或以成人的理智思考问题。

第二层:只从两种视角进行文本分析,或只从一种视角着手,并有一定的抽象归纳。

①本文在回忆魔笛的魔法表现时,似乎了回到了当时的现场,真切地写出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神奇,以至于大家“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

②“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后,“我”早已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此时以“成人视角”真诚表述了自己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敬佩。

①文章中,“我”在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后,并没有表现出失望或不屑,而是从“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述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怀念与赞美。

②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很好地还原了孩童时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年人的理智抒发情感,也能更好地触发读者的反思。

第三层:只从一种视角进行分析,或只有抽象的认识。

文章中,“我”在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后,并没有表现出失望或不屑,而是从“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述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怀念与赞美。

“童年的视角”能很好地还原孩童时真实的想法与感受,“成年的视角”易于以成人角度抒发情感或以成人的理智思考问题。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外国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叙事特点的能力。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①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②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③叙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④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采用寓言的形式。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本文运用倒叙”赏析错误。本文并非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述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C项“全文细致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赏析错误。本文对战争场面并无细致描写,细致描写的是田园牧歌的村庄生活,烘托了特罗萨大叔为“我”带来的童话般的童年。

D项“认为无论在哪种环境下,都会有美好的人性存在”赏析错误,于文无据。要表述的是美好人性的启迪和感染,而非认为人性美好处处都在。

故解析为:B。

7.本题要求分析“眼睛”的描写作用,可以从小说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主旨等角度展开分析:

①人物形象上,结合“有两只蓝得出奇,蓝得像阳春的天空似的眼睛”“他脸上的那双水汪汪的眼睛,蓝得像矢车菊”可知,两处写“眼睛”,分别以“阳春的天空”和“矢车菊”作比,都突出了特罗萨大叔眼睛的“蓝”,“蓝得像阳春的天空”“蓝得像矢车菊”给人以明亮、美好的感觉,表现人物内心的纯粹、阳光,充满朝气和希望;

②情节结构上,前后照应。结合“战后来到我们村庄的特罗萨大叔,是一个身体瘦弱又残疾的战士,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他的故乡在库尔斯克近郊,那儿被德国人烧得瓦片无存,他的父母也音信皆无。他的战友,我们村里的尼可拉伊收留了这位残疾战士,于是特罗萨大叔就住在他家里了”可知,他是一个身体瘦弱又残疾的战士,父母音信皆无,是他的战友收留了他。“眼睛”的描写联系战争给他带来身体其他地方的伤害与他战后的乐观与纯洁;

③主旨上,控诉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虽然战争使特罗萨大叔残疾,又失去了故乡和亲人,但是他用悦耳的笛声,为“我”带来的童话般的童年,赞美了特罗萨大叔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故解析为:①人物形象的塑造。两处写“眼睛”,分别以“阳春的天空”和“矢车菊”作比,都突出了特罗萨大叔眼睛的“蓝”,给人以明亮、美好的感觉,表现人物内心的纯粹、阳光,充满朝气和希望;②前后照应。联系战争给他带来身体其他地方的伤害与他战后的乐观与纯洁;

③揭示主旨。控诉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又赞美了特罗萨大叔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8.本题要求结合小说文本分析“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这两种视角的妙处,作答时既可以准确分析两种视角在文本中的作用,并归纳妙处;也可以只从两种视角进行文本分析,或只从一种视角着手,并有一定的抽象归纳;还可以只从一种视角进行分析,或只有抽象的认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注意结合具体情节人物细节进行分析概括其表述效果。

①“童年的我”视角:本文在描写特罗萨大叔魔笛的魔法时,结合“不少人感到这件事不可思议,我们这些小孩子也都十分惊讶。‘大叔,牛会听音乐吗?’我们问特罗萨大叔。‘当然,’他不动声色地回答,‘我的牧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这是一支魔笛。’‘魔笛?’我们半信半疑”“这奇迹,并非梦境中的童话,使我们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牧牛人还在继续吹魔笛,把他那做工粗糙的牛角笛子,时而放得很低,时而举向天空”可知,运用了“童年的我”视角,表现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各种神奇魔力,在孩子们的心中简直是一则美不胜收的“童话”,让孩子们信以为真佩服之极;

②“成年的我”视角:结合“打那以后,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我早已识破了特罗萨大叔的魔法:我从知识性读物里知道,睡莲有一个有趣的特点——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开放,早上6点开,晚上7点钟闭合”可知,写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以及感受时,却用了“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述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感叹。

③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结合“是的,童话里才有奇迹。但是,在我的童年时代,残疾牧牛人用粗糙的魔笛吹出的那个童话,至今还活在我的心中。直到今天,我还能在想象中看见草原上那个愉快的早晨,睡莲的花,在黑黝黝的水面上缓缓地展开,活像夜空里逐渐明晰的硕大的白色星辰,只是在草原上才有那样的星辰。我不知道,会不会还有某个人跟睡莲花一样,用他纯洁的、充满朝气的心,迎着我的童话开放……”可知,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很好地还原了孩童时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年人的理智抒发情感,也能更好地触发读者的反思。

故解析为: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第一层:能准确分析两种视角在文本中的作用,并归纳妙处。

①本文在描写特罗萨大叔魔笛的魔法时,运用了“童年的我”视角,表现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各种神奇魔力,在孩子们的心中简直是一则美不胜收的“童话”,让孩子们信以为真佩服之极;②写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以及感受时,却用了“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述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感叹。③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很好地还原了孩童时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年人的理智抒发情感,也能更好地触发读者的反思。

①本文在回忆魔笛的魔法表现时,似乎了回到了当时的现,真切地写出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神奇,以至于大家“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②“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后,“我”

早已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此时以“成人视角”真诚表述了自己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敬佩。③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能很好地还原孩童时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人角度抒发情感或以成人的理智思考问题。

第二层:只从两种视角进行文本分析,或只从一种视角着手,并有一定的抽象归纳。

①本文在回忆魔笛的魔法表现时,似乎了回到了当时的现场,真切地写出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神奇,以至于大家“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

②“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后,“我”早已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此时以“成人视角”真诚表述了自己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敬佩。

①文章中,“我”在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后,并没有表现出失望或不屑,而是从“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述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怀念与赞美。

②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很好地还原了孩童时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年人的理智抒发情感,也能更好地触发读者的反思。

第三层:只从一种视角进行分析,或只有抽象的认识。

文章中,“我”在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后,并没有表现出失望或不屑,而是从“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述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怀念与赞美。

“童年的视角”能很好地还原孩童时真实的想法与感受,“成年的视角”易于以成人角度抒发情感或以成人的理智思考问题。

9.DHN

10.C

11.B

12.①这就说明魏武帝宠爱陈思王,恰好使他因此受害啊!(或者翻译:反而害了他啊)。

②皇帝想全面了解下情,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来给群臣看。

13.①褚遂良劝谏唐太宗防微杜渐,不能让奢摩之风开始;

②马周劝诫唐太宗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③孙伏伽劝谏唐高祖要为百姓裁减赋税,并劝诚唐高祖以身作则,自己制定了法律就要遵守。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述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解析。

材料一:

当时,唐太宗四子魏王李泰颇受宠爱,其礼仪等第及爵禄品级均与太子相同,大臣们都不敢谏言。褚遂良说天下人仰德,没有人不臣服,只是太子、诸王应有定分。唐太宗不以为要如此苦谏呢褚遂良答道,雕琢妨害了农事,过分的彩绣耽误了女工,奢侈糜烂的开始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如果喜好漆器不止,发展下去一定会用金子来做器具:喜好金器不止,发展下去一定会用美玉来做器具。所以进谏的人拯救源头,不使奢靡之风有开端,等到它横行泛滥时,那就没有办法了。唐太宗很受触动,深表赞同。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汉、晋以来,所分封的诸王都因为所给的权势不合适,没有预先定好各自的地位,才会有灭亡的灾祸。君主大都很清楚这种情况,但沉溺于私爱,因而没有借鉴‘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的教训。现在诸王当中,有的过于受宠,我担心的不仅是他们倚仗宠爱而骄奢自大。从前魏武帝曹操宠爱陈思王曹植,到文帝曹丕即位后,对陈思王监视禁闭,把他当成监狱里的因犯,这是由于先皇加恩太多,继位的君主加倍提防他的缘故。这就说明魏武帝宠爱陈思王,正好使他因此受害啊!而且皇帝的儿子何愁不富贵,身封大国,食邑户数不少,衣食无愁,还需要什么呢而且陛下每年还另外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全无规定限制。俗话说:‘穷了不用学节俭,富了不用学奢侈。’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如今陛下创业的目的,难道仅仅是处理安置现在的子弟吗陛下现在应该制定长远的规章,让万世遵照执行。”疏奏呈上后,太宗相当赞赏,于是赏赐马周绢帛百段。

材料三: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曾在隋朝做官,以小史累积功劳补授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年,他上书议论了三件事。当初,皇帝接受帝位,孙伏伽最先谏言,皇帝想全面了解下情,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来给群臣看。这时,战事不断,赋税繁重,孙伏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帝对裴寂说:“平定祸乱就责成武臣去做,守护成果就责成儒臣去做,虚心礼贤下士,希望能听到美言。像李纲、孙伏伽,可谓正直之臣啊。大臣都俯首闭口不言,岂是朕所希望的吗?”

平定东都后,皇帝下诏大赦天下,却又想责罚逆贼的党羽,打算将其全部流放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孙伏伽劝谏说:“我听说君王无戏言,如今四方已经安定,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自己不守信,却要别人守信,这怎么能行呢我以为那些按数令应当赦免的贼党,应当一律加以原谅,那将是天下之大幸。”他又上表设置谏官,皇帝都采纳。

9.本题注意根据短语句子语法特点进行断句,“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句意完整,句式结构相同,故应各自独立成句。可据此将D、H处分别断开。再看“谏者十余不止”的意思为“谏言者不下十人”,为倒装句,句意完整,故在N处断开。

故解析为:DHN。

10.A项文化常识解说正确。

B项词意解说正确,“以先帝加恩太多”中“以”,由于。句意:这是由于先皇加恩太多。《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所以作了《师说》来送给他。

C项词意解说错误,原文“且帝子何患不富贵”中“患”,为动词,指担心。句意:而且皇帝的儿子何愁不富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的“患”,担心。句意:想要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兵来进攻(赵国)。

D项词意解说正确,“悉流徙恶地”的“恶”,偏远的。句意:全部流放到偏远的地方。《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疑问代词,什么。句意:他还仰赖什么呢。

故解析为:C。

11.B项“向皇帝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马周并不是直接陈述,而是借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故解析为:B。

12.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适”,正好,恰好;“所以”,……的原因;“苦”,使动用法,使……苦。②“尽”,全、都;“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示”,给……看。

故解析为:①这就说明魏武帝宠爱陈思王,恰好使他因此受害啊!(或者翻译:反而害了他啊)。

②皇帝想全面了解下情,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来给群臣看。

13.本题作答需要分别筛选原文中谏臣褚遂良、马周、孙伏伽的谏言,再整合分析:

①褚遂良借“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这件事向唐太宗说明小事可能是奢靡之风的开始。所以治国要防微杜渐,不能让奢靡之风开始。

②马周则向唐太宗说明各皇子与太子要在身份等级上有所差别,同时举出陈思王的反例,说明这种部分等级的溺爱可能会给所溺爱者造成严重的后果。劝诫唐太宗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③孙伏伽则是从保护百姓平民的利益出发,多次请求皇帝减免百姓的赋税。同时从维护皇帝权威的角度出发,劝谏皇帝要信守诺言,不要将逆贼的党羽流放到边远的州县。所以孙伏伽劝谏唐高祖要为百姓裁减赋税,并劝诫唐高祖以身作则,自己制定了法律就要遵守。

故解析为:①褚遂良劝谏唐太宗防微杜渐,不能让奢摩之风开始;②马周劝诫唐太宗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③孙伏伽劝谏唐高祖要为百姓裁减赋税,并劝诚唐高祖以身作则,自己制定了法律就要遵守。

14.C

15.示例:①诗人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②薛诗从去年与牡丹离别落笔,用巫山神女与武陵渔人两个典故,并将牡丹拟人化,写出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表现了诗人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抒发了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看解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解析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4.C项“相聚”理解错误,结合诗句“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可知,应是从别离落笔。

故解析为:C。

15.本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比较分析:

①第一首诗,借写夜晚秉烛赏花,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借此表现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的感情,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②薛诗,“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从去年与牡丹离别落笔,把人世间的深情浓缩在与牡丹的别后重逢中。“红笺”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泪湿红笺”一句读来亲切感人。颔联借用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幽会、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等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思念和意外相逢的喜悦。颈联既以“馨香”“不语”折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若隐若现中再现了与牡丹的深长情谊。尾联中诗人把自己与牡丹的相亲相爱之情推向高潮,“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深夜说相思,表现了诗人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抒发了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故解析为:示例:①诗人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②薛诗从去年与牡丹离别落笔,用巫山神女与武陵渔人两个典故,并将牡丹拟人化,写出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表现了诗人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抒发了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16.(1)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名句;名篇

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瓶”“浆”“迸”“壑”“潜”“嫠”“兮”。

故解析为: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⑵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17.人杰地灵;情有独钟;恰如其分

18.文明不仅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更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

19.D

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综合判断标点使用正误。

17.①处,从后文“留下‘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当地有出众的人才,再结合前文的“物华天宝”,可以填入“人杰地灵”。“人杰地灵”,杰出的人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

②处,从后文“它因山形如笔架而得名,是禄充风景区的灵魂所在。山如其名,她天生丽质,兼女子的娟秀、文人的灵气于一身……”等描述可知,“我”对笔架山是有所偏爱的,可以填入“情有独钟”。“情有独钟”,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③处,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楚图南先生的题词形容蓬莱岛十分恰当。可以填入“恰如其分”。“恰如其分”,说话办事十分恰当,正好达到合适的限度。

故解析为:人杰地灵;情有独钟;恰如其分

18.本题注意划线句子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①“不仅”应放在“文明”之后。②根据句子关系,该句子前后应形成递进关系,所以应是“丈量……的尺度”在前,“追求……的高度”在后。

故解析为:文明不仅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更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

19.本题注意文中“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号作用为直接引用。

B.“敝帚自珍”引号作用为强调。

C.“大师”引号作用为讽刺反语。

D.“世界屋脊”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故解析为:D。

20.根据花期的迟早;菊花受之无愧;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菊花茶。

21.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

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

压缩语段;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述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语段压缩的能力。压缩语段题型解题时,首先分析语段有几个句子,再看每个句子观点是什么,接着再分析句子之间什么关系,进而理清文段的层次脉络,最后依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字数等具体要求。

20.①处,由分号可知,此句句式应与“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相同,从后文“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可知,这是根据花期的早晚来分的类。故可以填入“根据花期的迟早”。

②处,从后文“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可知,菊花具有平肝火的功效,此种功效让菊花有“灭火器”之称,故可以填入“菊花受之无愧”。

③处,从前文“中医认为菊花还有一定的降压功效”可知,菊花的降压作用主要根据中医理论。“然而许多高血压患者不知道喝菊花茶有9大禁忌,不乏出现喝了菊花茶拉肚子的现象”可知,很多高血压患者不知道喝菊花茶有9大禁忌,所以应该咨询中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菊花茶。故可以填入“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菊花茶”。

故解析为:①根据花期的迟早;②菊花受之无愧;③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菊花茶。

21.本题要求压缩语段,首先分析文段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从“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可知菊花栽培历史悠久;从“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可知菊花种类繁多;从“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可知菊花具有观赏价值;从“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可知菊花具有实用价值。第二段则主要从其实用价值,即功效上进行了具体介绍。据此可以总结出解析,同时注意题干中以“菊花”开头,不超过35字的要求。

故解析为:示例一,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

示例二,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

22.略

材料作文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本题写作要求结合材料,谈“躺平”这一词语的相关思考和看法。看到“躺平”二字,我们首先会想到拒绝躺平,要勇于奋斗。这是思维的第一个层次。如果再深入一些,会看到材料一中的主人公不是面对生活的所有都躺平,而是对职场与人际关系躺平,对自己向往的人生还是积极争取的,因此在女主角身上,勇敢放弃与积极争取是一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材料一中不同于下意识反应的第二层:躺平的对象是谁?应对什么生活躺平?于是我们就可以将立意定为: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我们要躺平,同时我们要像西西弗斯一样勇敢地奋斗。

此时还可再深入一点,就是把两则材料放在一起思考,如果按第一则材料的思维进行,西西弗斯的生活就不是本人想要的生活,因此也不应奋争,而应躺平。于是矛盾出现了!二者如何统一起来,这样思维就进入了第三层次:矛盾的对立统一。

尼采曾说过三句话: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罗曼·罗兰也说过:“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然后依旧热爱它!”西西弗斯是意识到人生虚无与理论假设后,自己赋予了这种生活以积极的价值,生命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工作,而生活就是在已知的重复中,去发现每天的不同与意义。

面对我们不想要的人生,如果我们能摆脱掉这种生活,我们就要选择躺平;如果已知不能摆脱,我们就要赋予这种苦难以意义,勇敢地面对。将躺平放置在不同情形下探讨,如此我们的立意就有了具体的可指导性,也有思辨性。

具体写作时,可以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可以适时躺平,但不要一躺永平。先形象呈现躺平现状,再进行辩证分析,考察躺平者的心态,理解躺平者的合情合理,暂时躺平,抽身而出,积蓄力量以图长谋,亦是一种人生智慧。接着正反对比,辨析出躺平者将退守偷换成龟缩,指出问题的实质。接着进一步探究躺平心态形成的个人因素,即丧失了从头来过的勇气,再进一步指出社会价值意识的缺失,是放弃社会责任,任由价值湮灭的结果,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只有洞穿彷徨,消解怯懦,才能一面走向真我,一面走出躺平的无忧乡。

参考立意:

①拒绝躺平,拥抱意义的人生。

②可以适时躺平,但不要一躺永平。

③于躺平中充实自我。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论是冯延巳词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是秦观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则不同,不管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其中都看不到“我”;或者换句话说,“我”似乎都已消失在“物”之中、被彻底“物化”了,从而进入了“无我”状态。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①二者都是从“我”与“物”的系来说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境界之中,“我”与“物”的强弱关系有所不同。

在“有我之境”中,“我”的主体意识偏强,而“物”的客观状态偏弱。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中的所有客观“物”象,无不渗透着“我”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可以这样说,“有我之境”就是“物”的“我化”,可以叫做“我化之境”。而“无我之境”呢,其中的“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

中国诗歌向来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关雎序》),王国维自己也曾说,“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文学小言》)。既然“情动于中”,既然是“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这其中便是有“我”,只不过在“无我之境”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不是那么的突出和强烈罢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而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却得到最大的自然呈现。所以,“无我之境”乃是“我”的“物化”,可以称作“物化之境”。

深刻影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有一段话更能说明“无我之境”产生的这种审美心理状态:“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觉景象所充满,所占据。”

这就是“我”化于“物”的“无我之境”,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②二者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对于“有我之境”很多人都有误解!比如叶嘉莹先生说:“‘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当“我”与“物”之间存在对立的利害关系时,就不是理想的审美状态,而是现实的功利状态。“有我之境”中尽管有“我”,有强烈的“我”的主体意识,但这个“我”不是现实的“利欲之我”,而是审美的“有情之我”。正因如此,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并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其实就是“同物之境”。他说:“‘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于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诗论》)朱先生的观点,切中肯綮,他提出的“同物之境”,就是因为看到了王国维“有我之境”中“有情之我”的和谐的审美状态,而不是“利欲之我”的对立的功利状态。

③二者没有难易之别、高下之分。

有些人根据王国维所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便认为“无我之境”的创造要难于“有我之境”,而在美学品格上,也以为“无我之境”要高于“有我之境”。这实在是对王国维绝大的误解!

如我上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在审美超功利的层面,前者以“有情之我”浸染“客观之物”,达到“物”的“有情化”、“生命化”——也即“我化”,最终实现“物”合于“我”,乃至“物”“我”同一;后者的“无我”,也即庄子的“忘我”、“丧我”。相对于“有我之境”的“物”合于“我”,“无我之境”是一个“我”合于“物”的过程,但最终所臻之境,仍然也是“物”“我”的同一。正因为如此,王国维认为诗词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无我之境”(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还是“有我之境”(如李后主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都能“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人生之真理)”(《红楼梦评论》),从而真正实现人生的慰藉与安顿。

(选自《朱子辉谈〈人间词话〉》有删改)

材料二: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种境界作为中西思想全面碰撞融汇时期的美学理论成果,这位国学大师以“境界”统筹他的诗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诗论方式,吸纳西方大哲如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同时,当中国传统思想面临西方哲学大洗牌时,作为中国文化担当者—一王国维,犹能固守中国传统的诗论方式,径直延续了中国固有的诗话。因而后人剖析王国维的“境界说”这一美学观点,我们既可以看到近代国学是如何转型并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的勃兴。

(选自《浅析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无我之境”是只有“物”而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

B.不赞同叶嘉莹先生“‘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这一说法,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C.材料一举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之例,是为了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形成对比,判断正误。

D.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见,“无我之境”在美学品格上要高于“有我之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审美功能,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王国维的“境界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