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总结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基本规律。2.梳理中国近代改革探索的主要史实,分析其背景和影响。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分析其原因和意义。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②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概况内容意义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3)作用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④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⑤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5)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内容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革税制。(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2.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9月。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3)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4)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思考1: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提示:(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直接原因①慈禧太后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③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4.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改革开放的过程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④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⑤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改革开放的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地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④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⑤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⑦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改革开放的影响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思考2: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提示: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是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材料实证】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2)材料二表明了变法失败的什么原因?提示:(1)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2)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进行。【拓展】1.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原因(历史解释)(1)看改革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全面认识近代和现代改革【材料实证】材料一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材料》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和“街道—居委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单位和职工之间是一种“单位既全面控制、又全面照料其职工,职工既全面服务、又全面依赖其单位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这加强了社会的组织性,但也使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功能,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严重束缚了社会自身和公民个人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个体私营经济等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我国原有的基层管理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现状。1990年,民政部引进并提出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开启了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入转型时期。并逐渐建立了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摘编自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特点。(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原因。提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3)特点:单位管理与街道居委会管理相结合;单位和个人联系密切;单位承担社会和服务功能过多,社会管理成本高;社会和个人发展受到束缚。(4)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基层管理体制不适应城市发展。【拓展】2.全面认识近代和现代改革(历史解释)(1)近代①改革家们不直接暴露改革意图,而是披上各种伪装。②改革在外交、军事与商业领域取得的成绩较大,而与西方挑战关联较小的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小。③改革家主要是地主阶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④除“戊戌变法”外,大都没有公开发布的系统的政策纲领,也从未形成全国范围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运动。(2)现代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②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 (D)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解析】题干所述是商鞅变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治,促进了国内思想的统一,故选D项;焚烧诗书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与打击旧贵族阶层特权无关,排除A项;焚烧诗书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不等于强化法律意识,排除B项;焚烧诗书是措施,不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行的条件,排除C项。2.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C)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解析】通过题干中“北朝正史记载”“族际通婚”“北魏一朝就有121起”“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民族之间通婚不等于改行汉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的联姻大部分是政治性的结合,但题干并没有提及族际通婚的双方,排除B项;族际通婚不能完全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3.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鲜卑语成了北方的通用语言【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移风易俗方面而非政权制度,故A错误;“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的表述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故B项错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为“正音”,“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与之不符,故D项错误。4.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B)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解析】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历史贡献的评价,近代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选B项;“综合成就较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评价差异,与全面认识历史无关,排除C项;个人立场影响并非决定历史的认识,排除D项。5.王安石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项;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C)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解析】19世纪后期,赖尔关于自然力量逐渐推动地质进化的理论,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是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传维新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C项正确;科学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