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1/1B/wKhkGWX1SxKAbz6_AAFBqeSZrA0402.jpg)
![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1/1B/wKhkGWX1SxKAbz6_AAFBqeSZrA04022.jpg)
![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1/1B/wKhkGWX1SxKAbz6_AAFBqeSZrA04023.jpg)
![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1/1B/wKhkGWX1SxKAbz6_AAFBqeSZrA04024.jpg)
![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1/1B/wKhkGWX1SxKAbz6_AAFBqeSZrA040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经济思维,掌握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关键概念:经济学,理性行为假定,稀缺性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界,资源配置,机会成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边际分析第一节经济学是什么一、经济学的定位按照学术界公认的说法,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以两百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发表《国富论》为标志的。经济学只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行为,并总结这方面的规律,这是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的主要表现。二、理性行为假定居民、厂商和政府等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尽管他们的身份和特点各不相同,但在经济分析中,他们所具有的共性是其行为都是理性的,这就是理性行为假定。
来源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讲的“经济人假设”。三、稀缺性规律稀缺性规律是指相对于人类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再多的资源也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稀缺性规律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是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另一方面却是资源的有限性。四、经济学的制度前提第一,维护人权。第二,保护产权。第三,理性政府。
在综合了以上分析以后,我们可以给经济学下一个简短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行为的社会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个人和社会在一定的制度下,如何在满足人们需要的稀缺资源的用途之间进行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第二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资源配置在经济学中,人们始终被要求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稀缺资源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对稀缺资源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具体说来,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资源配置可谓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所有的资源配置无非是解决以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
为了进一步描述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引入了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这一概念。考察生产可能性边界,首先又要说明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概念。
机会成本是做出某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选择的真实成本,机会成本是因选择而产生的成本。如果一种资源有两种以上有用途,并且这些用途之间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那么,机会成本就应该是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它选择中评价最高的那种选择。
例:一个学生毕业时面临三种方案:方案A——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方案B——到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方案C——到月薪5000元的公司上班。假定这个学生决定选择方案A读研究生,那么,他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是“方案B”还是“方案C”呢?这就取决于他对“方案B”还是“方案C”的评价。如果他认为“到政府部门做公务员”价值高于“到月薪5000元的公司上班”,其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就是“方案B”;反之,其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就是“方案C”。在这种情况下,机会成本表现为一种“次佳选择”。
二、资源利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指一个社会对稀缺的资源从整体上实现了充分的使用。
资源利用是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问题。具体来说,处理好资源利用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如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社会的生产能力为什么有时会倒退?2.如何才能不断地扩张社会的生产能力?3.谁来协调全社会的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行为,这些经济单位可以是消费者、厂商或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实体。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研究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价格水平、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等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价值判断
实证分析企图超脱或者排斥一切的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简单地说,实证分析要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判断经济事物的好坏以及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简单地说,规范分析所牵涉到的是“好”或者“坏”的问题,而区分好坏又必须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的,它力求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二、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所谓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假定外界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由于在现实中,外界条件不断在发生变化,可能均衡是转瞬即逝的一刻,也可能永远也达不到。
边际分析通过考察某些因素的微小的增量变动给被影响的事物带来的变化,在这种分析中总是最后一个变动具有决定作用。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的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动态分析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的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
四、经济模型与抽象分析经济模型是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建立经济模型大致包括这样四个步骤:对经济现象进行归纳和抽象;定义相关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假说;把假说进一步把符号化和公式化;建立经济模型,获取数据并对模型求解;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第四节为什么学习经济学一、经济学是快乐之学二、经济学是厚积之学三、经济学是致用之学本章小结经济学是研究人们行为的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个人和社会在一定的制度下,如何在满足人们需要的稀缺资源的用途之间进行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经济学建立在理性行为假定和稀缺性规律这两大基本的前提之上的社会科学理性行为假定是在经济活动中,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厂商和政府等都充满理性,一般都被视为理性人,他们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符合始终如一的偏好原则;稀缺性规律是指是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问题。据此,经济学又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就是对稀缺资源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资源配置就是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经济问题;资源利用就是社会如何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的的问题,主要解决“社会的生产能力为什么有时会倒退?”、“如何才能不断地扩张社会的生产能力?”、和“谁来协调全社会的生产的稳定和发展?”这些基本经济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均衡分析指的是由于各种经济力量相互抵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边际分析通过考察某些因素的微小的增量变动给被影响的事物带来的变化,在这种分析中总是最后一个变动具有决定作用。静态分析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经济模型是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第二章供求与价格
学习目标理解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规律,
握弹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弹性与税收负担间的关系。关键概念需求,需求量,供给,供给量,均衡价格,均衡产量,蛛网周期,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第一节需求分析一、需求和需求定理1.什么是需求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行为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需求是主观偏好和客观能力的统一。
形成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必须要具备两个重要的属性:一是购买愿望(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二是支付能力(受到消费者收入预算的约束),二者缺一不可。
2.需求定理与需求曲线
*
需求量是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曲线是反映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
经济学中用需求定理来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
*
需求定理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
*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所以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0D1冰激凌的价格冰激凌的需求量D3D2需求增加需求下降图2-3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
表2-1
小文的需求表
冰激凌的价格(元)冰激凌的需求量(个)0.00120.50101.0081.5062.0042.5023.0003.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曲线表示一种商品的总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变动关系的图形。*把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了市场需求曲线。由于市场需求曲线是由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到,市场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表2-2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表冰激凌的价格(元)小文(个)小明(个)市场(个)0.0012+7=190.50106161.0085131.5064102.004372.502243.00011冰激凌的需求量21481216冰激凌的价格3小文的需求冰激凌的需求量21481216冰激凌的价格3小明的需求冰激凌的需求量21481216冰激凌的价格3市场的需求2-2市场需求曲线与个人需求曲线
4.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需求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而需求量仅指某一特定价格下对商品需求的数量。需求量的变动不仅仅来自价格因素的影响,也来自非价格决定因素。需求量的变动体现在需求曲线上的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移动,表示在其他非价格因素不变时,一种需求量变动与自身价格变动与之间的关系。需求变动则是需求曲线本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表示当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时,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动。
0D1冰激凌的价格冰激凌的需求量D3D2需求增加需求下降图2-3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5.影响需求变动的非价格因素(1)购买者数量。
一个国家消费人口(国内消费人口,国外消费人口)的变化会影响到市场需求量。消费人口的增加会在所有价格水平下带来需求量的增加,并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消费人口的减少则会使市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偏好或嗜好。(3)收入。(4)预期。
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显著上涨,则会增加现时的消费。预期效应有时候会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
(5)相关商品的价格。
这些相关商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替代品,另一类是互补品。第二节供给分析一、供给与供给定理
1.是什么是供给在经济分析中,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供给也和需求一样强调供给成为现实必须同时具备生产愿望和生产能力。生产的愿望来自对利润的追求,而生产的能力帽取决于生产技术等一系列的因素。
2.供给定理与供给曲线供给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供给曲线是反映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变动关系的图形。3.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市场供给是所有卖者供给的总和。
表2-3: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表0冰激凌的价格(元)小勇(个)小齐(个)市场(个)00+0=00.500011011.522423472.5461035813冰激凌的数量214812冰激凌的价格3小勇的供给冰激凌的数量214812冰激凌的价格3小齐的供给冰激凌的数量214812冰激凌的价格3市场的供给图2-4市场供给曲线与个人供给曲线4.供给量变化与供给变化供给量的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条固定的供给曲线上的点沿着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变动。供给变化是指在所有可能价格下,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其他条件变化时,供给量也会变化,但此时不再是沿着供给曲线变动,而是使供给曲线发生平移,引起供给变化。从图可以看出当价格变动时,供给曲线并不发生移动,而是沿着供给曲线使得供给量沿着横轴变动。当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时,使得供给曲线发生移动,而引起供给的变化。0S1冰激凌的价格冰激凌的数量S3S2供给增加供给下降
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5.影响供给变动的非价格因素(1)供给者的数量。(2)投入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投入要素的价格变动会影响生产者的供给决策。
(3)其他商品的价格。
当其他商品价格上升,使从事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此时生产者很可能被吸引到其他商品的生产中去。
(4)技术。(5)预期。
当生产者预期未来价格上涨时,会尽量减少现时供给;如果预期价格下跌,则相反。(6)政府税收和补贴。第三节市场供求均衡分析一、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需求曲线表示了在各个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而供给曲线则显示了在各个价格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量。将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放在一起,两条曲线必相交于一点,这点称形成了市场的均衡。这两条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
),而相交时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此时市场上存在生产过剩。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此时市场上存在供给短缺。市场上众多买者和卖者的活动会自发地将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
O冰激凌的数量42冰激凌的价格SDE生产过剩2.510供给短缺1.57图2-6冰激凌市场的均衡二、市场均衡的变动供求定理:
在生产者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变时,市场价格会调整市场供需到市场均衡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位置。当市场的其他因素使得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会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1.需求的变化需求的增加引起市场均衡价格上涨,供给量和均衡产量增加。10080POQ456(a)E1E2S1D1D22.供给的变化供给的增加引起市场均衡价格下降,消费量和均衡产量增加。
6080POQ456(b)E1E3S2D1S13.供给与需求同时变化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时,均衡产量增加,但是均衡价格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当供需达到新的均衡时,如果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那么均衡价格将上升;反之则相反。
6080POQ456(c)E1E3S2D1S1D2E2100供给和需求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供给不变供给增加供给减少需求不变需求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不变数量不变价格上升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数量减少价格下降数量增加价格不定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数量不定价格上升数量减少价格上升数量不定价格不定数量减少
三、实现均衡的过程实际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并不一定是同步进行的,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传递到生产者手中,生产者提供产品生产以及转移产品到消费者手中都受到时间的限制。这些信息传递、地域差异等因素造成市场不能立即出清,供需均衡的实现可能出现一段的时滞。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Marshall)指出:均衡只是一种永远的趋势。
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很少能真正达到均衡,而多半只是向均衡靠拢。在实现均衡的过程中,商品供需出现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为“蛛网周期”,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1.循环周期
2.收敛周期
3.发散周期在市场供需结构中,生产者对价格的滞后调整使得潜在的均衡永远也无法实现,供需与价格的循环反复的周期波动被称为循环周期。43POQ24ABCESD循环周期
价格仍然会在不同时期内出现交替波动,但是价格和产量波动的幅度逐渐减小,直到价格和数量逐渐收敛于市场均衡E点。价格和供需的这种收敛趋势的周期波动被称为收敛周期。43POQ24FGCHESD收敛周期价格和供需产量在不同时期内的交替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这种价格与供需的发散趋势的周期波动被称为发散周期。43POQ24JMNESD发散周期
说明:在经济运行中,如果其他非价格因素不改变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供给与需求,那么循环周期、收敛周期或发散周期会一直持续下去。当供给曲线的斜率(绝对值)与需求曲线相等,那么蛛网周期是循环的;当供给曲线的斜率小于需求曲线时,蛛网周期是收敛的;当供给曲线的斜率大于需求曲线的斜率时,蛛网周期是发散的。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蛛网周期可能出现以上三种的混合,有时候经济波动会比前期缩小,有时候又会比前期扩大,这也导致理想中的潜在均衡很难实现。第四节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弹性分析主要是考察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它们的决定因素中某一种因素的反应程度。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对市场条件变动反应大小,弹性分析使我们可以更精确地分析供给与需求状况。
一、需求价格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表示产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和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它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和敏感程度.人们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表达式为:Ed=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ΔQ/Q)(ΔP/P)=-(ΔQ/ΔP)*(P/Q)由需求定理可知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动负相关,经济学上一般取其绝对值来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所以公式中会有一个负号。2.弹性的计算Ed=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ΔQ/Q)(ΔP/P)=-(ΔQ/ΔP)*(P/Q)弹性系数的计算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是百分比,其值不受到计量单位的影响。(2)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值可能不同。(3)需求曲线两点间弹性的计算中选择的基点不同,弹性值的大小也不同。需求曲线两点间曲线的弹性称为弧弹性。对需求曲线两点的不同价格和销售计算的弧弹性,值大小可能会有不同。如果两点值差距较大可以利用中点法来进行计算。中点法是用变动量除以原先水平和最后水平的中点来计算变动的百分比:
Ed=
(Q1ٕٕ
/Q2)[(Q1ٕٕ
+Q2)/2](P1ٕٕ
/P2)[(P1ٕٕ
+P2)/2]
如果需求曲线中两点无限接近,弧弹性就退化为点弹性,这样就要利用两点的极限值来计算点弹性,即有:
Ed=lim(ΔQ/ΔP)*(P/Q)3.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大小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不同反应程度,因此人们根据需求弹性对需求进行分类:当Ed>1时,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大于价格变动,此时的需求是富于弹性的。当Ed<1时,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此时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Ed=1时,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例等于价格变动,此时需求是单位弹性。
54POQ100(a)Ed=0需求完全缺乏弹性D价格变动22%需求变动054POQ90100(b)Ed<1,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变动22%需求变动12%D54POQ80100(c)Ed=1,需求富于弹性D价格变动22%需求变动22%54POQ50100(d)Ed<1,单位需求弹性D价格变动22%需求变动67%4POQ(e)Ed=∞完全富于弹性价格>4,需求为零价格=4,需求为任意量价格<4,需求为无限大图2-9需求的价格弹性分类4.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收益是一种商品的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由需求定理可知,价格与需求量是负相关关系。因此,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销售量将会下降,其收益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收益的增减主要取决于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这也说明收益与弹性关系密切。假定现价格为P1,需求量为Q1,当价格提高到P2,需求量减少到Q2,则可以得到收益R的变化为: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若需求是富于弹性的,Ed>1,提高价格收益将下降,降低价格收益将增加,这是因为需求量变动幅度要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若需求是缺乏弹性的,Ed<1,提高价格收益将增加,降低价格收益将减少,这是因为需求量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若需求是单位弹性的,Ed=1,此时收益不变,因为需求量下降的损失正好等于价格上升带来的收益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人们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它一般受以下因素影响:(1)商品的必需程度。(2)商品的可替代性。(3)商品的预算份额。(4)商品市场的大小。(5)时间的长短。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表达式如下:Ec=第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第二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百比
(1)若存在x和y两种商品,Ec表示y商品价格(Py)变化引起x商品需求量(Qx)变化的交叉价格弹性,则有:中点公式表示为:(2)如果关于Qx是关于x商品价格Px和y商品价格Py的连续可导函数,则交叉价格弹性为:从交叉价格弹性的符号可以知道两种商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如果交叉价格弹性为正,表明两种商品是替代关系。(如统一方便面与康师傅方便面)如果交叉价格弹性为负,意味着商品y的价格上涨会使得商品x需求量增加,表明两种商品是互补关系。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衡量一种商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I)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收入弹性的表达式为:
EI=需求量变化百分比/收入变化百分比。若消费者收入为I,收入变化前后的收入值为I1和I2、需求量为Q1和Q2,则有:
(中点公式)(点弹性)对于正常商品来说,收入增加其需求也增加,需求收入弹性EI>0。(奢侈品其收入弹性EI>1,像流行时装等高档商品、美容等高档服务;必需品,其收入弹性0<EI<1,像粮食等)对于低档商品来说,收入增加消费者对其需求下降需求收入弹性EI<0,收入增加后对其需求量下降。四、供给的价格弹性1.供给的价格弹性定义与需求价格弹性类似,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商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供给弹性为正值。若供给量为Qs,价格为P,其表达式为:Es=供给量变化百分比/价格变化百分比
对生产者来说
,若Es趋向于无穷,此时供给其供给曲线上的供给
是完全富于弹性的。弹性一般是变化的
4POQ(e)ES=∞完全富于弹性价格>4,供给为无限大价格=4,供给为任意量价格<4,供给为零654POQ1020(f)供给弹性的变化S22若Es>1,表明供给量变动若Es=1,表明供给量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等于价格变动,此时此时供给是富于弹性的。供给是单位弹性的。
54POQ100125(d)Es=1,单位供给弹性价格变动22%供给变动22%S54POQ100110(b)Es<1,供给缺乏弹性价格变动22%供给变动10%S
若0<Es<1,表明供给量在极端情况下,若Es=0,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此时供给是完全缺乏弹此时供给是缺乏弹性的。性的,表明无论价格如变1化,供给量不变54POQ100110(b)Es<1,供给缺乏弹性价格变动22%供给变动10%S54POQ100(a)ES=0供给完全缺乏弹性S价格变动22%供给变动02.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主要有以下因素:(1)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2)供给市场大小。(3)时间的长短。(4)产量大小。随着产量增加,沿着供给曲线生产者的供给弹性逐渐减小。
五、弹性与税收
税收是对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课税的,它总会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降低企业得到的价格。PS+tPSPOQ(a)供给完全具有弹性税收完全由消费者负担
tDPDPD-tPOQ(b)供给完全无弹性税收完全由卖者负担
tDSPDPOQ(c)需求完全具有弹性税收完全由卖者负担tDS′SPS+tPSPOQ(d)需求完全无弹性税收完全由消费者负担
tDS′SQPDPSPOQ(e)若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买卖双方共同分担税收这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负担的税收多少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倾斜程度。tDS′SP*第三章效用与偏好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差异,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及实现条件,掌握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了解价格效应的进一步分解,了解风险偏好的三种类型,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关键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恩格尔曲线,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消费者剩余,风险规避者,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第一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均衡一、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任何一种物品的效用,不仅在于该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而且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二、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数效用论者除了提出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的假定以外,还强调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贯穿于基数效用理论中,是基数效用论者分析消费者行为,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TotalUtility)和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英文简写为TU和MU。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假定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
(3-1)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3-2)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Q→0时有:
(3-3)我们可以通过表3-1来简单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商品数量(1)总效用(2)边际效用(3)价格(4)00018842146331731.54192152010.562000719-1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货币的边际效用λ=2)根据表3-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所示。图3-1(a)总效用曲线在图3-1(a)中,TU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图3-1(b)中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最高点;当边际效用继续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在数学上,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从以上图3-1以及表3-1中我们都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即: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图3-1(b)边际效用曲线为什么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呢?一般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虽然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就某一个具体的欲望来说却是有限的。随着一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欲望及效用会逐渐减少,甚至产生负效用。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每一种物品的用途是多样的,但这些用途的重要性却不同。消费者总是首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即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于是,随着物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该物品的边际效用就会递减。2.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适用于货币。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其货币收入的逐步增加,每增加一元钱所带给该消费者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即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同时,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是给定的,而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货币收入量中的很小部分,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对于这种微小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即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一个不变的常数。3.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即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假定:消费者的既定收入水平为I,购买n种商品,P1,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价格,Q1,Q2,……,Q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购买数量,MU1,MU2,……,MU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λ表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则上述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3-4)
(3-5)其中,(3-4)式是约束条件,(3-5)式是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面以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为例,具体说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3-4)式和(3-5)式相对应,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3-6)
(3-7)4.需求曲线的推导基数效用论者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联系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进行分析,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上述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写为:
(3-8)它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自己花费在这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个单位货币所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图3-2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如图3-2所示,根据表3-1的第(1)栏和第(4)栏可以绘制出相应的单个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基数效用论通过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从左往右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明商品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的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图3-3消费者剩余例如,某种面包的市场价格为5元,某消费者在购买第一个面包时,他认为值得付10元去购买这个面包,即他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10元。因此,当这个消费者以市场价格5元购买这个面包时,就创造了额外的5元的剩余。在以后的购买中,随着面包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为购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第五个面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分别递减为9元、8元、7元、6元。于是,他为购买5个面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金额=10元+9元+8元+7元+6元=40元,但他实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总金额=5元×5=25元,两者间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即为40元-25元=15元,如图3-3所示。更一般地,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表示,如图3-4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在图3-4中,需求曲线以反需求函数的形式给出,它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图3-4一般化了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令反需求函数为价格为P0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0,则消费者剩余为:
(3-9)式中,CS为消费者剩余的英文缩写,式子右边第一项即积分项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总金额,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金额。有必要指出的是,消费者剩余不是消费者从市场上获得的实际收入,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常常被用来研究消费者福利状况的变化,以及评价政府的公共支出与税收政策等。第二节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与消费者均衡1.偏好的完备性偏好的完备性是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偏好的完全性假定保证消费者对于偏好的表达方式是完备的,消费者总是可以把自己的偏好评价准确地表达出来。2.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可传递性指对于任何三种商品组合A、B、C,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消费者必定有对A的偏好大于C。偏好的可传递性假定保证了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因而也是理性的。3.偏好的单调性非饱和性偏好的单调性也叫偏好的非饱和性,该基本假设是指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二、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的定义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指能够使消费者得到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所形成的轨迹。以下用表3-2和图3-5来具体说明无差异曲线的构建。表3-2消费者的等效用商品组合表商品组合表A表BXYXYa10602070b20453055c30354045d40305040根据表3-2中列出的A、B两组数据,通过描点法可以在二维的坐标系上绘制出两条对应的无差异曲线I1、I2。实际上,我们可以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可以无限多,也就是说,在表3-2中我们可以有无穷个无差异子表,从而可以得到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表3-2和图3-5只不过是为方便分析而进行的一种简化。
图3-5某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2.无差异曲线的基本特征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从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2)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不同。(3)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
(3-10)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3-11)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这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图3-7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从几何意义上讲,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图3-7中的无差异曲线表明了这一点。
3.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凸向原点形状的无差异曲线是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完全替代品的情况。完全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如果消费者认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完全替代,那么,无差异曲线就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边际替代率就是一个常数。例如,在某消费者看来,一块面包和一个包子之间是无差异的,两者可以以1︰1的比例相互替代,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8(a)所示。完全互补品的情况。完全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如果两种商品完全互补,则它们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例如,一架自行车车身需要而且只需要两个车轮才能组合成一部自行车,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8(b)所示。图3-8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四、预算约束无差异曲线描述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但仅仅用偏好还不能说明消费者行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还要受他的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的制约,这就是预算约束。预算约束可以用预算线来说明。1.预算线的含义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现有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数量组合。假定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PX和PY分别表示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以X和Y分别表示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则相应的预算等式为:
(3-12)图3-10预算线将式(3-12)改写为:
(3-13)
即为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之比。预算线的纵截距为即全部收入只用来购买商品Y时的数量。由(3-13)式可以看出,预算线的斜率为2.预算线的变动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预算线取决于收入I和两种商品的价格PX和PY。当收入I、商品X的价格PX和商品Y的价格PY这三个量中,有一个量发生变化,就会使原有的预算线发生变动。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些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图3-11预算线的变动五、消费者的均衡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主观态度,而预算线则显示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进行选择的客观限制,将两者结合,就能决定消费者的最优购买选择,得到消费者均衡的状态。图3-12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12所示,U1、U2、U3曲线表示消费者的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条,MN表示消费者的收入I和商品价格PX、PY给定下的预算线。现在,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X,Y),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水平呢?我们说,只有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的相切点E,才是消费者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在均衡点E,相应的最优商品购买组合为(X1,Y1)。在切点E,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是相等的。由以前的分析可知,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来表示。因此,在均衡点E有:
(3-14)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它表示:在给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六、消费者剩余通过无差异曲线来理解消费者剩余:假定消费者的总收入为100元,我们将所有商品分为面包和其他商品,后者用货币来衡量。如果消费者不消费面包,他选择的商品组合是0块面包和100元货币,即相当于图3-13中的A点,此时的效用水平是U1。如果购买10块面包和持有50元货币的组合是消费者的最后选择,说明这种组合使消费者在100元收入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效用最大,即处于图中的E点,此时效用水平是U2。所以10块面包带来的消费者剩余为U2与U1之差,如果用货币来衡量,就是图3-13中通过均衡点E处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EM。图3-13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第三节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本节将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考察消费者收入变化和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出恩格尔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1.收入—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图3-14可用来具体说明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图3-14收入—消费曲线在图3-14(a)中,随着收入由I1增加到I2、再到I3,预算线便由MN移至MˊNˊ,再移至M〞N〞,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E2、E3。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由这些均衡点形成的轨迹,便是图(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在图(b)中,采用与图(a)中相似的方法,随着收入水平的连续增加,描绘出了另一条收入—消费曲线。但图(b)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商品X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X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2、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是描述某种商品购买量与货币收入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将图3-14(a)中收入—消费曲线上的E1、E2、E3点对应的I1、I2、I3以及X1、X2、X3,分别描绘在相应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得到相应的恩格尔曲线,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对商品X的需求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X是正常品。如图3-15(a)所示。同理,在图3-15(b)中的恩格尔曲线是根据图3-14(b)中收入—消费曲线所对应的收入和需求量组合划出来的。它表示:在收入水平I*这个拐点上,商品X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图3-15恩格尔曲线二、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1.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图3-16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2.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由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将图3-16(a)中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E3所对应的商品X的价格PX1、PX2、PX3,以及对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X1、X2、X3,分别绘制在坐标图上,假设价格和需求量可以无限细分,则可由商品X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表示为X=f(PX)。如图3-16(b)所示。3.市场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下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假设在某一商品市场上有n个消费者,他们都具有不同的个人需求函数Qid=fi(P),i=1,2,…,n,则该商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3-19)如表3-3和图3-17所示。表3-3: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到市场需求表商品价格(1)消费者A的需求量(2)消费者B的需求量(3)市场需求量(4)=(2)+(3)012152718101824593000051015051015051015202530图3-17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图3-17是根据表3-3绘制的需求曲线。图(c)中的市场需求曲线是A、B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即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都有市场需求量Qd=QAd+QBd。因此,我们把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和市场需求函数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i=1,2,…,n式中,Di(P)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D(P)为市场需求函数。由于市场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因此,如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样,市场需求曲线一般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表示某商品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所有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三、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我们知道,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其中,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2.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补偿预算线是指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2)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在假定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仅仅由于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而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以图3-18为例分析正常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3-18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收入效应3.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商品可以分为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两大类。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在于: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低档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饭方向变动。由于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不对它们各自的替代效应产生影响,所以,对于所有的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都是成反方向的变动的。4.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下面以图3-19为例分析低档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收入效应图3-19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4.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被称作吉芬物品。替代效应总效应收入效应图3-20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吉芬物品是低档物品,但低档物品并不一定是吉芬物品。现将本节分析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得到的结论综合于表3-4。表3-4: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商品类别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关系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关系总效应与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的形状正常物品反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向右下方倾斜低档物品反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向右下方倾斜吉芬物品反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向右上方倾斜第四节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一、风险的测度1.概率概率是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事件结果X发生的概率记作P(X),它的取值为0到1之间的实数并包括0和1。P(X)=0或1分别表示结果X一定发生或结果X一定发生的确定情形。2.期望值期望值(ExpectedValue)是对不确定事件的所有可能性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是每一种结果的概率。期望值测度了事件结果的集中趋势(centraltendency),也就是人们所期望的结果的平均值。一般而言,若某个事件X有n种结果,n种结果的取值分别为X1,X2,…,Xn,取各个值的概率分别为P1,P2,…,Pn,则该事件X的期望值表示为:
(3-20)其中:3.方差某一不确定性事件的方差是该事件每一可能结果所取数值与期望值之差的平方的加权平均数,用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等于。对于某个不确定性事件的n个可能的结果Xi(i=1,2,…,n),其方差为:
(3-21)其中,Pi(i=1,2,…,n)表示结果Xi发生的概率。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风险,则方差或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二、风险的偏好1.风险与效用为简单起见,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只与他获得的收入有关,即效用只由收入决定。我们用图3-21来考察消费者在面对风险时的效用状况。图3-21风险规避者的效用曲线我们用期望效用E(U)来表示消费者在有风险条件下期望收入所获得的效用。期望效用的一般表达式如下:其中Xi(i=1,2,…,n)表示各种可能的收入,U(Xi)是对应于每一种确定性收入下的效,Pi(i=1,2,…,n)表示获得某种收入的概率。
(3-22)2.不同的风险偏好我们根据个人承担风险意愿的差别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类:风险规避者(riskaverse),风险爱好者(riskloving)与风险中立者(riskneutral)。图3-22风险爱好者的效用曲线图3-23风险中立者的效用曲线三、如何应付风险1.多样化多样化是指在所从事的活动将要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行动,以便降低风险。多样化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适用于个人投资,公司的各项决策都应注意多样化原则。2.购买保险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总面临着风险条件下的选择,而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都是风险规避者。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作为风险规避者的消费者愿意放弃一部分收入去购买保险,以消除风险,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稳妥可靠的状态。3.获取更多的信息之所以存在不确定性,是因为消费者的信息不完全。如果拥有更多的信息,消费者就能够进行更好的预测,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本章小结
本章研究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就是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一般地说,每一个消费者的行为都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的主观愿望,即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二是消费者的客观条件,即消费者在自己的现实收入水平下购买一定价格的商品或商品组合的能力,如果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最优选择是在客观条件的允许下使自己主观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是在预算收入约束下效用最大化,达到消费者均衡。基数效用论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消费者均衡,序数效用论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说明消费者均衡。两种分析方法虽然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在两种商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从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中我们可以导出需求曲线,因此需求曲线的每一点都代表消费者的效用达到了最大化。在确定性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随收入变化和价格变化而变化,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消费者选择还要取决于消费者对风险的不同偏好,在不同的风险偏好下,消费者通过购买不同数量的保险来实现消费者的均衡。第四章技术与生产学习目标:理解生产函数的定义和要点,掌握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了解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的关系,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关键概念:生产函数,生产技术,技术系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等产量线,规模报酬,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第一节生产技术一、生产要素1.劳动。劳动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能力消耗。2.土地。土地是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需的自然资源。3.资本。资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人们过去劳动的产物。4.企业家才能。它是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二、生产函数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其一般的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4-1)Q——代表产出量,X1,X2,……Xn——代表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2、我们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
劳动L和资本K,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函数中的产量,是指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所可能生产的最大的产品数量。(4-2)三、技术系数
为了生产某一单位产品,需要把各种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配合比例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这种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叫做技术系数。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一、短期生产函数的定义所谓短期,指的是至少无法改变某些要素投入量的那段时期。在短期中,可以根据要素的可变性,把所有投入要素分为两大类: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在二种生产要素的场合,我们往往把资本定义为固定投入,把劳动定义为可变投入。短期生产函数通常表示为:
在资本K的上面加一横线表示它是一个常数,只有劳动L这个生产要素是生产中的可变生产要素。它也可以表示为:
(4-3)(4-4)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L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总产量用TP或Q表示,即:
(4-5)
平均产量AP是指每单位劳动的平均产出,等于总产量Q除以劳动量L,即:
(4-6)
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即:
(4-7)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表4-1,如图4-1所示。
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将下降,这如图4~1b中4~10单位劳动所显示的。
因为在平均产量的上升阶段,边际产量曲线处于平均产量曲线之上,在平均产量下降阶段,边际产量曲线处于平均产量曲线之下。因此,在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时,边际产量一定等于平均产量。在图4-1b中,这一点为E。
图4-1a中表示了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三条曲线的几何关系。一般而言,劳动的平均产量等于对应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劳动的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的劳动引致的总产量的变化量。一般而言,一点的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在该点的切线的斜率。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当使用的某种投入品(其他投入品固定)增加时,最终必然会出现一点,在它以后产出下降。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如果生产技术在要素投入变动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规律就会发生变化。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般应用于至少一种投入品固定不变的场合。
四、生产的三个阶段
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经济学家根据可变投入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把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2所示。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和第三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因此,通常情况下,厂商总是在第二阶段中进行生产,具体选择投入多少劳动,还取决于资本的价格和劳动的成本。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为简化起见,微观经济学通常把具有两种可变投入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代表来进行研究。这两种可变投入要素通常被假定为资本和劳动,并且,这两种生产要素可以互相替代,它的一般形式为:
(4-2)一、等产量线
所谓等产量线就是产出数量相同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点的轨迹。如图4-3所示,图中有三条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同一坐标图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第二,在同一个坐标图上可以画出许多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近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较低,离原点较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较高。第三,为了生产出某一数量的产量,两种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设资本的边际产量为MPK,劳动的边际产量为MPL,则边际技术替代率可表示为:
(4-8)第四,等产量曲线都是凸向原点的,即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仅为负,而且是递减的。二、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指在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花费一定量总成本所能购买到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图4-4是等成本线的几何图形。
总成本、要素价格及能购买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4-9)
图4-4等成本线三、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确定1.总成本既定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
在两种生产要素K和L的价格为已知的条件下,总成本既定,也就决定了一条成本线K0L0,如图4-5所示。
图4-5总成本既定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
在总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的点E所代表的产量最大。在E点,等成本线的斜率和等产量线的斜率相等,即2.产量既定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组合
如果厂商要生产的产量为既定,也就决定了一条等产量曲线Q0,如图4-6所示。图4-6产量既定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组合
只有当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相切的时候,即E点,才是能生产出Q0产量的最小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也就是说,厂商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使成本最小的必要条件,还是等成本线的斜率和等产量线的斜率相等,即: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我们看到,不论是在总成本既定使产量最大,还是产量既定使总成本最小,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最优组合的必要条件都是一样的,即(4-10)(4-11)四、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
在图4-7中,假定产量曲线为Q,等成本曲线为KL。它的斜率代表原来的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图4-7:生产要素价格改变对厂商均衡的影响可见,劳动价格提高,或资本价格下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商业办公空间的照明艺术
- 现代办公设备与技术概览
- 残障者康复教育与社区资源的联动发展
- Module3 Unit1 What are they doing?(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7 我是班级值日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Unit 3 Its a colourful world!Part B Let's learn(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3六年级数学上册 二 分数乘法第3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说课稿 苏教版
- 5《这些事我来做》(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Unit5 My clothes Part A Lets talk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001
- 《1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001
- 职业暴露与防护
- 年产15吨透明质酸生产车间的初步工艺设计
- 大模型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智能探索宇宙的无限可能
- 酒店行业客源渠道分析
- 2024年中国陪诊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重磅发布
- AVL-CRUISE-2019-整车经济性动力性分析操作指导书
- 肠道医学解剖和生理学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动词时态专项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 兰州市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基准价格表
- 火灾隐患整改登记表
- 普通地质学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