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九)(原卷版)_第1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九)(原卷版)_第2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九)(原卷版)_第3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九)(原卷版)_第4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九)(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

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九)(原卷版)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是一个近代兴起的词语,在中国古代与美育大体相当的词是“乐教”,我国自

古就十分重视乐教。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用诗歌、音乐等艺术来教导人,以使人

神相和的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孔子作为首创私人教育的教育家,十分重视礼乐之教。他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

各个环节,既重视礼对人的道德影响,又重视乐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他要求学生“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礼作为人生的

根本,把乐作为人生的完善。扎子重视并专注于乐教,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

也”。孔子教人“成仁”“成人”,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将其潜在的德行经由礼的规范

和约束,在实践中实现为完美的人格。《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路问孔子“成人”之道,

孔子即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

可见,“文之以礼乐”是任何人“成人”的必由之路,少了这一步,即使拥有

“知”“不欲”“勇”“艺”等优秀素质,也不可谓之“成人”。荀子的《乐论》是先

秦重要的艺术理论著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荀子在《乐论》中更明确地指出:“先王之

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显然,荀子的

《乐论》对艺术的教化功能同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总之,先秦儒家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教育功能,强调了用《诗》、《书》、礼乐进

行教化,要求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形成以乐养性、安定祥和的人间气象。

需要说明的是,乐教之乐,乃是和乐性情、提升修养之乐,而非一般纯粹满足感官享乐

的音乐。因此儒家提倡中正平和、与“道”相应的音乐,认为有违中和、满足感官欲乐

的音乐会让人“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强调“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这种思想

影响深远,三国时期阮籍的《乐论》也表达了这种观念:“猗靡哀思之音发,愁怨偷薄

之辞兴,则人后有纵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内顾自奉之心。”强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

礼乐正而天下平”。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王国维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强调德、智、体、

美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真正对美育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是蔡元培。他将

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他

特别说明,将美育单独提出来,并不意味着割裂美育与德育,在教育实践中,美育与德

育是不可分割的,美育与智育、体育也是不可分割的。蔡元培的教育观是以培育健全的

人格为中心,强调美育与智育相辅并行,以图德育之完成。正如他所言:“美育者,应

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

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

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总之,立德树人是中国美育精神的重要传统,中国美育精神的立德树人的传统源远

流长,绵延至今。在当代,立德树人的美育传统更加被发扬光大。

(摘编自杨宗元《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自古十分重视乐教,近代出现的美育与中国古代的乐教在功能上相当。

B.孔子所说的“成人”,是经由礼的规范和约束后,最终拥有完美的人格。

C.儒家所说的乐不同于一般纯粹满足感官享乐之乐,而是与“道”相应的音乐。

D.王国维强调四育并重,首倡美育,但尚未对美育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量引用孔子“礼乐之教”的理念,旨在论证“乐教”对人们“成人”的重要性。

B.文章通过分析中国自古至今对美育的重视,旨在论证美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

传统。

C.文章按照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开论证,行文思路清晰,论证简洁有

力。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提出话题,最后总结,指出在当代应发扬美育传

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舜典》中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与荀子的“以教民平

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都突出了礼教的教化功能。

B.严格地说,孔子提倡的礼乐之教可分为礼教和乐教,他认为礼对人的道德有影响,

是人生的根本;乐对人的品质有影响,是人生的完善。

C.三国时期的阮籍深受儒家“以道制欲,则乐而不舌L”思想的影响,在其《乐论》中

试卷第2页,共13页

强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D.不管是古代的乐教、先秦儒家提倡的礼乐之教,还是蔡元培的美育教育方针,都

涉及德育,立德树人始终是美育精神的传统。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①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

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

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②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

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

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

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

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

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

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甑。

③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

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

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

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

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

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堂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

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

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

不做第二人想。”

④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

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

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

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

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

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术基金”奖掖后学。

⑤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

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

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

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⑥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

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

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⑦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

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

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选自《看人物》2016年第8期,有删节)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

后会逊色不少。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

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

祖国大江南北。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

教书时不断积淀。

5.本文的主人公是叶嘉莹,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她的老师顾随?

6.叶嘉莹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在文中具体指哪些?请分条概述。

评卷人得分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试卷第4页,共13页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这是一个矿区,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跟随着父母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

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

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

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②望望房顶

说,三而竭了,没事。

胡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

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有同学喊,

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

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

上的黄桶树……原来父母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故乡的树。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

“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

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生长在胜利渠边上。那棵茂

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那么茁壮,美得却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

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

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③胡老师

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来年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

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

胡杨树被栽在小学校操场中央,高高地耸立着,从此,我们开始每天盼望着它能发

出嫩芽,长叶,夏天一树绿荫,秋天一树金黄。

可春天到了,胡杨树没一点萌芽。胡老师说,人挪活,树挪死,可能挪死了。大伙

闹着让胡老师想办法。胡老师想了一下,眉毛舒展了,说今天晚上所有的男同学到胡杨

树下集合。

那是一个月夜,有一轮很好的月亮挂在胡杨树枝上,所有的男生都来了,在胡杨树

下静静等待胡老师的出现。胡杨树静静地立在那里,不生叶,不呼吸,不睁眼,没有一

点生命的迹象。

胡老师来了,手里拿了把坎士曼,围着胡杨树刨沟。那沟刨完美了,老师让所有同

学围绕胡杨树集合。非常严肃,压着嗓子喊:“都有了,立正,稍息,向前看,脱裤子,”

同学们跟随口令。突然听到脱裤子,十分惶惑,但还是执行口令。

胡老师又喊:“掏。”

啊,掏什么?大家都愣住了。胡老师叉喊,听口令,掏出你们的小东西。大家“哈”

地一下就笑了。

“尿。”

几乎和口令同步进行,大家对着沟撒尿。所有的水管都对着胡杨树,形成了一个反

向的圆弧喷泉。接着,老师从家里提来了一桶甜水倒向树沟。

后来,胡老师又让我们写作文,有同学为了拯救胡杨树,说半夜三更悄悄到胡杨树

边“来一下”。老师当夜就把男生集合起来宣布了纪律,严禁私下再给胡杨树”来一

下”,会把胡杨树烧死。接着,老师让我们围绕胡杨树站好,教了一首诗,说是给胡杨

树精神鼓励。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面对胡杨树诵咏:

“东门之杨,其叶群群。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

明星哲哲。”

胡老师解释说,“东门之杨”指“胡杨”。胡杨呀,你曾经枝叶茂盛,郁郁葱葱。

约好黄昏相见,都满天星斗了还不见你发芽长叶。这成了我们每天面对胡杨时必诵的诗。

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上作文课时,他让我们写一写眼前的胡杨树。他启发我们不要

再纠结胡杨树是否发芽、长叶的问题,因为胡杨树是一种伟大的树,它“活着一千年不

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胡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震撼振奋。这时候,开山的炮声又响了,有石头落在了我们

的屋顶,犹如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都会心一笑,齐声背诵我们学过的课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在大家认为“三而竭”时,只听“轰”的一声,

第四下来了,声音巨大而又沉闷。我们眼前的讲台灰尘四起。

灰尘散去,我们发现胡老师躺在地上……一块碗口大的飞石击穿教室屋顶,直击胡

老师的头部,老师死在讲台上。

胡老师埋在胜利渠边那个巨大的胡杨树坑里。下葬那天我们围着那个树坑走了一圈

又一圈。我们没有哭,感觉胡老师也没有死,他变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杨树种子。

多年后我们回到新疆,没有忘记那棵死去的胡杨树。有人说它像一个女人,正张开

双臂拥抱远方的云影。有人说它像一匹天马,正带着我们向远方奔驰。我说它很像胡老

试卷第6页,共13页

师,正指着黑板给我们讲解那段《诗经》。

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胡老师的孤坟边真的长出了一棵胡杨树。我们围成一圈坐在树

下,回忆胡老师,背诵那段《诗经》:

“东门之杨,其叶祥拜。皆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

明星哲哲。”

(选自2021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作品选,有删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树”为中心,按“盼树”“移树”“护树”和“恋树”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叙述

有画面感,字里行间带有浓郁的怀旧气息。

B.小说中的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一语双关,不仅指山的荒芜,还暗示学校条件的

落后和知识的贫乏,表达了不应忽略教育的愿望。

C.师生关于树的对话,以胡老师没有告别的独自走开告一段落,既设置悬念,引发

读者思考与联想,又为后文矿长支持移树做了铺垫。

D.小说先采用小孩口吻讲述“我”在矿区学校时“入与树”等往事,真实而充满童趣,

结尾用成人视角,流露对胡老师的赞美与怀念。

8.小说的语言简练质朴,却颇显笔力。请结合文中三处画线句子,概括并分析其在塑

造胡老师这一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9.有评论说,小说中的胡杨树不仅是一棵自然之树,而且是寄托了多重意蕴的树。请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评卷人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埃幼,

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

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琉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

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

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

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

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失伤目,

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

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埃

大惊遣便调军前乞隆里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口至鱼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

毒于郑氏。琅日:“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

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日:“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

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

臣例赐荏,军,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

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

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其车之所。若弃其

地、迂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

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

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埃纳土

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埃公衔,国轩、锡范

伯衔,俱隶上三尊,余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

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木于^候,赐祭葬,谥襄壮。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堞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1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埃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1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埃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I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埃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I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翎,是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员佩戴,是一种辨等威,昭

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用。

B.互市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

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旗,指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

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官名,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三

公九卿”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8页,共13页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

澎湖之战中,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

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归祖国,得以加官晋爵。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台湾需要缓征的不同声音,施琅据理力争,坚

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驻守台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大义置于私仇之上,释放

郑克埃,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多次进言,设立台湾官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2)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14.施琅统一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

理由有哪些?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缥②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

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

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

是第四首。②绿,通“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

组联续不断的影像来描述作者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的同时用清新朴实的栩栩语言

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作者敏感地抓住了枣花、缄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

来。简单几笔白描,就点染出了一幅仲春时节农村的淳朴风俗画。

C.作者“敲门试问”原因可能在于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

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D.日高、路长、酒困、人渴、试问,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

畅喜悦之情,体现出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16.清仇兆鳌有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於

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

者,顺句也。'‘洪亮吉亦有言:“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本词也运用了倒句

的方法。请找出这句词,并分析其构成和对全词的作用。

评卷人得分

----------------六、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猿猴哀鸣来表达内心的哀怨愁苦之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与杜甫《登高》中的“",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人物

悲凉的心境。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得出了“”的结

论;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也以山水与陋室进行类比,引出了“__________”的主旨。

(3)《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妙。苏轼《赤壁赋》中的

“,”两句化用了此句,表现出了音乐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评卷人得分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

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

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

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

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

试卷第10页,共13页

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

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

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焕然一新推崇投机倒把开放式

B.耳目一新推崇投机取巧粗放式

C.耳目一新崇拜投机倒把粗放式

D.焕然一新崇拜投机取巧开放式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工业化起步晚,从而陷入了种浮躁的

状态。

B.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却陷入了一种浮躁的

状态。

C.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