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东南亚华族,作为一个跨越多个国家的独特族群,其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问题,分析其历史背景、文化特征以及影响族群认同的多种因素,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从东南亚华族的历史演变、文化特征、族群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对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一方面,随着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华族与其他族群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强,其族群认同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东南亚华族与中国的关系也对其族群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研究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对于理解东南亚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推动区域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历史演变,深入剖析其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探讨影响族群认同的多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发展趋势,预测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未来走向,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旨在通过对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发展趋势,以期增进对东南亚华族乃至整个东南亚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为推动区域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二、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现状东南亚华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背景的族群,其族群认同现状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在东南亚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华族群体既保持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又不断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东南亚华族普遍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元素上,更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承上。许多华族家庭仍然坚持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教育,通过家庭、社区和学校等渠道,将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然而,与此同时,东南亚华族也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当地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华族群体与当地其他族群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和合作,共同推动着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华族群体逐渐形成了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既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又体现了东南亚地区的特色。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步伐,使得东南亚华族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进而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族群认同。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的问题,东南亚华族需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积极应对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现状既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又展现了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身份。在未来的发展中,东南亚华族需要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族群认同。三、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历史因素:东南亚华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国南方,由于各种原因迁移到东南亚地区。这段迁移历史对华族的族群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使华族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群,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另一方面,这段历史也使得华族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矛盾和困惑,他们在认同自己作为东南亚地区一员的同时,也保持了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归属感。文化因素:文化是影响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华族在东南亚地区生活了多年,但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语言、饮食、宗教等。这些文化传统不仅塑造了华族独特的族群特征,也加强了他们的族群认同。同时,华族文化也与其他东南亚文化产生了交融和互动,这种文化交融既丰富了华族的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族群认同。政治因素:政治环境对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影响不可忽视。在一些历史时期,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环境对华族并不友好,这导致了华族在政治认同上的困惑和挣扎。他们既希望融入当地社会,又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这种政治环境下的矛盾心理对华族的族群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也是影响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随着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华族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他们与当地社会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这种经济联系不仅加强了华族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和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族群认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教育、媒体、社区环境等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华族的族群认同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教育可以塑造华族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理解,媒体可以传播和塑造华族的族群形象,社区环境则可以影响华族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和融合程度。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华族独特的族群认同。在未来,随着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这些因素对华族族群认同的影响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这一地区的多元文化和社会和谐。四、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交融,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发展趋势展现出复杂且多元的特征。总体而言,尽管历史遗留问题和种族特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族的族群认同,但新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表现为华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日益加深,同时也更加注重跨族群的交流和合作。华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日益强化。在东南亚各国的教育和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华族的传统语言、历史和文化得到更为深入的传播和学习。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增强了华族的族群认同感,也为华族与其他族群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东南亚华族正逐步打破种族和族群的界限,更加注重跨族群的交流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东南亚华族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跨族群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种趋势在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华族与其他族群在商业、教育、艺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发展和进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历史遗留问题、种族歧视和偏见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族与其他族群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华族需要继续加强自身的族群认同,同时也需要积极寻求与其他族群的对话和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和谐与发展。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发展趋势是复杂且多元的,既表现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尊重,也展现出跨族群交流和合作的意愿和行动。在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将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特征,为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五、结论与建议经过对东南亚华族族群认同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现象,既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也与个体的经历、认知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这种族群认同不仅表现为对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体现在对所在国文化的接纳和融合。在发展趋势上,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的态势。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东南亚华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族群边界逐渐模糊,文化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华族经济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华族对自身的族群认同也在逐渐加强,表现出一种既开放包容又坚守自身文化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东南亚各国政府应加强对华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华族自身也应积极参与到所在国的社会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华族应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升。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话题。通过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融合与发展、坚持文化自信与传承等措施,我们可以推动东南亚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文化共荣,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参考资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认同问题日益凸显。东南亚华族作为一支拥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族群,其认同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它既包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所在地社会的认同。华族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这种认同既体现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体现在对家族、宗教和价值观的坚守上。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现代化的推进,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华族在文化上的优越感逐渐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华族在所在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也日益复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华族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趋势既有利于华族在当地社会的融入,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未来,华族将更加注重在文化传承中寻求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东南亚国家政治体系的逐渐完善,华族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未来,华族将更加积极地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同时,华族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族群的沟通和交流,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东南亚华族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未来华族将更加注重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华族也将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华族将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与融合、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经济合作的深化等方面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华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移民现象日益普遍,移民母语教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特别是在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发展备受。本文旨在探讨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发展及方略,以期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曲折而漫长。自20世纪初以来,华族移民开始进入菲律宾,并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华文教育活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华族移民母语教育曾面临多次挑战,包括政治动荡、经济困境、文化冲突等。尽管如此,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在菲律宾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培养华族移民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至关重要。为此,母语教育应注重传承和弘扬华族文化传统,强化华语口语、书写、翻译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华族移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了确保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顺利开展,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如设立华文学校、开展华文培训课程、组织文化活动等。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关键。应通过招聘、培训、进修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华族移民母语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华族移民的特点和需求,设置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华文会话、写作、翻译等课程,以培养华族移民的母语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设置文化比较、跨文化交流等课程,以增强华族移民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将越来越依赖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教育不仅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降低教育成本,扩大教育覆盖面。通过开发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和智能学习平台,将为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化趋势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在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应注重培养华族移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与当地其他民族的学生进行交流,华族移民将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高文化适应能力,进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逐渐成为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重要方向。借助网络、移动设备等自主学习工具,华族移民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华族移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本文从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探讨了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发展及方略。在发展方面,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当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方略方面,应注重培养文化认同、制定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设置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课程。在发展趋势方面,数字化教育、跨文化交流和自主学习将成为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相关教育政策,以提高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族群认同(Ethnicidentity)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关于族群的认同理论,最有影响的就是根基论和工具论。在当今世界,“族群认同”(ethnicidentity)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政治困境。不管在西方世界,还是在东方世界,族群的冲突和对立都变成了一个极端令人困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尽管形形色色思想家、学者和专家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思考问题的答案,尽管大大小小的政治领袖和政治家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各种具体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但是时至今日,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族群的冲突和对立非但不会变得缓和,反而有越来越恶化的趋势。更有甚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族群问题往往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同宗教、阶级、意识形态等一系列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族群的冲突和对立如同一个导火索,往往在一个甚至多个国家引起一种“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它们轻则引起政治和社会动荡,重则导致社会分裂和国家解体,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大规模的种族屠杀和血腥战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族群的冲突和对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在前现代或传统社会之中,诸如此类的冲突同样是比比皆是。譬如说,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族先民就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由此可见,族群的冲突和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常态。不过,在现代社会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在传统社会中,族群的冲突和对立虽然无处不在,但它本身并没有对既定的社会政治秩序构成根本的挑战,因此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所谓的族群认同并不是一个独立自在的问题,在大多数时候甚至根本不构成一个问题。传统社会相信,在族群之上,还存在着某种更高的、神圣的秩序,譬如“天”(中国)、“宇宙”(古希腊)、“上帝”(犹太教和基督教)或“真主”(伊斯兰教)等。从政治的层面来说,帝国(或其他准帝国的政体形式)就是这种神圣秩序的具体化身。作为一个具有“差序格局”的大一统政治秩序,帝国本身容纳了许多异质性的亚层次或低层次认同,诸如血缘、宗族、地域、阶层、人种和族群等。在这种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中,族群之间的差异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相对于帝国这一最高和终极的认同,包括族群在内的低层次认同也不具有多少紧迫性。但是,在现代社会,族群认同不仅变成了一个独立自在的问题,甚至变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这首先是因为,构成现代社会的政治实体不再是帝国,而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民族国家的核心当然不是国家,而是民族(nation)。根基论也叫原生论,代表人物是西尔斯(EdwardShils)、葛慈(CliffordGeertz)、伊萨克(HaroldP.Isaacs)与克尔斯(CharlesKeyes)等,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源于根基性的情感联系,这种族群情感纽带是“原生的”,甚至是“自然的”。对于个人而言,根基性的情感来自亲属传承而得的“既定资赋”(givens)。基于语言、宗教、种族、族属和领土的“原生纽带”是族群成员互相联系的因素,强调这些共同特征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原则,而且这样的原生纽带存在于一切人类团体之中,并超越时空而存在。对族群成员来说,原生性的纽带和情感是根深蒂固的和非理性的、下意识的。工具论也叫场景论,代表人物是德斯皮斯(LeoA.Despres)、哈尔德(GunnarHaaland)及柯恩(AbnerCohen)等。他们基本上把族群视为一种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与变迁。工具论认为族群认同是族群以个体或群体的标准特定场景的策略性反应,是在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权益的竞争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它强调族群认同的场景性、族群性的不稳定性和族群的成员的理性选择,强调在个人认同上,人们有能力根据场景的变迁对族群归属做出理性选择,认为认同是不确定、不稳定的,是暂时的、有弹性的,群体成员认为改换认同符合自己利益时,个体就会从这个群体加入另一个群体,政治经济利益的追求常常引导人们的这种行为。就族群认同理论中的根基论和工具论,中国学者对二者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解。一般认为,族群认同的产生,与其说是自觉,不如说是外人所区分的类别所致。而这种类别的创造是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特征,更与殖民地扩张存在密切关系。族群认同是人们与不同起源和认同的人们之间互动中的产物,地理上与其他人群完全隔离的孤立的小人群是不可能构成族群的,特定个体取决于社会情景而有着一些不同的族群认同;认同既可以是自己选择的,也可以是强加的,如政治社群对成员的归属感和共同目标的灌输。族群认同并非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我们”与“他们”,而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性的等级化的“我们”和“他们”类别。在这方面,孙九霞提出了族群认同产生的条件是族群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族群认同必须具有的要素。如所周知,构成族群有两大元素,一是血统,另一是以语文为核心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因此,族群认同感必须同时含有血统与文化两种成分。单凭血统而产生的族群认同是不完善、不牢固的,对于强化族群或国家的凝聚力,也不能产生持久的、可靠的作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都属于个体对整体的认同,但是二者除此共性之外,亦有差异。首先是认同的对象不同。族群认同的对象是“族群”。关于“族群”的内涵,马克斯·韦伯(MaxWeber)最早将其界定为“体型或习俗或两者兼备的类似特征,或者由于对殖民或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念的人类群体,这种信念对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一定关涉客观的血缘关系是否存在”。享有共同信念的人群因各自的神话、历史、文化属性、种族意识形态而互相区别。班顿(Banton)将族群界定为“具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种类”。著名学者郭洪纪则认为:“族群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神话、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它具有建基在种族、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一类的文化要素,以及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和非政治行为。族群作为某种共同体的象征符号,既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之有关的传统,包括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像神庙、仪式、教义等,又有怀旧母题及认同符号系统,像民族英雄、宗教领袖、效忠意识150以及草原、森林、山峦、族源地等。”与此相对应,国家认同的对象则是“国家”。关于“国家”的内涵,西塞罗将其定义为:“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在深入研究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类型国家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为国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定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应该说,国家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当在一个固定的领土范围内居住着一个人民(经常是同一族群或有共同的认同感),而在这个人民中又行使着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力时,便存在着国家。所谓人民,在过去,特别是在西欧,首先是指一个族群。在现代,则是指所有服从于一个主权权力的人民。它可以是一个族群,也可以包括若干族群。在国内政治的领域中,人民更多地是被定义为公民,即有权参加政治事务的人。这是一个法律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它超越了人们在经济地位、文化、职业上的不同,使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族群认同建立在血缘和文化基础上。他们强调文化原初情感的重要性。所谓原初的联系或情感指的是起源于被假定的传统。族群力量的获得来自族群共同的基本文化特质。这些基本的文化特质包括源自父母基因上的生物遗传,也就是个人生理上的特征,例如:肤色、脸部轮廓等;还包括经由所属家庭的中介而取得社会性的特征,例如:语言、国籍、宗教、历史及起源。这些原初的情感联系构成了身份与认同的基础。由于人类属于固定的族群共同体,由于遗传进化和血缘关系,族群总的来说是一种优先的、既定的而且是强有力的社会约束。族群联系具有逻辑和时间上的优先权,具有强制的力量和情感。族群约束压倒了其他的忠诚。这种源于血统的强烈认同感和团结一致的态度,即原生的认同,可能会产生一些障碍,妨碍甚至破坏国家建设的进程。国家认同则更多地建立在以宪法为准则的公民基础上,是确认自己国家归属的心灵性活动,是一种抽象性的、哲学性的思考。国家认同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政治共同体归属的确认以及个人对自己意欲归属的政治共同体有何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家认同是所有集体认同中最重要的认同。国家具有道德意义上的优越性。国家认同首先要有共同的连接基础,一种是血缘和历史记忆,一种是透过与他人共享某一公共空间或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体感。厄内斯特·勒南认为“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国家预设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到了现在便化约成一项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国家认同。”国家对不同的国民来讲,可能是族群国家,也可能是文化国家或政治国家。这三个层面通常会合在一起,但也可能以某一层面为主要依据。公民认同国家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类:族群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社会经济体制。国家认同相应地可以在这三个层面探讨: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从这个视角来看,国家认同当中实际上已经内在地包含着族群认同。由于族群与国家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认同取向,多族群国家有时会面临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状态(以下简称“认同失谐”),这种失谐状态的存在原因除了族群与国家固有的差异以外,还有经济与文化心理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经济不平等心理诱发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失谐。这种不平等心理既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存在,也有可能在经济水平较高的边缘地区存在。“族群认同被有意识地操作和应用于经济竞争中。”“族群组织实际上类似于一种政治组织,社会的相互影响和组织实质是双重现象,政客也是符号的人,族群性就是为特殊目的开发这种双重性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非主体族群的边缘化表现为它们传统的封闭性与自主性小型社会,被融入到更大的社会中而成为其边缘成分(主体族群和发达族群则处于更大的社会中心);表现为他们原先的自然经济开始转向商品经济,而在全国性的商品经济体系中他们的转型经济又处于依附的、不平等的地位。由于中心与边缘在经济地位上是相对不平等的,因此客观上容易滋生不满情绪而导致认同失谐。这种相对不平等与相对剥夺理论有关。相对剥夺理论强调并非是客观的不平等造成了族群心理失衡,而是一种挫折或相对剥夺的感觉,促进了认同失谐的发生。相对剥夺的感觉被界定为:人们认为其应该拥有的生活物质及条件之权利,与他们实际上所能得到或维持的生活物质及条件有着他们心理感觉上的相对差异。关于相对剥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有过很好的解释。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一般仅仅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和其他群体或个人比较它们的位置和命运,而且通常只在社会规模的意义上。尽管可能地位、物质和社会在绝对意义上都在进步,但它们还是很在意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它们的进步如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行为是部分成员或群体感受到挫败的结果,感受到它们遭到相对剥夺,在财富、地位、服务与权力竞争方面受到阻碍。根据这个观点,认同失谐是地区相对剥夺感的结果。这种认同失谐一般发生在典型的落后地区,有时也发生在经济水平比中心地区发达的地区,譬如西班牙的巴斯克和加拿大的魁北克。其次是文化心理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引发的族群失谐更多地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关于现代化,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人类逐步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并利用它来提高人均产出的一个过程”。社会学家则认为现代化包括“唤醒和激发大众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兴趣,认为人类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制于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直至目前才树立起的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等特征。其实,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同质的过程,它还具有分化的一面。现代化不仅不是造成同质,消解多元,而且正好相反,它时常造成异质和多元。“现代化的发展打破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社会的变迁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政治和文化的演进,虽然把更广泛的群体纳入中心领域,但同时又相当矛盾地产生了这些群体与中央的政治社会体制疏远的潜势,以及不可名状及与社会异常隔绝之感不断发展的潜势。而这些又随着他们参与中心领域期望的增高而更加强烈。然而,所有这些演进不仅造成了各种各样的解体局面,而且还增加了主要群体和阶层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因而又增加了他们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各种群体和阶层被纳入相对共同的框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加强,能够极大地增加它们之间的裂痕和冲突。不同的群体更加相互依赖和相互了解,不仅增加了他们之间冲突的范围和次数,而且还增大了其感受和强度。”一些族群在进入现代化阶段之际,不断感受到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从而产生对外来先进文化一体化的情绪化抗拒。强烈的族群认同也就自然成为宣泄痛苦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结果,为保持自身族群文化传统的纯洁性、连续性及优越感,形成了对族群同一性的强烈追求。“尽管多民族国家的中央政府力图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尽可能广泛的意义上传输给全体国民,但这种理想在中央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边缘地区总是难以实现……日后的外来因素即使在构成对边缘文化自下而上的危险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刺激,促进边缘地区民族集团采取相应的集团行动来保卫传统文化和地方惯例。”因此,伴随着现代化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族群民族主义并没有伴随着政治与经济发展而枯萎。实际上,高度的政治参与与迅速扩展的GNP常常在给予民族主义集团新生活的同时,使得他们更加寻求发展过程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民政局婚姻解除协议规范格式
- 2024年家居装修中介服务协议
- 2024专业外包工作人员劳动协议
- 2024年纺织用纱线采购协议
- 2024专业化成品油交易协议典范
- 2024个人贷款反担保协议典范
- 2024年度房产销售专属代理协议
- 文书模板-《产业园咨询服务合同》
- 定制化技术服务方案协议2024
- 2024年杭州劳务派遣服务协议样本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口算练习1000题及答案
- 2024年浙江建银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水痘护理课件
- 设立招投标代理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四年级家长会(-完整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PCBA工艺管制制程稽查表
- 临床实践教学设计临床病例讨论与分析
- 小学呼吸道传染预防课件
- 幼儿园教职工消防培训课件
- 《朱兰质量手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