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汇编:文言文_第1页
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汇编:文言文_第2页
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汇编:文言文_第3页
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汇编:文言文_第4页
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汇编: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汇编:文言文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稣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涌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节选自《韩非子·五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以圣人不期A修古B不法C常可D论E世之事E因G为之备。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文中意为适应要求,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B.择,文中意为选择,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的“择”意思相同。C.胜,文中意为承受,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胜”意思相同。D.伐,文中意为攻打,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治国必须有法,但法的制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变化,改变先王的法令。B.材料二中,作者指出历代圣人受百姓拥戴,是因为他们能针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做法,给百姓以幸福。C.两则材料均借寓言说理,“循表夜涉”讽刺墨守成规的人,“守株待兔”讽刺懒惰被动的人,生动形象而深入浅出。D.两则材料都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论证,观点鲜明,论据有力,层次清晰,善用类比手法,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14.两则材料中阐述的对待“先王之法”“先王之政”的正确做法,在今天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要概述。(3分)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①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材料二: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选自《淮南子·主术训》)【注】①于斧:渡口名。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指谋划、筹划、考虑,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相同。B.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浆”所指不同。C.楚荆,本是同一种树木两个不同称谓,楚人在此立国,故称荆国或称楚国,或荆楚、楚荆联称。D.不行,指不去做,其中的“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伍子胥认为吴王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后代君主无道,奸佞之人将至,恳请吴王明察。B.伍子胥奉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报复楚国,久久不肯撤兵,最终是一位曾经救过伍子胥命的渔者出面,才使伍子胥撤兵。C.范蠡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而伍子胥则认为范蠡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有不能离开的充分理由。D.子贡高度评价了伍子胥和范蠡,伍子胥能坚守忠信之道,范蠡能明察凶吉变化,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但对文种颇有微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2)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14.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2024年贵州高三下学期语文考前调研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二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丹阳人朱治尝为孙坚校尉,见袁术政德不立,劝孙策归取江东。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将兵千余人,骑数十匹,行收兵,比至历阳,众五六千。时周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将兵迎之,仍助以资粮。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策为人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繇与策战,兵败,走丹徒。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①,复除门户②,不乐者不强。”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丙辰,袁术表策行殄寇将军。策将吕范言于策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而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暂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便释祷,着袴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有删改)[注]①一身行:一人当兵。②门户:家庭。此指该家的徭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B.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C.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D.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区,“江”与《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江”字含义不同。B.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郭”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青山郭外斜”中的“郭”字含义相同。C.云集,形容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中的“云集”词义相同。D.阁下,对对方的尊称,在文中作为第二人称替代,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于正式场合的对话,语气庄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景讨伐樊能、张英多年未能取胜。孙策为了辅佐他,向袁术请求回江东。B.孙策性格仁厚,知人善任。因此,见过他的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愿为他效忠。C.刘繇败逃后,孙策在曲阿慰劳将士、减轻徭役,引得人们归附,威震江东。D.吕范自请兼任都督,帮助孙策治理军队。最终孙策答应了他,授给他符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2)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也。答案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10.BDF(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根据文意,本句断为: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11.B(3分)【解析】择,同释,舍弃、放弃的意思。12.C(3分)【解析】守株待兔的故事在材料二中是讽刺固守先王成法、不知随着时代变化而变通的人,指出做事不能死守已有经验,生搬硬套。13.(1)早先他们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凭借标记引导渡河的,可是现在河水已经变得更多了,楚人却仍按照先前的标记引导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4分。“向”“表”和“所以”各1分,句意1分)(2)这时有位圣人出现了,他在树上架木做巢而居以避免禽兽虫蛇的侵害,因而人们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王,称他为有巢氏。(4分。“作”“说”“王”各1分,句意1分)14.①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改革创新。②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事物的本质和关键。(3分。答到第①点,1分;答到第②点,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上为什么不效法先王之法?不是先王之法不好,而是因为不能效法。先王之法,经历了前代而流传下来,有人增益,有人损减,这怎么能够效法呢?即使人们没有损益,仍不可以效法。先王之法总是适应其时代需要的,时代不可能与法同行,所以即使先王之法流传到现在,仍然不能效法。所以应该舍弃先王的现成之法,而效法其立法的依据。先王制订法令依据是什么呢?先王制定法令的依据就是人,而我们自己也是人。所以细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细察今天就可以推知古代。古今是一样的,别人与我也是一样的。有道之人,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凭借近的推知远的,凭借今天推知古代,凭借所看到的推知所看不到的。楚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后来澭水猛涨,楚人却不知道,仍按照原来的标记在晚上渡河,淹死了一千多人,士兵的惊呼声如同大房屋倒塌的声音那么大。早先他们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凭借标记引导渡河的,可是现在河水已经变得更多了,楚人却仍按照先前的标记引导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今天的君上效法先王成法的情况,就与此相似。当今时代与先王之法已不相适合了,却偏要说这是先王之法而效法之,用这来治国,难道不可悲吗?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就会乱,遵守成法而不知变革就会与时代相背,违背时代、局面混乱都不能够治理好国家。世道变了,时代不同了,变法是适宜的了。材料二:上古时代,百姓少而禽兽多,人们忍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有位圣人出现了,他在树上架木做巢而居以避免禽兽虫蛇的侵害,因而人们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王,称他为有巢氏。上古的人们生食野果和蚌蛤,气味腥臊难闻,伤害肠胃,人们因此而多病。这时有位圣人出现了,他钻木取火让生食变成熟食以消解食物腥臊之气,因而百姓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因而亟和禹疏导了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因而商汤王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而居,钻木取火而食,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周时期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王、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那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是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来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他的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于是他就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死兔子,死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而他本人也被宋国人嘲笑。今天想要用先王的政策来治理当代的百姓,和守株待兔一样,都是愚蠢的做法。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EG11.A12.D13.(1)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吴,离开了楚国。(2)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14.①言国家安危之道。伍子胥直言国家之安危,体现了他对治理国家的道义。②言国君德行之道。伍子胥说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体现了他维护国君德行的道义。③言知恩图报之道。伍子胥说他功名显著,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体现了伍子胥知恩图报之道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昔者”是时间词作句首状语,其后可以停顿,故应在A处断开;“得”“贤”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甘心”作状语,修饰谓语“以贤之”,故应在E处断开;“之”作“贤”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应在G处断开;故选A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图”,指谋划、筹划、考虑;/料想。句意: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B.正确。“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用壶盛汤。句意:我就是于斧渡口那个施舍他人的渔夫。/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C.正确。D.正确。“行”,做;/行走。句意: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九岁时还不能行走。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但对文种颇有微词”错。原文是“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可见,子贡对文种并没有微词,他遗憾的是文种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难以显荣耀于后世。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归”,归宿;“因是”,因此;“去”,离开。(2)“同均”,相等;“于是之谓”,倒装句,正常句式为“谓于是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题目中“非道不言”意为: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即所说的话都符合道义。言国家安危之道。由原文“存无忘倾,安无忘亡”可知,伍子胥直言国家安危之道,体现了他对治理国家责任感。言国君德行之道。由原文“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可知,伍子胥说言国君德行之道。他说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体现了他维护国君德行的道义。言知恩图报之道。由原文“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可知,伍子胥言知恩图报之道。他感念吴王阖闾让他功名显著,念此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体现了伍子胥知恩图报之道义。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胥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施舍他人的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吴,离开了楚国。伍子胥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子贡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材料二: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2024年贵州高三下学期语文考前调研卷【答案】BDG(每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故选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故选A。【答案】(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受敌人侵犯。(每处1分)(2)“下”,谦恭地对待;“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为伍。(每处1分)【答案】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材料二: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二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题【答案】10.C11.D12.A13.(1)等到孙策到来,军队奉行命令,不敢进行掳掠,百姓于是大为欢悦,争着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劳孙策的军队。(2)不是这样的。(我)如今舍弃故乡来追随将军的原因,不是为妻子儿女(打算),(是)为了成就世间的政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袁术知道孙策对自己心怀不满,但由于当时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守在会稽,他认为孙策不一定能将他们击败,于是同意了孙策的请求,上表推荐孙策为折冲校尉。“曲阿”是地名,是刘繇占据的地方,“据曲阿”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会稽”是地名,是“在”的宾语,“王朗”为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定”意思是击败、平定,并不是后面“乃许之”的主语,中间应断开;“表”意思是上表、写奏章,上表的目的是“策为折冲校尉”,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长江;泛指民间。句意:就劝孙策返回故乡,去占据长江以东的地区。/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民间就为国君忧虑。B.正确。句意:各地官员弃城出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