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衔接点03物质的转化
鳖课程要求了求心中有n
初中要求了解常见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1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高中要求2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的常规转化路径:
3熟练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方法.(十大制盐法)
LJJ基础知识ssaa,BSSHM识体系
1.化学反应的类型
从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上分(四种基本类型1
非氧化还原反应
.原子数目不变
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
一.分子反应
,不可逆反应
从反应进行的程度分向逆反应
从反应的热效应分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在上图中所涉及的反应规律可简记为:
两条纵线通到底(七条规律)(1)~(7)
四条横线相联系(四条规律)(8)〜(11)
六条交叉成网络(六条规律)(12)~(17)
十七规律须牢记
纵向:
(1)金属+。2—1燃$△_(碱性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u+O2=2CUO
(2)碱性氧化物(可溶)+水T(可溶)
(3)碱(难溶)高温/(难溶)+水
CU(OH)2=2CUO
(4)酸+碱―盐+水
CU(OH)2+H2SO4=CUSO4+2H2O
(5)非金属+O2—点燃~>(酸性氧化物)
点燃
C+O2=CO2
S+O2=SO2
点燃
:
4P+5O2=2P2O5
(6)酸性氧化物(易溶)+水T(易溶)
C02+H2O=H2CO3
(7)酸(易挥发/难溶)-+水(易挥发/难溶)
H2CO3=CO2t+H2O
从纵向来看,金属一碱性氧化物一盐,其中金属元素相同。
非金属一酸性氧化物-酸(含氧酸)一盐,其中非金属元素相同。
横向:
(8)金属+非金属一
(9)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含氧酸)盐
(10)含氧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CaCO3==CaO+CO2T
(11)盐+盐一>两种新盐
交叉:
(12)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13)碱+酸性氧化物一盐+水
(14)酸+盐->新酸+新盐
H2CO3=CO2f+H2O
(15)碱+盐―新碱+新盐
(16)金属+酸-盐+H2T
Zn+H2so4=ZnSO4+H2T
(17)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Zn+H2sO4=ZnSO4+H2T
Zn+CuSO4=ZnSO4+Cu
以上十七条规律的应用:
(1)可预知某物质的性质。
(2)可知某物质的制法。如:(4)、(8)、(9)、(11)~(17)为盐的十种制法。
(3)已知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说明:
<1>,以上各规律为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某些物质有些规律要具体分
析,未必均适用。
例如:制取ZnCL的方法与制取CuS04的方法各有几种?(思考)
<2>此外,在物质的制取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规律,如:
对于盐+酸一新盐+新酸,有如下规律:
1强酸一>弱酸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稳定的(不易分解的)酸一不稳定的(另分解的)酸。
3高沸点(不易挥发的)酸―低沸点(易挥发的)酸。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溶性酸一>难溶性酸。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反应规律与反应类型的关系来看。
属于化合反应的有:规律⑴、(2)、(5)、(6)、(8)、(9)o
属于分解反应的有:规律(3)、(7)、(10)o
属于置换反应的有:规律(16)、(17)。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规律(4)、(11)、(12)、(14)、(15)。
规律(13)不属于任何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初中阶段不属于任何一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包括:
课堂小结
1.单质到盐的一种转化关系
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吧」碱1
酸或酸性氧化物网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
"M化关系,可以确定制取某类物质的可能方法。
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2酹।
减或碱性氧.物阊
1.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有无离子参与有无电子转移可逆反
应不可逆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I.
(1)(1)金属氧化物4Na+O2=2Na2O
(2)碱Na2O+H2O=2NaOH
(3)氧化物
(4)3NaOH+H3Po4=Na3Po4+3H2O
(5)非金属氧化物
(6)酸P2O5+3H2O=2H3PO4
(7)酸酊H2SiO3=H2O+SiO
横向:
(8)(无氧酸)盐
(9)Na2O+CO2=Na2c03
(II)NaCI+AgNO3=NaNO3+AgCl;
交叉:
(12)H2SO4+CUO=CUSO4+H2O
(13)2NaOH+CO2=Na2CO3+H2O
(14)Na2cO3+H2s04=Na2sO4+H2CO3
(15)2Na0H+CuS04=Na2SO4+Cu(OH)2i
J_CaCO3+2HCI=CaC12+H2O+CO2T
X.CaCO3+2HCI=CaC12+H2O+CO2t
工H2s。4(浓)+2NaC12Na2so4+2HCIT
@Na2SiO3+2HCl=H2SiO3l+2NaCI
占燃
CH4+2O2^=CO2+2H2O
占燃
C2H5OH+3O2^^2CO2+3H2O
△
C0+Cu0=CU+CO2
[正误判断]
(1)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2)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3)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4)Na2CO310H2O的风化属化学变化,NaOH的潮解属物理变化(
(5)臭氧变成氧气是物理变化()
(6)将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放入浓硫酸中属于物理变化()
(7)加热I2,固体从试管底部升华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8)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浓CuSC>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9)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10)用粕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1D“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12)“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1户(2)x(3)x(4)”(5)x(6)x(7)4(8)<(9)x(10)x(")”(12)4
[老师提醒I
(1)常见易混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金属导电、溶解、潮解、萃取、分液、蒸储、分储、挥发、升华、吸附:盐析、
渗析、焰色反应、物质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风化、同素异形体间的相互转化、脱水、变性、干储、显色反应、颜色反应、
钝化、煤的气化和液化等。
(2)原子核的变化(核裂变、核聚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经典例题从典例中见.能力
练点一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变化
1.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积淀。在下列古代发明和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孔明灯B.用树皮、棉、麻造纸
C.烧制彩陶D.淘黄金
【答案】D
【解析】孔明灯是利用物质燃烧产生的热能将灯放入高空,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不符合题
意。造纸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乂有化学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机物
逐渐被除去,无机氧化物之间进行反应生成硅酸盐类物质,涉及化学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形式存在,打捞起河里或湖里的淤泥后,用淘盘将
淤泥洗去,可以得到金,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项符合题意。
2.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
B、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
C、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
D、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
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3.《天工开物》记载:“凡蜒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
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破同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变化
B.沙子和粘土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碳酸钙
C.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D.粘土和石灰石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答案】C
【解析】
A项,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错误;
B项,B项,沙子的主要成分为SiCh,粘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错误;
C项,C项由“浇水转釉”可知浇水可变为青色,正确:
D项,D项,粘土为烧制砖瓦、陶瓷的原料,错误。
4.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下列古法造纸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A.煮模足火B.荡料入帘C.覆帘压纸D.透火焙干
练点二化学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用途
【答案】A
【解析】
A、“煮捏足火”是将造纸的原料竹子与石灰一起蒸煮,石灰与竹子发生化学反应,A正确;
B、“荡料入帘”是指将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中,并用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
帘上面,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覆帘压纸”是指将上一步的帘反覆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纸张,然后加木板重压
挤去大部分的水,属于物理变化,C错误;
D、“透火焙干”是指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5.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答案】B
【解析】
A项,CL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10,杀菌消毒,有化学变化;
B项,硅胶的内部为纳米级微孔结构,其表面存在大量粉基,通过分子间的相互引力,羟基
与空气中的水分子亲和,从而实现吸水,无化学变化;
C项,S0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达到漂白作用,为化学变化;
D项,蚊虫叮咬时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肥皂水呈碱性,可以和蚊酸反应,能够中和蚁
酸,为化学变化。
6.下列有关物质组成、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钠、钾合金(液态)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电材料
B.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苯
C.氮化硅、光导纤维、氧化铝陶瓷等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D.化学纤维是将合成纤维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高分子材料
【答案】C
【解析】
A、钠、钾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常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A错误;
B、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碳,B错误;
C、氮化硅、光导纤维、氧化铝陶瓷等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正确;
D、化学纤维是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
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D错误。
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azCh吸收C02产生。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B.C102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SiCh硬度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NE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答案】A
【解析】
A项,NazCh吸收C02产生0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正确:
B项,CIOZ具有氧化性,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不是还原性,错误;
C项,SiCh硬度大,与其制造光导纤维无关,错误:
D项,NH3易液化,液氨汽化时从环境吸收大量热,作制冷剂,与其溶于水无关,错误。
[练后归纳]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轻松训练通跑习,讯国88力
1.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A.BaCL-BaSC>4B.CuO—Cu(0H)2
C.NaOH^Na2SO3D.MgSO4TMg(OH)2
【答案】B
【解析】CuO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
2.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①金属单质②非金属单质③碱性氧化物④酸性氧化物⑤酸⑥碱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全部
【答案】D
【解析】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可直接反应生成盐,即①和②符合题意;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可
以直接生成盐,即⑤和③符合题意;碱与酸性氧化物也可以直接反应生成盐,即⑥和④也符
合题意。
3.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品H+。[而+出高或H
单质----2->@氧化/,4物----0->酸A或fr#碱+N-a-O-H-->HCI盐
A.FeB.Cu
C.SiD.C
【答案】D
【答案】A、Fe与O2反应生成Fe3O4,但FeK)4不能与水反应,故A错误:
B、Cu与Ch反应生成CuO,但CuO不能与水反应,故B错误;
C、Si与02反应生成SiCh,但SiCh不能与水反应,故C错误;
D、C与02反应生成CCh,C02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能与碱反应生成盐,故D
正确。
4.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图中物质
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选项XYZ()
AcoCO2H2CO3
CuCuOCU(OH)2
YZCaOCa(OH)CaCO
123
CuOCU(OH)2CuCl2
【答案】C
【解析】A项,H2cCh不能一步转化成CO;
B项,CuO不能一步转化成CU(0H)2;
C项,CaO与水反应生成Ca(0H)2,Ca(0H)2与CO2反应生成CaCCh,CaCCh加热分解生成
CaO;
D项,CuO不能步转化成CU(OH)2,CuCb不能一步转化成CUO。
5.下列物质的转化中,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A.Fe—>Fe304B.C—>CO2
C.CaO—Ca(OH)2D.S—SCh
【答案】D
【解析】Fe在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FesCM,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C在空气中燃烧能够
生成C02,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CaO和反应生成Ca(0H)2,能通过一步化学反
应实现;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SCh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
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CaCOb、Ca(HCOj)2,Cu2(0H)2cO3都属于碳酸盐
B.盐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蓝矶(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0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答案】B
【解析】纯碱属于盐,B错误。
7.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实现的是()
A.Na2cCh—NaOH
B.CuO—CuCb
C.CaCCh—CaO
D.FezCh—Fe(OH)3
【答案】D
【解析】Na2CO3+Ba(OH)2=BaCO3;+2NaOH,CuO+2HC1=CUC12+H2O,CaCOjCaO
+CO2T,FezCh-FeCbTFe(OH)"D项符合题意。
8.有CuO、Fe、H2、Ba(OH)2溶液、K2cCh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七种物质,在常温
下两种物质两两间能发生的反应最多有()
A.4个B.5个
C.6个D.7个
【答案】C
【解析】CuO+H2so4,Fe+H2so4,Ba(OH)2+H2SO4,Ba(OH)2+K2CO3,K2cCh+H2so4,
NaOH+H2so4。
9.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于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氢氧化钾的流程如下:
草木灰(K2c。3)
煨烧
贝壳(CaC03)——"生石灰(CaO)--KOH
水
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是
CaCO3CaO+CChf(分解反应);
CaO+H2O=Ca(OH)2(化合反应);
Ca(0H)2+K2cO3=CaCO31+2KOH(复分解反应)。
10.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cCuOccH20八cCa(OH)*八八高温2
C-—汩)CC)2---->H2c。3---->CaCCh----->CCh
iwjinn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答案】选D
【解析】该转化关系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C+2CUO2CU+CO2T.CO2+H2O==H2CO3,H2CO3
+Ca(OH)2=CaCO,4+2H20,CaCChCaO+CChT,反应类型分别为置换反应、化合反应、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1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之间不可能是()
A.盐和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和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碱性氧化物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只能生成一种物质,选项B不可能。
11.酸式盐是盐中的一类,可看作是多元酸中的氢离子未被完全中和所得到的盐,常见的有
NaHCCh、NaHSO4>KH2P。4等。已知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
NaH2PCh,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3P。2属于二元酸
B.H3PCh属于三元酸
C.NaHzPCh属于酸式盐
D.NaH2P。2属于正盐
【答案】D
【解析】H3P02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NaHzPCh,故H3PO2为元酸,NaH2P。2属于正
盐。
12.按一定的特点或规律对物质进行分类,为化学学习与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下列各组物
质中,按“氧化物一酸一碱一盐''顺序排列的是()
A.COHNO3NaOHKNO3
B.CO2H2CO3Na2cO3Ca(HCO3)2
C.H2SO4HC1Mg(OH)2MgCb
D.S03NaHCChNaOHNa2sO4
【答案】A
【解析】CO属于氧化物,HNC>3属于酸,NaOH属于碱,KNCh属于盐,A正确;Na2CO3
属于盐,不属于碱,B错误;H2s。4属于酸,不属于氧化物,C错误;NaHCCh属于盐,不
属于酸,D错误。
13.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因为发生了碘的升华现象
B.“熬胆矶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发生的均为物理变化
D.“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A.日照香炉生紫烟”描述的现象中,“烟”此处实为雾,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的丁达尔效
应象是紫烟,与碘的升华无关,故A错误;
B.“熬胆帆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硫酸铜和铁的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单
质铜,故B正确:
C.绳锯木断是属于形状变化是物理变化,水滴石穿过程中,水中的碳酸与碳酸钙发生化学
变化,所以涉及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玉不琢不成器”只描述了玉石的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4.(2021•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
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a(OH)
A.图1中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B.图H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同一反应
D.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
【答案】B
【解析】
A.图I中物质是H2O、H2O2、02都由分子构成,正确;
B.图n中的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反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具有可燃
性,错误;
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CO2+Ca(OH)2=CaCO3j+H2O,正确:
D.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正确。
故选B。
15.(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下列物质有给定条件下的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HCI
A.Fe2O3—Fe.>FeCl3
B.H2O2—H2—H2O
HCI
C.CaCl2溶液〈A->CaCOj..>C02
D.CuSCh溶液Fe〉Cu_2t_4CuO
【答案】D
【解析】
A.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不是氯化铁,不能一步实现,A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的是氧气和水,不能生成氢气,B错误;
C.由于盐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所以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不能生成碳酸钙沉淀,C
错误;
D.铁比铜活泼,故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D正确:
答案选D。
16.(2021•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
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一”表示一种物质
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A.NaOH,C11SO4,Na2cO3B.KOH,HNO3,K2cO3
C.Ba(OH)2,CuSO4,CuOD.NaOH,HCLBa(NO3)2
【答案】B
【解析】
A.CuSO4和Na2cO3都属于盐,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KOH和HNO3能反应,HNO3和K2cCh能反应,硫酸和KOH、K2cO3、Zn也能反应,
硫酸可以与硝酸钢反应生成硝酸,故B符合题意;
C.CuSCM和CuO不能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HC1与Ba(NO3)2不能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o
17.(2021・云南师大附中高一专题练习)如图中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箭头表示
物质之间可以向箭头方向一步转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若X是H20,则Z可能是Ch
C.若X是。2,则Z可能是C02
D.若X是C02,则Z可能是H2cCh
【答案】B
【解析】
A.若X是S02,则ZuJ能是氧气和硫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
生成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可以实现转化,故A正确;
B.若X是HzO,则Z可能是02,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水无法转化为一种物质,且能
生成氧气,故B错误;
C.若X是02,则Z可能是C02,二氧化碳与水通过光合作用可得氧气,碳与氧气不完全
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可得二氧化碳,故c正确;
D.若X是CCh,则Z可能是H2c0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生成碳酸,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实现转化,故D正确;
故选Bo
18.(2021•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一开学考试)I、硫酸和盐酸既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它们水溶液的pH都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它们都能除铁锈,写出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反应。
(4)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o
n、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5)A中的试管(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
(6)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
(7)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
的现象。
(8)在A、B、C中Ca(0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用A、B、C和“>”、
表示)
【答案】(1)小于
(2)Fe2O3+6HCl=2FeCh+3H2O
(3)中和
(4)浓盐酸
(5)不能
(6)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引起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
度升高、有氢氧化钙晶体析出而产生浑浊。
(7)会
(8)A>B=C
【分析】
(1)它们都属于酸、水溶液的pH都小于。
(2)它们都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铁盐和水、因此能除铁锈,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b+3Hq。
(3)它们都属于酸,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中和反应。
(4)浓硫酸难挥发。浓盐酸易挥发,在空气中能形成白雾。故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
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浓盐酸。
(5)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得多、浓硫酸稀释时会大量放热。若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出
现酸液飞溅现象、很不安全。则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
(6)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浓硫酸稀释大量放
热引起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钙晶体析出而产生浑浊。
(7)镁和盐酸发生反应产生氯化镁和氢气、是放热反应。因此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
和稀盐酸,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
(8)从A到B的过程中,澄清石灰水中水分不变、而有晶体析出,因此B中澄清石
灰水的质量分数变小;一段时间以后,温度下降、恢复常温,但是B和C两份溶液的成分
没有改变,因此两者的质量分数相等。则:在A、B、C中Ca(0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关系是A>B=Co
19.现有Ca(OH)2、Na2cCh、BaCL、NaOH、盐酸、稀硫酸六种溶液,它们存在如图所示的
相互反应关系,图中每条线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入图中相应
的六个方框中。
【答案】
【解析】由稀硫酸与4种物质反应,但和盐酸不反应,Na2cCh也与4种物质反应,但和NaOH
不反应;根据Ca(OH”能与3种物质反应和BaCL只能与2种物质反应,可确定题述六种溶
液的位置。
20.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些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反应时可以生成盐,某同学构建
了如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图。
(1)请任写一种符合图中组合⑥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要求组合⑥不能与图中已有组合重
复):。
(2)用面粉制作馒头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设其化学式为HR,R表示有机酸根成
分,若在蒸馒头前加入小苏打,则蒸好的馒头有很多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且无酸味。请写
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所对应的是图中的哪种组合?。(从①〜⑩中选序号填入)
(3)Fe3O4可看作由FezCh和FeO组成。请写出Fe3()4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l)Fe+CuSO4=FeSO4+Cu(答案合理即可)
(2)HR+NaHCO3=CO2t+H2O+NaR①
(3)Fe3O4+8HCl=2FeCb+FeCb+4H;Q
(或FeOFe2O3+8HCl=FeC12+2FeC13+4H2O)
【解析】
(1)组合⑥可以是盐十金属,也可以是盐十非金属等其他合理组合,只要是化学方程式合理
且正确都可。
(2)碳酸氢钠与HR反应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NaR(R的化合价是一1价),属于盐与酸发
生的复分解反应。
(3)根据Fe3O4的化学式也可以写成FeOFezCh,所以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氯化亚铁,
所以化学方程式为Fe3O4+8HCl=2FeC13+FeCl2+4H2O或FeO-Fe2O3+8HCI=2FeCh+
FeCl2+4H2O1,
21.在稀硫酸、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生石灰、一氧化碳、纯碱、铁片和木炭粉9种物质
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给①〜⑤选择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
(1)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①;②;③;④;⑤,
(2)写出下列物质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和②;
②和④;
②和⑤;
③和④»
(3)“盐⑤”与二氧化硅(SiO»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盐和一种新的非金属
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l)FeH2SO4CO2CaONazCCh
(2)Fe+H2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射频设备协同感知及抗干扰技术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家电产品质量检测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货物托运合同模板汇编2篇
- 汽车行业会计工作总结
- 小学安全你我他主题班会
- 网站开发工程师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反担保协议范本(智能合约技术)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中心个人住宅带车位买卖合同3篇
- 0718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第五期局长班-北京
- 钢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中小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与膳食经费优化方案
- 药学技能竞赛标准答案与评分细则处方
- 第15届-1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含答案
- 2025届高考英语 716个阅读理解高频词清单
- 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点)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共3套)
- 月结合同模板
- 上海市黄浦区2024年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竖式计算100道
- DB11T 1322.94-2024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94部分:救助管理机构
- 报建协议书模板
- 汽车配件购销合同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