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中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广东省东莞市四中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勇于求真的诚意。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4.文章第二部分多处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说,请依据文本,简要概述。
5.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答案】1.B
2.B
3.A
4.①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②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③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④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⑤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
5.①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②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③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第一个写诗的人"错,原文是“第一位诗人”,选项偷换概念;
C.“创造了"错,原文只说楚辞“支配”(影响)了唐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
D.“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错,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的理性,而在于“哲理的感情"。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逻辑错误,因果关系于文无据,原文“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大小没有与作品作比较。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可知,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
结合“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可知,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
结合“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可知,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
结合“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可知,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
结合“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可知,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可知,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
结合“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可知,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
结合“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可知,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自在
贾平凹
①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了,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娘生我在山地,她去田里劳作的时候,我就从门槛里爬出去了,自然在召唤着我:去水溪边看见我一张很脏的脸,在草丛里吹一朵有着无数的小伞的蒲公英,虽然不像海边孩子的身上有一层发白的水锈,但却是满头的草叶,常常是娘回来,我已睡卧在了菊花架下。所以我说,我爱大海,大海却不是我的母亲,她没有给我五趾分开的脚,那弄潮的船上我站得稳吗?但我却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间草间的一块石头,它见光有彩,临风响动,顽愚的形状里包含着金、银、铜、铁的灵性,空空寂寂地待在野外,却是多么富有天地自然之乐啊!
②我曾经想,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会出现一种怎样可怕的情景呢?当然,世界上也绝对不能尽是山石。到大海观潮,进深山赏林,世界才是和谐的一统,人的兴趣才是多变的丰富。宇宙之中,万事万物,既能生存,便有赖以生存的价值。一棵树木,千万片叶子,都是叶子,却一片不同一片,能说出哪一片重要吗?纵然是苍鹰,可揽天下雄风;是凤凰,可集天下色彩。但要是歇栖下来,也不过只是占一根树枝呢。
③陕南的地方,常常有这样的事:一条河流,总是曲曲折折地在峡谷里奔流,一会宽了,一会窄了,从这个山嘴折过,从那个岩下绕走,河是在寻着她的出路,河也只有这么流着才是她的出路。于是,就到了大批游客。当今游客,都是进山要观奇石,入林要赏异花,他们欣赏那岩头瀑布的喧哗,赞美那河面水浪的滚雪,总是不屑一顾那河流转变的地方。是的,那太平常了,在山嘴的下边,是潭绿水,绿得成了黑青,水面上不起一个水泡,不泛半圈涟漪。但是,渔夫们却往那里去了。他们知道,那瀑布的喧哗,虽然热闹,毕竟太哗众取宠了;那翻动的雪浪,虽然迷丽,但下边定有一块石头,毕竟太虚华轻薄了;只有这潭水,投一块石子下去,咚响得深沉,近岸看看,日光下彻,彩石历历在目,水藻浮出,一丝一缕如烟如气,探身而进,水竟深不可测,随便撒一网去,便有白花花烂银一般的鱼儿上来。
④小时候,我常在这样的湾水边钓鱼,我深深地知道她的脾性。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里蛟腾鱼跃;谁能说她不是山中河流的真景呢?湾水并不因被冷落而不复存在,因为她有她的深沉和力量,她默默地加深着自己的颜色,默默蓄积着趋来的鱼虾,只是一年一年,用自己的脚步在崖壁上走出自己一道不断升高的痕迹。终有一天,她被人们知道了好处,便要来赤身游泳,潜水摸鱼,夜里看月落水底的神秘,雨后观彩虹飞起的美妙。湾水临屈而不悲,赏识而不狂,大智若惠,平平静静,用什么也不可能来形容她的单纯和朴素了。
⑤这些年里,我走了不少地方,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但我却常常低头便思起了故乡。故乡,虽然贫穷,但却有真山真水的自然元气。那草木见过吗?密密的不能全叫出它的名目;那虫鸟见过吗?奇形怪状,不能描绘出它的模样。信步到山林去,洼地去,常常就看见那石隙里渗出一泓泉水,或漫竹根而去,或在乱石中隐伏。做孩子的去采蘑菇,渴了,拣着一片猪耳朵草的地方用手挖挖,一有个小坑儿,水便很快满了,喝下去,两腋上津津生凉风,却从不曾坏了肚子。如若夜里做游戏,在地下挖个坑儿,立即便出现一个月亮,遍地挖坑,月亮就蓄起一地哩。这地方,撒一颗花籽长一棵鲜花,插一根柳棍生一株垂柳,城里有吗?城里的报时大钟虽然比老家门前榆树上的鸟窠文明,但有几多味呢?我最看不上眼的,是那么高高的薄壳大楼凉台上,一个两个小瓦盆里植点花草,便自命热爱生活,又偏偏将花草截了直杆,剪了繁叶,让其曲扭弯斜,而大讲其美!
⑥去年初春,我又回到老家去。家却搬了地方,再不是那多泉的川沟,而住在了大坡原上;吃水要挑了桶去远远的林子里。我便提议打口井了。我没有请风水先生,我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我看了地势,便在前院里打起井来。打呀,打呀的,先还使得上劲,愈打愈是困难,一笼笼土吊上来,但是,就有了一个大石层,无论如何也搭不出个缝儿来。我泄气了。邻家人劝我到他们院里去打,说那里风水先生看了的,肯定有水;但我怎能把井打在他家院里?我又在后院开始另打井。在那井坑里,打了五天,又打了十天,已经是十丈深了,还是没水,村里人尽在耻笑起来,我只是打我的。那黑黑的世界里的苦作,那是孤孤的寂寞的生活。终有一天,毕竟那水是出现了,虽然不大,但我是多么高兴呢!我站在井底,看着井口,如圆片明镜一般,太阳的光芒在那里激射,突然似乎有了响动,愕然大惊,我声小,那声也小,我声大,那声也大,我明白那是地心的回音,笑起来,满井里都是哈哈哈的大笑不止。
⑦这井打成了,这是属于我家的。天旱,那水不涸;天涝,那水不溢。狂风刮不走它,大雪埋不住它。冬天里,在井中吊着桶子而不冻坏;夏天里,吊着肉块而不腐烂。我知道地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我虽然只能得到这一井之水,但却从此得到了永恒之源。我庆幸在我家的院子打了这口井,但我知道这井还浅,还小,水还不大,还要慢慢地淘呢。
⑧乡村的夏夜,实在热得难熬,人们都在场畔上乘凉闲话:你一句,他一句,天一句,地一句,一直可以到深夜。谁都听了,谁却也说不上说了些什么,但是满足了,最满足的却是本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虽然表达了对雄壮海景的向往,却更真实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山地。
B.作者欣赏故乡湾水的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以此表达对城里人自命不凡的嘲讽。
C.作者打井不请风水先生,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传达他对本色自然的尊重。
D.作者以乡间乘凉闲话收尾,展现人与天地自然自在共处的场景,揭示了主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缘景生情,叙述了自己重回故乡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由景及物及事及人。
B.第③段“日光下彻”等句化用《小石潭记》的句子,描绘看似寻常却深沉的水潭,引人遐思。
C.第⑥段写打成井后“我"与井的“互动”,句式上的自由突显出“我"的自在、舒畅情绪。
D.文章使用对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注重语言锤炼之美,同时整句与散句结合,典雅灵动。
8.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有“真景”“真山真水"?
9.分析本文由“羡慕大海”到“思考大海"到“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大海”这样构思的好处。
【答案】6.B
7.A
8.①故乡的景带有自然元气,是真实、本色、不矫饰的。②故乡的景有真境界:宠辱不惊,大智若愚;默默积蓄,深不可测;单纯朴素。③故乡的景让人感到源自本真的满足与自在。④故乡与“我"血脉相连,“我”在故乡才能感受到可贵的本真之乐。
9.①在内容上呈现了我刚开始羡慕而不得,到最后终得“自在"的整个心路历程,行文曲折有变化,摇曳生姿。②情感逐层升华,从感性的羡慕但又本能地热爱故乡,到理性的思考,到最后回归故乡体悟并获得“自在”,更深层次地勾连了“根"与“本我”的关系,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③从羡慕大海的自在但更爱故乡的“自然元气",到明白万物皆有其美的一面,再到感悟要从本我中找寻到自在,不断丰富文章的主旨。④结构上以“大海”串联全文,层层递进,又能前后呼应,结构圆满精巧,耐人寻味。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构思的把握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对城里人自命不凡的嘲讽"错误。并未表达对城里人自命不凡的嘲讽,而是借故乡自然的花草与城市楼台的盆栽对比,表达对城里人失了自然本色的嘲讽。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本文缘景生情,叙述了自己重回故乡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错误。本文并非缘景生情,也并不是叙述自己重回故乡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而是围绕“自在自然"这一核心话题展开思考议论。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故乡,虽然贫穷,但却有真山真水的自然元气。那草木见过吗?密密的不能全叫出它的名目;那虫鸟见过吗?奇形怪状,不能描绘出它的模样。信步到山林去,洼地去,常常就看见那石隙里渗出一泓泉水,或漫竹根而去,或在乱石中隐伏。做孩子的去采蘑菇,渴了,拣着一片猪耳朵草的地方用手挖挖,一有个小坑儿,水便很快满了,喝下去,两腋上津津生凉风,却从不曾坏了肚子。如若夜里做游戏,在地下挖个坑儿,立即便出现一个月亮,遍地挖坑,月亮就蓄起一地哩。这地方,撒一颗花籽长一棵鲜花,插一根柳棍生一株垂柳,城里有吗?”可知,故乡的景带有自然元气,是真实、本色、不矫饰的。
由原文“湾水临屈而不悲,赏识而不狂,大智若惠,平平静静,用什么也不可能来形容她的单纯和朴素了"可知,故乡的景有真境界:宠辱不惊,大智若愚;默默积蓄,深不可测;单纯朴素。
由原文“终有一天,毕竟那水是出现了,虽然不大,但我是多么高兴呢!我站在井底,看着井口,如圆片明镜一般,太阳的光芒在那里激射,突然似乎有了响动,愕然大惊,我声小,那声也小,我声大,那声也大,我明白那是地心的回音,笑起来,满井里都是哈哈哈的大笑不止”可知,故乡的景让人感到源自本真的满足与自在。故乡与“我"血脉相连,“我”在故乡才能感受到可贵的本真之乐。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构思的把握能力。由原文“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了,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可知,文章开篇写到“我”对大海的羡慕而不得。由原文“我知道地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我虽然只能得到这一井之水,但却从此得到了永恒之源。我庆幸在我家的院子打了这口井,但我知道这井还浅,还小,水还不大,还要慢慢地淘呢"可知,文章结尾写到自己打了一口井,于是得到了永恒之源,因为“我”知道地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所以在内容上呈现了我刚开始羡慕而不得,到最后终得“自在"的整个心路历程,行文曲折有变化,摇曳生姿。
本文开篇写到自己非常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这种羡慕其实是一种感性的羡慕。但是自己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草间的一块石头,爱那里的河流。这些年里,自己走了不少地方,但是却常常低头便想起了故乡。自己回到老家,在自己的家里打了一口井,是属于自己家的一口井,虽然只能得到这一井之水,但是从此得到了永恒之源,因为“我"知道地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所以本文情感逐层升华,从感性的羡慕但又本能地热爱故乡,到理性的思考,到最后回归故乡体悟并获得“自在”,更深层次地勾连了“根"与“本我”的关系,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
本文开篇写到自己非常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作者羡慕大海是因为大海的自在,但是这些年里,“我"走了不少地方,但是却低头思念故乡,因为故乡虽然穷,但却有真山真水的自然元气。作者认为如果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是一种可怕的情景,宇宙中,万事万物,既能生存,便有赖以生存的价值。作者回到家乡之后,要在院子里打一口井,但是作者打井并不请风水先生,因为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从而表现出对本色自然的尊重,在本我中寻到自在。所以本文从羡慕大海的自在但更爱故乡的“自然元气”,到明白万物皆有其美的一面,再到感悟要从本我中找寻到自在,不断丰富文章的主旨。
本文开篇写到自己对大海羡慕却不得,最后因为一口井,的带了永恒之源,知道地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海。在结构上以“大海"串联全文,层层递进,又能前后呼应,结构圆满精巧,耐人寻味。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递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回:“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续率兵十万三道技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B.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C.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D.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
B.楼橹,古代供守兵嘹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
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
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
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②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
【答案】10.C
11.D
12.A
13.①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
②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
14.①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②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③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公孙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势力更加强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失,不记别人的善行,连一丁点怨恨也要报复。对于有声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会用律法陷害,对有才能的人,也一定设法压制使其处于困窘的环境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和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仗势侵夺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们。
在这之前,有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公孙自认为易县正是童谣所说的位置,于是就把军队迁居到易县驻扎,还环城挖掘十多道壕沟,在沟里修建高大土丘,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上木楼。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兵法上说:百尺高楼,不可进攻。现在我的军队各营壕沟、箭楼几十重,积累存粮三百万斛,吃光这些粮食,足以等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了。”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冬季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击公孙瓒不能取胜,就写信给公孙瓒,想解除怨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理睬,反而增修防御工事。在这之前,公孙瓒的别将有被敌人包围了的,公孙瓒都不去援救,还说:“如果救了这一个人,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不肯努力奋战了。"等到袁绍大军攻来,公孙瓒南境的一些别营,自己估计坚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没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的军队一路直抵易县城门,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各位首领求援,并想亲自率领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的兵众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关靖劝谏说:“现在您的将士,没有不怀离散之心的,之所以还能固守,是因为顾念家中老幼都住在这里,而且依靠将军在此主持大局的缘故。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易京的陷落,便随即到来了。”公孙瓒这才停止了行动。袁绍大军逐渐加强攻击,公孙瓒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春季三月,黑山首领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兵众分三路援救易京,军队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告诉他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约定举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夹击。袁绍的巡逻兵截获了这封书信,袁绍便派兵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战,袁绍埋伏的军队突然袭击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继续坚守。袁绍便让士卒挖地道,一直凿到公孙瓒所住的楼下,点火烧木柱,城楼就倒塌了。公孙瓒自知必定不能幸免了,便勒死姊妹妻子儿女,然后纵火自焚。关靖叹息说:“我先前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突围,未必不能成功。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
“或可使绍自退”是兼语句,故应在“自退"作“绍”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B;
“后"作主语,“无镇重”作谓语,故应在主语前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A.正确。
B.正确。
C.正确。“瓒众日蹙",句意:公孙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蹙,皱眉。句意:眉毛仿佛笼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透着欢喜又透着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叫人看不清楚。
D.“赍,指‘携带’"错误,两个“赍”字意思相同,都是“赠送、送给"的意思。句意: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唯有易县可以避世”错误,原文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可见,童谣是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并没有点明“唯有易县"可以避世,是公孙自认为是易县。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衣冠”,士大夫;“以",认为;“当贵”,应当享受富贵;“谢",感谢。
(2)“陷”,使……陷入危难;“同其难",与……共同患难;“岂……乎”,怎么……呢;“独生",独自逃生。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概括出: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
根据“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概括出: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
根据“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概括出: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寒食①书事
[宋]赵鼎②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③。
汉寝唐陵无麦饭④,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一说前一天),寒食节,据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②赵鼎:字元镇,因反对与金议和,被贬广东。③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④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饭,用于祭祀。
[双调·折桂令]寒食新野道中
[元]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①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②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①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②髻双鸦:即双髫,髻色黑如鸦羽,称鸦髻。
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诗首联写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插上柳枝,这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
B.卢曲开篇写柴门边的犬吠,茅屋上的燕语,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
C.两首作品都写到乡村人事,赵诗借典故写村民举家上坟,卢曲以发色不同写人物情态。
D.两首作品中“不管暮笳"的醉卧者和少女眼中“马上哦诗”者这两个人的情感截然不同。
16.这两首作品中,“梨花"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赵诗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卢曲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错,不是“物物相争、各显其能",而是“物物相融,各安其位”的天然画卷。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赵诗中,“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意为: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诗人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此次郊游所得: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可见诗人借助梨花盛开与王陵无人祭祀的对比,表达了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卢曲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意为: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曾在《赤壁赋》中以剪影般的“,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曹操豪迈英武、文武双全的风姿。
(2)以流水比喻时光流逝,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屈原在《离骚》中也有类似表达“___,___”。
(3)“鹿"常被古人写进诗中,或表示寄托,或暗示隐逸,或为尚贤,或为宁静,如“,____________”。
【答案】(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酾"“槊”“汨"“呦”“崖"“溪”。
故答案为:(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____。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____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____,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20.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意象,写一组排比句。
【答案】18.精美绝伦;与众不同/出人意料;萍水相逢
19.A
20.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该句“不过……就将……"的关联词可知,张岱的文章虽短,却能写得极为精准、生动,故可填:精美绝伦。“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②根据该段最后“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可知,此处文人的行为应该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或不会去做的。故可填:与众不同/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与其它人不一样。“出人意料":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③后文“倾盖如故”指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而根据转折关联词“却"可知,前面应该强调“新认识”这一条件,故可填:萍水相逢。“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格调峻洁清冷,意境悠远。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
B.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表达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意境凄苦。
C.这首诗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意境迷茫凄清。
D.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意境热烈、欢快、温馨。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语段结尾选用了西湖雪的意象,句式表达为“西湖这一……,就这样……了四百年”的结构。而根据张岱《湖心亭看雪》以及语段中提及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可知,可用长堤、湖心亭、余舟分别去替代雪进行仿写,且可以用“痕”“点"“芥”作为量词分别去形容这三个主体。
故可仿写为: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通灵玉之于贾宝玉一样,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历来的画家对此多有描绘,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____。
原著第八回,金锁第一次露面是宝玉央求宝钗赏玩她的金锁:“宝钗被缠不过……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作者写得十分清楚,宝钗并非直接从脖子上取下金锁。设想一下,____,宝玉又怎会从未见过,毫不知情呢?宝钗的性格是藏愚守拙,不露圭角。第五十七回宝钗见岫烟裙上系着碧玉佩,因说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
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____,甚至还要着重描绘。《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此时画家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让观者一目了然。这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对画面处理的主观能动性,即“误读”及“重构"的行为。
21.有人说,末段中加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对全段意思表达没有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有影响。画家“无意识”地显露金锁是对作品的“误读",“有意识”地显露则是有意对作品的“重构";这部分内容对段首设问进行了回应,使全段意思前呼后应,表达更加流畅。
22.项上并未外戴金锁;如果金锁天天挂在衣外;很难放弃“金锁”标志(自然要画出金锁)
【知识点】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表达内容的角度看,从“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可知,画家“无意识"地显露金锁是对作品的“误读”;而从“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让观者一目了然"可知,“有意识”地显露则是有意对作品的“重构"。
从语段结构的角度看,“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与段首的设问“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甚至还要着重描绘"构成了呼应,使语段结构更为严谨,使表达的意思更加流畅有力。可见,如果删去加波浪线的部分会对表达有影响。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推断①处是说宝钗的形象并没有外戴金锁,可以填入“项上并未外戴金锁"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推断②处的假设是说如果金锁经常戴在衣服外面,宝玉应该看得到,可以填入“如果金锁天天挂在衣外”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甚至还要着重描绘”,推断③处是说作为读者的画家会着重描绘宝钗的标志——金锁,可以填入“很难放弃“金锁"标志(自然要画出金锁)”之类的内容。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林漫画"作品,有改动)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漫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
漫画中,一个人用铲子挖好深坑,将一箩筐不良情绪表情包丢弃进坑里,准备埋掉不好的情绪,在漫画的下面配上文字“与其埋怨,不如埋了怨”。抓住关键词“埋怨"和“埋了怨”,“埋怨"的是指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导致了不好的后果给予直接的指出和批评,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指个人的不良情绪,比如:愤怒、伤心、无奈、哀怨等等。“埋了怨”中的“埋"是丢弃、埋葬的意思,“怨”即不良情绪,“埋了怨"即寻找解决的办法寻找突破口,要由内驱力,向自身寻求解决之道,比如: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作为等。题目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当先描述漫画内容,由漫画内容引出来的思考进行延伸分析。
行文构思上,应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与其埋怨,不如埋了怨。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应计较于一时得失,埋怨于眼前困境,而应在困境中找到突围口。二、减少埋怨,保持热爱,对生活要有自得其乐的态度。三、有一颗宽容的心,努力生活,不惧怕生活中的困苦。
立意:
1.当你停止抱怨时,你会收获让你意想不到的快乐。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3.与其抱怨,不如宽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观点要明确,最好不要持中立态度。
1/1广东省东莞市四中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勇于求真的诚意。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4.文章第二部分多处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说,请依据文本,简要概述。
5.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自在
贾平凹
①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了,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娘生我在山地,她去田里劳作的时候,我就从门槛里爬出去了,自然在召唤着我:去水溪边看见我一张很脏的脸,在草丛里吹一朵有着无数的小伞的蒲公英,虽然不像海边孩子的身上有一层发白的水锈,但却是满头的草叶,常常是娘回来,我已睡卧在了菊花架下。所以我说,我爱大海,大海却不是我的母亲,她没有给我五趾分开的脚,那弄潮的船上我站得稳吗?但我却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间草间的一块石头,它见光有彩,临风响动,顽愚的形状里包含着金、银、铜、铁的灵性,空空寂寂地待在野外,却是多么富有天地自然之乐啊!
②我曾经想,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会出现一种怎样可怕的情景呢?当然,世界上也绝对不能尽是山石。到大海观潮,进深山赏林,世界才是和谐的一统,人的兴趣才是多变的丰富。宇宙之中,万事万物,既能生存,便有赖以生存的价值。一棵树木,千万片叶子,都是叶子,却一片不同一片,能说出哪一片重要吗?纵然是苍鹰,可揽天下雄风;是凤凰,可集天下色彩。但要是歇栖下来,也不过只是占一根树枝呢。
③陕南的地方,常常有这样的事:一条河流,总是曲曲折折地在峡谷里奔流,一会宽了,一会窄了,从这个山嘴折过,从那个岩下绕走,河是在寻着她的出路,河也只有这么流着才是她的出路。于是,就到了大批游客。当今游客,都是进山要观奇石,入林要赏异花,他们欣赏那岩头瀑布的喧哗,赞美那河面水浪的滚雪,总是不屑一顾那河流转变的地方。是的,那太平常了,在山嘴的下边,是潭绿水,绿得成了黑青,水面上不起一个水泡,不泛半圈涟漪。但是,渔夫们却往那里去了。他们知道,那瀑布的喧哗,虽然热闹,毕竟太哗众取宠了;那翻动的雪浪,虽然迷丽,但下边定有一块石头,毕竟太虚华轻薄了;只有这潭水,投一块石子下去,咚响得深沉,近岸看看,日光下彻,彩石历历在目,水藻浮出,一丝一缕如烟如气,探身而进,水竟深不可测,随便撒一网去,便有白花花烂银一般的鱼儿上来。
④小时候,我常在这样的湾水边钓鱼,我深深地知道她的脾性。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里蛟腾鱼跃;谁能说她不是山中河流的真景呢?湾水并不因被冷落而不复存在,因为她有她的深沉和力量,她默默地加深着自己的颜色,默默蓄积着趋来的鱼虾,只是一年一年,用自己的脚步在崖壁上走出自己一道不断升高的痕迹。终有一天,她被人们知道了好处,便要来赤身游泳,潜水摸鱼,夜里看月落水底的神秘,雨后观彩虹飞起的美妙。湾水临屈而不悲,赏识而不狂,大智若惠,平平静静,用什么也不可能来形容她的单纯和朴素了。
⑤这些年里,我走了不少地方,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但我却常常低头便思起了故乡。故乡,虽然贫穷,但却有真山真水的自然元气。那草木见过吗?密密的不能全叫出它的名目;那虫鸟见过吗?奇形怪状,不能描绘出它的模样。信步到山林去,洼地去,常常就看见那石隙里渗出一泓泉水,或漫竹根而去,或在乱石中隐伏。做孩子的去采蘑菇,渴了,拣着一片猪耳朵草的地方用手挖挖,一有个小坑儿,水便很快满了,喝下去,两腋上津津生凉风,却从不曾坏了肚子。如若夜里做游戏,在地下挖个坑儿,立即便出现一个月亮,遍地挖坑,月亮就蓄起一地哩。这地方,撒一颗花籽长一棵鲜花,插一根柳棍生一株垂柳,城里有吗?城里的报时大钟虽然比老家门前榆树上的鸟窠文明,但有几多味呢?我最看不上眼的,是那么高高的薄壳大楼凉台上,一个两个小瓦盆里植点花草,便自命热爱生活,又偏偏将花草截了直杆,剪了繁叶,让其曲扭弯斜,而大讲其美!
⑥去年初春,我又回到老家去。家却搬了地方,再不是那多泉的川沟,而住在了大坡原上;吃水要挑了桶去远远的林子里。我便提议打口井了。我没有请风水先生,我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我看了地势,便在前院里打起井来。打呀,打呀的,先还使得上劲,愈打愈是困难,一笼笼土吊上来,但是,就有了一个大石层,无论如何也搭不出个缝儿来。我泄气了。邻家人劝我到他们院里去打,说那里风水先生看了的,肯定有水;但我怎能把井打在他家院里?我又在后院开始另打井。在那井坑里,打了五天,又打了十天,已经是十丈深了,还是没水,村里人尽在耻笑起来,我只是打我的。那黑黑的世界里的苦作,那是孤孤的寂寞的生活。终有一天,毕竟那水是出现了,虽然不大,但我是多么高兴呢!我站在井底,看着井口,如圆片明镜一般,太阳的光芒在那里激射,突然似乎有了响动,愕然大惊,我声小,那声也小,我声大,那声也大,我明白那是地心的回音,笑起来,满井里都是哈哈哈的大笑不止。
⑦这井打成了,这是属于我家的。天旱,那水不涸;天涝,那水不溢。狂风刮不走它,大雪埋不住它。冬天里,在井中吊着桶子而不冻坏;夏天里,吊着肉块而不腐烂。我知道地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我虽然只能得到这一井之水,但却从此得到了永恒之源。我庆幸在我家的院子打了这口井,但我知道这井还浅,还小,水还不大,还要慢慢地淘呢。
⑧乡村的夏夜,实在热得难熬,人们都在场畔上乘凉闲话:你一句,他一句,天一句,地一句,一直可以到深夜。谁都听了,谁却也说不上说了些什么,但是满足了,最满足的却是本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力工作计划4篇
- 集团年度工作计划
- 小学语文低段教研组工作计划
- 第二次月考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试题
- 投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教育咨询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5篇)
-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课件-项目二:太阳能路灯系统设计
- 12.13国家公祭日PT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课件
-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课件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验收表参考模板范本
- 中央空调竣工验收报告中央空调竣工验收报告八篇
- 古希腊文明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精品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 2023年高校财务处长述职报告范文
- GB/T 28799.2-2020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 设计图纸(文件)清单
- 施工现场监控设备安装验收单
- 国有企业经理层工作规则指引
- 公司派车表单模板
- 癃闭医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